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精尖产业 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打造高精尖产业 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1张

近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4到5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3%左右、力争15%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3万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500个。

“十四五”对于整个中国而言是关键的五年,也是中国由大到强的 历史 性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节点。北京作为首都,如何在“十四五”高精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有风向标的作用。作为北京市民,自然更加关心未来北京产业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也期待北京城市产业布局的全景蓝图。

“腾笼换鸟”,北京 科技 创新产业一鸣惊人。 北京城市发展由追求量变,向追求质变和高效全面转变,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上,着重强化 科技 创新产业的引领示范效应。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98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4%,较2018年提高23个百分点;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科技 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医药 健康 、节能环保、人工智能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腾笼换鸟”之后的北京,为高精尖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战略眼光抢占了 科技 创新发展的先机。当然 科技 创新产业也不负众望,不仅形成了新的动力引擎,还为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了 科技 支撑和技术保障,特别是人工智能、数字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前沿 科技 产业引领全国 科技 创新潮流。

科技 创新产业前景可期。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实现高精尖产业质量、能量、体量“三量提升”,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将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北京发布 科技 创新产业发展规划,就是要明确未来北京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将是 科技 创新产业,核心一旦确定,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将倾向 科技 创新。未来的北京是 科技 创新的北京,是引领全国 科技 创新产业中心的北京,更是打造双循环经济,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北京。

打造国际 科技 创新中心,对未来影响深远,对于北京三城一区及其他行政区的功能定位和赋能也是明显的。更为重要的是以北京为 科技 创新之都,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不仅可以实现产业的优势互补和辐射带动效应,还能实现城市之间产业集群聚合效应。我们不妨拭目以待,期盼北京国际 科技 创新中心建设越来越好。

文/张旭靖

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我们!

虽然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的第一批产业楼要在2011年9月才可以正式启用,但国内外客商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因为生态科技创新城不仅符合大连自身的发展,也和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相符,和世界上科技产业发展的未来潮流契合。
让我们稍微梳理一下,看一看其中一些落户新城的“大腕”,带来了什么“宝”。
信贷——不预设上限的支持力度
在本次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启城活动中,中国进出口银行大连分行与亿达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框架性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支持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的建设。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刘连舸在签约仪式上说,将进一步发挥国家政策性银行的优势,为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大连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更大的推动。
中国进出口银行是我国外经贸支持体系的重要力量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开始,在大连服务外包基地建设之初,中国进出口银行就给予大力支持,目前投放信贷资金为1887亿元,分别支持了大连服务外包基地一期、二期基础设施与核心区产业楼的建设,并计划到今年年底再投放二期基础设施建设贷款713亿元,二期产业楼建设贷款5亿元。据悉,这次对亿达集团的框架协议,没有提前设定信贷资金上限。
IT——提高大连在全国范围内的云计算竞争力
名气通电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香港恒基兆业地产集团成员。亿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名气通科技城(大连)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大连亿达名气通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计划在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建设一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等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大连市乃至东北地区的用户提供跨国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高大连市在全国范围内的云计算竞争力。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2860万美元。
北京邮电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中国网络通信技术的领军院校,它准备在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设立研发与教育培训基地,形成涵盖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创新型科研实体。项目总投资约两亿元,预计年产值约15亿元。
通信——打造全国最大规模的外包呼叫中心
作为全国呼叫中心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大唐融合(大连)外包呼叫中心正式落户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预计通过3年时间,达到5000席的产业规模,其中首年达到800坐席,预计项目容纳约1万人就业,总投资达到1亿元,预计年产值超10亿元。项目同时建设东三省规模最大的呼叫中心应用与研发专业公共技术平台,使得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成为东三省乃至全国最大规模的外包呼叫中心的聚集区、呼叫中心人才的培训区与通信软、硬件技术研发的核心区。
~~~~~~~~~~~~~~~~~~~~~~~~~~~~~~~~~~~~~~~~~~~~~~~~~~~~~~~~~~~~~~~~~~~~~~
正值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启城之际,首批13个项目昨天正式签约落户。参加新城启城仪式的领导出席了项目签约仪式。市长李万才发表讲话,副市长曲晓飞主持仪式。签约项目包括园区建设项目、研发中心项目、创新中心项目、资金平台项目、智能城市合作项目等,固特异公司的共享中心、台湾工业总会的园区建设项目等将陆续落户生态科技创新城。
李万才在讲话中说,生态科技创新城于2010年全面启动了三个起步区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26亿元。与此同时,大连围绕生态科技创新城的品牌推广和招商引资做了颇有成效的工作。去年以来先后在国内以及瑞士、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组织了专题推介会,在国内外一定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海内外宾客对新城的规划理念和运作方式给予了高度肯定,纷纷前来参观考察。在新城目前还不能给企业提供一寸办公楼的情况下,首批13个项目签约落户,更多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表达了落户的意向,这些都给我们建设一流新城带来了充足信心。
~~~~~~~~~~~~~~~~~~~~~~~~~~~~~~~~~~~~~~~~~~~~~~~~~~~~~~~~~~~~~~~~~~~~~~~~
这不能不说是招商史上的一个奇迹,奇就奇在两点:一是还不能提供一寸办公楼,主办方就敢走遍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大张旗鼓地推介招商;二是主动签约的企业纷至沓来,而且一来还是大手笔,从几十亿到几百亿元的投资毫不吝惜,可谓“挥金如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记者昨日到新城启城现场进行了专门采访,一探究竟。
江苏一德集团和天津泰达集团共同投资建设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的北方慧谷项目,并成立了大连泰达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该项目的开发建设。今天,大连泰达分别与大唐融合、北京邮电学校进行了签约。大连泰达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郁晓耕说,北方慧谷项目,是大连泰达在大连的首个项目。北方慧谷项目计划投资35个亿。预计5年内完成项目建设。目前,已邀请国内顶尖水平的规划团队,初步完成了项目的概念性规划以及产业区、商业配套区的建筑方案设计和区域能源管理规划设计,先期已投入4亿元资金进行土地平整和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无独有偶,联想控股旗下融科智地与大连三寰集团计划合作开发生态科技创新城区域内约10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规划设计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300亿元,预计实现年生产总值300亿元,提供5万个就业岗位。
不仅如此,在昨天启城之日,13个重头项目签约落户新城,签约项目包括园区建设项目、研发中心项目、创新中心项目、资金平台项目、智能城市合作项目等,固特异公司的共享中心、台湾工业总会的园区建设项目等将陆续落户生态科技创新城。
问到如何对新城充满信心?郁晓耕透露说,“我们完全被这里的生态、科技、创新的含义所深深吸引,对这里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进一步分析说,这信心主要缘于:大连市有发展软件园的成功经验,对产业的发展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大连在地理位置上也有优越性,这里交通等方面都有优势。现在大连要把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作为一个重要品牌来发展,并辐射到东北亚,具备了天时地利的发展要素。
还有的投资方表示,生态、科技、创新的概念分开来看,都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而三者融合一体,却是既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全球经济潮流,又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连产品”,必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据悉,生态科技创新城首批产业楼将在今年9月份投入使用。在6月14日晚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大连市副市长曲晓飞分析说,大连面临的转变,是在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好的基础上向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升级,再走向产业链的高端。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比较相似,土地面积小,但经济总量却很大,就是因为高端现代服务业非常发达。近年来,大连的工业项目发展比较快,很多大项目落地,此时,向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研发机构、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都能在大连找到适合的土壤;而生态科技创新城就是大连面向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推出的‘全新产品’。投资方正是看重大连、尤其是生态科技创新城发展的潜力,才敢把大笔资金投在这片热土上。”曲晓飞说。

重庆教育资源优化: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签约落户

重庆引进知名院校行动又取得新进展。近日,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两大重点高校先后与重庆签署合作协议,多个创新平台宣布落地重庆。如果再加上本月初落地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在一个月内已经收获了3所重点高校项目。

这些项目有何亮点?为何重庆如此重视对知名院校的引进,目前在创新发展方面又有哪些布局呢?

1 亮点

据公开报道,4月7日,清华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签署合作协议。由清华大学从技术层面提供支持的西南智能微系统研究院将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

据介绍,西南智能微系统研究院主要针对汽车传感器与微系统、公共安全传感器与微系统两大研究方向,围绕新一代智能芯片、MEMS微系统、高端传感器以及综合应用等方向从事基础及应用科学研究。

该研究院将加强与清华大学相关研究机构及其他科研团队的紧密合作,积极引进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在智能微系统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团队。同时搭建核心运营团队,成立成果转化中心,孵化及引进一批优质创新企业集聚两江新区。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从市场层面来看,汽车产业是两江新区的支柱产业,目前两江新区已集聚了长安、长安福特、北京现代等9家整车企业,并有20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产能规模近5000亿元,建立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这为MEMS压力传感器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同时,作为重庆创新发展的高地,近年来两江新区坚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推动汽车、电子、装备、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航空航天、物联网、新型显示等智能产业正蓬勃兴起,核心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两江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因此,西南智能微系统研究院的落户有效补充了两江新区的创新资源,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为两江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如果说西南智能微系统研究院更多侧重于清华大学在技术、团队方面的潜在支持,那么北京理工大学在重庆的布局则是“院地合作”深度对接的全面落地。

4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学分别与两江新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签署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中心合作协议,标志着两个重大创新平台正式落地重庆。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根据协议,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项目选址两江协同创新区,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方式规划建设,将围绕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材料等方向,创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模式和体制机制,建设北京理工大学创新研究院、重庆研究生院、创新科技园和国际交流中心。创新中心分两期实施,每期3年,一期建设力争聚集科研人才400人,建立院士工作站5个,推进建设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省部级以上平台5个,孵化项目50个。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中心由北京理工大学和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联合打造,将发挥北京理工大学在微电子领域的科研和人才优势、西永园区的产业资源和政策优势,在硅光工艺及光电器件、集成电路设计、高性能核心电子元器件、硅基高速片上系统及应用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和成果转化工作。微电子中心力争通过3年建设,形成100人的研究团队,建设10个有影响力的科研团队,累计培养研究生200人以上,获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不难看出,上述项目都是围绕补齐重庆的创新短板,发挥重庆的产业基础优势而布局,同时也契合重庆在大数据智能化战略推动下的产业发展方向。未来将支持帮助重庆引进培育更多高端人才和一批优质科研成果及产业化资源,助推重庆产业转型升级。

2 布局

事实上,这几个科创平台的落地是重庆近年来加快布局创新发展的缩影。

自2017年11月以来,重庆持续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端创新主体,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2017年11月22日,重庆市科委发布《重庆市与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计划到2020年,重庆将力争引进国内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以多种模式落户重庆,最高支持额度达5000万元。自《方案》出炉后,重庆加快引进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步伐,取得了成效显著。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效果图

以两江协同创新区为例,作为两江新区重点打造的创新平台之一,截至目前,已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计算所、新加坡国立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院所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

依托国内外顶尖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两江协同创新区将打造内陆地区科技创新示范高地、新兴产业孵化高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高地以及一流创新资源聚集高地,将为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从全市来看,去年有24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来渝设立分院分所,包括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机构也先后落地重庆。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进入2019,重庆推动创新发展热度不减,喜报频传。2月底,阿里云创新中心(重庆)投用;3月底,两江协同创新区方案出炉;紧接着,创业黑马独角兽加速基地宣布落户两江新区;4月中旬,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项目挂牌投用。

按计划,今年重庆还将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三个,引导更多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在渝布局。同时,力争与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一批创新平台。

就在前不久,3月21日,科技部与重庆市政府在渝举行2019年部市工作会商会议,并签订新一轮部市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根据《议定书》,未来5年,科技部与重庆市将以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共同推动重庆创新驱动发展。

其中包括,科技部将支持重庆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围绕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指导重庆与新加坡共建创新中心,助推重庆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有了科技部的“重量级”支持,这将为重庆建成西部创新中心提供了更充足的动力和底气。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值得一提的是,为促进在渝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重庆市政府网近日发布了《市教委市科技局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

《措施》规定,如果职务科技成果不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可以将所有权让渡给科研人员,由科研人员自主实施转化,高校院所可以从转化金额中收取不超过30%的资源使用费,用于补给物资条件支持、人力资源支出和科研后续再投入。《措施》还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以技术许可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

这无疑将极大的激发在渝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热情。未来随着越多越多高校、科研机构的落地,重庆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将获得更多的有力支撑。

3 原因

为何重庆如此重视创新发展?

此前,我们在《众多知名高校云集,重庆两江新区发力国家科技中心?》一文中也分析了重庆在引进高校科研机构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背景原因。

众所周知,近年来,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明显,但科技创新仍有短板。特别是高端平台较少,如国家级大院大所、重点高校较少,使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较为困难,成为制约重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从数据上看,尽管近五年,重庆的研发经费投入从2014年的20185亿元上升至2018年预计的397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4年的142%上升到2018年预计的195%,已经取得很大成效。

但与支撑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重庆的研发投入仍然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

因此,加快引进创新主体,推动建设更多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就很有必要。

除了上述引进知名高校院所的行动外,我们注意到,去年11月出台的《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提出,重庆将依托大学城规划建设科学城,并以科学城为智核,以发展智能产业为主导,联动九龙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能谷”,联动两江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重庆创新版图,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

今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上也透露,2019年重庆还将通过压缩市区两级财政一般性支出,新增10亿元用于支持科技创新。此举的目的是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

随着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行动措施的出台落地,这将帮助重庆更好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加快推动重庆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不过,也有媒体报道指出,尽管重庆在科技创新上没少花心思,政策鼓励、兴建科创平台、为科技创新公司减税等等,功夫花了,但似乎仍欠点火候。

据猎聘网信息显示,一个大数据工程师的月薪轻松过万,一个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数据分析师,薪酬在40万~120万元之间,而更顶尖的大数据技术人才则是年薪轻松超百万。而重庆的普遍薪酬还不具竞争力。

在人才供给方面,驻留重庆本地的人才最多,以专科、博士学历人才本地就业意愿最高,本科及硕士学历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导致重庆本地中高端人才供给出现不足。

此外,在行业分布上,据猎聘网近期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重庆市中高端人才报告》,一季度重庆中高端人才主要分布在房地产、汽车机械制造、金融、互联网行业。相比之下,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的中高端人才供给不足。

同样,杭州、深圳、北京等城市都有多个独角兽企业,而重庆与北上广深比起来,行业氛围显然还不够浓烈。而投资机构也往往扎堆北京、上海等地。科技创新企业很难获得投资机构的目光。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对此,一方面重庆既要加快“筑巢引凤”,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进更多创新主体,培育更多科技创新企业。另一方面,也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构筑创新人才队伍。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政策,加快引育一流科学家、科学领军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让创新人才立住脚、留住心、扎下根!

(来源:重庆马路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9291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