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国内的应用案例有哪些??

物联网在国内的应用案例有哪些??,第1张

物联网应用实例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以下是几个物联网应用案例,可谓您身边的物联网应用案例,浅显易懂,相信对您一定会有所帮助。
物联网应用案例之研华科技节能及电力监控系统助力大学实现智能电力管理
台湾的一所大学正在经历戏剧性的用电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校园里越来越多的校舍和学生人数。旨在分析其功率消耗,提高他们52个建筑物的能源效率,这个大学要建立一个采用基于网络硬件和软件的能源管理系统。考虑到这些目标,他们采用了研华科技提供节省能源的方案。可谓一则非常好的物联网应用案例。
他们要创建一个纵横52座校园建筑物的能源管理系统 ,以监察和改善功耗管理,保证高效的能源使用。这种能力可以监测每一栋建筑内的实时能耗,还可以预测电力需求,调整电力消耗,并改善电源管理。利用其网络的功能优势,创建一个能耗调查系统和一个实时显示系统,用以显示在每个建筑内的用电情况,以在整个校园内推动和倡导节能。
电源监控计算机工作站使用webaccess中人机界面收集数据并显示状态,这个系统用于分析和比较数据,然后采取适当措施,以减少电力消耗和节约能源。为了确保没有网络连接时数据不会丢失,bemg-4110数据采集器被连接到数字万用表,这样,数据就可以临时存储在本地计算机上, 并在网络恢复时上传,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这所大学使用webaccess和bemg-4110数据采集器来创建基于web的电力监控管理系统。它不仅有助于大学的工作人员和学生节约能源, 而且还促进了节能和高效用能概念的推广。
物联网应用案例之朝阳物联网示范园 试点无人驾公交
朝阳区物联网应用案例朝阳区将修建一座占地4平方公里的物联网应用服务产业园。无人驾驶节能公交车、手机刷卡付费等生活方式将在园区内实现。朝阳区信息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内首个物联网示范园区,一期工程将在未来3年内建成。
据市场调查资料显示,朝阳区一座占地4平方公里的物联网产业示范园已经进入规划阶段。这座物联网产业园区位于东五环外,朝阳区已初步为其选定建设用地,将采取“政企共建”的模式,将能够嵌入物联网的所有高科技产品在园内投入使用,初步划分为商业区域、企业区域、生活区域以及公共区域。
朝阳区的物联网应用案例使我们对物联网的含义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所谓物联网,通俗地说是将生活中的每个物件安装芯片,再通过无线系统综合联系起来,通过一个终端就能控制包括家中和户外所有设备。”该负责人表示,目前物联网技术中包括芯片嵌入、远程指令等很多内容已能够应用,关键是将这些内容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整合,实现综合应用,朝阳区物联网示范园的兴建,正是为这种综合应用提供实验场所。
据介绍,朝阳区物联网示范园最大的看点应该是无人驾驶的公交系统,市民在园区乘坐无人驾驶的节能环保公交车,经过十字路口的时候,红绿灯也能够自动感应到公交车驶近,从而迅速变灯。
物联网应用案例之东莞实现空余车位预约服务
在交通领域,除了人们熟知的视频监控、gps定位外,物联网与手机技术的结合还将带来更多方便。“你看这个车位上装了无线传感器,车辆只要停在这里,系统就能感知,并把信息通过专门的客服电话或手机客户端,传递给用户”,中国电信人士一边现场演示一边介绍,在东莞等地已经实现了这种应用,人们出门前可提前了解哪里有空余车位,甚至获得预约服务。实现这种功能的小小一个传感器由于是无线的,安装起来并不麻烦,而且除了车位信息,也能告诉用户究竟停了多长时间车,以精确收费。
物联网应用案例之手机移动支付空调、窗帘和电视机开关
中国电信手机移动支付,也是论坛上一项引人注目的应用。目前在南京等市刷天翼手机可以坐公交、地铁,今后还会引发新型的消费和应用模式,通过手机可控制家电这种智能家居也开始进入人们生活。在现场看到了根据广东已投入应用的智能化住宅制作的模型,手机上就可以打开空调、窗帘和电视机开关,没人时就可以设置离家模式,开启安防状态,手机里同时能看到家里情况的实时视频。
通过以上物联网应用案例,我们总结物联网(iot,internetofthings)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


文丨伊然

火星旅行已经不能满足马斯克的“画饼”野心了。


当地时间8月19日,在特斯拉第一个“人工智能日”(AI Day),特斯拉的高管们轮番登台向大众介绍了 FSD 完全自动驾驶最新进展和规模深度神经网络训练集群系统Dojo 。特斯拉所研发的名为D1的AI芯片采用7纳米制造工艺,处理能力达到1024亿次,一组芯片能够提供的计算功率达到9千万亿次。人工智能机器人给大众带来了无尽的想象。


在众多的科幻作品中,创作者们已经天马行空地表达过自己的美好畅想与潜在担忧;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无数的科学家和企业也前赴后继地投入到机器人产品的研发中。


现在,机器人研发大军加入了一位重磅级大亨——马斯克。



在发布会现场,马斯克压轴登台。发布了特斯拉机器人计划Tesla Bot 。 显然,这就是特斯拉在邀请函中所说的“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以外的应用”。


根据马斯克的介绍,Tesla Bot身高172米,体重56千克,承载能力20千克,最快行走能力为每小时8公里。TeslaBot外部造型完全仿照人体线条,肩膀以上是黑色无面孔形态,下半身则是像《星球大战》里面太空部队的乳白色铠甲质感外壳,细看之下带有些许静默的诡异感。


Tesla Bot的面部是一个显示屏,显示屏背后是多个摄像头;脖子、胳膊、手、腿位置累计搭载了 40 个机电推杆。 Autopilot 摄像头会作为它的眼睛,它的胸腔内则安放了特斯拉 FSD 芯片,此次发布的多摄像头视觉架构的深度神经网络架构也会在其身上得到应用。


马斯克宣称,Tesla Bot将会达到和人类的尺寸以及重量相近的物理特性,并且会具有用于自动驾驶的相机系统和计算单元,未来会用来帮助人类处理“无聊、重复和危险的工作”。


当然,发布会并没有实物亮相,只是马斯克和他的PPT, 预计产品原型机将在2022年面世


马斯克简短介绍完后,一位演员穿着Tesla Bot造型的紧身衣在舞台上开始了短暂的机械舞表演,颇有超级变变变风范。或许是为了缓解尴尬,马斯克自嘲地表示:“演员不是真正的机器人,但是特斯拉的机器人将会是真实的。”


看起来,马斯克也知道大家对他的“狂言”并没有那么的信任。他在发布会结束后的新闻交流会上还特别强调, 因为特斯拉已经造出了带着轮子的“机器人”( 汽车 ),所以现在几乎拥有制造人形机器人所需的任何零件。


在特斯拉官方招聘页面,最近也发布了四个工作地点位于加州帕洛阿尔托的职位,被外界视作与机器人项目直接相关。


岗位要求分别是专注于执行机构齿轮设计和系统;机器人的机械设计和执行器组件的集成上;高级人形机电机器人架构师;高级人形建模机器人架构师。




马斯克确实是掌握流量入口的高手。


TeslaBot的诡异造型和莫名其妙的发布会,社交网络的注意力又成功被“顶流”马斯克吸引了,各种段子和表情包层出不穷。


一如既往,同行们对马斯克的介绍内容持有异议,有媒体直言Tesla Bot完全是商业宣传——特斯拉绝对不可能在一年内制造出马斯克所宣扬的人形机器人。


目前,全球研制人形态机器人产品最为知名且公认的行业技术标杆是波士顿动力公司。


199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马克·雷波特创办波士顿动力,并在美军的资助下,研发商用机器人


虽然机械的运动能力进展迅速,然而感知、认知和决策能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没有过多进展。


2012年,随着深度学习等算法突破,人工智能大爆炸。5G、物联网带源源不断地产生海量的大数据,投喂给AI大模型。加速迭代的AI大模型给机器人行业带来无限的遐想。


8月17日,波士顿动力分享了一段一分钟视频,双足人形机器人Atlas展示了手跨栏、后空翻下台阶、过独木桥、跳箱子、走斜板等高难度跑酷运动。 波士顿动力公司表示,跑酷测试展示了Atlas全身在各种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平衡,无缝切换动作的实力。


Atlas使用IMU、关节位置和受力传感器来控制其身体并感受地面获得平衡,通过感知算法来识别障碍物。



据波士顿动力介绍,深度相机以每秒15帧的速度生成距离测量数据,形成环境点云,使用多平面分割的算法从点云中提取表面。接着,算法输出的数据被输入地图系统,最后系统帮助Atlas用相机看到不同物体建立模型。


短短三天后,Tesla Bot用几张PPT就盖过了Atlas的风头,马斯克选择的时间节点就颇为值得玩味。


波士顿动力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特斯拉机器人的理论和设想非常前沿,对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也有借鉴和推动意义,但是从目前的行业发展格局和技术水平来说,Tesla Bot的商业化蓝图近乎是痴人说梦。


即便特斯拉有优秀的硬件研发能力,有强大的人工智能计算硬件和算法基础,有钱和政策支持,但是人形机器人研究 在关节控制、手部精细 *** 作、视觉信息理解等几乎所有的技术细节上有太多尚未攻克的难题。


目前,Atlas也仅可以实现每小时54公里的移动速度,并没有可以实现灵活运动的手指关节,特斯拉基本不可能在一年内就完成同行们十几年都没有突破的瓶颈。


有不客气的评论人士指责马斯克宣布的Tesla Bot计划不过是为了转移大众注意力的幌子。


7月,美国权威的消费者权益机构《消费者报告》指出 特斯拉的FSD Beta V9缺乏安全保障措施,不应使用未经专业训练的用户进行驾驶测试。 从用户公开的测试视频中可以看到,纯靠视觉方案的FSD有时会莫名出错,无端乱打方向盘,不按道路线行驶等状况。


车企进行类似的测试时,一般会在电脑上模拟运行,由专业人员完成。特斯拉把测试版FSD开放给普通用户,是让未经训练的消费者成为了试验品,还给公共空间的行人带来了风险。


当地时间8月16日,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启动正式调查,认为该系统存在“难以识别停放在路边的紧急车辆”的隐患。


8月24日,马斯克在个人社交账号上承认公司最新发布的驾驶辅助软件FSD“不够好”,Autopilot/AI团队正在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改进。


特斯拉试图开发比普通人类司机驾驶安全约10倍的辅助驾驶系统,需要更大量的神经网络培训。




虽然Tesla Bot的“狂言”大概率是马斯克又一份“炒作PPT”,但马斯克的长远眼光一向精准 , 在线支付、新能源车辆、自动驾驶、动力电池、太空 探索 ……他几乎踩准了发展的路径。


近几年,各大服务机器人厂商开始加码技术链条布局,SLAM、AI芯片、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核心技术获得较快发展,服务机器人产品性能和智能化程度也有明显提升,产品类型愈加丰富。


QYReaserch相关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仿人机器人市场销售额达到了211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8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


产品方面来看,双足机器人正在逐步替代轮式机器人,教育和 娱乐 、研究与空间 探索 仍是机器人主要商用范围。


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年变化较快,2020年的市场规模为超过4800万美元,占全球的23%,预计2027年将达到29亿美元,全球份额提升至34%。


中国厂商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后来者,但近年来国内快速发展的智能家庭小机器人和商场里随处可见的引导机器人,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


7月,上海举行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优必选发布了国内首款可商业化的大型双足仿人型服务机器人Walker X。 Walker X身高130cm、体重63kg,拥有41个高性能伺服驱动关节,能够 *** 控冰箱、吸尘器等家电,还可以帮人按摩,下象棋。


虽然人形机器人不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马斯克所言的便利,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生产的前景确实越发的光明,或许会成为新能源造车后的下一个增长点。


马斯克曾说:“从长远来看,人们会将特斯拉视为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就像我们现在被视为 汽车 或能源公司那样。”


马斯克对相关 科技 在产业应用落地中的判断和界定值得思考,将新能源 汽车 视作是物联网终端已经不算是新概念,但将智能车比作是长了轮子的机器人却是另辟蹊径。


人形机器人全面介入到人类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绝对不会亚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时刻要为未来规划。

简单来说,就是各种事物通过网络数据信号联系起来,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

管理的一种网络。

例如:

1大数据:加强食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领域,从生产到流通,涉及到食品链的各个环节拥有着庞大的数据资源。

运用电脑编程(有对数据进行运算处理的程序),有效、适时应用大数据,让我们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正确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不论是农产品或是加工食品,为了提升品牌竞争力都寻求构建自身的食品安全追溯平台。而在食品安全追溯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成为企业的隐形资产,其核心价值会在合理应用后才会有所体现。

2运用程序软件和各种识别,探测技术对物理信息(yhk等)进行识别处理,和信息交互(动车票的购买)。

物联网技术在道路交通方面的应用比较成熟。

随着社会车辆越来越普及,交通拥堵甚至瘫痪已成为城市的一大问题。对道路交通状况实时监控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驾驶人,让驾驶人及时作出出行调整,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高速路口设置道路自动收费系统(简称ETC),免去进出口取卡、还卡的时间,提升车辆的通行效率;公交车上安装定位系统,能及时了解公交车行驶路线及到站时间,乘客可以根据搭乘路线确定出行,免去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社会车辆增多,除了会带来交通压力外,停车难也日益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不少城市推出了智慧路边停车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云计算平台,结合物联网技术与移动支付技术,共享车位资源,提高车位利用率和用户的方便程度。

部分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维克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6642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