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未来商业与经营的六大“黑洞”

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未来商业与经营的六大“黑洞”,第1张

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未来商业与经营的六大“黑洞”

■董兴荣[文]
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距今6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于几百万年的时间内在地球上“集体亮相”,形成多种门类动物并存的繁荣景象。生物种类突然呈现出的爆发式增长,也被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即物种大爆炸。

类似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在商业文明进程中,当今技术集群和基础设施的演化,以及新技术与新需求的持续碰撞,催生了大量改变人类生活与文明的新物种,重塑着商业与人的关系。

在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冲击下,各行各业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和经营业态。科技赋能,未来已来。平台范式、生态系统、场景经营、交易赋能、乘数效应和指数增长将带来未来商业与经营的六大“黑洞”效应。
黑洞效应一:平台范式

平台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不仅体现在传统企业纷纷向产业互联网平台转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开始提供基于平台模式的金融创新服务。平台范式被认为是数字经济下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技术驱动和消费行为、企业生产和交易方式的改变,使得企业的服务边界越来越模糊,平台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已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也促进了需求侧改革,以及获客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通过与平台的互相合作、互联互通,双方力图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引流、相互赋能,转变原有一对一、点对点的单点获客,创新基于生态链(竖向)、产业链(横向)的批量获客和平台获客模式,进而快速提升业务规模,促进平台服务升级,改变和提升产业经营模式。

企业经营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价值创新和迭代进化,并在连接、赋能、互联互通中涅槃重生,“平台+生态”范式将成为企业升维的下一个经济形态。
黑洞效应二:生态系统

随着各个专业化平台的互相打通,生态化将成为平台的未来发展趋势。从竞争到合作,专业化平台参与各方牵手合作,依托科技、聚焦场景、围绕用户打造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兴起必然引起众多企业走向价值共生、网络协同关系。通过数字化生态系统,很多企业把重心放在更有潜力的全球市场上,从而开创了“无行业界限”的时代。随着这场数字化革命的加速,麦肯锡预计到2025年,将会有12个围绕满足人类和组织基本需求的大规模生态系统出现。这12个生态系统的收入将达到6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收入的30%。

借助生态系统,产品供给模式得到创新,从单一的产品属性向多元化、场景化和链条化延伸,实现体验式的服务。以保险生态系统为例,当保险产品作为模块化引擎嵌入不同生态系统中时,保险公司向客户提供超越保险业务范畴的全方位金融服务,甚至向非金融服务公司输出技术能力,为用户提供一种无缝衔接的生态解决方案。
黑洞效应三:场景经营

随着技术群落崛起,未来经济发展的技术延展性不断增强,商业、产业、企业活动的边界不断拓展。这使得企业经营的边界泛化,模糊了金融、商业、消费等场景边界,再加上金融对各行各业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链+金融未来竞争的核心是场景。如产业链金融平台围绕已经建立起来的交易场景,进而打通金融、支付、结算、仓储、物流的产业链闭环。

企业金融的场景就是经营生态,它能确定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所需要把握的核心要素,比如:客户画像、交易模式、资金流向、监控数据和业务条件等内容。通过深入多层次的融合和场景设计,配合商业银行资金成本、账户体系、信用中介乃至获客能力等优势,共同输出金融服务。此外,通过天然被留存的交易要素、资金结算、交易信用等各项交易数据,结合量化风险评判能力,将能围绕场景以更丰富的服务层次匹配不同风险喜好和资金成本,有助于提升整体产业链金融服务能力。

数字化、场景化和互联网化正在重塑商业世界,它带来的不仅是效率和体验的提升,更推动着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进化,甚至给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黑洞效应四:交易赋能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降低交易所需成本,为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以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开放式架构技术的推进,互联网、物联网、服联网、资联网等新平台的发展,引发了产业链的平台化发展。随着专业化平台越来越多,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内部之间的交易呈现高频化、个性化、碎片化、场景化、数字化的趋势,并催生新型交易和凸显数据价值。技术改变的不仅是交易的方式,还有构建交易的方式。

数字经济是以交易和账户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交易效率远远超过生产效率,这不同于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业经济体系。在数字经济下的平台企业运行过程中,“数据+交易+算法”的运营方式日益主流,并最终趋向于一个“智能化”的形态,交易将赋能未来商业与经营。
黑洞效应五: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平台+生态”经营模式下的价值形成机制。当今移动互联网正进入5G时代,随着平台上参与者与使用者的数量不断增多,交易节点越来越多,生态系统内各要素、各环节和各流程的运营成本降低,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平台+生态”的经营模式能产生的价值等于其用户数量的平方,即随着参与者和使用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平台+生态”经营模式给每个参与者带来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这也是数字经济时代下,各个参与者进行优势资源共享和稀缺资源互补配置的目标,即实现乘数效应。
黑洞效应六:指数增长

万物互联不断放大和扩散“平台+生态”产生的价值和利益,从而进一步实现更多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强化跨界融合。各个“平台+生态”之间的深度互联互通,通过扩张与整合的优势,连接各方势能加速提升,技术和数据的驱动实现优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和互补,以此呈现“网络倍增效应”,推动乘数效应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最终实现经营上经济效益的指数级增长。
数字化趋势已成为颠覆性力量,各个企业纷纷重新审视数字化战略、平台化战略和生态化战略。数字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生态经济的崛起,为商业模式重塑、经营管理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铁山青士编注: 该文帖系该文帖系名都华品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文帖,本文首发于《财富风尚(财资中国)》杂志2018年3月刊,原标题为《科技赋能,未来已来——未来商业与经营的六大黑洞效应》,以上文本文字经在下校订。

1950年10月,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学家艾伦·图灵(1912-1954),提出人工智能新概念,开创了一个带有科幻色彩的新学科,被誉为“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物联网+人工智能”使全球产业链不断完善,大大加快了人类 历史 进程。人工智能是一门由数学、哲学、计算机技术、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新学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计算机正在向网络化、智能化、并行化方向发展。21世纪的信息技术领域将会以智能信息处理为中心;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把火箭专家科罗廖夫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斯普特尼克一号卫星,是航天启蒙时代的产物,是冷战时期太空竞争的标志,是人类进入太空的起点;

人的基因决定人的生老病死,个人基因图谱承载着个人的全部生命秘密,它存在于人体每一个细胞内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即DNA分子中。随着个人基因组计划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能像查阅档案一样查阅自己的基因图谱。

航天技术、人工智能、基因工程三大领域的不断膨胀,为人类移民太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生命需要一个很复杂的生态系统,以地球为样本,少不了宜居的环境、液态水、大气、磁场、能源等。太阳系8大行星,由内往外数地球是第3,火星是第4,火星离太阳系边界比地球近,而且是类地行星。火星与地球一样,都处于太阳系生命宜居带内,距离太阳不远不近的位置。火星自转周期与地球几乎相同,平均一个火星日为24小时39分多。火星自转轴倾角为2519度,与地球相近,因此,火星也有寒来暑往的四季更迭,只是季节长度约为两倍。因此,移民太空的首选目标只能是火星。月球将成为中转站,是“种子库”和火箭发射基地。

1977年,美国先后发射了姐妹探测器“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主要是寻找类地行星和外星人。2012年8月,“旅行者1号”飞离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类探测器。“旅行者2号”探测器,历经40余年飞行,目前已飞至太阳系边缘,距离地球约177亿仟米,这相当于日地距离的118倍多。“旅行者2号”已经接近星际空间。

2019年10月,美国“好奇”号火星车发现火星曾存在盐水湖,但是目前还未发现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快车”号遥感探测表明,火星地表之下存在着液态湖泊。是什么原因导致火星地表失去了水?它怎样从一个蓝色星球变成现在一片荒漠的红色星球?其大气、环境是如何演化的?怎样才能将火星改造为地球生命的宜居家园?火星的今天有没有可能就是地球的明天?这些都是科学家们需要通过相关探测去解答的问题。

2005年8月12日,美国发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这艘飞船用了约七个月的时间,于2006年3月到达火星。由于宇宙飞船载客量极为有限,成本极高,而且对人体素质的要求非一般人所能达到。因此,未来能登上宇宙飞船去火星的,只能是经过基因编辑技术处理过的科学家和想去太空观赏星空世界的超级富豪。

火星曾是一个温暖潮湿的星球,而如今变成了一个干燥寒冷的世界。有证据表明,火星上的水是通过大气逃逸的。因此,了解火星大气的前世今生对研究行星演化有着重要意义。火星上是否曾经存在过液态水?其主磁场为何会消失?火星原本的大气层究竟去哪儿了?火星大气的逃逸,与火星气候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火星气候的变迁又可能导致了其地质条件的改变。科学家一直渴望通过各种手段去探测、揭示火星的种种奥秘。

火星是个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沙尘暴时有发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地表平均温度为-55 ,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地球生物根本无法适应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因此,只能靠经过演练的智能机器人首先登陆火星,建立起自动气象站网、天文台网、智能温室、火箭发射基地和智能计算机中心,构建一个网络世界。智能计算机中心是火星的“大脑”,接受地球指挥中心发出的指令。同时,能自主处理火星上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

发射无人巡航飞船。无人巡航飞船的主要任务是制作火星天气图和地形图、防止太空陨石入侵、捕获彗星,为火星提供水资源、不间断地将讯息通过计算机中心传回地球。

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径为3,395仟米,为地球的53%,体积为地球的15%,质量为地球的108%,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的38%。由于地心引力小、火星大气十分稀薄,密度还不到地球大气的1%。在火星上发射火箭飞船,其初速度和飞船飞行速度,都将远远超过在地球上发射的火箭飞船的飞行速度,从而大大降低了发射火箭的成本,因此,火星必将取代地球,成为宇宙飞船的发射基地。

地球与火星最近距离约为5500万仟米,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仟米。2019年8月27日,火星与地球的距离仅为5576万仟米,是6万年来最近的一次。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近距离接近,大约每15年出现一次。2287年8月28日,两者将更为接近,距离约为5569万仟米。人类要登陆火星,自然要选最近的点出发。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客观上讲,是人类在和时间赛跑。那时,人类已经进入智能 社会 ,登陆火星后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已有应对措施。

地球上的陆地生物之所以能生存繁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离地面20—50仟米高空的地球大气层中,有臭氧层存在。臭氧层把入侵地球的紫外线的99%吸收掉,从而使陆地上的生灵万物免遭灭绝。

人类不能创造生命,但可以改造生命。将经过基因编辑技术处理过的,能适应火星环境的“生命种子”,安置在智能温室中。温室的玻璃不仅能阻止紫外线和各种宇宙射线入侵,而且可以发电,其发电量足以满足开发火星用电。

温室是火星之肺,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白天呼出氧气,夜晚吸入二氧化碳,使火星大气中氧含量不断增大,逐渐改变火星大气成份。在宇宙中,即使与地球环境非常相似,但只要没有臭氧层存在,这个星球的陆地上就不会有生命出现。因此,只有在火星大气层中形成了臭氧层,创造出一个可控的生态环境,地球生命才有可能脱离温室,人类才能从地下来到地面。

在火星上,物种将按地球生命食物链图谱与相应的自然环境来配置,通过转基因技术,让所有地球生物都能逐渐适应火星环境,进而创造一个比地球更有序、更完美的食物链。

火星上的智能机器人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是一个理想化的团队,在工作中能知道其他机器人在做什么?事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共同完成任务?在意见不统一时,如何取得共识等等。这个团队能培育出比地球人更 健康 、更聪明、寿命更长的“火星人”。

在火星上能包括有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存在,是基因工程最伟大的成就。届时,地球人将通过DNA,找到自己在火星上的亲友,运用虚拟技术与亲人相聚。

对火星的开发,是人类 历史 上规模空前的系统工程,这项伟大的工程,有望在公元2500年前全面启动。

火星和地球一样,同样面临来自太空陨石、流星雨的袭击、周期性地出现冰期气候、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都存在一个可能导致生命灭绝的“世界末日”。前不久,美国和德国的天体物理学家发现,太阳系外至少有24颗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适合生命体居住。因此,火星仅仅是地球生命移居太空的第一站。

在整个宇宙中所发生的这一切都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与巧合,因为这一切都是已经安排好的。

虚拟城市是虚拟地球的一个细分领域。

虚拟地球是一种表达地理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平台,其可应用于各种范围的地理信息可视化,大到全球尺度的地壳模型,小到单个建筑等基础设施。跨地表的三维空间可视化意味着以地球表层为基础,可以一体化展示地上地下空间结构的位置关系与形态,并能实现全方位多角度浏览的三维空间可视化系统。其对于数字城市建设、综合管理与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三维空间可视化是虚拟城市的一个大方向。

对于城市管理而言,智慧城市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很多物联网技术厂商在一个生态里分工合作,三维可视化就是一个新兴领域,逐步发展成型。三维可视化城市模型主要用于空间数据化展示,ThingJS相继输出了应用于不同领域的三维可视化城市模型,如教育可视化、旅游可视化或园区可视化,通过集成大量的城市要素运行实时数据,利用实时交互方式再现城市的三维立体景观。

三维场景主要以“数字城市”“三维城市”建设为标志,通过计算机技术、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大规模存储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及多种类的场景空间描述,仿真建模的对象也主要是城市地物空间,包括建筑、设备、人物角色和地形、城市区域划分,如果想继续研究学习,可以了解3D地图开发原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4866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