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概念首次提出者是谁

物联网概念首次提出者是谁,第1张

凯文·阿什顿。

英文名Kevin Ashton,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执行理事和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的创始人。

因为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所以也被称为“物联网之父”。凯文·阿什顿曾说过:互联网时代美国第一,物联网时代中国第一。

提出过程:

“物联网”概念最早是他于1998年春在宝洁公司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

90年代中期,艾什顿加入宝洁公司做品牌管理,负责发布玉兰油彩妆系列。当他走入零售店铺巡视时,发现了一种棕色的唇膏总是处于售罄的状态,而库存里却还有不少。

一开始,艾什顿被告知这只是偶然的现象,但经过调查,他发现至少在十家店铺中,有四家存在同样的问题,没有在货架上有针对性的摆放正确的产品。

当时,零售商利用条形码管理库存,但是这并不能帮助他们选择应该在货架上摆放何种商品,因为条形码无法跟踪物品的位置信息。而零售商推出的会员卡中,会内置一种应用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无线通信芯片。

这让艾什顿产生了灵感,如果在口红的包装中内置这种芯片,并且有一个无线网络能随时接收芯片传来的数据,零售商们就可以获知货架上有哪些商品,及时知道何时需要补货了。

于是,艾什顿开始在宝洁公司的内部讲座中使用“物联网”的概念,认为移动互联技术可以使得万物相连,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决策,这引起了广泛关注。

当时作为麻省理工学院(MIT)赞助商的宝洁公司遂派艾什顿与MIT合作进行研究,成立了自动识别(Auto-ID)中心,将物联网的概念变成了现实,专注研究RFID技术以及智能包装系统。

通信行业基本概况
通信,指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从广义上指需要信息的双方或多方在不违背各自意愿的情况下采用任意方法,任意媒质,将信息从某方准确安全地传送到另方。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断加快,加上政府公共安全投资不断增加,专网通信市场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
近年来,通信技术突飞猛进,通信产业成为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由于通信行业是当今基础的民生服务行业之一,并且随着工信部2015年信息通信业“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市场对于通信产业热度有增无减。
全球IP流量变化分析
2016年~2021年全球IP月流量将增长3倍,到2021预计全球IP流量将达到278108
PB/月。通信技术和网络内容形式的升级奠定全球流量高速增长的基础。移动通信技术从2G到4G的升级使得传输速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为网络内容形式的升级奠定了基础,和视频逐渐成为主要内容形式,
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奠定了流量高速增长的基础。
通信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情况
从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来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通信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营收1381 亿元,同比增长349%,
归母净利润1333亿元,同比增长510%。 2018年Q1,三大运营商营收3570亿元,同比增长366%,归母净利润 328亿元,同比增长782%。
总体来看,运营商的营收与利润均实现平稳增长,这主要得益于4G流量红利。随着“提速降费”的持续深入推进,流量不限量套餐日渐成为主流,运营商的流量红利面临快速衰减的风险。
移动用户流量消费猛增
2017上半年以来,国内通信行业在发生一个重要的变化:移动用户流量消费猛增。以中国联通为例,2017年Q1
人均月度流量消费(DOU)是12GB,是2016年Q1的35倍;2018年Q1的DOU是43GB,达到2017年Q1的3倍。
尤其是2018年Q1,“体量巨大”的中国移动用户DOU 增长变得“陡峭”起来。中国移动用户2018年Q1的DOU 为19GB,是2017年Q1的23倍
联通通过不限流量套餐吸引用户的效果“立竿见影”,在国内移动用户存量竞争的背景下,电信和移动逐步试探性跟进。
中国联通的4G
新增用户表现优异,2016Q4-2017Q3持续走高,并一直高于中国电信。2017年Q4中国电信加大推进不限流量套餐力度,2018Q1新增4G用户表现很好。
通信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通信产业年度十大事件和通信产业年度十大技术趋势的发布已经成为中国通信产业大会的鲜明标签,持续十年之久。每年大会发布的年度判断,被企业广泛引用和期待,成为过去年度的一个行业烙印总结,成为未来一年技术市场方向的一个预测。
1、R15标准终结、高低频划定,5G预商用开启
在全球运营商致力于提前商用5G之际,5G首版标准在2017年年底的终结无疑为业界提振信心。更进一步,2018年6月,面向eMBB场景的3GPP
R15标准将正式冻结,宣告着5G从小规模试验阶段走向全面预商用阶段。
抢占预商用先机,各国政府相继划定5G频谱,例如中国已率先划定中低频频段,2018年在不少于五个城市建设5G网络;韩国划定高频频段,宣布2018年冬奥会推出5G业务。与此同时,有通信设备商表态将在2018年推出面向规模商用的全套5G网络解决方案。标准、频谱、产品,万事俱备,5G预商用大幕开启。
2、铺路5G、撑大管道,千兆LTE成现网部署焦点
每一次移动网络的升级换代都会通过一种演进技术来实现平滑过渡。从4G通向5G的进程中,这一重任落到LTE持续演进技术千兆LTE的身上。千兆LTE,理论速度可以达到光纤级别的1Gbps,能够满足持续增长的数据流量需求。目前,以LTE网络为基础来统一承载数据和语音业务已经成为国际主流运营商的共识。
LTE还将有20年的黄金发展期。在5G来临之前的2018年,随着千兆LTE技术的成熟以及更多终端的支持,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将会部署千兆LTE网络。但同时有运营商指出,出于减少TCO的考虑,如何协同千兆LTE和5G发展是他们考虑的关键,对千兆LTE在短时间内还将处于观望状态。
3、NB-IoT规模部署、eMTC商用开启,物联网连接步入爆发期
经过前两年的碎片化和无序发展,物联网步入正轨。未来两年,物联网大规模发展的要素逐步完备。连接技术NB-IoT和eMTC规模化部署,运营商套餐相继出炉;数据采集和处理平台与智能化传感器等各环节也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出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可以预计,2018年,物联网将在工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获得普遍应用。相关组织认为,2018年,物联网进入真正的爆发期。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
4、接入光纤化、传输光交换,全光网时代真正开启
全光网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几年前,业界就判断光网络将进入全光网时代。但受限于技术,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到了2017年,这种局面得到了改变。传输链路已经基本实现光纤化,接入网基本实现光纤化;更重要的是,一直制约传输节点光纤化的问题得到解决,运营商即将在交换层引入ROADM/OXC,从而实现传输、接入和交换的端到端光网络。预计2018年,随着ROADM和OXC技术的成熟,运营商将在交换层实现光交换,从而真正迈入全光网时代。
5、语音交互渐趋成熟,视觉识别成AI热点
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快车道,近两年实现了真正的跨越式发展。预计2018年的主旋律仍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将会有更多的传统企业借助AI技术实现智能化转型。从语音交互技术来看,已经落地到智能音箱、车载导航、实时翻译等多个领域,2018年语音交互会更趋自然化、人性化。与此同时,视觉识别智能化作为感知智能中的重要一环将会被更多企业重视,并得到跨越式发展。当然,人工智能整体还是从感知智能持续向认知智能进化,最终真正实现拟人化。
6、全面屏刷新手机设计模式,AI植入与人脸识别成新常态
为了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和用户体验,全面屏手机已经成为当下各大厂商竞争的焦点,也奠定了近几年手机设计语言的基调。全面屏的引入,将在结构设计、摄像头、听筒、天线设计、软件UI、指纹识别、工艺设计、光距离传感器等方面带来手机设计的新变革,进而在2018年将引发手机配套和整机设计的创新变革。其中iPhone
X引入的人脸识别技术,将吸引更多厂商跟进,成为2018年手机设计竞争焦点。与此同时,手机芯片引入AI将打破智能手机同质化现象,或将成为新的创新点与趋势,引爆智能手机向智慧手机的跨越式演进。

万物互联将真正来到。有电信运营商表示,自动驾驶实时监测等要求毫秒级的时延;汽车生产、工业机器设备加工制造时延要求为十毫秒级,可用性要求接近100%,这些只有5G网络才可很好得满足。

据中国移动援引的相关统计数据,2017年底全球物与物连接数达到87亿,已经超过80亿的人与人连接数。

GSMA智库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拥有43亿个5G连接,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亚洲地区的5G连接数将达到675亿,届时将超过全球5G预期总量的一半。

电信运营企业也有可能因此迎来继话音、流量消费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性发展契机。三大运营商均表示,会在5G和垂直行业物联网应用中寻找机会。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即通过传感器或物理识别装置等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通过ICT通信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至物联网云处理平台进行计算和处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链接,进而对物理世界进行管理和控制。一句话解释:互联网的升级迭代版,互联网实现人与人的链接,物联网增加人与物理世界的链接;感知物理世界的变化,并对物理世界进一步的管理和控制

萌芽期:(1991年-2004年):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evin教授提出物联网概念,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构想物物互联,并未引起广泛关注。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定义。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将传感网络技术列为未来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初步发展期:(2005年-2008年):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8年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

高速发展期(2009年-至今):2009年美国政府将新能源和物联网确定为美国国家战略。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无锡率先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科院、运营商和多所大学建立物联网研究院。中国正式开始物联网行业战略部署。2010年中国政府将物联网列为关键技术,并宣布物联网是长期发展计划的一部分。2015年,欧盟成立物联网创新联盟。2016年,NB-IoT技术即将进入规模商用阶段。2018年6月,5G通信技术成熟化,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完成,进入产业全面冲刺阶段。

总结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大致经历:

第一阶段:智能消费产品的涌现

2012-2015年期间,消费类物联网产品一夜爆发,过后却慢慢消退。包括智能灯泡、智能插座、智能水壶、智能电饭煲等等智能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大致思路是将传统硬件产品,添加上Wi-Fi、蓝牙、ZiBbee等无线技术,再结合APP进行控制。这股热潮来的快、去的也快,因为害怕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存在问题,再加上价格比较高,对于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不高,市场认可度比较低。

第二阶段:底层技术完善

第二阶段相对于上个阶段,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突破。这个时候涌现了各种各样的针对物联网的技术,比如NB-IoT、LoRa等新型的传输技术、AI算法、智能语音技术等等,边缘计算、智能计算等计算存储技术走上台,传感器产品也更加的智能化,具有更多的功能。

第三阶段:行业级应用兴起

完成技术突破之后,物联网的应用逐渐从早期的消费类应用往企业级应用发展。更多的应用于城市建设、政府政务、各行各业产业当中。

物联网IoT产业架构分四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物联网IoT产业链:端——管——边——云——用

随着云端数据处理能力开始下沉,更加贴近数据源头,使得边缘计算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关口;将来将有75%的数据需要在网络的边缘侧分析、处理和存储。因而物联网产业链由之前的“端——管——云——用”发展为现在的“端——管——边——云——用”;

“端”:物联网终端,主要是完成数据采集以及向网络端发送的作用;包含芯片、感知技术(传感器+识别技术)、 *** 作系统;

“管”:管道层,保证通信的作用,无线连接、卫星和量子通信等方式;

“边”:边缘计算,将集中式架构分解成边缘位置的点;

“云”:云平台,主要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存储;包含云计算平台和AI技术;按厂商类型分:运营商、ICT、互联网和工业制造厂商以及第三方物联网平台;按商业模式分PaaS和本地部署;按照平台功能可以划分:设备管理平台、连接管理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

“用”:物联网IoT应用层,落地到不同行业应用场景中;三大业务主线:消费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并称产业物联网)

从产业集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北京—天津、上海—无锡、深圳—广州、重庆—成都为核心的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 地区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其中, 环渤海地区 凭借丰富的产学研资源和总部优势,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基地; 长三角地区 以上海、无锡双核发展为带动,整体发展比较均衡,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广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珠三角地区 是国内物联网市场化最成熟、体系最完备的地区,目前已形成了一批自主的、竞争力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成果和信息增值服务模式,产业规模领先其他地区; 中西部地区 软件、信息服务、传感器等领域发展迅猛,成为第四大产业基地,且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均存在优势,对物联网产业链底端感知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有利于产业规模效应凸显,形成产业链;有助于改善协作条件,节约生产成本;而且能更好的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四大产业集聚区相互独立、各有特色,汇聚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链逐渐完善,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等配套体系基本完备。

行业主要企业: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

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目前,物联网在全球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均将物联网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但在繁荣景象背后却仍存在着众多阻碍发展的因素。其中核心标准的缺失,尤其是作为顶层设计的物联网参考架构等基础标准目前仍处于空白,基于争夺物联网产业主导权,各国对国际标准方面的竞争亦日趋白热化。

新冠疫情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犹如达摩利斯之剑,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技术供应链出现一定的停滞期,另一方面疫情助推中国物联网的渗透。2020年无人工厂、无人配送、无人零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无接触经济”的爆发均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5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6年市场规模超过6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2010年中国把物联网发展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物联网首次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网信技术的爆发与深度渗透,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发生了更为深刻、多元的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3273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