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坚博士是心理学博士,却可以做阿里云总裁、以及阿里巴巴CTO?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给大家说一个道理:有一种人叫做“先知”,他们能看到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未来,刚好博士就是这样的人。
很多同学会说,王坚博士一行生产代码都没有写过,一个没有写过代码的人怎么可以做阿里巴巴的CTO和阿里云的总裁呢?
不过在大家的怀疑和质疑下,博士还是把阿里云做起来了。并且阿里云没有走开源方案的稳妥之路,而是选择了自研飞天阿里云 *** 作系统,并最大化实现“自主可控飞天云”。
30岁教授、31岁博导、32岁系主任。
可能大多数同学都会说,就算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体制内这么火箭一般的升迁速度,是不是得到了“特殊照顾”。特殊照顾不假,但是博士是靠实力征服学术界、工业界的。
博士当年是人机界面领域的世界级专家,主要是提升机器智能、提升机器效率,这里面就包括了最核心的计算机前沿技术,负责过国家863课题。在杭大读研究生的时候,也经常旁听浙大计算机系的课程。
对于大公司来说,可能早期CTO还需要写代码,但是等企业到了一定的体量,CTO又不需要直接写代码。
写代码有软件工程师、做架构有架构师、算法优化有算法工程师,CTO的职责是给大家画一个“饼”,至于这么饼怎么做、需要用什么材料,这些交给具体去执行的人就好。
经常听博士演讲的都知道,感觉博士说的话“听不懂”, 不是因为人家的思维混乱,而是他讲的东西很可能就是未来的样子。
就拿阿里云来说,十年前博士给一群人讲云计算,讲智慧城市,谁能听懂呢?
马老师都直言:感觉要分家了一样,我也稀里糊涂的听不懂,但感觉好像是未来的样子。 不过在阿里云最困难的时候,在阿里云、以及博士个人面对外面质疑最大的时候,还是 马老师毅然决然的站出来支持博士,并且在内网公开表示自己的态度:
在阿里云发展初期,马老师给最好的资源、给最好的工程师,不然阿里云也不会有今天。
阿里云的发展道路太艰辛了,当年已经誉满天下的博士放下身段从0开始做阿里云,被所有的人甚至是阿里云无数的人质疑,很多人因为坚持不下去都离开了。在2012年阿里云年会上,博士掩面哭泣,只有真正做技术的人才知道这里面有多难。
很多事情,冥冥中自有天意。严格来说,王坚和马云都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王坚是搞心理学的,马云是搞英语的;但就是马云,一个不懂计算机技术的英语老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创建了阿里巴巴集团,也正是王坚,一个心理学博士生导师推动阿里创建了全球前三的云计算服务---阿里云。
马云曾经这样说过:“ 正是因为我不懂计算机技术,阿里反而对于技术非常敬畏,所以阿里能够做成全球最强的计算机网络公司,谦虚点说,也是之一。 ”这就是马云的逻辑,或许他认为由一个计算机领域之外大的又懂计算机的人来领导阿里的技术变革能够做成一番事业,而这个人,就是王坚。那么,王坚又是凭什么能够获得马云的青睐来担任如此重要的岗位呢?这当然和王坚个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王坚于1962年出生于杭州,和马云是老乡;虽是老乡,但马云和王坚的命运却迥然不同。从王坚的个人履历来看,他的人生用顺风顺水来形容并不过分。
1984年,王坚获得杭州大学心理学系学士学位,虽然是心理学,主攻的研究方向却是数字人机交互方向,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计算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这为王坚后期进入计算机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年之后的1990年,王坚已经获得了杭州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从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来看,能够在6年内完成硕士和博士学生生涯,足以证明王坚并非池中物。1992年,王坚已经晋升为教授,一年后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1998年,王坚已经出任杭州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同年入选“151”人才工程。 即便现在很多致力于走学术道路的人来看,这样的经历已经算作天才级别了。
虽然王坚一直在心理学领域摸爬滚打,但他更倾向于在计算机领域大展身手,却苦于没有机会。1999年,王坚终于迎来这次机会,他受到了微软的邀请加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副院长,和李开复以及现在担任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的林斌成为了同事。同年,马云在杭州率领自己的师生好友18人成立了阿里巴巴集团。
王坚在微软负责用户界面、机器学习、大规模数据处理等研究以及北京adCenter实验室,从这个时候开始,王坚的才华才真正和他的志向相吻合,他终于能够在微软这家 科技 巨头身上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超大规模的数据海洋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王坚在微软的研究成果SQM大数据技术成功帮助了Office 2007以及几十个微软产品的开发;不仅如此,王坚领导发明的墨水 科技 也应用在了ablet PC、OneNote 2003、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 2005,Windows Vista等众多产品中。
所以,王坚的能力已经是被微软充分证实过的,他不需要再向任何人证明自己。
2008年,正当王坚在微软做得风生水起时,王坚的好友同时也是时任阿里巴巴的技术总监刘振由于技术上的问题找到了王坚,这是第一次王坚和马云相遇。王坚一看当时阿里的情形脑中立马就知道了他可能会为阿里带来的变革,巧合的是,马云一眼就认定了是王坚。
一个月后,王坚就加入了阿里集团并担任首席技术架构师。 王坚的强项是大数据处理,而当时阿里面临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如此超大规模的数据量,就算是从岗位匹配度山,王坚也是国内阿里的不二人选。
当王坚看到如此大规模的数据时,就和马云商量阿里要做自己的云计算平台,这是王坚首次在阿里提出“阿里云”的概念。马云知道后相当支持,还许诺一年给王坚的阿里云项目投资10亿,哪怕是十年也要完成"阿里云计算"的项目;搭建云计算平台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过程中王坚被认为是“骗子”,但他没有放弃;终于,2013年随着阿里收购了中国万网,王坚借助中国万网的技术平台成功为阿里搭建好了一套完整的云计算平台——阿里云。
此后,阿里云一路高歌猛进,开始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提供自己的云服务。 包括12306在内的大型国企、大大小小的政府单位以及民营企业都成为了阿里云的客户,而阿里云也一举成为全球前三的云计算平台。
大家不要想当然了。王坚是技术出身的,可不是大家想的文科生背景来做CTO。
他是心理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人机工程领域当年国内最好的专家之一。李开复组建微软研究院北京office(后来这里成了中国AI和CTO的黄埔军校)时,询问国内这方面的权威,人家第一个推荐的就是王坚。而且他在微软研究院表现是非常突出的,在研究方向的选择和成果上都有独到之处,让很多其他搞更硬方向的科学家也不得不佩服。
在我看来,王坚可能是过去十年中国最成功的CTO。单看阿里现在几千亿美元市值里阿里云估值占多少就知道了。阿里云单独拆出来,应该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公司之一。在公司里做技术花钱支撑业务,而是把技术本身做成业务,给公司挣出这么大的价值,CTO能做到这一步,极其难得。
CTO自己写不写代码不那么重要,关键是能在技术战略上看的远,找准正确方向,想清楚,而且能够跟公司的CEO形成共识,获得支持,在这个大方向真正落到实处,做出来。在这一点上,王坚非常成功。
谢谢您的问题。王坚是心理学博士,确是阿里巴巴的CTO(首席技术官),说明就要有人才,也要有伯乐。
王坚,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曾是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兼系主任。2008年选择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加入阿里担任首席架构师,2009年创建阿里云并当了首任总裁,在从零开始的情况下,就“狂妄”地舍弃了相对保险的开源路线,坚持做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飞天”。
王坚的技术观与心理学无关。王教授是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实验室主任。王坚于1999年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执行副总裁。因此,王坚具有工业互联网的背景,而不是纯粹的心理学。就像我们今天的观点一样,许多人多年前质疑王坚是一名心理学。去阿里进行科学研究是一件很大的事吗?事实上,在进入阿里巴巴之前,王坚是微软研究院的工程师。我们当时可以参考比尔盖茨的口头禅,“不要问我,找王坚去”,这表明了信任,王坚的技术专长也很明显。
为什么阿里巴巴云的王坚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在心理学方面,他可以成为阿里的首席技术官吗?
王坚是一个强硬的人才。马云把阿里云递给了王坚。然而,王坚和阿里巴巴云当时被视为一个笑话。该技术难以实现,前景不明朗。特别是,李彦宏和马化腾也公开表示,他们不熟悉云技术。王坚在阿里受苦,他心里也有工作。阿里巴巴云开发初期发生了很多事故,工程师睡不着觉。在最艰难的时期,80%的工程师离开了阿里云。王坚说阿里巴巴云是由工程师填写的。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事实。多年以来,阿里云一直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技术,估值近700亿美元。预计它将成为阿里巴巴旗下另一家价值100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王坚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1、王坚早年在杭州大学求学,杭州大学被浙大合并很久了,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实际上这所大学放到现在,应该是比厦门大学要强大的存在,其毕业生中的两院院士、富豪、政治高官、海外知名教授等,放到现在至少比一大半的985高校要出色。其中,王坚所读的工业心理学,当时在全国排名第一,创始人为我国工业心理学创始人陈立教授,而王坚在这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工业心理学专业中,30岁做到教授、31岁做到博导、32岁任系主任,本身是极为出色的。此外,工业心理学是一门交叉科学,除了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等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外,人机之间的交互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研究点之一。王坚博士在当年计算机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时,就意识到了计算机在工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于是会经常去浙大旁听计算机的课程,以王坚博士的学习能力,计算机学到当时比较顶级的水平是可信的。这为他丰富的交叉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微软之后,王坚主要从事用户界面、机器学习、大规模数据处理等研究,这与他之前做的工业心理学一脉相承,可以说,王坚是国内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机交互方面的先驱,这为他在阿里的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王坚是CTO而不是码农,CTO的重要作用,第一是技术战略,第二是技术管理。王坚在微软时已经是大数据专家,看到亚马逊云之后,做阿里云对王坚而言是自然的事情,虽然阻力很大,但王坚是“见过世面”的,他相信云和数据代表了未来。实际上,阿里这些年的一些前瞻性产品和规划,或多或少都和王坚有关: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领先的 汽车 *** 作系统AliOS以及后续的物联网 *** 作系统AliOS Things、领先的办公社交产品钉钉、达摩院、中台等等,这些年在王坚的带领下,阿里的研发费用不断攀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王坚担任技术高管,是非常称职的。
4、不得不说马云用人方面实在是很强的,王坚这样的技术战略和管理高手,张勇这样通盘的运营高手,曾鸣这样的战略高手等等,而淘宝的蒋凡是85年的,阿里的人才梯队,在互联网企业中应该是做的最好的。
很多人以为心理学是文科,实际上是理科。
王坚是杭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并做过心理学系的主任。在1998年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并称国内四大心理学系,其中杭州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是国内第1的。
1998年,杭州大学被浙江大学合并。浙江大学也挺重视心理学系,还把它扩展成了心理学院。但遗憾的是,浙大心理学系在多个学科排名中却比原来落后了。
为什么我知道这些?因为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这个话题非常大,为什么要界定只有动计算机的才能做CTO,由于人的很多固化思维导致了很多创新性的想法被抹杀,现在国内互联网行业真正做出点技术含量的产品,阿里云绝对算是非常出色的一个,如果换成一个懂计算机的人去搞,未必真能做得出来,因为在计算机领域学的时间太长了反而容易形成固化的思维,不一定有太多想法迸发出来,其实回过头来看王坚的职业经历。
地地道道的心理学博士,在国内还算是顶尖的,因为在学校里面做系主任不会玩人际关系就辞职去了微软的亚洲研究院,在里面做出点名堂,因为机缘巧合遇到了马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诉了马云,结果马云被深深的打动,就当每年拿出10个亿来做云计算,结果在前几年进展不是很顺利的情况下,王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内外交困,在阿里集团内部已经分成两个派系,一种坚持认为王坚就是不懂技术瞎胡搞;另外一种就是坚决支持王坚坚持去做,其中马云的决心最大,其实马云格局更大,就当是战略投资了,没有巨大的投入就没有巨大的收获,反过来讲大家认为的心理学到底是个什么学科。
王坚学的是工业心理学,这里面很多的逻辑和思维模式基本上接近计算机,虽然本专业学的心理学,但王坚通过去蹭课学习计算机竟然在很短时间内就掌握住了计算的大量知识,不得不承认对于王坚本人来讲在某些方面是天赋存在的,有些人即使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都会变得十分吃力,而王坚不仅仅在心理学领域有着极大的建树,但在计算机领域后续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玩的风生水起。
现在的大家提到心理学可能就会想到如何疏导人的思想等等,心理学的范畴非常的广泛,而工业心理学里面很多的逻辑已经设计上都接近于计算机思维,王坚能在微软干的风生水起绝对不是浪得虚名,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诞生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之所以在阿里巴巴表现的比较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当初国内互联网出入如火如荼的上升阶段,每年花10个亿去做任何事情回报率都会非常高,所以大家在看到投入几年还是没有结果表示严重的怀疑,以致于在阿里巴巴的论坛有技术人员提出王坚会不会写代码这种异议,可见当时王坚的压力有多大。
而在实际的阿里云开发过程中,工程师更新了也是好几代,先不要讲里面的辛苦程度,主要外在的压力太大,很多人挺不住双向的压力就选择了离职,在最关键的技术环节王坚没有丝毫的退缩,所以技术人员都怕跟王坚汇报,因为只要沾上边就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标准和要求,对于目标近乎苛刻的追求,也就是讲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压力而降低项目开发的要求,反而是变本加厉。当时流传着一些话博士不知道用什么魔力,拢住了一批技术骨干跟着他卖命,现在的阿里云技术不仅仅解决了当初的高并发问题,而且云计算技术在全球已经能拿到第三的排名,仅次于亚马逊,微软,而且在解决12306的并发卡顿问题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的阿里云已经是国产自主研发的一种标志和象征,成为大家争相传诵的好故事,而在真正出来之前有多少人讲这是一种骗局。
正是因为在这种特殊的身份下做出创新性的东西,如果搞个计算机博士未必真能跳出所谓的思维意识圈,从这点上看马云的战略大局意识还是非常强大,看的是人不仅仅是未来,关键是在于能做出什么东西来,王坚注定在阿里的 科技 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能帮到你。
因为,牛逼的人,只要认真起来,做什么都是不差的。
牛人喜欢读书,他可以考上清华北大。牛人喜欢做学术,可以做到教授甚至科学家。牛人喜欢搞技术,可以技术拔尖。
别说谁谁谁没读过书,但是却赚钱无数。那是因为人家本来就牛,只是不喜欢读书而已,
而且这种现象逐渐成为 历史 。现在的牛人很多都是会以学习成绩为荣来证明自己。
不是有句玩笑话话吗?不会做饭的歌手不是一个好司机!虽然看上去是一句玩笑话,但也恰恰说明了,有些人天生就是有跨领域的能力,他们就是那些外来的和尚,能念出与众不同的经! 而王坚这个心理学博士就是阿里云的外来和尚,他在阿里巴巴就成为了一个现象的存在,以至于在他带领阿里云团队的过程中屡遭质疑,在一致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逆袭成功,惊艳世界!
但成功总有原因,也并不是每一个跨界的人都能像王坚一样会取得成功,因此王坚的成功有他的独特之处。
王坚没加入阿里之前可是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这足以说明马云当年为何会将一个心理学博士纳入麾下!其实王坚在微软就从事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处理的相关工作,所研发的大规模数据处理平台广泛应用于微软的广告系统中,以及支持微软的标志性产品Office和众多产品的研发。08年就被中国计算机学会授予杰出贡献奖,98年就入选了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所以王坚可是个IT领域老鸟!
计算机行业中有很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的转行人员,他们拥有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凭借其认真的钻研精神,在进入计算机领域同样做得很出色,甚至比大部分科班人员做得要好,尤其是在底层算法和数据结构方面理解的更深刻。这是因为计算机其实就是一门工具类学科,更多的是为了解决现实业务问题。所以只要肯思考肯钻研就能进入这个领域。
另外计算机需要很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王坚研究心理学,将心理学的很多理论很好的结合到计算机中,发挥了很好的创造力。
做一个将领容易,但要做一个统帅就没那么简单了。而王坚具备了这种素质:
1、对目标的极致追求
2、强大的执行力
3、死磕到底的精神
记得在阿里云的庆功会上王坚博士哭了,他会议了一路走来的艰辛,阿里云团队换了一波人又一波人,虽然受到了整个集团的质疑,但王坚博士还是坚持了下来。如果没有对阿里云的强大的信念,是不可能坚持到最后的。
马云是个奇才,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强大的理解能力,看透了很多人和事,看透了很多商业背后的逻辑。一路走来,他身边不乏精兵良将。阿里的每次变革总有人在合适的时间站出来又退到幕后,从11罗汉到蔡崇信,从孙彤宇到陆兆禧,从彭蕾到张勇,从王坚到胡晓明马云慧眼识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正是马云在背后坚定的支持才有了阿里云的今天,才有了王坚博士的感人事迹,所以我们要谢谢马云,是他成就了王坚,同时王坚也成就了马云的阿里云。
任何事情都有道理,心理学貌似和IT的CTO沾不上边,但学术分科不分界,现在是融合的 社会 ,融合就会产生新的力量,创造出新的元素,王坚博士成为CTO不会成为个例,今后会有更多的跨界人士,取得更多的成功!
世界物联网大会是由世界华商联盟会等多个华人商社组织发起的一项活动,分散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召开会议,约定每年举办一届。首届大会将邀请多国政要、驻华使节、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等参与,大会就物联网技术标准与安全体系、智能城市与行政管理体系、物联网与大数据、物联网金融创新、物联网与智能农业、智慧医疗与人类健康、物联网与节能环保、智能电力与新能源、车联网发展趋势、物联网与智能终端、智能物流网络体系发展、物联网与智能制造等行业领域的机遇创新和挑战阻碍进行探讨和解决。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日益迅速,已经大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如何将物联网这一智能智慧化想法融入人们的生活,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成为了当前时代最紧要的问题。
物联网必将是继工业革命和信息化革命后的又一场时代革命,他将带领人类进入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时代,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增长,并且成为一个助推器推动发展。世界物联网大会依托丰富的资源,会联合各国际组织,集结数千亿美元资本,促进互利共赢。
同时物联网大会对很多新兴产业来说也是一个机遇,一带一路的列车带动了很多国外投资和国内的发展。这次物联网大会也会为各产业留下空位,能够创新自己发展自己和国际节轨的机会。
自从互联网进入中国,硅谷就开始被塑造为人们心中的科技创新“圣地”。
这里诞生了英特尔、谷歌、苹果、思科、甲骨文等市值在千亿美元级别的科技巨头,也造就了乔布斯、比尔盖茨、埃里森、马斯克等商业领袖。直到今天,全世界都在尝试复制硅谷,国内一流的科技企业也纷纷以入驻硅谷为荣。
硅谷不缺少神话,甚至可以说每天都在缔造奇迹,在成功者提供的样本里从科技成果到商业成功是如此的高效有趣。同样,这里也不缺少失败者,但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却只有网景、TLC等寥寥无几。对于国内的创业者来说,成功者纵然有可敬之处却很难复制,那些失败曾经踩过的坑反而更有价值。笔者就以硅谷三个早夭的公司为例,一起来聊一聊他们错在了哪。
1、半导体激光的先驱Novalux
和Webvan、eToys、Pets所不同的是,诞生于1998年的Novalux公司活过了21世纪初的科技泡沫,并且维持到2008年才宣布破产。Novalux的创始人亚兰·莫尔兰蒂是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激光学家,这便注定了Novalux的业务是围绕半导体激光的,也很符合硅谷创业的氛围,毕竟此前就诞生了仙童半导体和英特尔。
在亚兰·莫尔兰蒂看来,半导体激光可以用于高清电视、光纤数据传输等等,这一观点得到了lVanguard 和Crescendo这两个风险投资公司的认可,随后又得到了波士顿银行、Crescendo公司和Telesoft的又一轮投资。有了这笔资金,莫尔兰蒂组建了数百人的研发团队,设置了一个制造工厂,开发并制造激光相关技术产品。2006年的时候,三菱曾宣布与Novalux合作研发激光投影电视,而Novalux也在2007年国际消费者电子产品展上演示了使用激光光源的像素型背投电视,并表示瞄准北京奥运会商战而开发的。然而投资者却在2008年放弃了Novalux,并以7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澳大利亚的Arasor公司。至此,Novalux已经消耗了193亿美元的风险投资。
2、早期的社交网站MySpace
相比于Novalux,不少人应该听闻过MySpace的存在,毕竟当媒体为Facebook歌功颂德时,MySpace往往被看作Facebook的另一面。2003年7月,洛杉矶的两位音乐爱好者创办了社交网站MySpace,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个自由空间来张贴他们的文字、音乐、视频,并方便彼此的联系。
MySpace的成长很快,在2005年的时候新闻集团便以58亿美元的价格从股东手里买下了MySpace。此时的Facebook刚刚获得了127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且仍局限在大学和高中校园里,完全不能和MySpace同日而语。但被收购后,MySpace在运营和战略上就开始走下坡路,并因为垃圾邮件、病毒、色情信息、杂乱无章的广告等被用户诟病。而当Facebook等拥抱Web20和第三方开发者的时候,MySpace表现出的却是迟疑。最终Myspace在2011年6月份被广告平台公司Specific Media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彼时Facebook的市值已经超过500亿美元。
3、视频直播应用Meerkat
2015年3月份,一款名为Meerkat的视频直播应用在上线不足一个月的时间,便一举成为美国科技圈里势头最火的新产品。产品本身简单至极,用户可以用手机摄像头实时直播给关注的用户,可以说是目前国内250余家移动直播平台的鼻祖。
Meerkat早期的成长和Twitter不无关系,早期并没有开通注册功能,而是直接用twitter账号登陆,通过twitter的关系链进行导流,一旦用户开始直播,其Twitter账号就会自动显示开始直播的消息和直播链接。这一推广方式让Meerkat直接从Twitter中获得了最初的关注度。2015年5月份,Meerkat抱上了Facebook的大腿,并且延续了在Twitter上类似的拉流方式。但当Twitter 收购的同类产品Periscope推出直播功能,Facebook也推出了自家的直播功能live时,Meerkat的命运就已经在意料之中了。Twitter封杀了Meerkat的关系链,随后又被Facebook所封杀,拿下了1200万美元风险融资的Meerkat无奈的在今年3月份关闭了直播功能。
从时间上来看,Novalux、MySpace和Meerkat代表了硅谷创业的三个阶段,他们的失败也在一定程度上衬托了竞争对手的成功。那么,这些失败的案例到底给初创公司带来了哪些教训?
首先是商业模式。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创业者们最津津乐道的或许就是商业模式,尤其是在商业创新的成本远低于技术创新的情况下,课这些诞生于“象牙塔”里的商业模式真的行之有效吗?
Novalux的创始人莫尔兰蒂在公司被贱卖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公司的错误在于想搞制造,而不是开发和测试芯片,然后把技术授权给更大的公司。一个小巧的初创公司在英特尔和东芝这样的公司面前,没有任何制造上的优势。”可以感受到莫尔兰蒂对巨头的妥协,事实上Novalux的失败并非因为技术而是源自产品上的缺陷,不然这家在2003年就申请破产的公司未必能够苟延残喘到2008年。而在Novelux宣布倒闭的时候,全球激光器市场的销售收入约为74亿美元。
回到国内来看,在硬件领域并不缺少类似Novalux的失败者。以智能手环为例,早期宣布掌握了核心算法和解决方案的公司不再少数,一股脑扎进硬件制造的时候却鲜有成功者。虽然国内的制造业已经空前发达,但供应链管理、市场开拓、公关营销等并非是你的团队所擅长的,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是失败的原因。同样,今天从事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行业的创业者更需要思考,是做技术供应商还是和巨头血拼产品市场?
其次是如何看待融资。因缺少资金而被迫出局的创业团队不在少数,因资本涌入将创认识扫地出门的亦比比皆是。如何进行融资,何时进行融资,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更关乎初创团队成功与否。
试想,如果MySpace没有在2005年以58亿的价格出售,Facebook是否有机会胜出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被收购之后的MySpace缺少扎克伯格那样的决断和眼光,与其说是全球第二大社交平台,倒不如说是新闻集团的数据库和广告阵地,且因为产品的封闭性最终沦为一个”孤岛“。当然,国内因为被巨头收购而死掉的项目并非没有,因为创始人出走导致企业走下坡路的现象也曾发生。
北京成为创业者的天堂和风投的崛起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就连上海的一些创业项目也不得不远赴千里来拉投资。一个可怕的现象是,如果一个公司在一年内没有获得天使轮,在三五年内没有做到B轮甚至C轮融资,往往不被外界所看好。而融资规模也被视为证明自身实力的最佳手段之一,以至于很多公司在融资数字上存在猫腻。同样,即便是小具规模的互联网企业,在国内BAT等格局派系的竞争下,还要面临站队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创始人所需要考虑的不只是怎么吸引投资者,还要去筛选投资者,有时候投资者的眼界及其所能提供的资源比金钱本身更重要。
再次,创业的时机。MySpace的例子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即使较早进入一个领域,甚至后来做得很大,都不能保证成功。技术壁垒的形成以及用户行为的改变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点,那就是时机。
这么说来,Meerkat可谓是运气最背的初创公司了,明明是它搅动了视频直播的一江春水,又不幸被两个巨头封杀,不得不和视频直播说再见。但Meerkat的失败恐怕并非“生不逢时”那么简单,毕竟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已经出现了250家左右的直播平台,既有创业新秀也有行业巨头。Meerkat之所以扑街,本质上还是因为自它诞生开始就代表了一种技术或者说是交互工具,没有准确的定位,甚至连维持用户都需要借助其他社交平台。
互联网的世界里不缺少好点子,不然也不会吸引那么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投入到创业大军中。这里提醒创业者的是,创业的时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时机,一个想法的落地不是几十页的商业计划书能够决定的,也不是某项技术的突破可以左右的。举个例子来说,视频直播新鲜吗?YY、六间房等早不是新面孔,3G/4G/wifi等技术的发展及智能终端的普及才是视频直播的导火索。你的项目很好,可巨头们为什么没动手,仅仅是因为它们没想到?有时候创业要先了解大环境。
最后说的是跨界。马化腾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QQ和微信都抓住了跨界的点。虽然在语气上有种彼得蒂尔等创业大师的味道,但一语成谶。
在互联网行业,很多领域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便会从蓝海熬成红海,但两个行业跨界的部分又往往会形成新的创业机会。在前面所说的三个失败案例中,无论是技术领先的Novalux还是及早占坑的MySpace和Meerkat,都是跨界的产物,又少了对行业的了解。相比之下,Facebook可以看作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的跨界,而扎克伯格本身就是个编程高手。在视频直播上还有很多垂直细分领域,比如教育直播、远程医疗等等,可惜Meerkat并没有看到,反而是在缺少内容的情况下谋求成为视频直播社区。
可以肯定,马化腾所提的跨界并没有安利创业者的意思,在他看来大疆是”航模+摄影“的成功代表,这和李泽湘、汪涛的专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本质上还是在告诫创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掘出创新的可能,并使之为独一无二的优势。
结语
硅谷并不是只有神话,和世界上很多地方一样,成功者都是踩着无数失败者的尸体成长的。或许,看惯了成败的硅谷创业者会显得更加成熟。
文/Alter,微信公众号:spnews 本文仅供“劲霸·创富汇”《汇·观察》专栏刊出,除作者自己渠道发布外,任何形式的转载需获得“劲霸·创富汇”(ID:jinbacfh)的官方授权。
作者 | 尼古拉苏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1990年,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在华盛顿州西雅图的麦迪那区买了一块地皮,开始为自己建造一幢豪宅。七年之后,这幢豪宅终于完工,盖茨为此花费了113亿美金。这其中还不包括地价。
与传统豪宅相同的是,盖茨的豪宅地域广大,景观优美,功能齐备,极尽奢华,但与此同时,它与传统豪宅之间又有着极大的不同。它还是当世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典范之作。
盖茨为这套豪宅取名“未来之屋”。
这就是人工智能赋能之下的万物互联,这就是IoT(Internet of Things,即“物联网”)。
很多人以为未来屋离我们还很远,其实未来屋早就来了。
站在2019年的时点上,很有必要地回头看看,物联网这颗潜伏多年的种子,将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破土而出。
1
手环背后的蝴蝶效应:万亿级别信息产业
1982年,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三个懒于去买可乐的程序员聚在了一起,认真地 探索 了如何科学购买可乐。他们在可乐机里安装了微动开关,并连接到服务器上。这样,人们可以在电脑里查询可乐的数量及冷热。
这台可乐机叫做“Only”,因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当时唯一物联网设备。随后一系列的物联网设备开始诞生。
那么,何谓物联网?
与互联网把人连接起来不同,物联网是把万事万物连接在一起。物体通过传感器和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产生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互,交织在同一张网络上, 最终实现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成为无所不在的网络并进行无所不在的计算; 而数据连接成巨大的神经网络,可以自动产生决策。
以时下流行的小米智能手环为例,只要戴着这个轻巧的小东西,它就可以记录你的运动量,监测你的睡眠质量。你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实时查看运动量,监测走路和跑步的效果,及时调整健身计划,还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 健康 状况。
物联网是智慧世界最后一张拼图。 高效、精准、解放人力,这是物联网的关键词, 而物联网背后大数据的积累,则是新的生产资料。 物联网之上,无数从未被搜集统计的信息被数据化,万物信息上传到云端,成为数字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环。
你身上带上的小小的手环,可能成为你的生命系统重要的监护人。 物联网这只蝴蝶,扇动几次翅膀,足可引起中国大地上的一场龙卷风。
互联网的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物联网的世界正在到来。
2008年,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这一年,物联网设备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地球上人口的数量。 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 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并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
2
米家会是“未来之家”?
GSMA智库预计,从2017年到2025年,产业物联网连接数将实现47倍的增长,达到138亿产业物联网连接;2017年到2025年消费物联网连接数将实现25倍的增长,到2025年全球范围内将会有18亿消费物联网链接。 互联网在枯竭,而物联网将成为推动 科技 市场增长的最大风口。
从物联网连接的渗透率来看,渗透率最高有智能计量、车联网、智能家居和安防。在这些领域的数据最有可能率先实现闭环,最先落地。
尤其智能家居。它是2019年物联网最大的变化的领域,以超预期的速度在快速增长。
StrategyAnalytics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智能家居数量为164亿户,市场规模为840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智能家居数量预计将达到293亿户,年消费额将达1550亿美元;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908亿元,预计2017-2021年GAGR为4812%。
目前,“未来之家”的中国市场,已经突破了千亿体量。但是,“未来之家”究竟局里我们还有多远呢?
答案是,近在咫尺。
通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大大加速了未来之家的落地。近年来,NB-IoT技术的普及,能解决能耗、覆盖率与成本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满足地下管网、室内及偏远地区监测邓物联网需求,而5G的落地更是大大加快了物联网的进程——它能使网络时延降至1ms、速度高达20Gbps、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00万终端,更能解决高要求的物联网需求。智能家居一触即发,巨头们早早布局,加码抢滩。 “未来之家”最可能先将由谁来实现?
美国有谷歌、苹果、亚马逊,而中国有小米 。
目前,全世界消费级IoT(物联网)市场第一是小米,占全球市场份额19%,第二、第三、第四是世界级巨头——亚马逊(12%)、苹果(1%)、谷歌(09%)。超乎想象地,小米超越了BAT巨头,也超越了美国巨头,成为全球第一。
小米在物联网基础之上,衍生出了“米家”,空调、电视、扫地机器人、电饭煲、洗衣机、智能门锁等都可以链接到米家上,实现语音智能 *** 控。可以说,进入米家,就是进入当年比尔盖茨的未来之屋了,而目前小米开发的米家APP上,月活用户不断增长,已经突破了260万,单纯非小米手机的米家APP用户就超过了50%。
自1990年比尔盖茨开始建造未来屋以来,智能家居的概念就已经诞生,但几十年来智能家居一直离普通人非常遥远,这其中的推广之难显而易见。
那么,小米IoT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3
小米提前布局的IoT生态链
智能家具有三大痛点:第一、商业通道的封闭性,非智能化的家居产品不能接入平台;第二、技术上没有打通,不同设备有不同的生产商,彼此不能互相连接,前两点都妨碍了智能家居间无法形成一个闭环。第三个痛点是成本高,质量差,性价比低,导致渗透增长率低下。
小米打造了庞大的产品线,构建了小米之家IoT生态链,IoT产业自此迎来转机。 今天,小米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智能硬件平台,没有之一。
小米对家居物联网关键领域都进行了卡位。2014年,小米推出智能手环开始,陆续推出空气净化器、路由器、净水器、电饭煲、无人机、扫地机器人、电动滑板车、声波电动牙刷、小爱音箱、蓝牙温湿度器、智能闹钟、行车记录仪。各项产品接入IoT生态链,能实现统一控制,互相协同,打造智能家具场景。
图:小米部分产品一览
此外,小米研发并生产了智能的互联互通的模组。 虽然产品不是同一个公司做的,但是只要用了小米的模组,不同设备就能互相连通。 这能帮助更多的产品接入到小米IoT生态链中。 例如,小米已经和宜家达成合作。宜家所有的全系智能照明产品,统统能通过ZigBee协议接入小米IoT生态链中。用户可以通过小爱同学和其他入口等控制宜家相关产品,并与小米其他IoT智能设备互联互通。除了宜家,小米还在全季上海虹桥中心酒店,与全季共同开发了智慧酒店系统;与”车和家“一起打造小爱同学车载解决方案。爱空间则推出了智能家居安装服务小米智能照明家装套餐。小米生态链渐趋完整。
第三点是小米一直坚持极致高效为根基的“性价比”路线。 这得益于过去的沉淀。小米一贯坚持高性价比路线,建立了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而小米有一个以“米粉”为核心的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得产品能快速规模化生产,把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
图:小米家居保持极高性价比
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产品的“专注”,保证了质量。小米产品这么多,但是只有手机、电视和路由器是小米生产的,其他的产品是采用投资的方式,孵化出不同的产品。小米直接在市场“抢”在细分领域数一数二的公司合作,每个公司都是专注在各自领域沉淀多年的企业, “专注性”保证了了米家的智能化设备保持高效和稳定。
2019年Q1,小米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数达到171亿台(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环比增长137%,同比增长70%。高连接数使得产品保持高速迭代,IoT开发者平台全生态已经建雏形。
4
IoT的未来谁主沉浮,小米会一直领先?
物联网市场规模可观,国内各领域巨头陆续布局。BAT等互联网巨头基于自身云计算优势,主要布局B端大型客户,只有阿里在C端消费级IoT相对成熟。而智能设备供应商中,华为、小米起步较早,通过打造自身设备连接平台,构建消费级IoT平台;OV在消费级IoT的布局尚未成形。
而阿里、小米、华为三者模式看似类似,但是细看大有不同:
从控制中心来看,小米、阿里起步较早,布局较全面。小米的小爱同学和阿里云的天猫精灵起步相近,华为起步较晚。
但从种类看,小米和华为控制中心布局较全,华小米和华为在手机端优势明显,华为的手机出货量比小米的高,但是小米的手机IoT配套显然比华为齐全。除了智能音箱和智能音箱外,小米还有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手环等作为入口。
云计算方面,阿里无疑拥有最强的云计算能力。华为云整体优势大于小米,但是优势主要针对B端,在整体的应用层面,并不一定比小米突出。
IoT平台方面,阿里平台视之为物联网重点,因此阿里的平台搭建最成熟;小米次之,华为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平台搭建不如前两者。
每个部分强弱不同,和各巨头发展的重点不同有关。阿里重点在于应用管理平台搭建和数据处理,华为凭借着海量连接以及NB-IoT技术,重点做底层的设备连接平台。而小米注重智能家居的整体生态。
而从C端物联网的流量分布来看,小米遥遥领先。全世界消费级IoT(物联网)市场第一是小米,占全球市场份额19%。小米名符其实地超越了BAT巨头,也超越了美国巨头,成为全球第一。
也就是从目前布局来讲,小米遥遥领先。
为什么是小米?而这样的成功有没有护城河呢?
首先,流量是物联网竞争的关键,能帮助小米避开BAT的流量垄断,小米手机+其他控制入口+智能赢家设备+IoT平台,构成了完整的闭环,自成护城河,而不需要导入BAT的流量。
随着生态链的完整,IoT业务开始呈现规模效应,在2019年Q1,IoT版块财务数据亮眼。2019年Q1,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部分营收达人民币120亿元,同比增565%。小米AIoT特征显著,呈现爆发式增长,反映出小米的AIoT领先优势。并且,AIoT业务已经开始兑现收入,未来预计进入高速增长期。
当年手机出诞生,人们只视之为可携带的通话工具,认为取代PC是痴人说梦;而未来屋的幻想的提出,当时也被无数人认为是幻想。而现在,小米经过了多年布局,梦想中的“未来之屋”真的要来了。
雷军在2019年之初再次喊出了,小米要全面AllinIoT,未来五年持续投入高达100亿,抓住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的新风口。这是对业务战略重点布局方向的清晰界定,以"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建立深厚基础,迎接5G、人工智能及万物互联等新技术周期。
小米的未来是什么?
小米的未来依然只会是小米,是AIoT最终及最初的幻想。
参考及引用:
[1]丛林基于技术、应用、市场三个层面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
[2]苏 美文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3]郑欣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4]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M],小米生态链谷仓学院,中信出版社
[5]从亚马逊飞轮看小米的护城河[R],西南证券
[6]小米纪录片,一团火
[7]以硬件为入口逐步推进互联网变现的 科技 巨头[R],光大证券
[8]从亚马逊飞轮看小米的护城河[R],西南证券
[9]雷军致投资人公开信
[10]访谈,王自如对话小米副总裁
[11]虎嗅:小米生态链的未来在哪里[Z],江浩Corli
罗布森·沃尔顿是山姆·沃尔顿(SamWalton)的长子,人称罗伯(Rob);自1992年起,他就担任着零售巨头沃尔玛的董事长。在这期间,沃尔玛的营收从440亿美元增长至4,400亿美元;该公司在全球28个国家拥有超过220万雇员。过去一年沃尔玛的股价上涨,提升了罗伯及其弟弟妹妹的财富。他获得了超过2亿美元的股息。在加入沃尔玛之前,罗伯是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康温律师事务所(Conner&Winters)的合伙人。
简介
罗伯森·沃尔顿/S Robson Walton:零售巨头“沃尔玛”掌门人
年龄:55岁
国籍:美国
学历:哥伦比亚法学院
婚姻状况:已婚,有5个孩子
居住地:本顿维尔
个人资产:200亿
2013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排名:17
个人履历
说到罗布森·沃尔顿,就要从他的父亲--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起。
《财富》杂志从1955年开始评选世界500强企业的时候,沃尔玛还不存在。半个世纪后,沃尔玛成为雄踞世界500强榜首的零售业巨头。
40年前,沃尔玛还只是美国肯萨斯州一个小镇上的夫妻店。沃尔玛已经在美国拥有传统连锁店1702家、超市952家、"山姆俱乐部"商店479家、"街区市场"杂货店20家,另外,在其他国家还有1088家连锁店。全公司雇员114万人,组成了一个威力无比的"沃尔玛帝国"。
1985年10月,《福布斯》杂志将山姆·沃尔顿列为全美富豪排行榜的首位。山姆和沃尔玛商店一夜之间成为全美公众关注的焦点。大批的记者拥向山姆的住地。然而,当他们看到这位美国第一富豪过着最简朴的生活时,不禁大失所望:山姆穿着一套自己商店出售的廉价服装,开着一辆破旧不堪的小货运卡车上下班,车后还安装着关猎犬的狗笼子,戴着一顶折价的棒球帽。
就是这样一个"乡巴佬"造就了一个财富神话。到2001年,沃尔顿家族财产总额达到931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山姆的妻子、女儿是进入世界亿万富翁排行榜前10名的女性,山姆家族有5个人的名字已经连续多年出现在这个排行榜上。
1918年,山姆·沃尔顿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上。山姆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这使他养成了节俭的习惯。1936年,山姆进入密苏里大学攻读经济学士学位,并担任过大学学生会主席。二战结束后结束服役的山姆回到故乡,向岳父借了2万美元,加上山姆当兵时积攒的5000美元,他和妻子海伦在纽波特租到几间房子开了一家小店,专卖5至10美分的商品。由于山姆待人和善,附近的住户都愿意到他店里来买东西。
1950年,山姆夫妇以投资额两倍的价钱卖掉了小店,转而迁居阿肯色州的本顿维尔,并在那里开办了一家新店。新商场虽然算是本·富兰克林连锁店的加盟店,但沃尔顿夫妇用家庭的姓氏给它取了名:沃尔顿家庭商店。到了1962年,他们的名下已经有15家百货店。当年,山姆和他的弟弟詹姆斯终于在阿肯色州的罗杰斯城开设了第一家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商店--沃尔玛。
沃尔玛一开始就获得很大的成功。第一年,本顿维尔的商店营业额就已经达到了70万美元。1964年,沃尔玛已经拥有5家连锁店,1969年增至18家商店。沃尔玛把中小城市和大的村镇放在优先地位。经营模式是一致的:低利润、小库存、大批量进货、多在成本上下功夫并且积极利用信息工具。
山姆开店坚守着一个信念,"只要商店能够提供最全的商品、最好的服务,顾客就会蜂拥而至。"他向员工提出了两条要求:"太阳下山"和"十英尺态度"。"太阳下山"是指每个员工都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完成自己当天的任务,而且,如果顾客提出要求,也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满足顾客;"十英尺态度"是指,当顾客走进员工10英尺的范围内时,员工就必须主动地询问顾客有什么要求,而且说话时必须注视顾客的眼睛。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十大经营法则:全心经营,比别人更尽心尽力;和同事分享利润;激励你的同事;凡事和同事商量;感激同事对公司的贡献;成功要大肆庆祝,失败则不丧心志;聆听公司内每一个人的意见;超越顾客的期望,他们就会一再光临;控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逆流而上,走不同的路,放弃传统观念。
山姆自幼便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在他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地扎下了"对每一个美元都珍重不已"的观念,这对他后来形成的经营风格不无影响。他说:"我们并肩合作,这就是秘诀。我们为每一位顾客降低生活开支。我们要给世界一个机会,来看一看通过节约的方式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小气的新贵
1992年,山姆去世,按照遗嘱,他的股份分给了妻子、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同年,山姆的家属把阐述他获得成功秘诀的自传《山姆·沃尔顿:美国制造》公诸于世,这本书很快在美国畅销。
也许,山姆的儿子是最为透彻地学习了这本书的读者。山姆在书中曾经警告儿孙:如果谁敢卖对许多富人来说是"玩具"的东西,他就将带着这个人入地狱。老沃尔顿的几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节俭的性格。美国大公司一般都有豪华的办公室,吉姆·沃尔顿的办公室却只有20平方米,罗布森·沃尔顿的办公室则只有12平方米,而且他们办公室内的陈设也都十分简单,以至于很多人把沃尔玛形容成"'穷人'开店穷人买"。
罗布森·沃尔顿,任沃尔玛百货公司董事长11年。他1966年毕业于阿肯色大学,获得商业管理学学士学位。196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曾任沃尔玛百货公司副总裁、总顾问、副董事长。
罗布森作为沃尔顿家四个孩子的老大,刚成年就考取了驾驶执照,接着就在夜间向个各零售点运送商品,大大节约了父亲的运输费用。那时四个孩子都开始帮父亲干活了。与同龄的孩子不同,大人不给他们零花钱,但他们可以自己挣。他们跪在商店地上擦地板,修补漏雨的房顶,夜间帮助卸车。父亲付给他们的工钱同工人们一样多。罗布森·沃尔顿如今回忆说,父亲让他们将部分收入变成商店的股份,商店事业兴旺起来以后,孩子们的微薄投资变成了不小的初级资本。大学毕业时,罗布森已经能用自己的钱买一栋房子,并给房子配备豪华的家具。1992年4月,已是经验丰富的罗布森出任沃尔玛董事长,给沃尔玛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据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多亿美元,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百货公司,雄踞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1995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2001年,沃尔玛一跃而成为《财富》500强排名的第二名,事实上,沃尔玛的年销售额相当于全美所有百货公司的总和,而且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除了坚持父亲既定的经营理念,罗布森还很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发展沃尔玛。著名的沃尔玛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数据库。借助这一信息系统,沃尔玛与供应商建立了紧密联系,从在计算机上开出订单到商品上架,沃尔玛商店比竞争对手平均快3天,节省成本25%。1996年到1999年间,沃尔玛的销售量增加了78%,而库存仅上升了24%。而今,沃尔玛并不满足于4000家商店的销售,又将战线拉到了互联网上,借电子商务将自己的版图进一步拓展到世界各个角落。
已经成为世界首富的罗布森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同父亲一样,罗布森是一个非常俭朴的人。他深居简出,开老式拖车。一位理发师说:"我给沃尔顿理发都85次了,他从来没多给过我一美分"。在沃尔玛网站上,没有一张罗布森的照片。这位富豪不接受记者采访,他的新闻秘书拒绝回答有关沃尔顿私生活的问题。《星期日泰晤士报》2001年曾经向沃尔玛总部咨询过有关罗布森私人生活的三个问题:罗布森住在什么地方;他经常旅行吗;他有游艇吗。报纸不但没有得到任何答案,反而被沃尔玛的发言人提醒:还是问点跟业务有关的问题比较好。
1962年山姆·沃尔顿创建公司,在阿肯色州罗杰斯城开办第一家沃尔玛百货商店
1969年10月31日成立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
1970年在阿肯色州的本顿维尔镇成立了公司总部和第一家配送中心
1972年沃尔玛公司股票获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1983年在俄克拉荷马州的中西部市开设了第一家山姆会员商店
1987年沃尔玛的卫星网(管理制度图书 客户服务VCD生产管理VCD)络完成,是美国最大的私有卫星系统
1988年首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在密苏里州的华盛顿开业
1990年沃尔玛成为美国第一大零售商
1991年沃尔玛商店在墨西哥城开业,沃尔玛开始进入海外市场
1992年4月5日山姆·沃尔顿先生辞世,4月7日S·罗伯森·沃尔顿出任公司董事会主席
1993年沃尔玛国际部成立
1993年12月首次单周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
1997年沃尔玛公司股票成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股票
1997年沃尔玛年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
2000年在《财富》杂志的"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中排名第5
2001年在《财富》杂志"全美最受尊敬的公司"中排名第3
2001年单日销售创历史纪录,在感恩节次日达到125亿美元
高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这不是高通造成的,也不是高通愿意看到的。这家移动芯片与通信巨头只是不幸地在尴尬的时间,用尴尬的方式,以尴尬的原因卡在正在掰手腕的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之间,成为了又一个牺牲品。左右不是,进退两难。
对中兴赶尽杀绝
美国商务部周四重申,对中兴的禁令目前没有扭转的余地或者协商空间,要等待七年之后才有望重启协商。这意味着,在这七年时间,中兴再也无法使用和采购美国的软件、硬件、技术和服务。对中兴来说,这不啻是灭顶之灾。
中兴目前有30%的供应链来自美国,但无论是网络设备还是智能手机,其中最为核心的零部件都依赖于美国供应商。 *** 作系统、手机芯片、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存储芯片、手机玻璃、光学元件等核心零部件都来自于美国谷歌、高通、博通、英特尔、美光、甲骨文、康宁等科技巨头,短期无法找到能保持相同竞争力的替代产品,甚至根本没有替代产品。没有这些美国零部件和技术,中兴就造不出网络设备和智能手机。正如中兴自己所说,禁令将使得公司进入休克状态。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中兴企业本身可以挽回的,只有依靠政府出面协调谈判。然而,即便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昨天已经明确表示,中方随时准备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今天美国商务部还是给出了一个极其坚决不松口的态度,看不出任何给台阶的空间,也没有要给中国商务部介入周旋的意思。
十年前美国金融危机中有一个热门词“大而不能倒”,意思是即便一些巨头企业自己作死,国家也不能坐视不管,因为这些企业的倒闭会对行业乃至国家利益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正因为如此,美国才被迫出手救援大摩、高盛和美国国际集团(AIG),才不得不出钱支撑底特律汽车三巨头。
原本谈判就是利益交换,双方各让一步,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现在一方全程铁面不肯交易,那另一方也只能弃子准备后续报复了。毕竟中兴是中国两大全球化通信巨头之一,拥有6万多名员工,年营收超过千亿人民币,去年净利润455亿元。中兴的生死存亡不仅关系到一个庞大企业乃至一个生态链的就业问题和财政收入,更关系到中国在未来5G通信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这是一家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龙头企业。
高通急于完成收购
高通正是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发现自己处在一个特殊的夹板境地。高通并不想在这个时候成为尴尬的主角,只是他们收购恩智浦(NXP)半导体的交易正好就卡在中国商务部手中。这是高通完成收购案的最后一道反垄断监管审核关,而且也是中国商务部正好捏在手里的一个筹码。
高通极其迫切地希望完成440亿美元收购恩智浦的交易,扩大自己的未来芯片业务版图。这笔交易是高通梦寐以求的,两家芯片公司的业务正好彼此相错,重合业务不多。高通芯片专注于移动计算与通信领域,而恩智浦芯片侧重于智能汽车、物联网、移动支付和安全领域。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处在整合大潮涌动的大背景。安华高连续以370亿美元和59亿美元收购了博通和博科(Broadcade),在短短几年内打造了一个半导体行业排名第四的新巨头;英特尔同样连续以167亿美元和153亿美元收购了FPGA芯片巨头Altera和自动驾驶芯片巨头Mobileye,横向在无人驾驶领域完成了完整布局。
对于刚刚摆脱博通千亿美元恶意并购案阴影的高通来说,这种危机意识显得尤为强烈。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并购恩智浦实现强强联合,在智能手机、移动通信、物联网、智能汽车和移动支付五大芯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才能确保自己未来的行业地位。这笔交易已经通过了全球八个监管部门的反垄断审核,就差中国这一道关口了。
但中国商务部昨天表示,高通提出的并购方案不足以消除交易对市场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高通已经撤回原先方案并重新申报。这也意味着,高通和恩智浦已经无法按照原先设定时间(4月25日)完成交易,只能协商推迟到7月份。如果两次推迟仍然无法通过审核的话,那么高通就不得不放弃这笔已经耗时18个月的交易,还要支付20亿美元的违约金。
中国市场至关重要
为什么高通收购恩智浦需要中国政府的反垄断审批?因为这笔交易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市场的未来行业竞争格局,而且高通在中国的营业收入远远超过了中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审查级别。如果高通不经中国审查强行完成交易,那么因此引发的退出中国市场的惩罚,对高通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沉重。
或许在美国科技巨头中,没有哪家比高通更在乎中国市场。这家芯片巨头上一财年全球营收223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接近150亿美元,营收贡献占比三分之二,而且近年来还在不断提升。而本土美国市场的营收已经微乎其微,毕竟美国唯一的手机厂商苹果使用自己的A系列处理器,何况苹果还因为专利纠纷拒绝缴纳专利授权费。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国。近年来,华为、小米、Oppo、Vivo等中国手机厂商强势崛起,已经组成了仅次于三星和苹果的第二阵营,把LG、索尼、HTC等传统厂商甩在了后面。失去中国市场是高通万万无法接受的结果。这也是高通2015年非常配合地低头认错,向中国政府975亿美元罚金的主要原因。
单是失去中兴这个重要客户,对高通来说已经是损失惨重。去年中兴手机全球出货量高达4300万部,其中的处理器、基带芯片和专利授权费等等,都是高通的营收来源。这意味着高通今年的业绩又是雪上加霜;他们刚刚宣布在加州总部裁员1500人,以节省10亿美元成本。去年苹果拒绝支付专利授权费,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通的业绩。
但高通现在并没有多少游说美国政府的底气。今年3月,他们刚刚得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帮助,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摆脱了博通长达半年时间的1200亿美元恶意收购阴影,才得以继续保持独立。哪怕博通把总部搬回美国,也没有打动联邦监管部门。美国政府的否决交易理由是国家安全,担心博通入主高通会损害后者的研发投入,给中国华为在未来通信技术标准中带来竞争优势。
贸易大战一损俱损
所以,高通始终对美国商务部的中兴禁售保持着沉默。一方面,高通作为美国公司,必须要遵守美国政府的法规,更要感谢特朗普政府帮助摆脱博通的恶意收购;另一方面,高通也非常谨慎地避免任何有令中国不满的举动,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放行自己收购恩智浦的交易,未来继续在中国保持营收增长。
中美两国经贸关系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剑拔弩张阶段。上月底,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开征惩罚性关税以来,并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投资,中国也很快宣布了同等的500亿美元关税报复措施。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政府随后还可能会提出1000亿美元的额外惩罚关税。
美国政府近期连续推出举措,基本将华为彻底排挤出了美国市场,并对中兴实施了几乎绝杀的禁售令,甚至可能对联想和阿里在美国的业务采取不利举措。这些非贸易壁垒举动一方面意在遏制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另一方面意在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进一步向美国产品和企业打开市场,扩大美国商品的进口额。
接下来中国政府还会采取哪些报复措施?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在手机芯片领域,中国手机厂商和高通几乎是唇齿相依,贸易战的结局是极其惨烈的,也是彼此都无法承受的。没有高通的芯片,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中高端产品竞争力会大打折扣(华为除外),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会直接处于不利局面。而没有中国市场,高通更会骤然失去三分之二的营收收入,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持续研发竞争力。
实际上,随着此次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任何一家存在经贸往来的中美科技企业都可能会成为牺牲品,在两个经济大国扳手腕的过程中无奈地被夹在中间。大国角力的进程已经不是一家企业能够左右的。经济全球化使得中美两国的科技行业利益密切相关,虽然美国科技巨头占据着芯片等上流技术,但他们要实现可持续增长,也在制造、供应、市场等方面无法离开中国合作伙伴。一损俱损,共生共荣。
解开当前这个困局的唯一手段,是两国政府之间的贸易谈判和利益博弈,而这场贸易战的结果会彻底重写未来两国的贸易规则。
华为、中兴、高通,下一个会是谁?希望这个名单,越少越好。
A股风格突然发生改变,权重抱团股、金融股和周期股等全线转弱,超大资金进行炒作光刻机、半导体等暴涨,千亿巨头突然涨停,主要发生以下三件事。
第一:受到市场消息刺激,由于日本信越化学KrF光刻胶产能受限以及全球晶圆厂积极扩产等,占据全球光刻胶市场份额超两成的信越化学已经向国内多家一线晶圆厂限制供货KrF光刻胶,且已通知更小规模晶圆厂停止供货KrF光刻胶。
受此消息刺激,科技股全线拉升,其中半导体、光刻机、芯片、国产软件和5G等等,各大板块全线大涨至暴涨。
第二:由于科技股出现超跌反d,也可以说是一个补涨行情,毕竟科技股前期也是跌幅不小,经过前期长时间的下跌调整,科技股该反d了。
第三由于A股板块轮动,要知道近期A股都是围绕权重板块,比如以白酒板块、证券板块,军工板块等等。
市场风格都会发生改变的,超大资金不可能总是拉升权重股,题材股必然也会轮动上涨的,这是板块也是股市的自然规律。
总之以上三大方面就是为什么光刻机和半导体暴涨,千亿巨头出现涨停的真正原因,永远记住在股市会风水轮流转的。千亿市值的股票能出现涨停,这背后必然是有超大资金在炒作,不然如此大的市值股票,不会轻易出现涨停的。
半导体是科技股的核心资产,半导体股票在科技股当中明显强于其他概念股,不如芯片、光刻机、5G等等相关科技股的表现,明显是弱于半导体的表现。
总之要清楚股票市场涨跌都是有原因的,半导体突然集体暴涨,千亿市值的股票都能强势封板,这背后必然是有巨大资金在炒作的。股市风格会改变,板块会轮动,希望投资者们要清楚这一点,市场风格不可能一成不变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