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一点戏没有,又是一家,因为房地产市场规模很大,每年几十万亿GMV,所以平台必须抓住机会,但是注定做不出来结果又不得不做的剧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点,先从远的说,互联网从没真正走入线下。
在2010年之前,线上线下完全是两个世界,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主要就是广告变现和虚拟商品售卖。
2010年之后,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网络带宽的改善,消费者时间进一步被电子产品占据,线上线下界限变得模糊,线上和线下开始拥抱。但线上给线下带来的核心贡献只是提供了一个新的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的C端产品,可以触达更多更广的受众。
到了2014年,流量越来越贵的,单纯做线上,没有护城河,很容易被抄袭,开始提互联网+的概念,比如说今天还活着的,e袋洗,美团外卖,滴滴打车,便利蜂,瓜子二手车等。但是互联网公司在介入线下业务后,整体的业务模式就变了,变的非常重。
从一家赚取广告费的变成一家赚取交易佣金/买卖差价的公司背后的区别
前者产研是主要成本
而后者的业务链条无限拉长,需要线上运营团队,市场团队,需要地推,需要销售服务,需要能把控整个供应链
在具备庞大的业务运作流程和庞大的业务团队管理之后,你很难说这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是一家线下公司。
互联网+延伸出很多概念,比如云服务,物联网,saas,大数据,人工智能,但都是帮助线下企业去提升效率的工具,而不是通过一个辅助型的工具颠覆一个行业。
对快手来说,其核心优势在于流量+推荐算法。
在流量平台视角去看,可能看任何行业都会有一个错觉,那就是万物皆漏斗,只要有足够的曝光,就一定会有足够的转化。
但在房子这个行业而言,全中国的房子一年曝光了2000亿次,成交了2000万套,平均1万次曝光成交1套,其中贝壳曝光了2亿次,成交了400万套,平均500次曝光成交一套。
1万次曝光成交一套与500次曝光成交一套,这就是线上和线下的距离。20倍的差距必须靠线下服务体系来弥补,否则流量的低效率应用,算下来很可能还不如按CPM卖广告,当然,平均曝光的数字是我编的。
但是流量平台想做实业,有可能吗?
流量平台习惯的赚钱方式是规模效应+0边际成本,做一款产品,几万人用和几百万人用,研发和运营成本几乎是一样的。互联网玩的是基于流量的用户体验,算法分发,是对流量的应用于获取,这和房产行业的长周期服务完全是不同的领域。
快手想正儿八经的卖房子,和重新开一家公司,从0起步,并没有什么区别。
不管是抖音,还是快手,或者是天猫好房,当它从卖流量变成卖房子,本质上与街边一家100平米,20人的中介公司相比,并不具备任何优势。
第二点,卖货和卖房并不一样。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九块九包邮,商家是赔钱的,但是通过赔钱获取了一个新用户,这个新用户只要有一笔复购,获客成本就拉低了50%
电商的本质是供应链,是物流,是售后,通过这些提高单个用户的价值,可以靠复购,可以爆赔钱的爆款带高利润的单品。
但是,卖房子是不存在复购的,或者说房子的复购是几乎可以忽略的,房产交易就是一锤子买卖。一笔交易赔钱了就是赔钱了,不存在靠一笔交易的赔钱来赚另一笔钱。
这些年,弱线下,重线上的,包括爱屋及乌、房多多、悟空找房、诸葛找房、居理新房、京东房产、天猫好房、幸福里等等,死的死,没死的只能说背后的资本有钱还能扛。
互联网擅长的烧钱换规模的流量玩法,在重线下,低频、高客单价的房产领域逻辑上就跑不通。
卖货,永远是供给过剩,一个商家的商品如果客户看不到,就永远不可能形成交易,所以直通车大行其道,流量对销售的加成很高。
但是房子作为一种商品,第一他是不可移动不可复制的,第二每一套房子都是稀缺的,都是第一无二的。在二手房领域一直有一句话,得房源者得天下,只要有房子,从来都是客户主动找房。
新房对渠道而言不是谁的独家,谁都能卖,对消费者而言,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考虑选择,在一个大家都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充分竞争市场上,能通过流量赚钱的只有卖流量的人,没有卖房子的人。
第三点,没有二手房业务做基础,渠道卖新房的盛况只是昙花一现。
2010年之前,新房交易基本是代理的天下。
大概2014年前后,一二手联动兴起,开始了渠道卖房的盛况,因为2015-2016的房价疯涨,出现了一些专门通过电销做新房销售的公司。
怎么形容呢,当时的市场上,只要是个卖房子的,都有一堆客户追着要签单,毕竟一套房子今天不买,明天就要涨十万。
极端的行情对流量的效果无限放大。
但是当市场回归常态之后,没有复购,就是新房电销的致命伤。
二手房是新房的基础,因为不管新房还是二手房,本质都是买房。
一方面大量的购房需求是由二手房出售转化而来的。
另一方面,二手房走进社区才有更多和客户业主见面沟通的机会和场景,有沟通有交流,才可能将房产交易的复购做起来,单纯的新房电销冷冰冰的电话,再多的问候也很难起到好的客户维系效果。
很多开发商重视渠道,核心其实是把二手的客户洗成新房的,如果买流量做电销能算过账,开发商的自渠不至于全军覆没。
第四,说说快手
不论是字节还是腾讯还是快手,在房产版块上的变现其实一直都很尴尬。
别的行业可能一个几千亿规模的市场就有数百亿的营收,但是守着一个几十万亿的市场,拿着几亿,几十亿的营收,大概每家心里都很别扭。
和快手房产的内容团队一直有接触,也陪同快手的房产广告的商业化团队去给开发商上过课,也参加过快手全国房产大V的线下碰面会,和快手的很多房产创作者都有过交流,对于快手本身还是有一点认知
快手房产的主要变现是把品牌广告卖给开发商,但是当看到卖一套房子别人可以赚大几十万,琢磨了一下这卖房子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就要思考为什么不赚交易佣金这个钱呢?
在正式下场卖房子之前,当然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品效合一, 就就我接触的,有开发商真的很重视这个品效合一的,拉曝光的同时获取销售线索,还专门组织了高学历的销售团队系统的跟进这一块,一年下来,两万多条线索,真实的成交是个位数,换言之,真当效果广告来看,广告费比gmv都高。
也有项目投了效果广告,最后的去化确实不错的,但是只要结果比较滋润,整个链条上每个人觉得是自己的功劳都没有问题,只有项目卖不动的时候,才能分出个所以然。
而流量卖房的前提是,好的新房项目不需要渠道,不好卖的才需要,这是一个刺刀见血见真章的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式不行了。
现在开发商也不好过,普遍不认CPM,只认CPS了,这也是不得不转变的一个原因。
快手目前的房产业务链条上包括三类主体,开发商,城市MCN,房产主播,快手房产本身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大型的MCN,一端对接的是开发商,承接商品销售和广告订单,另一端对接的是终端的房产销售/主播,也就是是一个媒体+渠道的业务模型。
通过线上活动聚合看房团,转到线下达人线下服务,效果的前提是快手的流量足够精准,但是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流量的精准对房产交易而言是个伪命题,流量的标签来自用户的兴趣行为,兴趣行为和购房需求之间是有一条巨大的鸿沟的。
兴趣推送,而不是找房场景,按转化漏斗来算,这中间就是数十倍的差距,房子购买决策周期超过半年,消费者必然在不同房子,不同销售之间对比,征求家人朋友意见建议,这几十倍的差距足够把成本拉的比潜在收益更高。
第二个,快手对线下并不具备掌控能力,销售为什么要通过快手与开发商合作?快手一直讲的一个案例,哈尔滨的一个好像是叫王贝乐,第一次线下活动听说是直播卖了600多套,后来见宣传说卖了1000多套房子,不管是多少套,只要快手说每套成交佣金分我一部分,可能都瞬间就变成0套了。
卖房子,客户还是那些客户,只不过是把线下的客户洗到线上来成交。用名义换取免费/廉价的流量扶持可以,但是用真金白银去换,可能就要打个问号。达人自己就能赚的钱,凭什么要和平台分?
一旦销售/达人成交能力上来了,完全可以绕过快手自行和开发商合作,这个时候达人与快手在开发商面前是平等的,都是分销渠道。
至于说把销售/达人变成自己人,字节的幸福里已经走完了试错的路,自己培养达人,招聘销售,下场卖房,算下来,连卖CPM都不如。
一家做流量的公司,去做线下服务,基因就不具备。
所有的销售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卖产品,一种是卖服务。
产品是具化的容易感知,而服务是看起来是虚的东西,特别是房产服务,但是这就是流量平台一再在房产上折戟沉沙的原因。
这个行业,看似不需要服务,却有高额收益,所有明面上的竞争都转化为了务虚的服务之争、品牌之争。房产是线下交易,交易本身是一项服务,服务就需要人,流量的故事讲的天花乱坠,服务躲不过去,人的问题也躲不过去。
所以,快手并没有讲出一个新的故事,不过是老调重d。
END
文/枥谷不是。
,成都快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电商交易平台。主要产品为快手小店,主要服务项目为供货商入驻、服务商入驻、直播基地入驻、ERP入驻。
许可项目: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药品零售;出版物零售;网络文化经营;拍卖业务;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货物进出口;食品经营(销售预包装食品);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广告设计、代理;广告制作;广告发布(非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
计算机系统服务;数据处理服务;网络技术服务;物联网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不含涉外调查);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玩具销售;电子产品销售;化妆品零售;日用品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农副产品销售;服装服饰零售;国内贸易代理;创业空间服务;健康咨询服务(不含诊疗服务);房地产经纪;业务培训(不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需取得许可的培训)(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是指通过在网络侧设置业务访问黑名单,或者在接入侧进行安全策略控制,为有效防范物联网卡被违规挪用于手机上网业务,黑名单至少应包括以下4种类型的互联网应用:
1、社交类网站:如微信、QQ、微博等。
2、视频类网站:如抖音、快手、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
3、购物类网站:如淘宝、京东、唯品会等。
4、游戏类网站:如QQ游戏等。首先明确,这手机卡是联通的手机卡,不是快手的,是联名卡而已。
所以没什么安全不安全,快手是联名卡的销售渠道,服务及安全什么的都是联通,因为本身就是联通卡而已。
至于能用多久,看你个人平时习惯了,不要一时脑热就办理了。
根据自己平时的手机使用习惯来判定。#TMT# 招商TMT电话会议,是不错的产业趋势跟踪资料。大家关心的物联网通信模组和苹果产业链问题,都有详细讲解。
传媒:
推荐的3家公司表现不错,继续坚定推荐。
国联股份:TO B工业品电商,最早创立于2000年,做黄页手册,06年转为网上撮合,积攒了客户资源后往电商转型。目前注册用户300万,都是需求精准的客户。受疫情影响,老客户消费下降30%,但是新客户200%增长,目前老客户备货量已经恢复到疫情前,新增长的客户也留下来了,复购率超过94%。长期看,工业品电商公司比较少,对团队要求高,需要对材料有深入了解,TO C电商容易复制线下场景,但是TO B业务是谨慎理性的备货,每单都是合同,需要对细分品类非常了解,既要有对工业品材料的了解又要有互联网思维。公司找到了合理的商业模式,通过集采红利,在交易环节、运输环节取代经销商,自己不备货,不承担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不涉及供应链金融业务,减少了很多风险。过去5年公司复合增速没有低过90%,今年明年做到60%没有,公司目前交易量占行业壁垒不到1%,长期看是蓝海市场。
锋尚文化:目前没有太多可比公司。主要业务是高端文化创意,最高端的是国家大型项目,奥运会开幕、春节晚会分会场等,在文化设计里面是对设计水平要求最高的。另外就是类似宋城演艺的景区秀的总包,从剧本创作、设计、到灯光舞台,首演成功后业务就接下,不涉及运营那块,虽然没有长期稳定的运营收入,但也减少了很多风险,因为国内景区运营很多亏损。赛道不是特别大,但是公司作为竞争优势最明显的品牌,大型国家项目背书,再去拿下沉订单就会容易,未来能做文旅秀,互联网平台、电视台晚会、光影博物馆网红打卡等项目。公司以创意设计为主,不涉及工程,没有垫资,现金流很好,上市前有5-6亿在手现金,上市融了20亿,未来通过其他方式转化为EPS,比如说参股好项目,目前在郑州项目参股了40%,未来看落地后的运营效果。长期看好公司,疫情过去后文旅需求增加,明后年的冬奥会、建党100周年、全运会等大型活动是非常多的
三人行:国内比较好的4A公司,客户包括大的国企央企、大的消费品牌公司,原有老客户的量在增长,比如说伊利投放的量越来越大,新客户也在不断持续,今年突破运营商、银行、快消品的可,出现了 汽车 的一汽大众、一汽奔腾,京东、快手互联网作为媒体投放平台之外转为化为广告主,未来看好 汽车 、互联网客户的增长。
通信:
前3季度总体收入6000亿,同比增长37%,净利润242亿,出现了同比下降。毛利率略有下降,疫情影响下全行业的管理、销售费用率下滑。联通和中兴通讯占行业一半,剔除后,营收同比增长1%,利润下降4%。单3季度收入2100亿,同比增8%,净利103亿,同比增长6%,3季度情况比前3季度好。剔除两家公司后,营收同比6%,利润同比增40%,3季度中兴通信对行业的影响非常大。
分板块看,光模块、物联网,军工信息化、北斗业绩非常不错,通信设备、光钱光缆压力大。光模块重点公司新易盛15亿,天孚通信8800万,光迅18亿,基本上都超预期。4季度到明年,行业利润存在压力,2季度末3季度初是业绩最好的点,基站推进比较紧,是拉货最好的阶段,由于财务惯性的3季度表现还是不错,但是4季度会往下走,基站建设量不如之前那么大。3季度好的板块在4季度存在压力,但是都是短暂压力,到了明年进入到新的建设节奏,明年算上广电和移动合建,加上宏基站,明年100万站是大概率,110-120万站也有可能。
中兴通讯3季度业绩低于预期,低了几个亿。压力主要在于毛利率,在2季度已经有所反应,有5-6%的下滑,3季度下降趋势进一步确认。2-3季度体现了5G低毛利率的水平,今年两次重次重点设备招标,移动无线2期把价格压到了16万,下降速度很快,给公司比较大的压力。除此以外费用率、现金流都在往好的方向走,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明年价格还是会下降,但是幅度比今年收窄,公司降成本能力强,利润有d性。
广和通和移远通信业绩相当不错,甚至超市场预期。物联网赛道未来几年业绩兑现不断出现,移远通信净利率低,收入增长、行业卡位很明确。广和通深耕高价值赛道,具备龙头投资价值。
亿联网络之前有质疑,通过事实证明是盈利能力很强,在全球在具备强竞争力的龙头,在未来视频通信领域还是具备全球抗衡的能力。公司和可选消费影响,受到疫情压制,明年疫情消退、海外逐步恢复后,还有不出错的机会,明年还是新产品的爆发。
计算机:
中小市值:
春风动力:业绩和股价表现都不错,国内两轮车、海外四轮车需求比较旺盛,明年有2款新车型车型放量。发动机产能4条线,年底达产2条,明年产能明年放出来,明年产能和爆款车型都会出来。
安车检测:检测进度低于预期,影响了业绩。后续需求是确定的,订单持续落地;检测服务重点观察青岛推进进度和检测站的并购进度,青岛在国内检测站领域是比较乱,如果经过赋能后数据持续向好的表现,比较有说服力;最后看并购基金逐渐落地。
上海新洋:3季报业绩不错,墙布经销端增长非常快,单季度同比增长105%。另外保碧进场,通过物业平台模式去突变,目前在前景准备的阶段,年底明年量就体现出来。公司产品力非常好,一刷就上墙,销售模式从纯C端转型B2B2C,有了大B渠道加持,墙布放量值得期待,3季度墙布创了 历史 新高,有1600多万,后续10-12月预计还是不错。保碧基金带来赋能后,量上来的话股价反应会非常剧烈。
电子:
上周板块有一些调整,苹果链波动比较大,原因是苹果3季报中手机销量下滑比较明显,市场感觉低于预期。3季度手机销量下降其实市场早有预期,逻辑是今年新机延后生产和发货。另外电话会中强调,各渠道库存水位比较低,做了老品清库存的工作,都是为了4季度的超预期作准备。首批预订和销售数据还是不错的,Pro系列有加单,库克强调iPhone的需求很旺盛,主要是供应不足的问题,3季度零部件是很多厂商备了货,但不一定是全部同步,导致了供给不足。今年在少备货1个月的情况,总量不比去年差,手机业务占比高的公司更集中4季度。3季度没那么好是有预期,稼动率低了盈利有影响,还有3季度汇率以上,还有零部件库存问题,4季度现金流和库存改善。鹏鼎电话中,公司降到了10月往后需求比较好,3季度差一点,4季度坚持完成全年目标。以此类推,立讯手机占比不多,4季度也是比3季度好。其实苹果营收和盈利符合或者超预期,非手机业务快速增长,MAC和PAD 30-40%增长,手表新的两款产品在售,也是超预期的。Airpod有分歧,但我们认为今年9000万,明年12亿有希望,AirPods pro质量有小问题,苹果官方说免费更换。主要是设计的小纰漏,固件升级有问题,通过固件优化可以解决,和组装环节没有关系,而且比例也有限。对明年苹果链全系产品增长、业绩增长有信心,继续看好苹果链公司对台系从组装到零件的替代逻辑,调整后迎来优质公司的布局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