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的由来:
清朝时期,一年清明节一个名叫李秀成的秀才被清兵追捕,一位农民帮他躲避了清兵的追捕,清兵添兵设岗,防止李秀成吃食物,那位农民于是采艾草回家做成团子,混在青草里,躲过了哨兵,李秀成也吃到了团子,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这样青团就流传了。
青团的寓意:
清明节吃青团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节日一样,具有一定的寓意,清明节吃青团主要是祭祀,纪念先人;但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
青团购买技巧
一是闻,有浓郁清香味的原料都比较可靠。
二是看,颜色偏绿的为上品,发青发黑的是在做煮艾草时 食用碱放太多,或者这个艾草比较老。
三是轻捏,特别软塌塌的是纯糯米或者糯米偏多或者加入了澄粉的缘故。追求“有嚼头”的消费者建议选购加了粘米粉或者大米粉的。
青团是江南的特色小吃,据考证青团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到清明的时候,古人就会做青团用来祭祀,现在大家已经把青团当做一道传统的小吃了。青团具有纪念先人、团圆的寓意。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具有纪念先人、团圆的寓意。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现在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现在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
关于青团的来历还有一个历史典故: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心生一计,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大禹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人们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苏州人麦叶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团子,将青团子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士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习俗。苏州人至今清明上坟仍以青团子作供品。青团子如果用野生的燕麦叶汁与糯米粉做,更是清香扑鼻。李秀成吃青团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藏在村野,被清兵封锁没有食物,村民利用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清兵检查。李秀成吃了青团,又香又糯又顶饥且不粘牙。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无锡人为了缅怀淡泊权位、开拓江南的吴国始祖泰伯,每逢清明节前后,用糯米碾成粉,做成白团,用青麦叶打成汁,做成青团,统称青白团子,(青白两团表示泰伯生前一清二白)。青白团子有肉馅、菜馅、豆沙馅三种。(馅:俗称瓤。指泰伯三让王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