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传统产业基础方面,长沙以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生物制药为主,株洲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工原料及陶瓷制造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机电与机械制造、化纤纺织、化学原料及精细化工为主,其规模和比重在各自城市基础工业方面均为主导部分。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长沙提出“重点加快天心生态新城建设,推动一体化进程在地理空间上的实质性进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株洲推出“东提西拓,合拢三角”和“打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基地、突出有色深加工、化工、陶瓷产业优势”;湘潭提出了“东扩西改”和“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生态休闲中心”。 最早期的概念中,长株潭城市群指的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但是,按照湖南省确定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一范围扩大了很多。区域规划确定的长株潭城市群,是指‘3+5’城市群的规划范围。这一范围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辖区和益阳、娄底、岳阳、常德、衡阳5市的大部分地区,即湖南东部城镇密集地区。
按照这一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面积为96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株潭三市市域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
为什么会作这样的调整呢据了解,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由规划范围和协调规划范围组成。其规划范围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辖区以及岳阳的湘阴、汨罗、云溪区、屈原管理区和益阳赫山区的部分地区,协调规划范围为岳阳、益阳、娄底、常德、衡阳的大部分地区。为了保证国务院批准的规定的实施,实现湖南共同富裕,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将范围扩大了。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确定城市群核心区面积为844814平方公里。
这一核心区,包括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市区,望城区、浏阳市、醴陵市、韶山市、湘乡市、宁乡县、长沙县、株洲县、湘潭县、赫山区、云溪区、湘阴县、汨罗市、屈原管理区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岳阳云溪区、湘阴县、汨罗市、屈原管理区和益阳赫山区的部分地区,跻身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将城市群核心区划分为四大类功能分区:
禁止开发区: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点公益林地、坡度25度以上的高丘山地、著名风景区、泄洪区、滞洪区、重要湿地、相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限制开发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各类宜农土地、坡度在15-25度之间的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地区等。
重点开发区:包括长沙黄花、黄兴、 榔梨、含浦、坪塘、雷锋、白箬铺、夏铎铺地区,株洲天元、白井、南洲、黄泥坳地区,湘潭河东、易俗河、九华、楠竹山地区,益阳沧水铺,岳阳界头铺等。
优先开发区:包括三市的建成区及湘潭县、望城区、株洲县、长沙县城现状建成区。
“一带五区”:近中期重点建设区域
长株潭城市群近中期建设将从何处着手王扣柱透露,近中期建设的重点地区为“一带五区”:即湘江生态经济带和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
湘江生态经济带:从长沙月亮岛到株洲空洲岛,面积128公里。
大河西示范区:以长沙高新、金洲,益阳高新,常德德山等为核心区域的先进制造业走廊,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辐射带动益阳、常德等地区。
云龙示范区:包括株洲的云龙和清水塘,云龙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临空产业、清水塘依托循环经济试点发展新型产业。
昭山示范区:自长沙暮云,至湘潭昭山、易家湾、九华,建设生态宜居新城。
天易示范区:位于株洲天元区和湘潭易俗河之间,重点发展机电制造、加工、环保现代物流等产业。
滨湖示范区:包括岳阳的湘阴、汨罗、望城的部分区域和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建设长株潭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再生能源产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健康休闲服务基地。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期限分为四个,分别是:2008-2010、2011-2015、2015-2020、2020。
王扣柱指出,湖南省将建立三项制度,确保规划实施。这三项制度是:示范区所有建设项目和用地都必须符合区域规划、城市群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建立省市规划局长联席会议机制,8市规划局接受省建设厅和省长株潭规划局的双重业务领导;实行长株潭核心区空间动态管理。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修订完成后,省政府将出台《条例实施细则》,明确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刚性。
湖南省将同步组织修编8市城市总体规划、启动“3+5”城市群国土利用规划,争取3年内完成。目标
1.形成长株潭三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和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
2.形成以长株潭三市城区为增长核、以三市间的快速交通设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发展轴向周边地区放射的城镇网络群体。
3.发展成为经济繁荣、能提高吸纳就业能力和有良好的人居环境,污染得到综合治理、人地关系协调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型城市地区。
4.发展成为在华中经济圈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在国内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组群式的特大型城市化地域之一。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规划范围内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700-750万人之间。根据高方案指标预测,核心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规划2010年达到3757亿元以上,GDP增长速度达到13%以上;到2020年增长为454281亿元以上,GDP增长速度为78%以上,三次产业比例到2010年为9:50:41,2020年为5:45:50;三次产业具体指标到2010年一产为19839亿元,二产为110219亿元,三产为90379亿元;到远期2020年一产为22714亿元,二产为204426亿元,三产为22714亿元。
人均GDP规划到2010年为4万元人民币以上,到2020年达到6万元人民币以上。
区域城镇发展的空间组织
保持和加强以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复线、南岳高速公路、107国道及湘江生态经济带为主轴线的突出地位,继续促进这条轴线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以这条轴线为核心和纽带促进三市经济的一体化。
积极打造两条次轴线(即以319国道、320国道和上瑞高速公路为轴带),作为次级密集发展轴带和主轴线的补充,规划期内较大幅度地推动沿线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区域城镇的协调发展和城镇等级结构的改善。
同时,以两条辅轴(即湘乡—韶山公路和106国道)为纽带,联系和辐射广大的三市市域地区。最终形成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以三纵两横(即一主两次两辅)的“冉字型结构”支撑起整个区域的城镇发展空间。
区域城镇发展的等级结构规划
长株潭地区城镇将形成省域中心城市组群(属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区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四级结构。
1.第一级——省域中心城市组群
即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是一个由长、株、潭三市城区和若干紧密关联的周边组团构成的多核组团式中心城市,共同承担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含长沙县城区、望城县城区、湘潭县城区和株洲县城区和若干小城镇)。
2.第二级——区域次中心城市共8个
一是包括韶山城区、浏阳城区、宁乡县城、醴陵城区、湘乡城区、攸县县城,是本地区省域中心城市以外、具有县和县级别以上地域范围意义的区域性次级中心城市,共6个。
二是包括茶陵县县城、炎陵县县城等县域中心城市,共2个。
3.第三级——重点城镇共48个
一是包括具有省级影响的重点城镇17个。
二是包括具有地级市市域影响的重点城镇31个。
4.第四级——般建制镇85个
在现有基础上通过行政区划的适当调整,进行撤乡并镇合并而成85个一般建制镇(对三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制镇略有调整)。(小标)实施区域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
2005年区域城镇化水平约为45%,2010年约为57%,2020年为60%—62%,考虑暂住流动人口因素,高限设定在65—75%。远景城市化发展水平达到85%左右。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制定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必须贯彻如下原则:
把加快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推进工业化。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将人口流动与城乡建设相互结合,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将农村要素流动和农业发展有机结合,繁荣农村经济。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小标)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指标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空间结构框架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空间结构框架规划确定为:“以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背景,以长株潭北、西南、东南三个功能区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为绿心,突出长株潭北核(长沙)的核心地位,城市中心组团、片区组团和小城镇发育相对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类空间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功能互补契合,生态循环良好的特征型、网络型的城市化地域,概括为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结构”。“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结构包括了三个主中心组团、四个次中心组团以及十九片区组团和25个小城镇组团。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北核功能区的范围和控制、引导要求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北核功能区,即长沙城市功能区,主要包括长株潭主中心长沙河东中心城区、长株潭次中心长沙河西新城(已含雷锋镇)、长株潭次中心长沙星马新城、高塘岭组团(已含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星城组团(已含白沙洲街道)、含埔组团、坪塘组团、丁字组团(已含丁字湾街道)、捞霞组团以及周围空间紧密联系、功能互补的三个乡镇,即黄兴镇、乌山镇、黄金园街道。
北核功能区主要辐射的城镇则还包括周边区域内呈空间离散分布的与之功能配套协作的13个小城镇,即干衫镇、雨敞坪镇、莲花镇、白箬镇、新康镇、靖港镇、乔口镇、铜官镇、茶亭镇、桥驿镇、北山镇、安沙镇、青竹湖镇。该功能区属于城市政府主导发展地区,省级政府主责监管,放手发展,由市级政府自主发展;要求全面执行城市建设标准,引领人居环境品质向较高层次提升,起到区域示范作用,并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留足用地。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西南副核功能区的范围和控制、引导要求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西南副核功能区,即湘潭城市功能区,主要包括长株潭主中心湘潭河东城区(已含双马镇)、长株潭次中心湘潭河西城区(已含雨湖区的长城乡、先锋乡、护潭乡等)、昭山—易家湾组团、鹤岭组团、易俗河组团、河口组团以及周围空间紧密联系、功能互补的一个行政乡,即河口乡。西南核功能区主要辐射的城镇则还包括周边区域内呈空间离散分布的与之功能配套协作的2个小城镇,即梅林桥镇、姜畲镇。
西南副核心功能区属于城市政府主导发展地区,省级政府实行扶持和政策倾斜,由市级政府自主发展;为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对其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提供重点政策扶持,并使其在项目、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享有优先权,通过多方努力,提高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东南副核功能区的范围和控制、引导要求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东南副核功能区,即株洲城市功能区,主要包括长株潭主中心株洲河西城区、长株潭次中心株洲河东城区、栗雨组团、石峰组团、田心组团、荷塘组团、枫溪组团、渌口组团以及周围空间紧密联系、功能互补的三个小城镇,即马家河镇、群丰镇、雷打石镇。西南核功能区主要辐射的城镇则还包括周边区域内呈空间离散分布的与之功能配套协作的2个乡镇,即南阳桥乡和白关镇。
东南副核心功能区属于省级政府提供发展指引,城市政府主导发展地区,规划控制要求是控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预留足够的用地。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档次,建设优良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绿心功能区,即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的范围和控制、引导要求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绿心功能区,主要是指三核之间的交界地带,三市结合部,包括:城南组团(原暮云组团)、新暮云组团(已含暮云镇)、九华组团以及白马镇、跳马镇、云田镇、仙庾镇、龙头铺镇、响水乡、响塘乡等乡镇区域范围。
该区域是长株潭城市群的“绿肺”,包含区域绿地和生态保育、休闲度假两类主要功能。其中区域绿地属于省级政府对资源环境保护进行监督控制、城市政府建设管理地区,原则上进行低密度生态型建设,对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区域绿地、各类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地区,要按照相关法规严格保护;生态保育和休闲活动功能区则属于由省级政府对该地区的发展类型、控制规模和生态环境要求提供发展指引,由城市政府按照指引要求加强管治的地区。
规划建议省政府在明确绿心范围和整体功能定位后,进一步委托相关部门编制具体的绿心地区建设控制规划,以统一指导该地区有序的保护利用和绿化建设。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空间结构的演进时序
长株潭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应以三市城市现状用地为基础,逐步向外扩张,总体呈现出三核同步增长,远期和远景逐步向绿心发展。
演进态势、具体空间结构发展时序如下:
1.2002~2010年 以长沙中心城区、湘潭城区、株洲城区为核心,采取局部内涵式的紧凑集中发展,引导有序外延,重点建设三市各自环线、三市间公路外环、潭望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湘潭-株洲联合发展,搞好湘潭和株洲的路网衔接和空间隔离,预留三核中间地带的发展空间,为未来多种发展模式提供可能性。
2.远期(2011~2020年) 长沙主要向东发展,并加快向南发展;湘潭主要向北发展,兼顾向东;株洲主要向河西发展,搞好与湘潭的路网和绿色空间的衔接,适度向北,考虑与长沙市东部开发区功能和道路上的衔接。营造三核相向发展的演进态势和空间框架,在三核中间地带开辟文化娱乐、旅游度假和生态保护区域,并保留三核中间地带与三市原中心城区的隔离空间。
3.远景(2021~2050年) 长沙、湘潭、株洲城区形成三核,并继续相向发展,逐步形成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为背景的绿心,并在中间镶嵌若干高品质的新型城市功能区。
长沙:错位发展的重点是以省会长沙为发展核心和龙头,分层次、有重点的向株洲和湘潭等周边地区辐射。将长沙建设成为科技教育研发中心、商务金融中心、区域物流枢纽、服务外包基地、文化娱乐中心和中南地区国际化大都市。要以长沙在湘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为基础,加快科技教育和研发发展,打造湖南科技教育和高技术服务的高地。商务金融业要以芙蓉路为主轴,吸引世界优秀金融企业来湘发展,打造中部世界金融中心;银行业要重点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组,加速金融现代化,提高金融效率,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品种;证券业重点发展企业改制辅导、股权分置改革、上市保荐、私募及并购重组、风险投资等投资业务;保险业重点开发新产品和发展各类公司、机构。物流业重点建设好长沙金霞、长沙空港物流区;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建设及物流高新技术建设;以空港快速发展为基础,以黄花机场为节点,发展高时效、高附加值货物的多式联运业务及其设施建设。服务外包业要培育具有湖南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壮大长沙服务外包集聚区,把长沙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承接服务外包的基地城市,跻身全国服务外包十强示范城市;重点扶持加快长沙高新区服务外包示范区、青竹湖服务外包示范区等服务外包示范企业,形成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
株洲:要以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为依托,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物流配送、研发设计、职业教育、节能环保、信息咨询、服饰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铁路交通优势,构筑便捷、互补的物流网络,重点建设石峰物流园、芦淞商贸物流中心、株洲神农医药食品物流中心等;与长沙、湘潭、衡阳、郴州联手,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早日实现旅游资源、产品和市场的一体化;加快职教大学城建设,要将其打造成全国闻名的职业教育基地;加快建设以株洲大桥两端长江路和建设中路为主的中央商务区,将其建成国际性或全国性轨道交通、服饰、中华文化等论坛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地;兴建服饰批发仓储物流中心,发展零售多业态。
湘潭:要以老工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物流配送、科技研发、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会展、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结合湘潭的实际,要重点建设九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园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开发建设物联网项目及服务应用平台。
其二,建设昆明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创新高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审批服务、投资贸易、市场公平、法治保障等领域,拓展一网通办功能,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手续,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自由开放的投资贸易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成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试验田”和“创新区”。
其三,建设世界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总体方案》中,“打造世界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是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内容,有8条试点任务,其中7条是昆明片区主试任务,包括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开展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建设现代化中药研发平台、建设区域性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等,引领带动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云南自贸区立足“沿边”+“跨境”两大特色,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制度;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河口、瑞丽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建设,支持在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建设边境仓,支持复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探索形成的成熟经验。
同时,创新沿边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依托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探索边境地区人员往来等模式,积极推进与毗邻国家签署跨境人力资源合作协议,探索建立外籍务工人员管理长效机制。
“另外,云南自贸区在推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云南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寇杰表示。
一年来,云南自贸区增量市场主体达32775户,其中:企业13902户(含外资6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户、个体工商户18871户。云南自贸区每天新诞生约160户市场主体,约每4天引进1户外资企业落地。云南自贸区释放出的巨大”磁场效应“,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云南自贸区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寇杰指出,云南自贸区改革牵涉面广、进一步改革创新难度较大;基础配套不完善;经济和贸易总量小,开放型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熟悉国际业务规则的商务、管理、技术人才还很紧缺,与自贸区发展的高标准、严要求还有差距。
下一步,云南自贸区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高标准推进云南自贸区改革创新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对自贸区建设的统筹指导,进一步理顺片区管委会与所在地行政机构的关系和工作机制,强化协调联动,确保高效运转。指导协调片区管委会进一步优化各项内部管理体制,推动管委会内设职能机构目标整合、人员整合、职能整合,真正实现高效运转。
二是进一步推进改革试点任务落实。积极主动向上对接争取政策,充分发挥自贸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协作,努力推动跨片区、跨部门、跨层级重大改革创新。突出“沿边”和“跨境”两大特色,开展差异化、特色化试点,确保2020年完成不少于80条改革试点任务。
三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针对片区财力薄弱,缺少运营主体、运营平台、应用场景等实际,加快推动投融资平台建设,搭建资本运营公司,加快设立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平台作用,促进资本有效合理流动,让资本更多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优势产业和城市建设集中。
四是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成效。结合云南省8大重点产业,世界一流“三张牌”及“数字云南”建设,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招商、平台招商、委托代理招商等方式,每个片区围绕重点产业开展4-5场线下招商活动和3-5场线上活动,长期开展平台招商。
五是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想方设法引进专业人才、骨干人才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合理配置干部资源,加大云南自贸区人才引进、干部教育培训和交流挂职力度,着力解决云南省缺乏熟悉自贸区国际业务规则高端人才等问题,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六是进一步加快赋权放权进度。放自贸区有需要的权,切实解决自贸区和企业的实际问题,真正让“自贸区说了算、有权能定事”;放自贸区承接得了的权,确保最大程度把各级管理权限下放或委托给自贸区,真正做到“为自贸区放开手脚”。汇集了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众多珍稀动植物种群等,是集生态旅游、科普科考教学、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区,内有亚洲象博物馆、高架观象栈道、热带雨林观光索道等游览景点,被誉为“人与亚洲象沟通的桥梁”。
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2019年12月1日起,云南与全国同步实施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改革范围,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4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截至2020年12月底,3个片区共办理“证照分离”涉企经营许可事项16702件。其中,直接取消审批2771件、审批改为备案3509件、实行告知承诺4352件、优化审批服务6070件,办理数量稳步提高。截至2020年12月底,3个片区增量市场主体已达6万户。其中企业221万户(含外资9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户、个体工商户379万户。试点改革降低准入门槛,减少办证环节,节约开办时间,大幅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加快向各片区放权赋能。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按照“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工作要求,坚持需求导向,按需赋权。2020年12月,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向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片区管委会下放第一批省级管理权限的决定》,向昆明、红河、德宏片区管委会下放第一批省级管理权限73项。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行政许可事项55项;“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行政确认事项2项;“自由进出口技术合同登记”等其他行政权力事项16项,有效推动了自贸试验区“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的优化得到提升。
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德宏片区,实施了“一口岸多通道”和进口“两步申报”通关模式,启用全省首家边检自助通关系统。红河片区,开通中越边境河口—老街口岸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农产品实现“即到、即检、即放”,对进口的五种矿产品采取“先放后检”监管模式。通过相关举措,有效提升通关效率和口岸营商环境。
标准化加快政务建设
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围绕“先建后验”试点任务,整理“先建后验”投资项目事项清单,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手续,于2020年4月在3个片区率先启动试点。昆明片区,引入海关、交警、水电气等专业部门窗口,形成综合窗口与专业窗口并存“1+3+N”业务受理模式,落实好“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府服务。红河片区,充分运用“好差评”手段,建立“一事一评”、“服务回访”机制,倒逼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目前,红河片区综合服务中心进驻部门34家,累计开展政务服务2815万件。德宏片区,开展“提升营商环境大家提”活动,围绕企业证照、项目审批、要素供给等领域,对涉及企业建设和经营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流程改革优化。
优化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昆明片区,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引入华为“智慧政务”系统,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结合企业群众政务服务办事场景,匹配多情形场景应用,促进线下与线上服务应用融合,打造地区“智能化大厅20服务品牌”。同时,在24小时自助服务区集成整合了各个部门的服务事项,提供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服务。德宏片区,立足“沿边+跨境”特色,加快“德宏自贸试验区跨境贸易便利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平台将整合边民互市、跨境电商、口岸通关等功能。红河片区,创新“互联网+边民互市”新模式。片区内的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2020年1月投入使用,在提升通关效率、降低经营和监管成本、提高边民收入等方面效果明显。
打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昆明、红河、德宏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均已建设完成。3个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共办理公证业务1397件。昆明片区,成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国内外企业及个人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法律服务。德宏片区,建立了公职律师和法律顾问制度,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