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1张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如下:

1、全面感知

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定位器和二维码等手段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

2、可靠传递

是指通过各种电信网络和因特网融合,对接收到的感知信息进行实时远程传送,实现信息的交互和共享,并进行各种有效的处理。

3、智能处理

是指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随时接受到的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升对物理世界、经济社会各种活动和变化的洞察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扩展资料:

物联网的安全性问题

传统的互联网发展成熟、应用广泛,尚存在安全漏洞。物联网作为新兴产物,体系结构更复杂、没有统一标准,各方面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其关键实现技术是传感网络,传感器暴露的自然环境下,特别是一些放置在恶劣环境中的传感器,如何长期维持网络的完整性对传感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传感网络必须有自愈的功能。 这不仅仅受环境因素影响,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严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

1、在设计阶段纳入安全性。物联网开发人员应在任何基于消费者,企业或工业的设备开发之初包括安全性。默认情况下启用安全性至关重要,同时提供最新的 *** 作系统和使用安全硬件。
2、硬编码凭证永远不应成为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开发人员可以采取的另一项措施是在设备运行之前要求用户更新凭据。如果设备附带默认凭据,则用户应使用强密码或多因素身份验证或生物识别技术更新它们。
3、PKI 和数字证书。公钥基础设施(PKI)和 509 数字证书在安全物联网设备的开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供分发和识别公共加密密钥,通过网络进行安全数据交换以及验证身份所需的信任和控制。
4、API 安全性。应用程序性能指标(API)安全性对于保护从 IoT 设备发送到后端系统的数据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并确保只有授权设备,开发人员和应用程序才能与 API 通信。
5、身份管理。为每个设备提供唯一标识符对于了解设备是什么,它的行为方式,与之交互的其他设备以及应该为该设备采取的适当安全措施至关重要。

安全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in Safety)是在自然资源、交通、住建、水利、能源、文旅古建及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领域,利用传感器、大数据、BIM、GIS及AI等技术,建立泛在安全物联网监测预警系统。

通过在目标监测区域部署多源高精度传感器,并利用无线通信方式形成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协同完成对监测目标结构安全状态的实时感知、采集和传输。

同时,借助嵌入式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云计算技术,对监测目标进行智能分析,实现监测预警和超前预测预警,最终达到安全感知、智慧管养和平安中国的目的。

安全物联网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强国:灾情是中国国情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防灾减灾能力是多灾之国综合国力的有效构成要素。

安全物联网技术和行业的发展是提升国家应对自然灾害和基础设施灾害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支撑。

惠政:公共安全是新型智慧城市的明确诉求,安全物联网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精确化、智能化,最终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

为民: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日常高度依赖基础设施,同时基础设施领域灾害的发生也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安全物联网可以为各类基础设施提供实时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从而避免和减少重大灾害的发生,实现从救灾向减灾的战略转变。

兴业:安全物联网的应用场景还覆盖工业生产安全、基建施工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等领域。 安全物联网的应用场景还覆盖工业生产安全、基建施工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等领域。

百度百科-安全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 *** 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早在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物联网时代早已到来。安全性问题已经研究了10多年。怎么保证其安全性:

需要有国际法保护的 *** 作系统。至少有国家保护的 *** 作系统。因为, *** 作系统是物联网的精髓。

人人懂得保护隐私的重要性。保护隐私应该立法。因为,物联网的开放性,就好比人人可以进入“超市”购物、砍价、付款、闲聊,谁要赤身裸背在超市闲逛,那谁也没办法。即安全性需要人人重视。即便你无所谓,对计算机不做严格管理,也可被别有用心的黑客当炮灰或堡垒。

国家必须对物联网立法,用法管网,才能建立正常的安全秩序,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上网者的后台必须是实名制。一旦有问题,依法上后台查阅,谁也跑不了。就像现在正在实行的“电话实名制”。最好是线路也实名制,终端IP也实名制,利于快速破案。

商家必须实名制登记,其商铺、网店可以虚拟,但店铺必须国家工商注册,并有注册号可以查询真伪。提供查询的机关必须是国家管理部门,而不是一般的没有资质的社会团体。这样,人们进入商铺或网店就踏实多了。

物联网呢基本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如何确保物联网的安全也是亟待解决的话题。未来信息安全的几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第1个就是,攻击源由于lOT设备的加入,会成为一个非常巨大的这个敌人,而且这种巨大性是会越来越刚性的发展的,就是TB级的对抗会成为一种常态,第二个企业级数据中心作为一种有限资源的目标一定要把Securityas Service 就是运营商层面的安全服务纳入到你的防御架构当中,这是唯1可应对TB级流量的一个防御架构。第三个就是实体数据中心里面一定要走混合的架构,不能再像原来单一的以盒子的堆砌,作为这个防御架构的运维模式,一定要考虑用这个虚拟化的资源应对那些突发的,上百倍的这种流量的变化。这三个趋势实在是未来我们可能,非常快会遇到的一些挑战和事故,所以说我们必须从现在这个着手来应对这些风险。

物联网安全的基础:

1、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

2、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

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

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等多个领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6652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