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数据何以为大
数据现在是个热点词汇,关于有了大数据,如何发挥大数据的价值,议论纷纷,而笔者以为,似乎这有点搞错了原因与结果,就象关联关系,有A的时候,B与之关联,而有B的时候,A却未必关联,笔者还是从通常的4个V来描述一下我所认为的大数据思维。
1、大数据的量,数据量足够大,达到了统计性意义,才有价值。笔者看过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例如传统的,收集几千条数据,很难发现血缘关系对遗传病的影响,而一旦达到2万条以上,那么发现这种影响就会非常明显。那么对于我们在收集问题时,是为了发现隐藏的知识去收集数据,还是不管有没有价值地收集,这还是值得商榷的。其实收集数据,对于数据本身,还是可以划分出一些标准,确立出层级,结合需求、目标来收集,当然有人会说,这样的话,将会导致巨大的偏差,例如说丧失了数据的完整性,有一定的主观偏向,但是笔者以为,这样至少可以让收集到的数据的价值相对较高。
2、大数据的种类,也可以说成数据的维度,对于一个对象,采取标签化的方式,进行标记,针对需求进行种类的扩充,和数据的量一样,笔者认为同样是建议根据需求来确立,但是对于标签,有一个通常采取的策略,那就是推荐标签和自定义标签的问题,分类法其实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创举,采取推荐标签的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标签的总量,而减少后期的规约工作,数据收集时扩充量、扩充维度,但是在数据进入应用状态时,我们是希望处理的是小数据、少维度,而通过这种推荐、可选择的方式,可以在标准化基础上的自定义,而不是毫无规则的扩展,甚至用户的自定义标签给予一定的限制,这样可以使维度的价值更为显现。
3、关于时效性,现在进入了读秒时代,那么在很短的时间进行问题分析、关联推荐、决策等等,需要的数据量和数据种类相比以前,往往更多,换个说法,因为现在时效性要求高了,所以处理数据的方式变了,以前可能多人处理,多次处理,现在必须变得单人处理、单次处理,那么相应的信息系统、工作方式、甚至企业的组织模式,管理绩效都需要改变,例如笔者曾经工作的企业,上了ERP系统,设计师意见很大,说一个典型案例,以往发一张变更单,发出去工作结束,而上了ERP系统以后,就必须为这张变更单设定物料代码,设置需要查询物料的存储,而这些是以前设计师不管的,又没有为设计师为这些增加的工作支付奖励,甚至因为物料的缺少而导致变更单不能发出,以至于设计师工作没有完成,导致被处罚。但是我们从把工作一次就做完,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角度,这样的设计变更与物料集成的方式显然是必须的。那么作为一个工作人员,如何让自己的工作更全面,更完整,避免王府,让整个企业工作更具有时间的竞争力,提高数据的数量、种类、处理能力是必须的。
4、关于大数据价值,一种说法是大数据有大价值,还有一种是相对于以往的结构化数据、少量数据,现在是大数据了,所以大数据的单位价值下降。笔者以为这两种说法都正确,这是一个从总体价值来看,一个从单元数据价值来看的问题。而笔者提出一个新的关于大数据价值的观点,那就是真正发挥大数据的价值的另外一个思路。这个思路就是针对企业的问题,首先要说什么是问题,笔者说的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因为一说问题,大家都以为不好、错误等等,而笔者的问题的定义是指状态与其期望状态的差异,包括三种模式,
1)通常意义的问题,例如失火了,必须立即扑救,其实这是三种模式中最少的一种;
2)希望保持状态,
3)期望的状态,这是比原来的状态高一个层级的。
我们针对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往往有多种,例如员工的培训,例如设备的改进,例如组织的方式的变化,当然解决方案包括信息化手段、大数据手段,我们一样需要权衡大数据的方法是不是一种相对较优的方法,如果是,那么用这种手段去解决,那么也就是有价值了。例如笔者知道的一个案例,一个企业某产品部件偶尔会出现问题,企业经历数次后决定针对设备上了一套工控系统,记录材料的温度,结果又一次出现问题时,进行分析认为,如果工人正常上班 *** 作,不应该有这样的数据记录,而经过与值班工人的质询,值班工人承认其上晚班时睡觉,没有及时处理。再往后,同样的问题再没有再次发生。
总结起来,笔者以为大数据思维的核心还是要落实到价值上,面向问题,收集足够量的数据,足够维度的数据,达到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可以满足企业生产、客户需求、甚至竞争的时效要求,而不是一味为了大数据而大数据,这样才是一种务实、有效的正确思维方式,是一线大数据的有效的项目推进方式,在这样的思维模式基础上,采取滚雪球方式,把大数据逐步展开,才真正赢来大数据百花齐放的春天。
二、大数据思维方式
大数据研究专家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时代,人们对待数据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如下三个变化:
1)人们处理的数据从样本数据变成全部数据;
2)由于是全样本数据,人们不得不接受数据的混杂性,而放弃对精确性的追求;
3)人类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转而关注相关关系。
事实上,大数据时代带给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深刻转变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笔者认为,大数据思维最关键的转变在于从自然思维转向智能思维,使得大数据像具有生命力一样,获得类似于“人脑”的智能,甚至智慧。
1、总体思维
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象的总体特征,以往采样一直是主要数据获取手段,这是人类在无法获得总体数据信息条件下的无奈选择。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获得与分析更多的数据,甚至是与之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采样,从而可以带来更全面的认识,可以更清楚地发现样本无法揭示的细节信息。
正如舍恩伯格总结道:“我们总是习惯把统计抽样看作文明得以建立的牢固基石,就如同几何学定理和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但是,统计抽样其实只是为了在技术受限的特定时期,解决当时存在的一些特定问题而产生的,其历史不足一百年。如今,技术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抽样分析就像是在汽车时代骑马一样。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使用样本分析法,但这不再是我们分析数据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在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收集、存储、分析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动态地获得研究对象有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因诸多限制不得不采用样本研究方法,相应地,思维方式也应该从样本思维转向总体思维,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立体、系统地认识总体状况。
2、容错思维
在小数据时代,由于收集的样本信息量比较少,所以必须确保记录下来的数据尽量结构化、精确化,否则,分析得出的结论在推及总体上就会“南辕北辙”,因此,就必须十分注重精确思维。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突破,大量的非结构化、异构化的数据能够得到储存和分析,这一方面提升了我们从数据中获取知识和洞见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精确思维造成了挑战。
舍恩伯格指出,“执迷于精确性是信息缺乏时代和模拟时代的产物。只有5%的数据是结构化且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的。如果不接受混乱,剩下95%的非结构化数据都无法利用,只有接受不精确性,我们才能打开一扇从未涉足的世界的窗户”。也就是说,在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要从精确思维转向容错思维,当拥有海量即时数据时,绝对的精准不再是追求的主要目标,适当忽略微观层面上的精确度,容许一定程度的错误与混杂,反而可以在宏观层面拥有更好的知识和洞察力。
3、相关思维
在小数据世界中,人们往往执着于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试图通过有限样本数据来剖析其中的内在机理。小数据的另一个缺陷就是有限的样本数据无法反映出事物之间的普遍性的相关关系。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出事物之间隐蔽的相关关系,获得更多的认知与洞见,运用这些认知与洞见就可以帮助我们捕捉现在和预测未来,而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基础上的预测正是大数据的核心议题。
通过关注线性的相关关系,以及复杂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可以帮助人们看到很多以前不曾注意的联系,还可以掌握以前无法理解的复杂技术和社会动态,相关关系甚至可以超越因果关系,成为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更好视角。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的出现让人们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转而关注相关关系,人们只需知道“是什么”,而不用知道“为什么”。我们不必非得知道事物或现象背后的复杂深层原因,而只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获知“是什么”就意义非凡,这会给我们提供非常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信息和知识。也就是说,在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要从因果思维转向相关思维,努力颠覆千百年来人类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和固有偏见,才能更好地分享大数据带来的深刻洞见。
4、智能思维
不断提高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始终是人类社会长期不懈努力的方向。计算机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研发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并开始一定应用。应该说,自进入到信息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已得到明显提升,但始终面临瓶颈而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机器的思维方式仍属于线性、简单、物理的自然思维,智能水平仍不尽如人意。
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为提升机器智能带来契机,因为大数据将有效推进机器思维方式由自然思维转向智能思维,这才是大数据思维转变的关键所在、核心内容。众所周知,人脑之所以具有智能、智慧,就在于它能够对周遭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收集、逻辑判断和归纳总结,获得有关事物或现象的认识与见解。同样,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可视技术等的突破发展,大数据系统也能够自动地搜索所有相关的数据信息,并进而类似“人脑”一样主动、立体、逻辑地分析数据、做出判断、提供洞见,那么,无疑也就具有了类似人类的智能思维能力和预测未来的能力。
“智能、智慧”是大数据时代的显著特征,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也要求从自然思维转向智能思维,不断提升机器或系统的社会计算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从而获得具有洞察力和新价值的东西,甚至类似于人类的“智慧”。
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开启了一个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到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
大数据时代将带来深刻的思维转变,大数据不仅将改变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改变商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运行方式,而且将从根本上奠定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数据,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国家与社会诸多领域存在的“不可治理”状况,使得国家和社会治理更加透明、有效和智慧。大数据是一种现代云基础架构,它包含了多种与其他人连接和共享信息的方法。它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如通过社交网站连接人、通过共享朋友或网络来寻找人们之间互相认识的可能性。大数据的背后运行着人工智能,而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完全透明的,人们不知道背后有这样的技术。大数据位于人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之后,然后人们通过它给移动互联网贡献信息,即使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为什么大数据如此重要
第一,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正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结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数字家庭、电子商务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态,这些应用不断产生大数据。云计算为这些海量、多样化的大数据提供存储和运算平台。通过对不同来源数据的管理、处理、分析与优化,将结果反馈到上述应用中,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第二,大数据是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引擎。面向大数据市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会不断涌现。在硬件与集成设备领域,大数据将对芯片、存储产业产生重要影响,还将催生一体化数据存储处理服务器、内存计算等市场。在软件与服务领域,大数据将引发数据快速处理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发展。
第三,大数据利用将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行各业的决策正在从“业务驱动” 转变“数据驱动”。
总结
在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时候,要用大数据的思维去发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大数据的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从前我们所了解的数据是冷冰冰的、死气沉沉的,被存到冷备份默默地等着人拿出来用,我们对待数据的感觉十分消极,要先想清楚其用处才开始分析应用。现在,数据时代来临了,人们正在试图点燃数据,使其变热,赋予生命。所谓“活数据”,是动态的数据,流通的数据,因互动而产生,因产生而互动,是自然演化的数据,要用大数据的思维去考虑这些数据怎样才能带来效益。未来大数据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与大数据相关的职业比如数据挖掘师,数据分析师等必定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因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华尔街日报》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指出数据是一种生产资料,大数据是下一个创新、竞争、生产力提高的前沿。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认定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因此,发达国家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信息化向社会经济各方面、大众日常生活的渗透。有资料显示,1998年全球网民平均每月使用流量是1MB(兆字节),2000年是10MB,2003年是100MB,2008年是1GB(1GB等于1024MB),2014年将是10GB。全网流量累计达到1EB(即10亿GB或1000PB)的时间在2001年是一年,在2004年是一个月,在2007年是一周,而2013年仅需一天,即一天产生的信息量可刻满188亿张DVD光盘。我国网民数居世界之首,每天产生的数据量也位于世界前列。淘宝网站每天有超过数千万笔交易,单日数据产生量超过50TB(1TB等于1000GB),存储量40PB(1PB等于1000TB)。百度公司目前数据总量接近1000PB,存储网页数量接近1万亿页,每天大约要处理60亿次搜索请求,几十PB数据。一个8Mbps(兆比特每秒)的摄像头一小时能产生36GB数据,一个城市若安装几十万个交通和安防摄像头,每月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几十PB。医院也是数据产生集中的地方。现在,一个病人的CT影像数据量达几十GB,而全国每年门诊人数以数十亿计,并且他们的信息需要长时间保存。总之,大数据存在于各行各业,一个大数据时代正在到来。
信息爆炸不自今日起,但近年来人们更加感受到大数据的来势迅猛。一方面,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以物联网和家电为代表的联网设备数量增长更快。2007年全球有5亿个设备联网,人均01个;2013年全球将有500亿个设备联网,人均70个。随着宽带化的发展,人均网络接入带宽和流量也迅速提升。全球新产生数据年增40%,即信息总量每两年就可以翻番,这一趋势还将持续。目前,单一数据集容量超过几十TB甚至数PB已不罕见,其规模大到无法在容许的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
数据规模越大,处理的难度也越大,但对其进行挖掘可能得到的价值更大,这就是大数据热的原因。首先,大数据反映舆情和民意。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为564亿,手机网民为42亿,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大众需求、诉求和意见。其次,企业和政府的信息系统每天源源不断产生大量数据。根据赛门铁克公司的调研报告,全球企业的信息存储总量已达22ZB(1ZB等于1000EB),年增67%。医院、学校和银行等也都会收集和存储大量信息。政府可以部署传感器等感知单元,收集环境和社会管理所需的信息。2011年,英国《自然》杂志曾出版专刊指出,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人类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大数据应用的领域
大数据技术可运用到各行各业。宏观经济方面,IBM日本公司建立经济指标预测系统,从互联网新闻中搜索影响制造业的480项经济数据,计算采购经理人指数的预测值。印第安纳大学利用谷歌公司提供的心情分析工具,从近千万条网民留言中归纳出六种心情,进而对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变化进行预测,准确率达到87%。制造业方面,华尔街对冲基金依据购物网站的顾客评论,分析企业产品销售状况;一些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对采购和合理库存量的管理,通过分析网上数据了解客户需求、掌握市场动向。有资料显示,全球零售商因盲目进货导致的销售损失每年达1000亿美元,这方面的数据分析大有作为。
在农业领域,硅谷有个气候公司,从美国气象局等数据库中获得几十年的天气数据,将各地降雨、气温、土壤状况与历年农作物产量的相关度做成精密图表,预测农场来年产量,向农户出售个性化保险。在商业领域,沃尔玛公司通过分析销售数据,了解顾客购物习惯,得出适合搭配在一起出售的商品,还可从中细分顾客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在金融领域,华尔街“德温特资本市场”公司分析34亿微博账户留言,判断民众情绪,依据人们高兴时买股票、焦虑时抛售股票的规律,决定公司股票的买入或卖出。阿里公司根据在淘宝网上中小企业的交易状况筛选出财务健康和讲究诚信的企业,对他们发放无需担保的贷款。目前已放贷300多亿元,坏账率仅03%。
在医疗保健领域,“谷歌流感趋势”项目依据网民搜索内容分析全球范围内流感等病疫传播状况,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提供的报告对比,追踪疾病的精确率达到97%。社交网络为许多慢性病患者提供临床症状交流和诊治经验分享平台,医生借此可获得在医院通常得不到的临床效果统计数据。基于对人体基因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症下药的个性化治疗。在社会安全管理领域,通过对手机数据的挖掘,可以分析实时动态的流动人口来源、出行,实时交通客流信息及拥堵情况。利用短信、微博、微信和搜索引擎,可以收集热点事件,挖掘舆情,还可以追踪造谣信息的源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对十万多人手机的通话、短信和空间位置等信息进行处理,提取人们行为的时空规律性,进行犯罪预测。在科学研究领域,基于密集数据分析的科学发现成为继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和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个范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材料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正在兴起。
麦肯锡公司2011年报告推测,如果把大数据用于美国的医疗保健,一年产生潜在价值3000亿美元,用于欧洲的公共管理可获得年度潜在价值2500亿欧元;服务提供商利用个人位置数据可获得潜在的消费者年度盈余6000亿美元;利用大数据分析,零售商可增加运营利润60%,制造业设备装配成本会减少50%。
大数据技术的挑战和启示
目前,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仍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体现在大数据挖掘的四个环节中。首先在数据收集方面。要对来自网络包括物联网和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其次是数据存储。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通常要用到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技术,在存储时要按照一定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通过过滤和去重,减少存储量,同时加入便于日后检索的标签。第三是数据处理。有些行业的数据涉及上百个参数,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数据样本本身,更体现在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难以用传统的方法描述与度量,处理的复杂度很大,需要将高维图像等多媒体数据降维后度量与处理,利用上下文关联进行语义分析,从大量动态而且可能是模棱两可的数据中综合信息,并导出可理解的内容。第四是结果的可视化呈现,使结果更直观以便于洞察。目前,尽管计算机智能化有了很大进步,但还只能针对小规模、有结构或类结构的数据进行分析,谈不上深层次的数据挖掘,现有的数据挖掘算法在不同行业中难以通用。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前景是十分光明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任务很重,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保证。大数据分析对我们深刻领会世情和国情,把握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做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数据的重要价值。
为了开发大数据这一金矿,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首先,大数据分析需要有大数据的技术与产品支持。发达国家一些信息技术(IT)企业已提前发力,通过加大开发力度和兼并等多种手段,努力向成为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国外一些企业打出免费承接大数据分析的招牌,既是为了练兵,也是为了获取情报。过分依赖国外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平台,难以回避信息泄密风险。有些日常生活信息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从中也可摸到国家经济和社会脉搏。因此,我们需要有自主可控的大数据技术与产品。美国政府2012年3月发布《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倡议》,这是继1993年宣布“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又一重大科技部署,联邦政府和一些部委已安排资金用于大数据开发。我们与发达国家有不少差距,更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中国人口居世界首位,将会成为产生数据量最多的国家,但我们对数据保存不够重视,对存储数据的利用率也不高。此外,我国一些部门和机构拥有大量数据却不愿与其他部门共享,导致信息不完整或重复投资。政府应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破数据割据与封锁,应注重公开信息,应重视数据挖掘。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统一数据开放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并鼓励挖掘与利用。例如,提供各地天气与航班延误的关系,推动航空公司提升正点率。
大数据的挖掘与利用应当有法可依。去年底全国人大通过的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是一个好的开始,当前要尽快制定“信息公开法”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在很多机构和企业拥有大量客户信息。应当既鼓励面向群体、服务社会的数据挖掘,又要防止侵犯个体隐私;既提倡数据共享,又要防止数据被滥用。此外,还需要界定数据挖掘、利用的权限和范围。大数据系统本身的安全性也是值得特别关注的,要注意技术安全性和管理制度安全性并重,防止信息被损坏、篡改、泄露或被窃,保护公民和国家的信息安全。
大数据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盖特纳咨询公司预测大数据将为全球带来440万个IT新岗位和上千万个非IT岗位。麦肯锡公司预测美国到2018年需要深度数据分析人才44万—49万,缺口14万—19万人;需要既熟悉本单位需求又了解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管理者150万,这方面的人才缺口更大。中国是人才大国,但能理解与应用大数据的创新人才更是稀缺资源。
大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反映,是一个应用驱动性很强的服务领域,是具有无穷潜力的新兴产业领域;目前,其标准和产业格局尚未形成,这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宝贵机会。我们要从战略上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将它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抓手,但要注意科学规划,切忌一哄而上。个人认为物联网主要价值在于:
1、使得各类信息、咨询可以更容易的被获取
2、大量信息的集合能够更容易的产生衍生价值
3、将一定的人力资源从繁杂的信息数据采集和处理中解放出来、
4、提高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便捷性,提高人的幸福感
马云在所作的“物联改变世界”演讲中说——今天的阿里巴巴,是18年前就决定了的,因为我们的团队相信而看见,因为我们相信未来,江苏2009年就开始物联网的探索,2009年阿里巴巴启动云计算。双方坚持8年才有今天,这只是概念?还记得上个世纪关于能源时代的讨论吗?人类目前就是进入数据时代,江苏和浙江双剑合璧,云计算和大数据联手,没有智能的物联网是植物人,机器得像人一样去学习,机器和人不会形成竞争,机器越来越会像人,人下围棋,失败后沮丧?只要是说得清楚的东西,机器一定比人聪明,人不用沮丧。人必须做机器做不到的事情,未来数据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计算能力将成为强大生产能力。互联网本身是一种生产关系。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将倒逼整个社会改革,企业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必须学会自己革自己的命,技术和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未来是MADE IN INTERNET。制造业会变成一种服务业。未来的企业将是一种现代服务业企业。计算、数据、智能,会将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天赋彻底激发,更高级的文明也许早就具备这能力。所以,也许对照人一样去找外星人,是找不到的!未来一二百年,挖掘人类内心世界的智能研究会有重大突破。人类活更长寿命绝不是幻想好多金句、有趣的料,来不及记,录下来,今天人类要思考的是如何面对未来,所以庆幸这个会在无锡开,所面对的环境是最宽松,政府管理创新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人是未来的专家,要相信年轻人隐私、安全……这些物联网衍生问题我们的后代一定能比我们解决得好。
9月10日无锡太热闹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今天起举行!上午举行的峰会上,马云等业界大咖带来了精彩演讲
马云是最后登场的,但因为这一年来马云多次出现在与无锡相关的行业场合、阿里巴巴集团也和无锡有了诸多合作,所以特别引人关注。马云登台前,就从在场嘉宾的朋友圈里,搜罗到了不少马云的“踪影”。
马云无疑是最成功的网络商人之一。他把他的经验和未来的事情都说出来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