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发布汽车行业整体服务策略

华为云发布汽车行业整体服务策略,第1张

12月19日,华为云“领跑汽车智能时代”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华为云面向汽车行业重磅发布了“华为云汽车行业整体服务策略”,展现了华为云助力车企创新的关键能力以及解决方案。论坛上,华为云还联合普华永道发布《车企上云之路白皮书》,并宣布“汽车智造者”行动计划正式启动。

华为中国区副总裁、华为云中国区总裁张修征发表开场致辞,他表示,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每个汽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而迈步“新四化”智能汽车时代,车企转型需要长期布局、持续演进。在此过程中,华为云愿意提供技术赋能和生态支持,帮助车企实现研发、生产与供应链、营销、出行等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助力车企造好车、卖好车、用好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旭明在致辞中指出,在电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推动下,汽车行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人们之前的预期。汽车行业已经再次变成一个朝阳产业,如何去重新定义“汽车”,在生产、销售、用车方面适应新变化,已经成为了许多汽车公司重新思考的问题。张旭明认为车企通过上云,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是车企提升效率、适应新变化的一个方向。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旭明

《车企上云之路白皮书》发布 车企云化转型有了参考模板

华为云联合普华永道基于双方长期以来对汽车行业的洞察与数字化项目实践,共同发布了《车企上云之路白皮书》。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金军解读说,《车企上云之路白皮书》综合普华永道行业洞察和华为多年数字化转型经验,从车企云定位、云化模式、技术实践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车企上云总体规划方法,并梳理了业界先进云化转型案例经验作为实践参考,借此为车企在云化转型路径和关键方案上提供借鉴与启示,助力中国汽车行业的上云之路与整体数字化转型升级。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金军

华为云发布汽车行业整体服务策略 基于九大能力提供六种解决方案

作为本场论坛的重磅环节,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云原生企业业务部部长潘捷正式向外界发布了“汽车行业整体服务策略”。

潘捷介绍说,在“新能源”与“智能化”两大汽车发展方向的牵引下,中国汽车产业想要实现由大变强,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车企迎接竞争新格局的必答题。

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云原生企业业务部部长潘捷

华为云“汽车行业整体服务策略”打通内部平台,协同华为消费者云服务、智能车云服务和华为流程IT的能力,华为云基于本身包括自身转型经验、智能制造理解、全球布局经验、用户经营能力、高精地图能力、生态合作伙伴、底层技术创新、数据治理经验以及全栈AI技术在内的九大关键能力,提供包括云原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咨询、数字化研发、数字化生产&供应链、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出行等六大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车企数字化转型、价值链重构以及全球化开拓的首选伙伴。

华为云汽车行业整体服务策略

从汽车制造到自动驾驶 多家车企落地方案取得喜人成绩

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的商业模式,出行安全、产业生态重组等各种问题频现。论坛上,来自整车制造、移动出行以及汽车技术公司的厂商分享了与华为云合作后,在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中取得的成果。

一汽解放是一家一家老牌的重汽制造厂商,一汽解放CIO陈磊介绍说,“华为是解放数字化转型最优伙伴。”一汽解放在云化主力业务转型的过程中,与华为云一起打造的“解放云”采用混合云架构&d性溢出方案,快速满足了一汽解放的业务诉求,增强了企业“实验创新”的能力,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以及运维效率的提升,降本增效显著,成功构建了一汽解放的云化之路。

禾多科技是一家致力于打造基于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和汽车工业技术的自动驾驶方案的科技公司。禾多科技副总裁戴震介绍说,实现自动驾驶全场景量产落地,需要通过自动驾驶系统打通数据闭环,积累海量数据,其中包括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真实路测与数据积累以及基于真实数据的场景库验证。禾多科技携手华为云,基于本土数据驱动, 打造自动驾驶车辆大数据平台,从而实现自动驾驶量产落地。

阳光出行是一家提供全品类网约车业务的出行公司。阳光出行CTO孙洪静介绍到,阳光出行与华为云联合打造的流量聚合和运力聚合两大引擎,依托华为云云计算、AI等技术搭建了智能客服、智能学习、智能运营等系统,以及司机管理和安全风控体系,让出行变得更便捷、更安全。

为了赋能产业,加速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论坛最后,华为云携手人民网财经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多家车企,共同启动“汽车智造者计划”。人民网财经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晓赫表示,“汽车智造者” 行动计划将以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先行者为重点调研对象,聚焦汽车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发展情况,旨在打造数字经济竞争新优势,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为满足人们对美好出行生活的向往探寻有效路径与解决方案。

“汽车智造者”行动计划发布现场图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更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化转型是车企遇到的历史性机遇,车企上云亦是大势所趋,据了解,目前国内top30的车企,已有80%选择与华为云携手 “在华为云上智造好车”。通过此次论坛,华为云展现了在汽车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能力,愿与汽车产业伙伴一道,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大佬、 科技 巨头们,不是走在造车的路上,就是已经在发布新车。与之不同的是,华为依然坚持着 不造整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 汽车 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官微4月6日宣布: 4月17日,新一代智能纯电轿车阿尔法S将会亮相上海。

阿尔法 S是华为与北汽蓝谷合作打造的一款智能豪华纯电轿车,这款车将搭载华为激光雷达在内的30+软硬件。

北汽蓝谷此前曾表示: 这是华为首款HI(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品牌)尾标上车车型,算是华为真正联合造车企业打造的 首款落地车型。

新车提供 两个动力及三个续航里程版本,NEDC续航里程分别为525km、603km、708km。核心配置:L25级自动驾驶、RPA遥感泊车、三屏联动、人脸识别、8英寸显示屏(HUD)等。

华为不造“整车”的传闻还在耳边,与车企联合打造的首款车就已经落地,有的人可能感觉华为的行动有点快,其实不然。

2019年11月,北京新能源 汽车 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而此次协议是对2017年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当时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

也是在2019年, 任正非签发组织变动文件,华为成立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 BU,该部门隶属 ICT 管理委员会管理。

谁也不敢保证华为以后不造“整车”,但当下对于华为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好的机会。

1、 华为并不完全具备造“整车”的能力。

都说隔行如隔上,虽然华为在各大部件控制器、新品、激光雷达,甚至小到后视镜都有点成绩,还被网友调侃:除了底盘、轮胎、车身他只差一个菊厂Logo。

但华为造整车的路依然很长,以最简单的专利数作比较,传统老牌劲旅一年的专利数,可能就够华为研究一阵子。

2020年公布的一项关于“2019年 汽车 专利创新指数”,排名前10中专利总量最低的是广州 汽车 :1537;比亚迪总量第一:7438。

再看一下华为的专利,明显更偏向于智能领域。华为是否已经具备造整车的实力,这件事还真的有待商榷。

2、华为未必有小米的“实力”。

雷军前几天发布小米造车的消息,并宣称将亲自挂帅。

一时间,网上的讨论四起,小米为何能造车,而华为却不肯?

首先两家企业现在的处境不同,华为虽然体量更大,但所面临的问题更多,正是这个大体量也导致华为在行动上要更加三思。

而小米则不同,更像是轻装上阵。

雷军说, 10年100亿美元的研发投资,现金储备1080亿元人民币,我们亏得起。

虽然,华为仅一年研发的钱,远比小米这10年投入更多。但华为当下的情况不同,手机业务下滑,带来的营收大幅下降,最关键的是要寻求对冲的业务。

但真正进入整车,光实现量产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特斯拉从成立到量产交付models用了9年的时间;

而蔚来从1万销量到5万销量用了3年;

贾总的FF加油。

再有一点,华为不是一家上市公司。

3、造整车也未必就“安全”。

就目前而言, 汽车 领域大部分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际巨头们的手里,同样 汽车 厂商也面临着芯片短缺的问题。

谁又敢保证,华为一旦进入整车行业,海那边不会出手?

在任正非签发的文件中有这么一段话:

而此时华为进入 汽车 领域,从智能能源、智能驾驶、智能互联、智能网联、云服务等方面率先实现自主国产化,也可以为国产自主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保驾护航,以便将来打造一整套安全、可靠、不受威胁的国内 汽车 产业链。

当然,还要考虑在商言商的问题,一旦华为进入整车行业,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从原来的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这也是华为当下不愿意看到的。

不造车,不与主要厂商产生竞争,做好供应商,做好增量业务,依然是华为当下要去做的事情。

就造车产生的价值而已,华为内部普遍也认为:

因此,华为大概率不会在短期内选择去做传统零部件,更不会去选择造“整车”,而是深耕自己擅长的智能、终端协同。

-EN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9230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