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第1张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如下:

目前物联网在农业领域有很多应用,以物联网和现代信息化技术为纽带,通过“建立体系、平台管理”的思路,将农业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了视频监测系统、物联网监测与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智慧农业展示系统,分步建设现代化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型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生态圈。

视频监测系统主要用于大棚内部安防检测,观察作物的生长态势。系统由前端摄像机采集数字图像信号,通过传输系统将信号传输至本地监控中心系统,由该系统进行控制、切换、显示、录像、回放等 *** 作,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同时通过本地广域网线路,中心监测系统可使用电脑或手机进行远程显示、录像和控制远程视频。

物联网监测与控制系统

系统是以物联网为基础,应用农业物联网传感器作为支撑,在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可以进行实时的环境参数采集,将光照、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湿度等采集到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将其传输到控制平台。

系统可以根据数据进行智能判断,远程控制温室大棚设备(包括风机、湿帘、滴灌设备等),进而进行环境调控,以“对症下药”的方式,满足温室大棚作物的生长要求,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在农业生产种植中的应用,正真实现了种植自动化、管理智能化、 *** 作简单化,不仅提升了温室大棚种植技术水平,而且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费用。

智慧农业物联网,简答来说就是将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种植中。从而提高农业种植效率,节省农业种植的人力!比如自动灌溉、自动施肥都是利用的物联网的技术,具体的原理如下:
自动灌溉:通过在土壤中安放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信息,当土壤中的水分低于标准值,系统就能自动打开灌溉设备,为农田灌溉,当土壤水分达到了标准值,系统自动关闭灌溉设备。
对于施肥也是同样的原理,通过土壤氮磷钾传感器,来实时监测土壤养分信息,通过土壤养分信息,控制施肥。
借助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的技术,不但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同时还能节省化肥和灌溉水,更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决胜年,这五年在农村的朋友们能切身感受到,“三农”领域取得很大的成效,新农村建设的有声有色,环境改善的不是一点半点,以前的“脏、乱、差”不复存在,乡下自身优越的条件全面开放了出来。比如景色优美,交通便利,本地有比较好的特色农产品,若是具备以上条件的话就可以搞个农家乐。近年来农家乐还是比较火热的,一些公司团建活动啊,在城市久居的很多人还是比较喜欢往乡下走一走,城市节奏处就是投资小,获利大。

你可以在自家庭院里,也可以在自己的田地。如此一来,自己既省了房租费,又省了人工费,而且蔬菜瓜果也是自己地里种的,省成本又绿色天然。正是因为农家乐的诸多好处,它不仅活跃了往乡下跑,到乡下住个三天至五天,吃住在农家乐,同时可以卖的山货,养点土鸡兔子鸽子,游客现场看上那个抓那个,再一个种点无污染蔬菜,城里人到农家乐体验农村生活。

看好农村特色农家乐。乐非常受城里人喜爱,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农村美食,也能体验一把农村生活,经营一个特色农家乐相对城里的小饭馆具有很多优势。农家乐独一无二,小饭馆遍地都是,我主要分析一下农家乐的好处。大的那肯定是农家乐挣钱。城市里如果你的方式不新颖,租金,和别人竞争的种种问题,但如果位置理想就另说,客流量是放在第一位考虑的,而且现在近几年几乎都是线上直播销售了,城里的还是慎重考虑子也能互相有个照应,互相帮忙。再就是不用到外面工作可以把路费、油费、水费、高额电费、房租等等都省太多了。还可以在搞农家乐的同时看看别的顺手可干的生意顺手也干干。还可为自己家乡增加点。

农业物联网和农业产业互联网的关系都是对农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1、农业物联网和农业产业互联网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2、定义不同:农业物联网(InternetofAgriculture,IIA)是通过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数字化控制。而农业产业互联网(BusinessInternetofAgriculture,BIAN)则是指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农村产业进行优化重组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3、应用范围不同:农业产业互联网(BIAN)将互联网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及管理服务中。而农业物联网则是将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决策后向用户或者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智能决策和执行服务。
4、发展现状差异很大:从目前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情况来看,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从农业产业物联网到农产品电子商务这一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数据平台来承载和提供各种数据业务和服务功能。

当前,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和智能大棚控制系统被不断的提起和广泛热议。那么,这三者如何区别?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
一、智慧农业
1、定义
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除了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外,从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2、应用领域
农业生产环境监控:通过布设于农田、温室、园林等目标区域的大量传感节点,实时地收集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浓度以及土壤水分、电导率等信息并汇总到中控系统。农业生产人员可通过监测数据对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投放农业生产资料,并根据需要调动各种执行设备,进行调温、调光、换气等动作,实现对农业生长环境的智能控制。
食品安全:利用技术,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通过对农产品的高效可靠识别和对生产、加工环境的监测,实现农产品追踪、清查功能,进行有效的全程质量监控,确保农产品安全。物联网技术贯穿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全过程严格控制,使用户可以迅速了解食品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从而为食品供应链提供完全透明的展现,保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放心食品,增强用户对食品安全程度的信心,并且保障合法经营者的利益,提升可溯源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二、农业物联网
1、定义

农业物联网,即在大棚控制系统中,运用物联网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光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远程控制的实现使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采用无线网络来测量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可以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应用功能

a实时监测功能

通过传感设备实时采集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棚外温度与风速等数据;将数据通过移动通讯网络传输给服务管理平台,服务服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b远程控制功能

针对条件较好的大棚,安装有电动卷帘,排风机,电动灌溉系统等机电设备,可实现远程控制功能。农户可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系统,控制温室内的水阀、排风机、卷帘机的开关;也可设定好控制逻辑,系统会根据内外情况自动开启或关闭卷帘机、水阀、风机等大棚机电设备。

c查询功能

农户使用手机或电脑登录系统后,可以实时查询温室(大棚)内的各项环境参数、历史温湿度曲线、历史机电设备 *** 作记录、历史照片等信息; 登录系统后,还可以查询当地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供求信息、专家通告等,实现有针对性的综合信息服务。

d警告功能

警告功能需预先设定适合条件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设定值可根据农作物种类、生长周期和季节的变化进行修改。 当某个数据超出限值时,系统立即将警告信息发送给相应的农户,提示农户及时采取措施。
三、智能大棚监控系统

1、定义

深圳信立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大棚监控系统集传感器、自动化控制、通讯、计算等技术于一体,通过用户自定仪作物生长所需的适宜环境参数,搭建温室智能化软硬件平台,实现对温室中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因子的自动监测和控制。

智能大棚监控系统可以模拟基本的生态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以适应不同生物生长繁育的需要,它由智能监控单元组成,按照预设参数,精确的测量温室的气候、土壤参数等,并利用手动、自动两种方式启动或关闭不同的执行结构(喷灌、湿帘水泵及风机、通风系统等),程序所需的数据都是通过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的。 该系统的使用,可以为植物提供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并能起到减轻人的劳动强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改善温室气候、减少病虫害、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
2、系统组成

整个系统主要三大部分组成:数据采集部分、数据传输部分、数据管理中心部分。

A、数据管理层(监控中心):硬件主要包括:工作站电脑、服务器(电信、移动或联通固定IP专线或者动态ip域名方式); 软件主要包括: *** 作系统软件、数据中心软件、数据库软件、温室大棚智能监控系统软件平台(采用B/S结构,可以支持在广域网进行浏览查看)、 防火墙软件;

B、数据传输层(数据通信网络):采用移动公司的GPRS网络传输数据,系统无需布线构建简单、快捷、稳定;移动GPRS无线组网模式具有:数据传输速率高、信号覆盖范围广、实时性强、安全性高、运行成本低、维护成本低等特点;

C、数据采集层(温室硬件设备):远程监控设备:远程监控终端;传感器和控制设备: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喷灌电磁阀、风机、遮阳幕等;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蔬菜、温室大棚的应用

“农业物联网”就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具体应用。按照物联网技术架构,农业物联网仍然通过“感知—传输—应用”的途径来实现对农业的应用。“感知”就是运用各类传感器,如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实时地采集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运输等环境中的温度、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信息;“传输”就是建立数据传输和转换方法,通过局部的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通信网络交互传递,实现农业生产环境信息的有效传输;“应用”就是将获取的大量农业信息进行融合、处理,使技术人员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和智能管理,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进而实现农业生产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目标。

蔬菜大棚、温室大棚主要用于不适合蔬菜生长的季节,模拟蔬菜生长的自然条件,提供蔬菜适合生长的环境,而这个环境的实现不能凭感觉,需要引入农业物联网温室环境监控技术解决蔬菜生长环境的可控性,达到提高蔬菜生产效益的目的。

一、蔬菜温室大棚控制系统构建:

一个完整的蔬菜温室大棚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和生产 *** 作系统等部分,每个部分在蔬菜生产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组合起来完成蔬菜生产的全过程。

二、蔬菜温室大棚物联网环境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分系统部分:

1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由无线传感器、供电电源或者蓄电池等组成;现场的监测元件包括温湿度、CO2浓度、土壤温湿度、土壤养分等监测元件。数据采集系统主要负责温室大棚内部的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含水量以及视频等数据的采集和控制。

2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由数据采集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CO2传感器、风向传感器等组成。传输方式:外部网络以基于IP网络技术和GPRS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传输;内部网络则采用短距离、低功率的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基于ZigBee的无线传输模式中,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ZigBee发送模块传送到中心节点上,同时,用户终端和一体化控制器间传送的控制指令也传送到中心节点上,中心节点再经过边缘网关将传感器数据、控制指令发送到上位机的业务平台。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访问上位机系统业务平台,实时监测大棚现场的传感器参数,控制大棚现场的相关设备。

3数据分析系统:

数据分析及显示部分包括电脑、软件、无线接收模块、报警系统,依据不同的环境、作物、生长期,实施不同的控制方案。

4实地环境 *** 控系统:

该分系统包括的灌溉控制系统可进行滴浇灌和微喷雾系统的控制,实现远程自动灌溉;土壤环境监测系统则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等来实时获取土壤水分、湿度等数据,为灌溉控制系统和温湿度控制系统提供环境信息;温湿度监控系统可利用高精度传感器来采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信息,设定环境指标参数,当环境指标超出参数范围时,可自动启动风机降温系统、水暖加温系统、空气内循环系统等,以进行环境温湿度的调节。

利用农贸行业物联网建设的蔬菜温室大棚,能为温室大棚种植提供有效的控制蔬菜的生长环境的先进技术,使蔬菜获得适宜的生长环境,增加产量,以实现跨季节的蔬菜培育。

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以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
成都世纪锐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世纪锐通”)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金1200万元。近年来,公司积极响应党和国家三农政策,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省内外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致力于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以及数字乡村相关技术软件、平台以及新型设备的研发、集成、转化以及产业化服务,旨在为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公司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各级政府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乡村振兴服务大数据平台开发和建设;现代数字农业园区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数字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农产品安全智慧监管以及农产品溯源系统开发和建设;业务范围涵盖农业农村全行业、农业全产业链,公司技术、产品和服务网络遍布四川、重庆、福建、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市。

西藏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从西藏的区情出发,选择适合西藏区情的发展模式。首先,增强人口忧患意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其次,建立资源消耗补偿机制,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第三,治理与开发同步,防止沙漠化,搞好土地综合整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第四,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是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五,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前提下,逐步兴建“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为以可持续农业为基础的可持续农村发展创造条件。
种植业是西藏“供吃饭”的基础性战略产业。课题认为,持续农业与传统的非持续农业比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农业发展的持久永续性,二是农业发展的高效性,三是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从西藏种植业的内外部环境和产业自身特点可看出,种植业具备了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同时面临着制约因素: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人地矛盾开始激化;农业自然灾害较多;粮油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滞后,群众种粮性不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加强土地种植业结构,增产增收;以合理有序利用资源为前提,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以多方投资为合力,加大对种植业的投入;以能源建设为重点,健全农业推广体系,以适应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畜牧业是西藏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课题认为,社会制度的变革,特别是畜牧业生产关系的变革,为西藏畜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了宏观制度基础;畜牧业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和稳定,奠定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组织基础。从西藏畜牧业发展的持久历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一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二是西藏畜牧业走过了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数量扩张阶段,并逐步开始向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方面迈进和转轨;三是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畜牧业大有潜力,甚至可能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四是制度变革和积极作用纯粹空间有限,有待于制度的完善和制度的创新;五是改造自然畜牧业和传统畜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是西藏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西藏畜牧业发展不可持续性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畜牧业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常常使正常的持续稳定发展受阻;畜产品市场的非完善构造,导致宏观引导疲软;畜牧业资源的深度开发不足,牵动畜牧业第二属性发展的动力不足;畜牧业生产要素的“过疏 ”,致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困难;生产要素产权的错位,影响畜牧业资源配置失调;传统观念、习俗和习惯的束缚,限制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确立;牧民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固化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牧区的经济结构;畜牧业微观基础组织的差异,形成最终经营畜牧业能力的不同,其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各异。课题提出,西藏畜牧业在21世纪将出现五大趋势:草原畜牧业仍然面临草业瓶颈制约;农区、城郊畜牧业饲料资源可望依靠技术进步解决;设施畜牧业将有大的发展,与放牧业相结合,可能成为畜牧业主要方式;农牧结合将担负起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耗浪型与草食型相结合,逐步替代纯粹的草食型的畜群结构。要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建立与西藏资源特征相适应的畜牧业生产体系、畜产品加工体系和畜产品流通体系这一基本思路:(1)从战略高度和西藏具体区情出发,给予畜牧业准确定位,并将其纳入全区可持续发展战略;(2)完善畜牧业生产经营中的产权制度,建立牧业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3)促进畜牧业内部分工分业,即内部子产业优化,导向产业结构的动态稳定;(4)实施战略转移与战略均衡,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协调发展的基础;(5)推动畜牧业研究、教育、实验与推广的深化,努力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6)完善畜牧业的产业市场体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7)同时,逐步把畜牧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农牧结合是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之一。这是该项目研究的一个新提法。课题还对传统农牧结合进行了辨析,发展了农牧结合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较新的农牧结合概念,概括了农牧结合的表现形式,考察了农牧结合的起源与演进,评估了农牧结合的现状,探讨了农牧结合的测算办法,论证了农牧结合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意义和影响,并从生态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角度对农牧结合作了新的阐释,反驳了只有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才存在农牧结合的观点,更新了农牧谁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思路,指出了新时期农牧结合的必要性。我们提出的基本思路是:实施农牧结合战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树立全新的农牧结合观,把农牧结合放在突出的地位;其次是要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农牧结合方式,稳定种养业的协调快速发展;三是协调区域经济关系,发展区域比较优势,建设以区域为依托的新型农牧结合;四是协调产业支持关系,发挥产业协进作用,培育以产业(企业)为载体的新型农牧结合;五是在结合上做文章,处理好农牧结合的内在联系与外在联系;六是加强组织和引导,为农牧结合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林业是西藏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认识,林业在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林业资源对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仍然具有极大的潜力。西藏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了较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即可持续发展仍具有政策、资源潜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我们认为,保持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和处理好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产业发展与公益事业建设,保护与开发,重点工程建设与面上发展的原则和关系,搞好林业可持续的总体布局,提高认识,深化改革,突出重点,贯彻森林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群众意识,大力植树造林,保护资源,扩展林业产业链,是今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课题分析了西藏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经济状况、水资源、农业与灌溉、基础设施与供水、水电建设、供水与卫生、洪涝与干旱、水土保持与流域管理、水利行业资金等,剖析了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特征,认为制约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传统文化、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与立法、体制框架、建设与管理、人才资源等,提出了水利可持续发展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构造了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我们认为,增强水利的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建立适应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和运行机制,做好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是相应的对策。
乡镇企业的主要领域是农畜产品加工和为农服务产业,因此,我们也将其纳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课题把握住乡镇企业对农业发展的牵动作用和资源产品开发利用两个重点,分析了乡镇企业在西藏的启动发展历程,探讨了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剖析了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设想。课题认为,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这在今后的发展中不能忽视,而更重要的问题一是在资源产品开发加工中的利用效率影响了资源的持续永久使用;二是拉动农业产业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乏力,影响了产业协调作用的发挥。因此,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农业的牵引力、保持低污染,同时要改造和完善产权制度。
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时刻,西藏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的主题之一。课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应该把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过程看作是开放经济系统和全国市场一体化条件,超越西藏区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考察了西藏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轨迹,并分析了农业生产力结构中的一些问题,阐述了现阶段西藏农业生产结构的主要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整的制约因素,面临的机遇,认为调整优化西藏农业生产结构势在必行,并提出了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发展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基本思路,其政策选择方向是“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深化加工、开拓市场”。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其次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与市场的衔接;第三,发挥投入导向作用,促进结构“纠偏”和结构“升级”;第四,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第五,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确保结构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2229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