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常用的二维码是QRcode,这个专利是日本Denso Wave公司发明的后开放了,属于开放式的标准,不需要授权。Denso Wave公司官网上是这么写的:“利用QR码,没有必要特意申请。
只要遵从JIS/ISO的规格,可自由使用。”“针对JIS规格及ISO规格所制定的QR码的使用,没有征得许可等的必要,任何人都能自由使用。”
专利法第第二十二条条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新颖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
也没有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的专利文件中。
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本法所称现有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
扩展资料
现状 二维码应用基本处于失控和无序状态
如今,二维码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也养成了随手扫码的习惯。然而,真正了解二维码为何物的人却寥寥无几。
简单来说,二维码是由黑白小方块组成的平面图形,经过加密和解密技术,简单的黑白相间的二维码可以传递文字和数字信息,便于记录、识别和信息交互,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可以将、声音、文字、指纹等信息数字化后进行存储。
据中国二维码标准联合工作组、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执行主任张超介绍,二维码技术其实并不复杂,各种二维码“码制”仅是数学算法上的不同,技术上门槛不高。二维码与条形码都可以作为产品的“身份z”,用于物品的统一管理和追踪溯源。
据了解,国外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现有的一维码、二维码码制达到250多种。
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是日本Denso公司1994年研制的快速响应码(QR码),由于当时国内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技术,2000年QR码成为我国国家标准,并广泛应用于政务系统、智能制造、金融支付、电子商务、新闻传媒等领域,与网络信息安全、经济运行环境、社会公共安全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张也平表示,为了达到市场垄断目的,QR码采取了所谓的全市场免费开放策略,导致我国二维码应用基本处于失控和无序状态。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生成和解析二维码,并通过前台的手机进行实时解码,但没有后台对前台解析的内容进行识别和监控,出了问题往往无法锁定责任主体。
“从恶意广告到金融诈骗,甚至包括敏感政治词汇、政治宣传,以及非法集会通知、谣言等,都能通过二维码在计算机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广泛传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专利授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 全球九成二维码个人用户在中国 未来规模或达万亿级
二维码,可以说对于现在的几乎所有中国来说都不陌生,因为每天我们都要不停地扫码支付。
然而作为二维码的发明者日本腾弘原却在2014年领取欧洲专利局的颁发的专利大奖时说出“二维码最多还有10年寿命”,那么现在5年过去了,离腾弘原说的10年之其期还剩一半,二维码真的会在5年后被淘汰么?未必!
二维码全球化
就在近日,二维码产业的国际性大会——“2019国际二维码产业发展大会”在广东佛山成功举办了。中、美、法、德、日、俄罗斯等14个国家的机构代表一致同意正式成立了国际二维码产业合作组织筹备委员会,推动二维码国际标准体系建立。
这是二维码要玩完的节奏么,这是二维码要发的节奏啊!
而目前,国际上二维码应用中中国占全球九成以上,这些年随着支付宝、微信这两大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的向外扩张带动下,全球其他地区二维码产业链也在加速形成,二维码全球范围内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
技术发展迅速:码制技术、编码技术、存储技术、识读解析等技术取向成熟稳定并多样化,目前全球二维码的种类有200多种。
应用广泛深入:除了移动支付、营销等比较成熟领域之外,二维码正成为新的物品标识技术、移动互联入口和贸易流通结算载体,且这种深入随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网络科技的发展必然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各国标准冲突,急需统一:之前都是各国发展各自的二维码标准,而随着二维码应用跨越国界,各国标准互通
因此为了未来产业的发展,统一标准势在必行。而二维码的全球化、标准化也将使二维码更好为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贸易便利化提供服务,同时二维码行业本身将飞速发展,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二维码及产业相关应用规模将达到万亿量级,而到时候全球其他地区产业规模至少也有个两、三千亿。
日本敲诈专利费的想法破灭
在2018年开始,中国支付巨头相继登陆日本之后,日本才发现二维码居然这么火,要知道在2016年时中国每年使用二维码次数高达5000亿次,更何况这两年二维码行业飞速发展,每年使用次数估计上万亿。
作为二维码的发源地日本,在看到二维码咱中国如此红火之后,且行业前景光明,又起谋财之心:今年年初日方拟重申二维码的专利收益权,欲向中国人每人收取1分钱的专利费,每人每次扫码就要一分钱,那么就有百亿元。
要知道二维码是日本第一大零部件生产商日本电装公司旗下子公司Denso Wave的员工腾弘原发明的,最初的二维码是条形码的升级版本,展现形式是丰田汽车的“看板管理系统”的2次元编码。
然而当初腾弘原没有发现二维码有什么很大的其商业价值,从发明之初就一直不看好二维码能够被社会广泛应用,Denso Wave公司尽管拥有二维码技术的专利权,但并没有考虑过向全社会收费或出售专利。
而中国的二维码技术是王越2001年引进的,因此王越也被成为“中国二维码之父”。2005中国建立自己的二维码标准——“汉信码”,目前它已经成为了ISO的国际标准。从此中国的二维码与日本分道扬镳,而目前广泛应用的凌空网创始人徐蔚2011年注册的「二维码扫一扫」专利正是在“汉信码”基础上发展来的。
因此,现在中国的二维码体系除了基础的东西,其他的与日本完全不相同了,与日本国内的包括QR二维码专利在内有大约2万多个和二维码相关的专利都没有关系。而日本电装公司所持有的二维码基础专利现在想收钱——晚了!
根据国际WTO知识产权协定第三十三条规定专利“保护的有效期应不少于自提交申请之日起的第二十年年终”,也就是说,中、日、美、德、法等各国内注册的的发明专利有效期是20年,即使延期也最多5年。
因此,2014年刚好是腾弘原二维码专利20周年,即使他延期5年,那么今年专利有效期也将到期,这意味着二维码的基础专利现在其他国家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用给日本交一分钱费用了。
所以说日本现在想起来要收中国二维码的专利费,晚了!
二维码为何前景广阔?
二维码在1994年发明出来之后商用一直前景暗淡,让其发明者都没有信心,而在国内的推广也不是一帆风顺。
2008年做好二维码读取设备的王越一度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公司几乎到了崩溃边缘。直到2013年微信开始推行二维码,2014年移动支付开始流行,二维码行业才迎来了春天,之后就是爆发性的增长。
二维码,说白了就是在把条型码一层层叠加起来,之前的二维码发展不起来是因为用不了那么高端的技术,有条形码就够了。
1949年面世的条形码最初有13位数字,后来可以添加26个英文字母,39位数字和字母足够表示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多数商品。且代表商品条形码的唯一性带给了我们巨大的便利,每一天全球条码都会被扫码80亿次,在中国条码每年能够节省3000亿人民币的成本。
而到了移动支付时代,每天产生大量的支付数据,条码就不够用了;而二维码里面有219个字符,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都可以存放信息,有了比条码更多的信息容量。
可以说,二维码是专门为数据时代而生的,未来是万物互联时代,而要做到万物互联就要先有“一物一码” ,让每件产品都自己的二维码“身份z”!
目前的二维码主要应用于支付领域,而从去年开始应用领域正在逐渐扩展到交通、农药、水产、化妆品等领域,未来其应用场景将更加深入。
二维码是2011年之后在中国广泛应用的。二维码在1994年就被日本公司Denso Wave的腾弘原发明了, 但是这个技术一直都在沉沦。直到凌空网创始人徐蔚在2011年的时候发现了其实二维码很好用,并于2011年申请了相关专利,随后将这个消费级的专利授权给其他公司。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全面覆盖,我国移动互联网伴随着移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快速发展,尤其是在200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部署3G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也随之大规模创新与发展,中国的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出现了爆发式的普及,二维码越发重要,遍及到支付、识别等领域上。
扩展资料
随着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线上线下并行的互动,二维码已经成为电子商务企业落地的重要营销载体。二维码在电商领域的广泛应用,结合O2O的概念,带给消费者更便捷和快速的消费体验,成为电商平台连接线上与线下的一个新通路。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应用催生了之前并不被看好的二维码应用,马化腾说:二维码是移动互联网入口。二维码的应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地铁广告、报纸、火车票、飞机票、快餐店、院、团购网站以及各类商品外包装上。作为物联网浪潮产业中的一个环节,二维码的应用从未这么受到关注。
参考资料:
好像没有
物格门牌是中国原创的可全民参与受益的数字资产产品。是由全球二维码扫一扫、码链组合专利池专利技术发明人徐蔚,基于扫一扫、码链组合专利架构的物格新经济生态体系开发的数字资产产品,是全球唯一同时具备“数字地产+NFT通证+物联网域名”三重属性;基于“扫码链接,统一扫码,统一发码,形成闭环”的码链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构建的,数字经济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