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县杨氏家谱

郧县杨氏家谱,第1张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华人尊宗敬祖、追根溯源的美德,自2007年始至2009年初,历经两年,《梅铺杨氏总谱》经数百人之劳作,终于修成。真是可喜可贺!
二00九年三月二十八日,梅铺杨氏祭祖仪式暨郧县梅铺杨氏总谱发行大会在梅铺杨营举行,共有200余杨氏家族代表参加,盛况空前。
图为发行会现场
梅铺杨氏播迁分布与官宦轨迹 
播迁分布 杨德,祖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岭西村,明朝洪武年间携妻儿自原籍迁徙到郧县梅铺滔河里,即现在的杨庄子、李家沟一带,开荒种地。长子贵招亲初住蔡沟,次子真招亲初住李家沟,三子和给予一个叫自良的人养育,四子清送给张沟胡姓。到三、四代家运渐兴,杨德故后择葬邵家沟西地,即现在的杨营学校后坡,始祖母张氏故后葬地不祥,后迁葬于邵家沟地南,四个儿子都迁住于邵家沟,长、三、四子故后随母茔而葬,次子故葬榆树岗。后代大都以二世祖初住地为中心繁衍播迁,最后形成了各村落杨氏支系家族。
梅铺杨氏以二世祖分为贵、真、清三大支系,具体分布:杨贵支系以盘道营为中心播迁分布于解板沟、西寺一带,已繁衍23代,解板沟13世以上老坟、西寺9世以上老坟在杨营和盘道;杨真支系以李家沟为中心播迁分布于杨营、西湾、杨庄子、杨家山、李家沟、杨洼、小杨营一带,已繁衍24代,前13代前老坟大体分布在杨营和李家沟、杨洼一带;杨清支系主要分布在杨洼、张沟、杨湾、李家湾、汪沟、郑家垭凤凰山一带,已繁衍24代,前12代前老坟大体在李家沟、杨洼一带。
官宦轨迹 梅铺杨氏官宦世家,郧东望族也。这句话流传了好几百年,今而终有定论。
杨德于明洪武年间避难徙郧,初到此地,一无所有,四至八世子孙显达,第七至九世出杨昌,官至奉直大夫,妻李氏为皇封诰命,长子谌然历任布政司道台,萧然、豁然为礼部儒士,闺女们具嫁名门,在明万历前后红及一时,成为当时官宦世家;受其带动和影响,族人中县令、国学、监生、秀才、邑庠、庠生济济。梅铺杨氏因有了他们而成为郧东望族。明代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淅川县老城人士彭凌霄万历年撰写的《杨母李氏墓志铭》以及《西寺杨氏的辈谱诗词》可证。斗转星移,明王朝被清朝取代,杨氏从此由盛趋衰,官宦后裔回原籍、逃深山,“栖士”的地名是与当时的政治避难有联系的;关于杨氏不少先人的碑文中有“皇清待赠”字样,有一说:“同一时代的死者各用‘皇清’与‘皇明’的刻文,或者反清复明组织领袖碑上被刻上“皇清待赠”的字样,都说明了当时杨氏政治波折。到清中后期和中华民国时期,梅铺杨氏中虽出了不少的国学、监生、秀才、邑庠,但终未超过明代前人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氏后人如雨后春笋,人才济济,共出厅级、处级、科级、村级干部,博士、教授及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革命烈士、劳动模范、经商成功人才等172人。我杨氏历明朝、清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逃难,出高官,到今日的人才济济,无不显示我杨氏顽强与辉煌。
《梅铺杨氏总谱》修纂问世,即将与族人见面,这是我们家族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庄重大事。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我谨以家族一员的身份,向家谱衷心祝贺!
中华民族之家,杨姓为当今六大姓之一,人口约二千八百多万。梅铺杨氏从先祖杨德到如今,历时六百多年,已繁衍二十余代一万多人,期间迁居各地,繁衍生息,遍布梅铺全镇、全县、全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无论是务农、做工、行医,还是从政、经商、教学大都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干事业。他们中人才辈出,涌现了很多志士名人和先进模范人物,留下了不少富有教育意义的感人故事。他们用辛劳和智慧谱写了一部家族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发展史,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梅铺杨氏总谱》洋洋数十万字,从古至今,溯源迁徙,分章节,有层次地记叙了梅铺杨氏家族的来龙去脉,辈代关系,地名故事,乡土人情,详细而真实地统计了人文概况,与图籍碑文等融为一体。并且经过搜集综合,集思广益,统一了辈谱词字,为后人起名提供了家谱规章。修纂者们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作风,追求真实,真诚奉献的精神,值得称道。《梅铺杨氏总谱》是一部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姓氏宗谱。它的出版,不仅为梅铺杨氏家族寻根问祖,提供信息,相互联络,共谋发展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
现在,古老而文明的伟大祖国,已经走上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正在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我们要纪念先祖,传承中华文化,激励后人,弘杨氏族精神。在和谐的社会大家庭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共创辉煌!
杨振敏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于十堰
寄 语

承蒙家谱修纂委员会邀写谱辞,盛情难却,写点感想,以示祝贺。
梅铺杨氏虽有《杨氏谱梅铺总卷》简本、《杨氏家谱解板沟卷》、《杨氏家谱李家湾卷》,但由于文化原因,梅铺杨氏家族没有一部完整的总谱,实在叹惋。我们该为家族作点什么……?
我在梅铺镇政府工作近二十年,对梅铺风土人情、杨氏族情比较熟悉,加上杨秀福又对谱学知识钻研深邃,我俩经常在一起切磋,于是萌生了修纂梅铺杨氏总谱的想法,经联络、了解家族主要成员的意见,大家非常赞同,从此拉开了修纂梅铺杨氏总谱的帷幕。
我已经年近六旬,但修家谱精神百倍,在修纂过程中,城乡联络宣传、收集资料,动员族人捐资、策划印刷标准,研修家谱内容,投入了大量精力,每每子夜入眠后,神游于古今资料及有关事情中,忽生一念,则披衣而起,或起草思路,或核查书典,或打开电脑审阅材料,瑟瑟寒冬,身冷而心热。
春去冬来,又复一年,梅铺杨氏总谱即将与族人见面,谈点看法,与族人共勉。
一、团结合作精神值得颂扬。本谱捐资近千人,有400余人参与修谱之中,特别是振敏大哥时时撑控;秀福、保成对家谱修纂求真务实、严格把关;宗敏、本龙、林山、澄宇、本钦、本光、林耀、杨瑞、本敬、本君、本社、新安等长辈大力支持;凤森、国华、海珠、孟军、德钦、秀礼、保富、庆选、雪会、荣涛、万胜、新慧、宗华、忠林、国强、伍科、建国、志国、国成、保国、周林、新海、新保、海龙、新波、新廷、秀成、守英、守明、守敏(杨湾)、发林、发胜、建玉、战报、俊杰等鼎力合作;新义、杨勇、群峰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杨氏女婿中何文章、王正清、刘胜无私奉献。他们精神值得颂扬。
二、家谱内容丰富,值得研读。一是家谱二章、三章、七章、八章写出了梅铺杨氏的人气、精神、文化传统;二是家谱四章、五章中的辈谱对照表、世系图表,理清了辈代关系,记述了当代人姓名、生故年月日、职务、职称、文化、住址,为后代人寻根问祖架起了一座桥梁;三是家谱二章的杨氏溯源、六章碑碣史证、九章修纂经过,此中文化价值不菲,品味本谱,值得研读。
三、家谱博古通今,值得收藏。《梅铺杨氏总谱》是始祖杨德发展到现在二十余代修纂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家谱,全书史事记叙跨越600多年,统一辈谱字从始祖杨德记起60字,循环使用,永远传承,家谱入注了梅铺杨氏近万名成员的简介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实为传家之宝,值得收藏。
总之修纂家谱感悟颇深、颇多,兹不多叙,相信族人读起本谱有回家的感觉,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

杨荣福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家谱敬铭

《杨铺杨氏总谱》问世,众志成城,深表感荷,谨为敬铭。

先祖从远古洪荒中走来,高塬黄河兮蕴动着血脉。今世近三千万杨氏儿女,华夏五岳兮高扬着魂魄。
明德祖从渭南饥馑走来,励衍六百余年二三十代。风雨播撒一万余众后裔,炬燃豫鄂山川流光溢彩。
自愧吾生鲁愚庸庸无为,共喜族谱宗亲殷殷情怀。拜享祖祠血缘精神盛宴,福荫鱼鸟蝶花天地大爱。
庆我族皇皇兮中华巨姓,立天地赫赫然万世永戴。鉴史砺志兮贤毅雍后辈,才上天然居居然天上才。
杨澄宇
二OO八年 金秋 于十堰

在历时两年的修纂梅铺杨氏总谱过程中,编辑委员会主要成员对发现的61块碑碣碑文进行了认真解读、研讨,对本族的历史信息资料,包括之前的家谱文字资料,进行了广泛搜集、整合,去粗取精,雕凿锤炼,四易其稿,终于在2008年12月27日完成了《湖北郧县梅铺杨氏总谱》书稿。
本书记述了自明洪武年至今的本族史事,明晰了迁徙分布情况,理清了辈代亲缘关系,统一了60个“辈谱”字,定论了官宦历史轨迹,总结了杨氏传统文化。它是一部反映郧县梅铺杨氏家族不断发展的史学著作,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料价值,很值得族人珍藏和阅读。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本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修此史,由于年代久远、经历代战乱,前辈先人积存的史料及文人笔记类存世者极为有限,故只能以仅存或已发现的一些碑文为依据加以考证。因此,在书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世系断代问题,仍未知的部分家族历史问题,等等。我认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遵从的原则是:之前的有关本家族“家谱”版本内容应该以此《总谱》版本内容为准,此《总谱》版本内容以客观历史事实为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有了新的或更多资料(例如碑碣)的发现,到那时可能就会弥补此书的不足,或纠正其可能还存在的错误。这是我们全体族人应抱的辨证唯物历史观的态度。
本次修谱,参与族人达到400余人,其中主要参与修纂人员有80多人,编辑、写作人员有20余人。在两年中,总谱修纂委员会召开各类专题会议15次,各支系召开专题会议80多次。修纂本谱,投入资金(主要是族人的捐资、捐物)1309万元;参与人员的无偿劳动价值,按现在劳务市场的一般价格计算,有30万元;共计约4309万元。由此可以看出:本书投资不菲。在此,愿后人铭记为总谱成功修纂而做出了重要智力贡献和财力贡献的族人们。
今年六旬有余的我,自始至终参与了本总谱的撰写和编辑工作,是主要编纂人员之一。在《湖北郧县梅铺杨氏总谱》修纂成功之时,我感到十分高兴。赋诗一首,以示祝贺:洋洋洒洒家史卷,记录杨氏六百年。杨德始祖源渭南,明朝洪武徙郧县。艰苦创业垦荒田,聪慧勤劳建庄园。子孙仁孝族兴旺,世代厚忠国泰安。崇尚教育俊杰多,贡献社会人才贤。中华盛世正逢今,本族繁荣应发展。鼓励后生树雄心,飞翔云天立志远。借鉴以往益万代,修纂家谱和谐篇。

杨保成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   (只能插入一张- -!给你附一张图看看吧)

20世纪90年代,郧县柳陂青龙山“石”现天惊的考古大发现——中生代白垩纪古生脊椎动物恐龙蛋化石群的出现,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继之“石”现天惊的是郧县梅铺镇东南的李家沟实施平整土地施工过程中出露恐龙骨骼化石群。

自然界里的生物要形成化石,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需被深层掩埋,二是需要含碳酸钙的水浸蚀,再是石化时段最低需万年以上。柳陂镇青龙山出露的白垩纪恐龙蛋化石即是在这种地质环境下形成的,这些蛋化石成为化石后又经过地壳内外营力的作用,出露在浅地表层里。

郧县柳陂镇青龙山李家沟村、贺家沟村一带,面积达2平方公里,涉及二座山五道梁子的区域内地层中出露极为丰富的恐龙蛋化石群。

1994年秋冬,河南西峡桔子商人到郧县柳陂青龙山买桔子,车行至青龙山山腰,车陷落路坑之中,在捡石头垫车时发现路旁不远处沟内有圆形“石蛋”,与他们西峡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极相似,于是不动声色的拣了两个“石蛋”装入车中。回去后不久,桔子商人便托人在青龙山以几角钱的价格进行“石蛋”收购。这一收购便引起青龙山居民的好奇与疑问,自然把眼光亦放到了自己的房前屋后以及周围山坡裸露的“石蛋”上。

青龙山“石蛋”能卖钱的消息不胫迅速传开。1995年4月,引起县领导的重视,且由从中国地质大学下派到的科技副县长将“石蛋”标本带回地质大学鉴定。并责成县文化局和县博物馆进行现场调查,并将信息传递汇报到十堰市文化主管部门。

市文化局领导、毕业于厦门大学考古专业的陈河清和时任十堰市博物馆长的我亦随即来到青龙山现场踏勘调查,并在浅地表层上采集到整体或半整体的“石蛋”标本20余件,有的标本上附着的蛋壳明晰可见,且具有出露地层浅、层位多、面积广、化石群埋藏丰富等特点。认定属恐龙蛋无疑。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对送鉴的蛋化石标本进行鉴定后,认为是白垩纪恐龙蛋化石,并来到青龙山实地察勘并确认。

市委、市政府于1995年5月18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正式透露了这一重大发现。之后,媒体相继广泛报道。

我国发现恐龙蛋化石的省份有十几个。发现的究竟有多少恐龙蛋化石呢?1980年代《化石》杂志刊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蛋专家赵资奎先生的文章说,当时我国的恐龙蛋化石完好的估计有360多枚,到1980年代后期在广东始兴出土了量多的恐龙蛋化石,保存完好的有200多枚。到1990年代河南三县(内乡、西峡、淅川)发现了大量恐龙蛋,仅西峡一号坑就挖出5000枚。而郧县青龙山一带恐龙蛋化石群,仅裸露在地表的恐龙蛋即有数千枚。

随着对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产地保护工作的进展,已显露出的蛋化石埋藏多,层位丰富、窝状堆积迭压富聚,每窝数量由数枚十几枚、乃至最多的达六十一枚。如此富聚的恐龙蛋化石群可谓举世罕见,堪称世界之最,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奇迹。

地质专家称:“这一罕见的地质遗迹,是地球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海外报刊惊叹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全球最完好,规模超西峡”。

当前对恐龙蛋蛋科的研究是通过切片排列规则分为圆形蛋、树枝蛋、蜂窝蛋等……国际上共发现8种,中国发现7种蛋科,而郧县青龙山蛋壳的切片研究,即发现有5种。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产地以其独特之处,为国内外地质和古生物学界研究恐龙生活习性、繁殖及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与地质资料。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的进化以及探讨恐龙蛋化石的系列分类与演化,对探索地球上恐龙大批死亡灭绝的原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恐龙,这支庞大的古生脊椎动物群曾称霸地球。自1822年英国青年乡村医生曼特尔发现首枚恐龙牙齿化石以来,这类动物的化石愈来愈多地被发掘出来。

这类古生动物很不一般,它们身上有些特征是爬行动物所共有的,而另外一些特征却完全是它们独有的。它们是蜥蜴型爬行动物但又决不是大型的蜥蜴类。为恐龙命名的查理德欧文亦是英国人,同曼特尔一样也是位医生,他后来放弃医学成为一位专业的解剖学家。恐龙的命名是用拉丁文写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后来被日本学者在翻译时笔下生花被译为“恐龙”。恐龙的称谓就这样叫响了。但这种称谓与叫法只是在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欧洲国家仍称为“恐怖的蜥蜴”。

1992年7月,郧县梅铺镇东南李家沟实施炸山平整土地,在施工过程中几位农民挖出了一根动物腿骨形状的“石头”,长约45厘米,一端直径有10厘米,另一端有15厘米。紧接着在毗邻的15米远的两处,又挖出两根腿骨和几件脊椎状“石头”,这些“石头”都比骨头要重许多。

这几位农民谁也没想到这些“石头”的出现,引发了“石”现天惊的“龙、蛋”共生地的考古大发现。

7月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两位教授闻讯后来到梅铺,经过两天的调查试掘和标本取样,除获取有动物化石外,还采集到恐龙活动地质时期的沼泽湖相泥沉积化石。他们认为出土的动物化石系恐龙骨骼化石,地质时代为6500万年至1亿4千万年的白垩纪。且认为梅铺化石分布范围达3平方公里左右。

8月,中科院赵喜进教授(恐龙研究专家)和黄万波教授(古人类学专家)来到梅铺镇,对化石产出地进行实地踏勘以及对地层堆积状况进行调查,并对集中的化石进行分类鉴定,确认梅铺镇化石产出地的化石里有至少一大两小的恐龙的部分骨骸化石,并确认为是鸟脚类恐龙骨骸化石。

而后,受郧县博物馆的邀请,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十堰市博物馆、郧县博物馆三家考古单位对李家沟恐龙化石产地进行了为时一个多星期的科学发掘,又获取肢骨、肋骨、脚骨、脊椎骨、胫骨、肩胛骨等化石60余件。后因县里依据地矿部门意见,认为该化石产地属地质遗迹,应移交给地质部门来进行发掘工作。

三家联合发掘工作终止后,将化石标本留在镇政府集中以利汇集整理。此后,发掘汇集的化石,经整理、研究、归类,梅铺镇恐龙化石产地的化石修复了三个个体的恐龙骨架,李家沟西坡1号采坑出有两个个体:一个是以郧县命名的“郧县龙”,以示对郧县恐龙化石产地的纪念。

这是出土的第一具较完好的恐龙骨骼化石,属于蜥臀类恐龙中的蜥脚亚目巨龙科,是一种植食性恐龙;另一个个体是单棘龙,长6m,宽1m,高35m,属于鸟臀类禽龙亚目肉食类恐龙,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还有一个个体巴克龙,出自李家沟村东坡4号化石点,它属于鸟臀类恐龙中的禽龙亚目鸭嘴龙科巴克龙属。成年的巴克龙体长一般在8米左右,体重1—2吨,它们生活在白垩纪早期,是一种植食性的恐龙。

再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郧县梅铺紧毗李家沟化石产地的草庙岭一带调查发现恐龙蛋3枚,郧县博物馆存留有一枚。即郧县梅铺镇成为恐龙与恐龙蛋集于一地的化石产地。这一龙、蛋共存的地质遗迹是极其罕见的,如在我国盛产恐龙骨骼化石和足迹化石的四川自贡市大山铺,埋藏有大量的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化石,已发掘面积数千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已发掘出大小恐龙个体200余具,被誉为“世界奇观”的恐龙公墓里却一直没发现恐龙蛋化石。郧县梅铺龙蛋化石共存的现象可谓湖北省首见,国内罕见,国外少见。

恐龙的研究内容很多,他们的形态和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地史分布和地理分布、起源和演化及灭绝原因要研究;它们的生活环境和尸骨的埋藏环境也要研究,此外还要弄清楚他们在动物学中的位置等。恐龙是一种古生物,科学家研究古生物有两大目的;一是为生物学服务;一是为地质服务。从古生物学角度看,研究古生物可以使人们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从而深入地了解地球历史的真面貌;从为地质服务角度看,古生物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划分地层,进行地层对比和确定地层时代且为找矿提供重要线索。同时古生物还是地质学家研究古地理、气象学家研究古气候的重要依据。毋庸置疑,郧县梅铺龙、蛋共存化石产地提供了见证古地理古地史以及古生物实物资料依据,具有重要的科研作用与价值。扩展阅读:>

恐龙蛋化石是国家特级文物。

1、恐龙是卵生动物。恐龙蛋化石就是恐龙的卵经过长期地壳演变所形成的化石。

2、恐龙蛋化石是非常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最早于1869年发现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白垩纪地层中,由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的数量不多。所见到的一般都是蛋的钙质外壳,极少发现保存有某种恐龙胚胎化石的蛋,很难判断所发现的蛋化石是由哪类恐龙产的。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有关恐龙蛋化石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取得重要的进展。

郧县在夏时,为豫州之西域。
商时,武王伐纣,联合庸、卢、濮、蜀、羌、髦、微、彭等方诸国。郧县西南境内有渚河,古称“庸水”,属庸国辖地。
西周时期为周的疆域。春秋时,楚子伐麇,至于锡穴(今五峰辖地),故为麇国故地。后楚师灭麇国、绞国,郧县境地遂属于秦。
秦统一六国后,隶益州汉中郡。汉因秦制,锡属益州汉中郡,于郧县境地置长利县。[2]
西汉长利有“郧关”,与锡并属汉中郡。东汉建武六年(30年),长利并入锡县,仍属汉中郡。
三国时,郧县属魏兴郡。魏在锡立堵阳县(今县西25公里处韩家洲)。晋太康四年(283年)析锡县复汉长利县。太康五年(284年),改长利县为郧乡县,属魏兴郡,县境内魏兴郡的郧乡县属地,隶荆州。
南朝,郧乡县属梁州魏兴郡。齐时,分魏兴郡,东境属上庸,郡北境置齐兴郡,又分郧乡县置齐兴县,为齐兴郡治,领六县,在县境为齐兴、郧乡二县,属梁州。梁太清元年(547年),于梁州齐兴郡置兴州,改齐兴郡为南始平郡,后复改为齐兴。兴州所领在县境为齐兴郡的郧乡、齐兴二县。为广福郡所领广福县。广福当分齐兴置,而郧乡为兴州及齐兴郡治所。又置郧州,所领郡县无考。西魏改梁兴州为丰州。
隋废广福郡,改广福县为安福县,与郧乡县同属豫州淅阳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南丰州,领郧乡、安福、堵阳三县。堵阳当分郧乡置(在今郧县内),又分郧乡县置长利县(在今郧西县境)。武德八年(625年)废南丰州,以郧乡、堵阳、安福属均州。唐贞观二年(628年),省堵阳、安福二县入郧乡,并省长利入郧乡,废均州,以郧乡县属淅州。贞观八年(634年),废淅州复置均州。郧乡县属均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均州为武当郡。唐乾元年(758年)复为均州,隶山南东道。
宋时,郧乡县仍属均州武当郡,隶京西南路。宋末省上津县入郧乡县。
至元十四年(1277年),郧乡县改郧县,属均州。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复置上津县。成化十二年(1476年),于郧阳城置郧阳府,又分郧县南门保置郧西县(即唐时长利县故地)。于是,郧县疆域与其他5县合为郧阳府治,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布政使司为湖北布政使司等,郧县属湖北布政使司,直至清朝灭亡。
民国时期,郧县先后隶属湖北省襄阳道郧阳府、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3年(1934年),改属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6年(1947年)12月30日,郧县城解放,时属豫陕鄂第四专署(两郧专署)。
1950年3月,划归湖北省建制,隶属湖北省郧阳专员公署。1952年12月 ,郧阳、襄阳专署合并,郧县改属襄阳专署所辖。1965年6月,恢复郧阳地区行政公署建制,郧县复归郧阳专署。1994年9月29日,郧阳地区行政公署与湖北省十堰市合并,实行市县体制。郧县隶属十堰市所辖。
2014年9月9日,撤销郧县,设立十堰市郧阳区。
2014年12月17日,十堰市郧阳区正式挂牌成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8892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