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亚 王占昌 伍锦程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摘要 本文依托大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示范研究课题,通过对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服务机制的探索研究,提出建立常态化地质资料信息协同服务机制,搭建集群服务共享平台,建立集群节点体系,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发布,这种集群化服务模式,将能解决地质资料信息存储分散,“孤岛”式服务,大大提高地质成果公共服务能力。
关键词 地质资料 信息服务 集群化 协同服务 共享平台
0 引言
地质资料信息是地质工作长期积累形成的重要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各界对地质信息的需求日益强烈,但因地质资料分散式管理,使得资料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机制和手段,以及在线业务服务能力仍相对薄弱,社会公众的可参与程度不高,激励信息消费的地质资料“生态服务社区”尚未形成,制约着地质资料信息潜在价值的有效发挥。
1 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
在我国,随着云计算的落地、物联网的感知和大数据的挖掘等技术触碰,诸多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启动了“集群”工程。2010年,国土资源部印发《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地质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效能为目标,以地质信息共享服务体制与机制创新为动力,构建广泛交流,服务社会的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形成信息资源合理布局,信息服务分级分类,地勘单位全面参与的地质信息共享服务新局面,促进形成数据采集、汇交、集成、更新区域服务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地质信息的共享服务,提升地质信息服务能力[1]。这在我国地质行业尚属首次,是对传统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变革,有利于延长地质工作产业链,提高地质成果公共服务能力,解决地质资料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避免地质工作重复投入[2]。
2 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的统筹安排下,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了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示范研究课题。课题组在“坚持公共服务、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维护权益、逐步推进、共同参与”六项原则基础上,围绕集成集群、深度开发,实现资料信息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的指导方针,针对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数据运行环境和网络建设等方面着力开展工作,通过与西北区地勘单位合作共建,建立有效的西北区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区域性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逐步消除或连通地质资料信息孤岛,把各自掌握的分散、孤立的地质资料信息汇集到统一的共享平台上来,加以整合应用,在西北区逐步形成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分布式、多层次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能力。
21 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机制
课题组协同新疆、陕西、宁夏三省区国土资源信息中心,通过调研、走访、观摩、培训、指导、协作等多种方式,为构建大区与省级地质资料共享与服务的常态机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在地质资料管理机制、汇交制度、服务方式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应在各项管理职能全面到位的前提下,由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服务制度护航,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围绕地质资料分布式和集中式馆藏现状,针对地质资料信息多元异构数据聚合,以“节点群”为集结单元,通过网络共享平台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开展跨区域协同服务。同时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了大区与省级的业务沟通,通过集群组网建立起常态化联动服务机制,逐步实现地质资料由传统的信息汇集型向现代的集群服务型新模式转变。
大区与省级地质资料信息协同共享与服务机制的构成要素概括如下:
1)制度保障。从地质资料的催交、接收、验收、保管、汇交等环节入手,切实履行地质资料管理制度,完善内部 *** 作规程,确保汇交质量,为信息共享提供翔实、权威的数据源。
2)搭平台、建通道。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搭建分级、对等、实时、高效、智能的共享服务通道,在保护地方权益的同时消除信息孤岛,扩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领域和范围。
3)共享服务:在切实履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集群节点体系等技术手段建立大区与省级之间的高效服务和对等通道,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发布与联动服务,向外界呈现无缝服务窗口(图1)。
图1 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服务机制
22 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平台
课题组以务实需求为导向,追踪信息技术前沿理论,紧扣地质资料信息“集群”主题,针对地质资料信息集中式和分布式馆藏现状,研制了地学空间信息检索系统,由“部、局、大区、省、地市”的“树状或网状”组网形态呈现出节点集群服务模式,为构建广泛参与、广域覆盖、互联互通的地质资料信息节点群提供运行支撑环境,为实现地质资料由传统的信息汇集型向现代的集群服务型新模式、新机制转变提供了实现手段。
地学空间信息检索系统以“数据中心”为集结核心,构筑了面向资源、面向服务的并行架构体系,通过节点凭据认证、资料发现、信息传输、数据聚合、离散化存储、松散对等、并行检索、信息重构等多项技术手段,实现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节点与架构群之间的信息汇集、跨域部署、定制访问、检索手段多样化等功能,提供了集群环境前后台可嵌入式访问接口,使地质资料多元异构信息统一组网视图的联合呈现成为可能。
在这个系统上可以实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发布服务;基于空间约束、属性关键字及类别特征的地质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地质资料空间要素多比例尺一体化“一张图”交互 *** 作环境。
同时针对地质资料分布式馆藏现状,通过网络通道构筑广泛参与、广域覆盖、互联互通的节点群,可呈现地质资料信息分布式运行维护、协同式聚合、集群式共享的联合组网形态和服务模式;具备向社会公众提供地质资料基于空间信息的检索服务机制;能为专业人员提供交互制图环境,能为跨行业应用提供嵌入式接口。
23 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产品
课题组在协同西北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同建立集群体系的前提下,联合组网并开展地质资料信息的汇聚、整理、维护、更新与发布工作;在分级共享服务方面,充分尊重地方权益,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实现集群节点间的同步对等机制;针对共享服务平台和地质资料信息专题数据集制作产品包,按产业化服务机制向外界提供信息产品服务(图2)。
图2 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产品
231 西北区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及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
截至2013年底,相继建成地质资料案卷级目录数据库21564档、文件级目录数据库176725条、工作程度数据库6230条。其中,陕西省地质资料目录案卷级7604 档、文件级39628 条、地质工作程度2046档;新疆地质资料目录案卷级9900档、文件级135781条、地质工作程度4154条,“358”地质工作程度系列检索图册1本;宁夏地质资料目录案卷级3194条、文件级500档、地质工作程度30条,生态移民工程分布图1套;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馆藏地质资料目录案卷级866档、文件级816档。
232 西北区地质图数据库
整理并发布了全国1:250万地质图数据库,制作了全国25维DEM地势模型镶嵌影像图,整理制作了青藏高原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古地理图和全国水工环“十二五”工作部署图等多种数据源,还将全球1:3500万地质图数据库、全国1:250万地质图数据库等导入至数据中心,向外界提供了基于位置的“穿透式”地质体属性特征多比例尺权重解析服务。
233 专题服务产品开发
在开展重要成矿区带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技术指南和地质资料信息专题服务产品编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新疆“358”地质工作程度系列检索图册》,直观地揭示了新疆整装勘查区和重点成矿区带内地质工作程度的现状,针对成矿区带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形成了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技术流程,为地方性项目设置和规划部署提供决策依据。
收集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区的分布范围、人口数量等基本情况,将馆藏的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矿产地质等资料运用到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工程中,确立了迁出区和迁入区,完成了生态移民区分布图的编制工作。
3 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模式
通过对地质资料的集成集群和深度开发,采用信息领域前沿技术,疏通地质资料信息管理与服务渠道并构建行业级共享服务平台,将分散、孤立的地质资料进行分布式汇集,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在持续更新维护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横向联结和纵向延伸服务,全方位、多角度展现、解读、挖掘地质资料信息内涵;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也由传统的借阅式服务方式向知识型服务模式转变,行业级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服务的模式已具雏形。
1)建立常态化地质资料信息协同服务。通过健全制度、项目支撑、业务沟通、技术协作、经验交流、虚拟团队等方式,开展省级及大区协同服务机制,逐步建立常态化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协同服务。
2)搭建集群服务共享平台。针对全国地质资料分布式馆藏的特点,从集群技术实现的角度出发,每个馆藏机构均能构成可独立运行的节点;“节点群”由门户聚合器和服务接口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数据互联互通和功能对等协同等技术,可呈现分布式运维、协同式聚合、集群式共享。通过网络共享平台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开展跨区域协同服务。
3)建立集群节点体系。通过计算机软硬件部署和网络节点配置,建立基础运行环境,在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和地勘单位,安装部署了集群共享平台“地学空间信息检索系统”。与大区中心、地调局实现了协同组网,呈现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联合服务态势。
4)每个集群节点遵照相应的管理制度、技术标准,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转换工具,整理并发布非涉密的各类地质资料(图3),实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服务[3]。
图3 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服务发布
4 结语
对比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成果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现阶段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尚存较大差距。通过对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机制和服务模式的探索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常态化管理机制和顺畅的运行模式是实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的前提保障,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向外界提供地质资料信息管理与服务的重要手段,翔实而权威的地质资料信息是“集群”的根本。切实做好地质资料集群化服务,将会有效解决地质资料信息存储分散,“孤岛”式服务,大大提高地质成果公共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礼卿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开启[J]国土资源导刊,2011(10):38~39
[2]高兵,王永生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问题探讨[J]资源与产业,2010(S1):75~76
[3]刘春娥,王占昌,张红英地质资料信息节点群呈现机理分析[J]中国矿业,2013(9):69~72
(一)加快技术研发,突破产业瓶颈。以掌握原理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为目标,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明确发展重点,加强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传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形成一批物联网技术研发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促进应用单位与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加强协同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二)推动应用示范,促进经济发展。对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重要领域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围绕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物流配送和经营管理流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积极利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提升生产和运行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保障安全生产,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升级。
(三)改善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在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围绕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实施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构建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可靠的智能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扩展和延伸服务范围,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四)突出区域特色,科学有序发展。引导和督促地方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物联网发展定位,结合科研能力、应用基础、产业园区等特点和优势,科学谋划,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物联网发展,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要强化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及示范应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弱的地区侧重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应用。加快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应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要加强统筹、注重效果、突出特色。
(五)加强总体设计,完善标准体系。强化统筹协作,依托跨部门、跨行业的标准化协作机制,协调推进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急用先立、共性先立原则,加快编码标识、接口、数据、信息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推动军民融合标准化工作,开展军民通用标准研制。鼓励和支持国内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六)壮大核心产业,提高支撑能力。加快物联网关键核心产业发展,提升感知识别制造产业发展水平,构建完善的物联网通信网络制造及服务产业链,发展物联网应用及软件等相关产业。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积极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不断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培育与应用示范的结合,鼓励和支持设备制造、软件开发、服务集成等企业及科研单位参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七)创新商业模式,培育新兴业态。积极探索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大力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推进应用服务的市场化,带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培育新兴服务产业。鼓励和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参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
(八)加强防护管理,保障信息安全。提高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与数据保护水平,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安全评估机制,有效保障物联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各环节的安全可控。涉及国家公共安全和基础设施的重要物联网应用,其系统解决方案、核心设备以及运营服务必须立足于安全可控。
(九)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协同共享。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避免重数据采集、轻数据处理和综合应用。加强对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投资。江苏布局一核心区两支撑区
政策指导是:“一个产业核心区、两个产业支撑区、全省应用示范先行区”
浙江打造一个核心两翼配合产业群
把浙江打造成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成以杭州为核心,嘉兴、温州乐清为“两翼”的物联网产业集群;成立物联网“产学研用”联盟,设立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广东广州深圳
广东将把广东省无线射频识别产业(番禺)园区、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广东省卫星导航产业示范基地等,作为广州市物联网产业的重要载体。
其中,广州市规划将创建广东省物联网产业基地,形成较大规模物联网产业集群;到2015年内培育出50家年收入超亿元的物联网企业,集聚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卫星导航等设备制造企业500余家,物联网相关应用企业1000余家。物联网节点可以获得ipv6地址。物联网的发展为IPv6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IPv6也是万物互联的必经之路。从技术上看,实现万物互联的美好愿景,除了需要特殊的设备,传感器等,需要为每个物设置一个IP地址。Pv4枯竭,海量智能设备对地址的需求日益增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