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算力竞争加剧,我国 ICT 建设驶入快车道

全球算力竞争加剧,我国 ICT 建设驶入快车道,第1张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银河证券研究院 赵良毕)

报告原标题: 通信行业深度报告:ICT“双碳”新基建,IDC 温控新机遇

(一)算力建设关乎数字经济发展,各国均不断发力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全球算力竞争不断提升。 2020 年 4 月 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数据首次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在文件中出现,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计算力已经与国家经济息息相关。

IDC&清华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1-2022 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表明,计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成要素:

(1)从 2016-2025 年的整体趋势及预测来看,各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占 GDP 的比重持续提升,预计 2025 年占比将达到 415%。

(2)计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要素,已经成为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和驱动力。

(3)国家计算力指数与 GDP 的走势呈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评估结果显示十五个重点国家的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 1 点,国家的数字经济和 GDP 将分别增长 35%和 18%,预计该趋势在 2021-2025 年将继续保持。同时,通过针对不同梯队国家的计算力指数和 GDP 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后,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的计算力指数达到 40 分以上时,国家的计算力指数每提升 1 点,其对于 GDP 增长的推动力将增加到 15 倍,而当计算力指数达到 60 分以上时,国家的计算力指数每提升 1 点,其对于 GDP 增长的推动力将提高到 30 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变得更加显著。

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较高。 根据 IDC 数据显示,2016 年到 2025 年,数字经济占比不断提升,全球数字经济占比2025E为41%,其中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比为4810%,比发展中国家高 178 个百分点。中美两国计算力指数综合评估较高,中国计算力发展水平涨幅达 135%,处于较高增长水平。总体来看,数字经济为各国 GDP 总量贡献不断提升,算力提升推动数字经济向好发展。

全球公有云用户市场保持增长,IT 侧资本开支不断增加。 云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企业不断增加对移动技术、协作以及其他远程工作技术和基础架构的投资。预计到 2023 年,用户支出将达到近 6000 亿美元,云将占全球企业 IT 消费市场的 142%。其中软件化服务(SaaS)是最大的细分市场,预计该市场在 2023E 用户支出增长至 208080 亿美元,相比 2021 年增长 3673%;云基础建设(IaaS)将达到 156276 亿美元,相比 2021 年增长 7053%。为了获得数字经济时代的比较优势,全球主要国家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上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下,数据中心的建设保持了较高增速,预计在未来几年云服务提供商与电信公司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加,全球云市场有望进一步增长。

中国 IDC 市场规模增速较快,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 受益于我国“新基建”战略提出和持续攀升的互联网流量,2021 年数据中心建设规模不断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我国 2021年 IDC 行业规模约 15002 亿元,近 5 年中国 IDC 市场年均复合增速约达 30%,领先于全球 IDC市场增速,其中近三年中国 IDC 市场具有高增速。我国 IDC 行业增速较快主要系我国 5G 建设持续推进,5G 应用项目多点开花不断落地,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到 5952亿元。随着数字经济“东数西算”工程加速推进、互联网和云计算大客户需求不断扩张及数据中心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数据中心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IDC 机柜数量不断增长,中国东部地区 IDC 中心较多。 2021 年 IDC 的机柜量增长了 9915万架,增速为 30%,机柜量总数达到 41506 万架,年度增长率达到 3139%。随着 5G 时代数字经济向 社会 各领域持续渗透,数据量爆炸式增长使得全 社会 对算力需求提升,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速度高增,有望打开市场新空间。目前我国大部分数据中心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根据 CDCC 数据,2021 年华东、华北、华南三地区机柜数占全国总数的 79%,而东北、西北地区占比相对较低。

我国东部地区 IDC 上架率较高,西部地区加速建设。 目前 IDC 机房在我国东西部呈现差异较大发展,体现东密西疏、东热西冷的特点。2021 年新增机柜对比可知,东部及沿海地区数据中心上架率高,西部上架率较低。2021 年华东、华北、华南三地上架率约 60%-70%,而东北、西北、西南及华中上架率仅有 30%-40%。在政策布局方面,国家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以数据为纽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对于网络时延要求不高的业务,率先向西部转移建设,由于西部地区气温较低优势突出,实施“东数西算”有利于数据中心提高能效,西部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有效增长。

(二)数字经济政策护航,“东数西算”工程建设有望超预期

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2022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规划强调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同时,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基于上述规划,2022年 5 月 26 日,工信部在 2022 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指出,坚持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布局。

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升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我国能源结构正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新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别是水力、光伏、风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使用端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虽然通过“西电东送”工程部分缓解了东部地区用电紧张问题,但是作为高耗能的数据中心产业,协调东西部发展布局、降低能耗就十分必要。全国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了各种强调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的政策要求,进而促进能源生产、运输、消费等各环节智能化升级,催化能源行业低碳转型。

东西部资源高效匹配,建立全国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 “东数西算”工程是我国继“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将东部海量数据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促进东西部协同发展。2022 年 2 月17 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 8 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 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国家以“东数西算”为依托,持续推进数据中心与算力、云、网络、数据要素、数据应用和安全等协同发展,形成以数据为纽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助力数字经济不断发展。

全球算力网络竞争力凸显,ICT 产业链有望迎来发展新空间。 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家算力水平和全球竞争能力。同时,扩大数据中心在中西部地区覆盖,能够就近消纳中西部地区新型绿色能源,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相关产业上下游投资,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延展东部发展空间,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全国均衡发展新格局。

(三)双碳减排目标明确,绿色节能成为发展必需

能源变革不断创新升级,低碳转型融入 社会 经济发展。 自上个世纪人类逐渐认识到碳排放造成的不利影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不断进行合作,经过不懈努力、广泛磋商,在联合国和世界气候大会的框架下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形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 年签署,1994 年生效)、《京都议定书》(1997 年达成,2005 年生效)和《巴黎协定》(2015年达成,2016 年生效)等文件,其中《巴黎协定》规定了“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 2 以内”的基础目标和“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 之内”的努力目标。

推动能源革命,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 为了达到《巴黎协定》所规定的目标,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切合我国实际的双碳行动计划,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双碳”目标正式确立,展现了中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同时 2021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落实 2030 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35%、18%。

聚焦数据中心低碳发展,实现双碳方式产业发展。 在双碳背景下,“东数西算”工程中数据中心西部迁移,PUE 值有望降低带来能耗电量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节能、革新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一)数据中心能耗突出,绿色节能是发展趋势

绿电成为发展趋势,低碳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大力发展数据中心产业,数据中心能耗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研究表明,预计 2025 年,数据中心能耗总量将达到 3952亿 kW·h,占全 社会 用电总量的 405%,比例逐年攀升。整体来看,由服务器、存储和网络通信设备等所构成的 IT 设备系统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5%。空调系统同样是数据中心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环节,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0%。降 PUE 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从制冷方面入手。

数据中心碳排放不断控制,PUE 值不断改善。 根据国家能源局 2020 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6000 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每度电用煤 3055 克,二氧化碳排放量按每吨标煤排放 27 吨二氧化碳来计算,2021 年全国数据中心二氧化碳排放量 7830 万吨,2030 年预计排放约 15 亿吨二氧化碳。

量化指标评估数据中心能源效率。 为评价数据中心的能效问题,目前广泛采用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指标是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 IT 负载消耗的能源的比值。PUE 通常以年度为计量区间,其中数据中心总能耗包括 IT 设备能耗和制冷、配电等系统的能耗,其值大于 1,越接近 1 表明非 IT 设备耗能越少,即能效水平越好。

数据中心空调系统及服务器系统能耗占比较大。 数据中心的耗能部分主要包括 IT 设备、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及其他设施(包括安防设备、灭火、防水、传感器以及相关数据中心建筑的管理系统等)。整体来看,由服务器、存储和网络通信设备等所构成的 IT 设备系统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5%。其中服务器系统约占 50%,存储系统约占 35%,网络通信设备约占 15%。空调系统仍然是数据中心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环节,它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0%。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分别占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的 10%和 5%。

(三)温控系统持续优化,节能技术变革打开新机遇

温控系统多元化趋势,节能技术不断突破。 当前主流的制冷方式包括风冷、水冷、间接蒸发冷却和液冷技术,根据数据中心规模、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制冷技术。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尤其是空调制冷系统的能效成为研究重点。目前,数据中心空调制冷能效比的提升主要从液冷和自然冷源两方面入手。从制冷方式来看,风冷将逐渐被安装灵活、效率更高的液冷方式所取代。液冷技术目前应用于 5G 场景,通常对骨干网 OTN 设备、承载网设备以及 5G BBU 设备进行液冷,采用液冷技术可以通过液体将发热元件热量带走,实现服务器的自然散热,相互传统制冷方法,液冷技术更为高效节能。

冷却系统不断优化。 为了客观评价这些制冷技术以便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中国制冷学会数据中心冷却工作组研究认为:采用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GCOP)作为评价指标更为合理。

其中,GCOP 为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指标,用于评价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能效。为数据中心总能耗,其中不仅包括数据中心市电供电量,也包括数据中心配置的发电机的供电量。为制冷系统能耗,包括机房外制冷系统的能耗,另外包括 UPS 供电的制冷风扇、关键泵以及设备机柜内风扇等制冷设备产生的能耗。

实际情况中,为了使能效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与可比较性。冷却工作组建议使用数据中心全年平均综合性能系统数的(GCOPA)指标和特定工况下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GCOPS)作为评价标准。

冷却工作组根据上述标准针对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广东深圳、河北廊坊等地的高效数据中心进行分析。这些数据中心分布在不同建筑气候区,使用了不同系统形式和运行策略,例如高效末端、自然冷却、AI 控制的运行优化等。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建设新型数据中心制冷能耗较优。我国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效存在极大差异,提升我国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能效意义较大,冷却系统仍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

数据中心容量不断扩充,中美两国贡献较多。 根据 Synergy Research Group 的最新数据显示,由大型供应商运营的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已增至 700 家,而以关键 IT 负载衡量,美国占这些数据中心容量的 49%,中国是继美国之后对超大型数据中心容量贡献第二大的国家,占总量的 15%。其余的产能分布在亚太地区(13%)、EMEA 地区(19%)和加拿大/拉丁美洲(4%)。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翻一番用了五年时间,但容量翻番用了不到四年时间。

空调系统建设成本较多。 根据IBM数据,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中空调系统的占比为167%。总体来说,2021 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支出为 1850 亿美元,能源方面建设资本开支占较大份额,能源建设及利用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数据中心资本稳步增长,温控市场打开新空间。 根据 Synergy Research 的数据,2021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支出(包括云/非云硬件和软件)为 1850 亿美元,公有云基础设施设备支出占比为 47%。面向硬件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合计占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市场的 77%。

*** 作系统、虚拟化软件、云管理和网络安全占了其余部分。参照 2021 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增长 10%的现实,假设未来 4 年数据中心每年资本开支保持增长 10%,我国数据中心温控系统市场规模 2021 年为 301 亿元,可在 2025 年达到 441 亿元。

(一)英维克:打造温控全产业链,行业高景气领跑者受益

国内技术领先的精密温控龙头,聚焦精密温控节能产品和解决方案。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数据机房等精密环境控制技术的研发,致力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通信网络、物联网的基础架构及各种专业环境控制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东数西算”项目中提供节能技术。

公司营业收入高速增长,盈利能力表现良好。 2022Q1,公司实现营收 400 亿元,同比增长 1710%,归母净利润 013 亿元,同比下降 5926%,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2021 年英维克实现营业收入 2228 亿元,同比增长 2971%,自 2017 年以来 CAGR 达3465%,主要是由于机房温控一些大项目验收确认,以及机柜温控节能产品收入增长。受益于整个行业的景气度,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205 亿元,同比增长 1286%,自 2017 年以来 CAGR达 2425%,主要源自数据中心及户外机柜空调业务的持续增长。

公司毛利率总体稳定,未来有望止跌回升。 2021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 2935%,同比下降950%,主要原因系上游原材料成本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承压。净利率总体有所下降,销售净利率为 892%,同比下降 1585%。随着公司持续数据机房等精密环境控制技术的研发,技术平台得到复用,规模效应愈发显著,公司未来毛利率及净利率有望企稳回升。

蒸发冷却、液冷技术为未来发展趋势,公司技术储备充足,产品系列覆盖全面。 目前国内数据中心温控方式仍然以风冷、冷冻水为主,由于热密度、耗能的提升,传统方案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散热方式逐渐从传统风冷模式发展到背板空调、液冷等新型散热方式,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呈现出冷却设备贴近服务器、核心发热设备的趋势,液冷、蒸发冷却技术优势明显。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提升核心竞争力,温控系统不断优化。 公司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虽然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急速上涨和疫情反复的不利影响,公司始终坚持加大研发力度,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英维克作为细分行业龙头,及时捕捉市场发展动向,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公司产品线丰富,方案灵活凸显竞争优势。 英维克的机房温控节能产品主要针对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房、通信机房、高精度实验室等领域的房间级专用温控节能解决方案,用于对设备机房或实验室空间的精密温湿度和洁净度的控制调节。其中包括 CyberMate 机房专用空调&实验室专用空调、iFreecooling 多联式泵循环自然冷却机组、XRow 列间空调、XFlex 模块化间接蒸发冷却机组、XStorm 直接蒸发式高效风墙冷却系统、XSpace 微模块数据中心、XRack 微模块机柜解决方案、XGlacier 液冷温控系统等产品与解决方案。

公司的产品直接或通过系统集成商提供给数据中心业主、IDC 运营商、大型互联网公司,历年来公司已为腾讯、阿里巴巴、秦淮数据、万国数据、数据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用户的大型数据中心提供了大量高效节能的制冷产品及系统。此外,英维克还提供机柜温控节能产品主要针对无线通信基站、储能电站、智能电网各级输配电设备柜、电动 汽车 充电桩、ETC 门架系统等户外机柜或集装箱的应用场合提供温控节能解决方案,以及用于智能制造设备的机柜温控产品。

(二)佳力图:运营商市场企稳互联网市场突破,业绩有望边际改善

精密环境温控龙头,打造恒温恒湿解决方案。 公司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机房、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恒温恒湿等精密环境,公司客户涵盖政府部门以及通信、金融、互联网、医疗、轨道交通、航空、能源等众多行业。公司产品服务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等知名企业。目前,公司拥有精密空调设备、冷水机组两大类产品,十三个系列产品线,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节能环保的优势在行业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同时公司依托在环境控制技术和节能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数据中心提供节能改造服务。

公司营业收入保持增长,净利润有所下滑。2022Q1,公司实现营收 122 亿元,同比下降1069%,归母净利润 014 亿元,同比下降 3668%,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反复、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

2021 年佳力图实现营业收入 667 亿元,同比增长 668%,自 2017 年以来CAGR 达 973%,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085 亿元,同比下滑 2635%,2021 年,公司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影响导致利润下滑,(1)南京疫情停工待产、限电限产、疫情延时交付验收的各种困难;(2)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机房空调市场竞争较激烈;(3)原材料价格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原材料成本占公司营业成本平均比例达 70%以上,是公司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铜、镀锌钢板在 2021 年度一直呈现上涨趋势,采购价格较 2020 年上涨了 20%-40%,导致公司成本呈现大比例增长。

图 17 公司受多因素影响毛利率有所下降(单位:%)

公司精密环境领域产品丰富,技术先进。 公司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机房、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恒温恒湿等精密环境,公司客户涵盖政府部门以及通信、金融、互联网、医疗、轨道交通、航空、能源等众多行业。公司产品服务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等知名企业。

目前,公司拥有精密空调设备、冷水机组两大类产品,十三个系列产品线,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节能环保的优势在行业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同时公司依托在环境控制技术和节能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数据中心提供节能改造服务。

研发投入不断投入,空调效率持续提升。 虽然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急速上涨和疫情反复的不利影响,公司始终保持加强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行业专家等机构、人士的合作,推动尖端理论研究和实践,依托现有的研发体系,充分发挥节能控制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快机房智能节能管理系统的研制,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的性能指标,加强在空调换热器效率提升、供配电技术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实力,全面提升公司在机房环境控制一体化解决方案方面的创新能力。

公司核心技术不断凸显。 2021 年末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有 36 项,同时有包含带封闭式高效冷却循环的通信模块、数据中心冷冻站集中控制系统、机房空调 VRF 系统、CPU 液冷技术、VRF 技术在机房空调领域的初级应用等 28 项在研项目。

(三)其他节能相关公司情况

申菱环境是国内提供人工环境调控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服务场景数值中心、电力、化工、能源、轨道交通、环保、军工等领域。产品主要可分为数据服务空调、工业空调、特种空调三部分。公司是华为数据服务空调的主要供应商,与华为存在多年合作关系。除了华为业务的快速增长,也获得了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的认可。此外,申菱环境在储能方面也有布局。

依米康致力于在通信机房、数据中心、智慧建设以及能源管理领域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从硬件到软件,从室内精密空调到室外磁悬浮主机,从一体机和微模块到大型数据中心的设计、生产和运维服务,助力客户面对能源和生态挑战。公司信息数据领域的关键设备、智能工程、物联软件、智慧服务四大板块业务均可为数据中心产业链提供产品及服务。

高澜股份是国内领先的纯水冷却设备专业供应商,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及控制系统起家,产品广泛应用于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各个环节电力电子装置。2020 年以来,通过企业并购,其新能源 汽车 业务收入大幅提升,动力电池热管理产品、新能源 汽车 电子制造产品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均大幅上涨,合计收入占总营收比重达到 4888%,首次超过纯水冷却设备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节能技术突破不及预期导致供给端产能释放缓;

原材料短缺及价格上涨;

市场竞争加剧;

下游数据中心市场增速不及预期。

河北大学有很多,比如有燕山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

1、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是以工学为主,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大学。学校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项目。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438号

2、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分别共建。

入选中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中国中部地区重点支持的五所大学之一、“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拥有研究生院和“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五四东路180号

3、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特殊贡献单位”称号。

学校构建“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华电路689号

4、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是中国较早成立、规模较大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学校设有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学科教育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教育机构。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南二环东路20号

5、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的前身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立的直隶农务学堂;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分别共建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是教育部100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灵雨寺街289号

6、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始建于1894年,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优良医学教育传统的省属骨干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三方共建高校。

河北医科大学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河北省的医学教育、医疗救治中心,也是河北省的医学研究中心。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中山东路361号

7、石家庄铁道大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创建于1950年,是河北省列为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是全国重点大学,入选“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北二环东路17号

8、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坐落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是一所成立于1996年5月的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

河北轻化工学院、河北机电学院和河北省纺织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河北科技大学,被列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省属重点高校,被河北省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裕翔街26号

9、华北理工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简称华北理工,是一所以工、医为主,理、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留学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教育层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

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唐山湾生态城渤海大道21号

10、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位于河北省石家庄,由河北财经学院、河北经贸学院、河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兼有文学、理学、工学和艺术学的多学科财经类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11所大学之一,被河北省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之一。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学府路47号

以上内容来源 百度百科-河北大学

以上内容来源 百度百科-石家庄铁道大学

北京房山区有: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北京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

1、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

首都师范大学简称“首师大”,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京港大学联盟成员 ;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北京市双培外培计划。

良乡校区基础学部下设3个办公室:学部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 现有工作人员17名,全体工作人员将始终保持勤奋工作的敬业精神,始终保持合作互助的协作精神,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始终保持积极开拓的创新精神,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北京民族大学:

1984年创办,是经国家民政管理部门登记并注册为独立法人的教育事业单位,是经北京市教委批准的一所全日制全国民族特色的涵盖13个学院50 多个专业的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学校曾在1993年被审定为国家首批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校之一。

学校校区占地面积为420亩,校园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000余人,其中有30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的20%。

3、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

北京理工大学简称“北理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学校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卫星城东,距天安门广场约30公里,距校本部约35公里,京广铁路和京石高速公路东侧,北京西南六环路以内,占地面积20297公顷(3000余亩)。

4、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Beijing Professional Business Institute)位于首都北京市良乡大学城,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是2002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为承担学历教育的高职学院。截至2017年9月,学院占地面积105692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825平方米,设有4个院系、开设22个高职专业,有各类专兼职教师164人,有各类在校生近3000人。

5、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校区: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北京中医药大学已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征地1433亩,以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956年,学校于北京市海运仓成立,隶属于原卫生部。1960年9月,学校被确定为六十四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为五所全国重点医学院校之一。1971年7月至1977年11月与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合并,保留学院名称和建制。1978年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民族大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中医药大学

如果又条件的话,直接在你考的那个学校附近租个房子,比较方便了解信息,
要不然就在你家附近最近的考点报名就可以了,任何一个考点都行的,
以下是今年河北的考点
2010内地省市硕士报考点列表之河北(17处)
报考点
唐山市教育考试院
秦皇岛市教育考试院
邯郸市教育考试院
邢台市招生办公室
保定市教育考试院
张家口市教育考试院
承德市教育局招生办公室
沧州市教育考试院
廊坊市招生办公室
衡水市招生办公室
华北石油管理局招生办公室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石家庄市长安区招生办公室
石家庄市裕华区招生办公室
石家庄市桥东区招生办公室
石家庄市桥西区招生办公室
石家庄市新华区招生办公室
其他招生简章啊,书目啊,看这里!
>

蔬菜种质资源搜集与保存是整个蔬菜种质资源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的收集与科学的保存,拥有相当数量的种质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展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

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国家行政部门或主管科研单位组织相对应的地方部门或种质资源研究单位,采用行政的(政府部门有组织的)手段对各地的蔬菜主产区、育种中心地区,进行广泛的收集;二是通过科研协作的形式,根据征集的目的和要求,进行经常性的征集;三是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人员对蔬菜作物起源中心地区、沙漠和沿海等边远地区,进行野生、野生近缘种质资源的考察和搜集;四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国际交流,进行国外引种工作。在上述种质资源的征集过程中,对征集工作有统一的要求,对征集来的种质资源填写统一的表格,并将征集到的种子(苗)上交主管单位(方智远、李锡香,2004)。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蔬菜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工作。1920年始,苏联植物分类家瓦维洛夫(НИВавилов)组织考察队到60多个国家,进行了近200次考察,搜集到包括蔬菜在内的各种栽培植物15万份。由他创建的全苏植物栽培研究所到1985年共搜集保存农作物种质材料35万份左右,其中蔬菜(包括瓜、豆、块根类)种质材料6万份以上。美国从建国开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种质资源收集、研究、保存、利用的体制、机构和管理制度。美国原有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贫乏,19世纪中叶开始组织出国考察搜集栽培植物种质材料,现已拥有世界各地栽培植物种质材料43万份以上,其中包括马铃薯、菜豆、豌豆等多种蔬菜作物。日本原有的蔬菜资源有限,许多蔬菜从古代起陆续由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传入,近代则进一步搜集了世界各蔬菜起源地区的种质材料。除上述国家外,1974年成立的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在促进世界各国考察搜集和保存栽培植物种质材料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74—1984年10年间建立并推动世界栽培植物种质搜集网搜集了各种栽培植物种质材料10万份以上(刘红,1990)。

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表1-4列出了世界各国代表性蔬菜种质资源搜集份数(含重复),包括长期保存和未获长期保存的种质。

表1-5列出了美国种质信息网络(GRIN)中常见的蔬菜种质份数(方智远、李锡香,2004)。

表1-6列出俄罗斯的情况。

表1-4 全世界代表性蔬菜的种资源质搜集份数

表1-5 美国GRIN数据库中主要蔬菜种质份数

表1-6 俄罗斯VIR收集保存的蔬菜种质资源

总的来说,俄罗斯收集和保存的豆类作物种质资源约有42000余份,包括15个属,160种。蔬菜和瓜类作物种质资源49000余份,包括282种。

中国对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工作十分重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开展了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蔬菜地方品种的调查搜集工作。据1965年的不完全统计,共搜集到88种蔬菜173万份种子,但因“文化大革命”而几乎全部丢失。1979年,农业部和国家科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的通知》,1980年开始再次进行补充调查征集,至1985年底,全国已征集蔬菜地方品种125种,16187份。并从1982年开始,由当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牵头,组织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编写《全国蔬菜地方品种资源目录》。在全国蔬菜品种资源调查、征集基础上,吉林、天津、安徽、山东、江苏、四川、河南、陕西等省(市)先后编制了本省(市)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甘肃、吉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编写出本省蔬菜品种志。1986年开始,国家把种质资源工作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织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蔬菜科研单位进一步进行了蔬菜种质资源的全面搜集、整理。并对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湖北神农架地区和海南省等地进行了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搜集,首次发现了一些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蔬菜植物新变种、新类型和野生近缘种。如1979—1980年对云南省13个地(州、市)的31个市、县进行了考察,共收集种质材料400余份,制蜡叶标本100余份。鉴定出国内外尚无报道的苦茄、西双版纳黄瓜、涮辣、大树辣、辣椒瓜和红茄等。考察查明了云南省辣椒、黄瓜和瓜类的种类、类型、品种及其分布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生态环境。1981—198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参加了由该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主持组织的西藏作物品种考察队蔬菜考察组。共考察访问了39个县、市,搜集蔬菜种质材料655份,蔬菜种子285份(含根茎类),分属栽培蔬菜20个科60多个种,野生蔬菜种质资源23个科32个种,基本摸清了西藏自治区蔬菜种质资源的家底。其后,又于1986—1990年进行了神农架地区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涉及鄂西和川东地区22个县(市、林区),收集蔬菜种质资源3497份,分属38个科159个种、亚种或变种。并对葱、蒜、菜豆、胡萝卜、辣椒、菠菜等蔬菜进行了重点考察,尤其对多种野生蔬菜进行了收集和研究(杜武峰、刘富中等,1991)。此后,在“九五”期间,四川、重庆等省(市)的蔬菜科研单位,还进行了三峡库区的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到蔬菜种质资源959份,鉴定编目710份,初步筛选出25份优异种质资源(滕有德等,2002)。在此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继续组织全国有关科研单位收集保存主要蔬菜地方品种、国外种质和野生蔬菜种质,共计达2005份。“十五”期间,依托国家基础性工作项目“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国家基础性工作项目“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利用”等,繁殖入库有性繁殖蔬菜种质538份,无性繁殖和多年生蔬菜种质资源计70种776份。

国外引种也是搜集种质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通过多种途径由国外引进了大批蔬菜种质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总计已引入20000余份。在引入的种质资源中,如芦笋、青花菜、结球莴苣、黄秋葵、菜蓟、辣根等,作为新、特、稀蔬菜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有效地丰富了国内栽培的蔬菜种类。又如番茄品种强力米寿、特罗皮克,西芹品种冬芹、夏芹,菜豆品种供给者、优胜者等从国外引入试种后表现优良,已直接用于生产;在直接引入的种质资源中,有的则是重要的育种材料,如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番茄材料玛纳佩尔Tm-2,已用作亲本并育成了中蔬4号、西粉3号、苏抗9号等多个番茄优良新品种或一代杂种,成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之一(尚庆茂等,1999)。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收集的蔬菜种质资源共35580份,涉及214个种(包括变种,除去库圃重复收集的种类)。进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计31417份,涉及21个科70属132个种(变种)。其中以菜豆、豇豆、辣椒、番茄、茄子、萝卜、大白菜、白菜、叶用芥菜、黄瓜、南瓜居多。无性繁殖的水生蔬菜计1538份,分属11个科12个属28个种和3个变种。其他以营养器官繁殖的蔬菜如葱蒜类、薯芋类和多年生蔬菜种质资源776份,分属70个种(李锡香,2006)。

表1-7 中国入库保存的蔬菜种类和种质份数

表1-7 中国入库保存的蔬菜种类和种质份数(续)-1

入圃水生蔬菜

入圃水生蔬菜(续)-1

如上所述,经过广大蔬菜种质资源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已把全国各地现存的较易收集保存的蔬菜种质进行了整理、繁殖入库和入圃。

关于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国内外都十分重视。目前,国际上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原地保存,就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下,就地保存野生植物群落或农田中的栽培植物居群,任其自我繁殖更新,如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建立的黄石公园。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很快,日本天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700多个,总面积560万km以上,占国土面积的15%以上,为亚洲第一;美国的天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10%左右;中国至1982年底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06个,面积39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04%,保护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李锡香,2004)。二是异地保存,是指将种子或植物体保存于该植物原产地以外的地方,主要形式有植物园、种质圃、种质库及试管苗库,还有超低温保存的营养体、花粉、细胞等等形式。

中国对蔬菜种质资源的保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低温种子库保存。国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品种资源研究所建立了温度在-18℃的国家低温长期种子保存库和青海省的复份库,进行种子的长期保存,蔬菜种子也入库保存;在国家级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建立了温度在0℃左右的中期库,进行蔬菜种子的中期保存,并供国内外交流应用,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有条件的蔬菜(园艺)研究所(中心)也建有中期库。二是种质圃。主要保存不能用种子繁殖方式保存的水生蔬菜、营养繁殖蔬菜等。在水生蔬菜的保存方面,中国“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在湖北省武汉市蔬菜研究所建成,保存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百余县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1700余份(含重复),它们分属于14个科30个种或变种(孔庆东,2005)。在河北省廊坊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了保存葱蒜类蔬菜、薯蓣类蔬菜、野生蔬菜和多年生蔬菜种质的“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圃”已保存了70余种蔬菜700余份种质。三是离体保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新建了一个25m的组培 *** 作间及培养室,2个约30m的离体保存库,库温分别为1~3℃和16~18℃。对收集的大蒜、生姜、百合等种质进行了复份保存。还探讨了大蒜和百合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技术,并获得了成功。大蒜茎尖液氮冻存后最高成活率可达100%,再生植株遗传性稳定。不同基因型大蒜种质茎尖的冻存后成活率有一定差异。大蒜分化芽冻存后最高成活率为50%。百合组培苗茎尖液氮冻存后最高成活率可达526%。相关技术已经用于有关种质的保存实践(张玉芹等,2004;王艳军等,2005;李锡香等,200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8480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