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系统主要是指什么?

智慧农业系统主要是指什么?,第1张

智慧农业系统组成:
“智慧农业”系统及其整体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农产品从选种、育苗,到生产管理、订购销售、物流配送、质量安全溯源等产、供、销全过程的的高效感知及可控,促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它涵盖农业规划布局、生产、流通等环节,主要由以下三大子系统构成:精准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和农业专家服务系统。
1、“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生产管理系统
利用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气体等多种传感器对农牧产品(蔬菜、禽肉等)的生长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数据化管理,通过传感器和土壤成份检测感知生产过程中是否添加有机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物质;结合RFID电子标签对每批种苗来源、等级、培育场地以及在培育、生产、质检、运输等过程中具体实施人员等信息进行有效、可识别的实时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以物联网平台技术为载体,提升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标准,从而让老百姓能够吃上放心菜。
系统主要功能:
1、农业现场数据采集功能(如温湿度、土壤酸碱度等);
2、农业生产现场视频采集、生产过程监控功能;
3、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分析功能;
4、远程卷帘、灌溉、风机等遥控功能;
5、手机监控、控制功能;
2、“智慧农业”农产品(猪肉)质量溯源系统
农产品质量管理系统,通过固定式专用RFID阅读器自动识别个体,进行自动分拣归栏,自动饲喂、自动追踪记录活动规律、饲养数据等,监控农产品(生猪)生长密度、环境参数,通过网络实时更新到档案数据库。进而通过RFID或条形码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的追溯(通过包装条码查询产品物流状态)和产品质量的追溯(查询此批次产品的相关质量数据),为客户提供产品增值服务,同时也为企业生产管理者提供一手的现场数据。
产品主要功能:
1、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
2、农产品流通管理;
3、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4、农产品质量追溯;
3、“智慧农业”农业专家远程诊断服务系统
农业专家远程诊断服务系统,采用3G无线传输技术、网络视频压缩技术将视频信息、控制信息等监控数据进行压缩编码,通过无线数据网络,传给专家,实现专家足不出户,即可远程实时指导、浏览和在线答疑、咨询等服务。并可记录视频信息的一整套远程专家诊断系统产品。
专家诊断平台的功能:
1、种养殖人员与专家双向音视频实时沟通功能;
2、远程传感提醒及遥控功能;
3、多领域农业专家、多用户综合服务功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云计算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各行业、各单位每天都产生包括数字、文字、视频、音频等在内的海量信息,这些海量信息统称为大数据。在大数据的海洋中,利用“沙里淘金”的技术把有用数据提炼分拣出来,是大数据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大数据应用技术大致可分为以下步骤:数据库的搜集和挖掘,数据质量的甄别和校正,信息的处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校正),大数据的分析与成果的形成。自2013年大数据概念兴起至今,运用物联网端设施对数据库的搜集技术已经成熟,并且大数据是最先在气象中使用的,通过大型计算机的运算以及过去60年的气象数据,建立识别天气的模型,然后将这些模型与当前的气候条件进行比较,再运用预测性分析进行天气预报。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气象大数据在大规模的收集与应用,气象数据是最用以与平衡领域产生交集和应用的大数据,例如旅游、农业、大健康等等。

以气象大数据和农业的应用为例,气象物联网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农业向“精准”和“智慧”方向发展。

1农场气象实时监测,极端气象及时预报

实时监测空气温湿度、光照、降雨量、风速、风向、大气压力、气体浓度等数据,并通过设定相关报警阈值,实现即时报警,精准控制种植环境指标。

根据卫星数据,系统可预报未来72小时气象,24小时极端天气、降水概率、大风等异常气象预警,提醒用户及时做好防灾防险准备。

2土壤墒情精准监测,异常情况快速预警

实时监测土壤水张力、土壤温湿度、水位、溶氧量、pH值等。

通过设定报警阈值,当土壤数据异常时,如湿度过高,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消息提醒工作人员。

3远程掌握田间虫情,无公害诱捕杀虫

系统可实现害虫类别自动分类及计数,并自动进行无公害诱捕杀虫,减少农药的使用

通过高清摄像机采集虫情图像,可远程查看田间虫情,并制定防治措施。

4作物长势监测,突发情况可自动转向紧急录像

高清摄像头可720度旋转、拉近、拉远,查看园区实时生产情况;

发生预警时,摄像头可自动转向到预警点紧急录像,不放过任何异常;

可对视频进行截图,无需另外安装相机进行拍摄。

(一)气象资料生产与分类

气象数据资料信息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气象信息中心收集管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利用气象仪器、气象雷达、气象火箭、气象卫星及其他遥感、遥测设备对大气进行综合观测,并用计算机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在各个地方还有大量气象人员收集气象信息。

气象数据是指我国按照气象业务要求布设的各类气象台站(含气象卫星)观测、积累的及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存档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气象资料及其整编、分析成果。

按照国家和中国气象局保密规定,气象数据的共享和提供利用划分保密的等级包括绝密、机密、保密、内部、公开五级。根据气象数据内容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气象数据具体分成了15类:高空气象资料、地面气象资料、气象辐射资料、海洋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资料、冰雪圈资料、大气化学与大气物理资料、水文气象资料、日地物理资料、分析资料、气象灾害资料、历史及替代资料、土壤与植被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卫星资料。

(二)气象资料的服务机构

由于服务机构的不同,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的服务内容不一样。当前,气象资料数据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图书馆。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主要是在线提供天气信息、灾害预警、气象科学知识、气象政策信息、气象产品信息等资料的浏览、下载,国家气象中心主要是在线或离线提供各类气象科学数据资料。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专题服务包括科技查新、定题服务、图书馆文献资料通讯、中国暴雨动态、城市环境动态,特色馆藏包括WMO出版物、AMS连续出版物;顾客天地包括咨询台、图书荐购、常用科学数据、世界主要城市气象数据;网络导航包括网上数据库连接、专业图书馆连接、气象类教育机构连接;书刊检索包括馆藏书刊检索、维普中文期刊、MGA文摘数据库、全国期刊联合目录、中文气象科技文献和气象期刊文摘;数字资源包括书生电子图书、AMS会议全文数据库、AMS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级气象基础信息、计算机、骨干网络和通信资源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及服务任务,同时它还承担着WMO亚洲区域气象通信中心、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和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中国中心[WDC-D(M)] 的任务,与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以下简称“气象资料室”)与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分中心(北京)[WDC(M)for Beijing]是“一个单位,三块牌子”,是全国气象数据中心,也是国家专业档案馆之一,隶属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作为中国气象学科的国家级数据中心,负责中国气象局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骨干计算机网络系统、CMA-Internet系统和气象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和服务;负责承担全国和全球范围的气象数据及其产品的收集、处理、存储、检索和服务;研究与应用最新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和开发各类气象数据产品;承担国家级气象档案馆的任务职责,负责全国气象记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和服务;承担数据和档案业务对省级的技术指导。各省级气象资料室开展本辖区范围的气象资料社会化服务,及时向国家气象数据中心上报气象数据等具体业务。

2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2008年5月成立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国家级媒体气象服务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服务以及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的业务技术指导等任务。下设三个管理机构和产品服务室、网络服务室、科普宣传室三个业务机构,承担国家级公共气象信息收集、产品加工、制作和服务;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服务;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中国天气网、中国兴农网等公共气象服务门户网站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科普宣传以及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公众满意度调查等业务。为各级政府、公众、行业和专门顾客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不断提高气象服务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3中国气象图书馆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气象专业文献收藏中心和气象专业文献检索中心。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的职能与任务是全面收藏国内外(尤其是国外)气象专业的各种出版物(期刊、图书、技术报告、会议文集、WMO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利用各种手段(传统借阅、刊物编辑、计算机检索、网络服务)向全国气象部门及国家有关部门(海洋、农业、环境、民航和大学等)的科研、业务单位提供专业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现有藏书20余万册,其中中文图书10万余册,期刊1000余种;其中外文期刊700余种,中文期刊300余种,馆藏书刊70%为外文书刊,语种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馆藏书刊覆盖了80%的专业出版物。读者凭个人有效证件办理借书证,即可入馆借阅。

近年来图书馆引进了荷兰Kluwer Online外文期刊数据库、ScienceDirect外文期刊数据库、书生中文电子图书、清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文摘等网络数据库,开发了中文气象科技文献库、外文气象期刊文摘库、美国气象学会会议文集数据库等多种文献数据库,图书馆馆藏书目资源信息也通过网络为顾客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与文献提供服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7773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