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3岁的附近居民林基告诉记者,他曾在西湖酒店工作,见证了西湖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
西湖环境的整体改变,只是福州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的一个缩影。福州市近年来通过引入PPP模式,让群山环抱、水系纵横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河水清清、绿草茵茵,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城市“黑臭病”开出“新药方”
「引入PPP模式,实行既治标又治本的全过程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
福州市河网密布,其中内河有107条。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福州市患上内河污染、水体黑臭等城市病。尽管一直重视内河整治工作,但由于历史原因与地形条件所限,福州市水系仍被内涝与黑臭所困,从2017年开始,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和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多次现场督察整改,43条内河成为挂牌督办的黑臭水体,曾经的风景线变成了城市的伤疤。
针对顽疾,福州市在水系治理中开出“新药方”——告别以往末端治理的旧思路,引入PPP模式,实行既治标又治本的全过程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
2016年,福州市政府引入PPP模式全面治理市区水系,整合形成7个水系治理PPP项目包,包括晋安新店片区、晋安东区、鼓台中心区、仓山金山奥体片区等7个片区,涵盖全市107条内河的新建、改造和运营维护。
福州市城乡建设局将其称为“卷地毯”工作法,对在建水系PPP项目包组建“卷地毯”攻坚小组,采取全要素集中协调、全方位快速保障、立体式协同攻坚的方式,将房屋征迁、水系治理、管网迁改、缆线下地、破路占道、园林绿化、景观提升等工作有机结合,像“卷地毯”一样连片推进。
“福州市7个水系的建设投资额为120亿元,全部由参与PPP项目包的企业参建投资。”福州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朱宸熠告诉记者,参与福州治水7个PPP项目包的都是联合体、由水务企业牵头,带上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组成联合团队。目前有5个联合体、15家企业参与,其中有大型国企,也有国内知名的民企。“应用PPP项目关键是看重企业的专业经验和专业技术,但河流治理这种PPP项目回收周期长,对企业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要求较高,因此,央企参与的比例更高,参与的民企不多。”朱宸熠对记者说。
花好财政每一分钱
「要确保财政资金每一分钱的投入都有实效,PPP模式让治理后的运营维护有了坚实保障。」
实行按效付费、实现物有所值,是PPP模式与过去治理工程最大的不同。政府用开放的态度拿出优质项目,用市场化的手段与社会资本平等合作,流程更顺畅了,效率提高了,水系治理也更加专业规范。
金山片区水系治理PPP项目,由福州市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政府出资方代表,中国水环境集团、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社会资本方组成联合体中标参与建设。
据了解,这个项目总投资1553亿元,建设期为2年,运营维护期为13年。项目包括对河道内外污染源控制、行洪能力的保持与提升、驳岸新建与改造、景观绿化、水生态系统基础的构建与恢复,以及长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
在考核模式上,金山水系PPP项目首次采用“全线多断面考核、按效付费”。为全面达到治理效果,社会投资方需要做到从工程、技术、建设投资、运营到最终处理效果的整合。为此,福州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内河管理办法,对河道水质、设备运行情况、景观保养等全方位进行考核。
“因为按效付费,所以我们压力很大,考核不过关就会扣钱,甚至直接走人,但是运营得好、考核都达标,也会有4亿多元的投资收益,所以招投标的时候竞争也很激烈。”北控水务福州市鼓台区水系PPP项目治理负责人宋治国告诉记者,在治水过程中,企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负担起社会责任。
“我们就是要确保财政资金每一分钱的投入都有实效,以结果为导向,以结果论英雄,做好了还要管好。”朱宸熠告诉记者,PPP模式让治理后的运营维护有了坚实保障。一方面,社会资本方拿出资金、技术、服务,力求通过在合作期内将项目建设好、运营好,以获得合理回报;另一方面,政府方转变思路,向做一个更合格的监管者、组织者、协调者转变。
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水系治理,不仅消除了福州市令人难以忍受的内河黑臭现象,还培育出崭新的城市风景线。」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福州市城区水系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城区107条河道,已系统完成治理99条(含44条黑臭水体);2018年,福州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市民的获得感尤为强烈。常年居住在鼓楼区泮洋河边的热心市民彭吾木老先生告诉记者,30多年来他终于看到干净的清水了;仓山区跃进河全线通水时,盖山镇北园村的许多村民跑到河边看河,久久不愿离去;仓山区马洲支河治理完成后,一位没留下姓名的老华侨专门飞回福州到河边看了一眼。
持续、科学、有效的运营管理是河道长治久清的根本保障,随着治理内容逐步完善,项目重点也将向河道管理倾斜。
管养机制基本健全。在总结治水实践的基础上,福州市陆续出台了《福州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内河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城区所有建成河道都纳入正常管养,并在城区全面推行“政府+企业”双河长制,通过双河长的紧密协作,确保城市内河排水通畅,沿河污水不进入河道,水质保持稳定良好,沿河环境卫生整洁、景观良好。
行走在打铁港河边,还会经常看到水上保洁员划着小舟在河道巡查,捡拾垃圾。万寿桥一侧正在进行拆违施工,这里曾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朝贡商贸基地。据台江区副区长朱腾介绍,这里将对古建筑群进行修复保护,建设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以民生幸福为基,扩展城市发展,招商引资,实现水工程、水文化到水经济的发展转变。
水系治理,不仅消除了福州市令人难以忍受的内河黑臭现象,还培育出崭新的城市风景线,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让福州市的黑臭河实现了华丽转身。在总体的黑水治理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黑臭水体治理方案,均要遵循三个步骤:
一是控源截污、二是净化水质、三是生态恢复。目前治理农村黑臭水体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一、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是治理黑臭的主要方法之一,包括环保疏浚、河道曝气、控源截污、调水工程等技术。利用物理方法可以加深河床,减少河道中积存的污染物,增强河流冲刷能力,有效削减黑臭。
1、环保疏浚
环保疏浚主要是清除悬浮在底泥表层的污染物,但保留原始生物种群基因库,保证后续生物种群及河道生境恢复。此外对疏浚底泥要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水体曝气复氧
曝气可以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解决水体供氧耗氧失衡问题,有效减轻黑臭,这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措施之一。曝气方式对水体修复也有影响,上覆水曝气会对河道底泥产生扰动作用,促使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迁移转化。相较之下,底泥曝气对加快底泥修复的效果更优。
3、控源截污
控源截污是从源头上对污染加以控制和削减,该方法直接有效但工程量大、工期长、投资大,需要同时对点源与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并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建设。二、生物生态方法
改善河道水质恢复水体生境是黑臭河道治理的根本目的,使用生物生态方法治理黑臭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利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实现对水体污染物的转移与转化从而改善水质,水体态系统同时得以修复重建,从本质上治理黑臭。该方法成本低廉、易于后期管理维护。
现阶段较常用的技术包括生态浮床(岛)、景观湿地等,能一定程度降低水体污染负荷,兼具景观功能。但在选择植物种类时需多角度考虑,选择生存能力强净化能力强的本土物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以上就是治理黑臭水体的常见方法,仅供大家参考。至于有些人说的化学方法,出于安全性考虑,目前大多还在探讨阶段。首先黑臭水体是因为水体流动性差,生态系统被彻底破坏后,才出现的。一般集中在居民区河道,由于生活污水排入,导致水体污染负荷加剧,超越了水体本身自净能力,再加上河道本身结构,流动缓慢,生态系统不完全,久而久之就回黑臭,黑臭河道治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毕竟水体是开放性的,彻底截污做不到,再加上治理不完全就回出现久治无果的现象
要想真正治理黑臭河道,就要长期对河道进行维护,并采用生态手段,构建水体生态系统,逐渐修复水体生态系统平衡,恢复自净能力。黑臭河道就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劣五类水,具体指标如:COD大于40 mg/L,溶解氧小于2 mg/L,总磷大于04mg/L,氨氮大于2 mg/L,等,详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