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未来三种职业最吃香

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未来三种职业最吃香,第1张

随着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有关新技术将抢走人类饭碗的讨论再度升温。美国 科技 博客TechCrunch撰稿人扎克·苏帕拉(Zach Supalla)近日撰文指出,虽然许多物联网商业模式是通过减少劳动力来提高运营效率,但新技术并不会减少就业

从人类步入 科技 时代开始,有关新技术会抢走我们饭碗的担心便出现了。以蒸汽机为例,当它在17世纪末期被发明出来以后,人们担心蒸汽机的出现预示着体力劳动将走向结束,成千上万靠体力劳动为生的人将丢了饭碗。

然而,蒸汽机非但没有抢走我们的工作,反而在铁路系统等新兴行业以及高生产力工厂创造了全新的就业机会。虽然一些体力劳动者因蒸汽机的发明而丢了工作,但蒸汽机也创造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比如机器 *** 作员、工程师和维护人员等。

近250年过去了,在一个由技术变革定义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同样的担心和恐惧。截至2015年9月份,亚马逊共部署了3万台Kiva机器人,以实现仓储中心管理自动化,提高运营效率,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与此同时,市场对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不断增长,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在2011年作出的论断——“软件正在吞噬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真实。

未来十年,在新兴的物联网(IoT)时代,这种讨论将再次升温。在一个被打上“将实体的东西都带到线上”这种标签的行业里,许多物联网商业模式将通过减少劳动力来提高效率。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将垃圾箱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提高部署垃圾清运车的效率——这意味着我们将需要更少的垃圾清运车。无人机将显著减少对大片土地实施勘测所花的时间——这意味着我们将需要更少的勘测人员。在未来十年,每一个涉及电子技术或设备的行业预计都将以这种方式被颠覆。

于是,我们还想问一个曾在17世纪末期被问到过的问题:新技术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以Target为例,这家美国零售商上个月刚刚发布了招聘物联网首席工程师的启示。招聘启事上写道,这个岗位的职责是“为用户打造创新性物联网解决方案”,要求应聘者必须拥有编程语言、代码方面的经验,在工作上采用迭代方法。

除此之外, 科技 咨询公司Janco Associates在最新版企业IT人员工作手册中,将物联网经理确定为手册中新增的三种岗位之一。作为一个高级岗位,它要求经理们负责“技术系统支持的执行和维护,以及现场控制人员的数据传输和回收。”

简而言之,物联网将可以做技术在任何一个领域从事的事情——让低技能工作与高技能工作形成互补。最终,物联网将会导致许多领域简单且重复的工作被大范围取代,比如制造业、质量控制和规划等。但更为重要的是,物联网将导致新就业岗位的出现,这些岗位将用物联网技术帮助单个企业走向成功,甚至会推动整个行业取得成功。

以下即是与物联网有关的三种热门工作岗位:

首席物联网官(CIoTO)

2016年将是CIoTO诞生之年——据市场研究机构Machina Research预测,今年“至少会有一家财富500强企业任命CIoTO”此外,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英国企业将在未来一年内聘请CIoTO,并在这个方面展开投资,尤其是在教育、零售和电信等行业。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94%表示将对与物联网有关的项目进行投资,涉及基础设施、安全、研发和人才等方面。

CIoTO将负责推动一系列与技术有关的决策,而这些决策将决定着一家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此外,CIoTO将提出公司的物联网战略,负责开发物联网产品或项目,负责从物联网设备中收集数据,分析和确定各种深刻见解,最终基于这种数据采取行动。

物联网商业设计师(IoT Business Designer)

有些公司正在聘请技术驱动型“物联网专家”,负责管理一些项目或员工,但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大的行业趋势,即物联网商业设计师的出现,他们是颇具创造力的思想领袖,尽力寻找各种可以通过物联网来解决的商业机遇,然后以 科技 手段挖掘这种机遇。

物联网商业设计师必须对公司未来10年的发展有清楚的认识,可以定义和执行某个项目,而这个项目将成为公司未来10年规划的第一步。此外,他们还必须很懂技术,但又不会痴迷于技术,只要能运用 科技 手段解决问题即可。

全栈开发者(Fuller Stack Developer)

全栈开发者(full stack developer)是指那些熟练掌握后端和前端技术的开发者。具体来说,这意味着开发者必须要懂基础设施、数据库、后端代码(Ruby、Python和Java)和前端代码(JavaScript、HTML和CSS)。

但在物联网时代,这还不够。物联网产品不仅包括与网页应用和移动应用一样的前端和后端系统,同时还包括硬件,而且往往是定制式硬件。这意味着你的“全栈”必须更全面,还要懂嵌入式系统(即固件)以及电气工程学和机械工程学等。因此,你就需要更为全能的全栈开发者了。

这种人才听上去就像独角兽一样稀有,但这些软件工程师的确存在。许多学计算机工程和嵌入式系统的人才已转行从事网页与移动应用开发,因为过去十年这些工作的待遇更丰厚。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社会正在迈向一个万物互联、万象更新的智能时代。与之相伴相生的是,万物互联正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个体将被接入万物互联的体系,未来甚至垃圾箱也可能会联网。

借由一个物联网设备,黑客攻击行为通过蝴蝶效应扩展到物联网更多节点,影响范围将被迅速放大。物联网环境下,个体间的联系越紧密,那么任何一个针对个体的网络攻击都有可能蔓延到更广的范围,攻击带来的损害程度也将远比对单独个人电脑端、移动端的攻击大得多,物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维护正在成为一盘需要统筹全局的“大棋”。

相关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7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显示,物联网正在加速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传统的网络攻击和风险正在向物联网和智能设备蔓延。

数据显示,2017年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收录的安全漏洞中,联网智能设备安全漏洞多达2440个,同比增长1184%,每日活跃的受控物联网设备IP地址达27万个,涉及的设备类型主要有家用路由器、网络摄像头、会议系统等。来源:央广

物联网三大困境:规模局限、功能局限、互通局限。物联网平台“没有商业模式”背后,是连接规模、平台功能、互联互通等三方面的局限综合导致的。
虽然各大市场研究机构都给出了十分乐观的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和增长速度,但受制于物联网自身的碎片化,设备种类多且杂乱,对接平台的标准和协议缺乏高效统一;同时,因平台定义太过宽泛,数量巨大,因此对于一家平台而言,很难轻易享受到如此巨量的终端红利。
根据不断更新的物联网平台定义,它所具备的功能包括: ICP(基础设施云服务平台)、CMP(连接管理)、DMP(设备管理平台)、AEP(应用使能平台)、BAP(业务分析平台)等。其中,越往后其入门槛越高,对技术和运营也提出更高要求,也更偏向于垂直行业的深入,在产业链中价值也相应拔高。但是,目前全球超过 400 多家的平台商中,真正具备 AEP 和 BAP 能力,给软硬件开发带来技术福利、给企业业务优化升级带来实质洞见者,或许不到一成。大量只具备连接管理和设备管理的平台都被冠以“物联网平台”之名,如果没有规模支撑,它们正是平台这一轮大浪淘沙中最先被淘汰的一批。
此外,物联网设备与平台的互联互通(实质平台之间互通)问题,也是制约其规模爆发的大难题。对于大多数通用型物联网平台而言,虽然所提供功能和价值趋同,但接入协议和方式并不相通(当然,除技术问题外,更多的是基于商业利益考量)。这就导致物联网设备商/软件服务商只能将其业务“绑定”在单一云平台上,与上下游的合作减少了选择,增大风险。若要再接入其他平台则又需投入一次开发成本,对于“简化”企业数字化转型而言,实为南辕北辙。

盘和林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这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了5G商用元年。

什么是5G?

5G是第5代通讯技术,我们先看一下通讯发展历程:

1G是语音时代。 1G时代的通讯代表公司是摩托罗拉,它采用了模拟通信,一个频段只能分配一次交流,只能语音通话,没有技术标准,信号和传输质量不好。

2G进入文本时代。 2G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解决了模拟通信的保密性、信号不稳定的问题,从模拟通信进入了数字通信。2G时代的代表公司是诺基亚,可以使用手机自带的浏览器浏览WAP网站的内容,数字信号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基于TDMA技术(时分多址),可以传输文字信息(短信)。

3G开启时代。 3G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相对2G而言,主要技术是CDMA(频分多址),并提高频率,将通讯技术再次提高了一个档次,不仅可以潜力传音,还可以传图像,视频,使用电磁波通信。利用3G可以同时传输语音和数据(联网)。在移动通信标准,我国有了更多的话语权,3G时代的代表公司是苹果。

4G是视频时代。 4G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智能手机的时代,也是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了。4G使用了超高频,还使用了高速率传输技术,比如MIMO传输,它具有速度快、通信灵活、智能性高等特点,因此催生了很多新的应用,比如扫码支付、抖音、快手等应用,实现快速传输语音、视频、图像数据,极大改善了移动互联网的体验。

5G将激活物联网时代。 5G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它使用了毫米波,大规模MIMO技术,具有高网速、低时延、泛接入的特点,实现了“万物互联”。利用5G通讯,下载一个高清的时间仅需要几秒钟,将激活物联网时代。

从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从1G到4G,主要突破的是无线通信部分。目前主流的4G LTE,理论速率只有150Mbps,而实验室中单条光纤最大传输速度已经达到了26Tbps,前者与后者相比,差了好几个数量级。而5G技术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提高无线通信速率。

而要提高无线通信中电磁波的传播速率,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加频谱利用率,二是增加频谱带宽。第一种方法就是仍然在目前极其狭窄的频谱上共享有限的带宽,但是进一步提高频谱的利用率;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开启新的频带资源。

那么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呢?如果把频谱资源比作城市供水,并假设水源来自水库,当水不够用时,我们可能通过提高水的利用率来满足需求,比如更有效地在家庭和工厂之间分配,这就对应着第一种方法;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在水库之外,把湖泊甚至长江也变成水源,那么这就对应着第二种方法了。

而5G正是通过使用毫米波增加频谱带宽从而提高速率,根据波长=光速/频率的公式,随着波长逐渐变短(从长波、中波、短波到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频率也越来越高。不难看出,从1G到4G,所使用的电磁波频率是越来越高的。通过采用这种方法,5G将大大提高无线通信速率。快,也是很多人对5G的第一印象。

5G有什么特点?

根据国际通信标准组织3GPP的定义,5G将带来三大应用场景,首当其冲的就是eMBB大带宽,即5G下载速率理论值将达到每秒10GB,是当前4G的10倍。一部高清只需要几秒钟就能下载完毕,这可能是当前不少普通用户对5G下载速率的最直观印象。但是在5G网络下更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即使是在线播放,也可以随意拉动进度条,在线播放和本地播放可能完全感觉不到有什么差别。

而第二大场景uRLLC低延时可能对改善普通用户上网体验更为明显。在打 游戏 时,常常会出现下载速度明明很快,但就是很卡的情况,这正是延时过长的结果。而5G的理论延时是1ms,是4G延时的几十分之一,基本达到了准实时的水平。

但是如果仅仅盯着手机,从网络速度和延时的角度去谈5G所带来的用户体验改善效应,其实这个效应相当有限,几分钟下载完一部与几秒钟相比,似乎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从通信技术的发展来看,4G从一开始就有to C的基因,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基本上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种 娱乐 需求。

而5G更重要的是对行业的赋能作用。首先是对移动宽带(移动网络)的增强,主要是覆盖范围更广和网络容量提升,这就意味着,在大规模建筑中,比如办公楼、购物中心、大型 体育 场等公共区域,用户都能在使用移动网络时享受更一致的增强体验。此外,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远程教育培训、远程医疗、多人线上会议等,这些应用都可以看作是4G的扩展,5G将大大提升用户的体验。

但是物联网或许才是5G真正能够展现其独特价值的地方,这就不得不提到5G的第三大场景了,即mMTC广联接,说的是5G单通信小区可以连接的物联网终端数量理论值将达到百万级别,是4G的十倍以上。其应用场景包括,智慧城市、智能农业、能源/公用事业监控、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等等。这些应用对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升居民生活幸福度意义重大。

目前,5G标准制定正在进行中,5G技术和产品日趋成熟,系统、芯片、终端等产业链主要环节已基本达到商用水平,具备了商用部署的条件;频谱分配、网络建设和政策完善也在快速推进,基础电信企业陆续发布5G部署相关计划。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5G基础设施的建设,为5G未来大范围应用做好准备。

  编者语: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行,智慧农业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应用。那么什么是智慧农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会把农民这个职业消灭掉吗?
  正文: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互联网+、农业+等新经济形态,及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智慧农业生产模式得以不断推广应用。

  所谓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形态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智能化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控制,具有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等功用。广义的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

  纵观全球,智慧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世界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智慧农业发展计划,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日本:2004年,日本将农业物联网列入 计划。截至2014年,全日本已有一半以上农户选择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预计2020年,农作物出口额有望增长至1万亿日元,农业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580亿至600亿日元,农用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日元,农业云端计算技术的运用占农业市场的75%。

  英国:2013年,英国 制定和启动了“农业技术战略”,该战略高度重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建立以“农业信息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中心”为基础的一系列农业创新中心。农民可根据自身需求,向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企业等市场主体获取免费或有偿的信息服务。

  法国:法国农业部在2017年建立一个大数据收集的门户网站,该项目由法国农业科学与环境研究院院长让马克·布尔尼嘉尔负责。布尔尼嘉尔院长表示,大数据将颠覆目前法国农业的生产方式,为农民带来更多机会,改变农民与银行、保险公司、农业互助合作社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目前每天有成百上千的农业相关数据出现在互联网上,如何有效地甄别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数据是目前面临的挑战,这也将成为很好的创业机会。

  美国: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精确农业”的构想并在此后多年的实践中成为“精确农业”绩效最好的国家,这为“智慧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美国大型农场(销售额50万美元以上)均使用产量监控器,并辅之以GPS、耕种区域地图、耕种作物种类和植物种羣信息等,这些信息实时传输给软件系统,经过系统分析,做出实时判断,在未收获作物之前形成产量报告,有助于对农作物合理定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在一次报告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17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宽带的比例达到96%,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11亿,城乡网民比例为28:1,“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2018年7月,全国21个省市开展了8种主要农产品大数据的试点,通过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每日发布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每月发布19种农产品市场供需报告和5种产品供需平衡表,实现了用数据管理服务,引导产销;以山东、河南等为代表的全国18个省市开展了整省建制的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国1/3的行政村(约204万个村)建立了益农信息社,农村信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广东、浙江等14个省市开展了农业电子商务试点,在428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电商精准扶贫试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已累计支持了756个县,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了125万亿元人民币,农产品电商迈向3000亿元大关。“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9个省市开展农业物联网工程区域试点,形成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

  可见中国对智慧农业的扶持力度之大及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势头之好。因此有人提出智慧农业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使农民失业。

  对此,农缤的技术中心的负责人表示,“智慧农业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既会让农民失业,也不会让农民失业。”

  之所以会这样说,该负责人解释道,“智慧农业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让农业对传统农民的依赖程度减少,但对新农民的需求程度会增加。以前农民务农可能不需要懂太多技术,但是现在,如果要 *** 作好一个机器、维护好一个系统,就需要你懂相关的技术,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如果不懂,那也得指导该通过哪个渠道去安装、运营和维护设备。其实智慧农业和人工智能不是要消灭农民这个职业,而是在推动农民这个职业升级改造,可能会使得农民数量减少,但农民绝对不会真的消失。”

  

很不错。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工业、农业、环境、交通、物流、安保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有效的推动了这些方面的智能化发展,使得有限的资源更加合理的使用分配,从而提高了行业效率、效益。在家居、医疗健康、教育、金融与服务业、旅游业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的应用,从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到服务的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进,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

传统互联网的标准并不适合物联网。物联网感知层的数据多源异构,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接口,不同的技术标准;网络层、应用层也由于使用的网络类型不同、行业的应用方向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建立的统一的物联网体系架构,统一的技术标准是物联网正在面对的难题。

尽管现在 科技 还在“拖累”快递员,但未来,或许真如马云所言,会是“替代”。

全文6600字,阅读约需13分钟

文丨杨俏

编辑丨小北

小推车上摆满了大小不一的快递包裹,顺丰快递小哥在电梯间按下10层。到达亿欧前台,他用顺丰APP扫描了下电子面单上的二维码,收走了一批要寄出的快递包裹。

寄快递的客户大多没有留意到, 纸质面单、手持扫码q已经消失了很久。不知不觉中,这个行业已经从原始的“刀耕火种”,悄然进入了 科技 物流时代。

从仓储环节的机械臂、传送带、自动立体货架,到运输环节的智能运力调配、智能路线规划,再到配送末端的智能分单、无人机配送、智能快递柜等,原本“土又笨”的物流行业,如今每个环节都弥漫着浓浓的 科技 因子。

但 科技 环绕的物流行业,在物流格局上,却展现出另一幅景象:

快递企业在 科技 的渲染下,更加注重客户体验,继而不断试探业务边缘,开拓新的项目,导致末端配送人员数量和压力都有增无减;

面向消费者的快递企业, 科技 投入金额大,应用程度高,相应的盈利能力也显著提升,而面向企业端的快运企业, 科技 投入在与快递企业相同程度下, 科技 渗透反而迟缓;

资本助力下,快递市场整合、并购加速,形成了以菜鸟、京东、顺丰为主的三股势力,再加上占据全国快递市场四分之一体量的拼多多,有意建立自己的物流平台,促使快递市场格局向电商物流市场转变。

电商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国快递包裹的数量指数级攀升,最终这些“重担”都压在了以“四通一达”为代表的快递公司身上。

2013年双十一,淘宝+天猫的订单首次破亿,“快递爆仓”第一次成为网络热词。2014年, 我国以140亿的快递单量,超过了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总和,成为世界第一快递大国。

在当时电商蓬勃发展的带动下,物流产业的升级已经蠢蠢欲动。产业升级集群现象最早体现在定位于智能骨干网的菜鸟身上,菜鸟联合通达系等14家快递企业共同推出了电子面单平台,统一各种数据标准,规划快递路径, 从快递的下单揽件环节开始缩短信息传输距离;

紧接着,菜鸟在2015年推出了首个基于云计算的物流基础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云处理能力,为用户展现物流运输详情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京东首次宣布使用带有自动存取系统、自动拣货货架及自动化输送设备的上海“亚洲一号”现代物流中心,为双十一的大促做足了准备。它们通过搭建 科技 和效率驱动的物流基础设施, 实现了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数字化。

2016年,物流 科技 更是在运输环节展现出了“惊人”的一面。 亚马逊首次使用无人机为消费者投递快递包裹;DHL集团在德国巴伐利亚镇通过无人机投递了130多个快递包裹;京东自主研发的中国首辆无人配送车开始上路测试;菜鸟与心怡 科技 打造的自动化仓储运营中心在广州运营。

自动化分拣设备、AGV、智能仓储、智慧决策、无人配送小车等硬件设备与技术逐渐成为了各大快递企业的刚需,一票快递从下单—揽件—中转—运输—派件,时效化、透明化充斥着整个物流运输流程。

但随着快递行业的 科技 化进程加快,一个新的问题展现出来: 物流行业智能化,是否会引发快递员的大规模失业?

马云曾在2017年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留下了一则关于“物流 科技 与快递员”的预言:“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巨大的失业,但是真正的新技术,是让人去做更有价值的东西。 今天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快递人员,很多可能都会失业,因为有了机器人,因为有了无人驾驶 汽车 ,还有今天概念还比较不错的无人机送货。”

截至目前,快递员数量并没有像马云预言的方向发展,而是相反。

2019年双十一旺季,全国快递行业业务量达到28亿件,最高日处理量达到52亿件。也就是说, 全国210万的一线快递员平均每人需要每天送240多件快递。

这是一个严重“超载”的数字。各家快递企业为了弥补高峰期间末端投递能力的不足,普遍加强了末端人员、场地、车辆储备,临时补充近40万人。

快递员们几乎时刻在与时间赛跑。 韵达快递员告诉亿欧,无论高峰还是平常,从早上6点多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工作了七八年的圆通快递员也表示,几年前送货大概120-130票,如今最低都有300票;双十一高峰期,不少人甚至凌晨收到了各家快递员发来的短信:“包裹给您放对面的水表箱了,注意查收”。

朝阳区居美家居旁的顺丰站点负责人向亿欧介绍,自动化分拣设备在分拨中心、中转仓等总部运用的更多一些。最后分派到站点,快递员需要自己动手将包裹分拣到派送小区。

据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数据,2019年上半年包含“快递员”字样的招聘需求同比倍数增长。其中,2019年4月份同比增长最高,达到了27196%,其次是6月份同比增长16227%。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物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大成对亿欧表示, 物流的 科技 应用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字技术, 实现物流全流程的精准对接,实现节点、成网、车货匹配等;

二是装备基础, 自动分拣、自动运转、自动装卸等装备技术;

三是物联网技术, 实现物流运输中货物、车辆、人员的实时监控;

四是整体系统的采集能力得到加强;

五是决策支持, 计算机的决策支持能力帮助企业进行预测、决策等。

也就是说,长期而言,马云的观点是对的,快递企业的物流 科技 化体现在了仓储、分拣中心、货物中转中心等分层阶段中。但在目前, 科技 化并未达到物流全链条的程度。加上快递正处于增长阶段,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相关人员也未从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

从站点到末端配送的环节中,人工 *** 作仍占绝大多数工作量。 物流 科技 的应用,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实际上是将行业从业者的劳动重点转移到了那些机器无法代替的工作当中。

但末端配送环节的智能化也初见端倪,比如智能快递柜越来越多的使用,就替代了快递员一部分工作。

物流领域 科技 应用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浮出水面,像上市的快递企业,在流程标准化高的环节上 科技 化程度高,科研投入所获得的盈利效果与其付出成为正比。

反观快运企业,本身行业就处于散乱的状态下,集中度也差,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撑其 科技 方面的开发与应用,导致 科技 渗透力不足,所带来的成效也不尽如意。

“爆仓”一词是伴随双十一电商业务高峰期出现的高频负词,AGV、自动分拣设备等在仓内的高度 科技 化并未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快递企业仍要面临着爆仓所带来的仓库货物积压、消费者投诉率增加、旺季盈利与淡季亏损产生的落差、抗风险能力的考验等。

在物流 科技 成体系之前,这些都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难题。但电商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服务需求的提升,都在倒逼着物流企业不断进行自我革新。

2016年,顺丰、圆通、申通、韵达等民营快递企业集体上市,登陆资本市场。7家上市快递企业形成了1家收入超千亿、4-5家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集群。

再加上阿里持续不断对中通、圆通、申通、百世企业投资,都让快递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加大 科技 研发投入的比例。从2015年至2018年,通达系、百世等各家快递企业逐年提升对自动化设备投入的金额比例,加大其在仓储、分拨中心、中转环节等物流运输中的自动化设备投入使用。

在 科技 及信息IT方面,仅2018年,顺丰、中通、圆通、申通、韵达、百世就分别投入了2723亿、155亿、506294万、436214万、5810万元。

申通义乌分拨中心正式上线运行,350个机器人同时作业,加快货物分拣速度;圆通率先研发并推出了隐形面单,加强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韵达曾发行股票募资4517亿元用于智能仓配一体化及转运中心自动化升级项目中;中通更是计划到2020年实现部分分拨中心的无人化 *** 作。

快递与快运作为两种不同的业务发展,快运业务不同于快递业务,主要以工厂件为主,提供B2B服务,发货频次低之外,票均重量偏大。

为此,快运市场格局未定,市场分散,既没有龙头企业浮出水面,也没有像阿里一样的“带头人”,就连现在打起的价格战也进入了十年前快递市场的局面。不过在研发方面,德邦、壹米滴答等的投入达到了数亿元规模。

德邦从2016年至2018年,每年的研发费用均在3亿元以上。数字化管理方面,德邦上线了智慧场站、的卢系统等智能管理系统;运派送方面,智慧收派、大小件融合分拣、德邦小D PLUS等设备齐上阵。

获得D轮融资的壹米滴答,也打算将18亿元融资用于客户获取、核心运营节点、智能技术的研发与投入三大方面,推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比如,其运营的智能调度智慧中心可以在货物上形成监控、预警、指挥等功能。

安能物流每年投入过亿元用于信息化系统的研发及自动化设备的引入,拥有一支近200人的专业信息化技术研发团队,在信息化方面更是推出了快运电子面单和“令牌”APP,辅助人员快速下单收发件。

在业务量上升的过程中,机器数量的增加摊分了企业的固定成本,降低了边际成本,从而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例如,自动化分拣设备是传统人工分拣效率的10倍以上,近三年仅末端快递小哥人均效能,就由80件提升到了100件左右。以往三五天送达的快递包裹,如今能够实现当日达及其次日达。

持续投资,推进基础设施升级,也为企业提供更强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2018年,中通、韵达、申通、圆通的盈利更是达到了4383亿、2698亿、2049亿、1904亿元,只有百世处于亏损状态。

反观快运领域的企业,2018年登陆上交所的德邦情况不容乐观,转型大件快递领域后业绩持续萎靡,2019年一季度,更是亏损了近05亿元。此后,盈利能力一直下滑,到2019年三季度,相比于2018年同期的459亿元而言,同比下滑了757%,德邦还存在着负债率高、现金流恶化等问题。

快运与快递的科研投入平分秋色,但成效却并不如快递一样乐观。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对亿欧表示,首先, 越靠近C端客群的生活资料物流,市场化自由竞争程度越高,进入门槛越低,市场资源也越分散,更容易被数字 科技 洗牌, 例如快递、即时物流等多跟民生消费相关的生活资料物流, 科技 应用程度高。

越靠近B端客群的生产资料物流,行业门槛越高,市场活跃度越低,服务链条的惯性越难改变。 服务B端的物流市场是规模更大的金矿。但包括能源物流、钢铁物流等市场都因为高度集约, 科技 渗透反而迟缓。

其次, 运输方式的不协调、 科技 应用分散分化等问题,也间接导致了物流成本高、 科技 普及程度不高。 铁路运输只占中国全部货运的5%-6%,高速公路占货运的86%,水运、空运等运输方式占据10%左右,便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顺丰、通达系等企业占据整个快递市场的70%以上市场份额,而快运领域企业的集中度仅仅只有29%,公路货运行业集中度只有12%。

刘大成也认为,行业集中度越高,越容易形成规模型产业,物流 科技 应用程度就会越多、广、深。而行业集中度较差的快运领域,容易形成散、小、乱等状况,企业的溢价议货能力差,融资账期和现金流弱,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撑物流 科技 方面的开发和应用。 现在整个快运行业处于不景气状态,更难用重资产来做 科技 上的升级。

物流行业发展至今,资本市场对企业自身盈利能力、投资回报率的要求都在不断提升,这本身就是一个行业吸引资本的代价。

阿里通过投资来编织自己的物流网络,将快递市场的半壁江山纳入旗下,强化电商与快递之间的关联。自建物流的京东,一方面加强自身的 科技 掌控力,一方面又通过拆分或独立的方式,想让京东物流成为年收入规模超千亿元的物流 科技 服务商。

此外,作为民营快递行业的龙头老大顺丰,一直面临菜鸟系与京东的围剿,开始急着突围,拥抱电商市场。加上电商企业拼多多的崛起,也搅起了物流市场三足鼎立的“浑水”。物流市场新的格局演变正在拉开帷幕。

2016年起,快递市场开始了深度整合, 各大企业都朝着综合物流型企业的方向布局。 中通进军快运领域,正式启动全国地区的招商和加盟;圆通拓展大件重货运输、仓储等领域;韵达提出“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德邦战略升级,布局电商大件快运业务等。

上市的快递企业加速了整个快递市场的变革,迅速抛开了第二梯队。全峰、国通、如风达等逐渐被淘汰出局。

此时,菜鸟已完成首轮融资,拿出10亿元启动“菜鸟联盟“,推出当日达、次日达等产品,四通一达、天天、EMS等均参与其中。2019年,阿里又用233亿元进行增持,加大对菜鸟的支持力度。

马云曾经公开表态过不会去碰快递和物流,“不会抢快递公司的生意”,但实际上,2019年5月,菜鸟成立了自有品牌落地配企业“丹鸟”,并且几乎将通达系全部纳入旗下。

目前,菜鸟已经入股或持股了中通、圆通、申通、百世等快递企业,和点我达、蜂鸟配送等即时物流企业。未来阿里大概率还将会寻找入股韵达的机会。

阿里用资金纽带链接了电商生态与新零售业态,打通仓干配送资源,增强对快递企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菜鸟搭建的智慧物流骨干网从技术、供应链的角度对整个物流行业实现了数字化升级,带动行业进步。

京东、苏宁本身力量的雄厚,就足够自己撑起一片物流的天地。刘强东从创业之初,就认定只有自建物流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物流服务的难题。

2007年京东获得首轮融资后,刘强东就执意要自建物流,为此不惜大规模烧钱。京东物流在连续亏损了12年后,如今才刚刚开始实现盈亏平衡。未来,京东物流也要独立上市。苏宁在2017年初,花费425亿元收购了曾被多次“易主”的天天快递,希望与其在仓储、干线、末端等方面整合,强化苏宁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

顺丰在快递领域逐渐受到电商件的冲击,开始寻找突破点。在唯品会旗下的品骏快递,花钱速度始终赶不上盈利速度,唯品会苦心经营并未获得很好的结果,品骏彻底关闭,并纳入顺丰旗下。

相比于电商物流的阿里、京东,民营企业顺丰,异军突起的拼多多似乎将要打破原本的三足鼎立局面,成为新的一级。拼多多的订单业务增长之快,在短时间内市值一度超越京东,成为中国市值排名第四的互联网上市企业。

拼多多以下沉市场起家,一半以上的包裹流向了三、四线城市及广大的县城和农村,一年占据中国快递市场总量的25%,成为快递企业的第二大订单来源,与淘系订单处于三七分状态,其带来的增量市场是阿里、京东所“眼红”的。

曾说过“永远不会介入物流”的拼多多,如今也开始试用自己的电子面单,并开发“新物流”技术平台。

快递市场的竞争格局似乎演变成了电商物流的市场竞争格局。而电商竞争的本质不是流量,而是推进价值变现的供应链。 拼多多通过资本杠杆撬动的大流量,需要一个数字化物流基石,搭建数字化物流枢纽。

资本的介入力量总是强大的,它可以让物流企业快速完成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完成生态圈的布局;同时,企业通过对资本进行有效的运作,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大与竞争对手抗衡的砝码。

巨头对快递市场的重构,资本的全方位介入,让快递行业生态发生了清晰的变化。

快递企业是集网络、生态、文化、产品、服务、系统于一体的集合体。 在以 科技 为驱动的物流行业发展中,最末端的配送端是连接商户与用户、线上到线下的重要一环,也是承压最大、话题最多的一环。企业的降本增效,也体现在了快递员身上。而他们的提速,不仅代表着企业的 科技 成果,也体现着整体快递的服务质量。

居民社区、写字楼、高校、商圈都成为了快递员最密集的场所。如果按照社区单位衡量,万人的大型社区一般需要配备20名快递员。这一数字在十年之前,一个社区仅需要2-3名配送员。

再加上电商零售渗透的深入、即时配送的兴起,快递员与社区之间接触更加紧密了。从单纯的运输、配送人员,到现在成为了“技术流”,快递员上门给居民提供服务的比例已经非常高。

就像顺丰快递小哥所说的那样:“只有公司壮大了,发展好了,员工的体力就能够减少一些,效率就会提升一些。”

技术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目前重流程、轻终端发展阶段,意味着快递员更大的工作压力。但从快递公司的角度来看,技术的武装下,其链接互联网公司与社区方面起到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

朝阳区绣菊园内一位退休教职工刘女士表示,快递员缩短了商家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对双方都是互惠的,也代表着企业的进步、 社会 的进步。

北苑家园茉莉园的高先生则觉得,快递柜、驿站等站点的高 科技 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极大的安全感。

快递企业在用 科技 承载着巨大的业务量,用速度传递着冰冷的包裹,从入库、存储,到包装、分拣、装车,到中间的运输环节,再到最后一公里配送,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都在一步一步夺走属于我们身边的非创造性岗位。尽管现在 科技 还在“拖累”快递员,但未来,或许真如马云所言,会是“替代”。


多位资深业内人士与相关工作人员在本文写作过程中鼎力支持,为亿欧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数据支撑,特别致谢(排名不分先后):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专家、京东快递员、顺丰快递员、韵达快递员、中通快递员、圆通快递员、朝阳区居美家居旁顺丰站点负责人、朝阳区绣菊园内退休教职工刘女士、北苑家园茉莉园的高先生等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7600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