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有效的融合起来,并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起来的,具有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特征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系统。
城市智能交通是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地应用于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以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使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起智能联系,借助系统的智能,车辆可以在道路上安全、自由地行驶,靠智能化手段将车辆运行状态调整到最佳,实现人、车、路的和谐统一。研究表明,采用智能交通系统(ITS)可使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二至三倍,可使交通拥挤降低20%-80%,停车次数可以减少30%,行车时间减少13%-45%,油料消耗减少30%,废气排放减少26%,交通事故可以成倍地减少,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智能交通形成一个系统概念,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智能车辆道路系统(IVHS,1992 年)、欧洲高效安全欧洲交通计划(PROMETHEUS,1986 年)、欧洲车辆安全道路结构计划(DRIVE,1989 年)日本的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1995 年)。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服务、管理与控制,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以解决日趋恶化的道路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
美、欧、日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也是世界上ITS 开发应用的最好国家。从它们发展情况看,ITS 的发展,已不限于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交通污染等问题,也成为缓解能源短缺、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安全的战略措施。
中国ITS 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1988年北京市从意大利引进了两套电子监控设备,开创了我国城市交通领域使用电子监控设备的先河,随后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科技部、交通部的组织下,我国交通运输界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跟踪ITS技术,并取得了长足进步。1999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交通部、科技部的组织下,该中心完成了“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国家基础性科研项目“中国ITS标准体系框架研究”、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智能运输发展战略研究”等一批关系中国ITS发展的重点项目,为我国顺利实施ITS 打下了良好基础。
2、中国城市智能交通业的不同应用领域分析
目前,智能交通在我国主要应用于三大领域:
(1)、公路交通信息化,包括高速公路建设、省级国道公路建设公路交通领域
目前热点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公路收费,其中又以软件为主。公路收费项目分为两部分,联网收费软件和计重收费系统。此外,联网不停车收费(IETC)是未来高速公路收费的主要方式。
(2)、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
兼容和整合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服务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因此,综合性的信息平台成为这一领域的应用热点。除了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一些纵向的比较有前景的应用有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电子警察、车载导航系统等。
(3)、城市公交信息化
目前国内的公交系统信息化应用还比较落后,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也是方案商可以重点发展的领域。在地域分布上,国内的各大城市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对于智能交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
3、中国城市(道路)智能交通业的竞争分析
目前,中国智能交通业的各环节均处于起步阶段,行业集中度不高,且区域性较明显,整体上呈现规模较小的竞争格局。城市智能交通行业各个环节涉及企业众多,截止2010年底,国内智能交通行业领域约有2000多家企业。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交通状况的差异,对城市智能交通产品及服务需求的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加之全国统一的标准体系目前尚未建立,导致城市智能交通业在发展初期形成各地区市场相对独立的局面,造成行业内企业数量较多、规模普遍偏小的现状,多数集中于模块产品生产及工程建设阶段,使得细分市场众多,市场的集中度较低,整个行业中没有处于绝对市场领先的企业。
从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拥有核心技术优势的综合型业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面向各类厂商和业主,提供相应智能交通产品、解决方案及工程建设及后期运营维护服务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具有较为广泛的客户基础和市场范围将在整个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随着市场进一步规范以及业务的整合,市场资源也将逐步向该类企业集中。
4、中国城市(道路)智能交通业的市场规模及市场前景分析
中国城市(道路)智能交通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进二十年的快速发展,行业复合增长率一直保持在在20%左右。2010年交通运输部原则通过“十二五”四个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高速公路联网建设,将智能交通列为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盛霖指出“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状态感知和安全运营、集装箱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提高公路水路出行的公众信息服务水平“。目前交通运输部已经启动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现代交通运输策略研究两个重大研究项目,为未来5-10年发展思路进行谋划。
预计未来三年间,城市智能交通业将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伴随城市智能交通业对提高城市道路交通效率、解决交通拥挤、确保运输安全、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各级政府部门对其越来越重视,同时不断出台一系列政策加以扶持。随着国家“十二五“交通规划的出台,预计2011—2013 年,中国城市(道路)智能交通行业投资额预计将继续快速增长, 2013 年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4595 亿元。 #高二# 导语只有高效的学习方法,才可以很快的掌握知识的重难点。有效的读书方式根据规律掌握方法,不要一来就死记硬背,先找规律,再记忆,然后再学习,就能很快的掌握知识。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物理必修三上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1高二物理必修三上册知识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③v=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②v=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2高二物理必修三上册知识点
一、传感器的及其工作原理
1、有一些元件它能够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我们把这种元件叫做传感器它的优点是:把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以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测量、传输、处理和控制了
2、光敏电阻在光照射下电阻变化的原因:有些物质,例如硫化镉,是一种半导体材料,无光照时,载流子极少,导电性能不好;随着光照的增强,载流子增多,导电性变好光照越强,光敏电阻阻值越小
3、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阻值随温度变化非常明显
金属热电阻与热敏电阻都能够把温度这个热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金属热电阻的化学稳定性好,测温范围大,但灵敏度较差
二、传感器的应用(一)
1光敏电阻
2热敏电阻和金属热电阻
3电容式位移传感器
4力传感器————将力信号转化为电流信号的元件
5霍尔元件
霍尔元件是将电磁感应这个磁学量转化为电压这个电学量的元件
外部磁场使运动的载流子受到洛伦兹力,在导体板的一侧聚集,在导体板的另一侧会出现多余的另一种电荷,从而形成横向电场;横向电场对电子施加与洛伦兹力方向相反的静电力,当静电力与洛伦兹力达到平衡时,导体板左右两例会形成稳定的电压,被称为霍尔电势差或霍尔电压
三、传感器的应用(二)
1传感器应用的一般模式
2传感器应用:
力传感器的应用——电子秤
声传感器的应用——话筒
温度传感器的应用——电熨斗、电饭锅、测温仪
光传感器的应用——鼠标器、火灾报警器
四、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1、光控开关
2、温度报警器
五、传感器定义
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件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数学函数法则)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认为,传感器的存在和发展,让物体有了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让物体慢慢变得活了起来。”
“传感器”在新韦式大词典中定义为:“从一个系统接受功率,通常以另一种形式将功率送到第二个系统中的器件”。
六、主要作用
人们为了从外界获取信息,必须借助于感觉器官。
而单靠人们自身的感觉器官,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及生产活动中它们的功能就远远不够了。为适应这种情况,就需要传感器。因此可以说,传感器是人类五官的延长,又称之为电五官。
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世界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在现代工业生产尤其是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要用各种传感器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使设备工作在正常状态或状态,并使产品达到的质量。因此可以说,没有众多的优良的传感器,现代化生产也就失去了基础。
在基础学科研究中,传感器更具有突出的地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许多新领域:例如在宏观上要观察上千光年的茫茫宇宙,微观上要观察小到fm的粒子世界,纵向上要观察长达数十万年的天体演化,短到s的瞬间反应。此外,还出现了对深化物质认识、开拓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各种极端技术研究,如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弱磁场等等。显然,要获取大量人类感官无法直接获取的信息,没有相适应的传感器是不可能的。许多基础科学研究的障碍,首先就在于对象信息的获取存在困难,而一些新机理和高灵敏度的检测传感器的出现,往往会导致该领域内的突破。一些传感器的发展,往往是一些边缘学科开发的先驱。
传感器早已渗透到诸如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护等等极其之泛的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茫茫的太空,到浩瀚的海洋,以至各种复杂的工程系统,几乎每一个现代化项目,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由此可见,传感器技术在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传感器技术将会出现一个飞跃,达到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新水平。
3高二物理必修三上册知识点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
易建的物联网消防工程师就是专业消防技术(评估、检测、监控、维修等等),并且消防产业(消防设施、工程单位等等)还需要互联网(3g、4g、5g等智能通信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全国消防产业、产品应用等等)的应用者。
也就是说消防物联网是指通过物联网信息传感与通讯等技术,将消防设施通过社会化消防监督管理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灭火救援涉及的各位要素所需的消防信息链接起来,构建高感度的消防基础环境,实现实时、动态、互动、融合的消防信息采集,传递和处理,能全面促进与提高政府及相关机构实施社会消防监督与管理水平,显著增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灭火救援的指挥、调度、决策和处置能力。
扩展资料:
政策依据: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发布《“智慧消防”建设总体框架》,在互联网+实体经济这方面,提出了互联网+消防。
2017年,公安部消防局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消防信息化结合新的技术,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等。
2017年,公安部消防局发布《消防信息化“十三五”总体规划》,提出智慧消防不只是防火还有灭火甚至还有部队管理,要把所有的消防工作变得智慧化、科技化、智能化。
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现状即将到来的2020年是“中国制造2025”的第五年,也是智能制造业“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当前全球各国都将制造业放到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智能制造已成为高端制造业竞争的主战场。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制造业强国的五大工程和十大领域。智能制造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成为国家全力打造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
整体来看,智能制造产业市场潜力大,各地争相抢占智能制造高地。目前,我国智能制造形成了4大聚集区:
环渤海地区:依托地区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核心区域”与“两翼”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北京在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服务等软件领域优势突出。
长三角地区: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相对平衡。
珠三角地区:加快机器换人,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主阵地。其中,广州围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核心区建设,深圳重点打造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产业制造基地、国际合作基地及创新服务基地。
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尚处于自动化阶段,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优势,以先进激光产业为智能制造发展的“新亮点”,发展出了技术领先、特色突出的先进激光产业。
智能制造行业开发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按开发区数量来看,拥有智能制造开发区数量最多的省市为山东省,合计达4个;其次为湖北省、河北省、江苏省,智能制造开发区数量均为3个;北京市、辽宁省各2个;贵州省、浙江省、天津市以及广西均为1个。
从面积来看,北京市、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湖北省、江苏省智能制造开发区总面积均在1000公顷以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据美国C4ISRNET网站7月15日报道,6月24日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关于5G的研究报告(非密版),该报告指出,美国国防部通过整合5G技术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获得巨大好处,并给出六项研究结论和十条建议,为国防部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
该项研究始于2018年11月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成立5G技术国防应用工作小组,其任务就是秘密评估5G潜在的军事应用,为国防部发展5G提供决策参考。可见,5G技术不但有广泛的民用前景,也具备相当大的军事潜力,是一种足以改变未来战争面貌的科学技术。
5G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大容量、高可靠、低时延、低功耗等特性,一旦应用于军事领域,可大幅提升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性能,增强数据传输处理效率,提高指挥控制能力,还可充分释放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军事物联网等颠覆性技术的战争潜能,加速智能化战争演变进程。
5G应用较高的通信频段,数据传输速率得到大幅提升,其峰值速率可达10Gbps~20Gbps,是当前4G的20倍,不但可以提高战场各类数据的传输速率,加快OODA循环速度,还能创新信息应用模式,提高指挥控制效率。如指挥员可以由当前被动的接收态势数据,转向主动调阅不同视野下的战场态势,还可将决策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传输至作战部队。
5G技术可同时为每平方公里百万量级的终端提供互联服务,相比4G千余台的设备连接容量,能力大幅跃升,根据梅特卡夫定律:“网络连接节点越多,网络就越有价值。”5G技术这种超级链接能力为战场上海量作战平台和单元的互联提供了基础保障,有望突破当前战场通联系统的容量瓶颈,形成万物互联的战场态势,激发作战体系的复杂系统涌现能力。
由于采用自包含集成子帧、可伸缩传输时间间隔等技术,5G技术传输延迟显著降低,最低可达1ms,实现真正的秒传,5G的超低延时特性,为时间敏感型和对传输可靠性要求高的军事应用提供了可能,如智能平台自主交战、无人系统远程 *** 控等,在进一步提高作战精准化的同时,推动战争形态向智能化方向加速演变。
美国一直高度重视5G的军事应用,将其视为改变未来战争的关键技术之一,2018年12月,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发布题为《5G技术将重塑创新与安全环境》的报告,将5G定义为新军事能力的基础技术;2019年4月,美国国防部国防创新委员会发布题为《5G生态系统:国防部的风险与机遇》的报告,全面分析了美国国防部发展5G技术的重难点问题和安全挑战;6月12日,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发布《5G移动通信技术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的报告,指出5G 技术在自动驾驶、指挥控制以及情报、监视和侦察等领域具有巨大军事应用潜力,还可以实现“蜂群”等新作战概念。同月,美国国会武装力量委员会提交的《2020财年授权法案》,强调要重视5G对未来作战的支撑作用,要求国防部尽快制定一份将5G纳入武器发展的战略规划,以推动军方对该技术军事应用的研究,并计划于下半年开展相应的军事用例实验。
关于5G在未来的应用,国际电信联盟在相关白皮书中规划了3大应用场景,即超强移动带宽eMBB、海量设备物联mMTC、高可靠低时延通信连接uRLLC。将这3种场景映射到军事领域就能初略描绘出5G是如何改变未来战争面貌的,其中典型的应用场景有以下几个。
第一,基于“5G+VR”的军事训练。虚拟现实系统是未来作战人机交互和军事训练的重要手段,超高清视频数据的无线传输是影响其推广应用和体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5G可大幅提升虚拟现实系统的实用性,高清画面和交互信息可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至用户,使受训人员仅需穿戴头盔和必要的武器装备就能参与训练,摆脱背负式计算设备、各种线缆和训练场地的束缚,真正做到贴近实战,还可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部队,组织在同一虚拟环境中进行大规模战术、战役级训练,提高效费比。韩国陆军士官学校2018年基于5G技术研发的综合战斗训练系统,已于今年开始投入使用,其目标就是为学员提供类似**《头号玩家》的虚拟现实训练场。
第二,基于万物互联的指挥控制。未来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随着作战空间/领域的扩展、无人系统比重的提高和智能武器装备的增加,未来战场的作战节点将呈现爆炸式增长,这些节点具有异构、智能、泛在等特点。通过5G技术的海量设备物联和异构网络整合能力,可以将这些节点融为一体,形成“人+机+物”互联互通的战场物联网。借助战场物联网,指挥员可对目标进行实时侦察、识别、跟踪和预警,实现感知快、研判快、决策快、行动快,发现即摧毁将成为可能;还可实现对各作战单元的高效组织、精准控制和及时调整,以及计划外的自主协同,最大程度发挥体系作战能力。
第三,基于边缘智能的无人作战。极低时延下大量数据可靠传输是制约无人系统大规模作战应用的重要因素,如果时延不能控制在几毫秒以内,无人作战系统在缺乏指令数据的控制下,很容易造成误击、失控等意外事故。5G技术高速率、低时延等特性,可保障人类对无人系统的可靠控制,并通过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等技术推动无人系统的作战应用。
一方面,5G技术能够最大限度消除智能云端与边缘通信的延迟问题,实现云端智能的边缘赋能,为无人作战系统提供高效的智能化数据传输服务,提高自主作战能力;另一方面,5G技术保障了大规模集群节点之间的近实时信息交换能力,提高了无人集群、人机混合和集群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法国空客公司的天空网络和美日HAPSMobile 公司的空中基站项目,其目标就是利用平流层的高空气球或无人机,建立持久、安全的5G网络,以支持未来可能的应用。
5G是面向民用的移动通信技术,民用市场是其发展重点。现有的民用5G技术并不能直接支持军事应用,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真正发挥其军事应用潜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考虑到这一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可能影响,世界各国均在对其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进行研究论证,希望取得突破赢得先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军事领域的挑战。(张玉军 袁艺 周小程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