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云平台还有机会吗?不做设备端?

物联网云平台还有机会吗?不做设备端?,第1张

有机会,但是建议不要做泛和大,从垂直领域出发比较好,为啥这样说呢?原因如下。

1、各大运营商、互联网公司、设备制造商等等企业都在做综合性的平台。

国内有阿里、华为、三大运营商、百度、腾讯、小米、海尔、京东、中电科等。

国外有亚马逊、IBM、SAP、

谷歌、GE、西门子、博世等。

通过以上名单可以发现,这些公司的特点。

这说明物联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值得花钱而且花大钱去布局的事。

2、做综合性的物联网平台,要求的资金、资源和技术要求会很高。因为是综合性平台,那么你得搞清楚各行各业的所使用物联网平台的诉求,行业标准等等,不然你的用户群体就会很窄。

3、面对的竞争对手的实力都不可小觑,你要考虑的是现阶段进入这个领域做平台在技术上能否与以上那些公司一较高下呢?你想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做平台呢?人家都可是布局好几年了,踩了很多坑积累了很多经验,且现在平台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壁垒,特别是华为,据我所知,国内运营商的平台都离不开华为的支持。
物联网平台的玩家之多,让人惊叹啊,那么咱们还有没有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但我的建议走垂直领域。

物联网的领域很广泛,所以专业的物联网平台未来会有很多,而这种综合性的物联网平台经过几年的厮杀后,最终也就剩下几家巨头。何谓垂直领域的物联网平台呢?

最基本的就是行业垂直,比如工业、农业、教育、医疗、安防、建筑、家居、交通运输等领域。

以上玩家也有做垂直领域的,比如ABB/西门子/GE/普奥云/博世等,他们专注工业领域,爱立信、诺基亚专注通信领域,而互联网巨头则是走综合性的较多,因为他们有一定客户基础、服务器资源和用户群体,可以面对企业和开发者提供平台服务,海尔/小米等企业就是在智能家居领域发力的。

不出意外,安防领域的海康、大华都在对自己的领域来架设相应的物联网平台。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物联网平台类型有功能呢?
物联网平台有五种类型

1网络连接,网络连接平台以物联网系统的网络组件为中心。它们为用户提供保持设备在线所必需的软件、连接硬件和数据指导。它们的网络通常依赖现有的运营商服务和WI-FI,并以一种便于物联网设置的方式配置网络连接。
有机会的,物联网的网少不了平台,没有平台就没有物联网。平台提供基于数据的存储、管理等。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都基于云平台来计算。

物联网平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数据的“聚合”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给决策提供状态、趋势和决策等。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边缘计算”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今天我们就来讲讲Arex算力资源平台如何利用“边缘计算”制霸未来物联网20。
什么是边缘计算?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边缘计算:边缘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分布式系统的崛起催生边缘计算平台和新的网络构架分布式AI会在最后一英里网络中增加更多的计算、智能和处理/存储能力,将引发移动端硬件和算力变革。

在这种配置中,人工智能引擎将依赖于大量物联网传感器和执行器,收集和处理大量的 *** 作现场数据。海量数据将为“本地化”的边缘计算AI引擎提供燃料,这些引擎将运行本地进程并在现场做出决策。

因此网络需要另一种水平的实时边缘计算、数据收集和存储,将推动人工智能处理到网络边缘。这将完成云边缘智能和网络化计算机的循环, 并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来完成数据授权和业务运转。

物联网中边缘计算与区块链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会将当前的传统物联网完全颠覆掉。
为什么这么说呢?
传统物联网将被淘汰

伴随着近年来通用计算机设备的飞速发展,各类自动化的智能设备开始进入人们视野,背后是廉价传感器和控制设备的爆炸性增长。传统物联网系统基于服务器/客户端的中心化架构。即所有物联设备都通过云实现验证、连接和智能控制。

中心化的物联网架构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云计算成本,例如在家庭应用场景下,两台家电相距不到一米,也需要通过云端进行沟通。数据汇总到单一的控制中心,企业所销售的物联设备越多,其中心云计算服务支出的成本会越大。由于终端物联设备竞争愈加激烈,利润走低,中心计算成本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其次,中心化的数据收集和服务方式,无法从根本上向用户保证数据会合法使用。用户的数据保护完全依靠企业单方面的承诺,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

第三,中心化物联生态系统中,一个设备被攻陷,所有的设备会受到影响。例如《麻省理工 科技 评论》2017年所指出的僵尸物联网,可以通过感染并控制摄像头、监视器等物联设备,造成大规模网络瘫痪。
区块链技术重塑物联网
区块链技术可以利用区块链独特的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记录特性,构建底层通讯节点、建立链上算力生态、依托分布式存储用于计算服务等区块链技术的综合应用,将全球闲置算力整合起来,通过构建“边缘算力”模式为有需求的用户提供d性可扩容的算力交易、算力租赁等服务。为用户打造一个开放、公平、透明和低门槛的去中心化算力资源共享平台,同时结合丰富的行业经验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简单来说就是Arex算力资源平台利用分布式计算模式将全球的闲置算力进行整合,从而构建出高数量级的“边缘算力”,并以此为算力源对需要的应用场景进行高能输出。

边缘算力的应用场景到底有多广阔?

边缘计算将数据处理从云中心转移到网络边缘,计算和数据存储可以分散到互联网靠近物联终端、传感器和用户的边缘,不仅可以缓解云带宽压力,还可以优化面向感知驱动的网络服务架构。(例如家里的空调、热水器与冰箱、安防摄像头等可以通过边缘计算进行协调运行,即使是在连接不上云服务器的情况下,也能确保最佳的节能和服务状态。)

第三方数据分析机构IDC预测,在2020年全球将有约500亿的智能设备接入互联网,除了目前大火的5G通信外,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穿戴产品、无人驾驶技术、智慧城市服务等,其中40%的数据需要边缘计算服务。由此可见边缘计算有着强大市场潜力,也是当前各服务商争夺的热点。

无人驾驶技术:

无人驾驶

智能穿戴设备:
智慧城市:
要回答物联网云平台是不是还有机会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几方面的状况:

一是定位。从技术角度来说,你是做物联网云平台的那一层,IaaS、PaaS、SaaS,单做某层或是混合?而技术的定位取决于:(1)你觉得那一块是你发掘出的空白或者你觉得有前景?(2)为你的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3)你想做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这三个问题依次定推,最后才决定了你了的技术定位和技术架构。找准定位,这是你开始一切的起点。

二是资源。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包括资金、技术、人脉、产业链合作,这是你保障自己可以开始有效行动的基础。

三是团队。团队是真正去实施理想的载体,可以是几个人的创业“作坊”,也可以是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也可以是松散的联盟组织。

其实,物联网的市场何其大,需要的云服务何其多,宏观市场和细分市场规模都足够你有所作为。做不做,做不做得好在于自己。至于,做不做设备终端,就看你是怎么玩了。

机会很大

物联网平台承上启下,是物联网产业链枢纽。按照逻辑关系和功能物联网平台从下到上提供终端管理、连接管理、应用支持、业务分析等主要功能。

通信技术发展促进连接数迅速猛增,物联网迎来告诉发展引爆点

连接数告诉增长是物联网行业发展基础

物联网发展路径为连接--感知--智能,目前处于物联网发展第一阶段即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阶段。到2018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超过手机连接数。

物联网发展第一阶段:物联网连接大规模建立阶段,越来越多的设备在放入通信模块后通过移动网络(LPWA\GSM\3G\LTE\5G等)、WiFi、蓝牙、RFID、ZigBee等连接技术连接入网,在这一阶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连接建设及管理、终端智能化是核心。爱立信预测到2021年,全球的移动连接数将达到275亿,其中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157亿、手机连接数为86亿。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安防、智能电力、智能交通、车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慧医疗等领域连接数将呈指数级增长。该阶段中最大投资机会主要在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讯芯片和模组、各类传感器、连接管理平台、测量表具等。

物联网发展第二阶段:大量连接入网的设备状态被感知,产生海量数据,形成了物联网大数据。这一阶段传感器、计量器等器件进一步智能化,多样化的数据被感知和采集,汇集到云平台进行存储、分类处理和分析,此时物联网也成为云计算平台规模最大的业务之一。根据IDC的预测, 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相当于4万亿GB),这一数据量将是2012年的22倍,年复合增长率48%。这一阶段,云计算将伴随物联网快速发展。该阶段主要投资机会在AEP平台、云存储、云计算、数据分析等。

物联网发展第三阶段:初始人工智能已经实现,对物联网产生数据的智能分析和物联网行业应用及服务将体现出核心价值。Gartner 预测2020 年物联网应用与服务产值将达到2620 亿美元,市场规模超过物联网基础设施领域的4 倍。该阶段物联网数据发挥出最大价值,企业对传感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构建解决方案实现商业变现,同时运营商坐拥大量用户数据信息,通过数据的变现将大幅改善运营商的收入。该阶段投资者机会主要在于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厂商等

物联网云平台是一个专门为物联网定制的云平台,物联网与普通的互联网是不同的:物联网终端设备比普通互联网手机端,电脑端多出几个数量级;普通互联网对>

从5G到6G应该与从1G到5G的前几次移动通信技术换代类似,6G的绝大多数性能指标相比于5G将提升10到100倍。现有的5G信号传输速度大概是10G,而6G信号传输速度将会达到100G到1TB。

这个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最直观的感受,而实际上6G网络时延将会降低到01毫秒,是现有5G网络的十分之一,同时可靠性也比5G高出许多倍,网络信号中断几率远低于5G,并且6G将会采用太赫兹频段通信,频率为100GHz-10THz,要比毫米波的频段更高,网络容量会有较大幅度提升。

不过电磁信号频率越高,电磁波长就越短,信号传输范围也就越小,这意味着基站的覆盖范围随之缩小,也就是说6G信号的传播距离没有5G信号那么远,这就需要更多的基站完成信号的接力传递,需要比5G网络更多的基础设施才行。

但是6G无线网络会实现5G网络达不到的万物互联,不再局限于地面,可以与卫星和机载网络无缝连接,超高的定位精度可以对物联网设备精准定位,可以全面展开无人驾驶,以及无人机快递。

超快的信号传输速度让云端处理成为现实可能,所有手机将不会再受制于芯片,只需要能够连接网络,能够显示就行。毕竟现在的手机芯片已经逼近物理极限,继续提升难度极高,不如依靠云端处理传输数据回来。

再加上现在已经在推行的智能家居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网络世界将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同时6G时代带来的万物互联,必将产生海量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关乎个人隐私,也就是说6G网络必定要比5G网络更加安全可靠。

导读新年伊始,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物联网也迎来了更多充满戏剧性的挑战与变革,在疫情爆发后,各地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发生的这大大小小的的事件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物联网的身影,为此,在这里小编整理了相关报告后,和大家说说2020年物联网在全球的主要进展,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和借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物联网2020年回顾:十大重要进展。

Part I: Covid-19对IoT 2020的影响

受疫情影响,公众对物联网的兴趣下降了15%

人们通过Google搜索“物联网”话题的频率在2020年骤然下降。自2020年3月疫情大流行以来,这一下降比例达到15%;此后,“物联网”话题搜索量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处于较低水平,也没有回升迹象。物联网显然不像其它话题那样在公众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公众对游戏的搜索兴趣猛增了约65%、对“在家工作”的兴趣增加了104%、对“失业救济金”的兴趣猛增了250%。在对3000多个财报电话的分析显示,在2020年第二季度,“IoT”一词的使用量呈类似下降趋势。但是,有关物联网,尤其是“工业物联网”的讨论在第三季度又重新开始。

尽管疫情大流行,但2020 IoT市场仍然强劲

尽管Covid-19疫情不断,并且
2020年全球GDP下降了5%,物联网市场在2020年仍在增长(无论是支出规模还是连接设备总数)。虽然有少量物联网项目因各种原因(如在封锁期间无法建立基础设施)而停止或推迟,但大多数物联网项目在2020仍在继续。

事实上,2020年是智能设备的一个拐点——活跃的物联网连接数量(例如:连接的汽车、智能家居设备、连接的工业设备)等,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非物联网连接的数量(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目前全球有217亿活跃的连接设备,其中54%(117亿)是物联网设备连接。到2025年,预计将有超过300亿个物联网连接,即地球上几乎每人有4个物联网设备。

十余个物联网主题随疫情加速发展

物联网在应对疫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以物联网为中心的用例在帮助世界应对疫情方面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最值得注意的包括工作场所、医院和其它基于物联网的接触者追踪(例如:Concept
Reply的跟踪和定位系统),以及整个疫苗供应链中的产品跟踪和验证(例如:Controlant)。

对2021年的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进入2021年,物联网技术的整体情况,看起来很乐观。人们普遍认为,任何因Covid-19对业务的负面影响都将在2021年逐渐消失,新的“数字化转型浪潮”将推动物联网市场的发展。企业将加速发展的主题之一是“新技术支持的商业模式”,其中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将由互联的物联网产品来实现。企业关注的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人工智能”。

Part II: IoT 2020十大进展

最大的物联网新势力:小米

2020年1月,来自中国的电子制造商小米宣布计划在未来5年内至少投资72亿美元用于5G和人工智能(AIoT)。新的推动包括对智能电视、无人机、电动滑板车、空气净化器、路由器、安全摄像头等一系列消费和企业物联网设备的重大投资。

物联网在对抗Covid-19中的最大贡献:挽救生命

在2020年初,物联网行业没有人能够预见到,IoT技术将在这一整年中为拯救生命而扮演重要角色。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于2020年6月进行的一项被广泛引用的研究估计,在第一波Covid-19大流行期间,社交距离仅在欧洲就挽救了300万条生命。虽然这些被挽救的生命大多可以归功于人们只是待在家里、戴上口罩和避免接触,但物联网技术无疑在一些情况下阻止了进一步的传播。

许多物联网厂商竞相推出社交距离工具(包括BoschIO的工作场所隔离和联系人追踪解决方案,Software AG和Dell的Smart Social
Distancing解决方案,或Concept Reply的追踪和定位系统等)。

位于德国莱比锡的Goebecke面包店只是使用这种解决方案的众多企业之一。该企业老板介绍,工作场所的音频提醒和对员工数据的分析能力,都使员工更加谨慎、意识更强,这些员工随后变换了各自之间的距离。

最近,用于Covid-19的物联网的重点已经转移到疫苗供应链监控上,以确保疫苗安全交付,不发生产品丢失、篡改或变质。例如,辉瑞公司(Pfizer/Biontech)选择了冰岛的初创公司Controlant来监控其Covid-19疫苗的配送。

加速最快的物联网垂直领域:医疗保健

多年来,由于行业的高度规范性以及缺乏对医疗数字化的支持和紧迫性,在医疗环境中实施物联网项目被证明是很麻烦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ovid-19已经导致了医疗保健领域的数字化爆炸,特别是在医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2020年5月发布了多项临时政策,以在2020年支持数字化工具。德国在2020年10月首次允许医生开出针对特定疾病的数字健康应用(例如,一款有助于治愈焦虑症的应用)。

在大流行期间激增的应用之一是“远程医疗”,即医生通过视频会议治疗患者。医生报告说,远程医疗通常被视为只是迈向数字诊断的第一步,它依靠物联网设备从远处诊断病人。数家医院于2020年开始进行试验。2020年12月,一名伦敦外科医生在加利福尼亚用5G技术对香蕉进行远程手术的视频在网上疯传。

2020年最大的物联网融资:Samsara

Samsara又成功了。2020年5月,在第一次Covid-19大封锁期间,该公司又筹集了4亿美元,旨在进一步扩大其工业物联网业务。本轮融资对该公司的估值为54亿美元,较2019年投资时估值下降14%。首席执行官Sanjit
Biswas在宣布这轮融资时,还宣布裁员300人(占劳动力的18%),这是由于Covid-19对关键垂直运输系统的影响。

2020年值得注意的顶级投资(与物联网相关)包括:

最重要的技术标准化:5G Release 16

2020年7月,3GPP标准机构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发布版本16,这是5G技术的第二套规范,也是5G
IoT的关键一步。构成版本16的一套新规范包括对“超可靠、低延迟通信”(eURLLC)、定位功能以及对TSN(时间敏感网络)的支持等方面的重大改进,所有这些方面对于各种物联网用例的物联网连接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高端应用,如工业物联网领域的应用。此外,版本16还可以在新的5G核心网上部署和管理NB-IoT和LTE-M技术,使5G网络可以通过这些技术管理大规模和低复杂性的物联网。当前,全球约有2亿个IoT连接使用NB-IoT
/ LTE-M的产品。预计,面向高端应用的5G物联网将在2022年及以后兴起。

最著名的新流行语:AIoT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物联网的真正价值可以通过应用于物联网数据流的AI/ML算法来解锁。因此,事后看来,“AI + IoT=
AIoT”在2020年出现并成为一个新流行语也就不足为奇了。在2020年12月,Google对这个话题的搜索量大概比12个月前多了70%。有趣的是,这个词似乎起源于中国(而不是像“
IoT”一词起源于美国)。华为和小米以及台积电(TSMC)这几年一直在推崇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概念,即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融合。

2020年,许多“非中国”公司在品牌推广工作中都使用了这个术语。美国工业软件提供商Aspen Technology于2020年8月宣布了其新的工业40
AIoT
Hub,瑞士网络安全公司Wisekey于2020年9月推出了以AIoT为中心的新数字战略。在2020年推崇这一术语的公司的其它例子包括总部位于新加坡的ASM
Pacific Technology和总部位于美国的分析软件提供商SAS。

最大的物联网相关收购:Nvidia-ARM

2020年9月13日,英伟达宣布有意收购ARM,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半导体交易,估值400亿美元。除了是最大的半导体交易外,此次收购有望为AI&边缘物联网带来新的技术创新。英伟达收购的主要业务板块是ARM的处理器IP,其中也有重要的IoT成分,尤其是边缘计算。ARM的IoT产品&服务集团(ARM的Pelion
IoT平台、MbedOS、SoC解决方案/安全、KigenSIM解决方案)将不参与此次交易。如果这笔交易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中国企业永远得不到ARM的技术。这可能会进一步造成美中贸易关系的不平衡,从而使美国在半导体知识产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2020年的重要收购(与物联网相关)包括:

最雄心勃勃的新物联网连接技术:Amazon Sidewalk

2020年11月,亚马逊通知Amazon Echo设备和Ring安全摄像头的客户,Amazon
Sidewalk将很快推送到他们的设备上。Sidewalk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创建一个邻里共享的网络,让宠物或资产追踪器等物联网设备,即使在家庭Wi-Fi网络中断或超出范围时也能连接到互联网。这是通过将不同的Wi-Fi网络连接成一个低带宽网络,供不同用户的物联网设备使用的技术。

2020年9月,LoRa低功耗标准幕后的芯片公司Semtech宣布已与亚马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合作构建网络;几个月后的12月,据报道LoRa联盟正在洽谈,也将加入并支持Sidewalk,使用开放的LoRaWAN标准,该联盟及其500多家成员公司都支持该标准。

最重要的政府举措:美国物联网网络安全改进法

2020年12月,《物联网网络安全改进法案》终于签署成为美国法律。其中,该法律要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定期(至少每5年一次)更新物联网安全标准和指南。专家们希望,该法律能够促使制造商在设计物联网设备时考虑到一些网络安全功能(例如:使用安全编码实践、提供足够的认证、定期给设备打补丁)。

最大的IoT 2020 IPO:C3ai

2020年12月9日,C3ai上市(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股票代码为“AI”)。C3是一个真正的物联网成功案例。该公司由美国亿万富翁Tom
Siebel于2009年创立,他因创立Siebel Systems公司而闻名,2006年1月该公司出售给甲骨文。C3ai最初叫C3
Energy,主要专注于电网、电表和公用事业的数字化,该公司后来(2016年)品牌更新为C3IoT,并将其关注点扩大到能源之外,作为一个横向物联网平台。近年来,该公司强调通用分析和人工智能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该公司再次将品牌重塑为C3ai。今天的C3ai声称它可以从5700万个传感器读取数据,但Siebel明确表示,重点是AI(包括非IoT应用)。2020年12月上市至今,股价已较开盘价飙升超过40%,估值近140亿美元(截至2021年1月8日)。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分享关于“年度盘点|物联网2020年回顾:十大重要进展”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编认为要想在大数据行业有所建树,需要考取部分含金量高的数据分析师证书,这样更有核心竞争力与竞争资本。

NB-IoT是华为整个物联网战略中的一部分,在物联网领域,华为提出了它的“1+2+1战略”。第一个“1”是指一个平台,华为要建立一个物联网的平台,集中收集、管理、处理数据后向合作伙伴、行业开放,基于该平台行业伙伴可以开发应用;“2”是指华为的传统优势就是网络接入,包括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如敏捷物联网络(物联网关、智慧家庭网关)和eLTE/NB-IOT/5G等方式;最后一个“1”是华为此次新推出的轻量级物联网 *** 作系统Lite OS。所以NB-IoT是纳入到整个华为物联网的体系里面,与其他的通信技术的应用共用物联网的平台。

华为以运营商服务起家,运营商业务是华为业务的根本,但随着2012年后华为手机的崛起,手机消费零售业务占据华为越来越大的比重,2017年占比营收43%,仅次于运营商业务。

所以手机业务已经不止是副业了,而是变成和运营商业务同样重要的两大支柱性业务之一。
我们先来看数据,华为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年总收入1022亿美元,同比增长257%。

而在这个总收入下,每个子业务线的表现是这样的:

CNBG(运营商BG)收入450亿美元

CBG(消费者BG)收入441美元

EBG(企业BG)收入106亿美元

华为云BU等其他收入25亿美元。
以上四大业务,发展最好的就是消费者BG业务,增长到4315%的占比,2018年预计会超过运营商业务。 华为手机业务发展到底有多好呢?

目前华为是全球第三大手机出货厂商,2017年增速为5704%,已经达到了2830亿的收入,出货量高达153亿部,在全球市场份额突破10%。其中荣耀的出货量更是9000万部,占比60%。
5年前,手机可以说还是华为副业。但今天,手机业务成为了华为的支柱,顶起了集团的半边天,也是今后华为增长的第一大动力。

2015年华为手机销量108亿部,销售额1298亿元,占集团总营收(3950亿元)的份额是33%。2016年华为手机销量139亿部,销售额1815亿元,当集团总营收(5216亿元)的比重是35%。2017年华为手机销量153亿部,销售额2360亿元,当集团总营收(6036亿元)的比重是39%。

2015-2017年,华为手机业务在集团营收中的比重逐年攀升。而且2018年这个比重肯定会超过40%。华为手机销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平均单台手机也在快速增长。2015-2017年分别是1201元、1306元、1542元。

2018年华为手机单台手机均价将达到1800元左右。如果今年华为手机发货了达到2亿部的话,全年手机业务营收将达到3600亿元左右。这个营收规模几乎接近2015年整个华为集团的总营收了。

2015-2017年,华为集团营收平均增速为236%,而同期,手机业务营收平均增速却高达348%,比集团业务平均增速快了112个百分点。

在2017年之前,运营商业务是华为最大的营收版块,但2017年其占华为总营收比重首次跌破50%。而且2018年消费者业务收入(主要是手机)将追平甚至反超运营商业务,成为华为最大营收版块。

快速增长的手机销量,是华为营收增长的最大来源。2017年华为营收比2016年增加821亿元,其中消费者业务就贡献了574亿元,贡献度为70%。这种局面未来或许或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目前,华为运营商业务增长很疲软了,而企业业务规模还很小,因此增长的动力源就自然而然的落到了消费者业务,尤其是手机业务的肩膀上。

从华为最新的财报来看,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华为实现销售收入610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44%,净利润率为87%。

华为终端云服务生态获得迅速发展,已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注册开发者超过107万。

消费者业务方面,个人电脑、平板、智能穿戴和电视等获得高速增长,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185亿台。华为消费者业务占比达32%,在华为内部为第一!
为什么说华为手机不是副业?

从华为未来的战略布局来看,目前华为在全球的5G领域中有很高的话语权,而5G网络对于未来的物联网技术有着很大的推动,所以华为推出了“物联网”系统。而华为要想在未来物联网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像手机、音箱以及 汽车 等,这些都是物联网的重要入口,也就是会说,要先把华为手机的用户提起来,目前全球华为手机用户超5个亿。所以说华为手机是占有极高的地位,现在业内已经有不少专业人士把华为看作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非通信公司!
为什么说华为手机是副业?

怎么说呢?看一家公司的业务线在公司内部地位,一方面看营收占比,再一个就看战略地位。虽然现在华为手机很强势,但就目前华为的布局来看,华为手机算不上主导,因为很多人说华为并没有围绕华为手机去布局,像电池,屏幕,内存等华为都没有战略布局。

从任正非的战略构想来看,华为与M国的下一个战场在物联网领域,而物联网领域讲究的是芯片与系统,而华为在这个点上有着重兵布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华为手机并不算是华为的主力方向!
结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做生意也一样,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就连苹果公司也会从硬变软,我们相信,华为也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从19年半年报来看,消费者业务的营收已经成为大头了达到 55%。

但为啥总说手机是副业呢?

首先,华为的起家,就是运营商业务。这是基础,这就好比阿里如果有一天,云服务营收超过电商了部分,但对于阿里来说,电商仍是其根本业务。

第二,对于华为来说,手机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成为一个重点业务。也许,未来有一天,就会有别的新业务来替代手机业务。

第三,公司的业务核心业务,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亡。手机业务做的很好,但国内还有很多手机厂商,活的也挺好,及时华为不做手机了,对于消费者的影响也没有多大。但运营商业务,华为是真老大,不可替代。

总结

9年半年报来看,消费者业务的营收已经成为大头了达到 55%。
但为啥总说手机是副业呢?
首先,华为的起家,就是运营商业务。这是基础,这就好比阿里如果有一天,云服务营收超过电商了部分,但对于阿里来说,电商仍是其根本业务。
第二,对于华为来说,手机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成为一个重点业务。也许,未来有一天,就会有别的新业务来替代手机业务。
第三,公司的业务核心业务,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亡。手机业务做的很好,但国内还有很多手机厂商,活的也挺好,及时华为不做手机了,对于消费者的影响也没有多大。但运营商业务,华为是真老大,不可替代。
总结

公司核心业务,是战略性,不是从短期的营收来确定。那怕是副业超过了主业的营收。

主业就是那个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为你赚钱的业务。这样才能保持,发展新的业务。
资料显示,华为的业务有三个主力领域,一是通信设备,二是手机业务,三是解决方案。2018年,华为手机营收预计为3500亿元,占比总营收4787%,不仅比2017年大幅提升,而且几乎占到了总营收的半壁江山。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一个副业能有如此表现,那肯定也不能算是副业了,而应晋升为主业了。
华为做智能手机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最开始的时候,华为其实是做运营商贴牌手机的,但是自从余承东接手华为手机之后,对于华为手机来说是一次新生,其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华为手机有了巨大的变化,由之前的副业逐步变成了主业。
此外,手机业务成为华为主力产品已是不争的事实了,有数据显示,2018年,华为卖了206亿台手机。在IDC公布的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数据中,三星、苹果及华为为前三强,销量分别为:2923亿台、2088亿台、206亿台,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华为已然非常接近于苹果的销量。如今华为手机已位列世界排名的前三甲,若是再把手机业务称为华为公司的副业,这显然也不附合实际情况。
2018年华为手机单台手机均价将达到1800元左右。如果今年华为手机发货了达到2亿部的话,全年手机业务营收将达到3600亿元左右。这个营收规模几乎接近2015年整个华为集团的总营收了。2015-2017年,华为集团营收平均增速为236%,而同期,手机业务营收平均增速却高达348%,比集团业务平均增速快了112个百分点。从华为手机的业务增速来看,也可担当主业的角色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认出手机是华为的副业呢?一方面,华为在通信设备和5G领域都有非常好的表现,并且走在了世界通讯 科技 领域的最前沿,特别是5G标准也是由华为公司来制定,华为拥有90%的5G专利技术,这无疑为中国人在世界先进 科技 领域争了光。
另据华为官方人士透露,2018年,1万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拿下了26个5G商用合同。此事或多或少掩盖了华为在智能手机业务上迅猛发展的骄人战绩。早在2013年华为在世界500强榜单中超越爱立信,已在通信设备这个领域显示出超强的竞争势头。而目前华为又开始布局6G网络,而华为的手机业务仅是其未来一个通讯终端业务而已。
另一方面,在业内人士的心目当中,华为的通讯设备和5G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还获得了更多的专利技术,而华为的手机业务只是从2015年才在集团营收中比重快速攀升,直至2017年还占集团总营收比重的39%。到了2018年华为的手机业务才占总营收4787%。要说华为手机业务逐步进入主业的位置,也是去年的业绩才算刚刚够资格。
华为手机营收业务占比并不算低,2018年已经接近集团一半的收益了,而且华为手机业务已经排名世界智能手机销量的前三名,再将其称之为副业就有点不合时宜了。但是,华为手机业务,与其通讯设备、5G技术的光环相比,还是相对黯然失色的。毕竟,通讯设备和5G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 科技 的最前沿,再加上华为手机业务也只不过去年才刚刚步入主业的位置,相信华为手机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总之,华为手机业务起步较晚,却发展较快,已是不可忽视的业务了。
好些网友说,手机业务只是华为的副业。但这个 手机类业务 副业在2017年华为公司的营收占比中已经达到了393%,营收额为 2372亿人民币。而华为公司总 营收为6036亿,但主业通信设备类业务营业额为2978亿,占比493%,还没有过半。
唔,把副业做到了全球第二也很少见吧。按照这个趋势看下去,现在已不能再说手机业务仅仅是华为公司的副业了,也当看做核心业务。 副业,仅是过去的说法。

按照现在的数据推算,在2018年度结束后华为的手机业务营收有可能占比超过45%,将再次实现飞跃。

而华为的传统通讯业可能就会在5G来临时短暂爆发一波,这波爆发后在遥远的6G到来前这个行业将会低迷很长一段时间。

未来更多的市场可能来自于物联网。不仅是华为,很多国外巨头也纷纷在物联网发力。 而华为的手机业务刚好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毕竟手机可以看做是移动终端的代表。

在物联网时代正式步入正轨的时候,说不定华为的这个“副业”变成“主业”也不一定。有一点就是量虽然上去了 但 华为还需解决手机产品的利润问题,在这点上也要同步增长才行。
2019年华为的也务已经遍布了世界各地近170多个国家,为世界30多亿人提供网络服务,华为的业务分为三块,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2015以前,华为手机因为还没有在手机芯片上有所突破,此时华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运营商和企业业务上,仍然采用自研低端芯片坚持使用自主研发的芯片,所以华为的手机甚至不如小米出名,因此在低端手机上和小米、OPPO、在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另外手机是华为掂量再三才进入的行业,所以才有了华为手机是华为的副业一说,在那个时候也确实如此。
先看看华为的增长历程:

2015年销售收入3950亿元人民币,消费者业务收入1,291亿元。

2016年销售收入5216亿元人民币,消费者业务收入1798亿元。

2017年销售收入6036亿元人民币,消费者收入收入2830亿元。

2018年销售收入7212亿元人民币,消费者业务收入3489亿元。
当2015年当华为超越思科、爱立信、诺基亚的时候,在通信技术领域快速发展的华为就看到了运营商业务已经出现了发展的天花板,不得不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华为也看到了手机作为一个副业,虽然比不上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却也是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把能够稳定增加消费者业务的手机行业列入了发展的重点,直到余承东接手华为手机后,给花为手机带来了新生。到了2018年、2019年度,华为又不断加大5G、芯片、智能手机终端等面向未来的研发投入,终于结出硕果,继华为麒麟980芯片实现突破后,2019年又发布了超过高通855芯片的麒麟990 5G芯片成为世界第一款真正的5G芯片,华为手机也成为世界第一款真正的5G手机,华为手机终于转正成为转正的主业,成为超过华为运营商业务的第一大业务板块。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PO)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度,华为向该机构提交了5405份专利申请,在全球所有企业中排名第一。另外随着华为在通讯领域的不断壮大,也担负起自己的 社会 责任,利用自己的专利优势,与中国移动、联通、中兴等企业一道为中国手机走出过门保驾护航,
随着华为在5G技术、高端芯片以及通讯领域全面的技术突破,在2019年陆续推出了mate30系列手机,mate x5G折叠屏手机,而且mate30系列手机上市后销售火爆,大有超过苹果和三星的节奏和气势,大家是不是觉得应该“华为手机是华为的副业“这样的说法改过来了,斗转星移,不客气的说现在华为手机是华为第一大主业。

大家都同意吗????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不管华为的手机营收占比是多少,手机都永远只是华为的副业。

华为起家于运营商业务,在通信业中多年投入巨资研发,现在已经成为了通信制造业中世界排名第一的企业,在最新的调查报告中,华为的通信设备占比是全球的28%。
虽然华为的手机业务的营收也在不断的创下新高,在2018年销售了超过2亿部手机,但是华为的根还是在通信设备制造上。

华为多年来投入资金研发,在通信领域不断壮大,也是成为了中国通信业“专利保护伞"中重要的一部分,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兴、信科等通信业企业一起给中国的手机厂家出海之路保驾护航。

从中国通信业的角度而言,也是从中国的发展而言,主业放在通信制造业上的华为,才是重要的华为。这是使命,也是华为必须承担的责任。

在通信领域中,手机仅仅是作为移动通信领域中最末端的终端存在,在整个网络中只占了非常小的一块。
虽然手机也有很大的销售额,也有不小的利润,但是就重要性而言,甚至可以说是并不重要的,至少暂时是如此。

而手机里的某些 科技 ,实际上是和移动通信技术息息相关的,甚至可以说华为之所以手机可以做到今天,完全是移动通信领域不断研发的"副产品",是一个意外之喜。

而在华为公司内部,也有"主航道"的传闻,也说明了华为的重心也是在通信业本身更多,而不是主要精力在手机这个产品线上。

总而言之,中国的通信业需要一个主业是"通信设备制造"的华为,而不需要一个主业是"手机"的华为,孰轻孰重,华为还是拎得清的。

看一块业务是副业还是主业,不是看他的营收占比,而是看业务在公司的战略地位高低。

华为的企业文化是构架万物互联, 华为的核心在于通讯技术,而手机,智能家电等都是服务于这个核心,实现这个愿景。任正非前一段时间还在强调,华为的核心技术是5G技术,美国要制裁华为也是因为华为的通讯技术发展太快了。

华为如果手机是主业,为什么不去重点围绕手机去重点战略布局?电池,屏幕,内存等华为都没有战略布局。手机里为什么单单重点布局SOC呢?并且一定要突破基带呢?苹果CPU很厉害,GPU不是差,是做不了呢?华为的核心还是通讯,华为的重点还是在信息的处理。手机收集亿万消费者的信息,GPU将,文字,语音,视频等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CPU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计算,调试,解读等等,然后再通过通讯基站进行传输,传输给另一终端。对信息处理关键的技术华为就要战略布局。

华为布局智能家电,他的目的不在卖电视,智能音响等,他的目的还是在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所以华为的IOT战略和小米最大的不同就是:华为的智能家电芯片,系统一定要是华为自己的,他给你提供的不是电视这个硬件,而且信息处理,传输这个服务。所以跟信息处理传输无关的东西,华为不会重点战略布局,芯片,系统,基站等。而与硬件相关,和信息无关的,屏幕,整机,PBC等等其他的东西,华为不Care。

最后说一点:华为手机业务的老大,余承东。在华为内部地位,应该排不进前5。为什么?按理华为终端业务营收,利润都是第一大了啊?为什么?因为战略地位不是最高。

(老余至少排在任正非,徐直军,胡厚昆,梁华,郭平,孟晚舟之后了)
这说法是错误的,华为手机现在是,未来更是华为的主营业务,其他业务才是副业!

华为2018年完整的年报还未出来,我们就来看看2018年初华为定下的销售目标吧!当时华为预定的全年销售目标是1022亿美元,同时各大业务板块的营收目标分别为企业业务(EBG)106亿美元,运营商业务(CNBG)450亿美元,消费者业务(CBG)441亿美元,剩下的归入其他之中,其中云服务为25亿美元。

从以上制定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出运营商业务和消费者业务两者的金额差距很小,仅有9亿美元的差额,在整个盘子中占比4315%,而消费者业务其实也就是手机等这些终端产品,那由此可见一个营收能达到4成以上的业务绝不再是一项副业。

华为在 2019年会上透露了2018年实际营收是1082亿美元,同时也宣布可2019全年的KPI,营收目标1259亿美元,其中消费者业务营收650亿美元,运营商业务441亿美元,华为企业168亿美元。

如此按照这个2019年的营收目标看的话,消费者业务已经成了主营业务,比重远超了其他三块业务体系,占比已经达到了516%,超过了整体的一半还多。对于手机销售目标,2019年是25亿台,2020年达到3亿台。

由此可见,华为手机现在早已是华为的主营业务,而原先比重较多的运营商业务处于下滑状态。华为在手机这块已经投入巨资进行研发,麒麟芯片,5G基带以及相关的5G技术等,这些也都预示着华为对手机业务绝不是仅仅把它当作副业来看待的。

因此,华为手机不再是副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4611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