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如何?

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如何?,第1张

2006至2020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截至到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发展到15万亿元。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行业,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超预期增长,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在网络强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加快推动IPv6、NB-IoT、5G等网络建设,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逐步开始规模化应用,5G、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我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 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2020年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6亿元,按照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未来物联网行业将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是希望在早期主导市场的行业领导者之间的一场斗争。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百家争鸣,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因此在未来可能通过不断竞争将会出现限数量的供应商主导市场,类似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Mac和Linux *** 作系统。

合规化同样是当下物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数据隐私问题。目前数据隐私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各种用户数据泄露或被滥用的事件频发,特别是Facebook的丑闻引发了全球担忧。

因此在未来,我国各种立法和监管机构将提出更加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规定,,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安全化是指预防物联网软件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在未来,以安全为重点的物联网设施将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某些特定的基础行业,如医疗健康、安全安防、金融等领域。

多重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

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在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支持下,离散制造业需要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文档无纸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等先进技术应用,建立基于工业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智能工厂。

最近几年,欧美国家最早针对流程工业提出了"智能工厂"的概念。流程工业智能工厂由商业智能、运营智能、 *** 作智能三个层次组成,由于自身的自动化水平较高,因此实施智能工厂相对比较容易。与流程工业相比,离散制造业首先在底层制造环节由于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如车、铣、刨、磨、铸、锻、铆、焊对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要求很高,投资很大。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家电、 汽车 、机械、模具、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产品大都要求产品智能化,设计智能。

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支持下,离散制造业需要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文档无纸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等先进技术应用,做到纵向、横向和端到端的集成,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从而建立基于工业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智能工厂。

生产设备网络化,实现车间"物联网"

工业物联网的提出给"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传统的工业生产采用M2M(Machineto Machine)的通信模式,实现了设备与设备间的通信,而物联网通过Things to Things的通信方式实现人、设备和系统三者之间的智能化、交互式无缝连接。

在离散制造企业车间,数控车、铣、刨、磨、铸、锻、铆、焊、加工中心等是主要的生产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将所有的设备及工位统一联网管理,使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与计算机之间能够联网通讯,设备与工位人员紧密关联。

如:数控编程人员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编程,将加工程序上传至DNC服务器,设备 *** 作人员可以在生产现场通过设备控制器下载所需要的程序,待加工任务完成后,再通过DNC网络将数控程序回传至服务器中,由程序管理员或工艺人员进行比较或归档,整个生产过程实现网络化、追溯化管理。

生产数据可视化,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生产决策

"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后,信息化与工业化快速融合,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离散制造企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条形码、二维码、RFID、工业传感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工业物联网、ERP、CAD/CAM/CAE/CAI等技术在离散制造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离散制造企业也进入了互联网工业的新的发展阶段,所拥有的数据也日益丰富。离散制造企业生产线处于高速运转,由生产设备所产生、采集和处理的数据量远大于企业中计算机和人工产生的数据,对数据的实时性要求也更高。

在生产现场,每隔几秒就收集一次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实现很多形式的分析,包括设备开机率、主轴运转率、主轴负载率、运行率、故障率、生产率、设备综合利用率(OEE)、零部件合格率、质量百分比等。首先,在生产工艺改进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这些大数据,就能分析整个生产流程,了解每个环节是如何执行的。

一旦有某个流程偏离了标准工艺,就会产生一个报警信号,能更快速地发现错误或者瓶颈所在,也就能更容易解决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建立虚拟模型,仿真并优化生产流程,当所有流程和绩效数据都能在系统中重建时,这种透明度将有助于制造企业改进其生产流程。再如,在能耗分析方面,在设备生产过程中利用传感器集中监控所有的生产流程,能够发现能耗的异常或峰值情形,由此便可在生产过程中优化能源的消耗,对所有流程进行分析将会大大降低能耗。

生产文档无纸化,实现高效、绿色制造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实现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是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之一。目前,在离散制造企业中产生繁多的纸质文件,如工艺过程卡片、零件蓝图、三维数模、刀具清单、质量文件、数控程序等等,这些纸质文件大多分散管理,不便于快速查找、集中共享和实时追踪,而且易产生大量的纸张浪费、丢失等。

生产文档进行无纸化管理后,工作人员在生产现场即可快速查询、浏览、下载所需要的生产信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料能够即时进行归档保存,大幅降低基于纸质文档的人工传递及流转,从而杜绝了文件、数据丢失,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准备效率和生产作业效率,实现绿色、无纸化生产。

生产过程透明化,智能工厂的"神经"系统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通过建设智能工厂,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进而实现整个过程的智能管控。在机械、 汽车 、航空、船舶、轻工、家用电器和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行业,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目的是拓展产品价值空间,侧重从单台设备自动化和产品智能化入手,基于生产效率和产品效能的提升实现价值增长。因此其智能工厂建设模式为推进生产设备(生产线)智能化,通过引进各类符合生产所需的智能装备,建立基于制造执行系统MES的车间级智能生产单元,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透明制造的能力。

离散制造企业生产现场,MES系统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首先,MES系统借助信息传递对从订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减少企业内部无附加值活动,有效地指导工厂生产运作过程,提高企业及时交货能力。其次,MES在企业和供应链间以双向交互的形式提供生产活动的基础信息,使计划、生产、资源三者密切配合,从而确保决策者和各级管理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生产现场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制定快速的应对措施,保证生产计划得到合理而快速的修正、生产流程畅通、资源充分有效地得到利用,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率。

生产现场无人化,真正做到"无人"工厂

"中国制造2025"推动了工业机器人、机械手臂等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工厂无人化制造成为可能。在离散制造企业生产现场,数控加工中心、智能机器人和三坐标测量仪及其他所有柔性化制造单元进行自动化排产调度,工件、物料、刀具进行自动化装卸调度,可以达到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化生产模式(Lights Out MFG)。在不间断单元自动化生产的情况下,管理生产任务优先和暂缓,远程查看管理单元内的生产状态情况,如果生产中遇到问题,一旦解决,立即恢复自动化生产,整个生产过程无需人工参与,真正实现"无人"智能生产。

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升级","中国制造2025"成为最有力的战略驱动。盖勒普是"中国制造2025"的先行 探索 者和实践者。深度结合当前离散制造业的实际现状,基于全球25年领先技术和中国15年的本地化经验,盖勒普提出了离散制造业智能工厂的五个方向,旨在借助全球先进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MES-SFC)这一生产力引擎,打破组织边界,将企业整个生产现场都纳入到管理网络中,正深刻地改变着制造模式、流程乃至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这一具有未来竞争力的创新成果将有力推动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让离散制造企业得到了独一无二的新技术体验,并为行业树立成功典范。

就拿制造业的车间举例。
在整个生产车间,想让设备发挥最大价值,您必须让所有设备联网运作。盖勒普 DNC生产设备及工位智能联网管理解决方案,作为精益生产车间的最佳网络管理平台,简化 *** 作流程,从而节省成本,稳定的运作保障数据顺畅流转,强大的可扩展性,让企业挖掘无限潜力。
车间“物联网”解决方案适用企业:
●各类规模的离散制造企业,以机械加工装配为主
●以多品种小批量,多品种多批量为主的各种生产类型
●研发和批产混合生产模式的制造企业
●适应各类按库存、按订单生产的制造企业
●生产管理模式寻求突破、创新,产品工艺复杂和状况多变的制造企业
车间“物联网”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
●可靠、稳定、智能的平台,实现全程无纸化推送,每一个程序都将得到永久追溯;
●所有工业设备联网在线,同时有效的统一管理生产设备、加工程序和工位信息;
●为不同车间生产需求搭建多样的车间网络系统;
●节约设备 *** 作人员花费在程序流转上的时间,消除由于频繁的程序流转而导致的加工错误;
●车间生产现场的通讯数据与企业的第三方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如:MRPII/ERP/MES/PLM/CAPP/CAD/CAM),达到真正高效即时的数据共享;
●为企业进一步数字化工厂的建设预留接口,搭建一体式的智能化车间网络管理平台。

Tps是拉动式生产信息系统,中渊科技公司开发的,比较实用, 主要用于制造业的,这是从他们网站上搞下来的,本来复制不了的,偶有办法,呵呵: 一、制造业制造现状描述: 每天8小时,480分钟、28800秒,扣除生理需求的非生产时间,合理有效时间为440-460分钟之间;人工沟通和编制生产计划,当前信息沟通的现状会产生大量的时间损失:由于人工安排生产任务,无法同时保证工人第一时间,获得以下信息; 今天上午8:55生产什么?(依靠班组长安排,需要等待) 什么时间用什么料生产?用多少?从哪里拿料?(依靠班组长安排,需要等待) 用什么辅助工装或模具生产?谁调模?什么时间调好?(依靠调模工,需要等待) 用什么标准生产?多长时间要做完?(需要同时具备图纸和作业指导书等文件,新产品或变更产品,需要等待) 用什么物料车子装产品?装多少?(需要自己找或等待,浪费开机时间) 发生异常后的处理,报备给谁?谁处理,沟通的时间太长;(异常处理机制反应迟缓) 调整生产计划,什么原因调整?如何调整最合理?(缺乏与主计划同步,容易产生在制品积压资金以及延迟交货;) 二、信息交流障碍产生的损失: 21利润损失: 以上信息沟通的障碍导致每个设备,每天损失总时间的20-25%,每天8小时,因为沟通不及时产生的浪费16小时---2小时(96分钟-180分钟), 一个500人规模的工厂,则每天损失为500人16小时=800小时左右, 月时间损失:30天每天800小时=24000小时 年时间损失:12个月每月24000=288000小时 假设一个人月工资3000元,每月每人可用时间为(8小时即480分钟,除去生理需求20分钟,可用时间每天最高460分钟)460分钟26天(除掉周日)=11960分钟可用时间3000元/11960分钟=026元每分钟 年金额损失:288000小时60分026元每分钟=4492800元 450万的损失,一般不被察觉,这就是时间运用损失的利润。 不同的订单情况会有不同,经常做的订单浪费少些,不经常做的产品,浪费严重。根据以上计算,如果2天交货的订单48个小时,实际生产的时间占用的比率是较少的,可能直接制造产品的时间只需要10个小时,所以在制造业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效率低下;效率低的原因并不是中国人不勤奋,不敬业偷懒导致的,而是组织信息不流畅导致的。即便有进口的好设备,生产力依旧很低。 22资金积压和库存损失: 生产计划排程不合理,不是按后工序的实际需求生产,生产指令过于粗放,生产指令的不准确导致工序间的在制品过多,积压资金,严重影响公司盈利能力; 23交货期损失: 由于制造现场的异常状况发生,现场人员调整生产计划,没有数据的快速反应机制,无法迅速与PMC人员沟通,导致生产计划不平衡,生产的优先顺序打乱,产生急于交货的未生产完成,不急于交货的已经生产,在制品和半成品增加,占用大量的资金,并且增加仓储成本和费用; 以上这些损失都是由于信息流产生的障碍导致,因此制造业的盈利能力下降,竞争力不强,通过拉动式的,按需求生产的方式,并结合物联网的集成和信,息系统的融合,实现动态掌控在制品、动态掌控人员状态、动态掌控设备状态、动态掌握订单状态、动态掌握生产异常状态,实现时间的高效利用,彻底降低在制品,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制造业盈利能力。 三、TPS拉动式生产系统的效能分析: 通过构建信息流快速反应系统: 通过物联网布置在车间的终端和LED电子看板,让工人早上上班一上机就可以在终端上查到要生产什么,用什么料生产?用什么模具生产?什么时候要生产完成?按什么节拍时间生产?用什么标准生产?让信息同步,避免等待; 通过物联网布置在仓库的终端和LED电子看板,让仓库人员一上班就可以在终端上查到,要配什么料?配给谁?什么时间配? 通过物联网布置在模具房的终端和LED电子看板,让调模工一上班就清楚的知道,要装什么模?那台机?什么时间装?谁来装 通过物联网对车间、仓库等的信息自动采集,分析,让PMC生产计划人员一上班就清楚今天哪台设备生产什么,生产进度如何?谁做的?做了多少?还有多少没做?等等信息,现场调整生产计划,PMC随时掌握,平衡生产,降低库存。 工人完成的情况,在电子看板上呈现出效率排行榜、损耗排行榜等,激励工人,并逐步实现工人自主管理。 管理人员一上班就可以随时查看生产异常状态,随时待命处理异常,并通过分析并采取措施预防和降低异常 基于物联网的技术,可以将各类设备开、停机,统一集成、工厂内的用人,现场的物料、在制品、产成品、废品、不良品等等,统一通过感知的手段集成由电脑统一处理数据,动态掌握工厂所有资源的运用情况,用极快速度的沟通方式和沟通工具实现信息的获取、分析、检索、查询等的具备智慧化的工厂 四、TPS拉动式系统能带来什么优势: 优势一、工厂的每一个车间、每一台机器摆放的位置、物流的路线、用人的资源消耗,从生产设计开始,自占地面积到资源消耗,都以数字形式完全计算出来,建设过程中做到零碰撞、零库存、零浪费,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优势二、智慧工厂生产系统向客户及上下游厂商开放,实现体验式营销,树立品牌优势 优势三、优化企业库存、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作业计划的精准性和调控能力,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 优势四、实时动态掌握资源消耗情况,成本变动情况,提高财务预算、核算的精确性, 优势五、直接并实时地获取制造设备的生产、运行和质量数据,并利用整合的信息系统助您解决各类问题。 优势六、简化物料管理和货车管理,节约了管理与能耗成本 优势七、系统间无缝集成,相互协同,这样决策可以达到智能化。整个流程,管理非常透明。 优势八、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少人化带来的成本优势 优势九、管理的精细化减少错误机会成本以及更具人性化 五、TPS拉动式系统重点解决企业什么问题: 1、各大信息系统相对独立运行,不协同、不兼容问题。 2、子系统管理存在盲点。各系统间不能统一,导致的信息和观察盲点 3、无法关联上下游工序和企业。供应链效率低、反应迟缓错失商机 4、信息共享程度弱。部门与部门,子公司与子公司间系统的不兼容导致的信息共享程度弱 5、集成度不高。设备与软件不能共享信息、信息断层 6、智能程度不高。响应客户速度较慢,多量少样产品无法同时满足 7、管理成本高,用人多,资源消耗大 8、有效减少在制品库存 9、精确控制生产指令和订单进度 10、精确控制材料的配送频次和数量,大幅度降低原材料库存和资金占用 11、精确反应生产进度和生产节拍,动态分析瓶颈工序,避免延期损失; 七、TPS拉动式系统应用介绍 具体 *** 作流程和步骤如下: 1办公室编排生产计划工单,绑定工艺和用料,发送到生产现场的车间各工序电脑,工序清楚的掌握应做什么任务?什么时间完成?用什么料,什么工艺?; 2同时也将车间的工位用料同步发送到仓库电脑、移动扫描手持机、电子看板上。 3仓库配料人员(也称为:水蜘蛛)根据电子看板显示和移动手持机内的生产配送任务,分拣准备物料,并依据顺序开始配送。 4生车间管理人员在车间电脑上选择应生产的生产工单,同步执行,开始生产。 5如车间员工发现个别工位缺料,在电脑上按缺料键,缺料键的信息通过服务器发送给仓库,通知仓库人员某一个工位缺料,需要配送。 6仓库配送人员接收到车间信息,迅速配送物料到车间工位,如果配送的时间延迟,则自动发信息给上级领导协助。系统会自动记录配送的时间和批次。 7仓库配送人员配送到车间后,配料人员按下车间的完成配送健,并在手持机设备上确认配送完成,配送的时间、批次、数量自动传输到服务器,服务器通知电子看板,电子看板自动减去已经配送数量,显示下一物料配送任务。 8生车间完工后,通过车间的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可以选择用RFID或者条码、传感器)传输到服务器。 9服务器根据生产计划和生产工单完成情况,自动的汇总分析出产能报表以及订单跟踪报表。 10服务器除了汇总产量报表外,还可以汇总出异常报表、不良品报表。并且根据配料的任务和实际配料状况,自动汇总分析出配料的时间、配料的批次、延迟配料的次数等。 通过TPS生产拉动系统,精确的控制生产计划和各工序的生产指令,并且有效减少以下浪费:搬运、仓储、过时产品、修理、返工、设备、设施、多余存货(包括正在加工的产品及成品)同时降低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率,缩短从投产到产品交付的整个制造周期目视化管理一切资源,使企业达到国际化管理水准,增强核心竞争力。
采纳哦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正在让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带有IP地址的网络设备正在快速大面积覆盖智能化工厂。当生产过程和信息合二为一,呼唤新的运营模式,要求IT和OT进一步深度融合,形成了一个贯穿整个制造企业的技术架构。IT和OT的融合会帮助制造企业改善业务系统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整体的信息流动,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营水平。

OT 被认为是现代智能工厂的支柱。它控制着工厂的基础设施,并使工厂生产线正常运转。随着更多的机器和组件相互连接,OT 的重要性得到了增强。通过提供工厂车间的实时信息,物联网 (IoT)正在模糊办公室和车间工厂之间的界限。

对所有智能企业,IT 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客户关系管理,到管理信息系统到电子邮件,一切都是在IT 基础架构上运行的。自现代制造业开始以来,IT 和OT 就一直共存,但往往彼此独立。然而,随着工业物联网 (IIoT)的出现,将网络传感器和相关软件与复杂的物理机械结合在一起,IT 和OT 之间的鸿沟正在迅速消散。

IT 与OT 的融合

从OT领域生产厂商角度看,传统工业自动化公司纷纷延伸其产品的IT 能力,包括联合软件公司拓展的软件实力,如西门子收购PLM,布局数字化双胞胎;ABB 联手微软,部署“物联网+”新战略;施耐德并购英维思,推出“能效+”;也有一些自动化公司部署基础的IoT集成、Web 技术的融合方面的产品与技术,如贝加莱、罗克韦尔自动化等,期望通过搭建软硬件平台帮助其用户快速实现Digital Transformation。

IT领域也在不断向OT领域渗透,利用其自身掌握的先进技术以及广阔的市场阵地,紧盯OT领域的“互联、互通、互享”需求,推出带有明显OT特征的产品和技术。如对于现场总线、安全网关甚至人机等设备。

制造企业重构IT/OT部门,试图通过双方在同一个项目开发或者生产流程中彼此协作,让数据从设备层-控制层-信息层直至云端无缝对接,从而在输出中充分体现IT&OT融合的特性。

从IT 与OT 的实施中学习

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进着IT 和OT 的实施,制造企业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包括:实施规模: 过去,同时连接数十亿台设备是一项重大技术挑战。但该问题在十年前得到了解决,IPv6 就能同时连接和 *** 作万亿台设备。

生产制造工厂还要将数以千计或数以万计规模的资产连接在一起。这是IT 实施者给管理OT者上的第一堂课。多年来,企业IT 的实现已经成熟,并测试了运行基础结构,其中包括数以千计具有不同功能、相互连接的设备,可在网络中7X24 小时连续地处理通信。可以连接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装置,并将此连接扩展到数以万计的资产。

安全性: 实施网络并让它们以尽可能高的安全性运行。毕竟, 考虑到黑客所获得的回报,给他们带来的安全威胁可能是最严重的。例如,当资金从任何一家银行的位于任何国家的任意一台ATM 机中取出,它都会在一个可预测的时间内分配资金。

系统以高度可预测的方式执行这些活动。成千上万的交易日复一日地以安全的方式不断发生。这就是工业物联网(IIoT)的功能;互联网正在连接配置不同网络安全措施的诸多不同设备。基础结构的稳定性: 企业IT 已经存在几十年了,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可以从质量和时间方面做出可预测的响应,并由个人或企业的日常经验来验证。这主要是基础设施的稳定性。这就是架构开始发挥作用的地方。

稳定性有其自身的挑战,如采用和更改技术、不断变化的标准、专有产品和标准、软件、法规遵从性和管理方面的挑战等等。当公司或用户需要采用或评估新的技术或标准时,可以学到最大的经验教训。硬件平台的体系结构、连接性基础结构、需要购买或构建的应用程序和软件,主要负责结构的稳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原则必须是可扩展的、模块化的、具有互 *** 作性和易于管理的体系结构。更重要的是,体系结构应允许构建或提供组件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能够轻松地将其集成到体系结构中,并根据优先级和复杂性定义路线图。解决方案架构与硬件和网络基础架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使这一进程更加顺畅。

融合的关键挑战

IT 与OT 有不同的背景,但它们融合的适用性源自IIoT。双方都面临着关键的挑战,包括系统的自持控制、机器和员工安全。好的解决方案应就位并具备以下功能:

识别和验证所有设备和机器: 系统内的所有设备,无论是在工厂内还是在现场,都应得到确认。只有经过批准的设备和系统才能相互通信。这将减少黑客攻击、将不受信任的设备插入网络以及减少对任何系统或机器的不受信控制等风险。

安全性: 加密IT 与OT 设备之间的所有通信,将确保中继数据的保密性。

数据完整性: 确保从这些系统生成的数据的完整性,是一个高度优先事项。虽然智能分析是采用IIoT 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如果数据不准确,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启用这些软件和固件的远程升级将有助于确保它们的完整性。

IT 与OT 融合的未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设备开始加入IIoT 网络,有很多机会向前发展。IT 与OT 的融合将为工厂自动化、资产管理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提供开箱即用的集成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企业级的供应链和企业资源规划 (ERP)应用程序,并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如果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 IT 与OT 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消失,直到成为一个或相同的系统为止。

三类车间。公辅属于三类车间。气,冷,热等的公共辅助类车间是公辅车间。规范2021年版,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发布的T/GDEIIA3—2021公辅车间气动设备物联网基础数据采集技术要求,规定了公辅车间的物联网基础数据的术语和定义,要求,数据采集方法等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9668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