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有什么大学

河南平顶山有什么大学,第1张

院校专业:

平顶山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平顶山市新城区白龟湖畔、国鼎山上,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平顶山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9年10月的平顶山师范学校。1977年8月经批准在平顶山市师范学校附设大专班,于1984年改为平顶山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河南省关于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部署要求,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是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河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校以来,平顶山学院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在一代代学院人的不懈努力中,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和谐自强”的优良校风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奉献”的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目前学校正在加快推进省示范校二期(2021-2025年)建设。,学校现有湖滨和崇文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4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亿元,馆藏图书2968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1000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3000余人;教职工15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学位)教师11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有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模范教师16人,河南省教学名师3人,1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4人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聘请包括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领军人才在内的一批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学校建有体育训练馆、音乐厅、演播厅等,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逐步形成了以工科等应用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设有18个教学单位,有5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管、理、文、医、教、经、法、艺等九个学科门类。重点建设电气信息类、化工环境类、经济管理类、文化创意类、教师教育类、医疗卫生类六大学科专业群。获批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1门省级一流课程等省级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0余个。,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化学工程、生态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态经济型木本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科技型创新团队;学校是中国北方陶瓷产品设计师培训基地、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学校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与平高集团等联合开展高压智能电器研发,涌现了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中石油陕西长庆油田、平高集团、美国伊顿电气、皖电东送等国内外企业及重大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研发的IST-701无线放电定位系统,功能替代了进口产品。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开发的变电站接地网多通道检测系统,使变电站接地网腐蚀检测的效率提升10倍以上,实现了非开挖而进行接地网腐蚀支路的精准定位,使变电站接地网腐蚀检测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与中国林科院、河南省林业厅三方共建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建有国家林业局林业行业公益性项目试验基地,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资助的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为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出版系列著作,拍摄高水平影视作品,与地方主流媒体合作开办电视栏目等,对区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陶瓷研究所承担的唐代花釉瓷复仿制作技术项目,恢复了失传千年的唐代花釉瓷制作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此基础上,鲁山县建立了鲁山花瓷产业园。出版“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大全》,全集共12卷,收录了20世纪大陆及台湾地区各瓷区代表性窑口的4000余件作品,对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的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填补了中国陶瓷雕塑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学校舞龙舞狮和柔力球两个特色项目多次在国家级比赛中荣获金奖,龙狮队先后受邀赴韩国、意大利进行文化交流,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学校雅乐团在第五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上再现了古应国宫廷礼乐文化,受到海内外同行瞩目。,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英国、美国、西班牙等30余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西班牙马拉加大学合作举办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与韩国庆云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获批河南省第一家以西班牙语为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平顶山学院西班牙语中心”。与平顶山市政府、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大河网、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等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了8个产业学院,建成了全国首家鲲鹏产业学院,尼龙新材料学院获批河南省首批省级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与河南省信访局、平顶山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合作共建了河南人民信访与社会问题研究院、平顶山市文化产业研究院等新型智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近三年,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信息技术水平大赛等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00多项。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应用技术类型十佳示范高校”、“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努力践行“崇德尚能、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步伐,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其他信息:

平顶山有七所大学,分别为:平顶山学院,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汝州职业技术学院。

材料补充:

1、平顶山学院学校简介:

平顶山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平顶山市新城区白龟湖畔、国鼎山上,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

平顶山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9年10月的平顶山师范学校。1977年8月经批准在平顶山市师范学校附设大专班,于1984年改为平顶山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河南省关于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是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河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校以来,平顶山学院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在一代代学院人的不懈努力中,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和谐自强”的优良校风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奉献”的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学校现有湖滨和崇文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7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1亿元,馆藏图书27414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7000余人;教职工1400余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教师900余人,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以上职称人员400余人。学校建有体育训练馆、音乐厅、演播厅等,文化体育设施齐全。

2、河南城建学院学校简介:

河南城建学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城建”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也是全国仅有的以“城建”命名的两所本科高校之一。2016年入选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试点院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学校始建于1983年,前身是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占地面积173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63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亿多元,教学实验室(中心)96个;纸质藏书1555万多册,电子图书612万多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45个;各类运动场和体育馆面积近11万平方米。设有16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在职教职工1378人,全日制在校生207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5600余人。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主办的普通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位于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平顶山市,是全国文明单位、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2016年6月以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由河南理工大学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共同举办的河南理工大学平煤工程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对学院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层次、服务能力,实现由高职教育向应用型本科跨越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2017年,学院入选河南省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校园占地面积1454亩,建筑面积418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976万册,有各类在校生2万余人,固定资产498亿元, 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3亿元。学校开设高职专业(专业方向)51个,中职专业12个,其中,国家高职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级高职教学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含教职委)。

市场主体不断加强创新变革、产业不断强化转型升级一直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在国家层面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背景下,不仅第二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产业基地中涌现出了12个园区类产业基地,而且各地在加快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上也是动作频频。
3月份,甘肃省天水市装配式产业园一期项目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天水分行投放贷款资金42亿元,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装配式建筑节点中心;4月份,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中建绿色建筑产业园(济南)有限公司等82家产业基地评估为“优秀”并进行了通报,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蔚蓝谷全智能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项目加速启动建设……
“近几年,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在全国各地都备受关注,已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河南中建发建设集团执行董事金耀庆表示,早在2009年建设河南省兰考县中州御府项目时就已采用了装配式建造方式,经过十几年不断加快创新技术体系研发,更加坚定发展绿色环保的装配式建筑大有可为。
在加快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设以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建筑大省河南省涌现了不少生动的案例。如筑友智造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筑友集团”)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建设的筑友制造装饰产业园,就是开封市2020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该产业园作为开封市打造现代家居重点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占地200亩,建设有智能铝单板厂、智能系统门窗厂、智能家居厂和BIM装配式技术研发中心,全面投产后,可年产铝单板150万平方米、系统门窗40万平方米、整套家居7万套,可满足15万户成品房需求。
“作为筑友集团打造的首个专注于装配式装修产业的高科技示范园,筑友制造装饰产业园采用了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数字化管理体系,通过应用5G、AI、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造了基于物联网的数字管理体系,实现了智能制造的再升级。在国内尖端生产线设备和行业前沿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赋能下,智能系统门窗生产线真正实现了在黑灯环境中和无人 *** 控的状态下进行生产作业,被誉为‘黑灯工厂’。”筑友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郭卫强表示,未来筑友集团还会将该产业园打造成豫东装配式装修产业中心,进一步推动区域内装配式装修产业的转型升级及上下游产业的全面协同发展。
事实上,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年5月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时就已明确提出,各地区要瞄准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聚力推进17项建设任务。其中,重点提到要围绕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要在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等县城产业集聚区内,健全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技术研发转化中心、智能标准厂房、便企政务服务中心等。
“除了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建设智慧建筑科技产业集聚区,积极向智慧建筑领域进军,为县域产业提供单元性的持续向上支撑力也应该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河南省智能建筑协会理事长李新和表示,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随着新基建爆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承载人类活动时间最长的载体——建筑物,也应与时俱进地迈向“能感知”“会呼吸”“有思维”的智能建筑时代。
在发展智慧建筑产业实践方面,距离通许县100公里左右的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正在大胆探索“坐地模式”,以河南郑地产城融合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坐地实施主体,以智能建筑科技、数字经济为两大主导产业,通过布局智能建筑科技产业、数字科技创新、研发型总部经济三大基地,有望开启管城区区域经济迭代升级新征程。其中,智能建筑科技产业围绕科技与建筑业跨界融合全产业链,重点发展数字勘察设计、建筑大数据等科技型业态,力图打造全国领先的总部型智能建筑产业化基地。
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范例城市)及产业基地实践案例征集
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是解决我国建筑业长期以来大而不强、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协同水平不高、产业组织碎片化、建造方式粗放落后等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
2017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195个产业基地名单;2018年11月,为梳理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决定对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合格的城市和企业继续认定为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评估不合格的城市和企业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撤销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认定;2020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又公布了第二批18个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和133个产业基地名单。
为充分发挥行业媒体的研究优势和专业指导作用,梳理成功经验、促进经验交流、更好服务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将长期从事“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范例城市)及产业基地发展情况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各省各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范例城市)及产业基地的经验做法和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而为行业主管部门、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等提供信息决策参考。欢迎相关城市及产业基地提供一线前沿信息或实践案例线索,也欢迎相关行业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系列调研和专题研究。
联系邮箱:jsbzpsjz@163com
联系电话:13011117649
联 系 人:程小红
监 制:肖正华 责 编:高洋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新闻报料:021-962866
分享0
继续阅读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济南市电子营业执照为企业解难题、增便利
一条鱼引发的3年官司

市推进技术创新攻坚方案

按照《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焦发〔2017〕15号)总体部署,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攻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赢转型发展攻坚战,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焦作”要求,牢牢把握“主体、平台、人才”三个重点环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创新引领型企业在产业转型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建设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着力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开展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主导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打赢转型发展攻坚战,把焦作建设成为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为我市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提供坚强支撑。

(二)工作目标。

到2018年,技术创新攻坚取得明显突破。围绕转型发展攻坚,我市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创新引领型企业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建立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机制,力争培育省创新龙头企业7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80家。

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发展。全市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达到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比例达到60%以上。

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不断壮大。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20人以上,创新创业领军团队8个以上。

技术创新对转型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全市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高,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2%以上。

到2020年,技术创新攻坚取得重大进展,技术创新对发展转型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建成创新焦作。省创新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突破500家;全市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达到5家;国家级研发平台达到7个,省级研发平台突破2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60人以上,创新创业领军团队100个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发展创新引领型企业。

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科学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体系,从政策上扶持、技术上引导、管理上加强,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集群。

1加快培育创新龙头企业。综合分析企业规模、综合实力、行业引领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创新投入等诸多因素,优先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内遴选,培育一批创新发展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的创新龙头企业。支持经认定的创新龙头企业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创新联盟构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人才技术集聚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做大做强创新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引领带动全市企业创新转型发展。2017年,力争培育2家省创新龙头企业。

2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研究制定了《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焦政〔2017〕22号),加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进程。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流程服务体系,对科技优惠政策、申报业务知识等进行广泛宣传和全方位培训。建立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对入库企业在知识产权申请、研发费用归集等方面实施一对一专业辅导。对新申报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现金补贴;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目标考核导向,将当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纳入我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引导各县(市)区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新增7家,总数达到73家;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

3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行业创新龙头企业集聚创新发展,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提升,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一步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为创新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供基础。加强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和“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培育工作,围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遴选一批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下、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发展成为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遴选一批年营业收入超亿元、行业竞争优势明显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助力其发展成为行业骨干企业。对新认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给予资金奖励。2017年,“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备案3家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50家。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二)建设创新引领型平台。

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平台的技术转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资源共享功能,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行业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培育壮大高层次创新平台。研究制定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建设期内的新型研发机构提供土地、注册资金、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方面的支持,及时做好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围绕全市十大产业和创新龙头企业,建设5—10个产业公共研发平台,聚焦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建立健全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市场化人员激励机制、高效的创新组织模式和灵活的成果转化机制,提升创新成果研发转化能力。2020年,全市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达到5家。

2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推进工程。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加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教育、财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做好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通过落实科技研发服务平台专项资金、科技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自身研发投入,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各种类型的企业研发机构,努力扩大覆盖面,提升企业科研整体水平。2018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覆盖面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国家级研发平台达到7个,省级研发平台突破200家。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教育局、财政局

(三)培育创新引领型人才。

贯彻落实《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的意见》(焦发〔2016〕9号)等“1+6”政策体系,加快集聚培育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创新创业领军团队,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发挥河南理工大学人才优势,建立共享机制,推动河南理工大学与我市企业间的人才双向流动、相互兼职、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支持河南理工大学与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吸引全国创新人才(团队)向焦作集聚。围绕现有具备创新能力的`各类优秀人才(团队)实施素质提升计划,遴选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在研发能力、创新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围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织科技创新企业家学习深造、培训研修。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工程,培育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团队)、“技术专才”“能工巧匠”队伍。到2020年,累计培育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60人以上,创新创业领军团队100个以上;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分别达到63万人和42万人左右,建设5所国家级、省级品牌示范职业院校和8所省级特色职业院校。

责任单位:市编办、人才办、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教育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局、河南理工大学

(四)推进产业转型发展。

发挥各类创新平台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作用,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开展重大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带动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

1做强四大优势产业。围绕高端引领、龙头带动,以产业链关键环节为突破口,以健全协作配套体系为重点,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食品等四大优势产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0亿元,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现代化工产业、食品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2做大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开放创新、人才支撑,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培育壮大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我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依托健康元、国药容生、辅仁怀庆堂、广济药业、新开源、华兴生物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氨基头孢烷酸、核黄素、补骨脂、淀粉胶囊剂等产品,拓展大宗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生产制造,加快发展治疗重大疾病的化学新药以及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和改进,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佰利联、华晶钻石、富耐克、飞孟金刚石、大地合金、河南永威、强耐建材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钛材、钛合金、高品级金刚石、数控刀具、超硬刀具、磨料磨具、防火阻燃材料以及新型墙体材料、低碳节能型住宅模块等新型材料及制品。依托骨干企业,抓好重点项目,重点发展风电成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光伏发电、液化天然气(LNG)等产业链。依托皓泽电子、浪潮集团等骨干企业和中国通号(焦作)产业园,重点智能手机关键电子元器件、同轴电缆、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产品。力争到2020年,全市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500亿元、500亿元、300亿元、300亿元。

3做精三大传统产业。以提质增效为方向,以技术改造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度,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快推进铝工业、能源工业、轻工业等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全市三大传统产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以上。

4推进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巩固现代农业优势地位,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结合,构建高效复合育种技术体系,推进现代种业快速发展,到2018年,全市优质强筋小麦种子基地面积达到25万亩。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农业物联网区域示范工程建设,到2018年,全市建成3至5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农业物联网整县推进达到2个。立足“四大怀药”原产地优势,依托保和堂、明仁药业等企业,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中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四大怀药”深加工特色产业链,打造“中国怀药之都”。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支撑主导产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为导向,围绕焦作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和支撑力。推动焦作市文化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深化与阿里、苏宁、腾讯等知名电商合作,不断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建立以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医疗—养老—养生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商贸有机结合相互补充,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具有焦作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局、农业局

三、支撑措施

(一)打造焦作国家高新区,推进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焦作国家高新区为载体,编制实施“一区五园”发展规划,争取尽快纳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拓展区。统筹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强化核心引领,将焦作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增长极,以“一区”引领“五园”、带动全市创新水平的整体跃升。

(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带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骨干企业和技术创新优势企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带动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围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提升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2020年以前,重点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解决一批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三)实施开放式创新,有效集聚外部创新资源。健全提升科技大市场、绿色生物制造联合研发中心、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等服务平台功能,深化与中科院、中关村、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的战略科技合作,积极探索定期召开专题成果发布会、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焦作分中心和科技产业园、互派科技人员交流学习培训等合作模式。集聚市外科技创新资源,助力我市技术创新攻坚和产业转型升级。

(四)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建立金融服务支撑科技创新机制。落实《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焦政〔2015〕8号)。进一步发挥科技支行作用,推进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融资担保补贴工作。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市财政科技经费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奖励各类科技创新。设立科技企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全国知名风险投资基金对我市科技型企业进行投资,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目标考核导向,将财政科技投入纳入考核体系,开展考核评价和督查通报。鼓励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增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动力,加大国有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创新投入。加强财政科技投入与银行信贷、创业投资资金、企业研发资金及其他社会资金的结合,增强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优化区域科技创新投融资环境。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协调联动。由市科技局牵头,建立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技术创新攻坚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认真谋划布局,建立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技术创新攻坚行动。

(二)完善配套措施。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确定攻坚重点,制定具体方案,细化目标任务,跟进配套措施,确保各项任务按时间节点完成。

(三)加强督促检查。各县(市)区要加强协调联动、工作指导、统计监测、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2950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