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了物联网的雏形。
1、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
2、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过去在中国,物联网被称之为传感网。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
3、2005年11月17日,世界信息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其中指出“物联网”时代的来临。
扩展资料:
定义
1、互联网上大约有50petabytes(petabyte为1,024terabytes)的数据,其中大部分最初由人来获取和创建的,通过打字、录音、照相或扫描条码等方式。
2、传统的互联网蓝图中忽略了为数最多并且最重要的节点,人。而问题是,人的时间、精力和准确度都是有限的,他们并不适于从真实世界中截获信息。这是大问题。我们生活于物质世界中,我们不能把虚拟的信息当做粮食吃,也不能当做柴火来烧。
3、想法和信息很重要,但物质世界是更本质的。当今的信息科技如此依赖人类产生的资讯,以至我们的电脑更了解思想而不是物质。如果电脑能不借助我们的帮助,就获知物质世界中各种可以被获取的信息,我们将能够跟踪和计量那些物质,减少浪费、损失和消耗。
4、我们将知晓物品何时需要更换、维修或召回,他们是新的还是过了有效期。物联网有改变世界的潜能,就像互联网一样,甚至更深远。
参考资料:
它的核心技术就是 低功耗的无线核心芯片,通过它实现了物与物之间的双向测量和控制。
RFID是物联网的重要部分,但是并不是全部;RFID也不是都属于物联网,低频、近距离、需要人去“刷卡”的RFID,都不属于物联网;可以实现远距离自动识别的超高频、有源RFID才是物联网的核心部分,它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识别、定位、采集、控制。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如下:
1、全面感知
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定位器和二维码等手段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
2、可靠传递
是指通过各种电信网络和因特网融合,对接收到的感知信息进行实时远程传送,实现信息的交互和共享,并进行各种有效的处理。
3、智能处理
是指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随时接受到的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升对物理世界、经济社会各种活动和变化的洞察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扩展资料:
物联网的安全性问题
传统的互联网发展成熟、应用广泛,尚存在安全漏洞。物联网作为新兴产物,体系结构更复杂、没有统一标准,各方面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其关键实现技术是传感网络,传感器暴露的自然环境下,特别是一些放置在恶劣环境中的传感器,如何长期维持网络的完整性对传感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传感网络必须有自愈的功能。 这不仅仅受环境因素影响,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严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
一、教材分析 《因特网的未来》是浙教版信息技术8年级(上)第1单元的第5课内容,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因特网;知道上网所必需的软硬件设备;通过学生亲自上网体验,搜索信息,收集整理资料;了解因特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最终形成一份小报告。本课在前几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对搜集的资料整理、分析,预测和猜想因特网的未来发展,为最后完成一份总结性报告奠定基础。
在涉及网络新技术方面,学生要重点了解蓝牙技术;在搜索信息时,为提高效率,学生要充分意识到“个性化服务”带来的便利――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在探讨未来网络时,学生要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认清网络的危害,正确面对垃圾邮件、不良信息和“黑客”等,从而提高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蓝牙的概念及应用;了解个性化服务的功能;熟练掌握利用关键字搜索;初步感知网络个性化服务的设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信息搜索,提升学生信息查找的能力,能根据实际需要搜索信息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因特网的过去、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更深入地了解因特网,体会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感受因特网对人类的影响;通过“网络雾里看花”环节,感受正确辨别信息良莠的重要性,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三、设计意图
信息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注重创造的、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的、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因特网的未来》属于理论课,课中包含很多知识点。本课相比技能课显得枯燥、乏味,往往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厌烦,教学效果差。由此,我希望能通过情境设计、师生讨论、学生活动等多种手段,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内容也能变得有趣。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学生欣赏Flash动画“电子商务”。
师: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未来的因特网会是怎么样的呢?
出示课题:因特网的未来。
设计意图:在幽默风趣的视频欣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视频内容的概述,培养边欣赏边思考的习惯,更是通过对主要内容的归纳,回顾因特网的应用,同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畅想:因特网的未来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其中的一幅,向大家解读描述的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解读的目的是通过科幻的、不可思议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为学生充分参与下面的活动奠定基础。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来解读则是出于时间和效果的考虑,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跟大家分享就达到目的了。
活动一:2人~3人为一组,小组讨论,主题是畅想未来的因特网会给你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哪些方便快捷的服务。
师:热烈的讨论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感受大家的奇思妙想吧!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和讨论,学生能打开思维,尽情想象,并通过交流和分享,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跟大家分享。在相互的畅谈和倾听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拉近了距离,融洽了气氛。
(三)感知:网络新技术
1蓝牙
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网络技术,主要用于无线信息交换。
活动二:学生运用搜索引擎,从因特网上获取更多相关蓝牙的知识,通过筛选和概括,提取关键的信息。任务1:查询蓝牙名称的由来;任务2:蓝牙技术的特点、支持的传输距离;任务3:列举运用蓝牙技术的相关产品的并作简单说明。
任务反馈:学生分享搜索结果,了解支持蓝牙技术的相关产品。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围绕教学任务,自主获取相关知识,不仅可以复习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更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学到知识,培养信息提取、分析、应用的能力。
2网格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
师:除了蓝牙技术,还有很多促进因特网不断发展的新技术,这些技术也必将带来因特网世界的巨大飞跃和变革,一起来认识几个新名词:网格技术、云计算、物联网。
因特网是全球最大的数字图书馆,里面蕴涵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如果想要知道更多网络新技术的相关知识,大家可以课后利用搜索引擎,查询更多有用的信息。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最前沿的网络技术,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理解这些新技术,启迪有兴趣的学生去深入学习和探究。
3视频欣赏
师:我们一起畅想了因特网的未来,了解了网络的新技术,这让我们对因特网世界的未来充满着期待。微软公司对因特网世界的未来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到了2019年,我们的网络生活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设计意图:既然是最新的网络技术,就该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这段视频是微软公司描绘的2019年的网络生活梦想,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一定会惊叹,更会盼望着因特网的未来早日实现。
(四)体验:网络个性化
师:如果说技术是因特网飞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那么服务便是网络价值的本质体现。未来的因特网将更加关注对客户的服务。网络个性化便是搜索引擎提高服务质量的举措之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体验网络个性化带给我们的便捷服务。
1普通搜索与个性化搜索对比
师:刚才我们已经运用搜索引擎了解了蓝牙技术。搜索出来的信息有过时的,也有重复的,甚至无关的,这种“人找信息”的方式,既费力又费时,而网络个性化则是一种“信息找人”的模式!
设计意图:网络个性化――一个学生非常陌生的概念,在此将普通搜索作为引子:一方面,学生再一次回顾“活动二”的学习经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学生对个性化搜索有了概念上的认识,为“活动三”的开展奠定基础。
2体验网络个性化
活动三:亲身实践、个性化体验。具体说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百度个性化页面地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