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芯创造,智造未来丨从概念走向落地,工业物联网助力“智造”升级

同芯创造,智造未来丨从概念走向落地,工业物联网助力“智造”升级,第1张

6月29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与未来论坛共同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南京市分会、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南京市国际商会承办的 “2019未来论坛·南京峰会”正式 开幕,本次峰会的主题为 “同行・共创”

在开幕式上,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洪,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未来论坛理事周逵作为主办方代表分别对所有参会嘉宾表达了欢迎与感谢。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沈吟龙对人工智能产业新地标“中国(南京)智谷”的打造作出重点介绍。

在随后的大会主旨演讲环节上,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双聘教授、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理学部图像处理研发中心主任、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杭州创新中心主任 孔德兴 ,元禾华创投委会主席、未来论坛理事 陈大同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鲲云 科技 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科学家、英国计算机学会(BCS)会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 陆永青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未来论坛青年理事 余凯 ,为与会者带来了海内外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及成果转化经验。

在上午的论坛上,行业优秀的企业家、科学家与投资人围绕 工业物联网 中国芯片 两大热点 科技 领域主题进行了演讲和创新对话。

智能制造是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我国近年来相继推出一系列智能制造的战略规划,通过工业物联网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能够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缓解生产成本。

上海全应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夏建涛 在“工业互联网技术及其在热电生产智能化中的应用”的主题演讲里带来了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关于热电产业化的观点。他认为我国工业主要有两大问题:

上海全应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夏建涛

工业互联网平台出现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它对离散制造业来讲重点在于智能化的管理,对流程制造业重点在于工艺的控制。其在工业企业运用中主要有三个场景, 第一是在生产中运用,第二是对企业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决策优化,第三是实现全产业链的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 。夏建涛以热能生产行业为例,分享了工业互联网在产业里如何使用及使用的效果。同时他还提到“海量数据+智能算法+超级算力”会产生超越人智力的智能化系统,将深刻改变人类 社会 。

会后,亿欧新制造频道与夏建涛进行了交流,他表示目前的工业互联网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企业采购任何一个设备或是系统,他需要计算投入产出比,需要能够切实地解决现有的问题,“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或者一种技术能否说服客户,取决于你是否能为客户提供切实可计算的价值。”

玄羽 科技 董事长李鸿峰 在主题演讲“AI赋能3C制造”分享了在3C行业的智能制造。玄羽 科技 选择3C制造作为智能制造的一个切入点,是因为看到了3C制造在今天已经面临着 三大困境

玄羽 科技 董事长李鸿峰

当一个产业面临这些困境的时候,就必须考虑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化进行转型升级,这就催生了他们对智能化制造的需求。3C制造行业的特点一是 高度 离散 ,二是 迭代非常快 ,这样的行业优势在于:通过 科技 手段能带来效率提升的价值空间很大。劣势在于:由于其太离散,改造的过程十分困难。在这一背景下,玄羽 科技 最开始选择的路径是以头部企业为主,它的特点是产线基础比较好,理念比较强,可以带动整个行业。

他表示 智能制造 并非是自动化,而是智能化 。在今天的技术上,智能制造一定是算法和算力的结合,通过数据和算法的方式,切入到智能制造,并且带来巨大的价值。

慧联无限首席科学家胡昱 在主题演讲“让产业动能更强劲——数字化产业园区20”中主要分享了工业物联网的工作场景之一“数字化产业园区”的具体应用。

慧联无限首席科学家胡昱

“数字化产业园区”的价值在于利用LPWAN技术帮助园区内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和对园区入驻企业提升服务质量,他详细介绍了智慧园区解决方案的架构、平台的概述以及在实际案例中利用数字化运营的方法,并分别概述了解决了来自园区不同角色的痛点问题,希望最终打造一个构建结合园区的开发商、运营商,地方政府还有行业协会综合的融合平台。

工业物联网的核心是信息智能与工业智能的融合。通过采用信息技术,例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实现以数据驱动的工业应用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进而提高产业效率,创造价值。协合新能源集团执行董事兼CTO、未来论坛青创联盟成员尚笠尚笠作为对话环节的主持人与各位企业领袖、科学家针对发展工业物联网,难度究竟在哪里?即将到来的5G网络时代将怎样推进工业和制造业的数字化变革?从工业自动化向工业智能化升级,产业和企业如何把握新机遇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科技 创新对话——工业物联网:“智造”升级

慧联无限首席科学家胡昱 认为工业物联网在中国会不断往前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定数会被打破,包括我们的工业。他认为工业物联网的IT和OT的融合还需从组织架构和战略两方面来进行。另外,从工业物联网技术创新角度看,他认为传感器创新非常重要。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丹 认为,现在工业物联网从概念到落地,已经在是在缓慢增长的阶段,后面会越来越好。这是因为技术上是成熟的,产业的需求也在。另外,他认为IT和OT的结合,本身就会催生出新的技术创新的机会。

玄羽 科技 董事长李鸿峰 认为工业物联网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工业物联网IT和OT的融合,就是两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依托的是“彼此理解”的融合,信息化的人一定要了解工业上的东西,工业人一定了解信息化的东西,在实际的项目上进行打磨、成长,这样才能在将来真正意义上增加两化人才。他认为工业物联网创新,数据是基础,没有数据就没有依托了,数据从量变到质变,就会衍生出应用的创新。

毕马威中国管理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刘建刚 认为工业物联网的应用现在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的问题。怎么把概念落为实处?一是要从需求导向;二是战略驱动;三是企业本身的能力建设;四是必须要场景切入;五是生态系统协同的能力。从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来讲,要有标准:一是工业互联网接口开放的标准;二是融合后的IT架构的标准。

上海全应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夏建涛 认为工业物联网只有正向、增强性的循环,这个产业才能真正落地。工业物联网要IT、OT深度在一起,认为云+端的创新,对工业物联网技术创新非常重要。

启明创投合伙人叶冠泰 认为,促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非常必要的一点是IT和OT的紧密结合,但更为重要的关键点是缩短打通整个行业的利益链条。

推荐阅读:

制造突围,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转型在路上

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纷纷助力,离散制造业要走的智能化之路

工业互联网的前世今生:初探工业互联网

“双碳”目标大背景下,风电行业迎来利好。与传统制造业一样,风电产业链也分为上游原材料及零部件制造、中游风电整机总装以及下游风电场投资运营。其中,风电整机的核心零部件包括齿轮箱、发电机、轴承、叶片、轮毂等。除了个别关键轴承等零部件需要国外进口,大部分风电设备国内均可生产制造,且技术较为成熟,从而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中国风电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制造的支撑,尤其是先进制造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风电产业的崛起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风电,即风力发电,不仅是清洁能源,也是可再生能源。

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中国风能资源都相当丰富。近年来,因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同时沿海地区电力负荷高峰区域供电需求较高,海上发电逐步抬头,成为开发的主力。

多年来,中国风电行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落地,风电行业受益明显,并呈现爆发式增长。在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利好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推动下,中国风电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全球崭露头角。

目前,中国已连续多年占据全球最大风电市场的地位。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陆上风电新增装机量约为3,007万千瓦,虽较2020年有所下降,但仍是全球陆上风电新增装机量最高的国家。海上风电方面,2021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量可谓“一枝独秀”,占全球新增总量的80%。

相比光伏概念来说,风电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并不亮眼。技术方面,风电技术已较为成熟,且不如光伏那样经历了多次的技术迭代,同时风电技术路线相对单一,而光伏则较多变。光伏更容易令人联想到科技和前沿技术,尤其包含大量全新的概念,例如能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能源等等,认知度更高。

应用场景上,风电基本都面向 ToB,针对企业和行业客户,尤其是电网。而光伏则有大量 ToC场景,更偏向于用户端,能够提供真切的体验。  毋庸置疑的是,风电行业在全球始终炙手可热,从技术、应用场景等多方面,获得突破成为资本市场“香饽饽”的可能。

当气象、功率、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用户侧的使用情况得以很好地预测时,能源的利用率和用电的经济性将会产生质的飞跃。

整体三维风电场的风机模型、布局、 工作、状态根据实际场景进行 1:1 还原。Hightopo三维海上风电场景。可自行选择环游视角,通过对场景进行放大、缩小平移等 *** 作查看场景效果和细节。并将环境参数、实时发电指标、节能减排信息等数据接入 2D 面板,便于运维人员对整个基地运行的有效掌控。通过对接传感器监测结果数据和高速传输介质,将海上风电运营区的海洋环境统一展示,包括波浪要素、风速,能见度、降水量、海浪、潮汐、温度、湿度等项目的监测。实现全天候、多环境下的预警防范能力。

融合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通讯技术,实现风电场能效融通。2D 面板显示风机日发电量、月发电量、以及累计发电量总和,并通过柱状图展示不同位置的风机发电量与发电差异。协助工作人员分析损失电量原因,评估低效风机。并可根据维修经验形成风电机组故障诊断系统,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实现风电机组智能诊断及处理指导。

节能减排模块是在其他系统的基础上高度整合,实现节能信息共享和智能管理,在线显示节约标准煤和 NOX 数量以及减排的 CO2 和 SO2 总和,有效提升海上风电运用和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为支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贡献积极力量。

通过 2D、3D 无缝融合的面板展示风机工作信息实时指标与机组状态数量,包括负荷、风机预警处理率、未处理风机等。以及并网、停机、待机、维护、离线、故障风机数量。依托数据中心建设远程故障预警诊断能力,实现智慧运维服务,提升效益。

安全管理重点围绕风机、海缆、电子围栏三个方面展开运行监管。结合新能源设备的全方位接入,实现全面的数据分析和设备预警功能。加强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保障业务人员安全,科学推动海上风力发电项目进程。

通过预警分析能提前发现风机变化趋势,调整运行参数,尽快安排检修处理;通过提前消除缺陷,避免小问题扩大造成故障,为预防性检修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数据分析的支撑,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预防性检修,推动了运行模块实现专业化分工。

通过对接光纤分布式传感新技术,将海缆分布走向进行绘制渲染。3D 场景内生动形象得展示出海缆的分布运作状态,鼠标左键双击海缆,即可d出相应的温度、载流量、应变力等海缆相关信息,结合可视化数据,展示参数平均值与最大值信息,方便管理人员推断数据背景下的真实状态,从而进行有效监管。

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设置告警类型,例如温度异常,环境侵害等,并实时刷新显示异常状况。并通过对应风机对海缆异常进行报警和定位,判断电缆是否受损或周围环境是否发生变化,保障海缆安全运行。

风电水域电子围栏及配备的预警系统是为风电水域的安全监控、预警和维护提供可视化的解决方法。通过对接船事系统可获取到施工船只、渔船、非法入侵船只等相关信息,结合入侵时间、离开时间,可实时定位船舶位置(经度及纬度)和绘制历史轨迹,提高监控管理效率。

打造的三维可视化系统支持根据现场摄像头实际点位,接入所对应的摄像头视频画面,实现场景还原。

3D 可视化升压站版块高精度建模还原场景内设备,点击相应图标即可快速切换定位至升压站内部结构,助力实现升压站无人值守方式运行。

支持对海上升压站、陆上开关站的各个接地变兼站、接地变进线以及海缆的电压、电流等的指标进行监视测定,以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通过运行异常进行分析,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实现巡视机器人当前状态数据展示,巡检摄像头实时监控信息实时回传,并通过引擎显示在可视化平台,运维人员和值班人员即可通过手机或者移动终端调看各个主变室应用工况。当高压设备发生接地时,避免人身触电伤害,提高检测精度与效率,减少巡检盲区。

“双碳”目标下,未来五到十年是我国能源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期。风电作为主力军之一,任务重大。通过将工业数据与大数据相结合,创新运维模式和管理方式,有助于风机预防性维护和风场辅助决策,提高风电运维效率、降低风电运维成本、提升发电量。

未来,将继续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优势,践行绿色承诺,拓宽发展路径,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站在 科技 的角度,理解城市

编辑 | 刘景丰

2021年12月4日, 科技 智库「甲子光年」在线上举办了2021「甲子引力」大会。当天下午的“大国制造”专场上,在洪泰基金合伙人/洪泰智造创始人乔会君的主持下,东华云计算董事长兼CEO郭浩哲、云从 科技 联合创始人姚志强、特斯联高级副总裁刘斌、九号公司商用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董纪冬以及升哲 科技 产品副总裁付刘伟就“智慧城市智慧之路”展开圆桌讨论。

在与会嘉宾的讨论中,一个共识是,当下的智慧城市仍处于初级阶段,经过8年建设的智慧城市在有些地方仍不智慧的原因,是因为数据的不互通。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推动感知层建设,未来十年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将是传感器;二是解决数据隐私问题;三是在机制上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正如九号公司商用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董纪冬所言,人工智能对世界的改变是从点和线开始的。这意味着,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仍将经历一个漫长的缓慢阶段。

以下为圆桌实录,「甲子光年」对部分内容进行整理:

乔会君: 大家好,这次是线上直播,向线上的观众、各位嘉宾问好,我是洪泰基金的乔会君,今天主持智慧城市论坛。

智慧城市这个话题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提,当时国内的华为、中兴走得比较靠前,另外就是几大运营商,这是第一波智慧城市的从业者。后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起来,新的技术在智慧城市领域开始有所建树、有所作为。接下来,每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以及公司,最关键的是我们这家公司在智慧城市这个行业里具体参与到哪些环节。

我们先从东华云郭总开始。

郭浩哲: 我是东华云计算郭浩哲。东华云在智慧城市领域耕耘8年时间,是智慧城市最早的一批参与者。现在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商,擅长智慧城市的统筹建设,在部分产业专题上有非常多的积累,像数字广东、一部手机游云南、长沙超级大脑、南宁的 社会 治理,还有乡村振兴以及文旅领域的案例我们也在参与,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能力和经验的载体。

姚志强: 我是云从 科技 的姚志强。云从 科技 是2015年成立的人工智能公司,最早我们做的是单点人工智能技术,也就是人脸识别等。随着人工智能进化,还有我们在行业中的耕耘,逐渐从单点感知类技术向决策全链闭环演进。具体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是用人机协同的 *** 作系统,助力人工智能指挥城市的新基建,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刘斌: 我是来自特斯联的刘斌,在公司负责产品技术体系的工作。特斯联是中国光大集团旗下“三大一新”中新 科技 企业的重点代表,已成立六年,在智慧城市领域走过三个阶段——从智慧城市的10、20到30的阶段。最初10我们叫设备即服务阶段,20是解决方案阶段,现在特斯联已在重庆、德阳、武汉建设AI CITY人工智能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服务阶段。后面我希望分享一下特斯联在AI CITY服务里面的体验和感受。

董纪冬: 我是九号公司商用机器人业务的负责人董纪冬。九号公司成立于2012年,到明年是我们的十周年。

九号公司去年在科创板上市,总的使命就是要简化人和物的移动,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有趣。基于这样的使命,九号公司的产品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解决人们短距离出行问题的平衡车、滑板车,以及电动车、电动摩托车等短距离交通类产品;还有一类产品致力于简化物的移动,那就是机器人产品,我们目前已经推出的主要产品以配送机器人为主,当然未来我们也会推出更多不同的机器人产品。

九号公司就是通过把智慧注入到短距离交通,注入到机器人产品和服务中,为智慧城市作贡献。

付刘伟: 大家好,我是来自升哲 科技 的付刘伟。升哲 科技 是一家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服务商,在智慧城市方向面对的政府业务比较广泛,第一块是最基层的芯片,我们物联网传感器的感知芯片;再往上会提供城市级的网络,目前已经覆盖100多个城市;再往上会提供一系列城市级的管理系统,这个城市级管理系统会面向 社会 治理、智慧城管或者是一些水利等业务场景。通过这样一套体系,我们在智慧城市方向为客户提供一套端到端的服务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更好地通过算法、物联感知的技术,更快、更高效地提升治理和管理水平。同时,能够为老百姓提供一些实打实的便民服务。

乔会君: 之前我已对各位所在的公司有了较宽泛的认识,刚才经过各位简单的介绍,我相信视频前的观众也对各位的公司有了大概了解。

我认为特斯联和东华云这两家公司,可能在智慧城市前端的实施上投入的精力更多一些;九号机器人比较细分,它的业务模式很明确,产品也很明确;升哲 科技 、云从 科技 、九号公司,这三家公司更多的是在自身的产品和技术上做到一定突破,我们的客户更多地类似于特斯联或者东华云这样类型,通过与他们合作,由他们在前端综合性的实施,我们提供一些单点的技术支撑。

关于特斯联,我们和他们在一栋楼办公,有很多的业务交集,特斯联在重庆也与政府有一些合作,也了解我们业务的类型。在我们新基建产业链里边,特斯联在前端的实施能力,综合部署和实施整合能力相对来讲做得更强一些。请问特斯联的刘斌总,您认为最近这5年,我们这些从业者,对于新 型智慧城市的理解、需求,跟5年之前有没有明显的变化

刘斌: 新型智慧城市这五年的发展,其实还是很快的。最近这5年我们可以看到, 新型智慧城市会更加注重顶层的设计工作,把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这些技术都植入到整个新型智慧城市里面 ,也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架构,像城市大脑、城市的智能体、各种各样城市的中台、数字的底座、城市的 *** 作系统等等,整个技术含量有一个大幅度提升。但是对于特斯联而言,我们目前发现新型的智慧城市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由于国家双碳的政策出台,大家现在会更加注重新型智慧城市里面低碳,甚至是零碳的设计工作 ,所以无论是在大数据中心,还是在政府的办事大厅,医院等等建筑体的改造上面,我认为接下来会更多地结合低碳目标应用更多的智能调控手段。

乔会君: 谢谢,同样的问题想问东华云的郭总,您跟特斯联在大的业务类型上其实有相似之处,可能具体实施的侧重点不太一样,刚才你也提到,东华云成立8年时间,在南方的区域的部署相对多一些。也请你分享一下对于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最近5年和之前5年比较明显的变化。

郭浩哲: 我们和特斯联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从生长的背景上来讲, 我们是从系统集成商到方案服务商再到智慧城市服务商的延续,对IT基础设施的走向或者理解经历了很多阶段。 我对特斯联也比较了解,大家确实有些不一样,他们有一些互联网比较重要的技术。

但从我的视角上来看, 今天的智慧城市还处在非常早期,即使我们努力了8年,我依然会觉得还处于早期阶段。 它可能还分成一个小的环节,从硬件到软件,现在到感知能力,或者到服务能力的提升,即使有了数字广东的案例,在民生,企业服务,以及政府效率提升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其实大家现在提到的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或者新基建,我认为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的周期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感器。 今天我们无论是谈到双碳还是谈到城市的管理,在城市的感知层上的能力还是远远没有打通,我们对整个城市的理解力是非常依靠数据认知的,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都是应用服务层的突破,而且应用服务层的突破在过往几年,特别过往三年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变。再往下,大家最需要耐心去突破的方向,我认为传感器是最核心的技术。

乔会君: 对于城市的理解,我们需要感知到足够多的数据才可以做到智慧。我之前有过了解升哲 科技 ,他们在传感器层面耕耘相对更深一些,技术储备的会更多一些,我想请付总就刚才郭总的话题简单发表一些观点?

付刘伟: 郭总提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都在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城市感知建设。我怎样能够感知到整个城市立体空间、物理世界数字化的过程呢?包含形形色色很多方面不同维度的点,比如地底下的轨交、管网,路面的交通信号、路灯、井盖,以及对环境的感知,包括尾气排放、空气质量、二氧化碳浓度等。 以及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做整个城市的立体化呈现,都需要不同传感器去完成,这导致我们去做感知数字化过程中,它的标准,传感的协议,其实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所以在数据收集时候也是非常痛苦、非常难的。

除此之外,因为本身运营机制问题,导致数据难以打通。我们从2017年开始做物联网芯片,目的是在不同类型的传感终端,通过统一的芯片把大家最难的数据统一化,或者解决掉数据传输问题。

我们也会看到另外一个现象,在一线城市,很多的水表、电表、燃气表,大家都能够在手机上缴费了。如果回到三四线城市,其实还是非常原生态的做法,大家会去水务所现场缴费。在北京、上海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回到三线城市之后还是非常难去改变的,这涉及到很多的改造成本问题,还有运营机制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现在基于物联感知的城市建设,算是进入快速和增长的阶段,大家都有意识、行动开始做了, 未来的两三年、三五年,在感知层城市建设会达到一定统一化和标准化。

乔会君: 付总的回答给我提了个醒,一线二线城市,和三线四线城市的区别。开篇时候也提到,我认为智慧城市在中国真的是刚刚起步,刚才特斯联、东华云都提到,我们一线城市宽度还不够,升哲 科技 付总还提到,我们三四线城市下沉力度还不够。关于付总我有一个技术问题想请教,升哲把所有传输通过一颗物联网芯片解决,但是在智慧传输里边它的通信协议是不一致的,我不知道咱们用的是什么协议,正常的WIFI、Zigbee、蓝牙等这几种协议,咱们怎么把统一协议用在一颗芯片上,或者只做协议层不做传输层的东西?

付刘伟: 我们是通过两个方式去协同完成的。第一,我们有一套自建的城域级网络;然后,这个网络是协同我们自研的物联网芯片,在各个领域去应用,比如说我们能够看到烟雾感知终端、电力感知终端,像水表、燃气表。

乔会君: 咱们通信协议是基于什么标准的?

付刘伟: 是我们自研的一套LPWAN物联网通信协议。

乔会君:这也是任重道远,如果在通过自研的标准在国际推广的话很困难,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系统,我们也祝愿升哲 科技 能够做出我们中国自己的标准体系。

付刘伟:所以我们会把它变成一个实体芯片化,目前已经和上下游一些合作伙伴做成很多落地的项目。

乔会君: 智慧城市还有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就是智慧城市的建设其实是伴随着更多的公民或者居民的个人隐私,家庭,无论是出行或者消费,或者家庭的日常的行为,这些隐私是一个互相伴随、相辅相生的状态。请问云从 科技 的姚总,云从是2015年从人脸识别起步来做,您是如何看待智慧和隐私这个问题的?

姚志强: 这个话题比较大,可以从很多维度看这个事情,从智慧城市来看,智慧城市包含的面比较广,不光是个人的数据,比如面临to G、to B的,还有业务、流程各种数据,我们处理更多集中在这块。

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向这个维度去看,我们认为智能一定是要和人相互协作的。不能简单为了发展智能,最终会变成侵犯人甚至取代人的局面,所以我们提出人机协同。我们认为在这样的发展方向上,能找到更好的技术结合点。

乔会君: 同样的问题问一下九号公司的董总,九号机器人给你们贡献营收最多的是个人商用的产品,你们对智慧城市以及公民隐私边界如何把握?

董纪冬: 接着刚才讲到的,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总体处在初级阶段,我们更大的程度上其实还是要去深层次感知我们的城市,我觉得这个升华是非常有意义的。无论是九号公司的短交通类的产品,还是机器人类的产品,主要还是在一个细分领域,就是怎么样能够通过这些传感器来感知路径,感知地面,感知和移动或交通相关的这一类的场景,给人们提供服务。

九号公司的所有产品从架构上来讲,可以理解成为“端”这一类的产品,通过对我们产品的使用,为大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有趣的产品和生活体验。

对于九号公司这一类的企业来讲,是需要不断地数据积累迭代我们的产品,进而让我们的产品能够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智能的服务给我们的客户。当然与此同时,也需要我们严格遵守数据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积极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监管。

乔会君: 我认为在数据、智慧、数据隐私中间的权衡,可能是未来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所有行业从业者,以及政策制定者,都不能回避的一个话题,数据安全法的落地,也是促进我们行业良性向前发展的保证。

乔会君: 各位简短一分钟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企业在智慧城市中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或者一个案例,一个经验,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姚志强: 我举一个我们最近的案例。我在成都天府新区做的智慧城市的案例,其实和前面几位老总意见比较一致。在当前这个阶段做智慧城市,首先把规划做好。所以我们说和信通院一起做顶层规划设计,保证既能够立竿见影,又能够为未来的运营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可以结合更多的生态企业方案或者产品应用到我们智慧城市中去,帮助天府智慧城市更好地发挥作用。比如低碳公园城市,它的底层核心就是说通过智慧这种方式去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达到低碳效果,让政府感知层面看得清,在智慧层面用得好,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

刘斌: 特斯联现在已经在重庆市的高新区,打造了一座120万平方米的AI CITY城市,这个城市已经进入运营阶段。特斯联AI CITY的成功之处就是树立一个 科技 标杆,我们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技术和双碳技术,实现 科技 对产业的创新和赋能。

AI CITY也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载体和 科技 能力的超级实验室,同时基于AI CITY打造城市超级系统底座,通过底座整合整个政产学研用各类生态伙伴的能力,并且运营过程中持续对产生数据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学习,通过这样实现整个城市持续的净化和更新,不断提升城市的智慧化体验。

所以有一句话,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未来,目前特斯联已经在重庆创作了一座AI CITY,这样每个角落都有流动的数据在产生,也有一个统一的城市 *** 作系统在持续提供服务。

我们希望以后每个城市,每个空间单元都有自己的AI,都能够进行持续的更新,大家都能享受到数字化进程的成果和便利,欢迎各位业界的同仁有机会一起来重庆的现场进行观摩和讨论。

乔会君: 董总,您给大家分享一下咱们九号公司在智慧城市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

董纪冬:我们九号公司对于人工智能改变世界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觉得它跟互联网从面上改变这个世界不一样,我们认为, 人工智能对世界的改变可能是从点和线上来改变 。以我们的室内配送机器人为例,目前我们的室内配送机器人已经在全国上千家的酒店和写字楼里落地应用,用来解决人们在建筑物内部,楼宇内部怎么便捷地获得物品、快递之类的服务。未来我们会把应用扩展到更多场景。这是我们九号机器人对于智慧城市的做法。

我们对智慧城市的最终理解就是,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建立城市要素间的万物互联、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立体化服务,目的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有趣,工作更加高效。智慧城市建设是需要在不同的细分场景,有不同的智能硬件产品的,可以在城市生活的任何场景,为人们提供一个便捷、高效、智慧的服务,进而建立更加便捷、高效、智慧的城市生活,这是我们九号公司未来对于智慧城市的一个理解。

乔会君: 董总提的这一点特别好,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一些商用机器人的应用,为我们整个抗疫的作出了非常非常突出的贡献。接下来请升哲的付总做一个介绍。

付刘伟: 我分享一下我们在宜昌市点军区做的新基建项目的落地情况。这个项目是一个共同投入、共同运营的模式。我们和政府建立一个长期合作运营的模式,我们帮助当地建立算力中心,在这之上搭建相应的业务平台。我们与长江沿岸地区会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业务场景;也会有山区民生水体改造的场景,解决民生供水的问题。另外,也包含整个城区市域治理,包含一些森林防火等一系列方向的业务。

我们在当地已经经过半年的合作运营,形成了比较好的运营模式,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我们合作伙伴的一些生态公司也在本地进行了相应项目的落地。这样的话由我们去做引导,和合作伙伴公司一起在本地建立人工智能生态产业,带动本地的新型经济增长。通过半年时间的运行,本地已经产生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乔会君: 智慧城市最终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为这个城市里生活的每个公民个体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无论通过我们自己直接实施,还是通过政府一起来实施,最终还是要服务到城市的每一个个体。

郭浩哲: 我这几年感触最深的项目还是我们交付的国务院客户端。它包含 健康 码、行程卡,以及一些资讯的功能。这可以看出,一个庞大的系统如何启动,在与C端连接的方式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无论是用小程序的方式,还是用直播的方式。

我们希望在服务上,能做与C端市民、百姓都有连接的产品,再结合后台物联网的能力或者统筹建设的能力,让大家在一个无边界的、可扩展的场景里面使用。国务院客户端让我感受到了这个产品,和它已经带来的 社会 效益。

乔会君: 谢谢郭总,今天因为时间原因我们的交流就到这里。通过与各位的交流我做一个简单总结,提取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 低碳 ,从今年开始在智慧城市领域,低碳是我们每一个从业者都绕不开的话题;第二个关键词, 数据的隐私 ,这是我们这个行业能够 健康 、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我们必须直面解决问题。希望我们整个行业能够团结在一起,更好的为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我相信以中国的体量,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一定会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最后,祝我们甲子引力大会越办越成功,祝中国智慧城市更好、更 健康 、更快速往前发展。

谢谢各位嘉宾,谢谢!

首先是实现精准管理数字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全过程。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稀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经济、集约、节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将新的数字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可以继续促进农业投入品的精准高效利用,促进农业成本节约、增效增收。通过电子农业监测、传感、数据分析等智能化手段,辅助科学决策,实现农业投入品精准投放、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

其次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智慧农业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要求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项目,重点突破智能农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要求加强智慧农业等科技研发,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和农业装备智能化试点示范。

再者农业数字化转型与农业双碳战略的实现具有深度融合的基础。数字农业的发展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牵引力。通过数字经济改造农业产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引领现代农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降低农业碳排放的同时有效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农业碳峰值和碳中和。可以增强农业减碳增汇的数字核算能力,也可以有效监督农业“双碳”战略在基层的实施。

要知道数字技术逐渐渗透到农业产业的方方面面,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的融合加速,数字信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农民开始理解并接受使用高科技武装农业生产,增加农作物的总产量。随着城乡“数字鸿沟”不断缩小,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将逐步渗透到农村领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人们也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农业的数字化转型高效便捷。

在全球创新版图重构以及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全球电气连接、电子接口和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技术领袖和市场领袖,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如何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创新迭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杂志、经济网调研组与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邓晓巍进行探讨,了解作为“隐形冠军”的菲尼克斯电气集团的“智造”构想是如何落地的。
作为全球首批九家智能制造“灯塔工厂”之一,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是德国工业40核心参与者和推进者,1993年成立于南京的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尼克斯电气中国”),作为菲尼克斯集团海外最大研发和制造基地,成为菲尼克斯集团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三大中心之一。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早在2014年就正式发布“连接智能的世界”的智能战略,开启智能制造的全新 探索 ,菲尼克斯智能制造及数字工业解决方案业务领域也顺势而生。据邓晓巍介绍,作为跨国企业总部,将属地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同样必要,“目前中国正将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发展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决定大力投入智能工厂建设”。
2020年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实施了两大战略“行动”:1月,发布“赋能全电气 社会 (AES)”战略,积极支持“双碳”目标;4月,启动新一代智能工厂建设,以智能化的物流、生产、楼宇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为手段,全面构建绿色、精益和智能的示范工厂。“确立成为‘赋能全电气 社会 ’的数字工业企业后,我们的业务加速向智能制造和提供数字工业解决方案、电动 汽车 智能充换电解决方案重要领域拓展延伸。”邓晓巍表示。
“智能”制造的本质是OT(自动化)与IT(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早在2008年菲尼克斯电气中国提出了融合IT的自动化(OT)战略发展方向。作为IT与OT相融合的典范——全新一代开放式控制平台(PLCnext)打破了IT与OT之间的壁垒,面向不同应用场景,运用IT手段对OT端的数据进行访问、处理,便捷连接至云端,实现‘云边端’一体化。”据邓晓巍介绍,除了PLCnext,菲尼克斯电气中国还为现代智能制造开发MOMnext和Proficloud两大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其中MOMnext是新一代制造运营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实现从接单到交付的全价值链的数字化运营管理;Proficloud是云边端一体化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从工业现场实时的数据采集、安全的数据传输和存储、数据的建模分析到行业深度应用等一体化解决方案。
5G技术是如何助力“智造”?“拿基于5G互联工厂生产运营管理APP来说吧,它充分利用5G的低延迟、高可靠的技术,把生产制造运营的全要素(人、机、料、法、环、测)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人与人、人与机之间的协同交互,形成生产运营管理的各类APP,让生产过程可视化、数据分析智能化、运营管理简单化。”邓晓巍向调研组介绍,AR/VR现场/远程辅助设备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现场人员通过AR/VR眼镜等智能终端获取增强图像叠加、装配可视化呈现,辅助完成复杂精细的设备装配;遇到问题时现场人员还可以通过5G网络借助AR/VR技术获得远程指导,还可以进行设备诊断及预测性维护。AGV智能系统则可实现AGV实时感知、自动控制、多重避障,并在云端进行状态可视、智能调度决策及故障诊断,还可利用5G网络在云端批量更新AGV边缘计算控制器的固件及运行程序。
“智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数据处理,为此首先要打通信息孤岛,“智造”要在传统制造过程中实现贯通数据流和接通各口,同时还要挖掘已获得的数据的隐藏价值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智造”过程中5G技术和大数据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的作用何在?邓晓巍认为,“智造”的灵魂和根本还是“人”。人的认知和观念转变、人的数字化能力提升直接决定数字化转型能否实现。智能时代更需要教育。据他介绍,校企共建的“菲尼克斯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一直致力于“智能教育”,将德国工业40智能制造技术、双元育人理念引入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围绕工业40智能制造技术,开展核心课程体系开发,保证课程体系设置与智能制造生产过程对接;规划设计符合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实训教学平台,促进智能制造教师、工程师双师队伍建设;依托菲尼克斯电气EduNet全球智能教育联盟,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围绕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大赛、工程训练营等方式丰富院校创新创业手段。
邓晓巍认为,当前中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也应该抓住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教育,产教融合,工学交替;二是实训,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三是交流,加大教师与工程师间的双向交流;四是就业,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调研部 刘一煊 马淑贞

编辑/谭冉

面对未来绿色低碳的大趋势,国内制造企业势必进一步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管控,通过数字技术优化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早日实现我国“双碳”目标。

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重点任务之一。这既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际上,如何深化能源改革和推动绿色能源管理升级,对于作为创新主体的制造企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由于目前国内利润水平普遍呈下降趋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利润越来越难,而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能源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正在成为企业推进绿色制造的共同选择。

回顾2021年,许多企业借助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搭建能源管理系统,以数据采集、数据建模和智能分析为基础,实现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例如在联想的联宝工厂,通过LAPS生产调度系统优化了生产线之间的生产资源分配和调度,每年节省超过2,696兆瓦时电力,间接减少2,000多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九牧厨卫的永春陶瓷工厂,通过构建绿色能源管控平台使单位产值能耗降低7%,运营成本降低8%,实现了向绿色制造的升级。

从市场层面看,诸如施耐德、西门子、三菱电机、菲尼克斯、研华科技等自动化巨头与国内联想、华为、腾讯、浪潮等ICT厂商也纷纷推出了绿色制造转型路径和能源管理工具,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可持续发展挑战。施耐德电气发布了绿色能源管理创赢计划,旨在发现在智慧能源、智慧管理、数字服务等领域拥有卓越能力的科创企业,一同合作创新,共同服务能源行业细分场景。菲尼克斯发布了新一代制造运营管理平台MOMnext,包含能源效率管理、设备健康管理等,提升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研华科技推出了智慧建筑管理解决方案,集成了物联网数据采集网关、边缘侧数据上云技术、建筑BIM模型、WISE-PaaS工业物联网云平台等技术,构建起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系统。浪潮推出了能源智慧管控产品及绿色数据中心节能减排解决方案,基于能源管理与控制,结合数据分析,优化运行参数,制定节能策略,赋能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

从政策引领的角度,2021年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文件鼓励企业加强能源管控,向绿色制造转型升级。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将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在9月还发布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强调项目投产后,加强用能源过程管理,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是企业节能的重中之重。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要求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11月15日,工信部印发了《“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推进工业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等6个方向转型升级。

e-works认为绿色制造是生态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制造向高端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与智能制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无论是工业物联网技术,还是软件与数据分析,都将在能源管理中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面对未来绿色低碳的大趋势,国内制造企业势必进一步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管控,通过数字技术优化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早日实现我国“双碳”目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5173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