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消费新模式:农业公园。“农业公园”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农作物种植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它是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
2、休闲农业新模式:文创农业。将传统的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借助文创思维逻辑,将文化、科技与农业要素相融合,这就是文创农业。
3、光伏农业新模式:农光互补模式。农光互补”就是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型发展模式,通过建设棚顶光伏工程实现清洁能源发电,最终并入国家电网,同时在棚下将光伏科技与现代物理农业有机结合,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4、农产品营销新媒体:认养农业。只需在手机上安装APP终端,就可以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进行24小时监控——这不是虚拟的开心农场,是现实的“认养农业”。
5、农业经营新模式: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
6、农业变现新模式:田园综合体。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当前乡村发展代表创新突破的思维模式。
7、农业资源重组新模式:共享农业。近年来,“共享”这个概念迅速兴起,在“互联网+”的模式助推下更是呈爆发式增长,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6%,与工业化国家70%的城镇化水平还差20多个百分点。如何利用这个空间,是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所在。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以农为本”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要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科学规划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空间。调研论证、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现实状况和优势特色,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才能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要有前瞻性,要具有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可融性,同时又要考虑区域内的协调性。可融性就是要对未来发展的空间留有余地,区域协调性,就是要考虑一定半径之内区域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可融性和协调性将决定今后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决定未来农村城镇化道路能走多远的问题。
三、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工业化前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贡献工业和城市,导致几十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已经势在必行。近几年农业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西南地区的大旱,再一次暴露了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欠账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2004年至2010年,中共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并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既需要投入切实到位,也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对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改造和完善,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四、要有效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是民生之本。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现有劳动力素质不能很好满足城镇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现了“需求人才短缺与现有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就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贯彻落实好已经实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外,还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还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教育和科研优势,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五、要着力破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提高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土地分散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极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是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又一因素。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资金短缺问题,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提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六、要协调做好三产之间的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但产业的发展要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为前提,发展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要对现有的乡镇企业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合并重组,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申请规划工业产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聚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优质的服务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七、要积极做好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农村家庭现在已经到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空巢老人现象将在城乡普遍存在,农村老龄化现象使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健全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要解决和落实好城乡政策的衔接工作,保障城乡人员能够有保障的流动,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借鉴国内外解决人口老龄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城镇进行试点,尽早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要想稳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加快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全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和经济实力,特别是要提高城镇对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要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人口和就业、带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在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要优先倾斜。
大力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县城和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吸纳人口和就业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跨区域流动带来的种种问题。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既不存在大城市成本高、交通、住房以及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压力大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产业的集聚、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明显的优势。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道路、用水、用电条件,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农村电网改造,扩大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增加对沼气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补贴,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必须坚决保护好耕地。城镇化必然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但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城镇建设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所以,不论是推进城镇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要保持土地利用规划、用地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努力提高现有建设用地使用效率,防止盲目圈占土地。要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一定能够破解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农家乐
农家乐是以农民家庭为基本接待单位,以利用自然生态与环境资源、农村活动以及农民生活资源,体验生活为特色;以农业农村农事为载体,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以休闲旅游服务经营项目为主的休闲农业项目。
农家乐一般是在原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的基础上,将环境略加美化和修饰,以纯朴的农家风光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游览。农家乐定位于休闲类旅游,既无涉水之险,也无爬山之累,在林荫庭院中,或依山傍水,或竹林幽幽;或花果飘香,清香幽静,小桥流水,绿野成片;或打牌、下棋,或饮茶畅谈,给人一种心旷神怡、身心舒畅之感,犹如置身世外桃源,让游客真正享受清静与悠闲。此外农家乐也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能让每个游客亲自动手,在轻松、愉快的参与过程中获得返璞归真的感受。
2、休闲农庄
休闲农庄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园区,是伴随着近年来都是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提高而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庄式的综合农业园区。农庄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包括田园景观观赏、农业体验、亲子活动、垂钓、乡味品尝等,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游乐、度假等。
目前休闲农庄主要可归纳为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特色村寨型、基地兼容型等四种休闲农庄模式。
目前,国内休闲农庄主要集中在城市郊外及周边地区,城市居民是主要“客源”。城郊距离城市较近,基础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经济效益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郊旅游市场需求快速扩张,景区周边、特色村寨、高科技农业基地将逐渐成为新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热点。
3、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实质上是“田园”与“综合”的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实现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从功能性而言,田园综合体主要有农业产业侧重型和农旅休闲侧重型两类。其中,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以农业生产、产业加工为其核心功能,主要任务是保障基础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同时兼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多重功能;而旅游资源较好或旅游市场较成熟的地区,则以田园意象的实现为基础,将农业产业作为吸引旅游的平台或项目,以田园风光和生态度假为重点,满足城乡居民的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需求。目前,我国田园综合体主要有:优势农业主导、文化创意带动、自然资源引领、市场需求引导4种建设模式。
4、共享农庄
共享农庄就是按照共享经济的理念,在不改变农民所有权的前提下,将农村民宿、土地、产品、资源、项目等闲置资源,根据城市居民田园生活、度假养生、文化创意产业等多种需求进行个性化改造,采取产品定制型、休闲养生型、投资回报型、扶贫济困型、文化创意型等共享方法进行共享,通过互联网与城市居民需求对接,形成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及城市消费者“四赢”局面。
目前,共享农庄在我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主要发展思路有:
(1)简易共享模式。就是农场主通过股权认筹、农产品认种等方式将农场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2)平台共享模式。就是以网络信用体系构建为基础,场景化营销为核心,以信息化建设为根本,实现产业聚集,构建一个联系消费者与农庄的平台,从而形成休闲农业产业平台聚集型发展模式。
(3)智慧共享模式。利用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休闲农业带给消费者生产体验的智能化,交易过程的智能化和消费体验的智能化。
5、民宿
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为外出郊游或远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住宿场所。
目前,我国民宿发展的主要模式有:自然风光型民宿、历史人文型民宿、特色体验型民宿、新村展示型民宿四种。
6、农旅特色小镇
农旅特色小镇是一种以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交叉性产业为主的新型休闲农业业态。主要依拓当地农业基础条件和特色环境条件,在充分尊重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土地资源、文化资源,打造集农业旅游休闲项目、农村产业创新项目、农村商业地产项目、农业文化保护项目为核心的,集合产业、生态、文化和社区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鲜明的农业产业定位、农业旅游特征和农业文化内涵是农旅特色小镇区别于其他类型特色小镇的关键要素。同时,农旅特色小镇强调“镇”的要素,即是在强调农旅产业特色的同时,强调了该主体在“社区功能”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旅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镇村互动、产镇融合模式,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模式,资源整合、差异发展模式三种。
7、美丽休闲乡村
住在农家、玩在农庄、游在村落,这就是美丽休闲乡村的主要内涵。从2019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对美丽休闲乡村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各省市区相及出台了大力支持美丽休闲乡村发展项目的资金扶持政策。2020年,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美丽休闲乡村项目的核心目的有两个,一是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二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农业农村部《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提出:“2020年,认定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开展“最美乡创、乡红、乡艺、乡厨、乡贤、乡社、乡品、乡园、乡景、乡居”等“十最十乡”推介活动”。
美丽休闲乡村主要以村庄或自然村落自然资源、主导产业为基础,结合乡村文化,融入旅游要素,打造可观、可游、可品、可住、可行、可体验的多元化休闲农业产品,实现主导产业与特色产品的旅游化链条延伸,让当地农民参与其中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8、农业公园
农业公园是以自然村庄和原住民的生活、生产圈为核心,涵盖园林化的乡村、生态化的田园、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等景观,并融合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乡村产业文化等于一体的新型公园形态。
目前,我国农业公园建设,依主要功能,有旅游观光型、休闲度假型、科技服务型之分;依区域位置,有都市型、乡村型之分;依产业数量,有单一型、复合型之分。考虑到动物与植物的活动与生长规律,国家公园区划面积定立标准等,我国农业公园还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
此外,休闲农业经营模式还有: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农业嘉年华、社区支持农业、农产品展销等不同模式,目前都还在探索之中。
相关案例推荐:江苏淮安古庄牛新农村农业一体化规划、
上海闵行绿金创意农园详细规划、
郑州新区(中牟)北部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核心区总体规划、
江苏洋河农业嘉年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