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物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第1张

行业主要企业: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

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目前,物联网在全球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均将物联网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但在繁荣景象背后却仍存在着众多阻碍发展的因素。其中核心标准的缺失,尤其是作为顶层设计的物联网参考架构等基础标准目前仍处于空白,基于争夺物联网产业主导权,各国对国际标准方面的竞争亦日趋白热化。

新冠疫情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犹如达摩利斯之剑,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技术供应链出现一定的停滞期,另一方面疫情助推中国物联网的渗透。2020年无人工厂、无人配送、无人零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无接触经济”的爆发均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5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6年市场规模超过6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通过对比中美农业发现,我国农业迈入“高成本”时代,我国农业成本已全面超越美国,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与基础竞争力逊于美国农业。我国农业人工成本远高于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不及美国;我国农业土地成本也比美国高。美国农业成本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较高,显示美国农业生产更多倚重物质投入、农机装备、技术服务等。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的根源是存在资源、劳动力、农业机械、科技短板。

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全面高于美国

(一)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成本持续上升并全面超越美国,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相对下降,农产品进口量快速增加。

21世纪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成本快速上升,逐步全面、大幅超越美国。2015年,我国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亩均总成本分别为108372元、120212元、98430元、67471元、228844元,分别比美国高出5605%、2082%、21042%、3844%、22284%。我国农业迈入“高成本”时代,农业生产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来自美国及世界农产品进口增加。

从2009年起,我国玉米亩均总成本超过美国并逐步拉大差距。我国玉米亩均总成本2015年较2001年增长23052%,远高于美国4924%的增幅。尽管我国玉米亩均产量增加到48881公斤/亩,但比美国仍低30%,美国玉米的土地生产率水平高于我国。我国玉米成本与竞争力优势的丧失很快体现在国际贸易上。2010年,我国进口玉米大幅增加至15724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15018万吨,2012年达到近年峰值52071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51130万吨,此后几年在国内玉米库存高企背景下进口有所下降。

我国小麦亩均总成本2015年较2001年增长了66066元,增幅20413%,远高于美国2647%的增幅。自2012年以来,我国进口小麦都保持在300万吨及以上,进口最高年份是2013年,总进口达到55067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38201万吨。

21世纪以来,美国稻谷亩均产量一直高于我国。从2012年起,我国稻谷亩均总成本超过美国,但差距较小,历年从美国进口稻谷(大米)几近于零。

我国大豆亩均总成本从2001年至2015年增加21010%,远高于美国3529%的增幅。从2010年起,我国大豆亩均总成本超过美国,并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2015年,美国大豆亩均产量比我国高出5490%,土地生产率长期高于我国。我国大豆进口已逐年攀升至目前的8000多万吨。

我国棉花亩均产量比美国高75%,但亩均总成本高出22284%。我国棉花进口在2012年达到波峰为513万吨。

我国农业成本高,再加上我国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政策性保护价收购,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美国及国际市场,这是我国农业竞争力不足的重要体现。2015年,我国每50公斤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平均出售价格分别比美国高出10991%、5089%、9869%、10278%、4457%。

(二)我国农业人工成本显著增加且远超美国,土地成本逐步上升亦高于美国。

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2001年至2015年,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增幅分别为25671%、23027%、26157%、17246%、33607%,成为推高农业成本的主要因素。2015年,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分别是美国的1478倍、411倍、1633倍、85倍、2823倍,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美国,这与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低的事实相契合。2015年,我国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占比分别为4325%、4231%、3702%、3189%、6064%,其中,棉花人工成本占比一直最高,玉米、稻谷的人工成本占比分别于2012年、2013年超过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成为占比最大的生产成本,大豆人工成本构成在2014年超过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不过其低于土地成本占比,小麦人工成本占比接近于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

近年来,农地要素价格逐步上涨。2001年至2015年,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亩均土地成本增幅分别为51038%、34740%、39243%、50347%、33974%;构成分别上升至2015年的2203%、1787%、2029%、3820%、1225%。对于租地经营型农业,土地成本占比更高。我国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亩均土地成本分别比美国高2986%、3428%、19477%、5545%、20051%。

(三)美国农业多数品种物质与服务费用高于我国,占比六成至八成,表明其资本、技术、服务、机械等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尽管我国农业成本总体上明显高于美国,但美国多数农产品物质与服务费用却高于我国,美国玉米、稻谷、大豆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48086元、73543元、29891元,分别比我国高10464元、25674元、971元,我国小麦、棉花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分别比美国高19191元、5229元。与我国不同,新世纪以来,美国主要农作物成本及其构成基本稳定。2001年至2015年,美国稻谷、玉米、小麦、大豆、棉花亩均总成本增幅分别仅为2277%、4924%、2647%、3529%、977%。亩均总成本构成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和人工成本占比变化趋势相反,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逐步增加至2015年的7391%、6925%、7200%、6133%、8015%;人工成本占比分别减少至1608%、428%、663%、465%、670%。

美国主要农作物品种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较高,多数农产品物质与服务费用高于我国,表明其资本、技术、服务、机械投入等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美国农业机械作业规模化、智能化程度远远高于我国,在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方面作用明显。人工成本占比稳中趋降,多数不到一成,表明美国农业资本、技术、机械等投入对劳动的替代明显。

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的主要根源

我国与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在农业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与职业化程度、农业机械水平、农业科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以致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我国农业高成本、低效率、缺乏农业基础竞争力的状况将在一定时期内维持。

(一)我国人均农业基础性资源禀赋相对不足,资源型基础竞争力处于劣势。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略多于美国。2015年,我国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分别为2025亿亩、3795亿亩、3291亿亩和2145亿亩。美国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分别为2319亿亩、4651亿亩、3726亿亩。我国耕地比美国少294亿亩,林地加园地合计比美国林地少64亿亩,草地比美国少435亿亩。截至2015年,我国有137亿人口,美国只有32亿,我国人口是美国的46倍。中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差距明显。美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7272亩、14584亩和12368亩,而我国人均耕地、林地(含园地)、牧草地面积分别仅约1477亩、2924亩和24亩,美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我国的49倍、5倍和52倍。

我国和美国水资源总量大体相当,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79626亿立方米,美国水资源总量为281799亿立方米,我国人均20392立方米,美国人均88364立方米,美国人均水资源量是我国的43倍。

众所周知,我国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可见,我国人均土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禀赋不仅相对于美国匮乏,而且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不足。这决定了我国农业资源型基础竞争力处于劣势。这是我国与美国、与世界相比,农业基础竞争力的先天差距所在。这种资源型劣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有根本性改变。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基数过大,劳动力型基础竞争力不强。

截至2015年,美国农业就业人员数2422万。而同期,我国农业就业人员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21919万,其中包括兼业人员。我国这样体量庞大的农业劳动力超过农业需要量,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也是农业劳动力中大部分兼业的原因。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会逐步增多。我国农业就业人数是美国的90倍。我国农业劳动力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924亩,美国农业劳动力平均(简称“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95747亩,美国劳均经营耕地面积是我国的1036倍。此即上文分析中我国农业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第一、美国农业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最小、我国农业人工成本远高于美国的内在原因。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机型基础竞争力滞后。

世界上农业先进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都比较高。美国早已不仅在粮食作物上而且在棉花、大豆、烟草等品种上都实现了耕种收全程全面机械化。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耕作环节机械化率相对较高,但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率较低。2015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382%,机耕率较高为8043%,但机播率和机收率都较低,分别为5208%和5340%。分作物品种来看,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最高,为9366%;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8121%,其机收率仅为641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812%,其机播率只有4226%。其他作物的机械化率普遍较低,大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585%;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681%,特别是其机收率低至1881%。油菜、马铃薯、花生等机械化率都较低。

(四)我国农业科技相对落后,科技型基础竞争力欠缺。

近几十年来,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对我国农业增产与发展居功至伟,化学肥料、优良品种、农业机械、生物技术、设施大棚等推动着我国农业发展进步。我国农业科技在世界上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但与世界上农业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一些基础性、关键技术领域仍有一定的差距。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欠缺,相关农业科学技术集成不够,农民科技素质不强,总体上农业科技型基础竞争力欠缺。

降低我国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与基础竞争力的建议

(一)利用与保护并重,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夯实农业基础。通过提高土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基础性生产成本,提高农业资源型基础竞争力。

第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涵养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农业生产能力。不能单靠拼资源、拼消耗来发展农业,应根据化肥、农药投入大、利用率低的状况,扎实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总量与单位面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不断减轻农业环境污染。

第三,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进城落户农民承包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逐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降低单位面积、单位产品的经营成本。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过小是造成单位成本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合理的地租水平,既要保障承包农户的土地权益,也要防止地租过高推高农业生产成本,侵蚀农业竞争力。积极探索并总结推广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政策,发挥其对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潜在力量。

(二)进一步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培养职业农民。

我国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人工成本方面还有巨大潜力。

第一,进一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截至2016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5735%,远低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亿万农村人口将持续向城镇迁移。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也将吸纳更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应积极顺应这种趋势,打破城乡壁垒、区域壁垒、行业壁垒,创造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为工业和服务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降低工业和服务业人力成本,也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人工成本。

第二,培养职业农民。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兼业化程度高、职业化水平低,对许多农民来说,农业沦为副业,农业未被用心经营。农业现代化呼唤越来越多职业农民的诞生。

(三)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机智能化。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庞大、农业经营规模小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农业劳动力多、经营规模小抑制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利用,农业机械发展滞后又影响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营规模扩大。而这些我国农业的关键特征共同导致农业效率较低和农业成本较高。在农村人口城镇化背景下,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范围扩大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迎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第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先进、适用的各类农业机械,以代替不断减少的农业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从农业机械化的播种和收获这两个薄弱环节入手,积极借鉴、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机械理念和技术,发明、制造、推广适用性播种类和收获类农业机械。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提高玉米机收率、水稻机播率、棉花机收率、薯类和油菜等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

第二,发展农业机械合作与生产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程度。农业机械投入大,国家补贴高,但不少农业机械利用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要积极引导农业机械合作社、农机生产服务组织发展壮大,为农产品生产、烘干、储藏、运输提供方便高效的机械化服务。

第三,推进农机智能化。美国、欧洲的农机智能化已经在农业中广泛应用,我国在这方面落后不少。要下大力气将卫星导航、传感技术、计算机测控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到农业机械领域,推广普及智能化农机,以农机智能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四)提高基础性、关键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力量。

未来,农业科技仍然是决定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技,补齐科技欠账。加强农业基础性、关键技术以及适用技术的研发。创新农业科研体制机制,积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扎实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和农业基础竞争力的支撑作用。

美国收入结构分析:高端服务业占比最大
一、高端服务业占GDP比重最大

在分析美国家庭的收入结构时,我们发现工资收入占比最大,为643%。从收入法GDP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各行业GDP的增速知晓行业内员工进而整个美国民众收入的增长情况。分析发现,从行业来看,占GDP比重最大的行业为金融、保险、房地产与租赁业务,占比为20%,其次为专业与商业服务,占比为123%,再次为制造业,占比为118%;批发贸易与零售贸易总共占比为117%。

金融、保险、房地产与租赁业务及专业与商业服务同属于高端服务业,其占全美GDP的比重高达323%。服务业的特点在于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从高端服务业在全美GDP的较高比重,我们可以推断:

1、高端服务业显示出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的特征,也就不难解释“美国学士学位及以上的人就业情况很好”这一现象了(在我们的宏观报告《美国消费:稳步增长》中,我们指出,美国学士学位及以上的人失业率仅为39%,而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失业率高达116%);

2、高端服务业的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利于公司价值的上升,由此可以推断出,美国高端服务业上市公司的市值(最典型的是标普金融板块)上升动能很足;

3、美国对高端服务业的依赖必然带来低层次劳动力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4、也会带来美国首次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扩大(高学历人才的收入远大于低学历工人的收入);

5、财政支出难以下降(用于发放失业救济及相关补助);

6、结构性通胀(由于经济体中各部门工资有相互追赶的趋势,高端服务业工资上涨快且幅度大,会带来其他部门工资的上升,而这些部门生产效率并不足以促成这部分工资的上升,于是整个经济体发生通胀);

与服务业对劳动力的要求高、吸纳少相对的,是制造业对劳动力的较大需求,这也是奥巴马的执政措施之一—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原因。美国的制造业在从2009年触底,随后持续复苏,但目前远未回复到危机前水平。

美国经济确实已经开始复苏,但从中期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美国缺少能带动全美经济再上一个台阶的增长点(中周期由技术决定)。回顾历史,人类曾经历过四次重大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时代,蒸汽机和铁路时代,电力、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时代,汽车和大规模生产时代,而 第五次技术革命,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目前,我们已经处于第五次技术革命的扩展期,我们在做的,是将30年前开发的技术进行进一步发掘。不论第六次科技革命是“新生物学革命”、“航空技术革命”还是“页岩气革命”,我们目前都没有看到它带动整个经济体蓬勃发展的迹象。

当然,资本市场上不看中周期(5年以上)或长周期(20年以上),凯恩斯说过“长期我们都死了”。只是,短周期会服从中周期和长周期,从宏观上,我们需要关注技术的变化。

二、美国家庭收入结构

在5月13日的宏观报告《美国消费:稳步增长》中,我们指出,美国消费支出占到GDP的70%,是支撑美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部分。消费来自于收入,分析美国家庭的收入结构、收入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增长动力,对分析美国居民的消费能力甚至美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动力至关重要。

消费者收入是指消费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货币收入,通常包括个人的工资、奖金、其他劳动收入、退休金、助学金、红利、馈赠、出租收入等。消费者收入主要形成消费资料购买力,这是社会购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季度,美国家庭的收入结构中,职工薪酬占总收入的643%,个人经常转账收入(包括政府失业保险福利等收入)占1788%,租金收入占373%,利息收入占702%,股利收入占565%。

职工薪酬的主要部分是企业的工资薪金,占到整体的80%,其他部分包括奖金,其他劳动者收入,馈赠等,占到20%。美国官方对工资薪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季度,私营部门的工资占到总体工资的83%,政府部门工资占17%。私营部门工资又分为商品生产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工资和服务业工资,前者占美国整体工资收入的1685%,后者占美国整体工资收入的66%。

由于缺少各行业工资收入的具体数据,我们近似地用行业GDP的增速代替行业工资的增速。因此,对收入结构的分析上升到对美国主要行业的分析。

将美国的行业分为三大类:商品生产部门,服务提供部门(二者合称为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2012年,商品生产部门产值占GDP的20%,服务提供部门占GDP的66%,政府部门产值占13%。

美国商品生产部门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及狩猎业;采掘;公用事业;建筑;制造业。其中,制造业是商品生产部门中最大的一块,占GDP的118%;建筑业次之,占GDP的352%。

服务提供部门包括:批发贸易,零售贸易,运输和仓储,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与租赁,专业与商业服务,教育,艺术、娱乐、休闲娱乐、酒店及食品,其他服务。其中,占GDP比重最大的行业是金融、保险、房地产与租赁行业,占比为20%。其次为专业与商业服务(包括会计、律师、咨询等行业),占比为123%;批发贸易与零售贸易总共占GDP比重为117%。

从行业来看,占GDP比重最大的行业为金融、保险、房地产与租赁业务,占比为20%,其次为专业与商业服务,占比为123%,再次为制造业,占比为118%;批发贸易与零售贸易总共占比为117%。

而在金融、保险、房地产与租赁行业中,金融与保险占4成(2012年为3921%),房地产与租赁占6成(6079%)。前者包括联储银行、信用中介与相关活动(占整个金融、保险及房地产与租赁业务的18%),承包人及相关活动(占比为13%),证券、商品合约机其他金融工具和相关活动(占585%)和基金、信托及其他金融工具(占比127%)。房地产与租赁业务中,房地产业务整个金融、保险及房地产与租赁业务的55%,租赁业务仅占5%。

制造业分为耐用品制造业和非耐用品制造业,2012年,制造业整体GDP为1867万亿美元,其中,耐用品部门GDP为1万亿美元,非耐用品制造业为0867万亿美元。前者包括木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原生金属,金属制品制造,机械制造,计算机及电子产品制造,电气设备、电器及元件制造,机动车车身、拖车与部件,其他交通设备制造,家具及相关产品制造,杂项制造

在耐用品制造业中,占比最大的四项分别是:计算机及电子产品制造,占25%;机械制造占145%;金属制品制造占1344%;其他交通设备制造占1032%。机动车车身、拖车与部件占比为841%。

非耐用品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与烟草产品,纺织业与纺织品生产,服装、皮革及相关产品,纸产品,印刷及其服务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塑料及橡胶产品制造,化学品生产。

在非耐用品制造业中,占比最大的是化学品的生产,比重为2874%;其次是食品、饮料与烟酒生产,占比2617%;再次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占比21%。

如果将房地产及租赁业务与建筑业合并,统称为房地产相关行业,那么可知这部分占到美国GDP的16%(建筑业352%+房地产租赁与服务125%)。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美国GDP中占比最大的是金融保险、房地产及专业与商业服务(前者占比20%,后者占比123%),它们都属于服务业,而且属于高端服务业。服务业的特点在于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我们可以推断:

1、高端服务业显示出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的特征,也就不难解释“美国学士学位及以上的人就业情况很好”这一现象了(在我们的宏观报告《美国消费:稳步增长》中,我们指出,美国学士学位及以上的人失业率仅为39%,而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失业率高达116%)。

2、高端服务业的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利于公司价值的上升,由此可以推断出,美国高端服务业上市公司的市值(最典型的是标普金融板块)上升动能很足。

3、美国对高端服务业的依赖必然带来低层次劳动力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4、也会带来美国首次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扩大(高学历人才的收入远大于低学历工人的收入);

5、财政支出难以下降(用于发放失业救济及相关补助);

6、结构性通胀(由于经济体中各部门工资有相互追赶的趋势,高端服务业工资上涨快且幅度大,会带来其他部门工资的上升,而这些部门生产效率并不足以促成这部分工资的上升,于是整个经济体发生通胀);

与服务业对劳动力的要求高、吸纳少相对的,是制造业对劳动力的较大需求,这也是奥巴马的执政措施之一—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原因。从前文可以看出,美国的制造业在从2009年触底,随后持续复苏,但目前远未回复到危机前水平。在制造业中占比较大的几项分别是:计算机及电子产品制造,机械制造,其他交通设备制造,化学品生产,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食品、饮料与烟草产品。目前,我们缺乏足够的数据来论证这几项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直观上,页岩气开采技术的提升会带来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会在美国本土稳步发展;10年来,美国化学品生产产值稳步上升,这与化学品生产对生产工艺要求较高、以及美国有较严格的质量检测及环境保护标准有关;饮料与烟草数据刚性需求,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这一部分会逐渐上升。但是就计算机及电子产品制造,机械制造,其他交通设备制造来说,由于本身对技术要求并不特别高,产品加工流程可复制性强,因而在要素选择上对低税收、低成本的生产环境更为敏感,例如戴尔、苹果等厂商都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设有工厂。若未来奥巴马政府确实降低美国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在美国生产的吸引力,可能计算机及电子产品制造等制造业会慢慢回到美国,或者至少不再“走出美国”。如若不这样,这些制造业在美国还能吸纳多少就业,我们心存疑问。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甚至全世界都面临着一个问题:缺乏经济增长点。回顾历史,人类曾经历过四次重大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时代,蒸汽机和铁路时代,电力、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时代,汽车和大规模生产时代,而第五次技术革命,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标志的。历史上每一次技术变革其实都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导入期,即头20-30年,这是技术的引入阶段,新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在主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继而进入第二个阶段,拓展期,在这个阶段,人们会在这个技术的基础上,部署很多创新应用,新技术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掘。

第五次大技术变革发生在30年前,就是IT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开端。事实上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拓展期,我们已经开始在IT技术的基础上,发掘很多新的功能,例如手机、电脑的不断智能化,物联网的发展,甚至包括《钢铁侠》等科幻**中的很多片段,现在都可以实现。但问题是,这是在30年前开始的技术上的进一步开发,目前我们可能还没有看到新的能承接整个人类下一步需求和发展的技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5848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6
下一篇 2023-05-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