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建立,李建成是立了大功勋的。不论李世民成为决战玄武门的胜者,还是唐太宗缔造贞观之治的千秋盛世,都无法改变李建成在隋唐鼎革大变局中的独特地位。史上的李建成,并不是史书上只言片语所描述的宵小之徒,他打下了西河,挡住了屈突通,率先攻入长安,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时防御突厥,在李世民征讨窦建德时平定稽胡,为李世民迎击刘黑闼不利后彻底战败刘部,且在治国理政上,设计并大力推行著名的均田制,进行魏晋以来的土地改革,施行租庸调制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为大唐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他有着李世民一样强势的能耐,李世民的武功大业中也有他一半功劳,他甚至对后来的贞观之治也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干预下,李建成只能隐息在千古一帝李世民的阴暗面。
这些,在北溟玉《天可汗李世民之血色玄武门》(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10月版)中有一个中肯的叙述,同时,北溟玉也挖出了李世民登基后,强制史官修改起居注的事实。继承父业成为天下第一人的李世民,虽然不再惧怕老大李建成来抢龙椅,也不需担心四弟李元吉在宴会屏风后埋伏杀手,但他还是忧虑随侍史官秉笔直书其获取帝位的真实历程。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威胁褚遂良交出起居注,拒绝臣下对尊重历史的谏议,最终迫使房玄龄想着法子删出一册实录呈阅圣目。李世民是想看其文治武功的辉煌成就,被史官们怎样铺陈描绘。他求刘文静、请裴寂,鼓动父亲李渊造表叔兼岳父家的反;他有谋略、收人才,四处征战、八方讨伐,击溃了其他正规军、杂牌军;他打着喜好文学、推崇学士的幌子,未雨绸缪地干起了选择能臣干吏、制定治国方略的准备工作……站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上来看,他确有大书特书的种种功绩。
然而,他最想看的,不是这些,而是他在争取权力时,对兄弟、父亲以及不少功臣干将,痛下杀手的系列计划:他激发谋士打手的最大愤怒,在玄武门狙击了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他借着手下攻城略地的军威,直接代替皇帝老爸执政;他憎恨爱卿魏徵曾将奏议交与他人,在其死后,终止原定的联姻协议;他最倚重的“房谋杜断”主角,也先后被使之尴尬地病逝……可笑的是,他将亲兄弟们的子女诛杀干净后,又派自己的儿子兼祧大哥的爵禄,强娶弟媳妇生子后承继四弟的封号。他执导了亲情让位权势、明君屏蔽贤臣的历史,又害怕后人笑话他主演的伦理丑剧、历史正剧。他需要看到其是为了他国家百姓而不得已的另一个版本。
我们不能因为李世民建造了贞观之治的大业,而忽视其对于权力、地位、美色、名声存有的激烈欲望和正常人性。李年纪轻轻,领兵反抗昏君杨广治下的乱世,不辞辛劳,无畏牺牲,荡平诸雄割据的残局,确是为了苍生黎民,为了实现“经世济民”。他最初不能说没有做太子、坐龙椅的想法,不然,他不可能在有大其十岁的兄长的事实下,三番五次地冒险凭借两三万兵马同尚且强大的朝廷、各路反王义军抗衡。面对高高在上、赫赫炙人的皇帝宝座,他也会动心。即便最初是朦胧、懵懂的,没有多少激进思想,但他手下那帮赳赳武夫、恂恂良臣,也会叫嚣着跟老板谋最大的福利,封妻荫子,成为太阳底下最尊荣的勋贵。
他善于身先士卒,礼贤下士,在战火的洗礼下,打杀成屡战屡胜的天策上将。他敢于使用降将归士,使屈突通、秦叔宝、程咬金、房玄龄、杜如晦们心甘情愿地为他卖命,为他一再冒天下之大不韪。他礼遇尉迟恭,甚至想将小女儿下嫁给这个老黑做妾,换来了尉迟敢抢去李元吉的长槊,拒绝李建成的几车金银珠宝,赤身迎战单雄信的锋利银q,在玄武门替主背上了杀兄诛弟的恶名。
李世民在征战场上骁勇善战,在父皇敕令回师的情势下,使用数千兵力在武牢,出奇地剿灭了窦建德的几十万大军,又快速收降了曾围攻一年不下的王世充们。他在向皇权龙椅进军时,设计杨文干谋反来栽赃大哥图谋另立,在弑兄夺位前向父进言兄弟同姨娘秽宫闱……他在李元吉的一次宴请上,貌似饮酒中毒,但我们结合前后想想,身患剧毒的他又怎能三天后在玄武门挥剑杀戮。另外,李元吉再坏再笨,又怎会在自家宴会上毒害亲哥哥。不论老大许的皇太弟如何有诱惑力,谅他还不敢在李渊还不昏庸、秦王府虎视眈眈的现实面前下手。这说明一点,李世民所中之毒,是自己下的,且事先服了解药,不然他怎能逃离齐王府的杀手,怎还能颠簸一段路程后回到家中引起李渊的注意。
在李世民开启贞观序幕前的十余年,他始终是铁血征程上的闯将。无论是对敌人,还是亲人,或是友人,他都能惨酷地下手。他的胜利,在某一程度上,又得力于李建成的忍让,李建成曾多次阻止李元吉布置的杀手。同胞之情,骨肉之亲,使文武兼备能上马征战的李建成一次次地放过了李世民,使自己成为了权力场上敦厚成怯弱的悲剧人物。后来,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也因袭了类似命运。
李氏兄弟在推翻隋朝的生死搏斗中,德才迥异,和睦友爱,等到分享荣华后,一场血腥、 的权力争斗,使他们慢慢忘记了最初的同甘共苦,忘记了不变的血缘亲情。他们的父亲李渊,面对这权力场上的艰难拼杀与人伦扭曲,无可奈何,无意间也助长了兄弟们繁复的权力博弈。李世民说服他起兵争天下,他许诺事成后将江山传给世民;李世民为他东征西讨,他给世民秦王、太尉、尚书令、大行台、天策上将和司徒等一系列至高权位;李世民带兵平叛乱前,他承诺得胜归来时储君易位;儿子们矛盾激化了,他准备让世民移居东都,可建天子旌旗……周而复始,李世民不再满足于父皇的空头支票,他向太子位发出了凌厉的挑战。而对于嫡长子建成,李渊自始至终都是持支持的态度,先立为世子,再封为太子,不让他冲锋陷阵,不怪他蓄兵图谋,不理他交际后宫。不理智的父爱,让他的儿子们为了权势耍尽谋略,不断攻伐,不择手段,最终酿成兄弟相残、父子离心的家庭悲剧,也险些使刚刚百废待兴的国家再次陷入大规模的战乱。
对于这段历史,北溟玉集中矛盾点作了微观反映和分析,凸显了中国封建权力场、宗法制社会、家天下传承的深层和背后。他对李氏父子有细致的勾画,以他们情感变迁为主线,对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抽丝剥茧地解析,如聪明的李元霸早在隋唐好汉争霸赛前已死去,秦叔宝、李世绩们数易主公的前后,道士魏徵对政治的热衷和忠义,文盲农民出身的窦建德对文人的厚爱和善待,裴寂与刘文静前友后仇的种种,张婕妤、尹德妃支持李建成的欲求背后……这些隋唐之际的大人物,皇帝、亲王、权臣、大将、奸佞及其他,在主宰他人命运时,却无法预算自身的跌宕起伏。北溟玉通俗地解读这一段历史的争斗与血腥,感伤和苍凉,且不时引入网络语、方言,套用现代说法、称谓,使《天可汗李世民之血色玄武门》中的细节和情节,人物和事件,形象和性格,清新耐读,跃然纸上。
北溟玉依据史料、轶闻,解密贞观盛世前的权谋较量、人伦善恶,解开李世民为何干涉史官善恶实录的真实现场,扯去那一张灵魂丑陋、亲情浇薄、手腕铁血的遮羞布,从而流溢出独特的轻松、自然、道理和趣味,引人入胜。但,让我纳闷的是,此书的情节和发展,基本上和沈晓海、张子健、孙菲菲主演的2011年版《新隋唐风云》(又名《开创盛世》)雷同,此中何故,不得而知。另有不少错字、说法,如将“珍稀野生动物”写作“珍惜野生动物”,把“流着眼泪”错为“留着眼泪”,对“太守”解释“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将“吏部侍郎”认为相当于“中组部部长”,不得不说是作者、编辑不应该的疏忽和讹误,不能不警醒亲爱的通俗说史者们需重视事实和识见。
《清明上河图》可能画的不是清明节这是怎么回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如果说想了解古人如何过清明节,那么一定会有人推荐你去看《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反映了北宋时汴京的繁华景象,画中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每一处酒肆楼阁都分明可见,简直就是北宋王朝京都日常生活的再现。
不过,有些人也会告诉你,这清明上河图说的可能不是清明节的事情,这“清明”二字另有说道,这又是怎么回事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一是“清明节之意”,二是“清明坊之意”,三是“清明盛世之意”。
持“清明节”观点的专家学者,有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郑振铎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
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1981年,孔宪易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质疑》的文章。孔宪易先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画的是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为136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3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持“清明盛世”观点的专家学者有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史树青指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可以看到这些观点中,持有非清明节观点两派最大的质疑声就是画中的季节不是初春而是初秋,因此,图中的季节判定就成了这幅画究竟指的是不是清明节的关键点了。
第一位明确联系《清明上河图》与清明节者为1491年李东阳跋。李东阳跋文“宋家汴都全盛时……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士女携童儿。城中万屋翠甍起,百货干商集成蚁,花棚柳市围春风,雾阁云窗粲朝绮”等语,系后世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之“清明”意指“清明节”的重要关键。
李东阳之后的明清人跋、1951年董作宾、1951—1980年间的学者们悉数承袭李跋观点,认为《清明上河图》指“清明节”。直至80年代,孔宪易、邹身城、高木森等首度以“秋景说”挑战此前的“清明节”论点,此后《清明上河图》的季节论辩随之开启。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季节论证, “无季节论者”认为“清明”指涉“清明盛世”,或者“清明”同时囊括政治清明、清明节等双关意涵。“季节论者”则可略分为三派:第一派(春景论者)不提“寒食禁烟”等禁忌,仍然认为画面描绘清明日或寒食节。第二派(春景论者)正视此一问题,避开寒食(包括寒食节、清明日)而寻找其他春日,如上巳节(阴历三月三日),以取代禁烟的寒食节或清明日。第三派(秋景论者)反对“春景说”,认为该画描绘中秋节。
这里提到的“寒食禁烟”是因为《清明上河图》一船内有移动式炉灶,及正在烧饭的船夫(图1)。《东京梦华录》 (1147年成书)卷七“清明节”条载:“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从冬至后的第103至106天停止一切用火,称为“寒食”;到107天的清明节解除禁火,家户升起新炊烟,故《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节。
图1:《清明上河图》中船内移动式炉灶及伙夫
但有些学者却对请明日的具体时间并不认同,其观点认为“清明日”为寒食第三日,从寒食节(冬至后105日)至清明日(冬至后107日)皆不应有炊火,故《清明上河图》不以“清明日”当天情景为画面描绘的主题,所谓“清明”,应指歌舞升平的清明盛世。
《清明上河图》的季节论者认为,《清明上河图》等同于真实照片,将北宋汴京地图、城制图与北宋考古遗址相互印证,再根据其自身解读城门上的“郑门”匾额(图2),1078年开封城墙壕沟的维修,柳树栽植约二十多年的生长周期,汴河的放冻与疏浚,将画卷场景于时间、空间地理位置上进行落位复原,认为《清明上河图》约绘成于1100—1106年间,描绘阴历三月三日清明节的汴京都城。
图2:《清明上河图》中城门匾额两字为“郑门”字样
我们仔细看《清明上河图》画卷,起首处五匹驴骡(图3)、中段四匹(或五匹)均背驮木炭(图4)。“秋景说”论者引《东京梦华录》“十月一日”条“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之记载,认为木炭系汴京秋季入冬前,准备过冬御寒之用。 “春景说”则反驳木炭为一年四季必备的燃料。
《清明上河图》田垄间(图5)、晒谷场空荡无作物,晒谷场左端的石磙兀自搁置摆放。“春景说”谓未见谷类丰收,故所绘并非秋收时节。“秋景说”反驳若为春景则禾苗青青,故《清明上河图》描绘刚打收过的庄稼,晒谷场的石磙标志着“报秋成”之意(图6)。
“春景”论者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初春嫩絮(图7),象征春天。但柳树可以兼具多种涵意。此外, “秋景”论者亦反驳170株柳树秃嫩交互掺杂,不易分清的季节枯荣。
汴河长堤的大量榆柳为人工刻意栽植,栽植目的为治水(图9)。从徽宗朝臣章粢《咏杨花》词可以看出,北宋汴京杨柳在人工栽植情境下,即便天寒降雪,被雪覆盖的杨柳然仍然可能枝叶齐发。因此辩论《清明上河图》杨柳栽植于春季或秋季的季节论者,在这个方面就没有太多必要了。
图3:《清明上河图》起首处五匹驴骡背驮木炭
图4:《清明上河图》中段背驮木炭的驴骡
图5:《清明上河图》中田垄间无禾苗生长迹象
图6:《清明上河图》中晒谷场或农场中亦无谷类
图7《清明上河图》中的柳树
图9《清明上河图》中汴河长堤上大量人工栽植的榆柳
图8《清明上河图》中的落叶木
图10《清明上河图》中轿顶的杨柳杂花及随行人
“清明节”论者据《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条“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䭅、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仪’”之记载,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节当天“下午扫墓归来”的场景,卷首一轿内“可能挑的就是门外土仪”。然而,细观《清明上河图》卷首郊野处,景色荒凉,既无人扫墓,无野宴镜头,也没有《东京梦华录》所载清明节“四野如市……罗列杯盘,互相劝酬”的热闹喧哗。
《东京梦华录》所载的“枣䭅、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等清明节“门外土仪”均未描绘于《清明上河图》中,轿内是否真的挑有“门外土仪”亦无从得知,根据图像,仅能见到赤膊、短裤的扛轿者与挑竿者(图10),其中一挑竿者前、后竿头各悬禽鸟(图中编号51),随后一人肩架弓矢(图中编号50),故有学者推测此行队伍系猎食归来,而非清明扫墓或门外土仪。
“清明节”论者称,《清明上河图》该轿顶上的杨柳杂花,系清明前后的插柳习俗(图10)。否认“清明节”者则谓除去清明节外,其他节日(如寒食节)亦轿顶插柳。否认“清明节”者,称“家家门楣插柳”才是清明节的最重要习俗,但插柳在宋代还有其他的功能,如招魂、驱鬼、避毒、预测天气等,故而不限于清明节,反倒是清明扫墓、男女发上簪柳、射柳、蹴鞠、秋千、斗鸡、踏青,甚至竞渡等清明节的节目于《清明上河图》中却没找到。
“清明节”论者称《清明上河图》所描绘“香铺”(图11)、彩楼欢门(图12,画中有七处)、“王家纸马铺”(图13)为清明节上坟所必具备,因而该画描绘清明节。否认“清明节”者,则反驳即便非清明节,四季皆可有扫墓之人,纸马铺、欢门、香铺可视为经年常设的汴京店铺,何况《清明上河图》未见绘清明祭扫的场景。
其实勘验《东京梦华录》一书,其中三条,如“酒楼”条:“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同书“正月”条:北宋开封府从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州南一带,皆结彩棚……舞场歌馆,车马交驰……至寒食冬至三日亦如此。”及同书“中秋”条:“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以上三条便足以说明汴京于正月、冬至、寒食、中秋节等多种节日均结络门面彩楼,画中店铺不能明确指涉季节。
图11 《清明上河图》中的“香铺“两字旁尚有其余招牌字样
图12 《清明上河图》中的彩楼欢门
接下来,就是季节论者们争议最大的地方,画中的那些扇子。
《清明上河图》画中描绘近十把扇子(图14、图15、图16)。“春景说”论者引宋人吕原明《岁时杂记》中“都城寒食,大纵扑博,而博扇子者最多,以夏之迹近也”的记载,认为扇子为寒食节、清明节“扑博”或“便面”(文人雅士以扇障面避免寒暄)之用。
图13 王家纸马铺
图14、图15、图16 便面
“秋景说”论者则坚持扇子用于夏、秋以拂暑扇凉,持扇者或遮阳,或置于腰间、车后,鲜少持扇者以扇掩面作“便面”之用。实际上《清明上河图》扇子多种多样,有几处扇状物依形制论似乎为“便面”(如图14、图15、图16,文士所执,外层以布包覆),其中有1人以扇障面(图16);此外另有数处扇子可见扇骨(图17、图18、图19、图20、图21)。再者,若将《清明上河图》各式扇状物一律诠释为“便面”,则便面与季节冷暖无关;若视为“扇子”,则北宋汴京清明节、寒食节均以扑博扇子为习俗,夏秋确实也可掮凉,因此画中“扇子”有模拟两可的多重解释,不能视为判断季节的证据。
图17、18、19扇子
图20、21西瓜和扇子
至于《清明上河图》的四十把雨伞及竹笠(图15)、遮棚(图20、图21)、草帽,既可遮雨亦兼遮阳。所谓“西瓜”,其实并非西瓜或寒瓜(图20条块状、图21呈扁平状)。所谓“茶水摊”四时亦可供应。
所谓《清明上河图》的“暑饮子”市招,细查原件可知实为“香饮子”字样之误读(图24),该画另有数处标示“饮子”字样(图22、图23)。“饮子”为中医的一种治病汤药。药用“饮子”一年四季均有,既非时令饮料,且与气候炎热无关。
图22、23、24中的饮子
图25中的新酒
所谓《清明上河图》彩楼欢门前悬挂的“新酒”市招(图25),据两宋史料,从北宋至南宋,寒食节、中秋节、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及其余节令甚至岁末均有新酒,反而清明节未见明确的新酒买卖习俗。
那么,现在在来看看画上的人。从以上我们列出的图中可以发现,大多数人是赤膊的状态,那么当时的汴京春季是什么样的气候呢
画中赤膊的人们
几千年来,气候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今天的气候不能作为当时的参考。但是气候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我们只能从参考文献中略知一二。
这里的难题在于,我们并不知道这幅画的创作时间,《清明上河图》以画风论可以落点于1110年至12世纪90年代,甚至以画风论,《清明上河图》很可能绘成于徽宗朝至金初,从《清明上河图》拖尾张著1186年跋知该本确凿的时间下限为1186年。
虽然多数学者赞同《清明上河图》绘成于徽宗政和、宣和年间,然而最为吊诡的是,宋代史籍纪录的1101、1109年夏季5月雨雪,1117年6月、1126年4月“天气清寒”,1126年5月“寒甚”,1127年4月“北风益甚,苦寒”,1129年“六月寒”,1131年4月“寒食日,雪”等极寒冷记录,及1143、1158、1163、1176、1177年间三月、四月、五月、六月的降雪纪录历历在目,使我们不得不相信,1100—1186年间的寒食节、清明节应较当今更冷更低寒,人们应该不会穿得像画中那样少。
当然因为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因此这一结果也无法成为图中并非清明时节的佐证,毕竟天气变幻莫测,加之也有可能在1110年之前成画,因此确实难以断定。
分析了半天,我们列一个简单的表格,来看看古人如何过清明节,而张择端的画中又少了哪些东西。
从上述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古人在清明节的活动还是很多的,但张择端的画中表现得却不多,这也是为何会有人质疑这一天不是清明的原因。
抛开这一天究竟是不是清明,单从画的本意上讲,我是不太赞同“清明”指的是“清明盛世”这种观点的。我们很明显地看到,这副汴京图画中,并非处处是盛景,甚至处处是危机。
画中的敞开的汴京城门,随意出入
元祜四年(1089年),因朝廷裁减在京禁军,户部尚书王存不忍见到军营沦为废墟,上奏恢复元祜年间被度止的保甲制度,重编京师防卫编制。樊澥在宣和三年(1121年)奏曰:“比年以来,内城颓缺弗备,行人躐其颠,流潦穿其下,屡阅岁时,未闻有修治之诏,则启闭虽严,岂能周于内外,得不为国轸忧”这段土墙在画中几乎快变成了土坡,全城看不到任何防卫系统和像样的军卒。
北宋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在政令、军令得到统一后,朝臣们最关注的就是要正风俗。司马光在《上仁宗论谨习》中提出“窃以国家之冶乱本于礼,而风俗之善恶系于习”,鉴于“有服古衣冠于今之世,则骇于州里矣”的现象,建议规范当朝各类服装。彭汝砺《上神宗论以质厚德礼示人回天下之俗》奏曰:“观四方之人,其语言态度,短长巧拙,必问京师如何,不同,则以为鄙焉;凡京师之物,其衣服器用,浅深阔狭,必问宫中如何,不同,则以为野焉。”苏辙《上哲宗论帝王之治必先正风俗》也提到:“帝王之治,必先正风俗,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下皆自弃而为恶。”
图中衣冠不整、随意卧倒的公职人员
那么,当时的衣制风俗乱到了什么地步在图中,各色人等衣冠服饰的规矩问题十分明显。由于日益尖锐的贫富差异,画中百姓衣衫褴褛,特别是官宦、走卒军容不整,还有争道的官员和街头的公职人员歪戴真头、军卒坐卧于地、街肆上男女勾肩搭背。
汴京城的侵街现象是一个严重的历史问题,司马光说,早在五代后周时期的“大梁城中,民侵街衢为舍,通大车者盖寡”。咸平五年(1002年),右侍禁合门祗候谢德权奉诏先撤侵街的贵要、外戚舍第,他们不从,“群议纷然”,宋真宗诏令停止,“德权面请曰:‘今沮事者皆权豪辈,吝屋室僦资耳,非有它也。臣死不敢奉诏。’上不得已,从之”(《续资治通鉴长篇》李焘)。
百姓占不了官街就占桥梁,构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正月,巡护惠民河田承说奏:“河桥上多是开铺贩鬻,妨碍会䉡及人马车乘往来,兼损坏桥道,望令禁止,违者重寞其罪。”诏:“在京诸河桥上不得令百姓搭盖铺占栏,有妨车马过往。”(《宋会要辑稿·方域》)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下诏在京师闹市街道立木桩为界,任何人不得逾越。然而法不责众,侵街者得陇望蜀,最后在景祐年间(1034~1038年)以默认告终。
《宋刑统》卷二六《九律·营造舍宅车服违令门》虽然对侵街者重惩到杖七十,侵街事件在短期内受到遏制,但侵街现象持续了整个北宋,且愈演愈烈,贵要、外戚侵街用地建房是为了开设高档邸店,其中的经济利益可想而知,使得朝廷无从下手。
围绕拱桥展开的危机:船桥相撞,让路争执以及侵街摊位
同样是这座拱桥,还有这很多的危机。船桥相撞是整幅图的“眼睛”,全画中最危机的部分就在于此。
船桥相撞一直是汴京百姓的心头大患,真宗朝兵部郎中杨侃曾曰:“三月南河之廛市,何飞粱之新迁,患横舟之触柱。”内殿承制魏化基建议采用飞虹样式的拱桥:“汴水悍激,多因桥柱坏舟,遂献此桥木式,编木为之,钉贯其中。诏化基与八作司营造。”(《宋会要辑稿·方域》)当时由于造价太高,天禧元年(1017年)正月,“罢修汴河无脚桥”。但为几十年后建造拱桥奠定了论证基础。但在此画中,由于社会管理上的问题,即便建起了无脚桥,也不能避免船桥相撞的事故,桥船的安全问题依旧高悬。
除此之外,还有桥上正在发生的“让路争执”。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曰:“自今文武百官,内廷出入,道路相逢,一准仪制。”要求文武官员不论是在内廷还是在路上,都要各行其道,路上相遇,各靠左行。而在拱桥上的官员争道,一方面是仪制崩塌,另一方面是侵街现象更加剧了秩序的混乱。
全图的点睛之处,却尽显帝国的危机,如果这是清明盛世之图,那未免也当徽宗太傻了一些。
除此之外,图中还有重税、消防、官储粮食等等问题,加之路边的乞丐,实在看不出这幅画哪里显出“清明盛世”。
围绕于《清明上河图》中的秘密还有很多,包括作家张择端本人,也有很多疑团。有人质疑他是否为作者,也有人质疑他的身份并非宋人;甚至还有人提出现在流传的版本,甚至并非全图就是这样一副谜团重重的千古名画,我们看得到的是北宋生活场景的再现,可我们看不到的,却是连他是否描绘清明节都无法确认。
现在有人提出,张择端是在清明节时观察了汴京,但却在北宋城破之后画作还未完成,因此很多人物并非清明节装扮,而是后来的几年内陆陆续续完成的。关于这幅画的观点实在太多,也许我们永远都解不开,因此,对于后一种这样模棱两可的结论,也未必不是一种目前来看最好的解答。
所谓“康乾盛世”是指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嘉靖元年(1796年)长达115年清朝统治的最高期。但不过也就是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回光返照罢了。那为什么会出现康乾盛世呢?这里的主要功劳自然属于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康熙帝”。
康熙帝戎马一生驰骋沙场,功纪之大我觉的比得上清朝任何一任皇帝。他除鳌拜统领大权,平三蕃征准格尔消灭叛乱实现民族统一,收复台湾实现领土完整,种种这些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康乾盛世”是经过祖孙三代的努力才达到的这里就不得不提功劳第二的雍正帝,也就是康熙的儿子乾隆的父亲。虽然康熙留给他的是一个太平的天下,但也是个千疮百孔的天下。因为康熙帝多年来的征战几乎消耗了清王朝所有的积蓄,刚刚从兄弟中明q暗箭走出来的雍正所面临的就是这个局面。有一句老话“创业难,守业更难。”雍正算是真正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但他并没放弃,他整顿吏治惩处贪腐,重用人才,大力整改终于使清王朝国力强盛,国库充盈为盛世提供强大的经济实力。
至于乾隆吗,我个人觉的虽然有两代人为他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但盛世的局面还是有他一部分功劳的。就拿修四库全书来说吧,此举不就是为了民族一心吗。总的来说历经三代的盛世是很伟大的。
1、上联:假烟假酒假朋友;下联:假情假意假温柔。横批:钱是真的
2、上联:昨日,今日,明日,日日难熬;下联:早餐,午餐,晚餐,餐餐难进。横批:大学生活
3、上联:爱国爱家爱师妹;下联:防火防盗防师兄。横批:恋爱自由
4、上联:假名假姓假地址;下联:骗吃骗喝骗感情。横批:愿者上钩
5、上联:爱与被爱都艰难;下联:有情有缘要时间。横批:情义无价
6、上联:上班喝茶聊天看报;下联:下班喝酒打牌睡觉。横批:神仙公务员
、
今天我们去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五明佛学院,也是此行我们去的最主要的目的地之一。整个五明佛学院建在一条叫喇荣的沟里,喇荣就是:一到那里就想出家的意思。开进佛学院,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她四面环山的峡谷,就一条路蜿蜒上去,四面的山连着蓝天,高高的坡上全是房子,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排列着,彼此之间连一米的空隙都没有,每座小房子都只有三五米长,二三米见宽,估计只能容一个人躺下。佛学院是宏扬佛法的地方,不提供生活来源。那里有些是几代人一直住在这里,有些是从出生到二三十岁都没出去过。沿着蜿蜒的小路有几家很昏暗的小店,小店里的生活用品到也比较丰富,牛奶、饼干、日常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有,如小型超市一样 ,很少见到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他们或者在建房,或者在边走边诵经,或者在神坛转经筒。由于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他(她)们的脸变得黝黑,年龄大的就布满了沟沟壑壑,显得饱经风霜,大部分人走路的姿势都是低头背弓。走过唯一的山路,达到了佛学院所在的山顶最高处,五明佛学院之所以有名,之所以能成为藏民心目中的圣殿,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里有个坛城,全称: 大幻化网坛城,修得金碧辉煌,每天都有大量的善男信女前来转经祁福,据说最少转七圈,可以转去病痛,转来福运。坛城分三层,第一层是转经筒,中间一层是24个佛殿,最上层是塔顶,登山塔顶,远处的山头上都飘扬着五彩的经幡,映衬着绿油油的山,蓝天,白云,显得特别的庄严肃穆。这是冲击人心灵的一天,每个人的感悟也许不一样,但每个人都有了变化。请在此输入您的回答,每一次专业解答都将打造您的权威形象
关于禅宗史的作文
去年冬天,大雪飞扬,将街道上的一切事物都遮盖了,变得银装素裹。
凄凉的寒风像刀割般无情地刮向路人的脸。
我缩着脖子,跺跺脚,急匆匆地跑回家。
回到家,雪还是不停,一个劲儿地伴着风飘落。
爸爸突然说有几天没拿报纸了,叫我去拿。
我极不情愿地套上外套,嘀咕着穿上棉靴,下了楼。
走到楼梯口,我却发现楼梯上的冰都不见了,还垫了防滑布,真奇怪。
我一边看着楼梯上的防滑布一边往前走,却撞见了一个人。
是王叔叔!王叔叔拿着扫把,穿着大棉袄,瘦小的身子被寒风吹得直打哆嗦。
鼻子通红通红的,还架着一副眼镜,原来他在扫雪!他好像已经忙活了大半天了,说话都有点颤抖:“小妹······妹,这样你和······邻居······都不会摔倒了!”看着王叔叔,我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这么冷的天,他为了大家,却一个人受冻顿时,一种温暖,一种感动涌上我的心头不。
第二天,我听爸爸妈妈说,王叔叔得了重感冒,在医院挂点滴,他们要去看他。
等爸爸妈妈要走时,我鼓起勇气说了声:“等等!”把自己连夜做的感谢卡给了妈妈,叫她交给王叔叔。
小区的通行顺畅,虽说雪晚上停了,但也有叔叔的一份功劳。
这一次,整个小区的人的心里都暖暖的,因为王叔叔有颗像雪花般晶莹而透明的心。
我要向王叔叔学习,用爱心温暖身边的每个人。
为什么我不写佛学的文章了
一是,怕误众生,恶业深重。
二是,自己言行不检,辱没了佛家。
三是,多言佛学,极易入邪路魔道。
口颂“佛祖心中留”就肆无忌惮的“酒肉穿肠”。
济公大师所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真是有莫大的预见性,可惜世人到后半句的时候,故意捂住了耳朵,只听自己爱听的。
前段时间一篇《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的文章刷遍了老板们,经理们的朋友圈,我朋友圈的老板有的甚至两次转发阐述的,我想他们已经被文章,或者更准确一点的说,是被自己感动了,自己的严厉或者伤害别人的无奈有了知己和理解,自己本不是坏人,自己承受了那么多,终于有人理解了,自己很感动。
但我很担心甚至可以预测到,这篇文章害人不浅,必须远离。
为什么,因为人尤其是管理层有时确实会无奈的严厉和伤害人,但必须承认这是错的,并且真心忏悔忍受才能化解掉这种暴戾之气对自己的毒害,但如果你信了自己的“霹雳手段”是为了“显菩萨心肠”,这是危害极大的,因为人不仅不会心存忏悔了,反而觉得自己所做是忍辱负重的伟大事业,由本应忏悔的事,变成了被自己而感动的自怜。
便会肆无忌惮的行“霹雳手段”,只在口上不断的对外界解释,对自己解释“我这都是为了显我的菩萨心肠,可不是为了欺负人的那股爽劲,我可不是坏人,我是个忍辱负重的好人”,一个说和承认自己有“菩萨心肠”的人,即使真的有,他的“菩萨心肠”也没了,或者只在口上,不在心里了,你什么时候听过生活中,善良的人说自己善良过,好人说自己好过。
生活中真正善良的人他们内心都渴望自己是个魔鬼。
只有心有魔鬼,存心不良的人,才可能对外声称“哎,都怪我太善良了”。
“行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是与“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曾国藩有关,但是晚年自己的好友胡林翼赠给曾国藩先生的,不是曾国藩先生自己说的,这句话也让曾文正公老泪纵横。
也曾有朋友向我说过“没有霹雳手段,怎显菩萨心肠?”我那时也初学佛学,对此说,“或许倒过来更好一点,有菩萨心肠的人,行霹雳手段,才不会入魔道”。
最近也在看曾仕强教授讲《三国的智慧》,提到众臣劝曹 *** 取代汉献帝,曹 *** 说自己愿做周文王,也就是暗示让自己的儿子篡位。
曾仕强教授说周文王是第一个,是高尚的,不是假的,当时那么做是真心的。
但后世就会觉得,他这样也很好啊,我学他不也很好吗。
但之后学的,那都是假的。
曾国藩先生是真的为了自己的“菩萨心肠”,而用“霹雳手段”,默默的承受,当朋友道出时,自己才会感动的老泪纵横。
而后人并没有什么“菩萨心肠”的人却敢于承认自己有“菩萨心肠”,为自己的“霹雳手段”寻找一个正当借口,真心让人无语,惊心。
就像说“我篡位真的不是为了自己做皇位,而是为了学周文王”,自己拿一个光辉的历史人物来给自己正名,真心丑态。
希望自己,也望君,在世间,不要口念“阿弥陀佛”而入魔道,做恶事,甚至让自己本应忏悔的事情,借口“佛”,“菩萨”而自己宽恕了自己。
造成道业的堕落。
因为“因果不可改”,自己的恶业需要自己真心悔改和赎罪才能消除,不是找个借口,就能化解这个恶果报的。
赞东方山诗选 诗词对联 佛教网 般若文海 佛学文章
东方览胜陈又平丛林掩映锁禅关,身入苍茫滴翠间。
芳草有情留古道,浮云无力负青山。
悬壶已罢方壶暖,凿壁何知面壁难。
雾失楼台天欲朗,铁牛懒卧夕阳闲。
〔作者简介〕陈又平,(1919——2003),湖北大冶人。
大冶县文化馆离休干部,曾任大冶县政协常委,黄石市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大冶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理事。
铁 牛王又之铁牛横卧楚东山,大地作田耕罢还。
性本昼眠夜出牧,天生霜饮露为餐。
最怜苦雨淋肤体,偏爱禅林不圈栏。
草木向荣归隐处,何如忘倦守尘寰。
〔作者简介〕王又之(1930—1998),湖北大冶人,长期从事财贸及教育工作,黄石西塞诗社名誉理事,黄石书法家协会会员、高级讲师,编有《润物杂吟》等。
菩萨蛮·东方山游潘自珍(女)盘旋山道高峰碧,钟声紫霭游人逸。
殿宇耀辉煌,香烟笼佛堂。
闲来寻八景,岚雾迷苍岭。
信步入松篁,秋风转觉凉。
〔作者简介〕潘自珍,女,1947年生,湖北浠水人。
从事中学教育工作,业余好诗词创作。
1992年应邀参加中华女子诗词创作研讨会,为中华诗词学会、湖北诗词学会会员、黄石西塞山诗社副秘书长兼《西塞山诗词》编辑。
全家五人合着有《真情集》、《同心集》行世。
归来览胜恋东方熊健甫归来览胜恋东方,曲径依然绿草香。
修竹扶疏筛日影,丛林掩映透风凉。
高山望远神尤爽,八景观奇意更昂。
但愿佛光堪济世,梵音尽是太平章。
〔作者简介〕熊健甫,1928年生,湖北黄石人。
毕业于24期黄埔军官学校,1949年随军去台湾,任国民党三军大学教官。
上校退役。
开禁后,多次回乡探亲。
诗为回乡后作。
另有诗作收入《乡韵》、《故垒新声》等专辑中。
东方山游詹后之世人争说匡庐好,我道东方景亦佳。
银杏荣滋灵有格,石船普渡路无遮。
层林黛翠消炎夏,宝刹辉煌映彩霞。
古迹仙踪形胜地,名山不只属僧家。
〔作者简介〕詹后之,1928年生,湖北黄石下陆詹本六村人。
1949年五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转业地方工作。
1988年,在黄石教育学院离休。
黄石西塞山诗社社员。
诗作收入《故垒新声》、《乡韵》等专辑中。
题弘化禅寺詹世海神州逢盛世,梵呗唱空前。
佛法无边际,光辉照楚天。
〔作者简介〕詹世海,字长源,1951年生,湖北黄石人。
先后在下陆机械厂、下陆区建设科、三水泥厂工作。
1985年与陆龙珠合编《三楚第一山——东方山》,西塞山诗社社员,作品录入《乡韵》等书。
游东方山弘化寺作(外一首)雷 电欲向禅林觅契机,禅林面目已全非。
不闻猿鹤舒清啸,惟见鹰鹯逐肉飞。
疏竹半园烟补密,瘦梅几树雪添肥。
蒲团僧老跏趺坐,闭口嚅嚅诵大悲。
东方山咏松寄友人朔山有奇树,其叶状如针。
阅世几千载,顶天似巨人。
孤高成性格,风雪见精神。
未可为梁栋,君休荐斧斤。
〔作者简介〕雷电,生于1927年,字文电,又名四海,湖北新洲人。
曾任教师。
好文学,与人合着《云树集》。
为西塞山诗社名誉理事,湖北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东方山听钟雷白平立雨临风看世情,清钟漫听入山云。
可怜无欲虚空界,尽是有求必应声。
〔作者简介〕雷白平,生于1963年,湖北大冶人。
大专毕业,经济师。
业余爱好诗书画。
现为西塞山诗社社员、全国中青年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华书画研究会会员、黄石书法家协会理事。
皈依感言释正慈早岁出家到佛门,如同黑夜见明灯。
亲师亲佛尤亲善,正我童蒙顽劣心。
又盛世欣逢佛法兴,绍隆佛种待传人。
髫年不负恩师意,求学南京复北京。
又佛言师训息尘心,学罢归来驻祖庭。
不怕千磨与万劫,愿弘大法利苍生。
〔作者简介〕见人物。
南湖偈句释圆规嵩门才赏月,汉水又重阳。
竹笠临风早,芒鞋着露凉。
暾初人影瘦,塔远笛声长。
寂寂南湖畔,黄花一路香。
又枯禅难入定,着笠下南湖。
细雨单衫冷,轻舟一叶孤。
松风延古道,霜木灿浮屠。
闲卧秋山外,行云正自如。
又印迹湖滨石,欣逢陆放翁。
邀僧牛屋下,对偈鹤亭中。
煮雪烹香茗,裁云画色空。
临行传贝叶,一笑九州同。
〔作者简介〕释延王,号圆规见人物。
东 方 山曾有才楚尾吴头第一山,东方胜景壮禅关。
千秋雨露菩提树,九野风云极乐寰。
佛曲声声红雨外,灵溪道道翠微间。
攀藤附葛临高处,放眼乾坤展笑颜。
〔作者简介〕曾有才,1928年生,湖南沅江市人。
曾任解放军某部中学教师,湖北拖拉机厂宣传科科长等职。
已离休。
为中华诗词学会、湖北诗词学会会员,黄石西塞诗社名誉理事兼编辑。
着有《明山诗词选》、《一隅吟草》等。
有书法作品被弘化禅寺收藏。
谒东方山智印禅师法相彭朋三俗家王姓住龙阳,不恋红尘恋上方。
缘遇石头传秘诀,恩沾唐帝赐封章。
桃源听课灵根显,南岳参禅贝叶香。
三十二年功课满,渡人无量驾慈航。
又仙骨珊珊有夙根,七龄慈母送空门。
开山凿井灵幽径,铺草结庐好悟元。
虎豹守关围伴侣,乌鸦盖顶掩风云。
东方弘化传千古,三楚名山亦祗园。
〔作者简介〕彭朋三,1914年生,湖北大冶人,名方来,字文德,号梦觉山人。
历任区卫生协会主任、中医进修学校辅导老师,乡、县人民代表,中华中医学会理事等职。
从医70年,中医师职称。
黄石西塞山诗社社员,有诗联集《杏林清韵》传世。
以智慧为话题的作文写一篇作文
在浩若烟海的佛学词汇中,有两个词汇最为殊胜,最令人向往,一个是“般若”,另一个是“菩提”。
这两个佛学词汇都与智慧有关。
对“智慧”很难下定义,新华词典对“智慧”的定义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在我看来,这个定义太肤浅,根本包涵不了“智慧”的内涵和外延。
智慧是知识(包括经验)的结晶,但有知识不一定就能直接上升为智慧,丰富的知识要上升为智慧,必须要有灵觉的牵引,没有灵觉,就不可能有智慧。
所以,若勉强给智慧一个定义的话,就是:知识+灵性=智慧。
人类智慧的顶峰是《金刚经》,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中都有“般若”二字,这里“般若”的含义是:“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
“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
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
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
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这个智慧才是般若。
”《金刚经》、《心经》和其他佛学典籍中,都提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金刚经》第二品“善现启请分”中佛陀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心经》中有“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菩提”的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
”由上所知,“智慧”分三个层次,低层智慧、中层智慧、高层智慧,能迅速灵活地理解事物并能解决问题能力的智慧为低层智慧,如弟兄两人每人扛一个大箱子旅行,很累,兄长灵机一动买了个扁担把两个箱子用肩挑起来,兄弟两人轮换挑,就轻身,这就是智慧。
再如“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为国王鉴别金冠纯度的方法的智慧;能悟道、证道、得道从而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为中层智慧,如观世音等菩萨的智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与道合一究竟涅盘的智慧为高层智慧,如佛陀释迦牟尼的智慧。
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智慧,或者叫“浑沌智慧”。
给人以适当的自由意志,然后在大自然的海洋和天空里让人凭自由意志通过智慧创造获取更加舒适的生活和心境以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和贪婪从而维护宇宙剧本的有趣有效演绎,叫智慧阵。
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法却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智慧是金光灿灿的好东西,人不能没有智慧,但智慧却同时是消磨人生时光的吞噬器,玩不好,会贻误人生贻害无穷,炸毁长崎广岛的原子d等等武器是人智慧的结晶,爱因斯坦有智慧吧?一辈子干了些什么?那些智慧对他本人的人生和生命到底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价值和意义?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的天民。
一辈子追求知识追求智慧的人生是最不符合自然原理的人生,是人生的误区和悲剧,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智慧,是“浑沌智慧”,而“浑沌智慧”是作为人永远也难以理解难以明白难以企及的智慧,所以,作为人,既要游戏智慧又要逃离智慧,千万不要迷于智慧醉心于智慧最后被智慧所吞噬自己。
“聪明反被聪明误,”智慧绞杀智慧者。
所以,神耶稣警示我们,你们要变成小孩子的模样。
所以,佛释迦牟尼警戒我们,过了河要把筏子扔掉。
所以,仙老子教导我们,要返璞归真,要复归于婴儿。
所以,先圣穆罕默德警醒我们,逃脱天地的疆域要借助权威的力量,意思是说,不靠权威的力量而靠自身的智慧,是永远逃不出三界轮回程序的。
那么,如何逃出智慧阵呢?我千思万虑,最后获得的逃出智慧阵的法门是:心存上帝,常使意识空灵秀,然后随遇而安、随缘而化、随性而动、随机而作。
什么叫圆融无碍 佛学答疑 佛教网 般若文海 佛学文章 佛缘网站
居士林坚持以“爱国爱教、弘扬正信、利乐有情、净化身心”为宗旨。
此外,还建立了藏经楼和佛学阅览室,以供居士信众研习佛理,净心修持。
居士林在管理上有一整套严格而健全的公约和守则,设立了办公室、治安消防组、财务组、接待组、后勤组、医务组、服务部等十二个职能部门,每个部门都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居士们的整体素质由此得到了不断提高。
梁启超关于佛教的文章
找到两本。
一、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 作者:梁启超 著 [同作者作品]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26681 上架时间:2008-5-14 出版日期:2008 年1月 开本:16开 页码:389 版次:1 所属分类: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 目录一览: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 附录 佛教大事表 佛教之初输入 附录一 汉明求法说辨伪 附录二 《四十二章经》辨伪 附录三 《牟子理惑论》辨伪 印度佛教概观 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原题《印度之佛教》) 附录 说无我 佛教与西域 又佛教与西域 中国印度之交通(亦题为《千五百年前之中国留学生》) 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 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 附录 佛教典籍谱录考 读《异部宗轮论述记》 说四《阿含》 说《六足》、《发智》 说《大毗婆沙》 二、梁启超思想的佛教精神 作者:刘介民 摘要:梁启超于佛教早有因缘,梁氏的思想也深染佛教的精神。
作为现代学术的奠基人,梁启超对佛教历史与典籍都有相当的研究。
文章从佛教之信仰兼善非独善、广涉佛典愈治佛学史、兼摄佛学与西学互诠三个方面梳理梁启超对佛教的研究。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梁启超 佛教 信仰 思想 分类号:K261 DOI:CNKI:SUN:GZDX02006-04-020 正文快照: 近代思想界的精英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等都与佛学结下不解之缘,梁启超是在恩师康有为影响之下接触佛教的。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盛赞“若佛学之博大精深,至于言语道新、心行路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
关于纳兰容若的作文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是谁家少年,策马临鞍,顾盼之间自是流丽无双;是谁家少年,容止俊雅,翎舞翩跹,谈笑之间自是温柔了岁月;又是谁家少年,驰骋沙场,所向披靡,刀光剑影之间侠气自成一篇······要怎样的文采才能与他共话桑麻,剪烛西窗;要怎样的婧美才能与他举案齐眉,言笑晏晏;又是要有怎样的笔墨,才能绘出一个不灭的纳兰? 一声叹息,轻轻的吹开几百年历史的尘埃,我仿佛来到了那段被他惊艳的时光。
生于贵胄之家,十岁便能赋得窈窕之章,十八岁中举,仕途坦荡,才动京华,前途无量。
无论是德高望重的殿阁学士、清高自赏的潦倒诗人、久居闺中的碧玉闺秀,甚至是不精词赋的庶民百姓,无人不对纳兰推崇备至。
街头巷尾,楼台宫阁,无人不晓纳兰之名。
即使是在后世的今天,纳兰也被王国维这样的文学大家推崇说北宋以来,唯此一人尔,然而使他成为这唯此一人的,又何止他的才华?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名利奉承丝毫不曾对纳兰产生过什么影响,他依旧是他,那个天真羞涩却又坚定淡泊的纳兰。
羞于向表妹直接言明爱意以致咫尺天涯误了终身的是他;冒死混进深宫只为再见心爱的表妹一眼的也是他;几多旧事,几多思量,细腻敏感忧郁孤独的那个诗人是他;随君出征,驰骋沙场的那个一品带刀侍卫也是他·····纵汉字再博大精深,也难绘出纳兰的风流无暇。
若是上帝予一个人最大的惩罚就是赋了他无尽的思想,那纳兰就是遭了无尽的惩罚 ,就如故事里那棵只能孤独的仰望天空的嘉木,命中注定路过人间。
南方有嘉木,谁与望天堂。
嘉木风可摧,相思不可断。
正如嘉木可以被风摧毁而思念不灭一样,纳兰的思想,永不可断。
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还有谁会怨恨着故人心易变?如果人间处处暖风红烛,还有谁会顾念着西风独自凉?百年流云任时间,清弦歌不绝。
我的梦中,将永远停留着一个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少年,只可惜,当时只道是寻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怎么写色达佛学院500字作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