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中心是什么?

地球的中心是什么?,第1张

地球的中心是地心。

地心是地核的俗称,是指地球的中心部分,地心半径约3480千米,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

地心的物理性质与周围的地幔和地壳有明显的不同。地球参考系的原点定义在包括固体地球、大气和海洋的共同质量中心。地心又分为内地心与外地心两部份。

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 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 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内、外核的分界面,大约在5155千米处。因地震波的横波不能穿过外核,所以一般推测外核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

扩展资料:

地心假说:

一、液态地核说

液态地核说主张地核是由密度90~115克/立方公分的物质在地核内部特殊高温与高压下所组成的。

压力估计从液态地核最上部份的每平方公分1550吨到地心约3875吨。温度比较不确定,但从深矿坑得知温度会随深度而升高,而根据岩石的导热率,地质学家估计(相当粗略的)液态地核的温度约是摄氏5千度。

二、两种物质说

两种物质说认为地心为矽酸盐地函和镍-铁地核组成。

他们并认为早期的地球必为液态,后来则可能包含两种互不溶解的液体。矽酸盐液体较轻,浮在上方并将热辐射到太空而冷却。底下的铁熔液则被上层隔绝未能直接暴露出来,释热很慢,所以可能到目前仍为液体。

三、水晶说

地心由一块巨大水晶组成。此学说的确存在过,并且被拍成科幻,但由于缺乏事实依据,目前似乎被否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地心

以下是自己总结的
综合实力最强的高达:恶魔高达(出自机动武斗高达G)
恶魔高达是高达G中的最终BOSS,其三大功能:自我修复,自我繁殖,自我进化。
自我修复就是当他手被打断的时候,自己还能再长出一个手
自我繁殖就像细胞分裂一样,能分裂出许多杂兵
自我进化就是能让它变得越来越强。
感觉这都不是高达了- -高达G果然和其他高达不一样
详见:>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详细资料

解析:

驼背海豚

驼背海豚,又名赫克托海豚,仅见于新西兰海域,但处于三个互不往来的隔离群体。 最近,科学家发现海豚体内富集了大量人类制造的敌敌畏等农药残留物和化学毒素,这使驼 背海豚的繁殖率极度下降。

新西兰有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赏鲸以及与海豚共泳是新西兰备受推崇的两项观光旅游活动。小型的赫克托海豚(最长14米)属世界珍稀动物,只有在新西兰水域中才能见到。南岛上有许多地方可以近距离观赏赫克托海豚。
在新西兰北岛美丽如画的西海岸生活着一种叫茂伊海豚(也称“北岛赫克托氏海豚”)的珍稀海洋哺乳动物。它们是世界上最小的海豚,是新西兰特有的四种哺乳动物之一。然而,近几年来这种海豚的数量正受到严重的威胁。目前,全世界茂伊海豚的数量还不到150只。

在过去的3年中,就有7只茂伊海豚的尸体被冲到新西兰的沙滩上。“对于一个数量不足150只的茂伊海豚群体而言,这个数字已经够大了。”新西兰保护部门(DOC)的资料科学家罗伯·麦卡兰姆说。

研究表明:对茂伊海豚的数量造成威胁的主要是撒网捕鱼。与所有的海洋哺乳动物一样,海豚若要生存就需要呼吸空气。这就意味着它们必须时不时地游到海面。如果它们误入人们设置的鱼网内,它们就会因窒息而死。其他危及茂伊海豚生存的因素还有海洋污染以及船只撞击等。为了保护茂伊海豚,新西兰 作了相当大的努力。2001年8月份, 颁布了一项禁令:禁止捕鱼者在距离茂伊海豚生活的北岛西海岸4海里以内的海域里撒网捕鱼。

目前,新西兰保护部门(DOC)的研究人员正试图通过卫星跟踪技术以获取保护茂伊海豚急需的第一手信息。“由于我们对茂伊海豚了解甚少,这就阻碍了我们为保护这种新西兰最珍稀的海豚的所做的一些努力。”麦克兰姆说。

由于茂伊海豚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新西兰保护部门(DOC)决定首先在3只生活在班克斯半岛附近海域的赫克托氏海豚(也称“驼背海豚”)的身上安装标签来测试卫星跟踪系统。之所以选择赫克托氏海豚,是因为它与茂伊海豚的亲缘关系很近,而且两者的体型大小相仿。赫克托氏海豚也是濒危的海豚,数量大约有7000多只,这与茂伊海豚相比,种群数量还是蛮大的。

虽然卫星跟踪技术在其他国家早已成功地用于跟踪其他一些小型的海豚,但在新西兰还是首次使用。因此,新西兰保护部门(DOC)的这项海豚跟踪试验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一些团体和个人的强烈反对。

研究人员在3只赫克托氏海豚的背鳍上安装的微型的卫星标签是由Wildlife Computers公司生产的。该卫星标签长105厘米,有两个火柴盒那么大,重约50克。标签通过两个医用的尼龙栓安装在海豚的鳍上,用一个金属的钩扣固定住。大约在3个月后,这个特殊设计的钩扣将在海水的腐蚀下打开从而释放卫星标签。这次使用的卫星标签是目前为止体积最小而且最具流线型的海洋哺乳动物卫星发射器。此前所使用的标签都重达500克。

为了保证卫星标签能正常工作,标签必须位于海平面以上。因此,在此次试验中需要弄清这种海豚的游泳方式(潜水不太深,同时在海平面下不会待太久的)是否可以保证传输足够的有用数据。安·鲁普雷是标签生产商Wildlife Computers公司的技术销售部经理,她表示海豚是该标签最合适的动物。“它们是这些标签的理想平台,因为它们跳跃至海面上是如此的频繁。”

但是也有批评家认为这种卫星标签会,使海豚感到局促不安或使它们受到伤害,甚至还会杀死它们。他们还指出,茂伊海豚的体型与那些曾用于卫星跟踪技术测试的海洋哺乳动物相比,要小得多。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生物学家尼克·盖勒斯在去年11月份写给麦卡兰姆的信中呼吁:在茂伊海豚身上使用跟踪技术之前,必须进行“彻底的风险评估”。在信中,盖勒斯还写道:“考虑到标签的潜在影响部分是与动物的体型大小有关,使我们对在茂伊海豚这种体型较小的物种身上使用标签甚为担忧。”

反对者们除了对卫星标签对海豚潜在的伤害的担心外,他们还对标签是否真的能够提供正确的信息表示怀疑。利兹·斯卢顿博士是Otago大学的一位动物学家。她研究新西兰的海豚已有20个年头。斯卢顿表示,其他的一些研究方法利用声学装置、船只或空中调查同样可以提供的数据,而且还不会伤害到海豚,“所有的这些方法绝对是国内外调查鲸类和海豚的标准方法。”

空中调查的确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在新西兰保护部门(DOC)的“茂伊海豚研究计划”(2003~2013年)中,DOC就与WWF(世界野生动物基金)、新西兰渔业部一道支持Otago大学在新西兰北岛西海岸一带对海豚进行空中调查。

然而,空中调查仅限于在白天而且要求海面平静的时候才能采用。此外,只有当海豚靠近海平面时才能分辨清楚。要发现一个种群密度如此小的海豚确实显得有此困难。而卫星跟踪技术则有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给出持续的实时的有关海豚运动的数据。

于是,2004年3月5日,新西兰保护部门(DOC)启动了为期3个月的旨在测试用于跟踪海豚的卫星标签系统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的试验。参与这次试验工作的有来自奥克兰大学、马赛大学、美国波斯顿和丹麦的一些研究机构的海洋哺乳动物方面的科学家,还有一名来自坎特伯雷大学的统计学家。

在这3个月期间,研究人员将对3只安装了卫星跟踪标签的海豚进行试验。如果试验成功,而且卫星跟踪技术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并且没有对海豚产生任何不利影响,那么就可考虑也在茂伊海豚身上使用该技术。

麦卡兰姆就是此次试验的负责人。他表示卫星跟踪必须进行测试,哪怕它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存活下来的茂伊海豚已不足150只,我们需要考虑各种手段以期找到我们为了保护茂伊海豚所需要的信息。我们不能再等了。”麦卡兰姆说,“因为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茂伊海豚这样一个物种滑向灭绝的边缘。”

一 谈火柴的发明
近年来,关于火柴是中国南北朝时北齐的宫子于公元577年发明之说盛行。1986年英国人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这本书中说:“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由中国人于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北齐两面受敌,物资奇缺。特别是缺火种来烧饭和取暖。绝望中,北齐的一群贫苦宫女竟神奇地发明了火柴。”
坦普尔立论的根据应是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的《辍耕录》,其中《发烛》条说:“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黄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即公元577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生,岂即杭人之所制与。”但从文中分析可见,原始火柴(发烛)不是什么贫苦宫女神奇地发明的,只是这些过去养尊处优的后妃们亡国后穷得没办法,只好做发烛出售谋生。在《资治通鉴》中查得“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苦,至以卖烛为业”。“发”与“卖”一字之差,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五代时陶谷在《清异录》中已明确“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黄,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所以原始火柴,即发烛应在公元950年(《清异录》成书年代)之前发明。在宋代,发烛已成为通用的小商品了(见《武林旧事,小经纪》)。关于这种原始火柴的发明,还有一则重要史料。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的《法烛》条中记载:“汉淮南王招致方术之士,延八公等撰《鸿宝万毕方》,法烛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于世,然则法烛之起,自刘安始也。”这里所说的法烛就是后来的发烛。如高承的记述可信,原始火柴应发明于公元2世纪,是早期炼丹家发明的。由于硫磺是炼丹家的主要药物,他们发明原始火柴是合情合理的。
坦普尔的说法完全是无根据的臆测,他说是因为缺乏火种才发明火柴。实际上他并没有弄清发烛的作用是快速由火种引出火焰以点燃灯烛。由火星而引燃到生出火焰是较困难的,发烛的发明的确是急民所急,制作方法又简单,所以很快大行于世。关于发烛的使用,在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第十三回“永儿卖泥烛诱王则”中描述得很清楚:“有一个没安死尸处专一帮闲的沈待诏,替他去坊里讨些火种,把与妇人。那妇人去蓝儿内取出一片硫磺发烛儿,在火上淬着,去泥蜡烛上从头点着。”
发烛又名引光奴,到清代又名取灯,它确实是一项伟大发明,其作用是由火种迅速得到火焰以点燃灯烛,使人类用火的本领跨进一大步,虽不能直接生火,但却是现代火柴的前身。它不是南北朝时齐国的宫女发明的,而是公元前2世纪时西汉淮南王手下的术士们(八公)所发明的。
据史料介绍,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法国化学家钱斯尔发明的硫酸火柴。
火柴的真正问世,当属磷头火柴的使用。1845年,德国人施罗脱将白磷隔绝空气加热到250℃制成了红磷。从此,人们开始用红磷制火柴,最初是由瑞典制造的,故又称为瑞典火柴。1855年,瑞典人伦斯特姆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盒安全火柴。
二 钢琴的发明
钢琴是一种高档的键盘乐器,最早出现于希腊,是在一种供音乐家审度音律或研究乐理的音乐工具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最初的钢琴 ,只是一块木板上绷几根丝弦,下边装有可移动的弦码,用以限定音律,后来,有人对这种工具进行了改进,大约在12世纪时发展成古钢琴。
1709年前后,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又对古钢琴进行改进 ,发明了可以击弦的小槌键装置。1770年,德国的制琴师斯坦因发明了一种 “棘轮装置”,用在古钢琴上,使击弦槌在击弦后可立即移开,让弦自由震动,产生出平滑的音色,音域宽广,不刺耳。不久,英国的布罗德伍德父子公司又在钢琴上增加了一种使音域更宽广的机械装置,并创造了一种持续音踏板,使毡制的制音装置离开所有的琴弦,让弦自由振动。为了使钢琴中的机械装置能向一侧移动,他们还加装了柔音踏板,使敲弦机能单独地敲击某一根弦,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敲击一对弦。

1811年,伦敦牛津大学的钢琴制造商把水平式的琴弦和敲弦装置改为竖式,制成了第一架竖式钢琴,1830年以后,又不断有人对钢琴的构造、音调的强度、 *** 纵的速度进行了改进,使钢琴不论是在品种上,还是在琴形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火箭的发明
火箭的发明最早出现在中国,在中国古代的记载中,火箭的含义比较广泛,比如在**电视中经常可以看到箭头点燃,靠弓弩发射的竹箭也称为火箭,而真正的火箭是在火药出现后才发明的。从唐末到宋初火药武器开始使用,但由于其配方和制作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不足以作为推进的燃料。随着火药配方和制造技术的进步,12世纪初研制成功了固体火药,并把它用于制造火器和焰火烟花,在使用这些火器与烟花特别是手持使用时,人们感到火药燃烧会产生很强的后坐力,于是有心人在这种启示下发明了新的火药玩具。大约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出现的玩具“穿天猴”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利用反作用原理的火箭,将这种原理的火箭作为武器使用具有相当的杀伤力,所以在战争中也开始频繁地使用它。
公元1128年南宋政权建立后,南宋、金和蒙古频繁交战,各方都使用了火器。1161年11月,金国侵略中原时,南宋军队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雳炮”重挫金军,这是人类历史第一次在战场上使用火箭武器。连年的交战使火箭技术逐渐被金和蒙古所掌握,于是当时各方兵工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火药制造,在这种情况下火药的配方有所改进,制造工艺渐趋成熟,其燃烧速度和爆炸力也得到增强。13世纪蒙古在先后三次的大举西征中,采用了南宋的火器技术,用汉人工匠制造大炮。当时在欧洲战场使用的火箭已有多箭齐发的火箭筒,这种集束式火箭发挥了绝大的威力,使欧洲人大为吃惊。当然在这几次西征中,阿拉伯人从中掌握了火药和火箭的技术,并进一步把它传入了西方。
明代中国火箭发展进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出现了很多种类的火箭,除了单级火箭,还发展了各种集束火箭、火箭d和原始的多级火箭,并且对各种火箭的制造、应用、配备和发射剂原料配比及加工制造等都作了详尽的叙述。在当时的水、步、骑兵中火箭武器已作为必备的武器,甚至还有专门的火箭部队,有关火箭武器的使用、布阵、作战技术和管理也都有条例规定。明代的《武备志》中曾有过这些火箭的记载。
《武备志》所记载火箭
名称 射程
五虎出穴箭500步
七星箭 不详
九龙箭 不详
火弩流星箭不详
火龙箭 不详
长蛇破阵箭200步
一窝蜂箭 300步
群豹横奔箭400步
四十九矢飞帘箭不详
百虎齐奔箭300步
明代的火箭虽然种类繁多,但发展主要体现在火箭样式的更新上,有关火箭的尺寸、规格、装药剂量、发射距离方面却少有讨论。而在火箭的稳定方面,仍然是传统的箭杆加羽毛方式,精度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这就使火箭的尺寸和射程难以提高。进入清代火箭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发展基本停留在原地。一方面看这是因为长时间的和平以及封建君主所推行的封闭政策所影响,但从技术的发展来看主要还是缺少相应科学知识的指导。纵观中国古代火箭技术的发展过程,所走的基本是经验式的道路,没有对火药的燃烧机理,火箭的推进原理,箭羽的稳定原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仍局限于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爆炸原理,这就使得火箭技术的较大改进难以出现。
而火箭技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后,又逐渐传入欧洲,意、法、德、波兰、英、俄等国都先后掌握了火箭技术。尤其出于战争的需要,这些国家在使用火箭的过程中,深入研究火药配比,火箭形状、大小及稳定装置和火箭材料,在这些方面进行了重大改进。很快欧洲的火箭在重量、射程和精度等方面就超过了中国火箭。公元18世纪初(大约清康熙~雍正年间),波兰就已生产出了重达227千克甚至544千克的大型火箭,德国也试验了多种带导向杆的重454千克的火箭。
但有趣的是正如火箭没有在他的故乡中国得到巨大发展一样,对欧洲近代火箭技术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不是欧洲那些较早使用火箭武器的国家,而是英国。这里不能不提的就是威廉姆·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研制的火箭,而实际上“康格里夫火箭”并不是欧洲大陆火箭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很少受到其影响,主要借鉴的却是印度的火箭技术。
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 1772~1828)
英国人康格里夫179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是学文科的,由于其父经管英国皇家兵工厂的影响,他对兵工机械怀有浓厚兴趣,因此后来便弃文习武,进入这家兵工厂,并且开始在英国士兵从印度带回的火箭资料的基础上,研究改进火箭的速度和射程。经过几年的探索,1805年,康格里夫采用新型火药制造出了一种实用的火箭,重145千克,箭长106米,直径01米,并且装了一根46米长的平衡杆,射程可达1800米。这种火箭在英国击败拿破仑军队的战争中建立了卓著的战功。由于康格里夫在火箭方面做出的贡献,英国政府于1814年授予他爵位荣誉,并在1817年被选为议会议员。然而,康格里夫火箭还未能解决制导和控制问题,精度较差。1844年,英国的威廉·霍尔发明了一种自旋稳定器,并用来对康格里夫火箭进行改进。虽然与现代火箭相比,所有的这些火箭都十分简陋,应用也不广泛,但它们的出现却为现代火箭的诞生奏响了序曲。
康格里夫研制的火箭在射程、精度及稳定方式上都作了改进,其性能已经近乎达到了火药火箭的极限。由于其巨大的杀伤力,使各国纷纷开始重视火箭的研究和使用。此后,战争火箭的另一项重大进步就是稳定性的提高。19世纪中叶英国的发明家威廉姆·黑尔在火箭的尾部装上3只倾斜的稳定螺旋板,当火箭发射时由于空气动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旋转从而达到稳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火药火箭的发展已臻于完善。它的基本结构是由装有火药的火箭筒,中间装有发射药作为推进剂,头部装有高爆炸药和引信,尾部为喷口,另外采用尾部稳定翼起稳定作用,在发射装置上采用发射架或发射筒。比较著名的就是苏联的火箭炮——卡秋莎。
火药火箭:其工作原理和固体燃料火箭是一样的,以火药燃烧产生的推力。早在唐代初年(约在7世纪)火药就出现了,南宋时代火药用来制造烟火。大约在13世纪制成火箭。我国古代制造的火箭和起花所用的是黑色火药。
火药火箭是第一种实用的反作用推进装置,虽然有许多局限证明它不是理想的太空运载工具,但它的基本原理却完全适用于航天运载工具的需要,这样运用火箭作为宇宙航行基本运载工具的想法在先驱者脑中逐步酝酿。后来液体燃料火箭出现,进一步为航天推进器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也让航天先驱者看到了使用火箭来完成航天运载的曙光。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早期试验,火箭作为太空飞行的推进装置逐渐得到证实,最终为人类通向太空架起了桥梁。
四 自行车发明
自行车发明以来,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代:实心胎,行驶吃力。第二代:充气胎,易破易磨损。第三代:高分子内胎,不用打气,不怕扎,d性好,骑着轻。

法国人西夫拉克在一个下雨天,在街头浸步时被经过的四轮马车溅了一身泥,这一溅使他突发奇想:四轮马车这么宽,应当把马车顺着切掉一半,四个车轮变成前后两个车轮……于是,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马轮”小车诞生了。这辆小车有前后两个木质的车轮,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条板凳,像一个玩具。刚刚出现的新东西肯定不是那么完善。这辆“木马轮“既没有传动链条,又无转向装置,自然需要改进。
到1818年,一个德国看林人叫德莱斯的,也是偶尔的一个想法,也制做了一辆木轮车,样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过,他在前轮上加上了一个控制方向的车把,可以改变前进的方向。但是骑车时依然要用两只脚蹬地,才能推动车子向前滚动。当时的德莱斯骑着他的「小马崽」上路试验时,遭到不少人的嘲笑。新东西的出现总会被这样或那样的传统势力所嘲笑,但人类的发明者永远不会因这些嘲笑而停止。1840年,英格兰的铁匠麦克米伦,在德莱斯发明的“小马崽”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他在后轮的车轴上装上曲柄,再用连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脚蹬连接起来,并且前后轮都用铁制.前轮大,后轮小。这样一来,人的双脚真正离开了地面,由双脚的交替踩动变为轮子的滚动。1842年,麦克米伦骑上这种车,一天跑了20千米。
到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在前轮上安装了能转动的脚蹬板,车子的鞍座架在前轮上面。他们把这辆车冠以“自行车”的雅名,并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层出,让观众大开眼界。
从西夫拉克一直到雷诺,他们制做的自行车与现代自行车差别较大,真正具有现代化形式的自行车是在1874年诞生。英国人罗松在自行车上别出心裁地装上链条和链轮,用后轮的转动来推动车子前进。但仍然不够协调与稳定。
1886年英国的机械工程师斯塔利,从机械学、运动学的角度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装上前叉和车闸,前后轮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车轮。斯塔利不仅改进了自行车的结构,还改制了许多生产自行车部件用的机床,为自行车的大量生产和推广应用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他所设计的自行车车型与今天自行车的样子已经基本一致了。
人类的智慧真是无所不在。1888年,爱尔兰的兽医邓洛普,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将自家花园用来浇水的橡胶管粘成圆形并打足气装在自行车上,这是充气轮胎的开端。充气轮胎是自行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行车的骑行性能,而且完善了自行车的使用功能。从1791年到1888年,摩托车的始祖——自行车的发明和改进,经历了近100年中这些发明者的不懈奋斗。我们不得不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感动。

五 宇宙飞船
20世纪中叶,许多有志于探求宇宙奥秘的科学家,都在试图研制一种能载人在太空中遨游的飞行器——宇宙飞船。
在这一领域,前苏联和美国走在各国的前面。50年代,前苏联政府拨出大量资金作为宇宙飞船的研制经费。成千上万的科学家、航天技术专家聚集在一起,研究外层空间的飞行、宇宙飞船的材料和结构等技术。他们考虑的问题,大到宇宙飞船的模型设计,小到宇航员上厕所的问题。要在茫茫的宇宙中航行,任何的细节问题都是马虎不得的。
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艘宇宙飞船诞生了!它是由球形密封座舱和圆柱形仪器组成,除了具备一般人造卫星基本系统设备外,还设有生命维持系统、重返地球用的载入系统、应急跳逸系统及回收登陆系统等。
1961年4月12日,这艘名为“东方1号”的宇宙飞船,载着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在空间绕地球一圈,飞行了1小时48分钟。在“东方1号”宇宙飞船返回地面前,抛掉了末级运载火箭和仪器舱,只剩下座舱单独进入大气层;当座舱下降到离地面只有7公里时,飞船座舱d出宇航员,然后,宇航员用降落伞单独着陆。
“东方1号”宇宙飞船的航行成功,意味着人类已经可以飞出地球,在宇宙空间中航行了。广大的科学家也深受鼓舞,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宇宙飞船的研制中去。
1961年8月6日,前苏联发射了“东方2号”宇宙飞船。这艘飞船在空中飞行了25小时18分钟,飞行距离达70万公里。宇航员盖尔曼·季托夫,在空中失重的状态下,品尝了装在仪器管中的宇宙食品,还美美地睡了一觉。
接着,前苏联在1962年8月11日,发射了“东方3号”、“东方4号”宇宙飞船;在1965年3月18日,发射了“上升2号”宇宙飞船,都获得了成功。
与此同时,美国也抓紧宇宙飞船的研制工作。终于在多次成功和失败的研制、发射基础上,制成了“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这艘宇宙飞船长25米、重45吨。在飞船内,有3把靠椅,在靠椅的上方,安装了各种控制飞船的仪器。用于发射“阿波罗11号”的三级火箭有85米长,重达2700吨。这个巨大的工程耗资达240亿美元,有40多万人参加了它的研制工作。
1969年7月16日,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了载有3名宇航员的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升空后,先用两个多小时绕地球一圈半,然后飞向月球。又经过73小时的飞行,宇宙飞船于1969年7月20日到达月球。
到达月球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登月舱登月,而宇航员科林斯则继续驾驶指令舱绕月球飞行。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做了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并采集了22公斤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标本。他们在月球上逗留了21小时18分钟后,驾驶登月舱进入轨道。然后,登月舱与科林斯驾驶的指令舱对接起来,又形成了完整的飞船,向地球飞去。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的创举,震动了全世界,人们欢呼人类这一伟大的胜利。
事后,阿姆斯特朗在一次回答记者时说:“对个人来说,跨到月球虽是极小的一步,而对人类来说,却是极大的一步。”
确实,从宇宙飞船的诞生,到逐步完善,以至将人载到月球上“走”了一趟,是人类跨出的“极大的一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7470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1
下一篇 2023-05-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