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他的概念也很简单--万物互联,也就是通过安装软硬件之后,都可以连接到一个大的网络当中的一切物品,那么这些物品连接为一体有什么用途呢,也就是物联网都有哪些用途呢?今天小编悟空就和大家聊聊此事。
物联网的用途非常广,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交通、物流、医疗、农业、牧业、安全等方面。
一、物联网在交通中的作用
自动驾驶大家都听说过吧,就是不需要驾驶员,汽车能够按指定线路进行运动的情况,汽车在无人驾驶的时候,可以自动识别路况,可以自行从出发点到终点运动,这种情况就叫做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实它的实现是依赖于物联网的,比如路况识别,当一切物体都连入物联网之后,什么时间,什么位置,有什么物体出现都有一个确定的信息,比如一辆汽车几点几分出发,几点几分到哪个路口,几点几分会在哪里与什么其他车相遇,都有一个明确信息,当物联网实现的时候,自动驾驶就会能够顺利实现,当然这个对实时信息的获取要求比较高,当一切物体都联网的时候,就是无人驾驶顺利实现的时候。
二、物联网在物流中的作用
物流包括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传递等环节,我们以配送环节为例,来说明物联网在物流中的作用。我们知道,现在人们通过网上购物的习惯已逐步养成,这就催生了送货环节的物流业的诞生,而全国各地物流包裹非常繁多,那个地点哪个时间段,有多少包裹可以同时递送呢,这个就可以通过物联网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某城市的某一个小区,明天要传送多少个包裹,其实可以通过物流信息平台来确定,也就是投送点的包裹可以划分到小区,统计结果给出之后,快递员只需要找到这些包裹,分装到同一个袋子当中,就可以一次性的将这些包裹递送给这个小区的用户。
三、物联网在医疗中的作用
当可穿戴设备连入物联网之后,这些设备测得的健康信息就可以传递给一台分析的服务器,这台服务器根据各个穿戴设备传递来的这个人的健康信息,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当这个人的身体状况出现不健康的苗头的时候,可以及时显示出来并反馈给这个人,当然如何身体有病况的时候,也可以将病情分析出来反馈给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及时的得到健康预警或者治疗建议。
四、物联网在农牧业中的作用
现在的AR、VR、MR的设备可以检测到植物的生长情况,再根据其他设备对植物的水分、肥料等的监测,可以清晰的知道植物的生长情况,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施肥,一目了然,到时,浇水设备会按植物需求量进行自动的浇水,施肥设备会自动的按植物的需求量进行施肥,这些就是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五、物联网在安全中的作用
现在的传感器比以前更加智能,比如你们家的燃气管道是否漏气,管道是否需要进行更换,无人机可以检测到林区是否发生火灾,自动驾驶过程中是否需要人工干预汽车运行等都会有清晰的数据展示。
以上就是物联网在交通、物流、医疗、农业、牧业、安全等方面的应用,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将会变的更加便利,人们对物联网的依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如果您想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从现在就开始布局物联网。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在一次临时受命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平台侧业务方向的调整,通过业务数据作为核心指标进行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负责的团队也面临过诸多实际的问题,最终也完成了业务落地,并且实际业务数据与预测模型基本吻合。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如何以用业务目标的思路来赋能产品,回顾这段时间,发现在产品设计与落地方面得到了更多的进步。
在复盘时,发现有时候不需要走那么多弯路,只不过自己原有的思维惯性会拉扯住自己的脚步,其实有时候换一种业务思考模式会让自己在这条路上走的更加舒坦。
接下来本文会以三个部分对整个业务进行贯穿,从如何想,到如何做,到怎么做。本文的最核心是如何想。想明白了,方向对了才能尽全力去释放产品力。
产品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你去制定,在很多公司下,都是向下管理传达,所以产品方向有时候就是被动接受,然后根据上级传达的指令去做事。
但是恰恰在这种长期的拿来主义下,很多产品丧失了自我判断能力和成就感, 这个就像你在工作的过程中,你完成了很多的任务,但是你并不知道你做的任务实际意义是什么?
即使需求/任务上线了,你也发现实际用的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或者实际效果并没有那么好。
那么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问清楚自己,这件事做了和不做有什么本质区别?
比如当老板需要你在商品详情页面加一个Facebook转发功能时,你的心里肯定是觉得这件事很容易,只是加一个分享转发的按钮而已,你会觉得不是很简单吗?然后啪啪啪一顿 *** 作流程原型一天内出来了。然后一顿评审前后端测试UI一周内给你整上线。
然后上线后,没人用这个功能,然后你会发现,原来你只是做了一个需求,并没有将做这件事的原因想明白。
那你可能会觉得,不就是加个分享功能,毕竟是老板要做的功能,肯定要做啊。做完的结果好不好你并不用负责,因为这件事是上级交代的。
那么你就会陷入一个死胡同,那就是执行思维,中国有句老话,叫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穷。”
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简单扼要说明了世间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果你陷入了执行思维,那么你会不停地做事,每件事只需要明白最表层的含义。
比如上文中的分享功能。表面上老板是希望在商品详情页加一个Facebook转发功能,那么你肯定会想到,分享功能本质就是为了传播商品,从不同渠道给商品带来流量的加持。
那么这里只是第一层,做产品,每件事都可能像洋葱一样,一层套一层,无限套娃,每件事都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转发只是为了带来流量,那么流量只是第一层,流量的背后是什么?流量的背后是为了更多客户,更多客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转化客户?转化客户后面还要提升客户的LTV。
一件事要明白最深处的意义,如果你做了分享转发功能,平台的流量就会提升一个指数级,那么你必然是可以放心大胆去做。但是如果你连现在的商品详情页平均PV是多少都不知道,那你怎么知道未来上线功能后的实际价值呢?
在很多时候,最起码我们要先了解方向,比如做分享转发的功能时,我们就需要多问一句:“做了后你希望实现什么效果。”如果对方说的是,更多的客户进入商品详情页,那么重点就是流量,那么方向就是流量,除了分享转发外,你可能考虑更多的是引流后的留存。
你需要就要去深入了解,目前的业务方向上有什么问题,比如我们需要流量,那么目前的客户转化就没问题吗?如果目前我们的注册转化率是10%,每天进1000个新客户,最终转化100个客户,如果目前我们的成交转化是5%,那么最终能成交5个客户。
那么如果我们要加流量,目标是每天从1000个新客户涨到1200个客户,20%增长率,那么20%增长最终到成交转化是多少呢?是1个客户。
作为产品,我们要明确方向,如果你要实打实的立竿见效的效果,客户增长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向,但是客户增长的同时,同样重要的是平台客户的ROI。那么如果你要看最终转化客户的效果,客户的增长并不能给实际转化带来影响。
客户的增长可以带来量变,但是无法带来质变,转化率上依然是不变的5%。如果你要的是流量,不需要对转化负责,那么你就扎扎实实瞄准流量方向使劲。
但是如果我们要针对的产品方向是平台的转化,那么就要针对转化进行业务设计。
比较遗憾的是,这件事多数人都会做错,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会以尽快实现,尽快落地作为自己的目标,所以,我们自己思考深度不够,那么最终我们还是要为结果负责,往往这个时候就需要多问自己几句,避免说的多而倾听不足,做的多而思考不足。
想明白代表找准了一个方向,说实话,方向不一定是对的,但是至少在思考过后,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底气说这件事是有意义的。
那么既然决定了一个方向,接下来就是怎么去做,因为我们的主题是以业务为导向,那么要明白,我们是以产品作业务驱动去做事。
那么我们就要先明白没有产品支撑的业务是如何运行的,因为不是每个业务都需要有一个产品在支撑的,一个从0到1的业务,在开始之初,是可以通过线下或者其他IM工具进行全链路的执行。
那么如果你还不熟悉这个业务,那你就要深入一线,自己去尝试以这条业务线的基层人员去接触这个业务流程。说实话这个过程挺痛苦的,因为你要在一个陌生环境摸索一套新流程。但是这是了解业务必须做的一件事。
接触业务时,要拿到每个业务节点,因为每个业务节点都可能会出现成本和利润,然后在每个业务节点将现在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后续汇总。
在深入业务流程时,有时候会有个错觉,觉得这个业务很烂,不管是从现有的流程上还是盈利模式上,完全看不到未来前景,有时候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没意义的事。这种时候需要先把这种情绪放平,先把手上的事情做好,虽然东西很差,但是自己心态放好,告诉自己,可能是刚开始,亦或者自己还没明白目前业务对于企业的整体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先唬住自己,不应该什么事情都在刚开始就抱有负面观点。
接下来当你知道这条业务流程是如何运转后,那首先要考虑并不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优化,如何迭代。
我们本身不是做业务的人,而是做产品的人,我们要站在产品的角度上考虑,目前的业务流程是否合理。
比如在一条已经运营了2年的业务线上,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我们的业务员需要帮助客户在各大电商平台找商品,找到商品后会将商品手动加到我们的平台,在商品数据加入到我们自身的平台时,我们需要对这个过程存在三道人工审核,包括商品的添加,一共四道人工审核工序,人工审核工序做的事情基本一致,都是在审核商品的数据是否符合平台标准。
那么按照上述业务模式,你肯定不能直接说这个流程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公司为什么还会容忍这种问题的存在。但是这个业务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是肯定存在提升空间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现有的问题切入,既然运营了一段时间,那么肯定会存在问题,了解现有的问题,然后基本现有的问题分析业务环节的必要性。
实际上,从企业发展层面,我们产品可以做的无非降低成本或者提高产能,以这两个角度去看现有的问题。
当产品沟通调研过程中确认了方向,想明白要做哪些事之后,接下来就更要明白要怎么去做,不管什么问题都会有值得思考的价值,所以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刨根问底,找出直接与最终的业务数据挂钩的问题,然后去解决它。
如果从执行层的角度来说,多数情况下大家会选择换位思考,也就是与业务方进行换位思考,从业务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痛点。
实际上解局的关键需要用数据驱动业务,用数据驱动业务的核心是需要明确业务方的问题,在我们想明白怎么做之后,就要设计方案。,
当你想从产品角度来解决业务问题时,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先抓住一个点来做,如果从一个平台业绩来说,光一个成交转化就可以分成交率、成交金额、成交周期等等指标。所以需要抓住一个点。
比如一个平台每月有新客户10000人,成功激活的客户有20%,也就是2000个人会激活成功(下过一单),最终成为忠诚客户(下过十单以上)人数在2%左右,那么每月就会有40人。
那么这个情况,我们要以数据作为业务驱动力,那么就要将数据拆解出来,每个指标都很重要
这里就是公司的效益,如果我们的客户开发业务团队有30人,人均基础月薪在4k,那一个月将会投入12万的成本,将会产出多少效益呢?2000个下过一单的客户,如果平均客单价在¥50,最终产出10万,40个成功忠诚转化客户中,如果即使人均产出¥1000,最终新客户产出在14万,那么这里仅仅是销量覆盖了人工成本,并不是利润覆盖。
那么这里的人均产出67个左右成功激活人数,1个成功忠诚客户,从数据层面来看,整个业务数据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你会怎么做?
这里要回到我们上面讲的,摸清楚自身的产品方向和目的,我们到底是要望哪条路上走,从哪个方向去解决问题。
确认我们的大方向是客户转化,那么在客户转化层面,我们可以提供什么解决方案?
最直观,我们就是要做业务,把环节一个一个撸出来,这就是想清楚要怎么做,但这不够,比如一个客户开发团队的业务,业务本身很清晰,任何一个业务的环节都具有不可复制性,选哟针对性出解决方案。
由于与业务流密不可分,实际落地时会有两种思路,第一种就是重构流程,第二种就是调整业务细节。
重构业务流程是需要有3个必备因素
为什么要有这三个必备因素?如果你要重构业务,那就要有首先我们要有业务支持,就是这件事是有人认可的。第一种需要有强有力的推手和目的,并且对最终成效有明确的数据支撑,可以理解成不破不立。其实如果没有存在一定必要性和决心,第一种思路断然不是一个好选择。
第二个必备因素其实是底层业务逻辑,只有把现状数据和最终落地数据说清楚,才能动员团队其他成员,实际上,业务数据繁多,清楚找到团队发展中核心指标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因素就是需要自身的资历能力背书,如果你要重构,这件事你的能力可不可以支撑,如果你刚来这个公司没一个月,贸然提出这种想法,很有可能被划入无知的范畴,无论是老板还是团队成员的印象分都会下降。
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就无法承担后果,因为你对于公司的价值有限,但是造成的问题是无限的。而人都是利己的,大家都怕担当责任,因此会本能推卸。那么你所要承担的后果往往是最严重的。
所以基于上述考虑,目前很多人都会选择第二种,因为第二种思路更保守,只是在原有的流程上调整,一来影响面有限,造成结果有限,二来不会涉及太多人的利益,不会否决过去人的成果。
低风险伴随而来的是低收益,那么低收益代表什么,低收益可能在长期的产品发展中,几乎很难感知到明显的效益,当一点一点调整的过程中,很容易偏离方向。
在一开始方向敲定好后,在长期的产品设计过程中,方向是需要调整的,前期不一定是100%对的,所以需要调整,因为存在调整,所以最初和最终的方向也极有可能产生偏差。那么我们可以如何控制这类风险?这里可以有几个小方法:
控制每个环节落地,不以牺牲质量保证速度的形式落地;
每个迭代紧跟目标,控制每个迭代的模块内容保证步伐一致;
引导老板或决策人的方向,上下方向统一,防止突然转向;
无论是第一种思路还是第二种思路,重要的是围绕产品方向在做实事,解决问题,而前期对目标的把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落地的质量。如果你正好有个无从下手的产品,别着急去落地,先想好解决了什么问题,实现了什么目标,落地后能带来什么改变,再去尝试实现。
以为内容皆是在摸索业务打磨产品的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在我看来,业务逻辑非常重要,如果要在产品设计中作出实际效益,就要理解业务。
当然,该篇文章没有具体拆解如何重构流程和调整业务细节,关于这一块细化内容我们将会放到后续的文章接着拆解,敬请期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