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什么专业的就业前景好?

现在什么专业的就业前景好?,第1张

我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几天,市里刚刚发布了事业单位召开公考,我一筛选自己的专业,不出所料非常多的岗位可以报考。如下图(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本科阶段,计算机相关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5个专业。如下图,打钩的是我个人推荐的。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这个专业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中最正规的,也是历年来计算机相关专业中填报人数最多的。据了解,这个专业主要学习计算机硬件和系统的知识。

就业前景非常广泛和实用:比如大中小公司的运维,日常办公电脑的正常维护,电脑组装、系统按照、配件维修等,都是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还有就是体制内的招聘,任何的部门都有这个需求,看我上面发的那个表格就知道。而且我发现国考、省考等考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报考的岗位真的非常多,所以上岸机会真的非常大。

但是我是这个专业的,我必须说一下。我大学里面其实并没有学习任何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全部都是系统和软件(编程、编码)方面的知识,也与我当初报志愿的想法相去甚远。所以,就业方向还得结合学校的教学和培养方向,不能一概而定,或者人云亦云。

2、软件工程专业

就业前景:这个专业听起来比较抽象,但是如果说程序员、网站制作、网页开发、app的研发等,还有我们俗称的“码农”,那么大家就熟悉了。这些工作都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去做的,而且工作内容涵盖了开发产品的前端和后台,所以他们的就业前景也非常可观和给力。

去年网络非常火爆的一个游戏相信大家也有印象——羊了个羊,据说就是几个学习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开发的。我大学阶段的很多课程都是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的,比如Java语言、C、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ATLAB等,所以我的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是分工不分家。

3、网络工程专业

就业前景:不管是目前的5G大数据,还是未来很有可能出现的6G、7G、8G等数据技术,都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人才去开发和架设的。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互联网届找到合适的专业工作,比如说三大运营商、各级计算机网络系统教育、网络系统开发、网络维护等工作都可以轻松胜任。

我认识的一个同行,也是我的师兄,因为我们是校友。他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了我们市的政务服务中心做网络工程师,薪资的年薪的,还有很多的福利待遇,人才引进嘛,这个可不是一般人能被录用的。而且,他干这一行,没有职业危机或者所谓的青春饭,都是靠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越老越吃香,越干越有技术。选择这个专业把技术学扎实,不担心没有前途。

4、物联网工程专业

就业前景:万物相连让所有的物品都变得智能化,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无人送货,包括像一些智能的蔬菜大棚,这些其实都是有物联网的影子,也是未来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都离不开物联网这个专业的支持。

大家发现没有,有些蔬菜一年四季都有,有些水果一年四季都有,我们都很惊讶,什么技术能够摆脱自然界的束缚呢?那就是物联网工程专业技术了。刷小视频经常看到一些蔬菜大棚、无土栽培等,非常的神奇和有趣,其实它们都是安全的,我们不要大惊小怪,所以可以放心吃。比个别大城市外面小摊贩用自家排泄物浇灌的农作物还健康、安全。

5、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就业前景:动画、动漫、大片的特效、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的一些逼真画面,都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的人才通过设计、制作及应用来实现的。现在的影视媒体每部剧每部影片动不动就几千万、几个亿、几十个亿,都脱离不了这个幕后的数字媒体技术。

当初包括我很多人的志愿都想学这个,因为我们都喜欢动漫,尤其是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喜欢和志愿去开发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物和动作。不过据了解,这个专业的要求也不是适合所有的人,一般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相对适合数学、物理、设计方面能力优秀的人去学习。

以上是我给大家分享的5个就业前景比较好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不管是体制内招考,还是体制外找工作,都非常不错,容易找到,待遇也不低。大家还有什么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介绍,欢迎底下留言一起分享~~

廖群博士为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中国经济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这一“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显然,这一新发展格局是因应正在加速的中美脱钩及其所带来的全球政治、经济的新形势所提出来的。鉴于中美脱欧是美国出于其霸道本性的执意之所为,“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虽不愿意看到但也只能坦然面对。尽管目前还不能确定美国在这方面会走多远,尤其不知美国总统大选后会怎么样,长远而言,做好大规模脱钩的准备是完全必要的。所以,迎接,或准确地说,打造这一新发展格局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如果以经济学语言将上述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和国外分别表述为内需和外需,即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的话,新发展格局的要点或关键之处有三,一是内需要进一步做大,二是内需要加速循环,三是内需和外需循环要相互促进。


内需要进一步做大,一方面是相对于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目标而言,另一方面是相对于外需而言。相对于自身目标而言,当前我国人均GDP刚过一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刚过31,000元人民币,但我们的目标是人均GDP和收入都在今后20-30年内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自然要求内需进一步做大,同时也意味着内需有进一步做大的广阔空间。相对于外需而言,情况比较复杂。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净外需体现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2019年我国这一净出口为顺差14,801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49%,在国际标准的2%以内,应该说是不高的,进而内需在GDP中占比为9851%,与很多其他国家相若。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进、出口贸易量都很大且其中加工贸易仍占25%左右,从而形成大进大出所造成的。如果将货物和服务出口额与货物和服务进口额分开来看的话,二者分别占GDP的21%和19%左右,相对于内需是较高的,因而内需是相对偏小的。所以,内需本来就应该进一步做大。现在面临中美脱钩的新形势,自然就必须进一步做大了。


如何进一步做大呢?在宏观结构层面,内需包括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很多人认为内需仅指消费,俗定而成并无大碍,但准确或专业地表述,应该也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要进一步做大消费,应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即降低居民储蓄率;应加快低收入人群向中等收入人群的转变,为此应加速城镇化,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地位,提升就业率及提高失业、退休及残障人士的福利水平等;应切实减小贫富差距。要进一步做大固定资产投资,应尽快启动新基建,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基础建设,并从产业、地区及 科技 角度对传统投资补短板。实际上,内需进一步做大还有赖于其加速循环。


内需要加速循环,是一个大课题。所谓循环,就是不依赖于外力而内生性地或自我实现式地运动。则,内需循环,就是内需不依赖于外需而内生性地或自我实现式地运动。运动有前有后,有上有下,人们追求的当然是往前和向上,即增长,则其结果就是内需的进一步做大。问题是,内需如何能加速循环呢?这需要新的思维和思路,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初步思考,内需加速循环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或在三个方向上展开。一是加速市场机制的优化,必将加速内需循环。首先是经济体制对内进一步开放。内需加速循环有赖于经济与金融资源更有效与迅速地得到配置,这就要求在国民经济中进一步降低国有企业(包括金融和非金融)的比重,相应地增加更有活力的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比重,赋予她们更强的市场地位,使她们进入更多的产业领域,包括垄断行业领域。再是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通体制进一步改善,在劳动力/人才、资金/资本、土地、 科技 及商品/服务等各个领域打破地区、行业及层级壁垒,形成统一、竞争、有序、开放的市场流通体系。


二是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势必加速内需循环。当前我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点,即信息革命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时刻。我国在这一革命中已处于领先地位,今后将加快向信息或智慧型 社会 转型。这一转型催生智慧型消费和智慧型投资,而智慧性消费和智慧性投资又衍生出并改造一系列的新型产业及产品。衍生的包括新型电子材料、电子元部件、信息设备制造、信息基础设施、智能机器、信息配套设施等一系列的信息产品,改造则为“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 ,即以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与平台改造各个产业及产品。如此的转型必然是消费和投资,即内需的大循环。加速这一转型,即加速产业结构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的升级,必会加速这一大循环。


三是加速地区结构的升级,也为加速内需循环创造重要条件。我国经济的地区结构也处在升级过程中,主要是城市群兴起。人类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口必向大城市流动玉聚集,大城市挤满了便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卫星城市流动玉聚集,从而形成城市群;而随着人口聚集于城市群,经济的内需便集中在城市群。这意味着,城市群的形成过程,就是内需的重新配置过程,也就是内需在空间上的循环过程。我国正在兴起十九大城市群,除了长三角、珠三角(现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外,海峡西岸、山东半岛、中原、 辽中南、关中平原、 北部湾、哈长、黔中、呼包鄂榆、滇中、兰州-西宁、山西中部、宁夏沿黄及天山北坡。前五者已具相当规模,但与世界级城市群比较发展程度上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余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发展程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速这些城市群的崛起,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新方向,也是加速我国内需循环的强力催化剂。


至于内需与外需双循环相互促进,首先意味着,虽然强调内需大循环,但并不意味着放弃外需循环,而且还希望内需循环能够加速外需循环。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认为,现在提出内需大循环意味着要主动放弃或不得不放弃外需循环,这是过虑了。主动放弃是没有理由的,从中央最近的多次表态来看的确并非如此。至于不得不放弃,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笔者的看法是,若从经济角度,这个问题不值得担忧,因为外需的存在,即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主导地位是我国强劲的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当然,若美国纯粹从遏制我国崛起的政治角度,强行与我国并拉拢一些国家与我国完全脱钩,那我国的外需会减弱很多。但也不会消失,毕竟美国已不可能拉拢到其所有的所谓盟友,而我国的友好国家队伍正在壮大。所以我们仍应力保现有外需并开拓新的外需市场。为此,应巩固与美国及其几个紧密盟友以外国家的关系,重点加强与东盟、俄罗斯及中亚、部分欧洲,以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


外需与内需循环的确可以相互促进。在出口方面,以内需循环中催生的更加优质和高 科技 含量的新兴产业产品,如5G、北斗、高铁、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家具及家电、无人机等开拓新市场;进口方面,内需循环做大的内需吸收更大规模与多样化的国外产品,除了能源、粮食及其他原材料等商品外,也包括更多高档的工业品和消费品,提高内需的质量,也加大外国对于我国市场的依赖程度。


与内、外需循环相关的一个迫切问题值得重视,即在一些外资撤出时如何保住外需的问题。要知道,外资撤出的供给变化与出口转移的需求变化不一定是同步的。所以,国内企业应迅速收购欲撤出的外资企业,或迅速新建生产线以替代撤出的企业,以使外需并不随外资撤出而转移。这样不仅抵消外资撤出对于外需的负面影响,而且增加国内企业的并购机遇,还将阻止外资的进一步撤出,可为一举多得。这是我们面对即将来临的外资加快撤出时应该精心设计的应对之举。当前我国企业的资金、 科技 及管理水平都可以说能够接管大部分的外资企业。我们应该力争促成国内企业填补外资撤出的供给缺口以保证出口需求变化最小这样一种局面。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岂不是坏事变好事吗?内需与外需循环如何相互促进有很多文章可做,有待于今后深入进行。

提出一带一路的原因: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

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经济区开放后,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2015年,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2015年,中国承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

一带一路的定位:

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

百度百科—一带一路

院校专业: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 “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ù)、郑辟疆、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 36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硕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学生1271人。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止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共1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学校现有 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全校现有教职工 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8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 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2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在校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学校实施 “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2021年截至11月,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位列全国第5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全国第8位,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首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一等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11位。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国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学校按照 “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 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其他信息:

苏州大专学校的专业主要有:

1、物联网应用技术。

2、计算机应用技术。

3、计算机网络技术。

4、软件技术。

5、动漫制作技术。

6、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7、虚拟现实应用技术。

8、金融管理。

9、财务管理。

10、会计。

11、市场营销。

12、电子商务。

13、跨境电子商务。

14、学前教育(师范)。

15、商务英语。

16、商务日语。

17、电气自动化技术。

18、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19、通信技术。

20、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1、机电一体化技术。

22、工业机器人技术。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材料补充:

高等专科学校是指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进行专科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职业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师范、医学、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规范校名后缀为“高等专科学校”,而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逐步规范校名后缀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其战略愿景可分为远近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入”,远期则致力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基于以上分析框架梳理,“一带一路”战略给国内产业发展将带来五大主题机遇:
一、“通路通航”主题:包括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整机生产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交通运输是优先发展领域,以加快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并形成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
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将率先直接受益于亚欧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将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民航、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吞吐量将明显提升。连云港至鹿特丹港连通的新欧亚大陆桥,将强化其在国际陆路运输中的骨干作用。中国也将全力打造与我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东盟地区的海陆空综合交通方式:海上—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连起来;内河—中国出资澜沧江-湄公河河道建设,打造黄金水道;公路—南(宁)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经开通,东南亚正在形成两横两纵的公路通道;铁路—中国计划以昆明和南宁为起点,建设泛东南亚铁路联系东南亚陆路国家。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走出去”,也将带动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及整机生产等产业增长。
中国的港口有着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经验,铁路建设“走出去”给其他基础设施类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样板。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存在强烈的建设大港口的需求,这些领域的优质企业存在建设和运营“走出去”的良好前景。
尤其是在铁路建设方面,突破国家界限的“欧亚铁路网计划”,也会刺激铁路建设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意向的铁路工程已达到05万公里,和欧亚铁路网的81万公里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巨大空间。
二、 “基础设施产业链”主题:包含建筑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及配套类装备制造),基建材料(钢铁、建材、有色等)。
从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无论是从国内需求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基建投资支出不足,普遍呈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铁路里程等指标均远低于我国,亚洲和非洲的沿线国家较中国分别有10%和2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而中国在自身城镇化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经验和产品、服务能力可以对外输出。从国内来看,西北部各省区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国均排在后面,新疆、青海、甘肃在倒数5位之中,宁夏、陕西居于中后段水平,为实现“一带一路”各国间的基建对接,中国西北部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基建领域投资很有空间。
从供给端来看,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台阶,我国建筑业及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基建输出”能够大幅缓解我国建筑业、制造业的产品需求压力。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参与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加大对外开展基建投资业务的战略构想。
根据总体基建投入约占GDP的5%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对基建的需求或达到每年105万亿美元,而中国对外承包完成额2013年仅为014万亿美元,仅占其中的13%。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形成合力,未来我国建筑业和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大幅加快,海外市场广阔的产业扩张前景将逐渐打开。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政策支持下,对外工程承包施工企业“走出去”能形成较大的出口拉动,有效对冲国内需求端的下滑,从而带动整个“基础设施产业链”。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也面临艰难转型,全球贸易环境不佳,追求出口增长容易引起诸多摩擦和矛盾,而对外投资更容易被接受,用对外投资启动外需是比出口更好的选择。利用施工企业输出方式,能带动国内设计、咨询、制造、材料、劳务、金融、保险、服务等多行业的输出,对冲国内需求端下滑。不同于外贸出口通常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施工企业“走出去”方式有效带动的是中国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符合国家产业升级的目标。
三、“能源建设”主题:包括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电站建设、电力设备等。
拓展稳定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目标。近几年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我国的油气资源进口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陆运输,获取途径较为单一,能源安全较易受到威胁,拓展新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十分紧迫。
“能源建设”主题之下,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战略,将直接利好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与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是仅次于中东的第二个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目前我国从中亚及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占比仍偏低,天然气近几年从中亚的进口量在不断攀升。随着天然气的普及,国内需求量的快速增长,通过新疆从中亚的进口量仍将持续增加。
未来,为满足新增进口量的输送需求,新疆将建设多条能源管道,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配套的输油管道、天然气的输送管道、电网以及道路运输等,这些领域必然迎来进一步的利好。
需求面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电力消费水平极低,发展空间巨大。根据2013年的电力消费统计数据来看,“一带一路”沿线非OECD国家的人均年电力消费量仅约165552KWH,而同期OECD国家的人均年电力消费量约为757949KWH,前者仅为后者的2184%。因此单从电力消费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的非OECD国家的未来电力消费水平将会有极大的增长空间,伴随着电力消费量的增加,必然会带动这些国家的电力投资,从而带来巨大的电气设备需求。
由于这些国家国内制造业比较薄弱,“一带一路”所涉及的主要国家电气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上述国家的总体进口比例约为5673%,按照此比例并且结合“一带一路”涉及地区的未来投资趋势计算可以得出,在2014~2020年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非OECD国家大约有年均139606亿美元或更多的电气设备进口需求,今后我国的电力企业有可能会分享这个巨大的海外市场。
供给面来看,现阶段我国电气设备的产能明显过剩。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约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而我国的年均装机水平只有5000万~6000万千瓦,产能严重过剩,因此我国的电气设备企业有“出海”消化这些产能的迫切要求。
我国电气设备的技术水平在诸多领域都已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水电项目及设备在国际上是极具竞争力的,全球的水电工程中约有80%是中国企业建设的。在光伏市场方面,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产品的转换率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并且出口组件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
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渐展开,我国电气设备走出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的电气设备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非OECD国家市场上占有40%左右的市场份额应该是可期的。照此比例计算,我国电气设备企业2014~2020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总额将可能达到98435亿美元/年左右,这将使我国的电气设备企业大幅受益。
四、“通商文化”主题:商贸与文化旅游产业。
长期来看,道路连通、贸易连通中同样伴随着文化沟通,“丝绸之路”自古是文化交会的体现,其交流合作的内容涵盖了文化、旅游、教育等人文活动。培育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可以积极推进特色服务贸易,发展现代服务贸易。人员的流动还会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旅游产品、文化产品、民俗风情、旅游线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旅游企业可以开展旅游管理协作、旅游业务合作、旅游包机航线、旅游投资贸易、旅游服务采购。
从政策支持方面来看,文化旅游产业也将伴随着“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的推进而迎来新的增长空间。
五、“信息产业”主题:抓住各国经济的数字化趋势,加快我国信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互联互通”是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由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组成,还包括互联网、通讯网、物联网等通信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深度互通会对信息基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中国通信行业特别是像华为、中兴和信威等已经成功“走出去”的通信基础设施提供商,构成重大利好。
中国通信设备产业作为“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在全球五大电信系统设备厂商中已占据两席,华为的销售收入已超过爱立信跃居第一。目前华为海外收入占比已超70%,中兴海外收入占比达到50%,烽火通信也有10%的收入来自海外。中国电信系统设备厂商的全球竞争力,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
回想中国企业的第一轮“走出去”,华为、中兴和信威等公司受益于国务院扶持优势装备出口的优惠政策,相继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数百亿元规模的买方信贷融资支持,从而在非洲、拉美、东欧等新兴国家市场拓展中占据优势;现在中国企业迎来了第二轮“走出去”的战略机遇,一方面,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趋势意味着“一带一路”国家存在持续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空间;另一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融资机构必会积极对海外信息基础设施进行融资。中兴、华为等已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取得良好海外布局的排头兵,以及ICT领域其他已经开始海外拓展的公司,都将迎来重大产业机遇。
六、自贸区建设主题:除产业迎来发展机遇外,自贸区战略也将和“一带一路”战略产生良性互动。
“一带一路”规划将以推动建设自贸园区或港区的形式推动经济走廊建设,目前中国正在推进一系列自贸区谈判,逐步构建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一带一路”与自贸区建设是“一体两面,相互配套”的关系,将共同构成我国新对外开放格局,前者侧重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促进沿线经济体互联互通,后者则以降低贸易门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域内经济一体化为主要内容。“一带一路”战略与国内自贸区的连接互动关系如下:
1自贸区是“一带一路”新开放格局下先行先试的载体。推动沿线地区发展港口经济和自由贸易园(港)区,为建设“一带一路”提供先行先试的载体。“一带一路”的持续发展需要若干沿路港口经济区作为支撑。我国要用好自由贸易园(港)区这一区域合作平台,加快沿线地区自由贸易园(港)区建设,着力消除现有开放领域当中体制机制障碍和壁垒,扩大市场准入,推动重点领域对外开放。
首先要总结上海自贸区的宝贵经验,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时,加快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等沿海、沿边省份推进自由贸易园(港)区建设。
2自贸区构成“一带一路”框架下内外联动的抓手。纵览我国各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规划方案,不难发现,建设各有侧重的自贸区是标准配置。“一带一路”主打开放型经济,自贸园区建设将成为“一带一路”内外联动的重要抓手,上海、天津、广东、福建“1+3”自贸区构建完成后,未来不排除会在中西部地区设立更多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切入点是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价值目标,建立健全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时,促进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紧密结合的金融创新,包括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金融服务业更大程度的开放、金融市场的建设等。
以港口为枢纽,打通东北亚、东南亚,通过印度洋、南太平洋,连贯欧亚大陆。因此,加快建立广东、天津和福建自贸区,是加快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举措。广东自贸区的功能主要是加强粤港澳合作,带动珠三角地区发展,其起点相对较高,在高端服务方面有较多投资机会;天津自贸区的功能主要是面对东北亚市场,航运、金融租赁有较强优势;福建自贸区则主要发展台海贸易,在与我国台湾企业开展深入交流、合作方面有优势。
3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互动构成深化改革的动力。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自贸区战略不仅要在国内建设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若干个自贸区,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尝试、总结经验的机会,而且要与当前和未来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在贸易、投资等领域建立自贸区,为经贸合作伙伴增强双边经贸活动能力 、提升资源跨境配置效率提供更为重要的平台。
从新设自贸区的优势,我们不难看出,以开放倒逼简政放权改革的战略,更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更大范围改革的起点,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经由国内自贸园区和国际自由贸易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将获得更加坚实的支撑。

未来的热门专业有:大数据专业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兴起的专业,尤其是像百度、腾讯、阿里、网易等著名互联网企业,对大数据的搜集信息量非常大,而他们也非常愿意招聘大数据专业的毕业生。在未来10年内,这门专业同样具有发展前景,毕业之后非常吃香。

未来的热门专业是什么

1、物联网

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从工信部以及各级政府所颁布的规划来看,物联网在未来十年之内必然会迎来其发展的高峰期。

2、新工科专业

2017年教育部审批设置了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建造、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工科专业。有专家表示,现在仅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学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就达150万。

3、“一带一路”小语种专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今年新增审批专业14个,全部为此前没有的小语种专业,其中包括斐济语、库克群岛毛利语、卢森堡语、桑戈语等。

4、网络与新媒体

近两年,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2-3倍。有专家认为,新媒体传播人才是信息时代下各级媒体及其它行业的紧缺人才,市场缺口很大。

5、金融分析

金融分析师的身份很吸引人,他们主要是一些接受良好教育,具有优秀金融理论素养,经过专业认证的高级金融人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金融分析师这一类人才十分抢手。以上海为例,未来2年上海对CFA的需求是3000人,而目前上海拥有CFA资格只有30人左右。所以高薪、争抢就在所难免。

未来热门专业有哪些

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几乎都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这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收入一直都比较高,尤其是技能好的。基本上,工作一两年后,收入就会大大增加。现在很多一线城市还是有就业需求的。

临床医学专业——这个专业几乎每年都会引起很多关注。虽然争议很大,但很多人说不让孩子报考未来几年热门专业,或者很多来这里的人说报考肯定会后悔。但实际上,真正想申请这个专业的学生还是很多的。大部分学校的录取分数都挺高的,所以只要你努力学习未来几年热门专业,十大热门专业排名,拿到更高的学位,就业前景非常好。

在上一篇文章中
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大挑”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大挑”哲社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的写法。自然科学类和哲社类虽然同为学术论文,但在评选上各有各的侧重点,大家不可掉以轻心哦!
01 赛点解析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社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和战疫行动6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也可以按照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相关选题参考附件)。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
组别 方向
发展成就组 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市场主体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等
文明文化组 着眼于社会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等
美丽中国组 着眼于环境质量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等
民生福祉组 着眼于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教育就业民生发展保障等
中国之治组 着眼于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等
战疫行动组 着眼于疫情防控、疫后重振等
02 论文选题原则
选题是报告的核心。大挑项目的立意在评分中占有不少比重,而一份调查报告的立意、撰写难度、质量好坏往往与选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选题应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空间,紧扣学科理论热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
下面我们讲一下选题五大原则:
1现实性原则:选题要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2普遍性原则:涉及面越广的问题,越带有社会普遍性的问题,就越有价值;
3针对性原则:调查报告是为了解决工作中急需解决的某些问题而撰写的,因此,应及时反映情况,揭露存在的问题,提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回答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4创新性原则:选题原则及撰写技巧应用写作的选题要讲究科学性,要有创新意识。调查者要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具有独到性和先进性的方案;
5可行性原则:调查报告中的措施和方案应在实际生活中行得通,做得到,具有可 *** 作性。
03 正文部分撰写要点
1前言
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以及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研究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
调查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正文
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查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3结尾
结尾是调查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结尾有以下四种:
(1)对调查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
(2)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
(3)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今后研究解决;
(4)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04 常见研究方法
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四种,分别为: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文献综述法
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它是一种间接的非介入式的市场调查方法。文献调查法需要建立严密的调查计划,并对将要利用的文献进行真实性、可用性的检查,这样才能保证调查的系统性和可靠性。
2问卷调查法
问卷法是国内外社会调查中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用控制式的测量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度量,从而搜集到可靠的资料的一种方法。问卷法大多用邮寄、个别分送、集体分发、线上问卷等多种方式发送问卷。现如今线上问卷被采用地较多,诸如问卷星、问卷网、调研家等都是常用的问卷网站。
3访谈法
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能够简单地以叙述的形式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4实地观察法
调查者根据调查目的、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工具,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进行直接感知的方法。
05 调查报告注意事项
1注重排版
千万不要出现格式错误:字号、字体切记不能混乱使用,统一的段落对齐、缩进,和表格的编号不要重复。
2注意措辞
撰写调查报告时,应尽量使用概念成熟的专业用语,如果要用到非专业用语,应力求通俗易懂和准确,不可盲目追求新颖或者复杂化的表达。还有一点要注意,千万不要穿线错别字和语病。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小伙伴们学会了吗?明天同一时间,我们来聊一聊科技发明制作类的说明书该如何撰写,不见不散哦!
另附各学科参考选题:
01 哲学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2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推进发展改革的典型调查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
4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5建构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研究
6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
9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10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和路径创新调查研究
1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典型调查
02 经济类
1农村“精准扶贫”典型与经验调查研究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实践的典型调查研究
3推进五大发展理念成功案例调查研究
4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调查
5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典型调查
6智慧城市建设多种模式的典型调查
7农村社会保障与公共事务治理典型与经验调查研究
8我国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调查研究
9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调查研究
10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的典型调查
11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12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老少边贫地区发展的调查研究
13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调查研究
14互联网金融风险典型调查研究
15“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6我国物联网服务业的崛起、发展与创新调查研究
17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18各地推动“双创”、提振经济、扩大就业的典型调查
19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的案例调查研究
20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开拓和模式创新的典型调查
21活跃和完善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调查研究
22普惠金融发展案例的典型调查
23各类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4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问题调查研究
25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典型调查
2621世纪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
27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典型调查
28各地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与创新调查分析
29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30工业化后期企业管理创新典型调查研究
03 社会学类
1各地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典型调查研究
2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3改善促进民生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典型调查研究
4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新举措新经验调查研究
5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建设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6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7我国当代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单项调查
8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转变的调查研究
9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调查研究
10各地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调查研究
11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2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
13社会变迁与消费转型的调查研究
14我国社会组织依法自治、发挥作用的改革创新调查研究
15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
16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7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18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19社会办医,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20城市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
21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2时尚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
23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24公众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25当前社会心态变化趋势研究
26农村土地流转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04 法律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研究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3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宪法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4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实践与经验调查
研究
5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
6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
7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
8我国民事立法完善问题研究
9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10各地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实践调查研究
11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
12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3我国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问题调查研究
14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改革和建设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15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典型调查研究
16网络空间法治问题研究
17电子商务立法研究
18网络安全立法研究
19基本法框架下的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问题研究
20反腐败国家立法与监察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21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22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关系研究
05 教育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调查研究
3新时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新的调查研究
4新世纪我国大学教育教学发展、创新和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5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
6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本领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的典型调查
7学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的改革与创新调查研究
8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9中小学加强和创新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典型调查
10各类学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和经验调查研究
11各类学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12各地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资源差距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
13国家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举措和成就调查研究
14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
15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实践的调查研究
16大学生自主创业案例研究
17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教学应用的调查研究
18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的调查研究
1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思政课创新实践的经验调查研究
06 管理类
1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转型、行政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典型调查
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3电子商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4新型科技企业管理和服务创新的调查研究
5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
6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7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调查研究
8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
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
10企业在创新转型升级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
11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调查研究
12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13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
14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5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和企业家协会)建设新进展、新作用调查研究
16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17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购买公共服务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18便民快捷健全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
19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20基层政府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调查研究
21各地落实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22在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中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调查研究
23基层腐败治理问题的典型调查
24县乡政府管理成本降低状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25非政府组织管理有效性问题的典型调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5359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