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期,赵孟頫出生于浙江吴兴,二十六岁时宋元更迭,三十三岁时出仕于元朝,至晚年更是成为从一品的高官。他虽为宋朝宗室,却因为效力元朝而饱受非议。他在复杂的境遇中,怀着寂闷之情,将全部精力倾注于翰墨,在书画史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向世人展示了汉文化的辉煌。
在书画方面,他以王羲之脉络的晋唐书法和唐宋画法为规范,倡导复古主义,展示了文人新面貌。其作品基于书画同源、书画同法的考虑,对元末明初的各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声名响彻海内外。赵孟頫的出现使书画的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22年适逢赵孟頫去世700周年。本书通过对赵孟頫珍贵的存世书法的梳理,让读者领略赵孟頫小楷书法的艺术魅力。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 (今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之子秦王赵德芳十世孙。赵孟頫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隐居不仕。至元二十三年(1286),经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赶赴大都,受元世祖赏识。此后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封荣禄大夫。自世祖至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皆加礼敬。至治二年(1322),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后世也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是中国传统社会儒释道融为一炉的士大夫代表。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誉为"元人冠冕”。其绘画格调高雅,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其书法更是集晋、唐之大成,独创遒劲姿媚新风,于篆、隶、真、行、草诸体皆擅,尤以行书、楷书著称,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元史》本传称:“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赵孟頫书法师承极其广泛,初宗宋人,学赵构、黄庭坚,继而由智永上溯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晚年又取法李邕。正如明代宋濂言: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中年学锺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则称:“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他模拟古法,力求毕肖,尤倾心于二王,虞集说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锺繇,在继承传统上刻苦用功。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突出表现在楷、行书方面,对元人和后世均产生极大影响。
在赵孟頫诸体书法之中,其小楷作品被推崇备至,同时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称“子昂篆、隶、正、行、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书第一”。倪云林亦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明代文嘉则评其:“右军《黄庭经》、子敬《十三行》之外,不染他人一笔。”其笔法劲利,姿态多变,富有唐法晋韵,如花舞风中,云生眼底。他实践并发展了用笔法则,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的论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使写小楷重新成为潮流。自赵以后,小楷名家辈出,如祝枝山、董其昌、文徵明、傅山、黄道周、王铎等。其中董其昌在年轻的时候不认同赵书,认为赵体“俗气”而不“秀气”,直到晚年才承认子昂书法的精妙。
赵孟頫小楷书法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赵字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化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清晰,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初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赵书小楷虽为小字,但华丽而不乏骨力,飘逸中见高雅,秀丽中见清气,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似绵里藏针。笔画追求精致入微,结构内含,自然流美,显示出“穷极精密”的面貌。
第三,赵体小楷布白方正严谨,撇捺舒展,笔圆架方,流动带行,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这是其显著的特点。
赵孟頫传世的小楷作品甚多,著名的有《千字文》《洛神赋》《汲黯传》及大量的佛道经卷如《心经》《金刚经》《黄庭经》《道德经》《高上大洞玉经》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