有一首歌,大家都很熟悉,歌名是《我想有个家》,歌词如下:
台湾歌手潘美辰在求学阶段,曾经有过半年之内三次搬家的经历,拮据到一连几天呆在租来的小屋里吃泡面充饥。后来,她根据自己的这些亲身经历,凭着自己的悟性创作出这首歌曲,从一个缺少家庭温暖的人的视角出发,表达了对家庭的渴求。
这首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一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唱出了在那个时代无数背井离乡外出打拼的人的心声。
自古以来,家,就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就是一个最温馨的地方。只有在家里,才可以完全身心放松、随心所欲、不用害怕。家是我们休整的港湾,家是我们幸福的源泉,家是我们心灵的乐园。
可是,家安置在哪里呢,以怎样的心态安置呢?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五首诗,可以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也给了大诗人苏轼以启发,他直接化用后,也写出了不朽名句。好友们,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初出城留别》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早上从紫禁城归来,傍晚就从长安城东出门。不要说城东陌生,这条小路通向我此行要去的江南。
车马备齐扬起鞭儿上路,挥挥手向亲人和故乡告别。我相信人生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处所,所以,内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归宿。
815年,当朝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身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接着白居易又遭诽谤:他的母亲因为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
唐宪宗遂以此为理由,将白居易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在出城告别的时候,白居易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没有什么绝境,只是在于你自己的内心没有打开。当你的内心安定了,无论你处在哪里,依然充满了希望。这一点,老白同志做到了!
二、《四十五》
行年四十五,两鬓半苍苍。
清瘦诗成癖,粗豪酒放狂。
老来尤委命,安处即为乡。
或拟庐山下,来春结草堂。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我的睡意全消,可我在小阁楼上,躲在温暖的被窝里依然不想起床。靠着枕头,听着从遗爱寺传来钟的声响,伸手撩开窗帘,香炉峰的雪景就会尽收眼底。
庐山风景优美,远离尘嚣,是我逃名的好地方,司马这卑微的官职竟成了我的送老之官。只要身心足够宁静舒泰,哪里不是我的故乡呢?岂独是那遥不可及的长安?
818年冬天,老白被高升为忠州(今重庆市)刺史,来到忠州后,他“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为了长久之计,老白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辛勤耕耘,开辟出一块土地,命名为“东坡”,自己种植了一些桃树、杏树,每天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他在《步东坡》写道:
朝上东坡走,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生树。
五、《吾土》
身心安处为吾土,
岂限长安与洛阳?
水竹花前谋活计,
琴诗酒里到家乡。
荣先生老何妨乐?
楚接舆歌未必狂。
不用将金买庄宅,
城东无主是春光。
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五十九岁的老白升任河南尹,他“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为了工作方便,他把家安置在“身心安处”的洛阳。
这时候的他位高权重、德高望重,可以称为白老了。孔子说过:“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在这个岁数上,白老已经到了“镇定自如、波澜不惊、举重若轻的境界。
就像他在《对酒五首》其二里写的:
蜗牛角上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喜,
不开口笑是痴人。
人生活在世上,就好像在小小的蜗牛角上,在这样小的空间里,有什么事可争夺呢?人生短暂,就像是石头相撞所发出的一瞬间的火光,人生就这样转瞬即逝。无论是贫是富,都要满心欢喜,笑口常开才是处世之道,那些心里郁闷、一脸苦相的人是真傻啊。
由于都是屡遭被贬之人,苏轼也是过着到处漂泊、四海为家的日子,对老白的这五首诗,乐观的苏轼深有感触,体会颇深,他写出了名篇《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词的结尾,苏轼直接化用了“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老来尤委命,安处即为乡”、“大抵心安即是家”、“身心安处为吾土”等老白的名句,写出“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千古名句,广为流传,取得了后来居上的效果。
以上就是笔者精心选取白居易的关于家的五首诗,对您有没有启发呢?好友们,经营好自己的家吧,欢迎一起分享、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