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群:“双循环”的三大要点

廖群:“双循环”的三大要点,第1张

廖群博士为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中国经济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这一“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显然,这一新发展格局是因应正在加速的中美脱钩及其所带来的全球政治、经济的新形势所提出来的。鉴于中美脱欧是美国出于其霸道本性的执意之所为,“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虽不愿意看到但也只能坦然面对。尽管目前还不能确定美国在这方面会走多远,尤其不知美国总统大选后会怎么样,长远而言,做好大规模脱钩的准备是完全必要的。所以,迎接,或准确地说,打造这一新发展格局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如果以经济学语言将上述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和国外分别表述为内需和外需,即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的话,新发展格局的要点或关键之处有三,一是内需要进一步做大,二是内需要加速循环,三是内需和外需循环要相互促进。


内需要进一步做大,一方面是相对于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目标而言,另一方面是相对于外需而言。相对于自身目标而言,当前我国人均GDP刚过一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刚过31,000元人民币,但我们的目标是人均GDP和收入都在今后20-30年内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自然要求内需进一步做大,同时也意味着内需有进一步做大的广阔空间。相对于外需而言,情况比较复杂。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净外需体现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2019年我国这一净出口为顺差14,801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49%,在国际标准的2%以内,应该说是不高的,进而内需在GDP中占比为9851%,与很多其他国家相若。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进、出口贸易量都很大且其中加工贸易仍占25%左右,从而形成大进大出所造成的。如果将货物和服务出口额与货物和服务进口额分开来看的话,二者分别占GDP的21%和19%左右,相对于内需是较高的,因而内需是相对偏小的。所以,内需本来就应该进一步做大。现在面临中美脱钩的新形势,自然就必须进一步做大了。


如何进一步做大呢?在宏观结构层面,内需包括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很多人认为内需仅指消费,俗定而成并无大碍,但准确或专业地表述,应该也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要进一步做大消费,应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即降低居民储蓄率;应加快低收入人群向中等收入人群的转变,为此应加速城镇化,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地位,提升就业率及提高失业、退休及残障人士的福利水平等;应切实减小贫富差距。要进一步做大固定资产投资,应尽快启动新基建,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基础建设,并从产业、地区及 科技 角度对传统投资补短板。实际上,内需进一步做大还有赖于其加速循环。


内需要加速循环,是一个大课题。所谓循环,就是不依赖于外力而内生性地或自我实现式地运动。则,内需循环,就是内需不依赖于外需而内生性地或自我实现式地运动。运动有前有后,有上有下,人们追求的当然是往前和向上,即增长,则其结果就是内需的进一步做大。问题是,内需如何能加速循环呢?这需要新的思维和思路,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初步思考,内需加速循环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或在三个方向上展开。一是加速市场机制的优化,必将加速内需循环。首先是经济体制对内进一步开放。内需加速循环有赖于经济与金融资源更有效与迅速地得到配置,这就要求在国民经济中进一步降低国有企业(包括金融和非金融)的比重,相应地增加更有活力的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比重,赋予她们更强的市场地位,使她们进入更多的产业领域,包括垄断行业领域。再是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通体制进一步改善,在劳动力/人才、资金/资本、土地、 科技 及商品/服务等各个领域打破地区、行业及层级壁垒,形成统一、竞争、有序、开放的市场流通体系。


二是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势必加速内需循环。当前我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点,即信息革命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时刻。我国在这一革命中已处于领先地位,今后将加快向信息或智慧型 社会 转型。这一转型催生智慧型消费和智慧型投资,而智慧性消费和智慧性投资又衍生出并改造一系列的新型产业及产品。衍生的包括新型电子材料、电子元部件、信息设备制造、信息基础设施、智能机器、信息配套设施等一系列的信息产品,改造则为“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 ,即以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与平台改造各个产业及产品。如此的转型必然是消费和投资,即内需的大循环。加速这一转型,即加速产业结构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的升级,必会加速这一大循环。


三是加速地区结构的升级,也为加速内需循环创造重要条件。我国经济的地区结构也处在升级过程中,主要是城市群兴起。人类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口必向大城市流动玉聚集,大城市挤满了便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卫星城市流动玉聚集,从而形成城市群;而随着人口聚集于城市群,经济的内需便集中在城市群。这意味着,城市群的形成过程,就是内需的重新配置过程,也就是内需在空间上的循环过程。我国正在兴起十九大城市群,除了长三角、珠三角(现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外,海峡西岸、山东半岛、中原、 辽中南、关中平原、 北部湾、哈长、黔中、呼包鄂榆、滇中、兰州-西宁、山西中部、宁夏沿黄及天山北坡。前五者已具相当规模,但与世界级城市群比较发展程度上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余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发展程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速这些城市群的崛起,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新方向,也是加速我国内需循环的强力催化剂。


至于内需与外需双循环相互促进,首先意味着,虽然强调内需大循环,但并不意味着放弃外需循环,而且还希望内需循环能够加速外需循环。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认为,现在提出内需大循环意味着要主动放弃或不得不放弃外需循环,这是过虑了。主动放弃是没有理由的,从中央最近的多次表态来看的确并非如此。至于不得不放弃,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笔者的看法是,若从经济角度,这个问题不值得担忧,因为外需的存在,即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主导地位是我国强劲的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当然,若美国纯粹从遏制我国崛起的政治角度,强行与我国并拉拢一些国家与我国完全脱钩,那我国的外需会减弱很多。但也不会消失,毕竟美国已不可能拉拢到其所有的所谓盟友,而我国的友好国家队伍正在壮大。所以我们仍应力保现有外需并开拓新的外需市场。为此,应巩固与美国及其几个紧密盟友以外国家的关系,重点加强与东盟、俄罗斯及中亚、部分欧洲,以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


外需与内需循环的确可以相互促进。在出口方面,以内需循环中催生的更加优质和高 科技 含量的新兴产业产品,如5G、北斗、高铁、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家具及家电、无人机等开拓新市场;进口方面,内需循环做大的内需吸收更大规模与多样化的国外产品,除了能源、粮食及其他原材料等商品外,也包括更多高档的工业品和消费品,提高内需的质量,也加大外国对于我国市场的依赖程度。


与内、外需循环相关的一个迫切问题值得重视,即在一些外资撤出时如何保住外需的问题。要知道,外资撤出的供给变化与出口转移的需求变化不一定是同步的。所以,国内企业应迅速收购欲撤出的外资企业,或迅速新建生产线以替代撤出的企业,以使外需并不随外资撤出而转移。这样不仅抵消外资撤出对于外需的负面影响,而且增加国内企业的并购机遇,还将阻止外资的进一步撤出,可为一举多得。这是我们面对即将来临的外资加快撤出时应该精心设计的应对之举。当前我国企业的资金、 科技 及管理水平都可以说能够接管大部分的外资企业。我们应该力争促成国内企业填补外资撤出的供给缺口以保证出口需求变化最小这样一种局面。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岂不是坏事变好事吗?内需与外需循环如何相互促进有很多文章可做,有待于今后深入进行。

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是截然不同的,由于人们对人类智能的本质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因此人工智能诞生以来就衍生了形形色色的研究方法。目前来看,主要分为符号主义、行为主义和联结主义三大学派。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AI人工智能正在逐步从尖端技术慢慢变得普及。AlphaGo和人类的对弈,并不是我们以往所理解的电子游戏,电子游戏的水平永远不会提升,而AlphaGo则具备了人工智能最关键的“深度学习”功能。AlphaGo中有两个深度神经网络,Value Networks(价值网络)和 Policy Networks(策略网络)。其中Value Networks评估棋盘选点位置,Policy Networks选择落子。这些神经网络模型通过一种新的方法训练,结合人类专家比赛中学到的棋谱,以及在自己和自己下棋(Self-Play)中进行强化学习。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存在,能够让AlphaGo的围棋水平在学习中不断上升。
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语言处理(包括语音和语义识别、自动翻译)、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包括规划和决策)、机器学习和机器人学。按照技术类别来分,可以分成感知输入和学习与训练两种。计算机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读取知识库、人机交互、物理传感等方式,获得音视频的感知输入,然后从大数据中进行学习,得到一个有决策和创造能力的大脑。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PC时代,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后,给我们带来的是信息的爆炸和信息载体的去中心化。而网络信息获取渠道从PC转移到移动端后,万物互联成为趋势,但技术的限制导致移动互联网难以催生出更多的新应用和商业模式。而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最值得期待的技术,将成为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IT产业发展的焦点。
人工智能概念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炒得火热,但是软硬件两方面的技术局限使其沉迷了很长一段时间。而现在,大规模并行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和人脑芯片这四大催化剂的发展,以及计算成本的降低,使得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

AloT的英文全称是“Artificial&InternetofThings”,广义上是指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融合,但伴随着5G浪潮的到来,“AloT”的内涵也愈加丰富。AIoT不是简单的AIIoT,而是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支撑,以半导体为算法载体,以网络安全技术作为实施保障,以5G为催化剂,对数据、知识和智能进行集成。

5G、AI等新兴技术在2019年全面爆发,让自动驾驶、城市大脑、AI养老、医疗影像等越来越多应用场景走下“神坛”进入我们的生活。5G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特性,为万物互联的物联网(IoT)带来更高效的信息传输通道,在智能家居、车联网、无人驾驶、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农村等领域都拥有广阔的前景。而AI技术的加持,则为IoT提供更智慧的信息收集入口,以及更丰富的应用场景。通过AI能够将一个比较孤立的设备拉入场景化,可大大提升IoT的响应空间。

5G的宣传给人们的第一感知就是网速快,这也是最通俗易懂的理解,其实5G真正的意思并非如此。

先来说一下目前使用的4G,指的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传输速率可达到20Mbps,甚至最高可以达到高达100Mbps;4G手机系统下行链路速度为100mbps,上行链路速度为30mbps。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通信营运商必须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和研究,这是4G的定义和理论传输数据,截止现在基础建设的改造,有些地方也已经开放到了300Mbps。但是大多数地区,打开手机仅仅只有20-30Mbps,并没有达到300Mbps,因为网络结构的问题,所以就只能看4K视频。国外一些地方的4G就已经做到了,实现了300-400Mbps,满足了现有的使用,甚至可以看8K视频。

总结一下,我们的4G做的并不是很好,当前的第四代长期演进(4G LTE)服务的传输速率均值仅为75Mbps,但是目前已经满足我们正常使用。回过头说说5G,顾名思义指的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传输速率可达到1Gbps, 最高可以达到高达5Gbps, 未来5G网络的传输速率可达10Gbps。看到这些数据,5G的确比上一代的4G快了近50倍,峰值几乎百倍。

上面所说的其实就是网速变快,这也是大多数人们所需要和期待的。但是5G的真正内容并不是这个,而且目前的4G网络已经能够满足很多人的需求。

那么5G给我带来的改变是什么?5G不仅是网速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无线通信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不仅使用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而且会被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无人机、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物联网等广泛使用,将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乐趣。

这个问题很宽泛,而且就像人们面对4G时代的迷茫一样,5G带来的改变很难预料。当年3G到4G人们一开始只是觉得看更快了,APP可以秒下了。但没想到的是4G带来了移动支付,彻底改变是几乎所有人的生活习惯。5G能给生活带来什么?我们很难预料,但是5G能给 游戏 行业带来什么?是实时对战不再卡顿了,王者农药不掉线了?这远远不够!云 游戏 !

云 游戏 是以云计算为基础的 游戏 方式,在云 游戏 的运行模式下,所有 游戏 都在服务器端运行,并将渲染完毕后的 游戏 画面压缩后通过网络传送给用户。在客户端,用户的 游戏 设备不需要任何高端处理器和显卡,只需要基本的视频解压能力就可以了。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

把大量的运算都放在云端,然后运算结果通过5G高速传回,这样不管是手机还是PC的配置就可以大大的降低,又或者双管齐下,云端和手持端都高配以获得极致的视听体验。

而且这种技术早在几年前各大厂商就已经在研发了,只是5G让这一切来得更快了。

NVIDIA

早在2013年nvidia shield 云 游戏 GRID服务器上线

OPPO

MWC 2019 上,OPPO 和高通在展台上做了 5G 云 游戏 的展示

微软

2018年10月微软正式公布云 游戏 服务:手机只需4G网络便能畅玩3A巨作

腾讯

2019年3月腾讯云 游戏 平台“START”开启预约内测,仅限广东上海地区

5G云 游戏 时代要来了,这就是目前我能看到的5G对 游戏 的改变。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其实5G与4G的区别真的蛮大,我就但单说其中的短信功能吧,几乎取代微信与支付宝。

我今天在抖音上刷到一条消息,让我感到很是震惊。

它是这么说的:

微信是用来付款的,QQ是用来存照片的,抖音是用来熬夜的,电话是用来接快递的,短信是用来收验证码的,你品,你细品。

一、短信电话的没落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样说法是什么感受,说句实话,我的感觉是挺认同这些观点的,因为它总结的这些太符合我平时的习惯了,同时我也感到很疑惑,移动、电信、联通这三大运营商的这到底是怎么了?没落了?特别是短信,居然沦落到只是收验证码了的作用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曾经电话和短信是我们除QQ以外的主要社交方式,为此以前还有情侣之间煲电话粥的说法,短信的彩信功能也是深受大众喜爱,可是不知不觉间,微信的社交功能逐步的取代了电话与短信,以至于电话和短信几乎是没落了。

二、5G短信改头换面

与此同时,我又看到了一篇报道,4月8日上午,中国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联合发布5G消息白皮书,据白皮书上报道,此次5G短信直接是改头换面,与4G短信的差别不是一般的大,我在想,手机和短信会因为5G的上线得以重生吗?将不再仅仅是接快递和收验证码?

我继续往下看,这才知道,此次推出的5G短信,完全有挑战支付宝与微信的趋势,为何会这样说,我们先来看看此次5G短信推出的新功能,据说白皮书上介绍,此次5G短信完全是在以往的4G基础上实现大变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手机短信可发多种格式信息

首先短信功能不再仅限于发文本,因为大家都知道,之前的手机短信几乎都是文本,要想发得发彩信,是很麻烦的,但是现在的5G不仅仅能发文本,还能发、发语音、发位置、甚至是发视频,功能上直接几乎完全拥有与微信的社交功能,而且还不用像微信一样要重新安装一个软件,直接一部手机就搞定。

(2)短信两种渠道分发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想到,微信能建立群,比如什么家人群、好友群,以及公司的同事工作群,那5G短信这个可以吗?

可以,这次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可算是真的团结一心了,这次的5G短信分为两种互动模式,分别是个人对个人以及企业对个人,相信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所谓的个人对个人,就像微信的好友之间聊天一样,而企业对个人则是群管理模式,这就意味着无论是电信、移动、还是联通,都可以实现互通建立起群聊模式。

(3)短信订票以及支付模式

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微信和支付宝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支付,还有网上订飞机票、火车票这些服务,所以这次5G可算是有备而来,直接可以在手机上订这些,并且也是可以支付的。

(4)短消息加密服务

除此之外,此次的5G短信还上线了一个支付宝与微信都没有的贴心功能,那就是支持加密传输,图形密码等互动模式,也就意味着你可以给自己的短信单独加个密码,别人是看不见的,并且你与别人的聊天信息可以选择加密模式,这就很好的保护了你的隐私。

三、受疫情影响的5G时代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感受,反正给我的感觉是微信支付宝可能迎来新对手了,但让我从微信聊天转移到手机上,我想这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其实谈到5G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对于5G,大家大家都是未见其人,已闻其身。早在2019年时候,5G的宣传就早已经做得很到位了,以至于很多本来打算换手机的朋友,都想着我先不换,等5G手机出来了,再换也不迟。

可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一切的安排,对于原本计划着买手机的人来说,只能将钱先用在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须品上,而对于5G的研发公司来说,只能延迟上线5G,不过好的是,大家都终于等来了冰雪融化,疫情被控制,所以一切开始复苏了,那么现在5G上线了,你会选择用吗?

四、5G的收费模式

我想大家除了在关系5G短信功能的同时,还在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5G短信收费太贵了,一条短信1毛钱,想想还是算了。

但这个问题三大运营商早就想到了,那就是5G消息会改变以往的计费模式,直接不在按条收费,而是按流量来收费,并且收费的标准有可能会比微信更加实惠,怎么样?心动吗?

身处人工智能行业,深知5G是行业未来10年的基础和希望。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简单对比,1G的应用是电话语音,2G发展到短信,3G典型应用是,4G现在是视频,那么5G的典型应用就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如:车联网+自动驾驶,AR/VR,4K/8K超高清视频等等。

从4G到5G:成10倍-100倍的性能和体验提升

峰值速率从1G bps提升至10G甚至20G bps,体验速率从10M提升到01-1G,时延从10毫秒提升到1毫秒,连接数从每平方公里10万台终端提升到100万台,这些基础性能的成100倍提升, 说明5G的几大优势:大带宽,高可靠性,低时延,和大连接 。

5G应用将颠覆生活和生产方式

5G+文化 娱乐 :4K/8K,VR技术将普及。 目前的4G无法满足这类应用,例如4K高清内容很少,VR的分辨率和延时难以让人接受。而5G之后你将能够体验到:4K/8K的超高清直播,超高清云端 游戏 (无需下载,即点即玩),VR赛事直播,VR云 游戏 等

5G+智慧交通:自动驾驶进入生活中。 5G低时延高可靠的特点,能够实现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之间的实时通信,形成完整的智慧交通系统,为各类无人驾驶 汽车 提供可靠的环境,你将能乘坐无人驾驶的公交车,看到无人驾驶的货运物流车,甚至自动驾驶的特种工程车等等。

5G+智慧医疗:远程医疗将实现。 通过5G网络,医生可以实现在异地进行远程手术,远程诊断等工作,中国已经实现世界上第一台5G环境下的远程手术,将来会成为普及的方式,解决医疗资源的不均衡性。

5G+智能家居:曾经想象的未来生活成为现实。 目前的智能家居局限于网络带宽,经常出现卡顿,连接不上等问题,用户体验很差,还有很多机器人产品也并不可靠。5G的到来将让你家里的所有家具和电器实现智能化,远程监控家里的每一个角落,用手机实时控制家中的灯光,门窗,安防,家电等设备,同时让机器人以不同形态成为家庭一部分的可能变为现实。

5G+工业:让工业生产更高效,更安全。 例如通过5G+AR实现工业设备的缺陷监测,引导维修,降低工人 *** 作的难度和危险性;通过5G网络远程控制生产车间的各项设备,生产车间完全通过AGV和机器人进行控制作业;还有通过5G高清摄像头,对工厂的所有生产数据和生产状况进行实施采集和监控等等。

5G作为通信基础,将和人工智能,传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多技术联合起来,在各行各业中发挥颠覆性的革新,可以预计在未来的5-10年中,这些设想将一一实现。

所谓5G也就是第五代通信技术,是4G的进化版。

普通人拥有了5G信号之后,除了在线看超高清视频不卡顿了,下载APP不用怎么等了,戴上VR眼镜不头晕了之外,暂时没有太多的惊喜会给到我们。毕竟,又有多少人的家里安装了全套智能家电,需要用到5G信号来联动呢?

不过,5G技术对于现代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尤为重要。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新的服装品牌希望打造从服装加工到线上线下销售的全链条商业模式,这其中的数据量得多惊人?只有在5G技术高带宽的加持下,数据的精准交互才能得到保障。与此同时,传统的制造业想要在流水线上更上一层楼,也离不开具备低时延特性的5G技术。

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应用,它能为我们的 社会 带来的最直接的特性就是改善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前文所述的网速更快,还是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它的本质都是让 社会 分工效率更高,让更多人释放生产力,回归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当中。

蒸汽机如此、电力如此、互联网如此,5G亦如此。

作为一名前华为无线工程师,曾经在华为无数次地跟别人交流5G的话题。


对于通信行业外的大众而言,大家可以这样理解:更快的网络、更低的时延、更多的连接。

5G在未来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以VR、云 游戏 为主的应用,对于网速和时延有着高要求

玩手游的人应该深有体会,户外玩着 游戏 ,网速何等重要!随着边缘云计算的推广,应用、云计算、加上5G才会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网络体验。

对时延要求极高的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对于交通和网络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它要求道路设施与车、车与车之间都是通信联网的,由于车辆可能在高速行驶,所以需要实时同步,时延要求特别高。

目前在中国政府“新基建”的推动下,不少地方都提出了5G车路协同的项目试点,应用驱动,将进一步促进5G建设。

行业互联网应用

医疗、教育、工业等不少行业都存在着对网络的需求:海量的终端连接,实时的数据传输,更低的时延。比如电力行业中无人机巡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人机代替人进行电力巡检,远程实时控制,视频流实时观看,这些都是对网络的需求。

是啊。听起来高大上,普通百姓还真不知5G能做哪些事。

2020年6月,5G商用在我国正式迎来一周年,一年以来5G技术在被被给予厚望的同时,商用步伐也正快速推进之中。数据显示,目前国内5G用户已超过3600万,5G基站建设已超过25万个,终端层面国内5G手机累计出货量达到5985万部,5G离我们的生活正越来越近,也催生了人们对于5G时代新产业机遇的讨论。


基于5G技术在高速率、低时延、大链接层面上的优势,人们对5G赋予前所未有的期盼,5G也被认为是新时代的跨越。两会的召开,新基建的号角吹响,作为新基建之首的 5G,也按下了加速键。



在华为近日发布的《5G 时代十大应用场景白皮书》,将5G应用主要归结为 VR/AR、车联网、无线机器人云端控制、智慧能源、无线医疗、无线家庭 娱乐 、联网无人机、社交网络、个人AI辅助、智慧城市等十个领域


阿里达摩研究院围绕5G技术的应用场景,列出了如下的一些领域:

围绕更高速率(eMBB)的高速下载、超高清视频、云办公以及云 游戏 、VR/AR 等场景;

围绕超高可靠低时延(uRLLC)的工业自动化、自动驾驶、移动医疗等场景;

围绕海量机器通信(mMTC)的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场景。


在应用趋势方面,5G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视觉锐化、体验极致、云端一体、现场增强。

视觉锐化 :5G + 超高清 4K/8K 视频;

体验极致 :5G + VR/AR + 云 游戏

云端一体 :5G 推动终端与云端始终连接

现场增强 :5G + AIoT + AR 加强现场作业效率



行业应用方面,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智慧工厂、电力行业的智能电网、 汽车 行业的车联网,以及智慧安防、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都是极具前景的产业应用。



5G 作为备受瞩目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全球围绕 5G 的测试、布局、建设与应用布局不断升温,与之相关的行业落地也在积极尝试。尽管 5G 在速度上有飞跃式的提升,在容量、时延、安全和用户体验方面都是上一代无线通信技术无法比拟的,但行业规模落地和商业闭环过程中相对缓慢, 5G 背负了太多的使命和期待。


对国家而言,以 5G 为代表的“新基建”不仅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催化剂”,更是软实力、竞争力核心所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 科技 也一定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谢谢你的邀请,就该问题我的理解是:

5G普及,对普通用户来说,主要看信号塔覆盖面积,配套产业的普及,智能终端、物联网生产商的推广程度。

先来看看信号普及情况: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 春节前,全国建设开通 5G 基站达 175万个。此外,截至目前我国 4G 基站的总规模达超过了 500万个,行政村光纤通达率、4G 通达率都超过了 98%。疫情期间,新建的 4G 和 5G 基站超过 6万个。工信部预计 2020 年底全国 5G 基站数将超过 60 万个,将实现地级市室外连续覆盖、县城及乡镇有重点覆盖、重点场景室内覆盖。

我们先把5G基站的数量直接和4G基站的数量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截止目前5G基站数是4G的25%,即便到年底,也只能达到10%。而按照5G频段和4G频段的差异,5G的基站数量要达到4G的500%,网络信号的覆盖程度才能达到和4G相当。(5G波短,覆盖的范围比4g小很多,要大范围覆盖就要多建基站)

也就是说,目前5G的信号普及度不到15%,到年底也不会超过5%。如果这样来看的话,目前的5G普及程度其实还蛮低的。

第二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今年必须入手5G手机了么,当然不是,因为可能买了也当4G手机在用。原因还是信号覆盖的问题,没有5g信号覆盖。即使在繁华区域你连上5g,走动两步也可能变成4g信号。但是如果你预算充足,想要率先体验5G,又生活在5G优先覆盖的城市,那现在买也没问题。

其次,5G的普及程度,除了网络信号,我们还得看产业链的普及程度,最典型的就是智能终端。

智能终端连最典型的当属智能手机,如今主流手机除了iPhone依然还不支持5G之外,华为、小米、OPPO、vivo等国内5G主流机型都已经支持5G了,终端的条件已经具备了的。最新发布的iPhone 依然还不支持5G。

但是目前消费者已经优选5G手机了么?还没有。

看一组数据:

中国信通院公布2020年3月份国内手机出货量。数据显示,2020年3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21756万部,其中4G 手机 14844 万部;5G手机 6215 万部。2020 年 1-3 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 48953 万部,同比下降 364%,其中 4G 手机 33807 万部;5G 手机14060 万部。

不管是3月份,还是第一季度,主流手机依然还是4G手机。

另外咱们说说自动驾驶的 汽车 ,现在在市面上更是见不到,这也说明了该问题。

唯一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医疗大数据,远程诊断。这次在抗疫中发挥了它的左右,专家远程诊治,集中会诊。对抗疫的胜利做了很大的贡献。

综上,你应该知道目前的5G普及程度了吧。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5G就是第五代通信技术,和4G比起来,5G具有超高网速、超低延迟、超广连接的特点,可以说5G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

5G的网络时延可以低到1毫秒,远快于人体的应激反应(比如快于人反应的自动刹车,减轻目前VR带来的眩晕感),因此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自动控制领域,如无人驾驶、工业控制、远程运维等。

5G的一大特点就是服务于“物联网”,移动通信发展初始都是应用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需要,再到访问高速网络的服务应用,都离不开人。

而5G改变了旧的通信目的和技术,让“物联网”应用来得更加透彻,对域名行业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相关概念的top域名也被注册了。

说到传感器,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可穿戴设备。现在,可穿戴设备已经广泛传播,Fitbit、Garmin等都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也能用传感器来检测钢筋水泥城市中的高楼和桥梁,还能用它们来跟踪动物昆虫的行动轨迹。
随着物联网的飞速发展,将来十年中将会有数百亿个传感器设备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业部门到健康部门,从经济部门到军事部门,传感器让生产效率更高,让生活更美好。
以下是2013年到2020年物联网创造的价值:
物联网创造价值
不过,虽然物联网设备运用广泛、价值重大,这些设备都有自己应用的范围,设备的性能决定了它们的使用地点、环境和人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8133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