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统治、国牌崛起,谁将主导车载传感器的千亿市场?

外商统治、国牌崛起,谁将主导车载传感器的千亿市场?,第1张

文| 刘皖媛

编辑|施智梁

先不论车企宣传语里L29还是L3+,汽车里的传感器的确是越装越多了。

无人驾驶全球领军者Waymo的第五代自动驾驶系统共有40个传感器,其中包含29个摄像头、6个毫米波雷达和5个激光雷达。国内造车新势力们在汽车智能化、自动化上也不遑多让,蔚来ES8搭载了23个传感器,小鹏P7的数量则是31个,超过特斯拉。

随着汽车智能化变革的到来,全球的汽车科技公司,无论大小,都在致力于去掉汽车的方向盘,或者部分减弱人类驾驶员的作用。有的玩家在勇攀高峰进击L4级自动驾驶,有的循序渐进从L1和L2级自动驾驶做起,但车载传感器解决方案的市场蛋糕已经越做越大。

市场研究公司Yole Développement发布的《2020年自动驾驶传感器报告》预测,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传感器将在未来15年内以51%的年复合成长率增长,感测硬件的总营收将在2032年达到1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15亿元。

车载传感器的千亿级市场里,中国在研发和市场占有率上失了先机,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车载传感器行业被外商品牌垄断多年,但已经有部分国牌摩拳擦掌,力图夺回国产传感器的江湖地位。

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如何让汽车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只依靠图像识别能让汽车达到全无人驾驶的级别吗?车端之外,路端传感器将怎样帮助自动驾驶汽车更快实现落地?

与传统汽车相对比,自动驾驶汽车的感知系统的主要工作是替代人类驾驶员的视觉系统:通过将感受的信息按照特定规则转为电信号,传输到汽车的中央控制单元协助汽车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归根结底是要让汽车变得智能,而关于人工智能如何帮助人类,业内常有这样的说法:当前人工智能系统所擅长的领域与人类所擅长的领域恰恰相反。人类的逻辑分析能力远超AI,但人类在记忆和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却与AI相差甚远。

汽车感知系统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人类司机只需凭借常识和认知即可识别道路上的行人、车辆、信号灯等,并对应做出加速减速、转向等决策。而计算机想要完成同样的 *** 作却非常困难,感知、识别就是第一大关。

目前自动驾驶的核心传感器包括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在ADAS系统中主要以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为主,而激光雷达则已成为大部分L3级以上自动驾驶汽车的必选品。

车载摄像头,扮演的是人类“眼睛”的角色。

▲ 图源于网络

作为自动驾驶里最不可或缺的一个传感器,摄像头能分辨出障碍物的大小和距离,识别行人、车道线、交通标识等,并将图像信息通过算法分析,实现众多预警和识别功能,如行人警示、车道保持、交通信号灯识别等等。根据镜头个数的不同,摄像头可以分为单目、双目和多目摄像头。

摄像头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分辨率高、成本低,人眼能够快速捕捉海量信息,摄像头也能够获取丰富的信息,但和人眼一样受视野和环境影响。一个单目摄像头最多能捕捉到50°范围内,能观察的距离有限;在夜晚和雨雪等恶劣天气下摄像头的性能会迅速下降。

2018年3月,Uber的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亚利桑那州与一名横穿马路的女士相撞并致其死亡,主要原因是由于夜里光线条件差,经过的路段又处于阴影中,没有准确辨认行人。

毫米波雷达弥补了摄像头的缺陷。相比人类的眼睛,它更像是蝙蝠的耳朵:蝙蝠几乎不靠眼睛,而是通过耳朵发射超声波、根据其反射的回音辨别物体、避开障碍飞行,因此也不受光线条件影响。

与蝙蝠飞行原理相似,毫米波雷达使用天线发射波长1-10mm、频率24-300GHz的毫米波,通过处理目标反射信号获取汽车与其他物体相对距离、相对速度等环境信息,并根据信息对目标追踪分类,由电子控制单元结合车身动态信息进行决策。

毫米波雷达的优势在于抗干扰能力强,对降雨、沙尘、烟雾等离子的穿透能力高于激光和红外,但也存在如信号衰减大、易受到建筑物等阻挡、传输距离短等缺陷。

激光雷达与雷达工作原理类似,但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利用多谱勒成像技术,创建出目标清晰的3D图像。

通过测量激光信号的时间差和相位差确定距离,并利用此过程中收集到的目标对象表面大量密集的点的三维坐标、反射率和纹理等信息,快速得出被测目标的三维模型以及线、面、体等各种相关数据,以达到环境感知的目的。

国产激光雷达制造商禾赛科技安全及质量工程部总监赵鑫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激光雷达是汽车要实现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传感器,尤其是针对L4级以上。激光雷达的优势明显,分辨率高、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激光雷达线数越多,测量精度越高,安全性就越高。

“无论是探测精度、信息丰富程度和对外界的实际感知,对于无人车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赵鑫表示。

激光雷达属于精密仪器,工作原理涉及多个专业学科,尤其是顶级的头部企业在相关领域都有多年的深耕和积累,且成熟的产品具备很高的精度,导致激光雷达成本较高、价格更贵。但是作为自动驾驶汽车上的智能硬件,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打通与合作成为助推激光雷达降本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越多线数的激光雷达所能感知的环境细节越多,其接收的点云数据量越丰富,对硬件和软件的能力要求也越高,拥有足够的计算能力来处理传感器捕捉的环境信息,已成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中的重要一环。

车载传感器行业曾是海外厂商绝对统治的江湖。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逐步推广,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市场需求亦快速提升。由于技术壁垒高、对硬件与软件系统均有较高的要求,外资Tier1们无论是研发还是品牌信赖度、市场占有率上都有着明显的先发优势。

以摄像头为主导的图像识别技术供应商中,以色列公司Mobileye占据绝对优势位置。Mobileye为整车厂提供“车载摄像头+算法+视觉处理芯片”的整体解决方案,2019年手握全球26个车企45个合作项目,并新获得22款车型的超1600万辆订单,市场渗透率超过70%。

而在毫米波雷达领域,由于软硬件关键技术被外商垄断,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主要由博世、法雷奥、海拉、大陆、德尔福、电装等国际巨头厂商主导。据中国高科技行业综合门户OFweek统计,2018年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出货量前三的企业为博世、大陆和海拉,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9%、16%和12%。

激光雷达的市场垄断更加明显,曾掌握核心技术的美国Velodyne科技公司几乎是激光雷达的代名词。成立于1983年的Velodyne一度是国内全无人驾驶技术公司的唯一选择,与谷歌、通用汽车、福特、Uber、百度等都有合作,占据了车载激光雷达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汽车智能化浪潮,车载传感器的蛋糕越做越大,国牌挑战者们也随之崛起。

近日召开的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正式发布,规划称我国到2025年L2级、L3级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占汽车总销量达50%。中信证券预测,传感器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汽车传感器市场有望在2023年突破340亿元。

三种传感器的国内供应商们正力图夺回外资Tier1们的市场份额。

Mobileye封闭的“黑盒子”模式对车企的研发限制极大,却也给了国内摄像头解决方案供应商们弯道超车的机会。Mobileye将算法与芯片“捆绑销售”,合作的下游厂商只能获取其输出的信号,但不知道具体的识别算法,也不能针对性地修改算法。另一方面,Mobileye还未能证明其在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的运算和多传感器整合能力。

在摄像头系统解决方案上,中国的德赛西威、百度Apollo、华为等厂商已有布局。德赛西威是站在小鹏、理想两家车企背后的自动驾驶系统供应商,也是英伟达在中国支持的第一家本土自动驾驶Tier1。

小鹏汽车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小鹏 P7 搭载的自动驾驶辅助感知系统充分考虑了中国本土路况对感知能力的要求。小鹏P7摄像头数量足有11个,但结合英伟达 DRIVE Xavier 计算平台和德赛西威开发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IPU03,算力可达 30 TOPS(万亿次/秒),足以达到处理海量数据信息的算力要求。

此外,一大批视觉感知技术公司也涌现出来,如MAXIEYE、极目智能、MINIEYE等,从视觉感知、环视感知等不同角度切入。尽管距离Mobileye仍有差距,但随着国内公司的积极研发并实现量产,这一差距正在缩小。

走在国内毫米波雷达前列的公司有德赛西威、华域汽车、森斯泰克等,但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行业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市场渗透率依然较低。数据显示,大陆、博世和德尔福仍占据我国77GHz雷达市场80%以上的出货量。

“毫米波雷达最早应用在军事领域,国外很早就开始研发并应用在了汽车领域,尤其是对77GHz的技术封锁下,国内品牌很难突破。这些外商Tier 1已经与车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国产品牌很难绕过他们去和OTM合作,因为别人已经有很全面的应用方案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人车关系实验室汽车产业专家王小斌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

另一个限制在于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技术相对成熟,成本较低,价格也比激光雷达便宜很多,国产品牌很难从性价比入手。

从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来看,激光雷达由于技术壁垒、厂家稀缺,产业附加值更高。

激光雷达是三种传感器中成本最高的一种,也是高级自动驾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过于一直是卖方主导定价,但近年来国产品牌在激光雷达领域已呈现后来者居上的势头: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等国内玩家都推出了不同的产品线和解决方案,在满足车规级要求同时主打性价比,以价格优势抢占Velodyne市场份额。

同样规格的国产机械式激光雷达比Velodyne便宜得多。Velodyne的64线激光雷达售价一度达到10万美元,降价后也需五十多万人民币,而禾赛在今年1月推出的64线产品PandarQT建议零售价定在了4999美元。

赵鑫认为,尽管目前限制全无人驾驶车落地的因素还有很多,但对于运营公司来说成本也许不是排在第一位的,性能是否达标、稳定可能更加重要。

“推出承载更多信息量的激光雷达能加快Robotaxi运营的落地。有的激光雷达探测距离有200米,但实际上感知距离到不了200米,都可能导致无法感知或者感知错误。”赵鑫表示。

事实上,不仅仅是国内滴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的全无人出租车装上了禾赛的激光雷达,国牌正打入硅谷。截至2019年,加州DMV获得自动驾驶牌照的公司中,有超过一半是禾赛的客户。公开信息显示,全球自动驾驶测试里程排名前15的公司中,有12家选择禾赛的产品作为主传感器,包括通用Cruise、Zoox、Aurora等曾与Velodyne深度合作的顶级自动驾驶企业。

车载传感器如何组合、为高级辅助驾驶甚至L4级以上全无人驾驶提供解决方案,多年来一直有着两种不同的路径。

第一种是由摄像头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元件组成,构成纯视觉计算,典型代表为特斯拉、Mobileye等,另一种是由激光雷达主导,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元件组成,典型代表为Waymo、Apollo等主流自动驾驶厂商。

从价格控制上看,激光雷达的成本远高于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特斯拉选择图像感知技术主导的路线也有也出于成本的考虑。

业内认为,两种路线的决策方法存在差异,以摄像头为主传感器的自动驾驶方案“轻感知、重计算”,而以激光雷达为主传感器的自动驾驶方案具有明显的“重感知、轻计算”特征。

简单来讲,是摄像头因为在硬件方案的感知水平较低,需要依托软件算法方面的能力提升与大量数据训练来加以弥补,而激光雷达的加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处理环节对运算能力的要求,也有助于加快L4级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落地。

伊隆·马斯克曾多次公开表示其对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的不屑。马斯克认为,人类通过视觉收集信息+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行安全驾驶,意味着自动驾驶也能通过视觉感知+算法决策来实现。

特斯拉近日推出的重写版Full Self-Driving全自动驾驶套件(FSD),展现了其在视觉识别上的技术优势,但业内人士指出,FSD能做到精准识别和自主决策,离不开背后的海量车主驾驶数据。

特斯拉通过覆盖全车的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和一颗前置雷达以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场景的覆盖,其最大支撑来自售后车辆数据基础上的神经网络训练。通过深度学习覆盖更多工况与场景,使得视觉算法无限接近人类的感知和判断。

“他们之所以一开始没有推出这个功能,不是因为没有能力或者算法没写完,更多是数据不够,没有完全验证场景。通过量产车型去收集数据,对于其他车厂也有启发作用。”业内人士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

特斯拉的路线并非主流。赵鑫表示,产业链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激光雷达的必要性。“激光雷达的制造商变多了,更多车厂开始使用激光雷达,这可能比讨论技术路线更有说服力。”

部分从业者认为,要实现L4级以上自动驾驶,需要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的综合验证。

国内智能驾驶公司福瑞泰克总裁张林在接受媒体群访时指出,单靠图像感知技术和视觉算法很难做到全无人驾驶,需要融合激光雷达算法,这也对算法的自研能力与融合技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绝大多数做标识的科技公司买国际厂商的雷达,自己做算法做融合,但雷达输出的是目标级信号,但越高程度的自动驾驶越需要底层的融合。看到的事实和目标背后是集聚和追踪的算法,但这个过程会被过滤。如何在两个目标叠加很近的位置中去辨识,只有做了雷达算法的人才能了解和掌握。”张林表示。

另一方面,传感器并非越多越好。尽管安装的传感器数量、种类越多,车辆对周围环境检测越有效,但传感器过多不仅会使成本增加、导致相互干扰,对集成和算力也会带来挑战。

福瑞泰克感知融合专家刘熙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实现冗余,即在单一传感器失效时能通过其他传感器数据交叉验证,提高容错性。此外,在激光雷达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多传感器融合可以提高解决方案的经济效益。

不仅仅是车内传感器的融合,路端传感器数据也将并入数字流,成为车端自动驾驶的补充。

“从车端到路端,从终端到云端”的5G-V2X车路协同路线被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公司提及,一直强调单车智能的Waymo也已开辟车道研究车路协同技术解决方案。

研究显示,车路协同可以解决单纯依靠车辆传感器感知的置信度不足的问题,或将整车安全性提高2-3倍。通过在路端加入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有如给汽车的感知设备之外再加上一双“上帝之眼”,降维解决复杂工况及场景。

在大力推进新基建的背景下,上海、雄安自动驾驶示范区的一些测试路端上已经搭载了高清的8K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

“这些技术帮助车了解到路上运行的交通状态,如识别交通事故、占了哪条车道等,这些信息传递回云端再到车端,无人驾驶车能提前预见、规划路径避开。”刘熙表示。

王小斌指出,车路协同相当于汽车的一个“超视距传感器”,提供现有车载传感器探测范围以外的信息,尤其是在复杂场景中。

“从主流观点来看,要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路端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来看,车路协同的成本是一个限制因素,单个车企很难承担,需要政府或者行业来牵头推动。”王小斌表示。

本刊记者赵成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原载2020年11月23日《财经》杂志“汽车与出行”栏目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体育场馆公共广播解决方案
(以包头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工程案例)
一:前言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作为城市大型体育建筑,承办全国性或洲际性体育赛事的主场馆区,以及举办国内外大型会展活动的现代化大型会展中心场地和紧急避灾场所,其在城市的现代化要求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一般的奥体中心在建筑群上均由主体育场,体育馆,室外大型的体育公园,公共的体育健身场地,运动场地,休闲场地,大型停车场等建筑群体组成。奥体中心一般包括一个10万人的主体育场、一座1万人主体育馆,还有游泳馆、网球中心、棒垒球中心、曲棍球场、小球中心、室内田径中心和重竞技中心等,可举办洲际性、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及国际田径、足球比赛,拥有观众固定坐席近10万个。功能上可进行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和体 *** 比赛,还可以举办大型会议和群众歌舞演出,形成以体育、博览功能为主,集商务、旅游、休闲、文化、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
大型奥体中心公共广播系统作为服务奥体中心日常的各项人性化服务及进行广播功能而建设,其必需完成满足奥体中心的多样化的功能要求,包括日常的背景音乐播放,各项背景音乐广播任务分区播放,全天候或定时段播放,无人值守;各项实时业务广播的播报;消防广播紧急强插等,要求广播系统具备高效的稳定性,综合性,智能化,多样化等特点。
二、包头奥体中心CEO-PA数字IP网络广播系统综合说明
1、工程项目概述:
包头市奥体中心体育馆建筑面积20379平方米,其中地上三层,设5954个座位,整个工程平面为圆形。于2010年上旬竣工,前期于迎接在包头举行的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准备建设。中部为比赛场地,四周为运动员休息室、设备用房、办公及贵宾室、记者用房、新闻发布厅、观众席、舞台。奥体中心体育馆在使用功能上可进行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和体 *** 比赛,还可以举办大型会议和群众歌舞演出。 从外形上看,奥体中心体育馆造型突出建筑的整体性,蝶形和球形相结合的造型体现出时代气息。其造型还象征着时间、速度,一根根架构犹如记时指针划过表面,让人隐约看到运动员追逐时间的脚步,感受到拼搏进取的运动精神。馆内融合26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使体育馆更美观、环保、坚固,凸显着包头市标志性建筑的大气。
2、系统功能要求:
1):播放日常的音乐、全天候定时段的分区定时播放、某些广播分区可多音源播放。
2):可以对任意分区进行广播和寻呼、并提供远程寻呼、在场馆物业监控室内。
3):消防联动,具备消防广播功能。系统要求提供软件管理,具备远程分控功能。
4):可定时打开系统设备、定进播放音乐(整体系统可统一控制)。
3、系统方案设计:
根据其系统要求,前期采用CEO-PA网络广播系统进行设计,按系统在室内,室外分别分区,在主体育馆、体育场室外草坪区域安装仿真草坪音,供全天候播放背景音乐及场馆注意事项等广播使用。在体育馆室内安装吸顶天花喇叭,播放背景音乐及日常的业务广播,和消防系统联动,受消防强插。主控室设计位于主体育馆馆内的弱电机房内,在物管中心配置远程分控中心,可实时控制整个系统,无需到主控室 *** 作。在监控室配置远程寻呼中心,用于监控人员在发现场馆异常情况时实时广播提醒及通知游客注意等。
4、原理简图
5、系统配置清单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数量   
系统主控服务器     CE-6001       1/台
系统主控软件       CE-6001S      1/套
机房监听音箱       CE-1001        1/对
调音台                  CE-F12          1/台
CD播放器             CE-CD12       1/台
数字调谐器           CE-F308R      1/台
广播麦克风           CE-MC10      1/只
分控软件              CE-6008        1/套
机房监听音箱       CE-1001        1/对
广播麦克风           CE-MC10      1/只
远程广播中心   CE-6006DPK/S  1/台
网络报警器          CE-6009A       1/台
机架式网络广播前置终端   CE-6008DP  4/台
机架式网络广播功放终端   CE-IP360P   2/台
系统避雷器          CE-8025L        2/台
纯后级广播功放   CE-8660          4/台
室外广播音柱      CE-703            12/只
室内壁挂喇叭      CE-16W/16B   48/只
吸顶天花喇叭      CEH-324T        63/只
仿真草坪音箱      CEH-AG2         72/只
各音频接口及线材                        1/批
广播机柜                                      2/台
6、系统功能说明:
1):广播分区多、分区定时播放
系统分区按其体育馆、体育场周边及停车场、公共健身区域草坪区等。各区均独立分区,独立的控制地址及广播。全天候的分区定时播放。如在公共健身区早、晚的便民健身广播等。及公共草坪休闲区域的全天候的背景音乐播放和停车场的定时广播。播放具备多种播放模式;内置N个时间表,可多用户同时编辑及更换每个时间表,定时控制时间精确到秒,实现对播放的远程遥控。全天候的无人值守。
2):多路实时采播
能够将自用电台、录音机卡座、CD播放器、MP3播放器、麦克风等节目实时采集实时压缩成高音质数据流存储到服务器,并可按要求同时转播到指定的广播终端,用于播放外接设备广播及广播通知等。可以支持单台多路声卡采播
3):网上电台转播
可以将通过网络收音机软件接收到的Internet网络电台节目转换成IP网络广播数据格式,对广播终端实时播放,如一些专门的语言电台等。
4):广播节目监听
在主机房/分控机房基分控中心都配置了监听音箱,可以实时监听到所有的广播节目。
5):报警广播联动
从消防控制系统输入报警信号,智能联动广播服务器处理进行广播消防报警广播。
6):多路分区播音
系统可设定任意多个组播放制定的音频节目,或对任意指定的区域进行广播讲话;服务软件可远程控制每台终端的播放内容(划定区域播放)和音量等。
7):终端电源控制
各网络广播终端电源系统均受网络广播控制中心控制,根据广播信号有无自动开启自身电源系统及外控电源功能,待机功率小于等于03W。
8):权限级别设置
软件可设置多用户使用此系统软件或点播终端,其中由管理员统一管理,并由管理员给各用户分配系统使用账号和密码及其使用权限和终端数量等。级别有高低之分,管理员具备最高使用权限,并只有管理员才能设置或更改系统的设置参数等。
9):远程分控功能
校园广播分控室,便可以实现广播的远程控制。从而实现通过电脑远程对全区、分区、分组讲话。通过IP网络主控服务器或局域网上的任意一台分控中心(或电脑,加装分控软件),能指定全部、局部或单个终端,实现广播寻呼。
10):网络远程寻呼及对讲功能及录音存储功能
远程广播寻呼中心,可实现对任意一个分区进行广播讲话,或者音乐播放,也可以几个区组合在一起播放一种相同的音乐,可任意组合播放。任意分组;可以单独对某一区或者几个区的组合进行讲话。未被讲话的区域正常播放音乐。广播的语音可自动进行录音并存盘,主控中心可随时监听网络内的各终端的实时信息。
11):系统备份功能
主控服务器运行正版 *** 作系统,安装专用备份及还原工具,后期使用过程中遇到系统需更新时只需按 *** 作说明进行系统还原即可,无需重做 *** 作系统。主控软件亦具备软件数据备份功能,在对广播主控软件进行各项广播任务设置后可对广播软件进行全面的广播软件数据备份,亦可在使用过程中对软件进行定期的广播软件数据备份,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如需进行软件更新,只需恢复软件数据备份即可,一切广播软件的设置及任务编程都将恢复如新,无需重新对各项广播再进行设置。
12):定时开关机
主机可以根据广播系统的使用时间设定开启和关闭的时间。保证工作环境的清净,增加主机的使用寿命。
13): *** 作方便,显示直观。
具备大屏幕液晶显示屏可实时显示出当前的工作状态,具备人机对话功能。工作时间大型液晶显示屏,中文菜单可设定 *** 作密码,保证系统安全运行。
更多体育场馆公共广播、商场广播、大学广播、工厂广播、车站广播解决方案请登录 德国西派电子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14000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爱尔兰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Ireland

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Australia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局 Bureau of Mineral Resources Australia(BMR)

北极理事会 Arctic Council (AC)

大陆钻探协调委员会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f Continental Drilling

德国科学院 Deut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DAdW)

地学信息管理与应用协会 Commission on the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eoscience Information (COGEOIN-FO)

地质资料存储、自动处理和检索委员会 Committee on Storage, Automatic Pro-cessing and Retrieval of Geological Data (CDGEODATA)

东南亚石油工程学会 Southeast Asian Society of Oil Engineering(SEASOE)

东南亚石油勘探学会 Southeast Asia Pe-troleum Exploration Society

东南亚石油勘探组织 South East Asia Petroleum Exploration Group (SEA-PEX)

东亚大地构造与资源研究会 Study of East Asia Tectonics and Resources (SEATAR)

俄罗斯科学院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发展中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 Commit-te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OSTED)

法国地质、地球物理和矿物研究局 Bu-reau de Recherches Geologiques, Geo-physiques et Minerales(BRGGM)

法国地质调查局 Bureau de Recherches Geologiques (BRG)

法国科研中心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s Scientifique (CNRS)

非洲地质调查协会 Association of Afri-can Geological Surveg(AAGS)

非洲地质学会 Geological Society of Af-rica (GSA)

工程地质学家协会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ists (AEG)

古生物学家和矿物学家学会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SEPM)

国际孢粉学会基金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alynological Societies(IF-PS)

国际孢粉学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Palynology (ICP)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 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 (IASC)

国际标准化组织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ISO)

国际冰川学会 International Glaciological Society

国际沉积学会议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edimentology (ICS)

国际沉积学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dimentologists (IAS)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desy (IAG)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 (IUGG)

国际大湖研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reat Lakes Research (IA-GLR)

国际地层划分分会 International Sub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ISSC)

国际地层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ICS)

国际地磁和超高层大气物理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 (IAGA)

国际地理联合会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IGU)

国际地理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graphy (IUG)

国际地球动力学联合会 Inter-Union Commission on Geodynamics (IUCG)

国际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eochemistry and Cosmochemistry (IAGC)

国际地球科学史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ICHGS)

国际地球科学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Earth Sciences (ICES)

国际地球物理机构 Geophysical Service International(GSI)

国际地球物理委员会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Committee (IGC)

国际地球物理学会议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Assembly (IGA)

国际地热协会 International Geothermal Association (IGA)

国际地震工程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AEE)

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ismology and Physic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IAS-PEI)

国际地震预报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ICEP)

国际地质会议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IGC)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 (IUGS)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Quaternary Research (IUQR,INQUA)

国际第四纪研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Quaternary Research (IAQR, INQUA)

国际断裂研究会议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Fracture (ICF)

国际发展地学工作者协会 Association of Geoscientist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ID)

国际分析化学会议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nalytical Chemistry (ICAC)

国际干旱半干旱陆地研究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rid and Semiarid Land Studies

国际工程地质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IAEG)

国际供水协会 International Water Sup-ply Association

国际构造 - 大地构造地质学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ructural/Tec-tonic Geologists (IASTG)

国际古生物联合会 International Palae-ontological Union (IPU)

国际古生物协会 International Palaeon-tological Association (IPA)

国际海底管理局 International Sea Bed Authority

国际海啸信息中心 International Tsuna-mi Information Center (ITIC)

国际海洋科学咨询委员会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Marine Sciences (IACOMS)

国际海洋探查理事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 (ICES)

国际海洋物理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hysical Sciences of the Ocean

国际海洋学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Oceanography (ICO)

国际湖沼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imnology (IAL)

国际环境和发展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IED)

国际环境资料查询系统 International Referral System for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FOTERRA)

国际火山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olcanology (IAV)

国际火山学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Volcanology

国际结晶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tific Union (ICSU)

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Space Research(COSPAR)

国际矿床成因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the Genesis of Ore Deposits (IAGOD)

国际矿物学协会 International Minera-logical Association (IMA)

国际矿物学协会 - 新矿物与矿物名称委员会 IMA-Commission on New Minerals and Mineral Names (IMA-CNMMN)

国际煤岩学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oal Petrology (ICCP)

国际黏土研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lay Research (IACR)

国际气象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teorology (IAM)

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 Interna-tional Register of Potentially Toxic Chemicals (IRPTC)

国际热流委员会 International Heat Flow Commission(IHFC)

国际山崩研究组 International Landslide Research Group

国际数学地质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thematical Geology (IAMG)

国际数字地球物理协会联合会 Inter-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Mathematical Geophysics (IACMG)

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geologists (IAH)

国际水文科技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Hydrology (IASH)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 (IAHS)

国际水文组织 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 (IHO)

国际天文调查与地球科学研究所(荷兰)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erospace Survey and Earth Sciences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 (UAI)

国际土壤科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il Science (IASS)

国际土壤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 Interna-tion Society for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国际土壤学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Science

国际行星学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lanetology (IAP)

国际岩石圈联合委员会 Inter-Union Commission on the Lithosphere (ICL)

国际岩石学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Petrology (ICP)

国际永久冻土协会 International Perma-frost Association (IPA)

国际月球研究协会 Inter-Union Commis-sion for Studies of the Moon (IUCM)

国际制图学协会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Association (ICA)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

国家地质分析研究中心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of Geoanalysis

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 National Commis-sion of Mineral Reserves

国家矿产资源委员会 National Commis-s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国科联环境规划地质科学委员会 Com-mission on Geologic Sciences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Co-geoenviron-ment)

国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 (SCOPE)

国科联太阳 - 地球物理学专门委员会 IC-SU Special Committee on Solar-Terres-trial Geophysics(SCSTG)

海湾沿岸地质科学联合会 Gulf Coast Association of Geological Societies (GCAGS)

海洋协调委员会 Ocean Coordinate Com-mittee(OCC)

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Oce-anic Research (SCOR)

海洋资源机构联合委员会 Interagency Council on Ocean Resources (ICOR)

荷兰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Netherlands

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理事会 Cir-cum-Pacific Council for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会议 Cirum-Pacific Energy and Mineral Rescurces Conference(CPEMRC)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喀尔巴阡 - 巴尔干地质协会 Carpathian-Balcan Geological Association

勘查地球化学家协会 Association of Ex-ploration Geochemists (AEG)

勘查地球物理学家学会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SEG)

矿产地质应用学会 Society for Geology Applied to Mineral Deposits (SGAMD)

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联合国防止荒漠化会议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Desertification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联合国经社理事会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ESC,Ecosoc)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联合国水环境会议 United Nations Wa-ter Conference

联合国亚太经济理事会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ESCAP)

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 United Nation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UNAEC)

联合海洋研究公司 Joint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s Incorporated (JOI)

绿色和平组织 Green Peace

伦敦地理学会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GSL)

美孚石油公司 Standard Oil Company (SOC)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美国地质调查局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美国国家地球定位局 National Earth Orientation Service, USA

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USA

美国国家地质委员会 USNational Committee on Geology

美国国家科学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eiences(NAS)

美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Workers(AASW)

美国科学院 American Academy of Sci-ences(AAS)

美国矿业局 USBureau of Mines (USBM)

美国宇航局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美国月球与行星研究所 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 USA

南非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South Africa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 (SCAR)

南太平洋地区矿产资源联合勘探协调委员会 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Joint Prospecting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South Pacific Area (CCOP/SOPAC)

南太平洋应用地学委员会 South Pacific Applied Geoscience Commission

挪威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Norway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 European Union of Geosciences

欧洲地球物理学会 European Geophysi-cal Society

欧洲地质学家联盟 European Federation of Geologists(EFG)

欧洲勘查地球物理学家协会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欧洲石油科学家协会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scientists

全球沉积地质学协会 Commission on Global Sedimentary Geology

日本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

日本国家地质委员会 Japanese National Committee of Geology

日本火山学会 Volcan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瑞典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Sweden

深海取样联合会 Joint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s for Deep Earth Sampling (JOIDES)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Oil Producing and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

世界冰川监测局 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 (WGMS)

世界地质图委员会 Commission for the Geological Map of the World (CGMW)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世界黄金理事会 World Gold Council

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 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tific Workers(WFSW)

世界气象组织 Organization Meteoro-logique Mondiale (OMM)

世界数据中心 A:冰川学(雪和冰) World Data Center A: Glaciology (Snow and Ice)

世界数据中心 A:固体地球物理学 World Data Center A: Solid Earth Geo-physics

世界数据中心 A:海洋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 World Data Center A: Marine Ge-ology and Geophysics

世界数据中心 A:海洋学 World Data Center A: Oceanography

世界数据中心 World Data Center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 World Wildlife Fund (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N)

太平洋沿岸天然气协会 Pacific Coast Gas Association(PCGA)

泰国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Divi-sion Thailand

西南太平洋地震学会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the South-West Pacific(SSSWP)

现代地壳运动委员会 Commission on Recent Crustal Movements(CRCM)

香港地质调查所 Hong Kong Geological Survey

新能源与工业技术发展组织 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NEDO)

亚洲宝石科学学院(泰) Asian Institute of Gemological Sciences (AIGS)

亚洲岩土工程信息中心 Asian Informa-tion Center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AICGE)

亚洲近海矿产资源联合勘探协调委员会 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Joint Prospecting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sian Offshore Areas (CCOP)

亚洲岩土工程信息中心 Asian Geotecch-nic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enter

伊朗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I-ran(GSI)

以色列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Israel

意大利宝石研究所 Italian Gemolegical In-stitute

意大利国家地质调查局 National Geo-logical Survey of Italy

英国地质调查局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英国地质调查所 Geological Survey of Great Britain(GSGB)

英国皇家学会 Royal Society(RS)

英国科学院 British Academy(BA)

英国科学促进协会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BAAS)

越南地质调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Viet Nam

陨石学会 The Meteoritical Society

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 (IOC)

政府间海洋学组织 Intergovemmental Oceanographic Organization (IOO)

中国地质调查局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CGS)

中国地质科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全国地层委员会 All China Commis-sion of Stratigraphy

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国台北)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广汽本田这台全新的SUV名字叫做“皓影”,无论是在坊间民众,还是在汽车媒体的议论中,都觉得这是一个好名字,顺口易读,又比较好记。另外在广本的基地——广东这边的粤语方言中,“皓影”也是“好型”的谐音,意为有气势、好看。所以这个名字从各个方面来看,都起得相当妙。

大家可别小看这个名字的重要性,在中国市场,之前已经有太多车好、但名字没起好,最终导致销量不尽如人意的经典案例了。广本的领导给我们透露过,最早皓影是希望和冠道沾边,起一个“冠x”之类的名字,体现家族化,但后来广本还是决定给皓影起一个更妙的名字,就是现在这个。并且,依托皓影名字中“初升朝阳照耀”的含义,广本营销宣传方面做了一系列特别策划,让这台车从一亮相开始就具有极高的热度。这次我们去经销商处借试驾车,经销商告诉我们这台车目前确实挺受欢迎,只不过提车时间要略长些。好吧,既然这台车如此热门,也不枉我们做这次详细评测、为消费者们做一次深度的剖析了。

2车型背景

广汽本田是目前在国内厂商里少见的车型不多,但每款车型销量数字都颇为可观的主机厂。这种现象代表着广本的一种成就,但同时也是广本的尴尬点之一——产品线不够全。以SUV为例,之前广本的缤智主力车型售价在12-16万元左右,冠道在22-30万元左右,中间留着一个巨大的空档。而对中国市场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18-23万元这个价格段的SUV市场是一个黄金市场,几乎是每一个主流合资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广本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踏足这个市场,可以说是他们心中长久的一块疙瘩。

直至2019年年底,皓影正式亮相和上市,15T涡轮增压车型和20L混动车型两种动力,售价1698-2528万元,这才算正式填补上广本产品线里这个空白。我们这次借到的是售价2398万元的锐混动尊贵版,也是混动版本里的次顶配车型。

说到皓影,也不能不提先前已经国产的东风本田CR-V。从车型平台来看,皓影确实是第五代CR-V的兄弟车型,在目前的市场上,两者也是直接竞争的关系。不过皓影某种程度上算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车型版本,所以这台车在很多方面,都考虑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例如它的外观设计。

3外形观感

从外观设计上分析,皓影有两点很妙的地方:第一点是这台车有家族式设计的感觉,但又无套娃之感。例如这台车的前脸,其实设计风格与十代雅阁是很像的,而十代雅阁的设计,已经被证明是受到中国消费者喜爱的。但在和雅阁相似的同时,皓影又没有直接照搬的生硬感,还是让人觉得有做用心的设计。

第二点是这台车在路上的辨识度极高,尤其是尾部。它尾部的主尾灯,从视觉上看,是横着放在后挡风玻璃之下的,但转向灯,又是竖着放在后挡风玻璃两侧的。所以晚上在路上,一台打着转向灯的皓影,很容易被辨认出来。这种细节的独特设计,比现在烂大街的贯穿式尾灯不知要独特到哪里去了。

说回来,目前在这个价位的合资SUV里,你要说真的颜值具有压倒性优势、光凭颜值就能让消费者买单的,我们认为暂时还是没有的。但皓影的外观设计,起码是会让消费者觉得掏钱买单是没有什么顾虑的。这在目前这个市场里,能做到这点,其实已经够了。

4外形细节

前脸设计风格比较饱满和圆润,大镀铬中网、细长的LED头灯,都是在十代雅阁上开始出现的本田新一代设计元素。

尾灯的设计,如之前所说,确实很妙,而且在车辆静止且不开灯时,你是体验不到这种妙的,这种神秘感我们很喜欢。

后尾门的多维平面设计是比较明显的,目前这一代的很多日系车,都喜欢用这样的设计。

后车门可以开启近90度,而且门铰链有无级限位设计,可以在很多开启角度停留,这是从冠道沿用下来的本田独特设计,既方便长者上下车,也会在狭窄车位开门时多提供一份便利性。

我们这台试驾车配的是18寸的米其林浩悦3ST SUV轮胎。这套轮胎是比较偏向静音舒适的城市SUV轮胎,因为其静音特性,现在也被很多SUV产品作为原配胎使用。而皓影的这个235/60R18的尺寸,也是市面上一个比较主流的尺寸,这种主流尺寸会让轮胎价格较为合理,降低用户日后更换的成本费用。

5车身尺寸

皓影的车身长度达到了4634mm,已经非常接近同级日系最长的日产奇骏,比刚刚换代的丰田RAV4要更长一些。另外一个很受人瞩目的是其车宽达到1855mm,和新一代RAV4一样,超过奇骏的1820mm。以前的日系车,受日本国内法规,以及日本人用车习惯等影响,无论车长和车高怎么增长,它们的车宽相对欧美同级车都是偏窄的,但看起来在新一代产品上,丰田和本田率先想做出变化了。

车身变宽,除了能对车内乘坐空间有正面帮助外,对车辆的 *** 稳性能一般也有正面帮助,但车身宽也会对 *** 控有不利影响,我们后面会说到。

6动力系统

皓影上市后,15T汽油版与20L混动版本的两套动力系统,其实大家都不会太陌生,因为这都是本田目前在中国市场的主打动力系统。新车评一贯的观点都是:如果同一款本田车同时有这两套动力系统,我们更推荐大家去买混动版。一是即使本田的15T动力系统匹配得已经很不错,但在体验上,还是混动系统更好一些;二来,本田这套混动系统在动力和油耗两方面,都兼顾得很好(后面的跑分测试里会有体现);三是本田现在这套混动系统在中国的成本控制得很好,售价不比15T的动力高多少。综合以上原因,除非你特别需要买四驱版本,否则真的该尽量上混动版。

不过有一点需要消费者注意的是,目前我们从经销店处得到的消息是,皓影的混动版车型,从订车到交车需要两个月左右时间,这个时间是偏长了一些的。希望皓影在后期产能爬坡完成后,能把交车时间缩短一些。

说到皓影这套混动系统,其实它还有一点特别之处:它是本田的第三代i-MMD系统。广本在皓影的技术讲解会上告诉我们:相对于之前我们熟悉的二代系统,三代的发动机热效率更高了一些,而且IPU更紧凑、占用空间更小。但通过这次试驾皓影,我们还发现第三代i-MMD在体验上有了其它一些小小的提升。

7动力表现

三代i-MMD的发动机热效率提升、IPU更紧凑这些改进点,在皓影上是不能够直接通过驾驶体验出来的。我们体验出来皓影混动版,相对于之前一些二代i-MMD车型,细微的变化点在于:发动机在启动的那一下,无论是声音还是震动,都更小了,都更难以察觉到了。所以开着皓影混动版,整个动力的体验感会更加流畅,更让人难以察觉到电机与汽油机的输出切换动作了。尤其是,本田的i-MMD在高速行驶工况下是可以用电机直接驱动的,我试过在最高在97km/h时,a是电机直接驱动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踩踏油门让车辆加速,汽油机在介入之后,如果你不看仪表,你甚至都察觉不到介入,可见系统的切换动作是有多么流畅。

不过我们也有一个猜测:除了i-MMD本身的变化之外,皓影本身的发动机噪音和震动隔绝做得比较好,也是达成以上效果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发现在低速行车时,车外放出的提醒行人的音乐声,在车内听得到的“音量”都更小了,甚至好像比雅阁还要小一点。所以开着这台车,除非你经常暴力地大脚踩油门,否则你是不太能听到发动机的声音的,这大大提升了整车驾乘的高级感觉。

在试车时,我们发现皓影混动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充电和放电的速度,比之前二代i-MMD的车型要快了。看能量流的状态,它的动力电池很快就可以被充满,电量也很快就被放掉很多。关于这个现象,我们暂时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一个可能性是三代i-MMD的电池容量小了,另一个可能性是系统的充放电工作机制与之前的系统有区别。这个只能有待日后向本田的工程师求证了。

总体来说,皓影上这套混动系统,在日常驾驶时丝毫不会有任何“新能源系统的突兀感”,这应该也是对这套动力系统的最高褒奖了。它的动力输出极为平顺,而且需要动力时爆发力又够,无论是在市区里通勤,还是在高速上奔跑,都会让你觉得得心应手。“跟脚”的最高境界,就是这样的效果了。如此优秀的动力系统,怎么能不推荐给消费者呢?

8性能测试

SPORT HYBRID动力好、加速快,这个我们已经多次领教过,但这次这台皓影混动试驾车做出了0-100km/h加速803秒的成绩,还是让我们大吃一惊。在几个月前,搭载上代i-MMD的讴歌CDX在同一路段做出的成绩是89秒,虽然相隔几个月后气温下降不少、可能有利于成绩发挥,但快了将近一秒,皓影还真是很厉害。这个成绩是源于三代i-MMD更新的技术或更好的匹配吗?可惜我们暂时也不知。

在刹车测试环节,皓影表现也很出色,100km/h-0的刹车成绩为3782米。在我们测试过的同样体型级别的SUV中,这个成绩也是很不错的了。其标配的米其林浩悦3ST轮胎出色的抓地力要记上一功,而同时,刹车时皓影稳健的车身姿态,也给人很不错的主观感受。

9油耗测试

这次油耗测试的背景我们需要重点介绍一下:我们按照正常的测试时间出发,但没想到测试当天我们公司附近(也是测试过程要去的加油站附近)正在举办展会,所以特别堵车。因此这次油耗测试的高速部分,虽然皓影基本上是真的在“高速奔跑”,但在下了高速之后去加油站的路途中,堵车状况非常严重,这大大降低了测试过程的平均时速。这次皓影高速路况测试里程的平均时速只有56km/h,低于我们以往测试的常见时速值。

而也是因为前段的高速油耗测试比较堵车,让后半段的市区油耗测试略微错过了一点下班高峰期,所以皓影在市区油耗测试段的平均时速达到24km/h,这相对于以前的标本也是略为偏高的。

如果拿皓影混动版的这个油耗测试成绩去对比同级别的纯汽油SUV的话,它仍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就是油电混动系统的厉害之处:动力充足流畅之余,油耗还能保持稳定的低。当然了,因为本田的老对手丰田在这个级别也已经投放了混动SUV,所以大家必然关心这两家在动力、油耗方面谁表现更好。所以,未来我们也肯定会做这两家混动SUV的直接对话,在同场测试之后,那个测试结果会更加有说服力。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这次皓影混动版的油箱容积与汽油版一样,为53升,就算是按6L/100km的油耗来算,它加满一箱油也可以轻松达成800km以上的续航,这能大大节约车主去加油站的时间成本。这一点的好,谁用谁知道。

10 *** 控感受

我们前面说到过,皓影的车身宽度达到了1855mm,比现款的日产奇骏还要宽。开过奇骏的朋友可能都能感觉到,奇骏本身开起来就已经不能算一台小车,而皓影比它更宽,所以大车感会更强一些。这种大车感,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在高速巡航和高速过弯时,车身的稳扎程度会很好,这也是这几天的试驾里皓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坏处是在城市堵车路况时,你会觉得 *** 控这台大车时心理压力较大。

尤其是皓影的车头可能是为了碰撞安全性,设计得是较高的,这影响了右前方的视野通透度,所以即使这台车有超级“跟脚”的动力系统,你在市区里也不敢放肆地挤来挤去,遇到一些狭窄的巷子,你也要尽量减速去确认车身位置。我们经常说以前的本田车,视野通透是一个很大的优点,但现在,尤其是冠道、十代雅阁之后的产品,为了保证车身尺寸和安全结构设计,本田车的驾驶视野都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这需要车主在买车后多加适应。

不过刨去驾驶视野这一点,皓影还是一台非常好开、而且非常适合城市通勤的车。它的转向、油门、刹车,都调得非常中性,没有什么怪异特性需要适应;车身跟随感好、过弯侧倾小,再加上前面说的,它 *** 控稳定性好、安定感强,跑城市快速路、高速,也会让你觉得驾驶舒适度很高。所以,这台车和其它很多本田车一样,都适合推荐给各种各样的人群。驾驶经验丰富的人,不会觉得这台车无趣;驾驶经验少的人,不会觉得这台车难相处。这样的特质,也是成为销量可观的“国民级SUV”的必备特质。

11舒适性表现及噪音测试

回顾我们之前几年的一些车评,大家可能会发现:我们对九代雅阁及其同期的很多本田车底盘舒适性都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觉得那代本田车为了追求底盘的支撑性或者说运动性,都把底盘调得偏硬了一些,影响乘坐舒适性。

但是在十代雅阁同期的这批产品上,本田及时做出了调整,底盘舒适性表现比上代车型有明显提升。皓影的底盘软硬度,我们觉得也是调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位置,既保证了SUV高车身过弯时的支撑性,又在应付不良路面时有很好的压制和隔绝效果。我们测试时驾驶这台车以低、中、高速通过一些不良路面,以及在停车场应对一长串减速带时,这台车的底盘柔韧度都体现得较为出色,舒适性表现让人满意。在高速过一些抛跳路面时,后轮上抛动作略大,欠缺那么一点点死死咬住地面的感觉,但也不会有太多的不安定的感觉。

由于目前同价位还有一些底盘有越级表现的车型(如昂科威)存在,所以皓影的底盘舒适性表现不敢说绝对排在同级顶尖位置,但绝对称得上同级中上水准。值得一提的是,在皓影首次在大连试驾时,我们在同日同路段开过汽油版和混动版,混动版可能由于重心分配原因,底盘的厚实感要比汽油版要来得更好一些,这点也值得大家在选车时注意。

另外在底盘这个部分,还要提及一点:越野能力。皓影这次混动车型直接是全系两驱,而且这台车在宣传时几乎也没有涉及什么越野能力(虽然汽油版是有四驱可选的),就是把自己当做一台纯城市SUV来卖。所以如果有一定越野需求的消费者要注意这点:皓影在同级车里越野能力是较弱的,可能也就是通过性比轿车好一点、可以偶尔走些烂路。

在噪音测试环节,首先要给大家交待一点:因为我们之前多年一直用来测试噪音的一段高速公路路面已经重新铺装过,所以我们现在又重新选择了另外一段路面来进行测试,因此测试结果也不能和之前其它车型进行直接对比。在主观的“听感”层面,皓影不能算是一台吵的车(我们知道有些消费者对本田的隔音有阴影),但也不能算安静得出众,可以算是同级中等水准吧。它有两点体验还算不错:一,车内噪音基本是随车速增加而线性增加的,不会在某个时速点突然暴增;二,市区中低速行车时因为经常可以电力驱动,所以非常安静。

12车厢氛围

皓影的车厢设计风格,和十代雅阁等新一代本田车风格一脉相承,所以我们之前对雅阁等车型的评价,也几乎可以完全套用到皓影身上:整体设计欠缺一点点鲜明的个性和辨识度,但从设计合理性、易用性上来说没有多大问题;车厢用料在同价位车型里不能算是很高级,但通过本田一向出色的材料设计和处理技术,观感和触感还是可以的;人机工学设计不错;储物便利性是教科书级别。

13车厢细节

驾驶位的人机工学设计不错,不同身材的驾驶员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坐姿。上面这段话说出来非常简单,但实际要做到,却是件不容易的事。

全液晶仪表的视觉冲击感很强。而且由于这个全液晶仪表面积够大,本田是把上代中控“双屏设计”的上屏里很多功能,都集成在了这个仪表里。在刚接触时,如何用方向盘上的按键调出和切换各种功能和信息,需要多一些学习和适应时间。相对来说,十代雅阁上的那个“半液晶仪表”里的功能菜单设计,逻辑要更简单清晰一些。

混动车型也配备了换挡拨片,用来调整动能回收力度。这台车有四级动能回收强度可选。

和其它很多本田车一样,皓影的汽油版用的是普通的排挡杆,而混动车型用的是按键式的电子排挡。在中央 *** 作区,旋钮和按键的个头都很大,而且处在一个斜平面上对着主驾和副驾,非常有利于 *** 作。

而不太常用的按键,如主动安全系统的开关,则放在方向盘左下方。这些按键设计位置,都是考虑到使用频率和使用便利性的,非常合理。这也是本田设计上的强项之一。

眼镜盒可以变化成对话镜,方便前排的父母观察后排儿童的状况,一个很家庭化的设计。

我们这台中配车型,车内后视镜仍为手动防眩目,这个规格就有点低了。

全景天窗在目前这个级别的车型上,几乎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装备。

在中控台下端两侧,本田设计了一块凸起的区域,缓解驾乘人员腿部(尤其是膝盖附近)与中控台碰撞的冲击感。但需要吐槽的是,在驾驶员那边的材质是软质的,而副驾驶这边是硬质的,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成本控制”这个词。非常希望本田对此进行改进。

14多媒体系统

皓影是本田在中国投放的第一台配备新的Honda Connect 20系统的车型,这个Honda Connect 20系统,适应潮流地加入了一些车联网功能,我们在皓影的首试文章里已经有体验过。不过暂时,这个系统只会配备在皓影的顶配车型上,我们这次借到的这台中配版本,功能就没有那么齐全了。

中配皓影这个车机系统,从配色,到菜单排布,都是沿袭了本田的传统,如果是本田的老用户,上手可以说是无难度;如果是本田的新用户,其实适应起来也不难。

整个系统的菜单逻辑还是比较科学和简单的,不过菜单反应速度,以现在车机的标准来看,略慢了一些。中配两个车型支持Carplay功能,这个对很多用户来说还是比较实用的。

中配车型只有倒车影像功能,只有到顶配才有全景摄像,略有些遗憾。

本田直到皓影这个产品,仍在坚持使用这个右侧盲区监视摄像头功能,经过不断完善,现在这个监控画面启动已经越来越快,画面也越来越清晰。但我们仍希望在有这个功能的同时,本田能够再给我们配上两侧的盲区监测功能,因为那个功能的实用度,还是更高一些,适应场景也更广一些。

15座椅和乘坐空间

真皮座椅配置的皓影,座椅配色可以选择黑色或者红色。我们两种座椅配色的皓影都体验过,相对来说,红色这种座椅配色还挺有格调的,也比较能体现出车厢的高档感觉,如果不想车厢氛围太常规的消费者,可以选择这个配色的座椅。

皓影的前排座椅,是可以打比较高的分数的。它的这个座椅看上去造型就比较饱满,实际的乘坐感也不错,软硬适中、承托到位,长途乘坐不容易有疲劳感。另外特别要表扬的是前排座椅的头枕,不仅很柔软,而且角度设置非常合理,真是长途驾驶缓解疲劳的利器。

至于后排座椅呢,值得表扬的是座椅乘坐舒适度也是不错的,需要提出改进意见的是:一,后座的头枕舒适度不够好,尤其是角度设定感觉有些怪;二,后座可调的角度还不够大。

我们这台混动次顶配的皓影,后排扶手上有许多功能按键,方便后排乘客控制车顶遮阳帘、音响系统等,另外后座还有座椅加热功能。

后座地台较平,同时也配备了后座出风口、后座两个USB接口,可以说非常齐全了。

车内空间数据方面,大家可以参看上图。皓影再次体现出本田空间魔术师的魔力,在中国人最重视的后排纵向空间和膝部空间方面,皓影明显优于日系的主要竞品奇骏和RAV4,已经和加长轴距的大众系车型相当。但在车内横向宽度这一项上,皓影是不如几个主要竞品的。

16储物空间

皓影的储物空间设计,其实是一个小的缩影,可以看得出本田在设计这台车时,真的考虑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很多实际需求。

例如前排中间的这组储物空间,最前端的那个凹槽是可以摆放手机的,而且这里还配备了两个USB接口,几乎就是推荐你把手机摆在这里的意思了。

而在中央扶手箱的中层,设计了无线充电板,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还可以不用占用前边的USB接口。

如果真的觉得USB接口数量紧张了,其实中央扶手内还有一个USB接口可供使用。所以,这台车前后共有5个USB接口,可以说是非常与时俱进了。当然,除了USB接口够多,皓影的中间这组核心的储物格,也是很好用的。

其它部分,如门板上的储物格、手套箱等,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到了用户的实际需求,储物格够多也够好用。这台车车内的储物格真的不用担心不够用,而只需要担心你平时是否会太懒、把各种垃圾经常遗留在车内。

17尾厢

皓影的尾厢有一个较为实用的点,就是尾厢开口较低,在取放重物时,是可以让用户更省力的。尾厢内部也比较方正平整,实用度较高。


汽油版尾厢底层


混动版尾厢底层

混动版由于需要在尾厢底部安放电池,所以是没有备胎的,以上为混动版与汽油版尾厢底层的对比。

皓影还有一个本田SUV比较常见的,也是比较实用的设计:无论你是在尾厢处还是在前排座椅处,都是可以 *** 作把后排座椅放倒的。这个设计可能你一年也用不上几回,但当你用上时,你一定会感谢本田设计师的贴心的。

另外有点需要注意的是,混动版的后排座椅放倒后,可以与尾厢地台连为全平空间,但汽油版倒反是无法做到全平的,关于这一点,详见我们的皓影首试文章。

18安全性

在本次测试时,皓影还刚刚上市,未参加任何测试机构的安全碰撞测试。不过参照其兄弟车型CR-V在C-NCAP等机构的碰撞测试结果,皓影的安全结构设计不必让人担心。在安全装备方面,皓影除了最低配车型外,主力销售的配置版本也都配备得比较齐全,尤其是混动版本,全部四个配置的车型中,Honda Sensing里多数功能均为标配,这也是值得赞扬的。

19装备价格与购买分析

在皓影正式上市时,新车评网已经对皓影进行了详细的配置价格分析,以下为当时那篇文章的摘录:

皓影的车型共分为三大类,分别是“锐·T动”、“锐·混动”与“幻夜系列”。“锐·T动”采用15T动力系统,提供5个不同配置车型供选择,其中顶配为四驱版;“锐·混动”采用第三代20L i-MMD混合动力系统,提供3个不同配置车型;“幻夜系列”可以理解为暗夜套装版,外观内饰采用黑化套件,看起来更酷更个性,该系列提供3款车型,15T两驱/四驱,20L混动各一款。

下面,是各配置车型之间的差异以及选购建议。

「锐·T动」

15T两驱精英版:1798万元 ★★★★☆

首先来看看“锐·T动”,这里就有5个不同配置的车型,起步的手动两驱精英版采用6速手动变速箱,售价1698万元,它的存在我认为只是为了拉低价格门槛而已,销量可以忽略不计;配置方面与它相同的就是CVT两驱精英版了,售价为1798万元,首先来看看皓影入门级车型的配置:17英寸铝合金轮毂、全景天窗、羽翼式LED自动大灯、双边排气管、织物手动座椅、7英寸液晶仪表盘、胎压监测系统、定速巡航、ANC主动降噪系统、手动空调、5英寸中央显示屏、4扬声器音响。

可以说广汽本田皓影的入门级配置,就已经能满足许多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了,标配的羽翼式LED大灯、全景天窗、胎压检测和定速巡航这些功能在同级别入门车型上还是比较难见到,并且外形上也丝毫不显得简陋,不过入门级车型上倒车雷达和倒车影像的缺失又确实有些不够厚道,但总而言之我认为花1798万元购买一台入门级皓影,对于预算有限的年轻消费者来说是挺值的。

15T两驱豪华:1968万元 ★★★★★

接下来看看售价1968万元的CVT豪华版,这个价格相比入门级车型贵了17000元,你可以获得这些更高级的配置:Honda Sensing系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主动刹车、交通标示)、倒车影像、发动机自动启停、无钥匙进入/启动、远程启动、皮/织物混搭手动座椅、外后视镜电动折叠/加热、自适应远近光、后排隐私玻璃、左右分区自动空调、7英寸中控屏幕(带CarPlay)、8扬声器音响。

比入门级贵17000元,新增了这些配置我认为合理,光是Honda Sensing系统就能让安全与驾驶体验提高一个层次,再加上无钥匙进入/启动,CarPlay、自动空调这些配置都是能实实在在提升用车体验的,综合来看,我认为售价1968万元的皓影240Turbo两驱豪华版非常值得推荐。

15T两驱尊贵:2068万元 ★★☆☆☆

售价2068万元的CVT两驱尊贵版是15T两驱版车型的顶配,相比豪华版要贵10000元,它新增的配置有:动态转向灯、前后侧气帘、后倒车雷达、真皮方向盘、方向盘换挡、主副驾驶电动真皮座椅、Honda Connect20系统(实时路况导航、智慧停车场、在线音乐/电台、在线资讯、紧急呼叫、无CarPlay)。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9659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