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有哪些?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有哪些?,第1张

物联网( IoT ,Internet of things )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

1、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扩展词条一的电子编码。

标签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它通过天线将射频信息传递给阅读器,阅读器就是读取信息的设备。RFID技术让物品能够“开口说话”。这就赋予了物联网一个特性即可跟踪性。就是说人们可以随时掌握物品的准确位置及其周边环境。

2、传感网

MEMS是微机电系统( Micro - Electro - Mechanical Systems)的英文缩写。它是由微传感器、微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通讯接口和电源等部件组成的一体化的微型器件系统。

其目标是把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执行集成在一起,组成具有多功能的微型系统,集成于大尺寸系统中,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靠性水平。

3、M2M系统框架

M2M是Machine-to-Machine/Man的简称,是一种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它将使对象实现智能化的控制。M2M技术涉及5个重要的技术部分:机器、M2M硬件、通信网络、中间件、应用。

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可以依据传感器网络获取的数据进行决策,改变对象的行为进行控制和反馈。

4、云计算

云计算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 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先进的商业 模式让终端用户可以得到这些强大计算能力的服务。

如果将计算能力比作发电能力,那么从古老的单机发电模式转向现 代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就好比现在大家习惯的单机计算模 式转向云计算模式,而“云”就好比发电厂,具有单机所不能比拟的强大计算能力。

扩展资料:

物联网功能

1、获取信息的功能

主要是信息的感知、识别,信息的感知是指对事物属性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知觉和敏感;信息的识别指能把所感受到的事物状态用一定方式表示出来。

2、传送信息的功能

主要是信息发送、传输、接收等环节,最后把获取的事物状态信息及其变化的方式从时间(或空间)上的一点传送到另一点的任务,这就是常说的通信过程。

3、处理信息的功能

是指信息的加工过程,利用已有的信息或感知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实际是制定决策的过程。

4、施效信息的功能

指信息最终发挥效用的过程,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比较重要的是通过调节对象事物的状态及其变换方式,始终使对象处于预先设计的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

对于企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无论使用情况如何,都不应使用WiFi。您正在构建IoT解决方案,并准备选择连接方法。您应该使用蓝牙吗?WiFi?LoRa?蜂窝移动网络?卫星?最终选择的连接方法取决于特定的项目需求。一些项目偏向于移动性和带宽,而功耗却无关紧要。另外一些项目则需要较长的电池寿命和广泛的覆盖范围,而带宽无关紧要。对于企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无论情况如何,都不应使用WiFi。
乍一看,WiFi是一个诱人的选择,因为它的广泛使用,这意味着:
1)市场上有许多支持WiFi的传感器/设备的廉价选择。
2)有许多资源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可以提供支持。
3)企业已经部署和维护了WiFi基础架构。
再深入一点,你会发现事情并不像最初看起来那么美好…
企业WiFi不可靠、不稳定且难以排除故障
要构建和实施一个成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您的连接需要可靠和一致。当存在需要故障排除的问题时,了解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某些组件是可靠和一致的,可以使您缩小关注范围并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物联网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许多挑战源于运营挑战,也源于现实世界中有成千上万的设备,这些设备面临着严酷、不断变化的环境。
在一个功能良好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中,大多数问题将源于流程、固件或硬件。在进行故障排除时,这已经是三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了如果您必须将连接性作为第四个选项添加进来,则故障排除的难度将成倍增加。这就是为什么连接必须可靠和一致的原因。
不幸的是,企业WiFi在物联网解决方案方面既不可靠也不一致,而且很难排除故障。原因如下:
1每个网络都是唯一配置的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每个WiFi网络的配置都不同,这使得构建一个通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变得非常困难。这意味着每次部署物联网解决方案时,你都需要到现场(这会增加成本)。虽然这不是WiFi独有的,因为其他连接方法也可能需要现场安装,但企业专用WiFi的复杂性阻碍了在现场安装前充分测试的能力。
为了增加物联网部署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与当地IT团队密切合作,进行测试,了解企业特定的WiFi配置,并对设备和IT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更新。但是…
2本地IT团队的激励措施不一致
本地IT团队的职责是确保其企业的IT基础架构安全可靠。将数十个、数百个甚至数千个设备连接到该IT基础结构会给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高风险,同时给IT团队带来的好处很小。
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可能会为您正在部署的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但这种价值通常不是直接给IT团队的。本地IT团队有其他内部任务。为您提供支持,以便您可以部署物联网解决方案,这可能在他们的优先级列表中很低。
这意味着,你最需要的利益相关者,由于他们对本地WiFi设置的理解和控制,很少有动力帮助你。即使是最有能力、最善意的IT团队,激励机制也存在内在的偏差。
即使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已启动并正在运行……
3您没有端到端控制权
对本地WiFi环境的小小改变可能会破坏您的整个物联网解决方案。本地IT团队没有义务让您知道这些更改,甚至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些更改可能会影响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缺乏端到端的控制意味着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成败并不仅仅取决于你自己。客户不在乎为什么他们闪亮的新物联网解决方案不起作用,也不在乎这不是你的错,他们只在乎它不起作用。如果无法端到端地控制整个系统,这将使您处于一个危险的位置。
结论:不要将WiFi用于企业物联网
使用企业WiFi作为物联网解决方案的连接骨干网,缺乏可靠性、一致性和控制,最终导致这种方法风险太大、成本太高。

这三个专业都很不错,也是现在热门的工科专业,具体选择需要根据个人爱好兴趣。如果说这三者中前景最好,那会是物联网工程。

大家都知道,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相对来说发展的比较早,到现在阶段处于相对成熟时期。而物联网工程专业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专业,当前还处于在发展时期,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如果你在这三者中都能接受,那么建议选择一个前景可观的物联网工程会是更适合。

如果你想要更为细致的了解,想做出更好判断。可以仔细看一下这三者适合的行业再进行选择:

1、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主要学习的课程是学习和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就业口径比较宽。可以去三大通信运营商,比如移动、联通、电信。可以去电子产品设备企业,比如华为、中兴、海康威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相关国企 。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是一个宽口径就业的专业 ,如电网、电厂 、各类生产加工型企业、土木建筑类企业、各种企业事业单位 等使用强电的各类设备,都需要本专业人才。

3、物联网工程

物联网是各种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 物联网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在现在很广泛,如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制造、智慧建筑、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当前各种智慧的东西都需要,是前景非常可观的!

1、农业灌溉系统工作时,湿度传感器采集土壤里的干湿度信号,检测到的湿度信号通过A/D模块转换,将标准的电流模拟信号转换为湿度数字信号,输入到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内预先设定50%-60%RH为标准湿度值,实际测得的湿度信号与50%-60%RH比较,可以分为:在这个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小于这个范围三种情况。

2、可编程控制器将控制信号传给变频器,变频器根据湿度值,相应的调节电动机的转速,电动机带动水泵从水源抽水,需要灌溉时,电磁阀就自动开启,通过主管道和支管道为喷头输水,喷头以各自的旋转角度自动旋转。灌溉结束时电磁阀自动关闭。为了避免离水源远的喷头不能被供给足够的压力,在电磁阀的一侧安装一块压力表,保证个喷头的水压满足设定的喷灌射程,避免发生因为水压不足,喷头射程减少的现象。整个系统协调工作,实现对草坪灌溉的智能控制。

1 物联网的标准体系

2 急需的物联网总体标准
3 传感器标准
4 传感器标准
5 传感器标准进展情况
6 传感器标准体系框架

认知感知层

1.感知层的概念

物联网层次结构分为三层,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位于最 底层,它是物联网的核心,其功能为“感知”,即通过传感网络获取环境信息。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核心,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

2.感知层的应用

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及识读器、RFID 标签及读写器、摄像头、GPS 导航、 各种功能传感器、M2M 终端、传感器网关等,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类似。

3.感知层的关键技术

(1) 传感器:传感器是物联网中获得信息的主要设备,它利用各种机制把被 测量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由相应信号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并产生响应动作。 (2)RFID:它的全称为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 又称为电子标签。RFID 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 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它主要用来为物联网中的各物品建立唯一的身份 标示。

(3)无线传感网络:它的英文名称为 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 WSN。 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由传感器节点组成网络,其中每个传感器节点都具有传感器、 微处理器和通信单元。节点间通过通信网络组成传感器网络,共同协作来感知和 采集环境或物体的准确信息。它是目前发展迅速,应用最广的传感器网络。

认知网络层

1 网络层的概念

网络层位于物联网三层结构中的第二层,它功能是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传 输。网络层作为纽带连接着感知层和应用层,它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 和无线通信网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系统,负责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安 全可靠地传输到应用层,然后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信息处理。

2 网络层的组成

物联网网络层包含接入网和传输网,分别实现接入功能和传输功能。传输网 由公网与专网组成,典型传输网络包括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接入网包括光 纤接入、无线接入、以太网接入、卫星接入等各类接入方式,实现底层的传感器 网络、RFID 网络最后一公里的接入。

3 网络层的主要技术

物联网用到的通信技术主要包括 3G/4G 通信、IPv6、WI-FI 和 WIMAX、蓝牙、 ZigBee 自组网技术等。正在向更快的传输速率,更宽的传输宽带、更高的频谱 利用率、更智能化的接入和网络管理发展。
认知应用层

1 应用层的概念

应用层位于物联网三层结构中的最顶层,它的功能是通过云计算等计算平台 进行信息处理。应用层与最低端的感知层一起,是物联网的显著特征和核心所在, 应用层可以对感知层采集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从而实现对物理世界 的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

2 应用层的技术

(1)物联网应用:它是用户直接使用的各种应用,通常用应用软件的形式 表现。如智能 *** 控、安防、电力抄表、远程医疗、智能农业等。

(2)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将 各种可以公用的能力进行统一封装,提供给物联网应用使用。

(3)云计算:它对物联网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根据服务类型不同将云 计算分为: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服务和软件即服务(SaaS)。

3 应用层与其他两层的关系 感知层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层传递给应用层,应用层将接收到的数据进 行分析管理,再将这些数据根据各行各业的应用做出反应处理。例如,在智能电 网中的远程电力抄表应用:安置于用户家中的读表器上显示感知层中的传感器采 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层将数据发送并汇总到发电厂的处理器上,该处理器及其 对应工作就属于应用层,它将完成对用户用电信息的分析,并自动采取相关措施。

物联网的缺点是:

1、安全性:物联网系统互联互通,通过网络进行通信。 尽管采取了任何安全措施,系统几乎不提供任何控制,并且可以引发各种网络攻击。

2、隐私:即使没有积极参与用户,物联网系统也能提供最详细的大量个人数据。

3、复杂性:设计,开发,维护和支持大型技术到物联网系统是相当复杂的。

扩展资料

物联网的优点:

1、高效的资源利用:如果了解每个设备的功能和工作方式,会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监控自然资源。

2、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当物联网设备相互交互并相互通信并完成大量任务时,它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

3、节省时间:因为它减少了人力,所以它绝对节省了时间。 时间是通过物联网平台可以节省的主要因素。

4、增强数据收集:联网并收集相关数据。

5、提高安全性:系统能够将所有这些内容相互连接,那么就可以使系统更安全,更高效。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不错,具体如下:
1更安全的保护措施。在新技术出现之初,它的技术力量几乎都集中在创新上,导致监管水平低下,这就使业界的兴奋、激进和政策、监管的滞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物联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价格下降,企业在物联网设备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创新和应用一旦普及,各种新技术的风险也突显出来。
2更普遍使用智能消费品设备。IoT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泛,从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等行业应用,到私人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将是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8358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