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创达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672亿元,同比增长4951%;实现归母净利润450亿元,同比增长5424%;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06亿,同比增长5209%。业绩增长接近业绩预告上限,符合预期。
下游行业高景气催生收入持续高增长
受益于公司的卡位优势和下游行业的高景气度,前三季度公司收入快速增长4951%。分季度来看,Q1、Q2和Q3分别增长了7880%、4881%和3254%,三季度增速有所降低主要是因为部分项目交付和部分合同确认收入延期。分业务来看,伴随着5G手机渗透率和 *** 作系统、软件单机价值的双升,公司智能软件业务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前三季度公司智能软件业务实现营收1055亿,同比增长约26%。随着智能座舱渗透率的提升和整车智能 *** 作系统、智能驾驶等领域产品的商业化应用,智能座舱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公司智能 汽车 业务收入为781亿元,同比增长63%。受益于华为线国产开放平台的应用渗透和物联网行业的高景气,前三季度公司物联网领域收入达826亿,同比增长80%。前三季度毛利率微升289个百分点至4176%,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分别变化了307、-012、043、297和-021个百分点,公司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整体费用率有所提升。2021年年化人均产值较2020年提高20%。
继续发力智能 汽车 和智能物联网领域布局
智能 汽车 方面,公司9月8日正式发布了全球首个与安卓 *** 作系统完全兼容的 汽车 HMI工具链——KanziOne。此外,9月公司引入智能驾驶行业的资深专家张平负责自动驾驶业务,张平曾带领团队实现中国国内首个满足ASILD、车规级、量产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软、硬件平台,顶尖专家的加入有望进一步扩充公司的人才力量。创达物联网方面:9月公司发布两款基于欧拉 *** 作系统面向边缘计算领域的商业发行版。ModelFarm和IoTHarbor,前者主要是为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全流程服务平台,后者主要面向物联网设备的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10月底,公司获华为HarmonyOSConnectISV合作伙伴,多项OpenHarmony行业解决方案已形成。嵌入式WiFi+BLE模组和智能 *** 作系统产品打入鸿蒙生态,助力打造智能家居、智慧生活等全场景应用。产品布局进一步完善。
投资建议
维持21-23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616、856和1186亿元。长期看好智能 汽车 、物联网等高景气赛道上公司的原有产品服务渗透率的提升和新增产品服务为公司带来的价值增量。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智能网联 汽车 业务、物联网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竞争加剧。
文| 腾马丁博士
车图腾出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 ● ●
华为集团到底有多大?
世界500强,营收比BAT的总和还要大,全球17万名员工,通信业务全球第一,手机业务全球第三名副其实的“中华有为”。
智能手机只是其冰山一角。华为涉及通信领域的多个产业链,产品线已经覆盖了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意为信息、通信和技术)的全产业链。
所以,当全世界都在高喊“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的时候,这场由谷歌、苹果、特斯拉掀起的 汽车 革命,华为怎能甘为看客?
蓄谋已久
很早以前,华为就对 汽车 产业伸出了触角。
这可以追溯到2009年。当时,华为就已经开始了对车载模块的开发,并从2011年开始加大了研发投入。
2013 年,华为宣布推出车载模块 ME909T,进军车联网,并成立“车联网业务部”,并承诺今后每年会投入上亿元用于与车联网相关的研发。
ME909T
自2014年开始,华为先和东风 汽车 联手开发车联网,后又与广汽、上汽、一汽、比亚迪等建立合作关系,在多领域展开合作,包括车联网、智能 汽车 、国际化业务拓展等。
2015年6月,华为设计总监在微博上发了3张车标为“Honor”的 汽车 渲染图,并且同时艾特奥迪和华为荣耀,首次激起了外界“华为要造车”的猜想。
2016年,华为与奥迪、宝马、戴姆勒、爱立信、英特尔、诺基亚及高通联合宣布成立“5G 汽车 联盟”,旨在整合各巨头间的资源,加快无人驾驶 汽车 的研发进度,调配研发过程中所需的互联设备。
2018年11月,华为与上海通用五菱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将依托自身在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技术优势帮助合作伙伴实现智能网转型。
今年以来,华为的频频举动更是给了外界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9年2月,华为发布“自动驾驶移动网络”系列解决方案。
2019年4月,由华为提供技术支持的东风首款无人驾驶 汽车 Sharing-VAN正式亮相湖北襄阳。
Sharing-VAN
辗转反侧,欲说还休。直到在4月份上海车展上,华为首次作为参展商参展,首次全面披露了自己的规划。
造不造车?
尽管在今年1月,任正非明确表示“永远不会跨界造车”,外界还是对此半信半疑。
在2019上海车展现场,面对媒体们“真的不造车吗”的数次提问,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无奈地开玩笑说“要不要写血书?”
徐直军在车展上强调了两点,一是“华为不造车”,二是华为将“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在它看来,未来趋势是 汽车 产业与ICT产业的融合。
从对外宣称的战略来看,华为给自己的定位是Tier1(一级供应商),也就是整车厂的 汽车 零部件供应商。
虽然不排除未来华为造车的可能性,但从目前来看,华为“坚决不造车”至少有两点好处:第一、避免与主机厂正面竞争,有利于华为的配套产品占领更大市场;第二、华为的配套产品(或者说解决方案)的增长潜力,甚至可能大于直接造车。
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浪潮之下,处于剧烈变革中的 汽车 产业正在将ICT技术定位为新的主导性技术,这是华为的看家本事,将为其带来相当可观的增长空间。
众所周知,华为是一家技术驱动的高 科技 企业,这将为华为切入 汽车 产业链提供基础。
例如,在车联网涉及的芯片、OS、语音、地图、云计算、AI、大数据、5G与V2X等领域,华为在芯片、云计算、AI、5G与V2X等方面有着领先优势。
在自动驾驶领域,华为的布局主要集中在芯片、计算平台和解决方案三个层面,侧重计算与数据能力,而芯片,则是其智能化战略的基础。
在全球范围,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市场被Mobileye和英伟达两家公司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它们在各自的细分市场都处于垄断地位。Mobileye主要垄断了L2级别的自动驾驶市场,在这方面,全球范围内暂时没有一家芯片制造商能够与之匹敌。英伟达则控制了L4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芯片市场,完全处于垄断地位,连特斯拉都要受它的“欺负”。
在此背景下,华为自研AI 芯片升腾310和升腾910横空出世,又一次打破美国的垄断,而且做到了行业领先。
此外,华为推出的MDC600数据中心是能够支持 L4 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计算平台。目前,MDC600计算平台已直接搭载在了奥迪Q7的原型车上。
值得一提的是,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显示,2018年华为全年的科研经费投入为11334亿欧元,占到了总营业额的147%,远高于苹果公司的51%。
可以说,华为进军 汽车 产业,尤其是在“新四化”的背景下进军 汽车 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华为的 汽车 业朋友圈也蔚为大观。2014年,华为与宝马、东风、长安 汽车 等相继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车联网发展;2016年,华为接到了来自奥迪、奔驰的通讯模块订单;2018年,华为还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PSA)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前装车联网项目。
华为将改变什么?
华为进军 汽车 产业,剑指未来上万亿规模的自动驾驶市场。据美国咨询机构 IHS 预测,2035 年,全球智能 汽车 销量将突破 1000 万辆。麦肯锡认为到 2025 年,智能 汽车 的市场规模将达 19 万亿美元。
在这个巨大的机遇面前,华为比竞争对手高出一截:其在5G、云计算领域的技术积累,很可能奠定智能网联 汽车 的底层架构和行业标准。
5G,比4G多了1个G。
要知道,它改变的可不仅仅是通信行业,也将给 汽车 行业带来质的突破。安信证券的报告中曾将5G相比4G在技术性能指标上的突破总结为“3个100倍的提升”,分别对应时延缩短100 倍、速率提升100倍、连接数提升100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5G使得网络延时从4G时代的200ms左右缩短为2ms左右,即使时速百公里的 汽车 也能在位移5cm内就能完成高精度地图的实现更新。
在5G领域,根据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发布的全球5G核心必要专利数排名中,华为以1970件的专利数排名第一,比排第二的诺基亚多出33个百分点;此外,德国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发布的一份5G专利报告中显示,全球为5G标准做出技术贡献最大的公司排名中,华为全球第一。
事实上,华为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提供5G设备的通信供应商。这也注定了在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到来之时,华为必定将是 汽车 领域的“头号玩家”。
“未来最能颠覆的一个产业就是 汽车 产业,自动驾驶电动 汽车 可能将中国16万亿产值的 汽车 业,包括周边产业,彻底颠覆掉。”
车图腾
资深 汽车 媒体人暮四先生(刘小闷)领衔打造
腾爷文化 · NDIMedia旗下新媒体
暮四(刘小闷)个人微信:musixians
引言:近年来,作为前沿技术之一,物联网可谓是赚足了眼球。随着世界各国研究人员对物联网的技术研发日益深入,物联网技术也不断发展成熟,并不断渗透到各个细分行业中。为推动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入各个领域,我国各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就包括《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指南》等文件。“十四五”规划虽还未全面公开,但是根据中项网行业信息整理分析,物联网行业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大爆发。
物联网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一词,最早于1991年由麻省理工的教授提出。在1995年比尔盖茨撰写的《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有所提及。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的Kevin Ashton教授将RFID及传感器应用于日常生活,将物品标记应用,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根据“物联网“的英文名称: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实它还有一个名称,就是传感网,是指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的活点定义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
物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正不断向“高价晋级“
目前物联网应用已经遍布各个行业,预计将为数十亿日常物品提供连接和智能,而且它已经在各个领域广泛部署,即: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医疗保健、智慧城市、农业、工业自动化等。
未来物联网将会更加广泛的应用于不同行业和领域中,从简单的状态检测和自动化,向高阶的综合调度和智能化决策等方向演进:
物联网行业竞争即将到白热化阶段,技术突破成为行业痛点
目前,在物联网行业,广为人知的主要是华为、阿里等Top10的企业。然后实际上,在物联网领域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已经有上百家,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新进去企业和独角兽公司等,由此可见物联网行业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通过智能传感器、多媒体采集、专网、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疫情科学防控、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接口融合问题将是物联网行业面临的最大的技术难点和痛点。
“十四五“—物联网真正的爆发期
根据国际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全球联网和物联网设备预测更新》,截至2018年底,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已经达到220亿。在华为的预测中,到2025年,物联网设备的数量也将接近1000亿个,每小时会有200万个传感器被部署。
根据中项网近五年项目及招投标信息汇总分析,2020年物联网相关项目数量呈直线上升,未来物联网市场上涨空间可观,预计到2025年国内物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6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25%。
以内容为中项网行业研究院自创,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多谢!
中项网行业研究院依托中项网的建设项目大数据、行业专家资源和分析研究团队,专注为企业提供行业研究、竞争对手调研、成本研究、渠道研究及业绩监测等服务。
主要优势行业:我们在能源电力、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环保、新能源、机电设备、工业控制、工业润滑油等领域积累了丰富资源和经验,超过500+的成功案例;
我们的资源:30+名行业研究专家、200+的支持团队、覆盖全行业的项目投资数据及多渠道资源,匠心行业商机及发展研究。
工业40的概念首先由德国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
它被誉为继蒸汽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革命后,人类 历史 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革命。
蒸汽革命从19世纪初期开始,历经70余年,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才宣告结束。
电气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结束,前后也经历了七八十年。
信息革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今天。
如果以70年为一个周期,信息革命基本可以认为在2020年结束。
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革命已经宣告开始!
时至今日,尽管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智能化时代。
但在很多领域,我们甚至还没有完成信息时代所应该具备的特点和能力。
即使在工业制造中,信息化的程度也并不能够得到全面普及。
信息革命对于工业制造的影响,呈现了金字塔的形态。
越往上,信息化的程度越高。越往下,信息化的程度越低。
真正能够实现完全信息化的工业制造的并不多。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能够首先响应并进入这个赛道的,终究只是少数。
工业革命从始至终都是由 科技 的跨越式发展引发的。
智能时代,能够最先进入工业40这个战场的,应该是 科技 企业。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品牌不再局限于产品品牌,而更多的向智能生态的概念延伸。
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 科技 公司,华为完全具备率先进入工业40的条件。
生态品牌和品牌生态,仅仅只是颠倒了顺序,意义却是完全不同。
华为产品体系覆盖基础设施,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内容服务四大细分领域。
依托鸿蒙和欧拉 *** 作系统,连接HiCar智慧生活,云端算力和集群中心加持。华为构建智能生态体系,绝非空言。
生态品牌总结起来,有两个大的特点。
高度的自主化动力和全新的生态模式。
企业想要实现高度自主化的动力,就需要让员工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保持强大的主观积极性。
才能让企业拥有更高的活力。
华为与一般企业的全员持股不同。这种独特的模式让华为的员工真正觉得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生态模式是一种认知和理念的变革。
品牌从古到今,总共只有三种类型。
最常见的就是产品品牌,比如:宝马、可口可乐、肯德基等。
随后出现的是平台品牌,比如:阿里、京东、亚马逊等。
我们在网上购买3C产品,一般会选择京东而不是淘宝或者拼多多。这本身就是平台品牌效应在起作用。
最后就是物联网(IOT)时代的生态品牌。
生态品牌不仅仅是指将很多产品通过物联网连接在一起。
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式的经济模式。
通过改善和提升用户的体验,从而促进品牌价值的提升。
华为产品体系所形成的生态将ToC和ToB完全纳入进来,将形成企业消费者和个人消费者共建的生态体系。
那么,全球第一个生态品牌是谁呢?
它连续三年 被BrandZ 评为全球唯一的物联网生态品牌。
是它第一个提出的生态品牌的概念。
全球前10名的商学院全部收录了它的案例。
ISO、IEEE、IEC等国际标准组织全都让它牵头主导物联网国际标准。
在构建生态品牌过程中,它大刀阔斧,直接砍掉12000名中层管理者!
也是它独创性地在三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之外,增加了共赢增量表。
它就是海尔!
一个在人们印象里或许并没有华为出色,但却已经成为真正全球化企业的先行者。
文/杨剑勇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最火热的领域,也是未来 科技 发展方向,所带来的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巨头们也把未来发展战略衷心延伸至人工智能,因为华为持续高额研发投入,在5G、IoT、AI和网络智能等前创新创新技术上走在行业,利用5G、IoT、AI驱动万物智能。微软凭借云+AI助推登顶全球市值之冠,小米百亿推动AIoT战略,百度进一步升级云+AI战略,让AI无处不在,以此推动各大产业智能变革。
同时,围绕人工智能方向创新的企业也备受资本青睐,诸如AI芯片方向炙手可热的寒武纪,还有人行机器人独角兽优必选,同时还有商汤、旷视、云从 科技 与依图 科技 号称AI四小龙,他们成为炙手可热的AI明星企业。
这些顶着独角兽光环的创新企业,融资额一轮高过一轮,估值也是一家比一家高,从10亿美元迅速能飙升至50亿甚至百亿美元,在聚光灯下吸晴无数。同时也引发诸多争议,因创新技术落地艰难,依靠资本烧钱的模式能否延续引起担忧。
其中,旷视 科技 递交港交所文件风险提示中指出,业绩期内经营活动产生负现金流,倘若无法以适当条件获得足够资金持续为经营提供资金,那么业务、财务及前景可能受到重大且不利影响。此外,自创立起已产生亏损,2016年-2018年分别亏损为34亿、76亿、335亿。2019年上半年亏损52亿元,经营性亏损115亿。对于这个巨额亏损,旷视 科技 指出是主要是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及持续的研发投资。
通过旷视 科技 在香港递交上市申请资料所披露的数据来看,人工智能是星辰大海,但通往诗与远方的人工智能道路上布满荆棘,凸显AI变现困境,或许我们对人工智能预期过高。
对于产生巨额亏损的旷视 科技 ,此次递交上市申请,有评论指出“流血上市”,估值也将面临严峻考验,也将影响整个AI独角兽。对于很难在短期变现的独角兽来说,能否支撑数十亿美元估值有待市场检验,但对于旷视 科技 是人工智能公司还是物联网公司,引起笔者注意。
旷视 科技 收入主要来源于物联网,主要是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及供应链物联网三大解决方案,其中城市物联网营收占总收入732%。那么,对于被视为AI四小龙之一的旷视 科技 来说,到底是AI公司,还是物联网公司?仅从营收来看,定位物联网公司更为精准,而定位AI公司,则能获得更高的估值。
城市物联网覆盖国内112个城市,带动整体营收迅猛增长,2016年至201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588%,2019年上半年营收949亿元,同比增长210%,而城市物联网营收占总收入比例由2016年的275%提升到732%,可以看出,旷视 科技 的核心业务在城市物联网方向。
不过,旷视 科技 自身定位人工智能公司,表示深度学习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而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作为旷视 科技 人工智能赋能的解决方案,例如城市物联网包括算法、软件及人工智能赋能的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楼宇、社区、学校以及商业网点等多种城市场景。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旷视 科技 是中国最大的聚焦于人工智能的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在个人物联网方向,按2018年收入计算,旷视是中国最大的云端人脸识别身份验证解决方案供应商,占据逾60%的市场份额。
总体来说,旷视 科技 AI技术落地场景选择物联网方向,并坚定地认为物联网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主要场景,而旷视 科技 的愿景是构建连接及赋能百亿物联网设备,包括消费电子产品、传感器及机器人等,并将进一步完善物联网生态系统。值得一提的是,上市申请文件中,更多聚焦在物联网方向,或许把旷视 科技 定位于物联网公司或许更为准确,但AI可获得更高的溢价也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系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福布斯撰稿人、网易签约作者,并连续两年(2017和2018)获得网易年度最佳签约作者,致力于深度解读物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等前沿 科技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