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创达是全球领先的智能平台技术提供商。中科创达是移动智能终端 *** 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主营业务为移动智能终端 *** 作系统产品的研发、销售及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公司以智能 *** 作系统技术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助力并加速智能软件、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产品化与技术创新,为智能产业赋能。
公司以为移动智能终端行业的大型领先企业为客户群体,十年来的潜心经营使公司多次获得 CES创新奖,并荣登“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潜力企业榜”。
公司自 13 年开始进入智能网联汽车业务,目前已成为全球知名的智能网联汽车平台产品提供商,在全球拥有超过 200 家智能网联汽车客户。
公司能够提供从 *** 作系统开发、核心技术授权到应用定制、自动化测试等一站式、全产品生 命周期的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基于车云一体的 SOA 的整车智能 *** 作系统,已经形成了横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交互、智能网联和仿真测试等产品矩阵。
公司 21 年前三季度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同比增速超六成。公司 2021 年前三季度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实现营收 7.81 亿元(+63%),公司 17-20 年智能网联汽车业务营收从 1.53 亿元提升到 7.70 亿元,复合增速 71.37%。
软硬件逐步解耦,重构汽车产业链价值分配
新技术正在打破 OEM 与 Tier 1 供应商之间的传统关系。
汽车工业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让其形成完备且复杂的供应商体系,比如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等。
汽车 OEM 会指定单个组件的功能参数,Tier 1 供应商及其背后的二供、三供等供应商体系交付相应的软件与硬件集成的系统。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没有任何一家供应商能够以最优的成本、提供所有行业最领先的技术,OEM 与 Tier 1 供应商之间的共同开发将成为必须。
软硬件解耦正在重构价值链的分配关系。
随着车载系统复杂性的增加,软件与硬件开始解耦,这也一定程度上削弱除了传统 Tier 1 供应商的进入壁垒,让诸多纯软件服务提供商能够进入到供应商体系。由于软件系统开发具有高复杂性和高成本的特点,同时具有零边际成本的特性,这也促使汽车生态内大量的竞争对手开始战略合作,以此来分摊研发成本,并加快研发速度,例如宝马与戴姆勒、通用与本田在智能驾驶领域间的合作,大众也宣布了与其他 OEM 厂商 共享电动汽车平台的计划。
而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浪潮中,最核心的两大产业趋势便是汽车 EEA 架构与 SOA 架构的演变,前者决定硬件“土壤”,后者决定软件“基石”,两者共同推动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
EEA 架构是汽车智能化的硬件“土壤”。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大量来自消费电子行业的 ICT 技术与应用横在进入汽车领域,这也对汽车自身的计算能力和架构系统产生了更高要求。
汽车 EEA 架构就好比是发展智能驾驶的土壤和基础,更是决定其智能化程度的关键。
域控制器的产生解耦软硬件,为智能化释放了更多空间和时间,让其开发周期和测试周期得到必要的保障。
在过往没有域控制器和 OTA 更新之前,车载智能软件的研发周期是无法和整车研发周期相契合。
这主要是由从传统整车的开发流程决定的,软件开发必须要等到底盘性能完全冻结才能开始进行标定、调教和测试。
SOA 架构是汽车智能化的软件“基石”。
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特性多是依靠软件实现的,但传统嵌入式汽车软件开发方法,难以支撑汽车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指数级增长。
汽车产业也在从 IT 技术领域引入先进技术,面向服务 SOA 架构被认为是能够支持未来汽车软件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
简单来说,SOA 就是要求各个控制器,把自己的能力,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出来,以此来构建 一个与车型、芯片、 *** 作系统无关的灵活可变的平台系统。
在传播结构上,传统的面向信号的架构与 SOA 架构在传播逻辑上差异显著,面向信号的架构是广播逻辑,而 SOA 则是组播逻辑。
公司市场角色中立,致力于为汽车产业链赋能
公司致力于为汽车产业链赋能,实现底层软件平台化。
随着软硬件逐步解耦,软件系统迭代速度加快,复杂性增加,当整个汽车产业从产业链向产业网演进,主机厂的软件能力薄弱,同时由于软件开发面临波峰与波谷的问题,主机厂商难以自有大量的软件开发团队进行快速产品迭代。
中科创达定位平台技术提供商,服务于车厂,为产业链其他角色赋能,实现底层软件平台化,正向反馈行业更好地实现软件解耦,加快车厂的迭代周期,提升产业的创新效率。
定位第三方的平台供应商,以开放中立的态度,与汽车产业链中的各个角色合作。
公司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使其不依赖于单一汽车 OEM 制造商、一级供应商、芯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等各类产业角色。
公司拥有包括大众、奔驰、丰田、本田、通用、福特等国际 OEM 巨头,公司还与高通、Intel、TI、 SONY、QNX、NXP 等巨头分别建立联合实验室进行软件开发。
2020 年 3 月,公司与广汽研究院宣布成立“广汽研究院-中科创达智能汽车软件技术联合创新 中心”,携手打造软件和应用创新的基地。
2020 年 6 月,公司与互联网巨头滴滴合作研发的 DMS、ADAS 等智能安全驾驶方案正式发布,打通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两大技术领域。
智能网联汽车:两纵一横,决胜软件定义汽车时代
公司在智能网联汽车业务上的布局可以定义为“两纵一横”,两纵分别是智能座舱域与自动驾驶域,一横则代表了底层的 *** 作系统。
随着智能座舱在智能网联汽车上率先落地,渗透率不断提升,公司自13年进入汽车业务以来,也围绕着智能座舱不断更新和迭代其解决方案。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渐成熟,低速领域如自动泊车技术 APA 即将率先落地,公司也于 21 年 2 月完成对自动泊车算法公司辅易航的收购,持续布局低速自动驾驶域,而在高速领域,目前技术尚未成熟,行业标准尚未明确,公司则持续与高通最新一代自动驾驶平台 Snapdragon Ride 平台合作,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
在此之外,公司还不断实现底层软件平台化,打造了车云一体、跨域、跨 OS 的 SOA 智能软件平台,为智能座舱域与自动驾驶域打造高性能的 *** 作系统 OS。
两纵之智能座舱:打造多系统高集成座舱平台
公司以“软件+全栈”作为核心优势,基于关键技术集成于一个芯片内,建立底层智能 *** 作系统软件技术,并通过融合产业生态链各区域的全球领先公司,升级研发 *** 作系统和智能座舱。
内生外延并举打造了基于多 *** 作系统(Android、Linux、QNX、T-KERNEL等)、多平台(高通,TI,NXP,瑞萨,英特尔等)面向智能驾驶舱的中控娱乐信息系统、数字仪表、高级辅助驾驶等软件平台解决方案,核心产品和技术包括 UI/UE 工具、Kanzi 人机交互引擎、车内互联方案、Kanzi Connect、FOTA、自动化测试、嵌入式人工智能引擎和智能视觉等, 从而帮助 Tier1、OEM 客户在早期开发和验证应用以及 UI/UE,提升多方协同开发的效率,缩短研发周期。
2020 年 12 月 7 日公司推出了最新一代跨系统融合智能座舱平台-Turbo X Auto 4.5,本次 4.5 系统版本迭代的主要特色有:
基于 SOA 架构进行多场景的快速部署,支持用户场景自定义,连接更多的 IOT 设备和应用,实现更进一步的车云一体;
包括 DMS 在内的车内外视觉感知系统的升级;
人格化、个性化的交互终端,比如拟人化的智能机器人。
全球智能座舱行业市场保持快速增长,中国市场增速抢眼。
根据 ICVTank 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 36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3%,随着人们乘车体验要求的提高,智能座舱将加速普及,全球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 2022 年,全球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 461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8%。
中国作为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2019 年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达 441.1 亿元,随着中国市场消费升级,智能座舱加速应用,中国智能座舱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030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 13%,高于全球增速。
硬件设备渗透率将不断提高。
智能座舱的硬件主要分为 4 大部分:中控大屏(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流媒体中央后视镜、抬头显示系统 HUD、全液晶仪表。
中控屏是智能座舱的主要硬件之一,目前汽车中控屏在新车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 80%,是智能座舱硬件设备中渗透率最高的设备,预计到 2025 年其渗透率将达到 100%。
流媒体中央后视镜、抬头显示系统的渗透率分别为 7%和 10%,预计到 2025 年两者的渗透率均会提升至 30%;全液晶仪表目前渗透率为 30%,预计到 2025 年其渗透率将提升至 70%。
两纵之自动驾驶:低速领域先行,APA 爆发进行时
收购辅易航,布局低速自动驾驶领域。
公司于 2021 年 2 月份完成收购辅易航 51.48%股权,辅易航是一家专注于自动泊车算法的自动驾驶公司,其在感知、毫米波、超声波等领域优势显著,与公司的视觉技术相结合,双方强强联合,共同开拓低速自动泊车 APA 领域,公司有望借助现有座舱芯片的算力冗余实现 低速自动驾驶的相关功能。
自动泊车辅助系统(Auto Parking Assist,APA),市值车辆在低速行驶时,可通过车辆周身搭载的传感器测量车身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距离和角度,收集传感器数据计算出 *** 作流程,同时自动调整方向盘、刹车和油门实现停车入位。
自动泊车系统按技术等级,又可分为半自动泊车(只有自动转向)、全自动泊车(含自动转向和自动前进后退)、自主代客泊车(AVP)等。
中国乘用车 APA 装配量快速增长,但装配率仅 12.3%,增长空间巨大。据佐思汽研统计,2020 年中国乘用车 APA 装配量为 230.8 万辆,同比增长 46.4%,APA 装配率为 12.3%,较 2019 年全年上升 4.28 个百分点。
APA 在奔驰、宝马等中高端车型以及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中装配率较高,但在大多数车型中普及率仍较低,APA 未来仍有巨大渗透空间。
高通在智能座舱域一枝独秀,几乎垄断中高端市场。
目前,高通已经赢得全球领先的 20+家汽车制造商的信息影音和数字座舱项目。
高通通过骁龙 8155 和 820A 汽车平台,在数字座舱领域为汽车提供高水平的计算性能,基本占据了高端市场。
骁龙平台支持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能够提供丰富的图形与多媒体功能,加上广泛的可视化和 *** 作系统选项组合及神经处理引擎,帮助汽车厂商打造差异化特性,提供卓越用户体验。创达作为高通十余年的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已成为车厂基于高通平台进行 OS 二次开发的首选合作方。
高通持续补强自动驾驶域,创达有望持续受益。在自动驾驶域,主要以 Nvidia、Mobileye、华为、地平线等厂商为主,相比于在智能座舱域的一枝独秀,高通在自动驾驶域实力相对较弱,高通在 2020 年 2 月高通发布了其最新一代自动驾驶平台 Snapdragon Ride 平台,持续发力自动驾驶域。
长城、通用等车企也纷纷开始采用高通 Ride 平台,长城旗下基于 Ride 平台的量产车型将于 2022 年第二季度正式交付,并达到限定场景 L4 级自动驾驶能力。
2021 年 10 月 5 日,高通和 SSW Partners 同意以 45 亿美元的现金收购自动驾驶公司 Veoneer,远高于此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出价的 38 亿美元。
Veoneer 是全球最大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AD)系统专营公司,产品包括激光雷达、视觉系统、ADAS、自动驾驶软件、域控制器、碰撞传感器等。
此前,在 21 年 2 月份 Veoneer 与高通合作推出基于 Ride 平台 的 Arriver 自动驾驶产品线。
高通持续补强自动驾驶域,有望扭转此前的落后局面,创达作为高通的长期合作伙伴,将持续受益于高通在自动驾驶域的市场地位提升。
公司设立智能驾驶平台子公司,持续布局自动驾驶赛道。
公司拟与实际控制人赵鸿飞控制的伽承荷华共同出资设立智能驾驶平台公司。
智能驾驶公司注册资本 2 亿元人民币,公司出资 1.9 亿元人民币,持股 95%,伽承荷华出资 0.1 亿 元人民币,持股 5%。
公司打造从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硬件平台、底层软件、 *** 作系统、中间件、软件集成及测试全覆盖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和生态,助力创达进军智能驾驶和未来整车计算平台市场。
一横之 *** 作系统:打造跨域、跨 OS 的 SOA 平台
Hypervisor(虚拟机)是运行在物理服务器和 *** 作系统之间的中间软件层,可用于同步支持 Android、Linux、QNX 多系统。根据 ISO26262 标准规定,仪表盘的关键数据和代码与娱乐信息系统属于不同等级,主流市场中,QNX 或 Linux 系统用来驱动仪表系统,信息娱乐系统则以 Android 为主,目前技术只能将两个系统分开装置在各自芯片中。
然而,虚拟机可以同时运作符合车规安全标准的 QNX 与 Linux,因此虚拟机管理的概念被引入 *** 作系统。
引入虚拟机管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虚拟机可以提供一个同时运行两个及以上独立 *** 作系统的 环境,比如在智能座舱中同时运行 Android(座舱 OS)和 QNX(车控 OS),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提供高性价比且符合安全要求的平台。
公司也推出了符合新型 EEA 架构需求,能够实现软硬解耦、快速迭代和云管端车云一体的智能 SOA 软件开发平台,可支持 Android、Linux 和 QNX 等 *** 作系统,同时支持标准的服务描述语言,确保了整车环境下不同平台的兼容性。
公司与华人运通成立合资公司联手打造面向下一代智能汽车的计算平台和工具链,共创新一代智能汽车 *** 作系统。
首款 H-SOA 架构的智能汽车高合HiPhi X已量产落地。
此外,公司作为上汽零束 SOA 开发者平台生态伙伴,基于积累多年的 *** 作系统和智能座舱技术经验,赋能上汽零束 SOA 开发者平台,助力产业变革。
公司的智能座舱平台基于 QNX 虚拟机将硬件虚拟化,复杂的功能集结在一个芯片上。
智能座舱平台连接各个控制域单元打造一体化平台,实现信息有效交互,达到高效的多屏互通模式。
其他公司若整合这些系统功能一体需要将多个控制驱动电子元件(驱动芯片、控制芯片、功能性电子元件等)使用物理方式进行连接,而中科创达的“一芯多屏“方案仅需 4 层(底层系统+虚拟机+功能系统+交互界面)即可,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和开发风险。
智能物联网:“端-边-云”三位一体,下游应用爆发正当时
打造“5G+AI+Edge+Cloud”产业生态,IoT 业务增速翻倍
面对物联网场景碎片化的特点,公司推出 SoM 产品,携手高通开拓 AIoT 市场。随着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如无人机、VR/AR、智能相机、可穿戴设备、智能音响等各类智能终端开始快速崛起,终端物联网场景具有分散且碎片化的特点。
因此,公司于 2016 与高通成立合资公司重庆创达高通,双方携手开拓国内 IOT 市场。
控股子公司创达高通推出了“核心板+ *** 作系统+核心算法”一体化的 SoM(System on Module)产品,SoM 作为物联网领域智能产品的“大脑”,终端厂商采购 SoM 核心板并进行产品化开发,可以降低产品开发门槛及成本,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最终实现具有竞争力的物联网终端产品。
公司布局四大重点产品,物联网业务营收持续高速增长。
公司 2021 年前三季度智能物联网业务营收 8.26 亿(+约 80%),公司 AIoT 业务自 17 年起便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公司重要的增长动力。
公司所提供的 TurboX 智能大脑平台是面向各品类智能硬件的开放平台,提供包括核心计算模块、5G 模组、 *** 作系统、算法和 SDK 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同时,公司深度布局无人机、智能相机、VR 与机器人四大核心品类,公司客户覆盖包括全球知名的扫地机器人厂商、全球知名视频会议系统厂商、全球知名的 VR 厂商、互联网厂商、云厂商、终端厂商等全球 300 多家物联网客户。
定位解决方案提供商,持续受益于各智能终端需求爆发
未来五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复合增速 13%,预计 2025 年市场空间达 1.1 万亿美元。根据 GSMA 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 120 亿,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将达到 246 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3%。
2019 年全球物联网的收入为 3430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将增长到 1.1 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1.4%。
中国 IOT 市场全球市占率超过三成,市场前景无限。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全球占比高达 30%,2019 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 36.3 亿,其中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占比较大,已从 2018 年的 6.71 亿增长到 2019 年底的 10.3 亿。
到 2025 年,预计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 80.1 亿,年复合增长率 14.1%。
截止 2020 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 1.7 万亿元,十三五期间物联网总体产业规模保持 20%的年均增长率。
(1)机器人
根据欧睿数据显示,全球扫地机器人销量从 16 年的 718 万台提升到 20 年 1303 万台,复合增速 16%,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中国扫地机器人销量从 16 年的 274 万台增长到 20 年 654 万台,复合增速 24%。
目前,美国扫地机器人渗透率约为 12-13%,国内扫地机器人渗透率约 5-6%,随着避障、扫拖一体等新功能的快速落地,也将带动扫地机器人这一品类持续放量。
公司自 19 年与全球最大的扫地机器人厂商 iRobot 展开合作,iRobot 在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市占率超五成。
同时,高通自 20 年 5 月推出的 Qualcomm Robotics RB5 平台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机器人细分领域的产品。
公司已成功帮助 Brain Corp、SoftBank、新松机器人、猎户星空等客户实现了扫地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多个产品的量产。
(2)VR/AR 设备
自 2020 年 10 月 Facebook 发布了其 VR 头戴设备 Oculus Quest 2 以来,单季度销售超百万台,映维网预测该产品在 21 年销量将突破 800 万台,成为行业绝对爆款。
国产 VR 厂商也纷纷推进,今年 5 月 Pico 也发布了新一代产品 Neo 3,开售 3 分钟销量就突破 2000 台,国内 VR 终端市场也即将迎来爆发。
公司在 VR/AR 领域推出了基于高通 XR 平台的 SoM 核心计算模块,并配合专为 VR 产品开发的 VR OS,助力 VR 厂商快速产品化。
高通的 XR2 平台是当前 XR 领域的绝对领导者,2019 年高通发布基于骁龙 865 的 XR2 平台,集成了高通的 5G、AI 及 XR 技术。
目前,市场上已有 40 多种采用高通芯片的 VR 头显,如 Oculus Quest、Pico、HoloLens 等市场当前主流 VR 头显设备。
(3)智能摄像头
随着摄像头模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视觉类产品快速爆发,如家用摄像头、智能猫眼、可视门铃、智能可视门锁、智能电视等产品开始在智能家居等场景迅速落地。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全球家用摄像头产品出货量将从 20 年的 0.89 亿台提升到 25 年的 2.15 亿台,复合增速 19.3%,中国家用摄像头出货量将从 20 年的 0.40 亿台提升到 25 年的 0.82 亿台,复合增速 15.1%。
公司为智能摄像头产品开发了基于高通骁龙处理器的 SoM 核心计算模块,该模块为智能摄像头厂商提供完整的软件、硬件和算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降低了其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可以广泛应用于户外运动相机,智能家用相机, VR 全景相机,景深相机,智能监控相机等领域。
除了机器人、VR/AR、智能摄像头这几大品类之外,智能音响、智能小家电、可穿戴设备以及各类 IoT 终端都在持续放量,场景迅速增加,品类持续增多。
公司为 OEM/ODM、企业级以及开发者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构建以 IoT OS 为核心的端、边、云分布式 OS 一体化和全场景解决方案。
公司定位中游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无论哪种新品类的快速放量,公司都能够持续从中受益,也将带动公司智能物联网业务持续高增。
智能手机:5G 催生手机换代需求,构筑稳健“基本盘”
5G 换机潮成为公司智能软件业务的增长推力
公司自 2008 年成立以来,已深耕智能 *** 作系统领域 13 年, 智能软件业务长期以来都是公司业务的“基本盘”。
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智能 *** 作系统软件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客户主要涵盖各 OEM、ODM,以及各类品牌厂商,形成了从硬件驱动、 *** 作系统内核、中间件到上层应用的全面技术体系。
在以智能 *** 作系统为核心而为产业构建网状生态系统中, 公司主要为智能手机与芯片设 计两类客户提供服务:
智能手机客户:
提供内核驱动程序适配、摄像头调整、多模式或多 SIM 卡解决方案,定制的 ROM 和小型 RAM 解决方案等。
芯片设计客户:
提供基本的 *** 作系统附加件和驱动程序适配服务。公司通过工程技术在芯片上集成 *** 作系统,并对芯片进行调整以适应智能手机客户的需求。
受益于 5G 换机浪潮,公司智能软件业务同比增速近三成。
公司前三季度智能软件业务营收 10.55 亿元,同比增长约 26%,公司 2021H1 智能软件业务营收 7.28 亿元(+30.21%):其中,来自芯片厂商端的业务保持稳定,21 年 H1 的收入为 2.20 亿元(+6.48%);随着 5G 技术落地带来的研发需求,公司 21 年 H1 来自于终端手机厂商端的收入为 4.85 亿元(+57.16%)。
5G 接棒 4G 成为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新动力。
据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 年国内手机出货量 3.08 亿部(-20.8%)。
但 5G 手机出货量快速增加,2020 年 5G 手机出货量 1.63 亿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 52.9%,2020 年上市 5G 的机型累积达到 218 款,占同期新机型数量的 47.2%。
2021 年 1-6 月,国内市场 5G 手机累计出货量 1.28 亿部(+100.9%),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 73.4%。
广袤且优质的客户基础是智能软件业务营收的长期保障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持续发展成熟,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根据 Omdia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手机市场 CR5 市占率约 78%,CR10 市占率为 93%。
通信技术也从 2G、3G、4G 发展到了 5G,各类技术进步也催生着相应技术开发需求。
智能手机作为做最核心的流量入口,未来依旧有广阔的技术迭代需求。
公司为全球各大知名手机厂商提供全栈 *** 作系统技术产品,公司贴近服务于客户的各种业务需求,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从而建立了全面且深入的客户粘性。
2020年公司的主要终端厂商客户贡献了全球七成的手机市场份额,广袤且优质的客户基础是公司智能软件业务长期增长的保障。
盈利预测 假设前提
我们的盈利预测基于以下假设条件:
(1)软件开发业务:
该业务为公司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专项软件设计与定制化开发,最终向客户交付开发成果,收取开发费用的业务模式。
该业务包含了智能手机、智能网联汽车部分开发业务,由于 5G 以及汽车智能化推动,相关厂商 OS 等软件开发需求持续上行,预计 2021-2023 年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 50.00%、40.00%、35.00%,毛利率保持相对稳定,分别为 47.00%、47.00%、47.00%。
(2)技术服务业务:
该业务为公司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员并开展技术支持、技术咨询、系统维护等服务,收取服务费用的业务模式。
该业务包含了智能手机、智能网联汽车部分技术服务业务。智能终端和汽车整车场面对智能化升级浪潮,在一般软件开发项目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的技术服务需求,需要中科创达这一类专业厂商解决各类适配、升级、优化问题,尤其是自主 IT 能力较为薄弱的传统厂商,目前市场需求旺盛,预计 2021-2023 年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 25.00%、25.00%、25.00%,毛利率随着汽车业务占比增加而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分别为 48.00%、49.00%、49.00%。
(3)软件许可业务:
该业务为公司授权客户使用本公司自主拥有的软件产品等知识产权,按照授权期限或客户搭载本公司软件的产品出货量收取相关授权费用的业务模式。目前主要为公司的智能座舱业务,未来还将包括更深度的硬件控制软件。
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业务增速较为平稳,预计未来疫情影响逐步消退,公司汽车软件业务将正式步入量价齐升发展阶段,预计 2021-2023 年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 80.00%、70.00%、70.00%,毛利率分别为 85.00%、85.00%、85.00%。
(4)商品销售业务:
该业务为公司向产业链内各类厂商销售软硬件一体化产品,PCBA 和整机产品的设计服务、配套软件产品的授权、软件定制工具的提供和软件开发服务等。该业务代表公司的智能物联网业务。
公司 IOT 核心计算模块销量高增,扫地机器人等产品成为爆款,同时应用场景也不断拓展,预计 2021-2023 年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 90.00%、60.00%、50.00%,毛利率分别为 22.00%、22.00%、23.00%。
(5)销售、管理费用率:
公司商业模式升级的同时,持续进行高标准研发投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市场渠道不断开拓,假设费用率保持稳定。
按上述假设条件,我们得到公司 2021-2023 年收入分别为 39.77/56.79/80.15 亿元,归母净利润 6.75/9.88/13.99 亿元,利润年增速分别为 52%/46%/42%,摊薄 EPS=1.52/2.23/3.15 元。
盈利预测的敏感性分析
我们以上述结果为中性预测结果,进行盈利预测情景分析,乐观预测上调收入 5%,悲观预测下调收入5%,得到预测结果与收入变动之间较为敏感,具体情况如下:盈利预测情景分析
风险提示
估值的风险
我们采取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方法计算得出公司的合理估值在 170.29-177.92 元之间,但该估值是建立在较多假设前提的基础上计算而来的,特别是对公司未来几年自由现金流的计算、加权资本成本(WACC)、永续增长率的计算的假定和可比公司的估值参数的选定,都加入了很多个人的判断:
1、可能由于对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长估计偏乐观,导致未来 10 年自由现金流计算值偏高,从而导致估值偏乐观的风险;
2、加权资本成本(WACC)对公司估值影响非常大,我们在计算 WACC 时假设无风险利率为 2.50%、风险溢价 6.50%,可能仍然存在对该等参数估计或取值偏低、导致 WACC 计算值较低,从而导致公司估值高估的风险;
3、我们假定未来 10 年后公司永续增长率为 3.5%,公司所处行业可能在未来 10 年后发生变化,公司持续成长性实际较低,从而导致公司估值高估的风险;
4、相对估值时,可比 A 股上市公司估值低于中科创达,考虑到智能驾驶和软件定义汽车行业是计算机车联网板块中空间最为广阔的细分赛道,同时产业加速落地,中科创达是软件定义汽车稀缺龙头,在产品研发领先的同时,案例覆盖大部分主要车厂,技术积累深厚,渠道布局完善,行业龙头地位稳固,成长确定性强,故在 PE 估值方面,我们给予公司一定的估值溢价,可能存在可比公司不合理,或整体估值偏高的风险。
盈利预测的风险
收入增速假设由行业增长逻辑和公司目前商务拓展情况而进行推导,但也与公司后续的项目签约情况和销售推广情况相关,故存在收入增长超预期或低于预期的可能。
盈利预测考虑了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物联网业务高增长带来的可观增量,若推广不及预期则存在预测偏高的风险。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投入或存在超预期的风险。
政策风险
智能汽车政策落地不及预期;中美科技、贸易摩擦风险。
经营风险
智能座舱产品推广不及预期;其他汽车软件研发和落地不及预期;智能物联网场景拓展不及预期;
市场风险
智能手机销量不及预期;各车厂智能汽车推出节奏或应用新兴技术程度不及预期;科技巨头或将进入行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