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金融科技行业分析(通俗易懂最好)

纯粹的金融科技行业分析(通俗易懂最好),第1张

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未来十大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经济参考报》3月26日刊发题为《机构加速抢滩布局金融科技》的报道。文章称,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正跃上新风口。一方面,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不断加注金融科技砝码。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近日召开了金融科技专场校园招聘,2019年将在金融科技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互联网系的金融科技公司快速崛起,腾讯、360金融、乐信等多家巨头近日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18年金融科技收入增长迅猛,其中360金融2018年净收入同比增长464%。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也愈加紧密,金融科技发展生态正在形成。

业内专家表示,金融科技的发展将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为民企融资、金融防风险带来新的环境,但同时也为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监管层近期密集释放的信号,金融科技将获更大力度政策支持,金融科技监管也将同步趋严。

未来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将接近2万亿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科技金融服务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仅仅达6951亿元。之后呈现高速增长状态,2016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正逐渐从用户流量驱动向金融科技驱动转型。虽然目前我国金融科技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是我国尚未成熟的金融市场给予了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土壤。截止至2017年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营收总规模达到6541亿元左右,同比增速552%。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2018年,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营收总规模达到96988亿元,同比增速483%。前瞻认为,目前金融科技服务于金融机构,更偏向实际金融业务的后端,并不是金融产业链中利润最丰厚的一环,因此短时间内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很难迎来爆发式增长,或将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稳定增长。并预测在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将达197049亿元。

2013-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未来中国金融科技十大发展趋势分析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金融业务不断融合,科技对于金融的作用被不断强化,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数据价值持续不断的体现并释放出来,金融业务环节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金融解决方案创新推陈出新。开发银行、无人银行、资产证券化、数字票据、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业务在科技的赋能下由概念逐步变为现实,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由概念阶段到实际应用,金融作为最先拥抱技术的领域,也会摩擦出新的火花。未来,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体现在十个方面:

1、开放银行

开放银行是银行通过开放应用编程接口(API)对外开放服务。即指银行把自己的金融服务,通过开放平台(OpenAPI)等技术方式开放给外部客户(企业或个人),客户可以通过调用API来使用银行的服务,而不需要直接面向银行。银行通过API的开放开展跨界融合,实现银行与银行、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银行与跨界企业间的数据共享与场景融合,极大拓展了银行服务的生态。

开放银行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银行转型的新浪潮。“开放银行”概念起源于英国,2018年1月英国9家银行共享数据,首次落地开放银行理念。2018年7月,浦发银行在北京率先发布“APIBank”无界开放银行,标志着国内“开放银行”的首家落地。随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等纷纷展开探索,通过开放API,
实现金融和生活场景的链接。

以API
Bank为代表的开放银行40时代即将到来。未来,银行的商业模式将从B2C变为B2B2C,服务标准也将从标准NPS升级为整合型NPS。随着金融服务嵌入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场景在前,金融在后”的跨界生态圈将成为主流。虽然目前开放银行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未来,银行的账户功能、支付功能、理财产品、贷款产品等将势必形成标准化的API集中输出,成为打通跨界生态的接口。

2、无人银行

无人银行是指通过科技手段减免传统银行的人力使用。通过运用生物识别、语音识别、数据挖掘、人工智能、VR、AR、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替代传统银行的柜员、大堂经理、引导员等岗位,为客户提供全自助式的智能银行服务。

银行人力减少是目前大势所趋。目前大部分银行都实现了人力的部分替代,少数银行试点几乎实现了厅店全替代。至2018年5月28日,我国银行物理网点共退出4591家,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银行退出网点数目同比增速平均是55%。截至2018年6月底,四大行员工数与2017年底相比,减少已超过32万人。

短期内无人银行将仍处在试点阶段。目前建设银行已经开启了无人银行试点,通过更高效率的智能柜员机替代柜员、保安、大堂经理,刷脸刷身份z替代人工验证的方式,覆盖90%以上现金及非现金业务。尽管无人银行为银行网点转型打开探索新路径,但目前银行业务还难以实现百分之百无人化,例如需要安排保安值班;客户在智能终端上开卡、汇款时,出于安全风险考虑,也会安排工作人员现场服务。因此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无人银行仍将作为探索性的试点存在。

3、量子计算与金融

量子计算是一种遵循量子力学规律的新型计算模式。普通计算机使用比特(bit) 中0与1的两种状态存储数据,而量子计算机的存储单位量子比特,除0和1外,
同时还可以实现多个状态的相干叠加态。 所以,
基于量子计算的量子计算机就可以通过控制原子或小分子的状态,记录和运算信息,其存储和运算速度都能远远超越传统通用计算机。例如使用超级计算机分解一个400位的数字,需要60万年,而用量子计算机只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

量子计算的应用能极大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量子计算由于其超强大的计算能力,可应用于在金融业多个方面。例如金融高频交易,利用算法根据预先设定好的交易策略自动执行股票交易,在达到相同结果的前提下,量子计算比传统计算机的速度要快得多。再比如诈骗检测,利用量子计算机的快速学习的特点,能大大加速神经网络学习速度,迅速打击新兴的诈骗方式。

量子计算也可能会为金融业带来巨大风险。量子计算在计算速度上的飞跃式提升,也可能会对现有金融体系带来威胁。例如目前正在使用的许多公钥密码系统,在量子计算极大的计算性能下,很有可能会遭到破解,这些将严重影响互联网及各地数字通信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对现有的安全系统和管理机制造成大范围和系统性的破坏。因此,在量子计算机瓦解当前密码体系并实现商业化之前,必须建立量子安全解决方案形成安全的过渡。

4、5G与金融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4G之后的延伸。5G概念由标志性能力指标“Gbps用户体验速率”和一组关键技术组成。5G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无线技术和网络技术两方面。在无线技术领域,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和全频谱接入等技术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网络技术领域,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新型网络架构已取得广泛共识。

5G将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实现金融场景的再造,为金融行业注入新的生机。5G技术的热点高容量场景,将为用户提供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满足网络极高的流量密度需求,该技术场景将有效提升移动端金融服务的速率,减少因网络延迟造成的支付卡顿等情况,同时速率的提升也有助于通过AR/VR技术进一步丰富支付模式,提供更加真实的场景体验;5G技术的连续广域覆盖场景还可有助于银行无人网点的部署,通过AR/VR技术将金融服务带到此前网点无法覆盖的偏远地区,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此外,5G面向物联网业务的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场景还将通过实现万物互联,获取海量、多维度、相关联的人、物、企业数据,进一步优化供应链金融、信用评估、资产管理等相关金融服务,实现更多丰富场景的探索。

5G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投资空间,引发金融高度关注。5G一方面提供更快的速率和更高的带宽,促进移动互联网进一步的蓬勃发展和人机交互新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还将实现机器通信,千亿量级的设备将接入5G网络。5G还将与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无人驾驶等技术相结合在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移动医疗、金融等领域带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此外,5G网络还将是能力开放的网络,通过与行业的结合,运营商将构建以其为核心的开放业务生态,拓展新的业务收入模式,目前中国移动已经联合战略伙伴打造了百亿级规模的5G投资基金,国内外险资、券商、阳光私募、风投等众多机构,也早在2017年成立了数十支5G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未来5G及相关产业将持续引发金融高度关注。

5、移动金融安全

移动金融指的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及无线互联技术处理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及对外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的总称,移动金融安全指的是移动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安全。当前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加速了金融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向移动化逐步转型。移动金融丰富了金融服务的渠道,为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央行印发《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安全可控”作为移动金融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了移动金融安全的对于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发展的保驾护航的地位。

移动金融在创新与安全的博弈中发展,安全问题愈发引起重视。随着金融产业的发展,金融行业移动应用日渐成为金融服务及产品的重要支撑手段,移动金融未来将继续在规模和创新上发展。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给移动金融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同时也滋生了诸多风险。移动金融应用中频发木马病毒、支付安全、敏感信息泄露、身份认证绕过、仿冒等安全问题,引发了监管部门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移动金融安全成为金融创新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保障。

个人信息安全是移动金融安全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权限、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频发。移动金融应用中隐私窃取类恶意应用占比最高,用户个人信息受到极大威胁。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网民合法权益,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推动移动信息安全建设。

生物特征识别兼顾安全与便捷,成为移动金融安全关注的热点。目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经基本成为移动智能终端的标准配置,逐渐成为了金融业务中新型用户身份核实和认证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银行于2018年10月颁布金融行业首个生物识别技术标准《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将安全性和个人隐私保护摆到了突出位置,规范如声纹等生物特征识别的安全应用。

6、数字票据

数字票据是一种将区块链技术与电子票据进行融合,实现自动安全交易的新型票据。数字票据借助区块链具有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集体维护、信息不可篡改等特点,使数字票据更具安全性和信息公开性,更加智能交易,更加便捷使用。

数字票据可以实现全程高效真实的信息传递,全程自动化交易,以及交易过程全程追踪,提高用户隐私保护。区块链具有点对点传输,采用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的优势,保证数字票据的数据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数字票据利用区块链提供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实现票据的自动抵押、清付和偿还,避免交易风险。并且,所有交易都被记录在完整的“时间链”上,一旦有违约行为发生,可以追溯其责任,并且通过隐私保护算法保护参与者隐私,可实现参与者在区块链上的匿名性。

上海票据交易所数字票据实验性生产系统成功上线,工行中行浦发等银行参与其中。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已在2018年1月25日成功上线试运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和杭州银行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顺利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签发、承兑、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结合区块链技术和票据业务实际情况,对前期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和完善,使结算方式更加创新,业务功能更加完善,系统性能不断提高,安全防护不断加强,隐私保护更加优化,实现实时监控管理。

7、数字资产证券化

数字资产证券化是将数字资产转化为证券的过程。将域名、商标、品牌、数字货币、游戏装备、账户号码等相关缺乏市场流动性的数字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

数字资产证券化目的在于获取融资,以最大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数字资产是文化产业的创新蓝海,是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是“文化互联网+”的文化大产业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域名、商标等数字资产缺乏市场流动性,通过数字资产证券化,有效打破刚性兑付,有效盘活巨大的金融资产和社会的存量资产,能把缺乏流动性但有收益性的数字资产设计成证券化产品卖出去,收回现金,提高流动性,进而获得融资。

数字资产证券化是区块链的最佳实践场景。我国央行货币研究所也在不断探索数字资产证券化区块链平台,借助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储存、去中心化的特点,保证了以及底层数字资产数据真实性,且不可纂改,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及可靠程度,有效解决了机构间费时费力的对账清算问题,降低数字资产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8、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是为满足消费者具体消费需求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是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用于购买装修、旅游、电子产品、教育、婚庆等具体的消费需求的个人消费贷款服务。除银行提供的贷款服务外,接触较多的消费金融服务有京东金融的“京东白条”、蚂蚁金服的“花呗”、苏宁的“任性付”等以及被大众接受的P2P小额理财服务。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定义,消费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的贷款。

未来中国消费金融行业迎来巨大发展空间。2018
年,国家出台了多项鼓励消费金融发展的政策。特别提到“加快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消费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消费主体的80、90后,更愿意通过借贷的方式满足产品购买需求。同时,随着消费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金融会向二三线城市下沉,各类金融应用场景需求增多。

金融科技助力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和风控体系建设。目前,
我国消费金融存在监管机制有待完善、企业产品创新不足、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消费金融开发更多的产品应用场景,提升消费者体验,激活和拓展市场空间;同时,利用金融科技建立构建完善的风控运营体系,解决消费金融面临的征信记录缺失、运营经验缺乏,降本增效。在科技的驱动下,消费金融将不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运营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驱动下的产品创新和风控体系的建立将为消费金融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9、智能客服

智能客服可以显著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智能客服系统是利用机器学习、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处理金融客户服务中重复率高、难度较低且对服务效率要求较高的事务,如服务引导、业务查询、业务办理以及客户投诉等业务。目前应用的智能客服场景有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语音导航、智能营销催收机器人、智能辅助和智能质检等。

金融机构及互联网企业都在加大智能客服的探索和应用。金融机构在线上线下对智能客服系统应用广泛,网站、App客户端等线上智能客服服务系统能够实现自动理解客户问题并进行解答和办理简单业务。在线下网点的智能化进程加速,逐步推广无人银行,智能机器人、智慧柜员机、VTM机、外汇兑换机等大量智能自主终端,大幅减少人工服务成本,使客户获得更满意和周到的服务体验。同时,互联网企业在智能机器人方面的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这些金融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智能客户服务。

智能客服系统逐渐渗透到金融业务的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目前,智能客服系统已经能够代替人工客服为客户解决许多简单、重复的问题,为金融机构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客户对服务的及时性、移动性、多渠道性提出更多的要求,智能客服的应用为金融机构留住更多客户,提供全天候及时、便捷的服务,增强客户粘性。在智能客服的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数据通过智能客服积累和沉淀下来,为精准营销和业务流程优化提供参考。同时,智能客服系统利用大量完备的用户数据,逐渐承担起更多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的金融业务。

10、不良资产处置的科技运用

科技带来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创新发展。不良资产可分为股权类资产、债券类资产和实物类资产。不良资产处置有破产清算、拍卖、招标、协议转让、折扣变现,以及债转股、债务重组、资产证券化、资产重组、实物资产出租、实物资产投资等方式。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应用,出现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新处置模式,如不良资产综合处置平台,众筹投资、撮合催收等。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不良资产处置任务艰巨。不良资产率的持续攀升,政府鼓励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据银保监会称,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89%,为10年新高,截至12月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万亿元。
在经济新常态下,风险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对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处置效益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银行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纷纷与互联网企业合作,通过网络平台模式进行不良资产的拍卖,涉及股权、债权和各种实物抵押物,取得良好效果。

金融科技已经在多个环节开发实际应用场景。科技运用可以快速发现资产价值,减少错配情况的发生,同时,可以显著提高信息互通,提升效率,提高不良资产处置回收率。目前金融科技已经在多个环节开发应用场景。如在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优化催收策略,同时,实现催收业务流程自动化,缩短处置的时间周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信用风险的精准定价;区块链分布式记账解决信用机制、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优化不良资产证券化流程,缩短处置周期,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智慧校园卡功能如下:
1聚合支付,一卡一码
对已有卡账户、电子账户体系进行合并、管理,保证用户账户安全;支持CPU卡、二维码、微信、支付宝等介质支付,同时可在电脑端、移动端、自助设备等终端上实现充值、取现、支付、收款,并为商户提供完善的资金结算功能,强化对资金的管理和跟踪;同时可为第三方支付运营商提供标准的校园支付和结算入口,满足校园各种支付需求,为学校保留完整的支付数据信息。
2智能水电,一键缴费
强智科技校园一卡通水电管理,可实现预付费、网上缴费、安全用电监控、实时用电监控等功能,还可分析不同区域用水用电,减少浪费,实现节约水电、安全便捷的水电管理。
3智能门禁,安全安心
强智科技校园一卡通的门禁管理功能,依靠一卡通数据库平台,可对一卡通系统范围内需要对人员出入做限制和管理的重要区域,如学生宿舍大门、图书馆大门等,实现门禁控制,并提供进出记录查询与统计。

4G技术孕育了举世瞩目的消费互联网经济,电商、社交、文娱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迅速崛起。而具有高速率、广连接、高可靠、低延时特点的5G的全面运用,推动面向大众的消费互联网时代转向万物互联的产业互联网时代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之下,金融科技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未来,符合科学、契合规律的金融科技应当具备哪些特征,应当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值得探讨。

(一)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产业互联网

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有什么样形态的产业链,就会有什么类型的供应链金融,相伴随的也会有相应的金融科技发展生态。传统产业规模巨大,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价值空间也非常巨大。全国目前有60余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根据测算,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如果引入数字化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率,那么在未来15年中预计可节约近3000亿元;如果数字化转型能拓展10%的产业价值空间,每年就可以多创造2000亿元以上的价值。 所以,如果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只能够容纳几家万亿元级的企业,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

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国内C端流量增量即将耗尽,行业主动求变。 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增速持续下降,互联网增量红利消退,市场出现互联网下半场的声音。一方面,行业向上游拓展或国际化需求迫切。另一方面,头部互联网企业寻求新增长点的需求迫切,因此提出产业互联网概念,这也是产业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

中美互联网行业对比,国内尚未出现产业互联网巨头。 中美对比,美国产业互联网公司占据美股科技TOP20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中国GDP约为美国的70%,但美国产业互联网科技股市值为中国的30倍,国内尚无领先的产业互联网巨头企业。

产业互联网是通过产业内各个参与者的互联互通,改变了产业内数据采集和流通的方式,并运用区块链等技术保障产业内数据、交易的可信性,进而改变产业价值链,提升每个参与者的价值。产业互联网充分体现了数据要素在产业内的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提升产业价值。具体上,可以认为产业互联网综合运用互联网、AI、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手段,深入到企业生产、研发、销售等内外各个环节,力图将每家企业都变成信息驱动型企业,并进行互联,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率。

 

与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有明显的区别:比如,产业互联网是产业链集群中多方协作共赢,消费互联网是赢者通吃;产业互联网的价值链更复杂、链条更长,消费互联网集中度较高;产业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是为产业创造价值、提高效率、节省开支,消费互联网盈利通常先烧钱补贴再通过规模经济或增值业务赚钱,等等。构建产业互联网是产业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数字化升级,产业生态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把原材料变成产品,还要加工“数据”要素、把数据变成产品的一部分,并进而通过数据产品和服务拓展产业链的价值空间。在发展产业互联网的过程中,传统产业要进行大胆的变革,敢于抛弃落后的商业模式,对组织架构、组织能力进行升级迭代,提高组织内部协同效率,更好更快地为数字化转型服务。产业互联网的这些特点,正是金融科技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可以这么说,消费互联网金融只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基于产业互联网金融才是科技金融的高级阶段主战场。

(二)金融科技发展的主体是产业互联网金融

什么是产业互联网金融。产业互联网金融目前没有行业标准定义,我认为产业互联网金融具体指的是机构基于产业互联网发展,通过金融科技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统称,当前主要为基于产业互联网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产品(如微业贷)、助贷超市等形式,随着行业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形式。

产业互联网金融与消费金融的联系与区别主要为:产业互联网金融是消费金融向上游产业端渗透,产业互联网金融以企业为用户,以生产活动经营为场景提供贷款服务,消费金融以个人为用户,以日常生活消费为应用场景提供贷款服务。

产业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在于有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的专利发明,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在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截至2018年中国小微企业有9318万家,占比88%。小微贷款余额335万亿元,占企业贷款376%,金融资源分配不够合理,产业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意义在于有望改变这种状况。

供给上,我国传统银行业不能完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134家城商行及1427家农商行,提供了1322万亿的小微企业贷款,且贷款规模发展迅速,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1167万亿,是小微企业贷款的主力。但与此同时,行业不良率也在持续走高,农商行行业不良率最高触及429%,高企的不良率迫使银行收缩信用,放缓小微企业贷款发放,农商行及城商行不能完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需求上,2018年起实体经济企业金融需求分层,呼唤新金融供给解决痛点。 2019年12月,我国工业企业应收票据及应收帐款达174万亿,同比增长45%,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同时由于信用分层,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日益严重。小微企业属于金融业长尾客户,由于存在抵押品不足、信用资质差、信息不对称、生命周期短等问题,银行通过传统手段进行风控成本很高,造成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需的不匹配,这是产业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基础。

各类因素叠加金融科技技术储备迭代,产业互联网金融产生。 2016年前后,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被应用到金融行业,金融科技迅速发展,当前市场上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产业互联网服务商等机构试水C端风控技术在B端的有效性,诸多因素叠加导致了产业互联网金融产生,并且在快速发展,不断丰富。

产业互联网金融依托产业互联网,价值来源于金融赋能产业能力提升。 产业互联网金融依托产业互联网服务,基于B端经营融资需求,行业价值来源于金融赋能产业能力提升,这一点与C端消费金融满足个人超前消费需求的价值逻辑不同。产业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供给体系的优势在于将企业服务数据与金融服务紧密的结合起来,以信息流转带动信用流转,从而解决传统金融供给无法解决的问题。

产业互联网金融有五类基本构成要素。 产业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构成要素分别为产业链、中小微企业、产业互联网应用、金融科技及金融服务机构。我认为未来产业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重要节点在产业互联网应用与金融科技两个部分,这一点类似C端的消费金融。

 

产业互联网金融服务商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有四方面优势。 中小微企业天然具有生命周期短、业务规模小、抵押资产少、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过去我国采用城商行及农商行服务当地的做法,效率并不够高,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产业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可以有效解决获客成本、信息孤岛、智能风控、审批效率等问题。

 

产业互联网金融的服务目标将专注于中小微企业金融市场。 一是产业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不足;二是大型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一般采用本地化策略,产业互联网提供商提供定制化服务,产业大数据不好采集;三是中小微企业预算有限,偏好低价甚至是免费软件,一般愿意接受标准化服务,服务商可以获取大数据;四是大型企业信用好,融资手段多且成本低,已经被银行服务覆盖,中小微企业则因为风控原因,仍为蓝海市场。

金融科技能力是产业互联网金融行业亟待验证解决的问题。 由于B端企业法人和C端自然人的巨大差异,同时中小微企业固有的生命周期短、抵押品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目前行业最成熟的解决方案是用核心企业弥补中小微企业信用的供应链金融;脱离核心企业信用,仅以金融科技为基础的大数据风控,目前行业正在进行可行性验证,部分龙头企业已取得了初步的发展(如微业贷),未来完全依靠金融科技的产业互联网金融模式,还有待时间验证。

区块链是解决资金方信任中小微企业底层信用的新桥梁。 过去,中小微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是行业的主要问题。区块链的产生,可以为中小微企业底层信用与金融机构添加一座新桥梁(如解决票据流转、仓单重复质押等问题),有效解决资金供需双方的矛盾,目前在政府的引导下,各类基于区块链的跨境金融平台、贸易融资平台发展迅速。

SaaS、PaaS/IaaS是辅助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 产业互联网金融在风控问题验证得到有效解决后,获客问题会逐渐出现,由于B端客户使用产业互联网应用具有排他性,所以行业前期的优质客户积累很重要。产业互联网金融将产业互联网服务融合到产业链中,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获得产业大数据,能有效解决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而精准找到中小微企业中“合格的借款人”。

以供应链金融为基础升级的产业互联网金融基础最好。 金融的底层逻辑是信用,传统供应链金融本质是通过核心企业信用弥补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信用,但现实情况中四流合一很困难(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制约行业发展。

由于供应链金融行业存在时间较早,行业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已经较为成熟,已有不少核心企业、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在探索金融科技,因此发展基础最好。

 

上图以供应链金融为例。近三十年供应链金融发展经历了 三个阶段:

供应链金融 10 是主办银行模式, 银行和企业是点对点的连接关系,只是主办银行将供应链上下游作为整个链条来开展业务,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供应链运营中;

供应链金融 20 是核心企业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可以对供应链中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仓单等信息进行有效掌控,银行再依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各类主体服务,因此可以大大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供应链金融 30 是数字金融模式,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整个供应链中获取每个产业链上企业的动态、每时每刻的数字信用。此时,供应链生态圈将相互打通,交易完全透明可信,资金流动清晰可见,在这个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将是智能化的、数字化的、效率极高的,大大提高了融资便利性与风控水平。供应链金融 30 才是这一领域金融科技的新生态。

供应链金融 40 是以产业互联网生态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金融 ,是今后最具备想象空间的发展趋势。以产业互联网服务生态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金融最诱人之处在于未来有机会在全国范围内将企业法人、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像自然人一样建立画像,提供金融服务,最终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 40 版本。

供应链金融升级产业互联网金融的标志在于风控方式的转变。 供应链金融在风控中一般关注三个点,分别是贸易的真实性、资金的自偿性及交易的可控性。根据机构调研,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方式仍以传统风控手段为主,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风控技术应用仍然较少,我认为行业转型升级的标志在于风控手段的转型。

 

金融科技是(金融)+(科技),指通过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创新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二,近年来,金融科技业务不断飞速发展。不论是三方支付快速占领市场,还是银行科技金融产品不断投入到市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国家持续的支持,同时一系列新技术都在金融科技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诸如《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 (2019-2021)》发布、金融科技10省市试点正式启动、金融标准体系及实施取得显著成效、数字货币体系渐成气候、以监管沙盒为代表的金融监管科技落地生根、金融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更进一步、网贷行业合规转型规范加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全面开花、生物识别和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广泛应用等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政策面还是企业面,都在金融科技的落地上持续地推进了行业发展。
二,政策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早在2017年,深圳就出台了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相关意见。2018年,各地又陆续出台了金融科技发展相关的规划和实施意见。各地政策对金融科技涉及的相关底层技术均有所提及,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安全技术。从各地政策可以看出,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驱动金融创新的支点。
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布局金融科技,助力金融科技服务产业升级。金融科技助力产业升级其中蚂蚁金服在产业端进行了许多尝试,包括从生产端到流通端,乃至下游消费端的产业链金融服务,使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获得普惠金融服务。京东金融则嫁接起银行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桥梁,通过科技金融让银行的资金更安全地支撑于企业。腾讯将金融科技作为主打金融业务的品牌,并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更多地参与到B端产业中去。

美盈森2月13日跌918%,报1959元,换手560%,成交额203亿元。该股今日主力流入4603万元,流出8388万元,散户流入2666万元,流出1884万元。深圳市美盈森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瓦楞包装为产业包装企业,公司主要从事于轻型包装产品与重型包装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并为客户提供包装产品设计、包装方案优化、第三方采购与包装产品物流配送、供应商库存管理以及辅助包装作业等包装一体化服务主要产品与服务有:轻型包装产品、重型包装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客户包装产品设计、客户包装方案优化、客户包装材料第三方采购与包装产品物流配送、供应商库存管理及客户现场辅助包装作业等服务。
公司2007年被评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是新一轮国家包装标准制定企业,以及其中5项国家包装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和另外7项国家包装标准的参与起草单位。公司一直注重对技术与产品研发的投入,是瓦楞包装行业内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之一,现已拥有16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并且还有12项发明专利与3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请中。公司通过了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认证,具有危险品包装生产资格,且为包装行业内少数军品包装定点生产企业之一。

1、近年来公司先后被客户授予以下荣誉:2005~2006年连续两年获富士康JIT优秀供应商;2005~2006年连续两年获艾默生年度优秀供应商;2006年获赛尔康年度优秀供应商;思科全球首选供应商;伟创力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三星2007年年度质量奖。三星质量保障银奖公司2009年被评为深圳市五家"绿色企业"之一,并被深圳市贸易工业局评为节能示范企业;2007年、2008年连续被深圳市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认定为"绿色企业",同年获得深圳市环境保护局授予的鹏城减废"先进企业"称号。
2、担保情况概述美盈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2019年度股东大会分别审议通过了《关于为子公司提供担保的议案》,同意公司为公司下属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东莞市美盈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美盈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美盈森环保包装工程有限公司长沙美盈森智谷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市美盈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美芯龙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美盈森智谷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美盈森实业有限公司、美盈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佛山市美盈森绿谷科技有限公司、美盈森集团有限公司、美盈森包装技术有限公司、美盈森集团包装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美盈森智谷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市美盈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习水县美盈森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总额不超过人民币213,500万元的银行融资业务担保,担保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连带责任保证;担保额度期限为自2019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2020年度股东大会召开之日止;在担保额度期限内,上述担保额度可循环使用。以上担保未提供反担保,不涉及关联交易。
3、担保进展情况,公司全资子公司东莞美盈森因经营需要,向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申请授信8,000万元整;公司全资子公司苏州美盈森因经营需要,向民生银行深圳分行申请授信5,000万元整;公司全资子公司重庆美盈森因经营需要,向民生银行深圳分行申请授信5,000万元整。公司最新一期对东莞美盈森的担保额度为60,000万元,本次提供担保前,可用担保额度为21,750万元,本次担保后,可用担保额度为13,750万元。公司最新一期对苏州美盈森的担保额度为45,000万元,本次提供担保前,可用担保额度为25,200万元。
4、经营范围:轻型环保包装制品、重型环保包装制品、包装材料、包装机械的技术开发、生产及销售;一体化包装方案的技术开发;纸制品、纸玩具、木制品的生产及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包装装潢印刷品、其他印刷品印刷、房屋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股权结构:公司持有东莞美盈森100%股权,东莞美盈森为公司全资子公司。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08月26日,注册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8号楼(科技大厦)A座25层,法定代表人为龙大伟。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由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华控股)持股51%、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9%。紫光集团在2020年11月由于无力偿还境内外巨额到期债务出现全面违约,企业经营难以持续。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清华控股引入专门工作团队及时进驻,积极稳定形势,全面加强管理,紫光集团逐步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2-02-1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数字基建不应当只是公共财政投资行为,应当以减税、贴息以及各种让利方式吸引企业与社会资本踊跃加入进来,并最终形成以市场为主体的投资阵容。”
作为新型基建的最主要阵容,5G、大数据、AI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组成的“数字基建”近日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和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反复提及并强调,因为它们不仅扮演着贯穿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最重要逆周期投资拉动角色,而且代表着未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全新打开方式,更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成长的核心与关键动能。
与铁路、公路、机场和房地产等组成的传统基建显示出非常明显的重资产表征完全不同,数字基建往往以轻资产和高科技含量的形象闪亮登场;另一方面,传统基建产生的投资效应更多地局限在行业内部,或者仅仅从外延层面拉动相关的产品需求,而一旦这种需求弱化和消失,产业关联作用与市场繁荣周期便很快终止与结束,但数字基建则携带着天然的跨行业赋能特质,或者说可以从内涵深度为所及产业植入全新增长基因,且这种基因具有永续之力并可实现自我迭代,从而维系产业持久扩张与市场经久繁荣。
核心经济诉求的差异进一步显示出数字基建与传统基建的不同。虽然像后者那样数字基建的投资加码与强化能够成为扩大就业的催化剂与稳定增长的强心剂,但这些短期目标显然不是数字基建的全部承载或者实质性效用的体现,以科技为核心驱动经济发展才是数字基建的最主要着力方向,由此带动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与新兴产业成长以及经济增长持续久远则是数字基建的必然逻辑。以此观之,数字基建才是经济高质量成长的必然之路。
具有高连接速率、超低网络延时、海量终端接入以及高可靠性等特征的5G投资堪称是新型“高速公路”的战略布局,其中不仅形成网络设备、光纤光缆、大小基站等多元硬件产品需求,还会在终端产生无可估量的应用需求,包括C端的云游戏、AR/VR和高清直播等线上产品以及B端的云办公、车联网等。根据中国信通院《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2030年国内5G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达到63万亿和106万亿元,创造就业机会800万个以上。
按照总体构成,工业互联网包括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系统,而有了5G的单独投资安排,工业互联网的投资重点就在平台与安全两大地带展开,尤其是作为核心的平台建设乃重中之重。在这里,工业互联网平台就好比是5G新型“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与服务区,企业藉此能够快速完成对资源的整合,并及时响应市场,实现个性需求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精准对接的规模化定制,同时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数据集成应用,形成基于数据分析与反馈的设备维护与事故风险预警能力,实现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类数量达到269个,至今年底,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0亿元,2030年将超过113万亿元。
AI智能在推送由图像识别和智能交互等组成的智能软硬件产业、以无人机和无人船等为主的智能运载工具产业以及以由高灵敏度和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件等关键器件组成的物联网基础器件产业等新型产业集群的同时,更深刻的颠覆作用就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深度改造并推动与加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在数字基建的棋盘上,AI智能携带着企业快速行进,就好比是新型“高速公路”上飞奔的车辆。据麦肯锡预计,我国人工智能市场将以50%的增速逐年增长,2019年AI市场规模达570亿元,2022年将超过700亿元。
无数据不计算,无数据不经济,无数据不管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已经呈现鲜明的万物数据化特征,数据价值与数据应用需求呈指数爆发,而置于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系统中,数据如同就是新型“高速公路”躯体上快速穿行的血液。作为数字基建的关键部分,大数据建设与投资不仅体现为数据中心等物理场所构建,还可牵引出庞大的数据中心产业链,包括硬件设备制造商、软件服务开发商、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提供商、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商以及增值服务提供商和终端用户等。根据赛迪顾问数据,去年我国数据中心数量约50万个,IT投资规模3698亿元,同比增长135%,今年投资规模将达到4166亿元;另外,国内数据中心业务销售额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35%,到2030年中国数据原生产业规模量将扩张至整体经济总量的15%。
需要强调地是,数字基建其实已经演化为世界各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竞争的主要高地。来自Gartner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全球IT数字基建支出总额将达到3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明年投资规模有望突破4万亿美元。对于中国而言,中央与地方预算内资金、专项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以及国内贷款无疑构成了对新基建的强大资金供给支撑,但投资分布绝对不可像撒胡椒面那样在各种板块上平均用力,而应当重点向数字基建倾斜。对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全国各地数字基建的投资底线与占比,并将政府专项债、政金债的增量配置规模与数字基建的完成结果紧密挂起钩来,同时切忌像传统基建那样“村村户户冒烟囱”,无论是全国还是区域性数字基建,都应该注重拳头工程与精品工程的打造,突出规模与协同效应。
还应当明确地是,数字基建不应当只是公共财政投资行为,应当以减税、贴息以及各种让利方式吸引企业与社会资本踊跃加入进来,并最终形成以市场为主体的投资阵容。另外,作为数字基建的重要策应,有必要通过建立行业标准强力推升企业及单位组织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特别要有效打破组织之间的信息壁垒与“数据孤岛”,因为只有更高的数字化水平与更畅通的互联互通才能形成对数字基建的更强大需求,在倒逼数字基建运营主体提升与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同时,创造与衍生出更多可以落地的数字基建附加值。(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6067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6
下一篇 2023-05-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