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模组出货量将会激增,但市场会重新洗牌
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运营总监 龚勇
细分的场景,行业的渠道,核心的技术,才是生存的关键
中国电信广东研究院 物联网领域经理 谭华
2018年,不是寒冷,是火炉
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公共事务经理 孙芃卉
物联网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
Semtech 市场战略总监 甘泉
2018年是资本市场的“寒冬”,却是物联网是的“初春”
厦门南鹏物联 科技 有限公司 市场总监 王铎霖
物联网需打破落地难、盈利难的质疑
日海智能市场经理 谭梦溪
2018年是物联网真正由示范到实际应用转化的起始年
北京昆仑海岸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伯林
先回归产品本质,其次是物联网。
深圳市汇径 科技 有限公司 总经理 孙科彧
物联网的窗口期说了这么多年,或在2019至2020年真的降临
APICloud联合创始人兼CTO 邹达
物联网不能只停留在“将来我们能为客户做什么“的概念中
北京羿娲 科技 有限公司 市场VP李博
物联网市场上拼价格抢市场并不明智
奇迹物联(北京) 科技 有限公司CEO 杨仁磊
聚焦用户与产品,就无惧外部环境
杭州中科思创射频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 蔡玉锋
NB-IoT将成为万物互联的万能钥匙
芯翼信息 科技 市场总监 陈正磊
物联网连接增长依旧强势,国产芯片迎来良机
上海移芯通信 科技 有限公司 高级市场总监 杨月启
物联网并未达到预期,但不用怀疑未来的潜力
利尔达 科技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线经理 徐海
物联网渐行渐热,应用遍地开花
西安中星测控有限公司总经理 谷荣祥
2018年是决物联网数据传输的一年, 2019年将会是数据分析和应用的一年
上海桑锐电子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研发总监 张吉泰
NB-IoT量价齐飞,为物联网打开了突破口
江苏南大五维电子 科技 有限公司 总经理 潘巍松
期待5G商用,实现无人驾驶、MR影院影院等应用
深圳前海翼联 科技 有限公司 企划主管 陈奕榕
物联网平台化没有想象的市场效果,头部玩家还没出现。
深圳市飞思捷跃 科技 有限公司 CEO 杨捷
物联网应用定位精度提升需求迫切
深圳思凯微电子有限公司 总经理 张光华
AI和IoT紧密结合,是未来5年物联网的最大商机
北京博大光通物联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廖原
产业周期起起伏伏,做好产品才是王道
杭州数蛙 科技 有限公司 CEO 霍燕林
2018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受到热捧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 K/3事业部总经理 张剑云
“风物长宜放眼量”,未来十年一定是物联网行业的春天。
成都精位 科技 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总裁 周宏亮
物联互联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
锐骐(厦门)电子 科技 有限公司 锐骐 科技 董事长 谢洪泉
明确公司定位,聚焦产品与方案迎接新一轮洗牌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物联网解决方案经理 杜利征
物联行业已是“冉冉之星”,何以谈“寒冷黑夜”
上海莱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市场经理 何良龙
物联网企业从单一供应商向解决方案转变
苏州芒种物联 科技 有限公司 CEO 薛明刚
物联网应用在普及性和上档次两方面都将大有可为
北京优锘 科技 有限公司 VP 沈祎岗
工业物联网项目数量在逆流而上
上海美迪索科电子 科技 有限公司 VP 庄正军
物联网概念热不热,与企业不相干
北京九纯健 科技 发展有公司 副总经理 王小永
2018年是一个重新洗牌,行业优胜劣汰的一个时机
机智云创始人兼CEO 黄灼
物联网或将崛起于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天
七牛云边缘计算及IoT负责人 陶纯堂
5G技术的到来让万物互联时代触手可及
值得看云技术有限公司CEO 许明
物联网进入跨品牌跨品类跨协议的智能互联时代
广州云智易物联网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戴筱倩
技术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物联网应用的发展
上海艾拉比智能 科技 有限公司市场副总裁 万学靖
智能家居市场正在从产品推广到用户运营的转变
富连网智能家居 科技 服务公司 生态链商务拓展总监 刘威
一站式物联网私网部署及相关应用方案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杭州罗万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裁 孙伟仁
智慧零售与工业制造业转型市场崛起迅速
深圳市宏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张艳霞
共享单车风光不再,电动车和智能锁迎头赶上
MiraMEMS Marketing吴子健
深挖企业需求,瞄准To B领域
赫里奥(苏州) 科技 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王剑宇
消防领域刺激了传感器的市场需求
合肥皖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董事长 陈锦荣
新零售方案的视觉识别技术趋于成熟
安徽耐可视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CEO 张治国
上海艾络格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周光兵
上海艾络格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周光兵
以开放心态直面“不确定性”时代
在过去的一年多,不确定性毫无疑问成为了这个世界的新常态。对政企而言,数字化转型已进入深水区,如何应对“无人区”带来的不确定性,将是下一阶段需要回答的最核心的问题。
1、用户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数字原生”的用户将成为主流,他们的特征是7 24小时在线服务,喜欢移动化、秒杀,热衷双十一购物狂欢,此外,深圳这座华为所在的城市已经开始定义数字市民、数字货币等新物种,这些未知的用户行为变化,充满了不确定性。
2、市场环境随着政策牵引带来极大的机会和风险,国家十四五持续牵引政企向“用数赋智”的数字化转型深水区 发展,未来围绕中心城市、城市群打造数字化产业链, 围绕AI、智能制造重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不确定性, CEO或者一把手最关心的是如何在这波市场红利中收获最大的发展。
3、同时,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尤其是以AI、边缘、容器为 代表的云原生技术日趋成熟,而政企客户的人才储备严 重不足将成为CTO最焦虑的问题,于是业界提出了 “数字化焦虑”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技术解决业务可能失效了,比如治理交通拥堵、抗击疫情等,必须采用更先进技术来应对新问题,这个时候马太效应也将放大,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无法利用好云原生时代的技术进行转型的企业,最终可能会被淘汰。
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就是政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持续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过程,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才是正确的应对之策。
从业务平移上云到全面云原生化
自成立以来,华为一直在“不确定性”环境下求生存和谋发展,为了适应恶劣的竞争环境,华为的IT通过渐进的云原生演进,有效的支撑公司的持续增长,整体历程可大致分为5个阶段:
华为数字化转型历程是一个典型的非数字原生企业渐进地向云原生转型的过程。是可以被传统政企参考的一条有效路径。结合华为自身实践,我们认为政企云化转型的关键路线,可以概括为两大转型:
转型一:从传统的IOE架构向Cloud- Based架构转变,主要是通过业务平移的方式,利用虚机、容器、大数据等平台来实现业务的重新部署,实现数据和应用的 集中化,逐步形成企业视角的一朵云基础设施;
转型二:从Cloud- Based到云原生架构的全面转型,这个阶段又可以细分成两类场景:一是利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打通原有的业务和数据断点,比如一网通办改造原有业务,打通各委办局、省市区之间的数据 和业务,实现疫情期间的不见面申请审批;另一是利用新技术来解决新问题,也就是业务创新,如华为开发了大量的数字员工来实现合同的处理和审结,大幅度提升了效率。 这个发展的曲线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渐进转型过程,也是华为非数字原生企业成功转型的核心方法。
匹配客户业务转型,使能政企智能升级
基于云原生转型的关键路线图,结合业务、技术发展两 个维度,华为云Stack细化出关键技术落地沙盘,总共可以概括为3层次、4个阶段、12个关键技术点。
层次一:通过资源池化构筑用户视角一朵云,实现超大 规模的基础设施的管理,打通云内、云边、云间的所有断点,形成资源协同;
层次二:应用容器化、业务分布化打通数据应用孤岛, 实现业务协同和共享;
层次三:在资源、数据、应用协同基础之上,将AI等创新技术与行业场景结合,基于行业Know-How打造行业智能体,真正实现核心生产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Cloud 分布式应用: 其核心是将传统集中式应用进行分布式改造,支持一键部署到分散的任意基础设施。除基础设施容器化以外,还通过新一代集成平台ROMA Connect 对应用、数据进行连接,实现遗留系统的服务化,并通过 ASM的非侵入式服务治理框架,将新老应用和框架在无需 改造的情况下进行统一的服务化治理。以政府机构为例,通过分布式运营,更快地获取数据和洞察,这是实现高效政务 治理与服务的基础。同时确保政府数据、应用安全,以及应 对突发情况的基础架构d性,这是政府应用云原生技术的重中之重。以陕西财政为例,他们将数据、应用迁移到云原生架构上,应用上线的周期从月缩短至周,效率提升60% 80%。
Cloud 大数据: 华为云Stack开创了逻辑数据湖这种 新的数据计算模式,通过数据的逻辑入湖,可以实现数据不 动计算动。尤其是针对政企客户的数据分散在总部、分支和边缘的情况,华为云HetuEngine引擎可以实现无需数据搬 迁的高效跨源跨域系统分析查询,大幅提升数据分析效率。 以金融行业为例,他们通过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 栈的平台支持,加速金融服务创新。招商银行借助的 FusionInsight大数据能力,用于征信、资信进行存储和查 询,实现快速开卡、额度审核、账单查询,通过大数据实时 决策平台实现xyk交易、支付以及零售系统中的风险控制。通过统一访问接口和服务共享,减少了人工处理环节, 实现xyk实时风险控制,有效降低损失、提升准确性。
Cloud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 IT和OT的融合是必然趋势,未来大量的业务需要中心算力与边缘算力的协同。 华为提供IEF的边云协同 *** 作系统,让AI算法自由地从中心 流动到任意边缘,从而实现边缘的智能创新。比如,边云协同解决方案应用于高速公路“一张网”管理,将车辆通行时 间从以前的15秒压缩到2秒,业务效率可提升十倍以上。
根据中国电信发布的《2020中国互联网移动应用隐私情况年度观察报告》显示,6648%的APP存在用户明确表示不同意仍手机个人信息的恶劣行为,61%的APP收集个人信息前未征得用户同意。因为用户隐私泄露所导致的的诈骗等案件也时有发生,在信息时代,个人隐私安全问题必须引起所有人的重视。目前工信部等管理部门定期的公布违规的APP,希望能够通过规范APP应用的权限来达到防止隐私泄露的目的,这有效的限制了用户隐私的泄露及安全问题。
与iOS以及Android不同,HarmonyOS是华为推出的面向IoT的系统解决方案,为不同设备的智能化、互联与协同提供统一的语言,手机是其非常重要甚至居于中心位置的设备,解决手机的隐私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工信部的通报中我们经常看到APP应用因为违规获取通话记录等权限的情况,在HarmonyOS中这样的事情将不会发生,HarmonyOS对于应用可以获取的短信、彩信、通话记录、设备信息、电话、存储等敏感权限被访问时,会有实时的提醒。在Android 11上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更新就是分区存储(scoped storage),也被称为沙盒机制,这种方式下应用仅能访问自己的私有数据及授权的公共数据(公共照片、音视 频、下载的文件等)。防止恶意应用随意访问其他应用的私有数据,导致重要数据被窃取或损坏,有效保护用户数据信息。HarmonyOS也同样支持沙盒机制,每个应用都把文件存储在自己的沙箱内,无法访问其他应用的文件,架构更加合理。
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各大手机厂商也做的不错,HarmonyOS对于隐私的保护做到了业内领先,但是如果要让整个市场更加的规范就需要制定相关的标准。华为联合国家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工信部、信通院以及其它 科技 企业共同发布了《移动纯净应用生态用户权益保护测评方案》,共包含三个标准: 《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系列标准) 《移动终端权限申请目的说明实施指南》 《移动应用分发平台APP上架审核规范》
在此基础上,基于HarmonyOS的新开发应用将会有更好的权限控制满足国家标准,并且HarmonyOS应用具有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优势,为行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对于 HarmonyOS来说手机端的隐私安全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从手机端走向更广阔的IoT领域,隐私和安全问题也面临着更多的考验。面向万物互联时代,华为提出了超级终端的概念,多个不同的设备通过分布式技术形成一个新的超级终端,如果这些设备中有一个出现问题,这个超级终端就会面临非常大的考验,相对于手机终端而言这才是隐私安全的深水区。
如果只是一个设备,以手机为例,我们仅需要保证这部手机是安全的,是拥有者在使用,并且上面的存储的数据是安全的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将手机、手表、音箱等相互连接组成一个超级终端后就需要接入的所有设备都是安全的,并且数据在多个设备之间的流转是安全的。对于手表、灯泡等设备而言因为软硬件的限制不可能拥有像手机一样等级的安全,一些低安全的设备就很容易成为突破口,而IoT中各种设备的安全等级各不相同,对于超级终端而言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对此,HarmonyOS 参考了业界安全分级的标准和规范,借鉴最佳安全工程实践经验,对所有的智能设备进行分级,并定义好每个级别设备需要具备的安全能力。所有需要加入HarmonyOS 超级终端的设备都需要根据设备分级标准进行安全性验证,并颁发设备合法 的身份凭证,具备合法性凭证的设备才允许加入超级终端。在运行过程中,HarmonyOS 还会检测设备的安全状态,如果某个设备被攻击或破坏,则要被退出超级终端。
在一个公司中,不同级别的人能够接触到的信息等级是不同的,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机密信息外泄,在HarmonyOS中采取了同样的策略,数据等级与设备安全等级对应,只有满足安全等级要求的设备才能访问相应安全等级的数据。未经用户授权,高安全级别的数据不能从高安全的设备流向低安全的设备,低安全的设备不能控制高安全的设备,可以有效的保证安全性。
在认证策略上,因为多设备的互联,提供了更多的验证方式,也可以使得用户的验证更加的准确,以人脸识别为例,我们都知道结构光比2D的人脸识别准确率更高但是也无法保证100%的安全。此时如果手机与手表等设备相结合就多了一个验证维度,基于手机与手表已连接的基础上,只有当两个设备在一起的时候人脸解锁才能成功,这样准确率会进一步的提升。
不仅仅是协同认证,HarmonyOS根据业务场景的安全等级要求提供最佳的安全认证策略, 手机不方便时,用其他设备协助认证,安全不 降低的情况下,更便捷;设备能力不够时利用协同,找到最合适的设备,提升安全。
对于安全而言,国内外都有很多的认证,HarmonyOS就获得了中国最高IT产品信息安全认证EAL4+,TEE OS 安全内核获全球商用 *** 作系统内核最高安全等级的 CC EAL5+认证,在APP应用等方面HarmonyOS也率先满足满足国家标准。
HarmonyOS已经做的足够好了,可是这就一定安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时候隐私泄露或者安全出现问题都是用户的习惯造成的,比如密码过于简单,再比如各大网站/应用都使用了同样的用户名和密码,一旦有网站被攻破,可能就会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呢。HarmonyOS做的足够好但是并不是所有系统都做的很好,也并不是所有用户都有足够的安全防护意识,这需要所有用户,所有厂商共同努力,隐私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我在网上给你找的,可以借鉴一下。
1、电商下沉战略势在必行
在一线城市,各种形式的电商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加之物流以及网络的发达,“网购”俨然已成为一线城市的居民最为热衷的生活方式,而相对与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再到乡镇农村还有大规模的用户群体待挖掘,而且在二三线城市从事电商行业的公司比较紧缺,其中还有假货泛滥、产品监管有漏洞等不健全的发展因素制约着二三线城市电商业务的发展。但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二三线城市居民消费观的转变,电商下沉也“水到渠成”。阿里、京东争相下乡刷墙推广其电商业务,京东帮服务站和淘宝村的模式出现,各大物流公司逐渐扩大派送范围,这些也都为电商下沉铺好了路。由于农村地广人稀,农村电商必然走向本地化,如何调用第三方厂商服务资源和社会化维修、销售资源,会是2015年电商的角力点。
2、电商格局的双寡头加剧
从体量上看,阿里与京东分别引领平台和B2C自营领域,当当、1号店、苏宁等被甩开的距离较远。品类上,京东在3C家电领域依然占据优势,但在服装、百货等方面尚处于破冰期,2015年能否突破是一个看点,相比,天猫、淘宝等生态改善会是明年重点,消费者需求变化会加速阿里的自我变革。但有一点是确认的,京东与天猫的双驾马车局面会进一步巩固,双寡头很难撼动,苏宁、1号店等的距离会继续拉大。
3、基础服务再成行业竞争焦点
在经历了价格战、电商“造节”等等发展阶段之后,国内电商通过早期粗放式的抢夺用户开始到如今修炼内功,逐渐转变为精细化的发展模式。精细化后,例如物流、售后这些直接决定品牌美誉度以及用户黏性的环节,变得尤其重要。而且目前国内电商品牌林立,各类综合性百货电商以及垂直电商都是八仙过海,各有各招,不过在价格这方面可做的文章并不多,同时在基础服务方面,遭到消费者最多的诟病,虽然自电商诞生起,服务便是主打牌,但是消费者不满意,这就意味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新的竞争点就出现了。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其实本质上消费者要求的就是一个快速响应的服务机制,这在物流以及售后换修等方面体现尤其明显。
4、产业群互联网化催生更多垂直电商
互联化帮助各产业链缩减了其中一部分环节,甚至是促进了上游和终端的直接连接,削减了中间成本。生鲜电商就是非常不错的例子并颇具潜力,种植商可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面对用户,用户可以通过电商平台了解生鲜产品的生长过程,买到更为放心的食品。民以食为天,这是人类最大的需求,但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产销不平衡造成经济损失的例子,某地的农副产品因交通、天气等因素导致滞销,但同时另外一个地方却因为产量降低导致价格上涨。此时如果电商平台将生鲜产业链串联起来,促进这种不平衡的改善,十分有意义。或许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某电商开始圈地种菜了。
5、电商碎片化模式让物联网成为电商流量新入口
2015年移动电商将更加成熟,支付更便利,尤其是随着O2O模式的落地,以及移动端交互体验的增强,移动电商版图将进一步扩张,并有望超越PC端占到60%以上的份额。另外,随着智能设备的不断涌现,电商将从除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外更多平台获取新的流量,碎片化购物模式的形成更推动了物联网成为电商流量新入口的大趋势。
6、物流价值不只是快慢
物流对电商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2014年围绕着物流上的竞争大幕拉开,京东自建物流延伸出了极速达、3小时达、移动自提车等个性化物流服务,苏宁、当当等也纷纷加码物流建设,开启了新一轮的对抗战。2015年物流军备竞赛的优劣势将充分暴露出来,并影响到用户网购的选择决策,“无物流,不电商”会成为铁律。而且在明年,物流价值不仅是快、慢,以物流为杠杆延伸出来的供应链、服务、营销等增值服务和价值也会凸显,尤其是在四六线县乡级市场,物流会成为桥头堡,缺失的玩家会丧失机会。
7、电商向上游侵袭会成为常态
电商行业一直以“出货”为主,但随着综合性电商平台在用户、流量上的优势,以及对网购行为、偏好、购买、支付等大数据的应用,2015年,电商向上游侵袭会成为新常态,C2B的按用户需求定制和众筹等模式将形成规模,进而传递到柔性制造、设计、供应链等环节,这也会带来一个2015年电商市场上的突出现象,电商与上游厂商的联盟与合作会越来越频繁,合作深度将涉及到品牌、大数据、物流、供应链、互联网金融、智能设备等各个层面,电商的角色和重要性都会发生根本性转变。
8、O2O线上线下对垒,多方合作平台化趋势明显
在谈到电商未来趋势的时候,很难不提O2O,但O2O真正的落地模式还不多。2015年O2O将出现新的变化,一是电商网站将加快向线下进军,例如阿里入股银泰与京东联手全国百家便利店;二是线下零售业态O2O升级进入深水区,会疯狂改造线下零售模式和体验,万达收购快钱补齐支付短板,2015年线下店面的优势和地位会大幅抬升;三是O2O模式将整体走向成熟,创新的交互购物体验会涌现,并带来业务模式、用户体验上的新突破。另外,电商O2O必须依托线上交易的互联网产物只有与线下建立联系,才能说是建立了完整的生态链。但目前电商建立的线下实体店,大多数属于一个脸面工程,很难在优化用户体验,增加服务品类上有所建树。
9、流量成本加大,追求更精准的营销
所谓精准化营销,就是花钱就要花在刀刃上,这是成本考量的第一要诀,对于电商来说,如何将产品定向推荐给需要的用户,这在近几年以及未来几年都将会是不变的趋势。随着阿里上市、京东亚洲一号物流中心投入使用,目前电商圈由阿里系、京东主导的格局已定,尽管京东还未盈利,但越来越具备实现“千亿”愿景的实力。同时国美、苏宁、聚美等一批颇具实力的电商也逐渐完善各自的生态圈。
10、互联网金融开疆拓土,政策是关键
金融是电商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宝们”的出生,为百姓增添了更多可投资的渠道,在初期较高的回报更吸引了大批用户,使得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在短期内积累了大量的资金,由此开启了电商深入拓展金融类产品的大幕。尤其是拥有自己的支付平台的电商,无论是技术、安全还是资金,都给电商提供金融服务打好了基础。2015年,由电商延伸出来的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会向纵深发展,成为推动电商进一步扩张和增强用户粘性、消费力的重要工具。例如:京东推出了包含京东白条、京宝贝、项目众筹等功能的京东金融平台;阿里支付宝也针对淘宝卖家推出了余额宝信用支付手段……越来越多P2P平台涌现,让电商兼具了越来越多的银行功能,但尚未形成标配效应。
11、去中心化,微商生力军将进一步扩大
在支付平台日益完善,社交平台越来越优质的用户体验下,我们会发现你身边的朋友、家人都开启了微店,做起了生意,这一类借助自身的口碑效益逐渐积累了不少忠实用户的微商群体在逐渐扩大,可以说我们目前进入到了人人皆电商的时代,与此同时,成熟的电商平台也在“微”平台开放入口,通过降低佣金等等举措来网罗更多的卖家,在今后一年内,这种趋势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
12、电商购物体验被重新定义,时尚路开启
2015年,电商购物体验也会被重新定义,体验不再是一个购买便利性、界面友好性的单一话题,而是涵盖品质、价格、个性化、物流、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全流程体验,单纯的价格战将越来越远去,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会降低。2015年的消费群会更追求个性、社群专属及品味主张,用户年轻化、个性化的体现越来越明显,如何网罗新用户,并保持老用户的新鲜感,打时尚牌显然是顺应潮流之举。品质、时尚、服务体验会是电商大佬们2015年比拼的新指标。例如:京东提出的新消费主义,宣布将与《时尚芭莎》展开深度合作改变京东用户男女比例失调的局面;天猫不再追求成交额、发布时尚战略,提供一系列时尚化解决方案;当当更换品牌logo强调当当的时尚属性……
13、网购节的狂欢会逐步远去,专属消费模式崛起
从阿里的双十一到京东的618,电商造节声势巨大,更影响和带动了线下零售企业的跟风,但2015年,随着消费群的升级,以及个性化需求的增强,大众化的靠5折、低价等手段驱动的网购节日将日渐消退,节日的主旋律会发生转移,也会出现个性化、全球化等新标签,网购族们对狂欢节也逐步丧失刺激效应,不再感冒,节日效应相应减弱。相比,一些定制化、专属人群的节日可能会兴起。
14、走向国际,扩大发展版图
国内电商是一个大市场,随着一级市场趋于饱和,以及高品质、中产阶级消费群的崛起,2015年跨境电商、全球化会出现一波争相涌入的行情。越来越多的在物流、支付各方面都比较有经验和能力的电商开始将自己的业务线向外延伸,例如淘宝全球购、天猫国际、聚美优品开放海淘专区、苏宁成立跨境电商项目组等等。这不仅让消费者享受更多海外购物的便利以及资金保障,还让电商在开拓海外市场以及引进外国品牌进驻上都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实现多方共赢。未来一年,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外贸政策的影响,跨境电商将出现大的增长,但不会大规模爆发,在这一领域,综合性电商的平台优势更有竞争力。
至此,2015年中国电商发展的14个趋势已初步确定,并且随着市场瞬息万变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挑战也是商场的魅力所在。
物联网开发应用最重要的是各种接口的兼容性。
首先物联网终端设备数量比手机大得多,而且本身没有显示界面,通常只是能够通过特定网络协议回传数据的传感器(直接连入互联网或者通过网关设备),也就是说在物联网大数据汇聚的前端,数据的汇入是自动化进行的,应用开发的重点是后端的汇聚层。
物联网应用后端汇聚层需要有一个智能化软件系统(通常运行于数据中心),来管理物联网设备(包括固件升级等)、网络、处理海量数据,并提供给用户。
在设备层、汇聚层之外,物联网应用还需要一个分析层,负责处理物联网设备产生的大数据。
最后,是最终用户层,负责将有用的数据分析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到用户的终端设备中,这个层面的开发,可以是移动web网站也可以是一个手机APP。
由于设备层和汇聚层第三方专业产品和服务的完善,实际上今天的物联网应用开发,主要指的是分析层和用户层这两个层面,换而言之,未来物联网开发生态主要建立在成熟的云计算物联网平台上。成熟的物联网平台通常都提供汇聚层需要的大数据存储、实时信息总线以及于前端应用通讯的API。
实际上今天已经有大量面向物联网应用开发的平台,例如Xively、Mnubo、BugLabs和ThingWorx等,这些平台通常能够兼容大量物联网产品厂商的设备。
物联网平台为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连接通信能力,向下连接海量设备,支撑设备数据采集上云;向上提供云端API,指令数据通过API调用下发至设备端,实现远程控制。物联网平台也提供了其他增值能力,如设备管理、规则引擎、数据分析、边缘计算等,为各类IoT场景和行业开发者赋能。
如下是共享单车基于物联网平台的解决方案。
物联网平台提供边缘计算能力,支持在离设备最近的位置构建边缘计算节点处理设备数据。
在断网或弱网情况下,边缘计算可缓存设备数据,网络恢复后,自动将数据同步至云端。
提供多种业务逻辑的开发和运行框架,包括场景联动、函数计算和流式计算,各框架均支持云端开发、动态部署。
边缘计算能力允许在最靠近设备的地方构建边缘计算节点,过滤清洗设备数据,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上传至云平台。
物联网应用可广泛应用于:智能生活、智能工业、智能楼宇、环境保护、农业水利、能源监控等环境。计算平台主要涉及:
开发者使用设备接入SDK,将非标设备转换成标准物模型,就近接入网关,从而实现设备的管理和控制。
设备连接到网关后,网关可以实现设备数据的采集、流转、存储、分析和上报设备数据至云端,同时网关提供规则引擎、函数计算引擎,方便场景编排和业务扩展。
设备数据上传云端后,可以结合云功能,如大数据、AI学习等,通过标准API接口,实现更多功能和应用。
物联网 (IoT) 设备必须连接互联网。通过连接到互联网,设备就能相互协作,以及与后端服务协同工作。互联网的基础网络协议是 TCP/IP。MQTT(Message Queue Telemetry Transpor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 是基于 TCP/IP 协议栈而构建的,已成为 IoT 通信的标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