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梅松被称为什么

竹梅松被称为什么,第1张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
“岁寒三友”缘起苏东坡
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然而,它们究竟源于何处,具有甚么样的意指却很少有人知道。原来,岁寒三友还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段不解之缘。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年),大文豪苏东坡遭到权臣排挤,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初到黄州时,苏东坡远离亲友,非常苦闷,唯有寄情诗歌,以解烦忧。《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正是他当时心情的最好写照:“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稍后,家眷来伴、朋友来访使他的情绪渐渐好转,然而生活上的拮据仍然是很大的问题。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苏东坡自己开垦了一片荒地,种植稻、麦、桑、枣等农作物。不久,他又在田边筑起一座小屋,在屋子四壁画上雪花,取名为“雪堂”。苏东坡在院子里种上松、柏、梅、竹等花木。整个寓所被他装扮得素净典雅,十分切合苏东坡当时的心境。一次,黄州知州徐君猷特意来雪堂看望他,见他的居所冷清萧瑟,便打趣地问他坐卧起居,满眼看见的都是雪,是不是太寂寞,太冷清?苏东坡指着窗外摇拽的花木,爽朗地笑道:“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思是说,清风吹拂和泉水淙淙的声音就是两曲优美的音乐,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历寒冬而不雕谢的竹子和傲雪绽放的梅花,便是相伴严冬最好的朋友。徐君猷见苏东坡在逆境中能以“松、竹、梅”自勉,仍然保持凌霜傲雪的高尚情 *** ,非常感慨,从此对他更加敬仰。
后来,松、竹、梅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一方面取其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一方面也将其视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征。而岁寒三友也逐渐演变成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流传至今
竹子与松树和梅花并称“岁寒三友”这“岁寒三友”各有千秋:松树“四季常青”;梅花“傲雪挺立”;竹子“宁折不屈”。我爱“岁寒三友”但更爱它们那高尚的品德。
知道了吗

松竹梅,岁寒三友,松为先。有一天,梅对松竹说:只要你们两个抗严寒、耐冰雪,我就会绽放得更加美丽。
松与竹历来被人们崇敬与礼赞,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赞美之物。
松的风格既庄重又高雅,虽高耸入云却无傲慢轻世之态。狂飙过处,松涛如吼,峡谷震荡。挺然屹立傲仓穹,烈日炎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松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松树常青,少者百岁,长者愈千,寿命长达6千年,被誉为万木之长、王者至尊,素有劲松、千年松、不老松等美称。苏东坡有松花粉歌: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竹大地君子,集坚贞与虚怀于一身。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竹子看安吉,安吉县中国第一大竹乡,再具体点在卧龙乡木溪村。900年前的宋代,杭州市长、当时知府苏东坡有一天去玉泉县,他边走边吟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吟到此吟不下去了。他不知不觉中已走到了中午,玉泉县令叫刁柱,请市长吃饭,不一会儿端上了一碗红烧肉。苏东坡马上来了灵感,随即补充到:若要不俗又不瘦,还是天天笋闷肉。
您有没有看过一根竹子自己在那里生长?没有。竹子都是成片成片生长在一起的。所以竹子它很懂得选择结拜好的朋友在一起,产生好的环境影响,给人类造福。我们再看看,竹子都是一节一节的,所以它不断的往上升。其实人生就是要不断的往上突破,一节一节的突破。而且竹子每一节的节心都特别硬,所以人生有很多关卡,你都要勇往直前把它突上去。竹文化还有很多,比如谦虚、正值、昂扬、挺拔、向上等等,都是人的精神品质的象征。人们追求与崇尚竹的品格、气节、情 *** 。
当代中国人把松的精神、竹的品质,看成是人的精神至高境界。松竹是一种文化,它正化做无形的力量,激励人们坚忍不拔、勇往直前!

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竹是君子的化身,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梅,「独天下而春」,作为传春报喜、吉庆的象征,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着通达顺利;结子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此为梅之「元亨利贞」四德。梅开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松的品质: 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坚韧不拔松的品质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为岁寒三友其中之一,松树给人以高洁寡欲,清新耐寒,挺拔峭立的感觉。松树也作为长寿的象征出现在传统文化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6846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