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岗各家具公司的联系方式,谢谢了!

寻龙岗各家具公司的联系方式,谢谢了!,第1张

163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轩琳家私制造厂 / 坪山镇坪环村工业城105幢 / 28828099
164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新佳华家私制造厂 / 龙岗镇爱联台湾工业区内 / 28980159
165 深圳市华腾龙红木工艺家具有限公司 / 龙岗镇南联水口村工业区 / 8838480
166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坂田金利家具厂 / 布吉镇雪象上雪村工业区1栋1楼 / 3221125
167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赛拉斯家私厂 / 横岗镇四联排榜村腾昌二路八号七栋二楼 / 8690935
168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红邦家具制造厂 / 坪山镇丽宝工业区 / 4638248
169 深圳市华源轩家具有限公司坪地分厂 / 坪地镇六联村富民第二工业区3号 / 84070163
170 深圳市德胜家具有限公司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爱联嶂背工业区12B栋 / 28947766
171 深圳市常春藤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天润家具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金龟村工业区A栋1-3层 / 83167556
172 深圳市蓝卡家具有限公司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汤坑村同裕路888号家德马峦工业区五栋第二、三 / 89935570
173 深圳市龙岗区南澳镇骏达家私厂 / 南澳上下企沙第13号 / 84401579
174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龙西裕兴家私厂 / 龙岗镇龙西清水路第二工业区吉汉巷7号 / 4878400
175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黎昌家具制造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南联向银路39号 / 84870453
176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平发家私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大康上中村沿河路9号一楼 / 28610108、133169
177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长丰家私厂 / 龙岗镇新生村龙山工业区 / 4888668
178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恒利红木家私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爱联新西村525号1-2层 / 28908420 2539961
179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美日居家私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四联村排榜腾昌二路1号1-4楼 / 28690613
180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坂田雅通家具厂 / 布吉镇上雪村888工业区1栋3楼 / 28791331
181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志力家私厂 / 龙岗镇盛平郭尾村龙西东路52号 / 8934484
182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中意居家具加工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安良五村一队山庄路中源厂斜对面1-3楼 / 28617682
183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盛辉家私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金龙工业区长盛街10号第1、2、3、5层 / 28661282
184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富友家私厂 / 坪地镇坪西花园村(深惠公路上欣厂对面) / 84083996
185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龙昌家私厂 / 龙岗镇龙西村新联路8-1号 / 84879239
186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良安田雅宝家私制造厂 / 平湖镇良安田村388工业区 / 84688031
187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迪豪家私厂 / 龙岗镇龙东村吓埔向东路 / 84808448
188 深圳市东方拓展实业有限公司富艺家私厂 / 横岗镇西坑村第三工业区梧岗路22号对面 / 28618939
189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尚格家私制造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汤坑村第二工业区1派2号1-2层 / 84635835
190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诺亚家私厂 / 龙岗镇龙东村龙南路308号 / 4882060
191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南联顺永成家私制造厂 / 龙岗镇南联龙城南路圳埔工业区第2栋1-3层 / 28982873
192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雅特适家私制造厂 / 横岗大康村328工业区一层(水泥厂对面) / 8610625
193 深圳市伊美高家私有限公司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汤坑村同裕路家德马峦工业区1区19栋 / 84645101
194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嘉艺石材家私厂 / 坪地镇坪西香元村 / 4072399
195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品高家具制造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六联村埔侨工业区第1栋第1-3层 / 84622885
196 深圳市龙岗区名雅迪家具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宝山第三工业区47栋 / 28829083(1?)
197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梦思特家私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南约村龙南路4号 / 84823556
198 深圳市亚贝私家具有限公司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沙坣同富工业区 / 84606676
199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自然界家私制造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安良五村村委旁 / 28617519
200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坂田新天地家具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坂田村第三工业区70栋二楼 / 28894126
201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五联奥美斯办公家具厂 / 龙岗镇五联村同心工业区第一栋 / 4829940
202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国美家具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坪环村工业城64、65号栋1楼 / 28821802
203 深圳市龙岗区坑梓镇中天家私厂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坑梓镇龙田村牛湖工业区 / 84123922

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的历史了,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为得姓始祖。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历史上谢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阳、永昌、会稽、下邳、九江、章陵、陈郡、阳夏、康乐、东山、梅县、大埔等。
查看全部5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谢”姓氏的由来
1、传说中源于黄帝部落:“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 传说中源于谢国,任姓,黄帝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至周朝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申伯后人以国名为姓氏。黄帝之后的谢姓,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三代之际微不见)。 2、源于炎帝部落:现代谢氏公认的始祖申伯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邑,属于以国名为氏。申国王族子孙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史称谢氏正宗。现代谢氏族人绝大多尊奉申伯为得姓始祖。 3、复姓谢丘氏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封支子的封地谢水,属于以居邑为氏。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曾经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 3、射、谢:通假字 在史籍《汉书》中,颜师古更认为:谢氏是射氏的一个分支。战国墨家谢子(前331-前288),又作祁射子 ,山西省太原人。 扩展资料谢姓名人 1、谢娜 谢娜,1981年5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电视学院(今四川电视学院),中国内地主持人、歌手、影视女演员。 1996年,谢娜拍摄了个人第一部《青年刘伯承》。2002年,因主持湖南卫视嘉宾访谈游戏秀节目《快乐大本营》被观众熟知。2008年,参演古装武侠剧《射雕英雄传》。 2、谢霆锋 谢霆锋(Nicholas Tse),1980年8月29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番禺,歌手、演员、音乐创作人、制作人、主持人、青年企业家、PO朝霆创始人。1987年随父母移居加拿大;1995年留学日本东京修读音乐,15岁创作第一首歌《估计错误》;1996年正式出道。 3、谢军 谢军,1970年9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中国内地男歌手,音乐制作人。 1995年,谢军发行首张唱片《憨哥哥的歌》而出道,开始走上职业音乐人道路。1996年,谢军发行单曲《乌篷船》。1997年,谢军签约广东省唱片有限公司。2005年, 谢军推出复出歌坛首张个人专辑《那一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谢姓
14 浏览7992019-08-25
姓氏的由来
姓氏之由来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至今数百千年,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38 浏览20492018-05-16
姓谢的历史由来
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的历史了,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为得姓始祖。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历史上谢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阳、永昌、会稽、下邳、九江、章陵、陈郡、阳夏、康乐、东山、梅县、大埔等。
36 浏览4992016-12-01
“谢”的这个姓氏的来源
关于谢字 谢:原是射箭的符号。 谢姓人的谢字来源于拉弓射箭的“射”,这是早已被古代文字学家证明了的事实;谢姓人的祖先既是弓箭的发明者,又是最会使用这种武器的人,以致使数千年后的子孙们,仍把这一功德冠于名字前,当做自己的家族徽记。可以想象,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野兽出没,与人为伍,极大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古人们为了生存,使用原始的石块和木棒与之搏斗,但又往往于事无补。在偶然的机会里,一些好事者发现,利用柔韧的树皮拴住弯曲的树枝,用力拉扯可产生强大的d性,用以d击细棒可以射出很远,甚至可以杀死猛兽。于是便相互传授,不断改进,这样便有了最早的弓箭。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县峙峪村的人类遗址中,发现一枚箭镞,经测定,大约制造于28万年前。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箭镞,说明当时人们已知在弓箭上装上镞头以提高射杀能力,使用的已不再是最原始的弓箭。他们发明弓箭的历史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时代。 “谢”就是这样奇妙的一个象形文字。得知了它产生的历史后您会发现,它的几笔几划中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同时也潜藏着动人的故事。 谢字最初是指弯弓射箭的行为,后来便成了这部分人的姓。经过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与风云变幻,谢字除作为姓氏使用以外,又被赋予许多新的含义。 首先,谢字有辞去官职之义。《说文解字》说:“谢,辞去也,从言,射声。”《玉篇·言部》也说:“谢,辞也,去也。”在《礼记·曲礼》上篇中,说当官的年近七十就要辞官归田,“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仗”。这是谢字作辞官之义的最早记载。 谢字又有拒绝、谢绝、杜门谢客之义。《字汇·言部》解释说:“谢,辞也,绝也。”关于这种用法,《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为了在晋国安插势力,曾把流亡在楚国的晋公子重耳迎人秦国,后又把晋怀公子圉的妻子赏赐给他,“重耳初谢,后乃受”。重耳就是后来著名的晋文公。 谢字还有辞别、离开之义。《广雅·释诂二》:“谢,去也。”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两句:“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意思是说,过去初阳(十月为阳)的时候,我离开娘家嫁到您家。这里的谢字就是辞别离开之义。 谢字又有除去之义。在辛弃疾《浣溪沙·偕杜叔高吴子似宿山寺戏作二首》词之二中,就使用了这一意思。其中的三句是:“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谢字又作消逝、凋落解。《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谢,去也。”现代人也有这种用法,如朱自清《匆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便是突出的例子。 谢字还有告诉的意思。《集韵·杩韵》:“谢,告也。”《篇海类编·言部》:“以辞相告曰谢。”使用这种意思的例子,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一不过,这只是古代的用法,现在早已被“告诉”一词取代了。 谢字也有问或问候之义。《汉书·李广传》颜师古注:“谢,以辞相问也。”其用法如《乐府歌辞·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这里的谢,就是问的意思。 谢字现在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感谢、酬谢、答谢之义。 第二层意思,用法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他前日进了学,我来贺他,他谢了我二十四两银子”,便是此义;第三层意思,事例如《新唐书·李光弼传》:“万有一不捷,当自刎以谢天下”,也是说的报答之义。 除以上所述外,谢字还有道歉、认错、表示惭愧之义。《正文通·言部》说:“谢,自以为过曰谢。”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谢,犹惭也。”属于前一种含义的例子如柳宗元《驳复仇议》:“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后一种例子如唐玄宗诗《送张说巡边》:“茂先惭博物,平子谢文章。” 谢字其他方面的含义还有:代,更替;逊色,逊让。前者用法如《淮南子·兵略》:“若春秋有代谢,若日月有昼夜,终而复始。”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常用语“新陈代谢”仍保留着这种意思。后者如《后汉书·宦者列传序》:“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经载。”这里的谢即有逊色之义。 谢字在古代还被当做名词用,指一种爬行时喜欢仰头的龟。《尔雅·释鱼》:“龟俯者灵,仰者谢。”邢疏:“行头仰。” 谢字有时还被用来代替别的字。最常见的如被当做亭台楼榭的“榭”用,指一种平顶没有四壁的建筑。《公羊传·宣公十六年》有“成周宣谢灾”,《荀子·王霸》有“台谢甚高”,都是此义;而甲骨文中“王于门谢”和《尔雅》中“仰者谢”,则又是用谢字代替射字,表示另外的意思了。 此外,谢字在历史上又分别被用做水名、部落名、国名、居邑名。 谢姓起源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据《姓谱》、 《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炎帝,世称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为世代所敬仰,也被谢姓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国为氏》:“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万姓统谱》卷一。五去声 二杩:“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司马迁作《史记》,依据《世本》,不将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而将炎帝附于黄帝,故其名不显。 炎帝为传说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称为炎帝。大概其执政时间较早于黄帝,所以《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据《竹书约年》的说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姜水一带。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武功一带,属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后来还有多次迁徙。上述引《帝王世纪》说炎帝“初都陈”,即今河南的淮阳县;又说“又徙鲁”,鲁即曲阜,在山东西南部。炎帝还有一支向南发展,《竹书纪年》说:“炎帝……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烈山后来成了厉国,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随州市,与河南省桐柏县接壤。《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县城东一里,说明炎帝的足迹除到过陕西、河南、湖北外,还到达过河北地区。 至于炎帝一生的事迹,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农作。”第二,《帝王世纪》:“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第三,《太平御览众“神农耕而陶。”第四,《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来,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时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许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和石镰等石质农具(木质农具难以保存不知其形),还有石磨棒、石磨盘之类的粮食加工工具,以及储存在窑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当做农业神世代敬仰。 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据《左传》、 《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谢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 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代有人认为谢姓是黄帝之后。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又:“黄帝之宗: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说,谢姓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代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四十马》:“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三、他姓该姓 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即考试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直勒氏又称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高车部。高车本是匈奴人近属,在语言上属土耳其语系,汉代称丁零。至南北朝时,北方的鲜卑、柔然人称它为敕勒,汉人则因为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之为高车或狄历,南朝人则仍旧称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历、丁零,都是译音之转。他们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亚南部的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到达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南北朝初期,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后来因为经常与北魏作战,受其影响,才慢慢进入阶级社会。公元5世纪时,被北魏打败的数十万敕勒人被迫从漠北迁居大漠以南,开始接受北魏的统治,负担赋税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们在酋长胡琛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各族人民联合发动的反抗运动,推倒北魏王朝后,便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举行过一次有数万人参加的民族盛会,“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遨,歌吟欣欣”。后来追随北齐武帝高欢创业,又唱出了传颂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万里的草原风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尽在歌声之中。 后来被改谢姓的直勒人就出在这样的民族中。在谢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为姓。如据《魏书·太祖纪》和《高车传》记载,天兴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内附,被授以扬威将军之职,置司马、参军,并赐谷两万斛。《周书·陈欣传》也说,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陈 欣与开府敕勒庆破齐将王鸾嵩。从时间上推算,敕勒庆应是与谢偃父同时的人。按照高车人的习俗,部落酋长世代相袭,则谢偃父与敕勒庆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姓谢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率众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另外,先秦时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与谢字同音,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谢为氏者关于射氏的来源,史书记载不一。《万姓统谱》说出自晋大夫貌之后,《姓氏考略》则认为由古代司射官而来,《汉书》颜师古注更认为是谢氏的分支。 还有一种改姓谢的情况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乎王东迁洛邑后,这部分人被迫东迁兖州龚邱县(今山东宁阳县)。为了纪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称作谢丘。后来又以谢丘为姓 四、少数民族谢姓: 涪陵谢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姓人祖先。据研究,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人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省黔江)、汉葭(今彭水县东)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就是说,谢姓作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牵连,被邓芝北迁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带),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弩士,在蜀汉亡国后北迁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这些被两度迁移的涪陵谢氏,人数当在千家以上,可见其势力之大。也正是因为这种迁徙,涪陵谢氏一分为三,在蜀郡和冯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早在东汉时,涪陵谢氏的一些人还与当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当了他们的首领。《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谢节”,显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县在今四川鼓县西北,正是谢人的迁徙之地。 邓芝迁徙涪陵谢氏之后,勉强留下来的谢姓人又有南迁南中地区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有陈、赵、谢、杨四姓,都是“大姓”,可见谢氏迁到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县为中心,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由于涪陵谢氏居住在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驱者角色。早在东汉初年,他们中的一支南人黔中,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领袖,后采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据《华阳国志》等书记载说,西汉末年,牂牁郡(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董氏拥郡自保,后听说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绕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贡汉朝。光武帝嘉之,赐号义郎。从此,谢氏世代承袭,发展为大姓。至西晋末年,巴人李特据成都称帝,晋宁州刺史王逊“欲迁烊柯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谢恕就是牂牁人。其后,李特侄李寿控制了南中地区,“惟烊柯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不久,东晋灭亡李氏政权,对烊柯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谢恕对烊柯的世袭特权。于是,谢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县,出任长官,也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从而使谢氏势力在烊柯郡内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贵州省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者称南谢,郡东应州 (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东)者称东谢,郡西琰州(今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者称西谢。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居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则习惯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所以《旧唐书·南蛮传》有这样的记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其首领谢元深,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甚尊畏之。贞观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刺史。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俱来朝见,拜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此外,在《新唐书·南蛮传》中,也有一系列关于谢蛮人活动的记载,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率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贞元中(785—805年),谢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刺史;十三年(797年),谢文经任牂州录事参军;等等。他们活动的地区和统辖范围,主要是贵州东南部一带。 三谢蛮 “蛮”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三谢”指东、南、西三支,因其首领姓谢而得名。三谢蛮原为一支,是西汉时自四川涪陵南迁至今贵州省境及广西一些地方的,因其居地属牂牁郡,故通称掸柯蛮。他们从事畲田耕作(即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耕种),无文字,刻木为契,宴聚则击铜鼓。他们据有万寿、且兰、广谈、毋敛等县地,族大人众,酋长世袭,以后居住的方位约于南朝时期分为东谢蛮、南谢蛮、西谢蛮,至唐朝初期,他们的首领向唐朝贡,才再次正式归入中央王朝统治。据《旧唐书》、《新唐书》等书记载,唐代“东谢蛮,其地在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县)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官僚,西连夷子,北至蛮,其酋长谢元深世为酋长”。唐贞观三年(629年)闰十二月丁未,东谢蛮首领谢元深向唐朝贡。唐以其地置应州(今贵州东北的思南、德江一带),以谢元深为刺史,隶属黔州都督府。同一时期,南谢蛮首领谢强也向唐朝贡。唐以谢强为南寿州刺史,隶黔州都督府,次年改任庄州(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西谢蛮在琰州(治所在今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首领叫谢汕,贞观中被任为功州(治所在今贵州修文县东北)刺史。又,唐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牂牁蛮)为牂治州(治所在今贵州瓮安县东北草塘)刺史、夜郎郡(治所在夜郎县,即今贵州正安县西北)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治所在今贵州省贵阳市)刺史谢法 成招慰比楼等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牂牁大首领谢元齐死,诏其孙谢嘉艺袭封,其权后被西赵蛮赵氏夺取。三谢蛮所统辖境域地方千里,约东起今榕江县,北至贵州东北境,北邻剑河,西及八寨,南迄广西北境。贵州谢氏,大多为汉族,部分融入布依、壮等少数民族。 瑶族谢姓 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等地。族中谢姓的来源,一部分与先秦时迁居谢沐的谢人有关,另则由壮族谢姓融人。广西临桂县宛田乡石灰窑村瑶

谢姓图腾一、源于帝后裔申伯之后。姓,是同类人群所尊奉的同一个图腾所称谓的字。氏,是有血统关系所称谓的字。姓氏,是俱有姓与氏两个层次的称谓。谢姓人是由多个血统关系人群统一的称谓。谢氏,是谢姓中有血统关系人群统一的称谓。谢姓人起源于远古后羿氏部落,以射猎为生,尊奉弓箭为图腾。‘饮血茹毛’。发明和使用弓箭后,由‘穿树叶吃野果息巢穴’进入‘狩猎’,制造弓箭需要大量白色羽毛,‘白羽成堆’,史称“白羽城”,至今尚有遗迹存世。延至炎帝神农氏,发现火的用途,告别‘饮血茹毛’进入‘火耕刀种’。史称“伏羲(xi)氏”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称伏牺。生活在甘肃省的天水陇南一带。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造八卦,开创象形文字的最早开端,结束“结绳纪事”的历史。结绳为网,捕鸟打猎,发明瑟,创作《驾辨》乐曲,鲍厨,祭祀等,开创中华文明。发明制作木耒、木耜,创造农耕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制定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史称神农氏,以火德王,也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尝百草,总结出《神农本草经》。据《姓谱》、《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传至尧舜时期,炎帝后裔伯夷官居四岳,统领方岳诸侯,佐禹平水土有功,被封在吕国,后来或封于申,或封于吕,历夏商周,后裔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取得江山,被封在齐国,而太公少子佐被复封于申(河南宛城),后来申伯的姐姐成了厉王后,生子为周宣王,申伯辅佐宣王中兴被宣王封于谢(近申)。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灭谢国。其子孙以谢国为氏,史称谢氏, 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代有人认为谢姓是黄帝之后。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又:“黄帝之宗: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说,谢姓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代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四十马》:“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三、他姓改姓 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即考试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直勒氏又称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高车部。高车本是匈奴人近属,在语言上属土耳其语系,汉代称丁零。至南北朝时,北方的鲜卑、柔然人称它为敕勒,汉人则因为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之为高车或狄历,南朝人则仍旧称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历、丁零,都是译音之转。他们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亚南部的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到达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南北朝初期,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后来因为经常与北魏作战,受其影响,才慢慢进入阶级社会。公元5世纪时,被北魏打败的数十万敕勒人被迫从漠北迁居大漠以南,开始接受北魏的统治,负担赋税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们在酋长胡琛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各族人民联合发动的反抗运动,推倒北魏王朝后,便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举行过一次有数万人参加的民族盛会,“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遨,歌吟欣欣”。后来追随北齐武帝高欢创业,又唱出了传颂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万里的草原风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尽在歌声之中。 后来被改谢姓的直勒人就出在这样的民族中。在谢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为姓。如据《魏书·太祖纪》和《高车传》记载,天兴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内附,被授以扬威将军之职,置司马、参军,并赐谷两万斛。《周书·陈欣传》也说,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陈欣与开府敕勒庆破齐将王鸾嵩。从时间上推算,敕勒庆应是与谢偃父同时的人。按照高车人的习俗,部落酋长世代相袭,则谢偃父与敕勒庆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姓谢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率众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另外,先秦时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与谢字同音,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谢为氏者关于射氏的来源,史书记载不一。《万姓统谱》说出自晋大夫貌之后,《姓氏考略》则认为由古代司射官而来,《汉书》颜师古注更认为是谢氏的分支。 还有一种改姓谢的情况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乎王东迁洛邑后,这部分人被迫东迁兖州龚邱县(今山东宁阳县)。为了纪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称作谢丘。后来又以谢丘为姓 四、少数民族谢姓: 涪陵谢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姓人祖先。据研究,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人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黔江)、汉葭(今彭水县东)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就是说,谢姓作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牵连,被邓芝北迁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带),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弩士,在蜀汉亡国后北迁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这些被两度迁移的涪陵谢氏,人数当在千家以上,可见其势力之大。也正是因为这种迁徙,涪陵谢氏一分为三,在蜀郡和冯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早在东汉时,涪陵谢氏的一些人还与当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当了他们的首领。《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谢节”,显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县在今四川鼓县西北,正是谢人的迁徙之地。 邓芝迁徙涪陵谢氏之后,勉强留下来的谢姓人又有南迁南中地区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有陈、赵、谢、杨四姓,都是“大姓”,可见谢氏迁到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县为中心,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由于涪陵谢氏居住在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驱者角色。早在东汉初年,他们中的一支南人黔中,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领袖,后采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据《华阳国志》等书记载说,西汉末年,(片羊)柯郡(今贵州凯里县西北)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董氏拥郡自保,后听说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绕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贡汉朝。光武帝嘉之,赐号义郎。从此,谢氏世代承袭,发展为大姓。至西晋末年,巴人李特据成都称帝,晋宁州刺史王逊“欲迁烊柯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谢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后,李特侄李寿控制了南中地区,“惟烊柯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不久,东晋灭亡李氏政权,对烊柯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谢恕对烊柯的世袭特权。于是,谢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县,出任长官,也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从而使谢氏势力在烊柯郡内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贵州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者称南谢,郡东应州 (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者称东谢,郡西琰州(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者称西谢。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居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则习惯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所以《旧唐书·南蛮传》有这样的记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其首领谢元深,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甚尊畏之。贞观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刺史。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俱来朝见,拜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此外,在《新唐书·南蛮传》中,也有一系列关于谢蛮人活动的记载,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率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贞元中(785—805年),谢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刺史;十三年(797年),谢文经任(片羊)州录事参军;等等。他们活动的地区和统辖范围,主要是贵州东南部一带。

嗅觉营销指的就是香味营销,在人类全部感官中,嗅觉是最敏感的,也是同记忆和情感联系最密切的感官。科学证明,每个人的鼻子可以记忆一万种味道,而嗅觉记忆的准确度比视觉要高一倍。每天,我们都生活在味道当中,体会着味道对情感、记忆、情绪、以及行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扩香机

利用压缩空气高速流动的原理,使香氛精油变微粒,再利用离子高速旋转加速将微粒分离为纳米级香氛精油粒子,然后通过自带扩散系统或空调系统扩散出来的设备。

香氛精油

香氛精油,又叫芳香精油,一般用于香薰的,如酒店香薰、商场香氛、KTV酒吧等空间香氛的,通过扩香机雾化后扩散到特定空间。

阆中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阆中古城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而非古镇)。阆中古城和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风景优美,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苏轼也曾赞道“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陆游也曾在此留下了“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的佳句。
“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川渝灵性巴阆风。”这幅对联完整地概括了阆中古城的特点和历史风韵。
既然这位仁兄对历史感兴趣,那就快出发吧。
我觉得来阆中最好是住客栈,上面有位老兄说杜家客栈(0817—6224436),上次我们也去问过,还是周内都是120(打折价)而且还不少呢!你不是说那个“谭家客栈”嘛(0817—6223906),我们上次就是在那里住的,好像是靠近华光楼还是风水博物馆的那家,嘿嘿,可以上网呢,而且价钱不贵(50),设施也不错。我觉得挺划算的。具体的我也不是很清楚,感兴趣的话,就打个电话问一下嘛!
吃的嘛,当然有那个牛肉面,羊杂面,我觉得阆中的杨胖子砂锅比较好吃,我在其他地方都没有吃到比它正宗的了。当然,特产也不少哈,张飞牛肉,保宁醋,白糖蒸馍。自己吃也可以,回家送人也可以的。
阆中地方不大,没得必要请导游的,自己逛逛就可以了,比如说:张飞庙,滕王阁,白塔山(嘿嘿,夜游白塔很不错,可以欣赏阆中夜景,很漂亮,上次就是一个本地的同学带我们去的,只是要注意安全)。
阆中人都很热情的,有啥子不晓得的,来了问一下就可以了。而且打的超便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4857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