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刍议】 电子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媒介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刍议】 电子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第1张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网络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会互动方式的变化,大学生面对“把关人”缺失的网络媒介如何作为以及大学生对自己行为反思的滞后性,网络媒介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角色,大学生网络族群的形成和大学生在网络媒介时代肩负的使命。
关键词 网络媒介 把关人 网络族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Media to College Students
LIANG Lidong
(School of Accountancy,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nges of the ways that the youths"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network media environment, young people how to face the network media"s "gatekeeper" missing, the youths" introspection on their own actions lag behind, the role of the network media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young people ,the formation of youth network groups and the mission of the youth in the era of network media
Key words network media; gatekeeper; network groups

第20次中国互联网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62亿,其中大学生网民已经接近2000万。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渴望接触最新最刺激的时尚前沿。网络作为第四媒介,已经深入当代大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他们从行为到思想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行为、心理和所处环境都发生了与传统媒介环境下迥然不同的变化。那么大学生能否适应这些变化以迎接网络媒介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1 网络语言:变异了的符号互动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去寻找。米德认为,由于掌握了语言符号,一个人才能思想。人们从他人的立场看自己才有了自我意识,人们运用他们学得的符号来选择某种行为从而控制自己的活动。布鲁默在《作为符号互动的社会》一文中说到,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符号互动。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语言成为成为大学生社会互动的特殊符号。大学生以网络语言运用的个性化差异这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态度。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其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在当代人的语言中有所彰显。而在最乐于接受新思维的大学生语言体系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日常交往互动中的语言恰如其分的利用了变异了的语音、语法和语汇。港台腔的流行、简称的出现和词性的转换、新的网络短语含义的变化都是变异了的大学生语言体系光怪陆离的体现。在这种背景下,网络语言,尤其是经过转换了的语词编码解码体系,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互动亚文化群落的符号标志和表征;成为网络媒介影响下大学生的身份识别的符号资本和属性特征。这些网络语言符号,既是大学生在表达叛逆,标新立异,向传统媒介的挑战,也是大学生现代性甚至是后现代性的直接写照。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符号系统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幽默,更是一种自嘲,一种释放和宣泄。他们通过语言表达对时尚的追捧,对拥有社会话语权利的努力,对成为意见领袖群体精英的渴望。莫名其妙的语言超越了语言的范畴,成为大学生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符号,一种特殊现象,一种特殊过程。
2 直面挑战: “把关人”角色缺失与转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了把关人这一概念。他指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传播学者怀特引用了这个概念,提出了新闻信息选择的把关模式,并成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体系。网络对大众传播的冲击与影响表现在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网络传媒“把关人”是否存在并对受众产生作用成为学者热衷研究的领域。美国传播研究学者马成龙认为,网络信息内容爆炸式的增加导致微观把关在一定程度上的强化。而人们可以自行选择内容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又意味着宏观把关的削弱。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挑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决定权,让任何网民都有能力发布信息和观点,网民自身参与并成为网络媒介信息的一部分。在这里,网民可以说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这样让一些不法分子也有机可乘。他们利用网络技术的缺陷来发布非法和不良信息,骗取钱财甚至违法犯罪。在这种情境下,“把关人”作用被削弱甚至是完全缺失。这对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各种社会病态都在其生活现实中体现的大学生而言,自身追求新奇的个性和内心的现实感受一拍即合。这种压抑于内心的欲望只能通过娱乐的方式加以消解。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其诸多娱乐化、未经把关过滤的内容成为大学生全体宣泄的工具。他们把理性的思想掩盖于感性的世界,将病态心理蔓延于网络媒介。面对缺失“把关人”的网络,娱乐至上,网络泄愤成为他们的工具性行为,网络大学生群体也成为掌握这一娱乐工具的主体。然而,现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糟糕。网络技术上的进步和政府行为意识的增强以及大学生理性特质的增加和传统媒介良知素养的提升并没有让“把关人”销声匿迹,而是实现了角色的变迁和转换。一方面完成了从显性把关到隐性把关的转换,另一方面实现了直接把关到间接把关的变迁。
3 滞后的反思:一种迟到的监控
“反思”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社会学家吉登斯以“反思性监控”定义行动的一个过程。吉登斯分析的起点是行动与行动者。强调行动者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的技能和资格能力,以及对行动过程的反思性调控。他所谓的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是指在行动者的活动流中体现出来的人的行为的目的性或意图性。反思性的基础是人们对于行动流始终保持着的监控和动态的理性化过程。大学生网民参与网络社会互动的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对网络事件的作用。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就指出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动的结果。大学生网民行动的无意识就在于其行动隐性的生产着结构。当反思的行动流触碰到生产的结构时,大学生网民行动的无意识性就被迫暴露。大学生网民点击或者回复某个消息或者帖子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在生成某种舆论结构。这样,虚拟社区里某种新奇的观点,无里头的恶搞,暴露的展示等大学生群体乐此不疲的讯息成为网络点击的热区。当大学生网民反思性行动流的光芒照耀到结构之上时,网络大学生群体行为业已发生。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造成这个群体社会互动的欠成熟,反思能力不强,反思的滞后性便表现出来。但是,这种迟来的反思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当大学生网民发现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舆论主流“不谋而合”时,或者自己无意识的行为带来与意念中落差很大的后果时,他们开始新一轮的反思,即对反思的反思。这样,反思的后果又可以无意识的指导以后的行动。新的舆论结构也在反思的反思中实现再生产。随着经验的丰富和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日益的成熟,社会行动也趋于理性。
4 网络媒介:大学生社会化的魔鬼还是天使
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 “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郑杭生在《社会学概论》一书中以乐观的态度给社会化这样下定义: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他认为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是社会化的必要条件。E・埃里克森的社会化过程八阶段划分法和R・哈维格斯特的社会化过程六分法都把大学生阶段看成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众多自致角色的获得和后天习得性角色扮演的技能都在这个阶段掌握。网络媒介作为大学生群体日常接触和认知的重要社会环境因子,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起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网络作为先进的工具和更为公开和透明的媒介为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技能的习得和知识的积累以及日后角色的成功扮演提供了更为便利快捷的社会化实践条件。然而网络的技术特性让它对于大学生社会化而言扮演着魔鬼与天使同在的双重角色。即网络作为工具的特性给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设置了障碍;作为媒体的特性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人格形成、文化传承、价值观的统一等产生了干扰;作为虚拟世界的特性使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社会互动,角色认同等出现困难。那么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而言,网络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针对复杂的网络世界,只有创新的对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和社会控制手段,完善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净化网络信息内容,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大把关力度,才能迎接网络的挑战,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插上天使的翅膀。
5 网络族群:大学生群体的代言人
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在网络族群的形成和崛起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社会群体的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关于这个社会学概念,郑杭生认为,它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然而,无论从利益关注点的层面,还是空间上的接近程度的层面,似乎都无法涵盖网络上的大学生群体。因为这个网络族群仅仅是通过一台台相互独立的物理介质――电脑来相互联系,一个以电脑为成员的电脑群体背后隐藏的控制者群体形成了富有网络时代特征的网络族群。它是具有生命力,能沟通情感和传递信息的动态性群体。对于这一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群体,巴雷特称它为赛博族,即指受互联网影响而形成的有共同信仰或人生观的族群,而且他们正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态。赛博族并不依附在物理性的地理空间中,而是以议题、共识和认同感所建构的虚拟社区。大学生网民正是这些族群的主要成员,他们通过网络建构的空间形成数字化的生存模式。如今,网上“威客”、“换客”“哄客”、“磊客”、“赚客”、“赢客”文化方兴未艾。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特性在这些文化产生和盛行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这个随互联网的崛起而诞生的新的社会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生存特征,以符号化的互动方式活跃在网络空间虚拟的社区。网络生存的平等感和自由度让饱受现实压抑的大学生们在这个空间里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自由展现自己的魅力。对他们而言,网络空间可以在想像中再造一个理想化和完美而自由的自我来摆脱和舒缓现实的种种樊篱。网络空间也比现实社会来得鲜活和美满,可以说成了大学生网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国。
6 大学生的使命:建构更加和谐的数字化地球村
30多年前,当美国国防部的科学家们为他们成功实现4台计算机联网而欢呼时,他们肯定没有想到这种技术会在20世纪获得如此巨大的发展,得到如此广泛深入的应用,更没有想到会给全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卡斯特所言:“互联网展现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沟通媒介穿透率。在美国,广播媒介努力30年才使受众达到6000万;电视媒介达到这一水平花了15年时间;而网络媒介只用了3年时间。”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数字鸿沟。意即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教育水平和种族等原因而形成的在数字化技术掌握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不平等现象。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网络世界的主宰,有责任和义务抑制数字鸿沟的扩大,消除数字鸿沟的影响。以造福全人类的使命感和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来缩小人与人之间、地区间、国家间的数字鸿沟,实现数字鸿沟到数字机遇的跨越,建构更加和谐的数字化地球村。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彭兰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陈谦,孙林关于西方“把关人”研究“复杂化”与“简单化”的辩证思考[J]新闻界,2002
[7] N・巴雷特赛赛博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M] 李新林,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

问题一:媒介是什么 一、媒介即艺术“媒介”一词在很多场合下被频繁使用,当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媒介”会被赋予各种不同的含义。对“媒介”在各种情况下的含义做出统一的定义是十分不明智的。著名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他是站在媒介内容的使用者的角度说出这样的定义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是从受众的角度,而是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媒介:“媒介即艺术。”艺术的定义和媒介的定义一样,是含义丰富而又充满争论的焦点,笔者曾经在论文中发表过如下观点:“艺术是一个符号化的信息传递过程。”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使用了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美术有美术的符号系统,音乐有音乐的符号系统,影视有影视的符号系统。同时艺术又是一个信息的传播的过程,是艺术家对信息编码,欣赏者对信息解码的过程。从艺术的角度说“传播是一种艺术”,从传播的角度说“艺术是一种传播”。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也曾提出过“艺术传播”的概念。媒介在艺术上不仅包括诸多门类的艺术样式,比如报纸包括了文学的样式,广播包括了音乐的样式,电视又包括了美术和音乐的样式等。媒介而且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样式,是一种具有独特符号系统的独立艺术。媒介的符号系统包括了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意识形态在媒介的符号系统中不可避免,媒介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约束。媒介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向产业化,文化被用来经营,文化也开始直接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媒体要生存就会考虑经济的问题。社会效应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媒介经济起作用,比如收视率的高低,然而社会效应不仅仅指人们接受信息的行为,同时还包含了使用媒介后的心理效果和行动效果,媒介所十分关注的自身“美誉度”常常和此直接相关。传媒伦理在一定程度上被称为“道德审判”,当新闻事件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媒体常常善于给出自己的判断。上述的四种符号被艺术化地隐含在媒介传播的信息之中,当受众接受信息本身的同时,它们也在对受众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媒介的符号系统是媒介成为艺术的本质所在,它们被新闻素材所承载,同时它们传达着新闻文本之外的信息,这种信息通常是深层的,是具有“能指”的符号所蕴含的“所指”。受众的媒介素养决定着受众对信息的解码过程,媒介素养越高,解出的媒介艺术符号也越多。就好比普通观众和美术评论家同时欣赏一幅画,美术评论家往往能解读出更多的隐含信息。笔者认为媒介素养的提高首先要理解媒介的艺术符号系统,要对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如何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作积极的受众,主动地使用媒介,有效地利用媒介延展我们的感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媒介信息的轰炸。在后现代的语境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在新媒体技术花样百出时,人们更难于找到自我的方向,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干扰,提高媒介素养变得很有必要,对媒介的艺术化解读能有效地提高对媒介的洞察力,成为积极的受众能把我们的信息通过媒介反馈给传播者,完成传播学意义上的“双向流动”。当然,媒介素养的提高还有赖于受众个体的文化素质和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研究在媒介理论中也具有独特的地位。二、 媒介与文化媒介在以往的社会分类中可以被划入文化的范畴中,文化与政治、经济常常被人们并列使用。究竟什么是文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对媒介的讨论中,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传播特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说中国有茶文化,在客人进门之后给客人上茶,主人表示礼貌,客人也这样认为,那么上茶这种方式就传播了特定的信息。文化具有了传播特性,>>

问题二:急急急,请问硬盘录像机的使用媒介是什么 当然是硬盘了。

问题三:机器媒介系统 是什么意思? 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和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是由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传收二方都不需使用机器。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传方需使用机器。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广播、电视骇计算机通信等。传收二方都需使用机器。
三类媒介按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从不依靠任何机器手段的“示现媒介”到部分依靠机器的“再现媒介”,再到完全依靠机器的“机器媒介”,是一个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问题四:媒体的作用是什么呢?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像这节课,教师动手做演示实验给学生看更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直观的看到反应现象,才更具有说服力,才能留给学生更深的印象。
三、多媒体积件的制作必须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自然科学中首先必须具备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离开了科学性,也就失去了自然科学立足的根本。因此我们要设计积件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犯科学性错误,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而且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四、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 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能主多媒体简单地代替都是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都是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
五、编制多媒体课件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
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只能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服务,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当前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认识,认为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有三维动画,若课件中没有三维动画的演示,则此课件的档次就不高,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多媒体课件只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应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为第一要素,如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况且三维动画不能替代真实的模型。
所以说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

问题五:媒介是什么意思?和媒体近似吗? 媒介是一个基本称谓,指的是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中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可以传递信息的物体,比如小纸条:)

媒体除了有媒介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强调它的物质性,比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就是当今的四大媒体,也有人理解为各种传播方法的综合运用,比如多媒体。
传媒事实上就是传播媒介的简称,但在现在有他特定的意义,就是代表传播的的最高境界,大众传播。都把现在我们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一些渠道成为传媒机构,比如报社,广播电台等

问题六:户外拉杆音响的使用媒介是什么 媒介只有两种,一种是有线连接(或内置),一种无线连接。
有线连接就是用外置设备通过线材或内置在音响系统上(包括CD、DVD、电脑、U盘读取器等等播放音源),然后通过功率放大器放大之后推动音响发出声音。
无线连接就是通过一套无线发射装置,发送端将信号转换压缩通过无线电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端通过解压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再通过放大器放大之后推动音响发出声音。

问题七:报关DVD播放器使用媒介写什么 硬盘

问题八:什么是媒体?什么是多媒体?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视频、活动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控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连接,以表现出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信息的信息技术和方法。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什么? 多媒体技术的 4 个主要特点: 1 .集成性 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和处理这些媒体设备的集成。 2 .可控性 多媒体技术的可控性也体现在其友好的界面技术上,可以充分增强和改善人机界面功能,使其更加形象、直观、友好,能表达更多的信息。 3 .交互性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的特色之一。交互性是指用户可以与计算机的多种信息媒体进行交互 *** 作,从而 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由于交互可以增加对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延长信息保留的时间,因此,借助于交互性,人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活动视频和动画,而是主动地进行检索、提问和回答。例如 CD-ROM 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几十卷的百科全书存储在一张光盘上,读者可以随时查询浏览 CD-ROM 中的信息,并选取感兴趣的内容阅读,这一特点是普通书籍、录音带、录像带所远远不及的,它使 CD-ROM 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去。 4 .数字化 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多媒体技术必须把各种媒体信息数字化后才能使各种信息融合在统一的多媒体计算机平台上,才能解决多媒体数据类型繁多、数据类型之间差别大的问题,这也是多媒体术惟一可行的方法。因此,数字化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基础所在

问题九:社会情境会产生什么媒介使用动机 不同的社会情境
引发了不同的社会需求
从而产生了对不同媒介对选择

是传媒人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要求以及提,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包括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
(一)职业道德
(二)职业思想(意识)
(三)职业行为习惯
(四) 职业技能
(五)职业作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4591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