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转型成本高、看不清价值”不愿转”。数字化转型意味着在项目建造全过程中加大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以及先进制造设备、智能设备及智慧工地相关装备的现场应用。技术装备、 科技 创新投入的增加,特别是某些场景的数字化不能带来直接的价值增值,缺乏相应的投入产出合理分配机制配套支持,难以形成企业主动转型的市场内在动力。
二是转型目标不明确,心里没底“不敢转”。数字化转型对基础性的信息技术和建筑工业化的水平具有较高要求;同时企业需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市场需求、资源优势,从管理架构、业务流程、供应链条、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并落地执行。这对建筑施工企业主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目标、推进节奏等组织管理行为提出挑战,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三是缺少成功经验,想转型但“不会转”。2020年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落地生效形成生产力尚需时日,截止目前全国缺少成功的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做指引。在当前“新冠疫情”时期严重影响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在保生存的同时进行数字化 探索 创新,“不会转”必然成为“拦路虎”。
数字化的本质是什么?从本质来看,数字化最擅长的就是运算决策。在基于数据形成算法、用算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上,建筑行业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数据+算法”定义的世界中,崇尚以数据的自动流动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构建企业新型竞争优势。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该做什么?
施工企业的数字化没有“万金油”式的方法,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转型和管理升级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改变了原有的业务架构,传统企业要思考全新价值链下的自身定位。企业应该提前了解全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扬长避短,判断自身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在新环境下创造价值,这也将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比如行业巨头,特别是大规模、数字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可以考虑投入以数据驱动的建筑全生命期服务;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不高的企业,可以率先尝试为业主方提供数据服务,提升其全新的行业竞争力。
企业的数字化该如何做?
在回答企业数字化该如何做之前,需要从全方位的角度来思考。数字化转型不是孤立的某些流程的改变或是局部的组织的调整,而是必须在整个企业的层面,包括流程、人才、组织、文化和制度等方面都做出有计划的、系统性的重大调整。
施工企业的数字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项目管理的转型升级,即BIM(建筑信息模型)和智慧工地完成整合。第二个阶段是企业运营转型升级,实现企业管理一体化。第三个阶段要实现的是产业协同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生态数字化。
迈道 科技 在基于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总目标的大背景下,以数据作为企业数字化的关键要素,采用云原生架构,云端分布式系统部署,容器化运行,微场景应用,一体化运营管理。搭建起一体化、集约化、开放包容的系统平台。通过数据中台将物联网将智能设备数据,信息化工具获取到的市场数据、行业数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数据等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实现端到端的数据共享。实现企业决策智能化、管理流程化、生产自动化。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辅助信息,减轻管理的工作负担,提高领导的决策效率。
在项目管理数字化方面运用“互联网+智慧监管”创新模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监管部门、参建单位、工地现场”三级管理体系,利用大数据、IOT、智能互联等数字技术,研发的“数字化智慧工地监管系统”,实现了对工地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科学化监管,有效提升了在建工地的监管水平。
“企业管理数字化建设是系统性的工程,其数字化,要有一体化数字管理系统建设战略规划,最终目标是打造系统化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对企业数字化进行战略规划,以企业一体化数字化管理进行顶层设计,,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急用先行、边建边用、渐进完善的一个建设思路。”技术架构既能满足当前数字化管理需要,又能兼顾未来管理和应用的d性升级。迈道 科技 强调从目前来看,面对转型难题,向懂行业、有技术,可以为系统性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的数字化转型专业公司寻求助力,将是绝大多数央企建筑企业的重要选择。
迈道 科技 国内领先的大安全产业数字化服务商,核心业务覆盖智慧安全、智慧交通、智慧 旅游 等。研发中心围绕大安全产业数字化服务,建立起完整的产业数字化服务体系,具备产品、系统、工程、运营全系列设计和实施交付能力。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针对安全生产的全周期、全层级、全业务、全场景的监督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
2006至2020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截至到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发展到15万亿元。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行业,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超预期增长,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在网络强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加快推动IPv6、NB-IoT、5G等网络建设,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逐步开始规模化应用,5G、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我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 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2020年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6亿元,按照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未来物联网行业将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是希望在早期主导市场的行业领导者之间的一场斗争。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百家争鸣,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因此在未来可能通过不断竞争将会出现限数量的供应商主导市场,类似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Mac和Linux *** 作系统。
合规化同样是当下物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数据隐私问题。目前数据隐私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各种用户数据泄露或被滥用的事件频发,特别是Facebook的丑闻引发了全球担忧。
因此在未来,我国各种立法和监管机构将提出更加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规定,,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安全化是指预防物联网软件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在未来,以安全为重点的物联网设施将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某些特定的基础行业,如医疗健康、安全安防、金融等领域。
多重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
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2006至2020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截至到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发展到15万亿元。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行业,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超预期增长,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在网络强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加快推动IPv6、NB-IoT、5G等网络建设,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逐步开始规模化应用,5G、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我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 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2020年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6亿元,按照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未来物联网行业将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是希望在早期主导市场的行业领导者之间的一场斗争。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百家争鸣,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因此在未来可能通过不断竞争将会出现限数量的供应商主导市场,类似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Mac和Linux *** 作系统。
合规化同样是当下物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数据隐私问题。目前数据隐私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各种用户数据泄露或被滥用的事件频发,特别是Facebook的丑闻引发了全球担忧。
因此在未来,我国各种立法和监管机构将提出更加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规定,,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安全化是指预防物联网软件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在未来,以安全为重点的物联网设施将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某些特定的基础行业,如医疗健康、安全安防、金融等领域。
多重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
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而建筑一度被认为是世界能源以及土地、矿石、木材、水等各种资源最主要的消耗源和环境污染源,因此,绿色建筑发展尤为重要。绿色建筑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场革命,对人们理念、生活方式的转变及行业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20余年的发展,绿色建筑充分吸纳了节能、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理念,内涵日趋丰富成熟。
建筑能耗大
水泥、砂子、水、钢材是建筑行业的主要原材料,每年这些原材料的消耗量非常巨大。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0%的能源消耗和21%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建筑业。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因此,探索并建立可持续的建筑业发展模式具有较大意义,绿色建筑发展需求非常大。
城镇化脚步加快给建筑节能带来挑战
此外,随着全球的城镇化脚步不断加快,中国的城镇化也在进一步推进。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超过了60%,达到6060%。不过离发达国家的75%仍有一段距离。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城镇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建筑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需求也给中国建筑节能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年增超3000个
我国自2006年形成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并从2008年正式开展标识评价。尽管初期发展较为缓慢,但近年来,随着各地绿色建筑标识评价陆续展开,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增长迅速。据住建部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有近14000个建筑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中2018年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项目3556个,占总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比例达到25%左右。
政策不断推动产业发展
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一环,建筑节能非常重要,因此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根据2017年出台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将比2015年提升20%,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将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将超40%……2019年11月,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在新能源大类中,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列入第一类鼓励类中。
此外,多个省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发展。2018年7月,广东省发布《绿色建筑量质齐升三年行动方案》,指出到2020年,全广东省城镇民用建筑新建成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成总面积比例达到60%。2019年1月山东出台《山东省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表示研究开发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发生的费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2020年3月15日,济南发布《关于促进济南绿色建设国际产业园发展十条政策》,明确对符合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按济南市奖励标准给予建设单位1:1的配套奖励。政策春风不断推动绿色建筑行业发展。
——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以后整个建筑行业会进一步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建筑行业的很多中小型公司的业务只会变得越来越差,更多的业务会向头部企业集中。
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来说,建筑行业非常容易受到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当房地产行业不太景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整个建筑行业的洗牌几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建筑行业的产业升级也会进一步完成。对于各个建筑公司来说,很少会有中小型建筑公司能够在洗牌中存活,越来越多的建筑公司会提高自己的业务质量,大家不仅会加快自己建设各个工程的速度,同时也会进一步关注节能环保的问题。
建筑行业的业务会越来越向头部企业集中。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洗牌,建筑行业的业务向头部企业集中几乎是一个必然趋势。在此之前,我们会发现很多建筑公司的人员规模可能只有10个人左右,很多中小型的建筑公司也能够接到业务。在此之后,几乎所有的建筑公司都是涉及上千人的大型公司,这样的公司才能够在行业洗牌中留存下来。
建筑行业也会更加朝着精品方向发展。
因为建筑行业已经失去了房地产行业的行业红利,这也意味着金融行业的业务订单会变得越来越少,所以这些建筑公司会更加朝着精品的方向发展。在市场的引领之下,建筑行业会进一步分化出生产类型和装修类型的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也有着不同的业务发展方向。
除此之外,以后的建筑行业的业务订单会变得越来越少,特别是当很多城市的房地产库存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只有一个城市有效消化当地的房地产库存,当地的建筑行业才能够获得新的订单。
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55376亿元
目前,我国建筑智能化的市场需求主要由新建建筑智能化技术应用和既有建筑智能化改造两部分组成。新增建筑面积对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市场需求影响较大,占据了市场的主要需求。
在存量智能建筑规模测算方面,我国每年约3%(平均改造周期30年)的住宅以及6%(平均改造周期15年)的工业、公共建筑会进行智能化改造,按住宅每平米80元、公建150元的平均改造成本计算,2018年我国建筑智能化改造市场规模为235655亿元。
在新增智能建筑规模测算方面,随着建筑智能的提升,我国智能建筑在新增建筑中的比例从2012年的25%提升至40%左右。以住建部公布的房屋竣工面积为基数,按照前瞻调研的智能化建筑平均新建成本,以住宅150元/平方米,厂房仓库250元/平方米,办公商业服务用房350元/平方米的建筑智能化成本计算,2018年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新建市场规模为3181亿元。
综上所述,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总市场规模为55376亿元,且未来,随着行业市场的需求增长,智能改造成本的上升,行业市场规模还会逐渐增大。
行业发展潜力大,市场占比逐步提升
当前,智能建筑行业在我国尚处于成长期,行业发展潜力大。2018年,我国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仍远低于美、日等成熟智能建筑市场的占比,前瞻预计未来我国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仍将保持每年3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速度,到2024年,我国智能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有望逼近558%。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