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 科技 的角度,理解城市。
编辑 | 刘景丰
2021年12月4日, 科技 智库「甲子光年」在线上举办了2021「甲子引力」大会。当天下午的“大国制造”专场上,在洪泰基金合伙人/洪泰智造创始人乔会君的主持下,东华云计算董事长兼CEO郭浩哲、云从 科技 联合创始人姚志强、特斯联高级副总裁刘斌、九号公司商用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董纪冬以及升哲 科技 产品副总裁付刘伟就“智慧城市智慧之路”展开圆桌讨论。
在与会嘉宾的讨论中,一个共识是,当下的智慧城市仍处于初级阶段,经过8年建设的智慧城市在有些地方仍不智慧的原因,是因为数据的不互通。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推动感知层建设,未来十年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将是传感器;二是解决数据隐私问题;三是在机制上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正如九号公司商用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董纪冬所言,人工智能对世界的改变是从点和线开始的。这意味着,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仍将经历一个漫长的缓慢阶段。
以下为圆桌实录,「甲子光年」对部分内容进行整理:
乔会君: 大家好,这次是线上直播,向线上的观众、各位嘉宾问好,我是洪泰基金的乔会君,今天主持智慧城市论坛。
智慧城市这个话题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提,当时国内的华为、中兴走得比较靠前,另外就是几大运营商,这是第一波智慧城市的从业者。后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起来,新的技术在智慧城市领域开始有所建树、有所作为。接下来,每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以及公司,最关键的是我们这家公司在智慧城市这个行业里具体参与到哪些环节。
我们先从东华云郭总开始。
郭浩哲: 我是东华云计算郭浩哲。东华云在智慧城市领域耕耘8年时间,是智慧城市最早的一批参与者。现在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商,擅长智慧城市的统筹建设,在部分产业专题上有非常多的积累,像数字广东、一部手机游云南、长沙超级大脑、南宁的 社会 治理,还有乡村振兴以及文旅领域的案例我们也在参与,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能力和经验的载体。
姚志强: 我是云从 科技 的姚志强。云从 科技 是2015年成立的人工智能公司,最早我们做的是单点人工智能技术,也就是人脸识别等。随着人工智能进化,还有我们在行业中的耕耘,逐渐从单点感知类技术向决策全链闭环演进。具体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是用人机协同的 *** 作系统,助力人工智能指挥城市的新基建,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刘斌: 我是来自特斯联的刘斌,在公司负责产品技术体系的工作。特斯联是中国光大集团旗下“三大一新”中新 科技 企业的重点代表,已成立六年,在智慧城市领域走过三个阶段——从智慧城市的10、20到30的阶段。最初10我们叫设备即服务阶段,20是解决方案阶段,现在特斯联已在重庆、德阳、武汉建设AI CITY人工智能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服务阶段。后面我希望分享一下特斯联在AI CITY服务里面的体验和感受。
董纪冬: 我是九号公司商用机器人业务的负责人董纪冬。九号公司成立于2012年,到明年是我们的十周年。
九号公司去年在科创板上市,总的使命就是要简化人和物的移动,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有趣。基于这样的使命,九号公司的产品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解决人们短距离出行问题的平衡车、滑板车,以及电动车、电动摩托车等短距离交通类产品;还有一类产品致力于简化物的移动,那就是机器人产品,我们目前已经推出的主要产品以配送机器人为主,当然未来我们也会推出更多不同的机器人产品。
九号公司就是通过把智慧注入到短距离交通,注入到机器人产品和服务中,为智慧城市作贡献。
付刘伟: 大家好,我是来自升哲 科技 的付刘伟。升哲 科技 是一家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服务商,在智慧城市方向面对的政府业务比较广泛,第一块是最基层的芯片,我们物联网传感器的感知芯片;再往上会提供城市级的网络,目前已经覆盖100多个城市;再往上会提供一系列城市级的管理系统,这个城市级管理系统会面向 社会 治理、智慧城管或者是一些水利等业务场景。通过这样一套体系,我们在智慧城市方向为客户提供一套端到端的服务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更好地通过算法、物联感知的技术,更快、更高效地提升治理和管理水平。同时,能够为老百姓提供一些实打实的便民服务。
乔会君: 之前我已对各位所在的公司有了较宽泛的认识,刚才经过各位简单的介绍,我相信视频前的观众也对各位的公司有了大概了解。
我认为特斯联和东华云这两家公司,可能在智慧城市前端的实施上投入的精力更多一些;九号机器人比较细分,它的业务模式很明确,产品也很明确;升哲 科技 、云从 科技 、九号公司,这三家公司更多的是在自身的产品和技术上做到一定突破,我们的客户更多地类似于特斯联或者东华云这样类型,通过与他们合作,由他们在前端综合性的实施,我们提供一些单点的技术支撑。
关于特斯联,我们和他们在一栋楼办公,有很多的业务交集,特斯联在重庆也与政府有一些合作,也了解我们业务的类型。在我们新基建产业链里边,特斯联在前端的实施能力,综合部署和实施整合能力相对来讲做得更强一些。请问特斯联的刘斌总,您认为最近这5年,我们这些从业者,对于新 型智慧城市的理解、需求,跟5年之前有没有明显的变化 。
刘斌: 新型智慧城市这五年的发展,其实还是很快的。最近这5年我们可以看到, 新型智慧城市会更加注重顶层的设计工作,把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这些技术都植入到整个新型智慧城市里面 ,也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架构,像城市大脑、城市的智能体、各种各样城市的中台、数字的底座、城市的 *** 作系统等等,整个技术含量有一个大幅度提升。但是对于特斯联而言,我们目前发现新型的智慧城市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由于国家双碳的政策出台,大家现在会更加注重新型智慧城市里面低碳,甚至是零碳的设计工作 ,所以无论是在大数据中心,还是在政府的办事大厅,医院等等建筑体的改造上面,我认为接下来会更多地结合低碳目标应用更多的智能调控手段。
乔会君: 谢谢,同样的问题想问东华云的郭总,您跟特斯联在大的业务类型上其实有相似之处,可能具体实施的侧重点不太一样,刚才你也提到,东华云成立8年时间,在南方的区域的部署相对多一些。也请你分享一下对于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最近5年和之前5年比较明显的变化。
郭浩哲: 我们和特斯联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从生长的背景上来讲, 我们是从系统集成商到方案服务商再到智慧城市服务商的延续,对IT基础设施的走向或者理解经历了很多阶段。 我对特斯联也比较了解,大家确实有些不一样,他们有一些互联网比较重要的技术。
但从我的视角上来看, 今天的智慧城市还处在非常早期,即使我们努力了8年,我依然会觉得还处于早期阶段。 它可能还分成一个小的环节,从硬件到软件,现在到感知能力,或者到服务能力的提升,即使有了数字广东的案例,在民生,企业服务,以及政府效率提升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其实大家现在提到的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或者新基建,我认为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的周期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感器。 今天我们无论是谈到双碳还是谈到城市的管理,在城市的感知层上的能力还是远远没有打通,我们对整个城市的理解力是非常依靠数据认知的,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都是应用服务层的突破,而且应用服务层的突破在过往几年,特别过往三年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变。再往下,大家最需要耐心去突破的方向,我认为传感器是最核心的技术。
乔会君: 对于城市的理解,我们需要感知到足够多的数据才可以做到智慧。我之前有过了解升哲 科技 ,他们在传感器层面耕耘相对更深一些,技术储备的会更多一些,我想请付总就刚才郭总的话题简单发表一些观点?
付刘伟: 郭总提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都在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城市感知建设。我怎样能够感知到整个城市立体空间、物理世界数字化的过程呢?包含形形色色很多方面不同维度的点,比如地底下的轨交、管网,路面的交通信号、路灯、井盖,以及对环境的感知,包括尾气排放、空气质量、二氧化碳浓度等。 以及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做整个城市的立体化呈现,都需要不同传感器去完成,这导致我们去做感知数字化过程中,它的标准,传感的协议,其实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所以在数据收集时候也是非常痛苦、非常难的。
除此之外,因为本身运营机制问题,导致数据难以打通。我们从2017年开始做物联网芯片,目的是在不同类型的传感终端,通过统一的芯片把大家最难的数据统一化,或者解决掉数据传输问题。
我们也会看到另外一个现象,在一线城市,很多的水表、电表、燃气表,大家都能够在手机上缴费了。如果回到三四线城市,其实还是非常原生态的做法,大家会去水务所现场缴费。在北京、上海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回到三线城市之后还是非常难去改变的,这涉及到很多的改造成本问题,还有运营机制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现在基于物联感知的城市建设,算是进入快速和增长的阶段,大家都有意识、行动开始做了, 未来的两三年、三五年,在感知层城市建设会达到一定统一化和标准化。
乔会君: 付总的回答给我提了个醒,一线二线城市,和三线四线城市的区别。开篇时候也提到,我认为智慧城市在中国真的是刚刚起步,刚才特斯联、东华云都提到,我们一线城市宽度还不够,升哲 科技 付总还提到,我们三四线城市下沉力度还不够。关于付总我有一个技术问题想请教,升哲把所有传输通过一颗物联网芯片解决,但是在智慧传输里边它的通信协议是不一致的,我不知道咱们用的是什么协议,正常的WIFI、Zigbee、蓝牙等这几种协议,咱们怎么把统一协议用在一颗芯片上,或者只做协议层不做传输层的东西?
付刘伟: 我们是通过两个方式去协同完成的。第一,我们有一套自建的城域级网络;然后,这个网络是协同我们自研的物联网芯片,在各个领域去应用,比如说我们能够看到烟雾感知终端、电力感知终端,像水表、燃气表。
乔会君: 咱们通信协议是基于什么标准的?
付刘伟: 是我们自研的一套LPWAN物联网通信协议。
乔会君:这也是任重道远,如果在通过自研的标准在国际推广的话很困难,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系统,我们也祝愿升哲 科技 能够做出我们中国自己的标准体系。
付刘伟:所以我们会把它变成一个实体芯片化,目前已经和上下游一些合作伙伴做成很多落地的项目。
乔会君: 智慧城市还有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就是智慧城市的建设其实是伴随着更多的公民或者居民的个人隐私,家庭,无论是出行或者消费,或者家庭的日常的行为,这些隐私是一个互相伴随、相辅相生的状态。请问云从 科技 的姚总,云从是2015年从人脸识别起步来做,您是如何看待智慧和隐私这个问题的?
姚志强: 这个话题比较大,可以从很多维度看这个事情,从智慧城市来看,智慧城市包含的面比较广,不光是个人的数据,比如面临to G、to B的,还有业务、流程各种数据,我们处理更多集中在这块。
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向这个维度去看,我们认为智能一定是要和人相互协作的。不能简单为了发展智能,最终会变成侵犯人甚至取代人的局面,所以我们提出人机协同。我们认为在这样的发展方向上,能找到更好的技术结合点。
乔会君: 同样的问题问一下九号公司的董总,九号机器人给你们贡献营收最多的是个人商用的产品,你们对智慧城市以及公民隐私边界如何把握?
董纪冬: 接着刚才讲到的,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总体处在初级阶段,我们更大的程度上其实还是要去深层次感知我们的城市,我觉得这个升华是非常有意义的。无论是九号公司的短交通类的产品,还是机器人类的产品,主要还是在一个细分领域,就是怎么样能够通过这些传感器来感知路径,感知地面,感知和移动或交通相关的这一类的场景,给人们提供服务。
九号公司的所有产品从架构上来讲,可以理解成为“端”这一类的产品,通过对我们产品的使用,为大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有趣的产品和生活体验。
对于九号公司这一类的企业来讲,是需要不断地数据积累迭代我们的产品,进而让我们的产品能够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智能的服务给我们的客户。当然与此同时,也需要我们严格遵守数据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积极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监管。
乔会君: 我认为在数据、智慧、数据隐私中间的权衡,可能是未来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所有行业从业者,以及政策制定者,都不能回避的一个话题,数据安全法的落地,也是促进我们行业良性向前发展的保证。
乔会君: 各位简短一分钟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企业在智慧城市中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或者一个案例,一个经验,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姚志强: 我举一个我们最近的案例。我在成都天府新区做的智慧城市的案例,其实和前面几位老总意见比较一致。在当前这个阶段做智慧城市,首先把规划做好。所以我们说和信通院一起做顶层规划设计,保证既能够立竿见影,又能够为未来的运营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可以结合更多的生态企业方案或者产品应用到我们智慧城市中去,帮助天府智慧城市更好地发挥作用。比如低碳公园城市,它的底层核心就是说通过智慧这种方式去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达到低碳效果,让政府感知层面看得清,在智慧层面用得好,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
刘斌: 特斯联现在已经在重庆市的高新区,打造了一座120万平方米的AI CITY城市,这个城市已经进入运营阶段。特斯联AI CITY的成功之处就是树立一个 科技 标杆,我们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技术和双碳技术,实现 科技 对产业的创新和赋能。
AI CITY也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载体和 科技 能力的超级实验室,同时基于AI CITY打造城市超级系统底座,通过底座整合整个政产学研用各类生态伙伴的能力,并且运营过程中持续对产生数据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学习,通过这样实现整个城市持续的净化和更新,不断提升城市的智慧化体验。
所以有一句话,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未来,目前特斯联已经在重庆创作了一座AI CITY,这样每个角落都有流动的数据在产生,也有一个统一的城市 *** 作系统在持续提供服务。
我们希望以后每个城市,每个空间单元都有自己的AI,都能够进行持续的更新,大家都能享受到数字化进程的成果和便利,欢迎各位业界的同仁有机会一起来重庆的现场进行观摩和讨论。
乔会君: 董总,您给大家分享一下咱们九号公司在智慧城市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
董纪冬:我们九号公司对于人工智能改变世界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觉得它跟互联网从面上改变这个世界不一样,我们认为, 人工智能对世界的改变可能是从点和线上来改变 。以我们的室内配送机器人为例,目前我们的室内配送机器人已经在全国上千家的酒店和写字楼里落地应用,用来解决人们在建筑物内部,楼宇内部怎么便捷地获得物品、快递之类的服务。未来我们会把应用扩展到更多场景。这是我们九号机器人对于智慧城市的做法。
我们对智慧城市的最终理解就是,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建立城市要素间的万物互联、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立体化服务,目的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有趣,工作更加高效。智慧城市建设是需要在不同的细分场景,有不同的智能硬件产品的,可以在城市生活的任何场景,为人们提供一个便捷、高效、智慧的服务,进而建立更加便捷、高效、智慧的城市生活,这是我们九号公司未来对于智慧城市的一个理解。
乔会君: 董总提的这一点特别好,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一些商用机器人的应用,为我们整个抗疫的作出了非常非常突出的贡献。接下来请升哲的付总做一个介绍。
付刘伟: 我分享一下我们在宜昌市点军区做的新基建项目的落地情况。这个项目是一个共同投入、共同运营的模式。我们和政府建立一个长期合作运营的模式,我们帮助当地建立算力中心,在这之上搭建相应的业务平台。我们与长江沿岸地区会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业务场景;也会有山区民生水体改造的场景,解决民生供水的问题。另外,也包含整个城区市域治理,包含一些森林防火等一系列方向的业务。
我们在当地已经经过半年的合作运营,形成了比较好的运营模式,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我们合作伙伴的一些生态公司也在本地进行了相应项目的落地。这样的话由我们去做引导,和合作伙伴公司一起在本地建立人工智能生态产业,带动本地的新型经济增长。通过半年时间的运行,本地已经产生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乔会君: 智慧城市最终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为这个城市里生活的每个公民个体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无论通过我们自己直接实施,还是通过政府一起来实施,最终还是要服务到城市的每一个个体。
郭浩哲: 我这几年感触最深的项目还是我们交付的国务院客户端。它包含 健康 码、行程卡,以及一些资讯的功能。这可以看出,一个庞大的系统如何启动,在与C端连接的方式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无论是用小程序的方式,还是用直播的方式。
我们希望在服务上,能做与C端市民、百姓都有连接的产品,再结合后台物联网的能力或者统筹建设的能力,让大家在一个无边界的、可扩展的场景里面使用。国务院客户端让我感受到了这个产品,和它已经带来的 社会 效益。
乔会君: 谢谢郭总,今天因为时间原因我们的交流就到这里。通过与各位的交流我做一个简单总结,提取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 低碳 ,从今年开始在智慧城市领域,低碳是我们每一个从业者都绕不开的话题;第二个关键词, 数据的隐私 ,这是我们这个行业能够 健康 、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我们必须直面解决问题。希望我们整个行业能够团结在一起,更好的为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我相信以中国的体量,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一定会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最后,祝我们甲子引力大会越办越成功,祝中国智慧城市更好、更 健康 、更快速往前发展。
谢谢各位嘉宾,谢谢!
① 物联网需要学什么课程
大学四年多了去了。大一、大二和普通的计算机学生学的一样,只是专业概论不一样。大三会有专业课比如嵌入式、传感网、专业英语等很多的课
② 物联网工程需要学哪些课程
物联网工程需要学的课程:
物联网工程导论、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无线传感器网络与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物联网安全、物联网体系结构及综合实训、信号与系统概论、现代传感器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技术、 *** 作系统等课程以及多种选修课。
物联网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学、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知识。作为一个处于摸索阶段的新兴专业,各校都专门制定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物联网课程扩展阅读:
典型应用:
智能家居
目前智能家居才刚刚兴起,物联网10时代的核心将会是“技术”,国内绝大部分传统厂商比较缺乏的是软硬结合的开发实力。
因此在这一阶段,氦氪想做的是先用一整套高效快速的解决方案帮助厂商们打好地基。而在智能家居市场的地基初步打好后,物联网20时代的核心会转移到“服务”上,比如:
电商、音乐、社交方面的互联网服务;
数据运营中心,提供数据存储、挖掘、智能算法等服务,协助市场运营、了解用户偏好等;
智慧控制系统,包括AI、语音识别、手势交互等;
安全系统,提供通讯、数据存储安全安全保障;
视频云,提供大数据量的图像、以及图像识别服务;
这时,这类“服务”将会成为氦氪关注的重点。苏立挺告诉我,目前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了物联网10阶段想做的事情,正在向市场推这套智能硬件解决方案,同时他们也开始进行了物联网20阶段的一些服务开发。
在采访过程中,苏立挺多次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物联网发展的最终核心是云端技术的比拼 。也正因为此,氦氪在自己的云端服务上加重了对可拓展性、兼容性、以及自由度的打磨。
③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主修课程有哪些
大体上都差不多是这些课程吧: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无线传感网络概论,TCP/IP网络与协议
,传感器技术概论,嵌入式系统技术,RFID技术概论,工业信息化及现场总线技术,M2M技术概论
,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
。
更多高校物联网相关信息欢迎访问飞瑞敖网物联网信息论坛查看!
④ 物联网应用技术学什么课程
物联网
学习课程:
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了解物联网之RFID、M2M、传感网、两化融合等技术与应用。
物联网工程概论:全面了解物联网基本知识、技术体系以及相关理论,对物联网关键技术进行学习,如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M2M技术等。同时应对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安全技术也进行深入学习。
C语言程序设计:物联网涉及底层编程,C语言为必修课,同时需要了解OSGi,OPC,Silverlight等技术标准。
Java程序设计:Java技术建议重点学习和掌握。物联网应用层,服务器端集成技术, 也建议了解和学习。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物联网的底层单片机及其相关应用技术,包括控制、多媒体等。建议重点学习。
无线传感网络概论:学习各种无线RF通讯技术与标准,Zigbee, 蓝牙, WiFi等等。
移动通信技术:学习目前主流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工作原理、网络架构、网元功能、业务流程等,例如LTE,5G等等。
蜂窝物联网技术:学习当前主流蜂窝物联网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例如NB-IoT,LoRa,Sigfox等等。建议重点学习。
TCP/IP网络与协议:TCP/IP以及OSI网络分层协议标准是所有有线和无线网络协议的基础,Socket编程技术也是基础技能。
嵌入式系统技术:嵌入式系统是物联网感知层和通讯层的重要技术。
传感器技术概论:物联网专业学生需要对传感器技术与发展,尤其是在应用中如何选用有所了解,但不一定需要了解传感器的设计与生产,对相关的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有深入了解。
RFID技术概论:RFID作为物联网的主要技术之一,需要了解。
工业信息化及现场总线技术:工业信息化也是物联网主要应用领域,需要了解。
⑤ 物联网学些什么
物联网专业是一门来交源叉学科,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学、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知识。作为一个处于摸索阶段的新兴专业,各校都专门制定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学校的课程不一样,但学习的范围差不多,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计算机系列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模拟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安全技术等几十门课程,同时还要打牢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另外,优秀的外语能力也是必备条件,因为目前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学生需要阅读外文资料和应对国际交流。网站域名选top。
⑥ 物联网应用技术应该要学习哪些课程
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版无线传感网络概论、 TCP/IP网络与协议、嵌入式系权统、传感器技术概论、RFID技术概、工业信息化及现场总线技术 、M2M技术概论、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
⑦ 物联网课程包括哪些
物联网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学、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知识。在课程方面创客学院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程序设计语言C、数据库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HDL及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数据融合理论与技术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⑧ 物联网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什么
这些课都与你的专业密切相关,但是物联网专业面很宽,其相关技术主要集中在通回信网络、计算机答和自动控制这三个大专业中。常人学好一个专业就很不容易,你需要学好三个专业的内容,这当然很难。因此,你感到无所适从也很正常。你想要有所突破,记得做好两件事:一是抽空参加思科或者微软的认证考试,增强通信网络或者计算机方面的实践能力,二是积极参加实践性课程或者课外实践活动,做一些简单的传感测控系统,通过实践理解自动控制原理。从具体应用的角度就比较容易理解啥是物联网。
⑨ 物联网专业需要学习什么课程
课程1、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
使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等等教材。
在学完高等数学,物理,化学,通信原理,数字电路,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原理等课程后开设本课程,全面了解物联网之RFID、M2M、传感网、两化融合等技术与应用。
课程2、C语言程序设计
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C语言程序设计》等教材。
物联网涉及底层编程,C语言为必修课,同时需要了解OSGi,OPC,Silverlight等技术标准。
课程3、Java程序设计
,使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等教材。
物联网应用层,服务器端集成技术,开放Java技术也是必修课,同时需要了解Eclipse,SWT,
Flash,
HTML5,SaaS等技术。
课程4、无线传感网络概论,使用
无线龙通讯科技出版社《现代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短距离无线通讯入门与实战》等教材。
学习各种无线RF通讯技术与标准,Zigbee,
蓝牙,WiFi,GPRS,CDMA,3G,4G,5G等等
。
课程5、
TCP/IP网络与协议
,《TCP/IP网络与协议》,清华大学出版社,等教材。
TCP/IP以及OSI网络分层协议标准是所有有线和无线网络协议的基础,Socket编程技术也是基础技能,为必修课。
课程6、嵌入式系统技,
《嵌入式系统技术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等教材。
嵌入式系统(包括TinyOS等IoT系统),是物联网感知层和通讯层重要技术,
为必修课。
课程7、传感器技术概论,
《传感器技术》,中国计量出版社,等教材。
物联网专业学生需要对传感器技术与发展,尤其是在应用中如何选用有所了解,但不一定需要了解传感器的设计与生产,对相关的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有深入了解。
课程8、RFID技术概论,《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等教材。
RFID作为物联网主要技术之一,需要了解,它本身(与智能卡技术融合)可以是一个细分专业或行业,也可以是研究生专业选题方向。
课程9、工业信息化及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等教材。
工业信息化也是物联网主要应用领域,需要了解,它本身也可以是一个细分专业或行业,也可作为研究生专业选题方向。
课程10、M2M技术概论
,
《M2M:
The
Wireless
Revolution》,TSTC
Publishing,等教材。
本书是美国“Texas
State
Techinical
College”推出的M2M专业教材,在美国首次提出了M2M专业教学大纲,M2M也是物联网主要领域,需要了解,建议直接用英文授课。
课程11、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技术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电子工业出版社,等教材。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软件是灵魂,中间件是产业化的基石,需要学习和了解,尤其是对毕业后有志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学生[4]。
⑩ 物联网专业学习哪些课程
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 C语言程序设计 、Java程序设计 无线传感网络概论 TCP/IP网络与协议 嵌入式系统技 传感器技术概论 RFID技术概论 工业信息化及现场总线技术 M2M技术概论 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
实时监测功能
通过传感设备实时采集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棚外温度与风速等数据;将数据通过移动通讯网络传输给服务管理平台,服务服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远程控制功能
针对条件较好的大棚,安装有电动卷帘,排风机,电动灌溉系统等机电设备,可实现远程控制功能。农户可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系统,控制温室内的水阀、排风机、卷帘机的开关;也可设定好控制逻辑,系统会根据内外情况自动开启或关闭卷帘机、水阀、风机等大棚机电设备。
查询功能
农户使用手机或电脑登录系统后,可以实时查询温室(大棚)内的各项环境参数、历史温湿度曲线、历史机电设备 *** 作记录、历史照片等信息; 登录系统后,还可以查询当地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供求信息、专家通告等,实现有针对性的综合信息服务。
警告功能
警告功能需预先设定适合条件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设定值可根据农作物种类、生长周期和季节的变化进行修改。 当某个数据超出限值时,系统立即将警告信息发送给相应的农户,提示农户及时采取措施。
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发展向集约型、规模化转变,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部决定启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下称区试工程),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验工作。为确保区试工程顺利进行,制定如下方案。一、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与市场的多重约束,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压力依然存在,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的任务越来越重。实施区试工程,对于探索农业物联网理论研究、系统集成、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提高农业物联网理论及应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一)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把握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规律,探索形成农业物联网发展模式。信息技术是新生事物,是多种学科技术的集成,兼具系统性和整体性。农业是个古老产业,兼具地域性、季节性和多样性,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实施区试工程,研究物联网技术在不同产品、不同领域的集成、组装模式和技术实现路径,逐步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促进农业物联网基础理论研究、适用技术和产品研发,探索构建国家农业物联网标准框架体系及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将为推动农业物联网产业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积累农业物联网应用经验,促进农业物联网科学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应用尚处于尝试性起步阶段,整体应用水平和建设规模明显落后于电力、医疗、环保等其它行业。各地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本呈各自为战、散兵游勇式发展,点多面广,严重缺乏顶层设计,为示范而示范的现象较普遍,重复投入问题较突出,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较少。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逐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为全面、整体、系统推进农业物联网积累经验。(三)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调动地方农业部门积极性,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虽然一些地方农业部门发展农业物联网的积极性较高,但由于缺乏稳定投入,系统推动的后劲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物联网效果发挥和长远发展。实施区试工程,不仅有利于调动地方农业部门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工程项目的示范、引导和带动,能够促进社会各方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二、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工程目标。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理论研究,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政策体系;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产学研和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创新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适时开展成功经验模式的推广应用。(二)总体思路。按照“统一规划、系统设计、领域侧重、统分结合、整体推进、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组织实施。遵从“先集中规划后分区试验,先集中建平台后组装集成,先试点试验、积累经验后推广应用”的指导思想分步推进实施。在系统规划设计的同时,支持天津、上海和安徽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及农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分别以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和农业电子商务推进、大田粮食作物生产监测为重点领域开展试验示范,力图探索形成农业物联网可看、可用、可持续的推广应用模式,逐步构建农业物联网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标准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分阶段推广应用。(三)重点任务一是研究和部署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农业物联网重大行业应用,重点突破多源信息融合、海量信息分布式管理、智能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面向农业资源规划与管理、生产过程精准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领域的共性的服务。二是研究和制定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行业标准。联合产学研用单位,研究和编制农业领域条形码(一维码、二维码)、电子标签(RFID)等的使用规范,制修订一批农业物联网传感器及传感节点、数据采集、应用软件接口、服务对象注册以及面向大田、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应用等方面标准。三是中试和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和装备。围绕区域主导产业,重点中试和熟化动植物环境(土壤、水、大气)、生命信息(生长、发育、营养、病变、胁迫等)传感器,研制成熟度、营养组分、形态、有害物残留、产品包装标识等传感器,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装备的系统引进和自主研发,加强动植物生长过程数字化监测手段、模型研究,突破农业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四是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技术应用模式。针对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电子商务、大田粮食作物生产等的监测监控,分别研发系列专用传感、传输、控制等设备,开发相应的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构建全程技术体系及可持续发展机制。五是培育农业物联网产业。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思路,围绕农业物联网的感知识别、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智能控制和信息服务等环节,积极引导和推进农业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开发及相关服务,培育一批农业物联网产业化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六是强化政策措施研究。总结区试工程经验,研究提出促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推广的政策建议,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出台,营造农业物联网发展的良好环境。三、试验布局 围绕天津、上海和安徽农业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统筹考虑行业及产业链布局,逐步实现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渗透和试点省市的整体推进。(一)天津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试验区天津毗邻北京,经济和交通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设施农业发达,目前拥有高标准设施农业面积6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62万亩,规模化水产养殖小区55个,蔬菜和水产品自给率高。试验重点是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水产养殖小区等开展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探索不同种类农产品、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信息化管理,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格局,有效减少交易环节,提高交易效率。一是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环境信息采集技术产品集成应用。选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水产养殖小区,探索不同种类农产品、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及可持续商业模式。二是设施农业生命信息感知技术引进与创新。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作物生命信息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作物径流、叶面温度、蒸腾量等作物关键生理生态信息在线获取,实现即时灌溉决策与在线营养诊断。三是设施蔬菜病虫害和水产病害特征信息提取与预警防控。融合设施环境、视频、动植物生命感知信息,引进创新设施农业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特征信息提取技术,实现设施农业主要作物的重点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信息实时提取与预警、事前防治与控制。四是探索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与服务模式。集成现有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构建设施农业物联网集成应用服务平台,面向农业主管部门、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农技人员、农户等提供多渠道、内容丰富的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服务;总结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服务模式。五是农产品交易流通平台。以天津韩家墅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综合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实现物流、配送、仓储高效管理,并依托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分布在全国的26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探索构建“产地装车、销地卸车、网上交易撮合、单品种全国互联互通”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格局。(二)上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区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农产品主要依靠外阜输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对确保大中城市食品安全具有普遍意义。试验重点是农产品(水稻、绿叶菜、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和市场销售等环节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借助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条码技术,搭建农产品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全过程智能化监控,有效追溯农产品生产、运输、储存、消费全过程信息。一是建设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物联网系统。集成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生产环境信息实时在线采集技术,研究生产履历信息现场快速采集技术,开发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物联网系统,实现产前提示、产中预警和产后反馈。二是建设农业投入品监管物联网系统。在农业生产环节,建立水稻、绿叶菜等农产品田间 *** 作电子化档案,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规范管理,做到来源清楚,领用清晰,用量明确。三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物联网技术引进与创新。引进、消化国外农业物联网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相关技术基础上,研制集多种传感器、车辆定位、无线传输于一体的冷链物流过程监测设备,力争在稳定性、可靠性、低成本和低能耗方面有进展。开发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基于物流过程的实时化监测与智能化决策。四是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平台构建与服务模式创新。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数据库,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平台,提供从农田到餐桌为主线的物联网综合应用服务,实现以追溯为核心的多方式溯源服务。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示范企业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商业化服务模式。五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示范。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农产品追溯系统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和推广从农产品生产至终端销售全程追溯的应用系统,搭建农产品产销服务信息平台。(三)安徽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安徽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以大田作物“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服务为重点,通过远程视频监控与先进感知相结合的农情数据信息实时采集、高效低成本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智能决策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大田作物全生育期动态监测预警和生产调度。一是建设大田作物农情监测系统。基于传感网数据采集,集成开发大田作物农情监测系统,实现对农田生态环境和作物苗情、墒情、病虫情以及灾情的动态高精度监测。二是建立基于感知数据的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基于信息采集点感知数据,集成农业生产管理知识模型,开发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实现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预警防治等生产措施的智能化管理。三是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在粮食主产区,基于无线传感、定位导航与地理信息技术,开发农机作业质量监控终端与调度指挥系统,实现农机资源管理、田间作业质量监控和跨区调度指挥。四是构建集成于12316平台的大田生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以12316平台为基础,集成现有信息资源和各类专业服务系统,构建大田生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情监测、生产决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机调度、市场监测预警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五是大田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建设。在小麦、水稻等主产县(市、区)建设大田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开展“四情”监测预警、农业生产管理、农机作业调度等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探索物联网在大田作物生产上的技术应用模式和机制。六是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在设施蔬菜、畜牧、渔业、茶叶、水果等产业,依托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龙头企业,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规模种养殖场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探索适合不同种类农产品、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四、条件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有序、高效推进区试工程任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区试工作由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建区试工程技术专家组,由国家有关科研、教育系统的专家参与,负责研究制定区试工程总体技术解决方案,指导区试工程建设,研究和突破关键技术,制定农业物联网相关标准等。试点省市要成立以分管省市领导为组长、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涉农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技术专家组,负责推进本省区试工程。(二)明确工作分工。农业部负责组织制定区试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区试工程,组织专家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理论、标准规范、共性技术和设备研究与熟化工作,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应用模式及经验推广;试点省市领导小组及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落实配套经费、推进区试工程及技术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加强资金监管及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等工作。(三)确保稳定投入。要按区试总体方案安排,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以确保区试工程整体、稳步推进。农业部负责监督中央补助资金使用。试点省市要按不少于1:1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并制定相应资金管理办法;注重积极引导有关IT企业和有实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参与区试工程,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注重商业模式的培育,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