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为什么NB-IoT、LoRa都玩不转?

物联网:为什么NB-IoT、LoRa都玩不转?,第1张

说起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估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因为我们早就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中看到过好多次这个名词了。

按照中国传统观点,万物实际上是有着天然的联系的,那么人类为何又要画蛇添足般地再把他们连接起来呢?原因很简单, 万物的天然联系是依靠的自然规律,而人类并不能控制他们,而物联网让万物以人类的意愿进行连接,从而让人类可以控制他们 。物联网,无非是又一个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尝试而已。只要万物能够互联并且通过有效的手段在需要的时候知道他们的状态,从而采用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那么人类就有了对万物的相当程度的控制权。

这给了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也吸引了大量的淘金者,试图分享这样一块看起来巨大无比的蛋糕。 但这么多年来,现实并不乐观。

根据我的了解——可能并不准确——我感觉物联网现在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阶段。 一方面,物联网的呼声很大,人们寄予很大的期望;但另一方面,市场的反响并不热烈,本来应该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联网,似乎在现实中并没有被人们所感知。我观察到的现实就不很乐观。 算得上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曲高和寡,国内力推的NB-IoT雷声大雨点小,LoRa使用的主流频段在国内被事实上禁用, Zigbee等覆盖范围过小……

在这里,我想梳理一下物联网在国内发展的现状,以便于更好地定位和找出问题所在。

物联网可以看做是互联网的升级版本,传统的互联网连接的是人;物联网不光连接人,还要连接物,除了人类的互动外,还需要让人能够更好地把控物。 人是自带智能的,所以传统的互联网的重点在于连接,只要有连接,人们就会互动,产生内容等,对网络的智能要求就不高;但物联网连接的是物,物本身不具备智能, 需要通过人来控制或者智能系统来自动控制。

物联网也是近十年来出现频率很高的智慧某某(例如智慧城市,智慧楼宇,智慧园区,智慧安防等)的基础设施。 什么是智慧?我认为就是能够根据某个特定的需求和目标,自主动态调节现有状态的能力 。这需要至少有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要有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大脑”部分,二是要有数据收集和指令执行的“躯体”部分。 我们往往把狭义的躯体部分作为狭义的物联网, 也可以称为物联网10, 实现了物体的初步连接和数据收集和反馈能力,但这套系统要想实用,实际上离不开人,因为数据的分析和控制指令的下达还是需要人来做;而大脑+躯体才是真正智慧的物联网,在我看来这才是能够给人类带来很大便利的物联网,才具备大范围应用的技术基础, 可以把这称为物联网20。

现阶段的物联网还是停留在由人控制的阶段,也就是10时代,这个阶段对数据的处理存在瓶颈,因此,并不适合复杂的应用,也不适合大范围使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应用比较广泛的应用也就是那少数的简单应用,如抄表、环境监测、家电控制等。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是近几年的IT领域的热点,进展也非常迅速,他们的发展为物联网向20阶段进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日常生活,现有的已经足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了;物联网,只是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的产物,并且不是必需的;对于非必需品来说,要想普及需要足够的性价比或者就索性走高端路线。但从目前的物联网市场看,由于缺少比较成熟的家用物联网方案,因此并不能大规模使用,这导致物联网应用起来成本比较高,在家居中只有高端住宅才可能会使用,占比很少,家居物联网在这种初级阶段必须得要走高端路线,当然这也符合很多新事物的初始状况特征。

物联网在工商业中也有一些应用,例如RFID领域,我们已经可以在一些商店中看到。其他还有很多物联网项目,多数隐藏在智慧某某的名头之下,现阶段,只要是冠以智慧的项目,其造价一般会令人咂舌。 因此,在性价比不高的情况下,人们使用他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了。

中国运营商去年决定要大力推广NB-IoT,他们试图提升性价比,因此希望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们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相关产品,由于其体量,确实有部分供应商愿意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向其提供产品;但即使是这样,愿意使用的用户也不多,这让供应商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因为根本就无利可图。也因为此,NB-IoT的这一波推广活动实际上到目前看来是比较失败的。

从连接介质来看,物联网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考虑到实际部署的难度,无线方式显然更有机会会成为主流的连接方式。

从终端和因特网连接关系来看,物联网也可以划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和因特网连接,例如NB-IoT、2/3/4G蜂窝网络、eMTC等; 另一种是通过网关间接和因特网连接,例如LoRa、SigFox、ZigBee、BLE、WiFi等。不同的协议都是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的,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都有其优缺点。例如我们常用的WiFi,要保证速率和可靠性,因此覆盖距离不够长,连接不可靠; NB-IoT主要用于低速率物联网应用,能够直接联网,但速率低, 用户连接数少; LoRa的覆盖比较广,但速率低,用户连接数也有限制……

因此,实际部署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技术、标准以及相应的设备,而在现场实施的时候又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无线部署也需要做网优等工作,对实施人员的要求比较高。 这些都增大了物联网的部署难度。

由于物联网一般使用无线技术,那么频谱资源就是物联网的一个非常核心的资源。频谱资源时稀缺的,因为有太多的地方需要这类资源。例如我们的移动电话、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应急通信、无线WiFi等等。这些资源由于其稀缺性,需要统一的规划。而这在不同的国家也面临着不同的状况。

例如现在比较火热的LoRa,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刚刚加入该标准联盟,结果国家的新的频谱规划就给予他们致命一击,LoRa所使用的sub-1G的频谱资源实际上是不开放的。

目前在全球,唯一明确的民用频段就是24GHz,也就是WiFi、蓝牙等使用的频段。但这个频段的问题是与低频段的无线电波相比,越障能力比较差,因此覆盖能力不强。而又由于太多的民用无线设备都是用这个频段,导致这个频段的信号比较“脏”,收到的干扰比较大。 现有的使用这个频段的蓝牙、WiFi协议本身也是为了IP宽带连接而设计的,专注于速率,所以也导致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100米,并且连接数量有着很大的限制。 因此,要想避免频谱资源的政策风险,就只能使用24GHz这个频段 ,那么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增加无线覆盖的范围,提升覆盖距离,就是物联网公司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比较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物联网的规模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终端要足够多,很多地方并不具备电源接入的条件,那么就需要终端的功耗要足够低或者索性无源。

无源当然是最佳的方式,目前的解决方案是要加储能电路,但这种电量非常微小,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覆盖范围和传输能力都受到严重的制约,只能适应很少的一部分场景。因此,大多数情况还是需要有源的终端,这就需要功耗尽可能地低了。 功耗问题可能是目前物联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例如在智慧停车之类的项目中,有部分方案是用NB-IoT实现的。这个标准由于使用了蜂窝技术,只有运营商具备掌控的能力,所以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商都非常有热情去推广,也号称一块电池可以用十年,看起来功耗似乎很低,但那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它平时处于睡眠状态,每天主动醒来一次上传一次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能坚持十年。 但用于停车就得频频被唤醒,因此在这个场景中使用就非常耗电。根据实际使用的经验,差不多5个月左右就得去更换电池了。这带来极大的维护工作量,而且电池的成本本身也非常高。因此,至少在停车这种方案中,NB-IoT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用LoRa呢?在停车中也有应用,表现好一点,能够达到一年多的使用时间而不用换电池。而一般里面模块和芯片的寿命在5年以上,也就是说,在终端设备的生命周期里,需要更换多次电池,每一次更换电池实际上跟新开工一个项目工作量差不多多少。因此,我们不能说这种状况是令人满意的。

所以,如果能够解决有源终端的功耗难题,不光可以大大减轻日后的维护工作量,还可以大大降低终端的成本,这是因为在实际应用中,电池是物联网终端的主要成本之一。

技术本身是没有国界的,但遗憾的是我们并不生存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我们的现实世界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有的时候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作为体现现代竞争力的物联网技术就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国家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群体,而国家安全往往是这个群体的最高利益之一。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物联网搜集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时候就是非常机密的情报,不方便被其他利益团体所获知,因此,在物联网标准方面,在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方面。

LoRa是美国公司Semtech所提出的一个物联网标准,也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标准。这个标准对标的是SigFox——一个欧洲的私人公司封闭的物联网标准,但SigFox用自己的标准建了一个覆盖很广的网络,对外运营物联网业务,可以叫做物联网供应商;而LoRa是半开放的标准,允许用户使用这种技术进行模块和终端产品的开发,并用这些产品组建自己的LoRa物联网,虽然相比于市场上主流的其他方案,看起来价格并不贵,但标准、芯片等核心部分过分集中于美国的供应商Semtech上,在特定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因此,无论是物联网方案提供商、物联网产品开发商,还是用户,在选择物联网标准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当然,对于小规模的民用应用,采用什么标准问题不大,但对于军用、大规模应用来说,不考虑这个因素将可能让投资全部打水漂。 最近的无线电频谱的一个征求意见的文件就让某国外标准被判了死刑,即使我们最大的两个互联网公司刚刚加入了这个阵营也是无可奈何。

NB-IoT是中国特别是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力推的标准,但它的问题在于功耗较高、用户容量有限,所以,在很多场景里并不适合。因此,中国还需要更多的物联网标准,来补充NB-IoT的不足。

像美国,新加坡,日本,我国的台湾都是擅长制造芯片的,其中芯片公司最著名的几家就是英伟达,高通,还有台湾的联发科,新加坡的安华高,英伟达擅长制造电脑芯片,而高通则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芯片品牌,很多手机当中的芯片用的都是高通骁龙,包括了小米和华为,台湾联发科的芯片处理器一般用在中低端手机较多。

说到芯片这一个东西大家都知道,芯片对于电子产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几乎都是离不开芯片的,如果没有芯片的话,那么电子产品的很多功能也将无法实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制造芯片强国基本上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下面就来盘点一下,有哪些国家和企业可以上榜。
第一个是美国的高通,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个芯片品牌,像骁龙系列的手机处理器用的也就是高通的芯片,现在小米,还有以前的华为手机,都用到了高通骁龙芯片,美国高通同样也涉足了世界上所有的电信设备,以及各种消费电子设备品牌,目前业务也已经拓展到智能手机,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众多行业。


第二个是我国台湾的联发科,联发科也是一家著名的芯片科技公司,目前也有很多智能手机使用的也是联发科的处理器,只不过联发科一般都是用在终极端智能手机上面,高端的还是以高通为主,在以前像华为,酷派等国产手机也都使用联发科的手机芯片,第3个是美国的英伟达,英伟达也是一家设计芯片的半导体公司,英伟达最著名的产品是电脑当中的显卡,很多游戏本用的就是英伟达的显卡,最后一个是新加坡的安华高,安华高也是一家设计研发各种模拟半导体设备的供应商,这家公司主要应用于无线和有线通讯以及汽车工业等领域当中,可能知名度比起前面几家要稍微低一些。

1、海尔u-home:隶属于海尔集团,全球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制造基地,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之一,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
2、索博:世界智能家居为数不多集标准智能家居协议与产品生产的企业之一,世界品牌,上海索博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3、快思聪:世界领先的控制和自动化系统/创新科技及重塑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方式的领航厂家,快思聪(亚洲)有限公司。
4、霍尼韦尔智能家居:家庭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先企业,世界最大的电子保安系列产品制造商之一,霍尼韦尔安防(中国)有限公司。
5、安居宝:高新技术企业,安防领域及智能家居领域最重要集成生产商之一,广东安居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瑞讯:致力于通讯与智能控制领域的产品研究与开发,具有较大影响力智能家居品牌,瑞讯科技(亚洲)有限公司
7、施耐德Schneider:拥有170多年的辉煌历史,全球能效管理专家,专业从事电力与自动化管理业,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 
8、IVOR世捷:广东智能家居、酒店领域大企业之一,专做智能开关的知名品牌,行业标准制定单位,广东世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9、波创:最早推出数字化智能家居产品的高科技企业之一,安防最具影响力品牌之一,深圳市新和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0、KOTI柯帝:智能家居领域最大的企业之一,知名品牌,高新技术企业,行业标准制定单位,广州市聚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时间2009年。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2009年,欧盟发布了一份以《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为题的报告,提出要采取措施确保欧洲在建构新型互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其实对于华为和阿里巴巴来说,这两家企业作为硬件行业以及软件行业的头部厂商,在国际的影响力都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阿里巴巴由于马云的自带流量在世界范围内,名声特别广,当然华为也不差,因为作为通信行业的巨头,是很多国家通信领域里的方案解决商。
我们知道,阿里巴巴作为一家电商企业,因为马云的个人魅力以及战略眼光,汇聚了诸多的精英,在草根时代,马云就已经规划了将来的事情,这一点颇有孔明隆中对的感觉,似乎马云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知道阿里巴巴如今会发生什么。

这一点是很神奇的,而在阿里巴巴进军电商行业之后,面对着国际巨头ebay的强势阻击,并没有败下阵来,反而是把不可一世的ebay赶出了中国,从此马云一战成名,阿里巴巴也一战成名。
那么如今来看阿里巴巴的商业帝国实在是太庞大了,以电商为基础,辐射周边,如今旗下的商业版图已经非常巨大,同时还有支付宝这个未上市的超级巨头,对于阿里来说,在国内的电商界以及移动支付金融领域,几乎是没有对手,腾讯的微信支付,虽然制造了不少的麻烦,但本质上来说,支付宝的确是独孤求败。

我们再来说说华为,人都被穷困潦倒,背负着200万的巨债,被公司除名,同时家里几口人挤在一间破屋子里,又借款,创立了华为,嗯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任正非与马云一样预示着未来,他向华为的兄弟们说,将来的通信行业领域,华为必有1/3。
忽然发现伟大的人物都有相同之处。而华为从小小的交换机就开始与国际巨头竞争,到如今成为通信行业领域的巨头,5G技术的拥有者,很难想象一家私企能够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毕竟整个中国在很多领域内都缺乏核心技术,但华为如今拥有的恰恰就是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

华为在做基础领域的通信工作之外,还做了一把移动终端华为手机,但没想到华为手机携带此品牌荣耀,成为国内绝对的霸主,在全球销量也排名第二,如今更是有了自己的核心芯片,麒麟处理器。

阿里巴巴与华为在国内都属于绝对霸主!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行业相比于传统行业来说的确是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其不属于重资产模式,往往一个星期的idea,一个好玩的APP就可以跨疆域的传播。

那么显然,作为互联网巨头的阿里巴巴,的确相对于做传统通信行业的华为来说,是有优势的,就好比华为在通信行业所做的是幕后工作,而阿里巴巴则做的是台前的工作。
加上我们知道马云这个巨额流量,阿里巴巴名声早已传播四海。尤其是当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ebay,让让阿里巴巴在整个互联网界声名鹊起。

如今加上阿里巴巴的出海政策,比如支付宝国外叫ALIpay,以及全球海外购双11等等的一些政策刺激,让阿里巴巴在海内外的名气非常大。
这一点华为就处于劣势,因为华为属于通信基站,一般来说至于电信公司打交道,鄂a普通用户接触华为也只是通过华为的手机终端,但显然华为在海外的影响力远远像在本土这样,这样一来,华为在海外的知名度可能也仅限于行业内的人士。
刚聊完腾讯再聊聊阿里。这个世界上,目前还有哪家中国公司比华为的影响更大呢?显然是没有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是华为公司比阿里巴巴的影响大的多
美国无疑是这个地球上最牛逼的国家,以美国那么强大的国力, 历史 上有没有美国要联合其他国家大规模全球打击一家私营企业的?很显然非常的少,而且我们也没见过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频繁为一家中国企业发声和美国硬杠,所以华为在5G的事情已经上升到近乎国家层面的针锋相对,就这方面的影响来说,建国以来的企业都没有能超过华为的,虽然华为本身也不喜欢这种影响
对于阿里来说,阿里的影响仅限制于国内。在国内,华为没有涉足终端领域之前,一贯是低调的作风,而阿里是一贯高调的作风。网络上马云高屋建瓴的讲话到处都是,马老板给全国人民群众带来了无数的发财机会,阿里强大的宣传机器让阿里巴巴有一些成绩必然宣传的人尽皆知,相对国内的其他互联网企业,能比阿里高调的也就只有锤子了。

而华为的任正非,在5G出事之前,露面的机会很少很少非常神秘。例如我国网络机顶盒或者智能摄像头大部分用的都是华为海思芯片,华为的无线和有线通信早就占据我国半壁江山,这些华为都比较低调,很少宣传。
笔者认为,除终端外华为的低调是因为华为还是以实业为主,而阿里巴巴的高调是为了在虚拟经济赚更多的钱。举个例子,互联网金融几乎是马云高调促成的,由于只讲金融不讲风险,结果蚂蚁金服支付宝赚个盆满,现在留下一地鸡毛没人打扫

阿里在海外的影响远不如华为,主要原因是阿里由于主营业务并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阿里在国外的竞争对手非常成熟,一旦离开中国政府支持这个土壤,阿里被国外用户接受的力度并不高。而且国外崇拜的是微软、谷歌、特斯拉、Facebook这些蹲在硅谷真正 科技 领先创新的企业,马云的营销性质的高调语录在国外是不吃香的。
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除去销售规模的加成,必然都是高 科技 企业,也就是真正有骨头真正能打的企业。

那我们用具体的数字比较一下华为和阿里吧。首先从世界500强来比较,华为排名72,阿里巴巴排名300,华为远高于阿里

从研发投入来看,华为研发投入排名世界前五,2018年研发投入接近1000亿人民币,是阿里巴巴的3倍。不过这也和华为聚焦的领域比阿里巴巴广泛有关,阿里巴巴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还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从各自领域范围来比较,我们不算华为的基础通信以及阿里的购物平台这些互相没有交集的领域。我们比较两家在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的底蕴,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云、物联网、5G应用方面的实力

人工智能能力方面,华为是远超过阿里巴巴的,这个得益于华为的AI芯片排名全球第十二(唯一一个中国上榜公司),华为在消费者、通信等人工智能的端到端的产业链上的底蕴远高于阿里巴巴

从公有云来看,阿里云是国内当之无愧的NO1,全球前三的实力也是硬实力,而华为云连国内前五都排不进去。但是华为云计算在全球的影响力我觉得是大于阿里,主要是因为阿里云得益于中国市场,而华为云市场虽然不如阿里,但是基于ARM自研鲲鹏芯片的云服务器在国内也是唯一国产化的服务器,华为服务器全球出货排名前5,阿里暂时还没有服务器自研能力。
从物联网看,华为在工业物联网上是全球主流玩家,NB IOT标准的主要领导者。在家庭物联网上虽然华为目前和阿里一样刚刚起步,但是也是国内很多家庭物联网设备芯片的供应商,也就是阿里有的华为有,阿里没有的华为也有
从5G的应用技术来看,5G及5G的应用技术(如无人驾驶、远程医疗)基本是没阿里巴巴什么事情的,而且阿里也没有布局5G在To C和To B相关的底蕴,因此阿里巴巴这里肯定输了
所以很明显,阿里的技术底蕴除了阿里云之外,和华为相差很远。这还不算华为在数通和无线等基础通信领域全面世界前三的硬实力,也没有计算华为在移动终端领域全球的影响力。因此阿里在国际的影响力显然是比华为差的远,但是阿里的营销能力和马老板的讲话能力倒是远超华为

华为有这么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原因,也就是因为华为在涉足的领域都能拥有核心软硬件的竞争力,做到全球领先。相反阿里巴巴目前来看,除了云计算有这个能力,其他领域均不如华为。

两家都是中国好公司,还希望华为继续前行,阿里能够脚踏实地的在其他领域多加加油 。

说实话,将华为和阿里巴巴放在一起比较影响力,就象拿科学家与演员、运动员放在一起相比较。即便是居里夫人,也未必比得上秀兰邓波尔、科比布兰恩特,更别说一般的科学家了。

我们并不认为阿里巴巴没有 科技 含量,互联网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由于电商的普及以及马云的善于造势,阿里巴巴的国际影响力当然要比华为强了。别的不说,仅电商一块就足以让全球多数人都知道阿里巴巴。加上马云的演员特技,华为怎么去与阿里巴巴比影响力呢?

但是,从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程度来看,阿里巴巴怎么也无法与华为相比,无法认为其影响力会超过华为。不然,为什么美国不限制阿里巴巴,而拼命阻止华为进入。不仅如此,还要鼓动其他国家一起阻止华为呢?不就是因为华为太强华为有太大的国际影响力吗?

所以,千万不要把诺贝尔奖与奥斯卡奖、尤其是环球选举联系在一起,不可比,也不好比。

阿里和华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上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要说哪个在国际上更有影响力,那肯定是华为。不过马云在国际上应该要比任正非更有影响力。

虽然目前阿里巴巴也在积极进行国际化战略发展,但是在国际业务布局以及国际业务上跟华为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在这不是追捧华为,而是可以通过先关的数据来对比得出。

2018年全球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公布了2018年全球最佳品牌榜单的TOP100,其中华为是唯一入选品牌100强的中国公司,排名世界第68位,这是华为连续5年入围榜单。而阿里巴巴并没有上榜。
2019年2月全球WPP与凯度在北京发布《2019年BrandZ™中国出海品牌50强报告》,在中国出海50强排名当中,华为的品牌力得分是1862,排名第一,阿里巴巴的品牌力得分是1624,排名第三。
根据华为2018年的财报显示,2018年华为中国区营收3722亿元人人民币,占比516%;欧洲中东非洲收入2045亿元人民币,占比284%;亚太收入819亿元,占比114%;美洲收入479亿元人民币,占比66%。也就说华为差不多一半的营收来自国际市场。
而阿里巴巴的国际业务占比就相对比较小。目前阿里巴巴的2019年财年年报还没有公布,但是根据2018的第一季度财务数据显示,该季度阿里巴巴国际零售业务收入达4316亿元,同比增长64%,国际营收占比11%。这个跟华为国际业务占比50%左右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最近几年阿里巴巴也在大力布局国际业务,比如投资数十亿美元通过投资Lazada,阿里巴巴进一步锁定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和菲律宾在内东南亚地区的6亿消费者;投资了印度零售电商BigBasket和Snapdeal,并收购了移动支付平台Paytm的大部分股权;以75亿美元收购中东地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移动电商平台Trendyol,其拥有超过2000多个商家和1600万的用户;菜鸟物流和速卖通联合推出的覆盖2亿消费者的南美专线;在卢旺达建设非洲首个eWTP试点,帮助非洲的中小企业等等,目前阿里巴巴大概有1亿左右的全球用户。

但是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步伐都是在最近这几年才开始的,而华为的国际化很早就开始,目前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和手机等消费者业务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大的份额。

比如目前很多国家的运营商都使用的是华为的基站,而华为手机最近几年在国际上的销量更是大放异彩,目前华为手机销量排名全球第三,很多国家居民都使用的是华为手机,保守估计目前华为产品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全球人数至少达到30亿以上。
截止2018年末,华为在海外设立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36个培训中心。

目前华为有188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在188万员工当中,外籍员工占比大概是20%,相当于4万左右。此外华为还有一个“未来种子”项目,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撒下希望的种子,比如2018年有47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大学生来到华为总部参观和学习,这些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帮助华为提升国际影响力。

至于目前阿里巴巴有多少海外机构和员工,目前暂时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是比例应该不会太多,因为阿里巴巴主要从事的电商业务,大部分员工和机构都是在中国。

相对来说,目前任正非要比马云低调很多,很多人可能知道华为,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任正非,但这也掩盖不了任正非的卓越领导力。
华为的国际影响力比阿里巴巴大,但是马云的国际影响力比华为大。

不过华为、阿里巴巴都是民族企业的骄傲,都是全世界最伟大的 科技 公司,任正非和马云都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企业家,也都是最值得尊重的企业家。

华为的业务遍及全世界,华为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并且是全世界销量第二高的智能手机品牌,华为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业务,服务了超过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2017年,华为全年的营业收入超过了6000亿,其中超过一半是来自海外市场。

到目前为止,华为拥有全世界超过160个不同国家的超过18万名员工,海外员工中是当地员工的比例超过了70%之多。华为拥有超过7万件行业专利,并且其中一半也都来自海外分公司的贡献。

可以说华为是货真价实的国际 科技 巨头,并且收入结构合理,消费者业务与企业业务分布合理,并且海外营收和国内营收结构 健康 ,并且在5G通信、电信设备、移动处理器方面都有都有很多行业专利,当之无愧的行业巨头。

阿里巴巴目前的业务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内市场,不管是淘宝、天猫、阿里巴巴,还是阿里云、支付宝,其实出了国门基本上还是没什么人用的。

阿里巴巴在海外的业务,基本上还都停留在帮助外国人把东西卖到国内来,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将国内的东西卖到海外,支付宝基本上也都是外国商户为了方便国内出国 旅游 的游客使用而开通的,基本上很少有外国人使用。

不过阿里巴巴也在试图改变这样的格局,比如投资东南亚电商Lazada,投资印度移动支付企业paytm等等,都是阿里巴巴在寻求国际上的突破,真正早日实现国际化,但是这跟华为的真正国际化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组大数据显示,华为人在2017年、2018年全世界的航空里程在中国排名第一,这就可以说明华为国际化有多么好,但是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却为人非常低调,基本上很少公众露面。我记得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低调的企业家的,其中任正非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

要知道马老师在各国出席活动,都是跟很多国家的政要、元首会面的,这不是一般企业家能享受到的待遇的。

马云就不一样了,马老师几乎全球各地到处跑,其实马老师这样做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是非常有利的事情,相当于是对中国企业背书,提高了阿里巴巴的国际知名度,更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马老师还是联合国和持续发展目标的倡导者,是联合国青年创业和中小企业特别顾问,并且最新还履新了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的联合主席三个职位,每个职位的年薪是1美元,想想还是很激动的,毕竟比马老师的薪水都高。

并且不要以为马老师这个职位是虚职,是要真正做事情的!马老师在南非、马来西亚、韩国等众多国家多次对于青少年创业进行指导、演讲,而且马老师还倡导了阿里巴巴的公益两小时,蚂蚁森林、阿里公益等众多项目都是在马老师的影响下开始做起来的。

因此整体来说,华为的国际影响力比阿里巴巴大,但是马云的国际影响力比认证非大。
华为,17年华为世界500强排名83,阿里世界500强排名462。这两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最重要的是华为的产品可以卖到全世界,阿里也就在国内混了。

然后是个人看法,我觉得这两公司都不咋地。这两私企身为国内龙头企业,公然带头违反劳动法。劳动法规定一周工作8小时,双休,一周加班不得超过8小时。华为,阿里呢,都是996。人家谷歌中国,微软中国怎么就是8小时,双休呢?在说你华为在美国,欧洲的分公司,你怎么不让人家外国佬尊守你996呢?所以我建议it工程师最好去谷歌中国和微软中国。远离坑比私企。

没有可比性,单纯影响力是阿里,阿里就像个影视明星,家家户户认识,华为就像中国自己的科学家!对老百姓来说,如果不是华为这几年搞手机,很多人还不认识这家公司!很多人都不明白,阿里巴巴是顺势而为,华为是逆流而上!在我们通讯的圈子里,华为真是很多人的神,因为他的技术,因为他的管理,都是无可取代!现在淘宝思路是抄袭亚马逊,微信是抄袭脸谱,基本中国大部分的所谓创新基本是抄袭的,抄袭再加上商业模式和中国人口红利,况且还抄的四不像!最起码亚马逊没那么假货吧!当然阿里的影响里不容技忽视,毕竟马老板身价在那,小老百姓不好指手画脚的!没有黑谁,没有捧谁,见解不同而已!而且华为倒闭了,老百姓确实感觉不到,但是中国的通信技术商业化全球化脚步最少落后十年,但是阿里倒闭了,很多公司会替代他,而且是绝对性短时间的就能取代,如果放开限制,连腾讯都会死!因为百度死一万次都不止了!
华为是硬件行业的翘楚,而阿里巴巴则是软件行业的领头羊。两家公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都很强大。但若是以国内外影响力来看,华为当然要比阿里巴巴差着一大截。因为,华为毕竟是通讯行业的领军企业,而阿里巴巴则是稳坐电商领域的头把交椅。人们对通讯行业了解不多,而对电商领域的事情却能如数家珍。
阿里巴巴究竟强在哪里呢?首先,电商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买东西都离不开网购,足不出户就能使到心仪的商品。但对于华为手机,大家是可选用,也可不用。况且电商还喜欢造节,不仅国内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且还吸引海外网民也来参与诸如双11这样的节日。所以,阿里巴巴在全球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再者,阿里巴巴平台能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很多就业岗位,谁也不能忽视阿里电商平台的存在。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也要接见马云,而马云则可以立即承诺替美国解决100万人的就业问题。只是后来,中美发生贸易摩擦,马云的承诺只能作废。现如今,欧洲国家的都要接见马云,马云也被联合国聘用。而对于华为来说,只在自己领域有影响力,而且产品很容易被替代。
最后,阿里巴巴的马云,除了每年造就了数万亿的网络交易量,还在物流、外卖、快递、金融(包括小额理财、开设小贷公司)、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领域有投资。毫不夸张的讲,阿里巴巴早已嵌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去了。可能阿里巴巴关门,还有别人顶上来,但若是阿里在所有领域都退出,那国人的日子就没法过了。而华为虽然占了25%的全球市场份额,营收超过BAT三大巨头的总和,但对咱中国人的影响力还是比阿里巴巴差上很多。
当然,近年来华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一方面,由于美国政府对华为输美通讯设备,以及华为在美并购高 科技 企业采取遏制措施,所以,全球各国都对华为产生了浓厚兴趣。更关键的是,华为在5G领域的迅猛发展,让欧洲国家也感到为之惊愕。一些欧洲国家也向华为抛来了巨额订单,而美国的高通却痛失5G订单。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民营 科技 企业,华为能在中高端芯片研发领域取得突破,这让世界对中国的科枝领域获得的成果不敢轻视。华为早在2009年就研制出核心芯片,这对于中国减少对美国的英特尔、高通等企业的依赖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华为在中高端芯片研发领域在国内无人能及。其影响力也在逐步快速上升过程中。

谁说华为在国内在国际无可替代?能取代华为的公司多着呢。国外有思科爱立信,国内有中兴大唐。而且在国内,华为也不存在垄断地位,中兴大唐还是有不小的市场份额呢。国际上,华为也没超过30%市场份额。这次美国人要搞华为是因为一直以来霸道惯了不允许中国企业掌握话语权因为对思科造成了市场竞争压力。美国人同样害怕阿里入侵,去年特朗普就不准蚂蚁金服收购美国的一家移动支付公司。当然,阿里巴巴也可以被取代,但阿里巴巴帝国版图实在太过于庞大,涉及到的民生领域太深太广,一旦这种平台被取代,老百姓会产生短暂性的不适应。因为你不确定取代者腾讯或者京东的公司服务品质。但华为一旦被竞争对手取代掉你会根本没有知觉,你放心好了,网络不会中断的。那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需要应对的事情。

当然是华为。阿里巴巴是一家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是服务,存在极大的替代性。亚马逊就是替代者。我可以用阿里巴巴旗下的购物服务,我也可以使用亚马逊的网上购物。并且,使用替代者的成本并不会更高。

但华为就不同了,它是一家硬件企业。硬件产品就具有排他性,不能够同时使用华为和别家企业的产品。比如,在三星和华为的智能手机之间,消费者一般只能选择一个。在两者性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价格更低的那个。这几年三星手机销量增长乏力,华为迅猛增长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华为的多个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位居首位,比如电信设备、核心路由器。2017年全世界电信运营商外包市场收入达到了670亿美元,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外包商还是华为,占比27%。核心路由器是通信网络中最关键的设备,相当于电脑的CPU。在该领域,华为在2017年级击败霸主思科,登顶全球。在智能手机领域,2018年华为除了206亿部,排名全球第三。

在海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华为是远远大于阿里巴巴的。华为约有一半的营业收入来自海外,比如2018年华为全球手机销量20600万部,其中海外销量月8700万部,占比42%。而阿里巴巴海外营收比重只占四分之一,远低于华为的二分之一。

现在的华为在很多领域已经攻城略地,西方同业竞争者诺基亚、爱立信、思科已经倍感压力。甚至鼓捣政府出面,出台华为禁入措施,建立“防火墙”。如果不是忌惮于华为的实力,或者如果华为还是本世纪出的华为,西方巨头会害怕吗?

摘 要:对物联网的技术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介绍了物联网的起源、基本概念、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应用现状,讨论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感知及终端技术、物联网的安全、智能化等关键技术,最后结合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及产业现状,提出了物联网的应用与技术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IOT);射频识别(RFID);网络应用;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8-0078-03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MA Yin
(Jiangs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uxi 214153, China)
Abstra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is made The origin and basic concepts of IOT is presented firstly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IOT at homeland and abroad and application of IOT are introduced secondly The key techniques of IOT such as the architecture, perception and terminal technology, security of IOT and intelligence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industry situation, the suggestions about IOT application and technical improvement are made finally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IOT);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Internet application; key technique
0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管理与服务也得到快速发展,物联网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物联网是以感知为核心的物物互联的综合信息系统,其发展将促进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着现代智能化的方式转变,可大大提高生产力和社会运行效率,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3次革命。
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就已经提及物物互联的概念,但受限于当时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情况而未引起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为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1999年,在建立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物联网的基础上,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从此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1]。
物联网的基本思想产生于上世纪末,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2005年,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通过一些关键技术,用互联网将世界上的物体都连接在一起,使世界万物都可以上网,世界上所有物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于2008年在《物联网2020》[3]报告中分析预测了未来物联网的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等领域;2010—2015年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互联;2015—2020年进入半智能化阶段;2020年之后实现全智能化。目前,物联网的产业发展和应用正在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期,物物互联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RFID 在欧美国家已具有成熟的产业链,这些国家主要将RFID 技术应用于交通、车辆管理、身份识别、生产线自动化控制、仓储管理及物资跟踪等领域。我国目前的物联网虽然只有小规模应用,但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已经明确。
1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特点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的重要特征。物联网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综合网络系统,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过程,可以把物联网分为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
11 感知识别层
感知识别层由大量具有感知和识别功能的设备组成,可以部署于世界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之中,被感知和识别的对象也不受限制。感知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联系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纽带,主要作用是感知和识别物体,采集并捕获信息。关键技术不仅包括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器等信息自动生成设备,也包括各种智能电子产品用来人工信息生成,主要是感知和识别设备的功耗、物体标签信息的浓缩和写入、物体信息代码的分类匹配等。近年来,各类可联网的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多媒体播放器、上网本、笔记本、平板电脑等迅速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分享信息。信息生成方式的多样化是物联网区别于其他网络的重要特征。
12 网络构建层
网络构建层主要是将感知识别层数据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包含IPv6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网络。
各种无线网络可提供随时随地的网络接入服务。各种不同类型的无线网络合力提供便捷的网络接入,是实现物物互联的重要基础设施。无线个域网包括蓝牙技术(802151标准)、ZigBee技术(802154标准),无线局域网包括现在广为流行的Wi-Fi技术(80211标准),无线城域网包括现有的WiMAX技术(80216标准),无线广域网包括现有移动通信网络及其演进技术(3G、4G通信技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3916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