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物联网,RFID
一、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的Auto-ID中心在1999年提出,其基本想法是将RFID和其他传感器相互连接,形成RFID架构的分布式网络
欧洲委员会[1]提出“物联网是未来因特网的综合部分之一,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基于标准的和互 *** 作的通信协议,无论物理的还是虚拟的“物”均有身份、物理属性和虚拟特质,具备自配置能力且使用智能接口,可以无缝地集成到信息网络中去”
本文认为,物联网实质上是将真实世界映射到虚拟世界的过程:真实世界中的事物,通过传感器采集一定的数据,在虚拟世界中形成与之对应的事物“相关物体可能在虚拟电子空间中被创造出来,源于物理物体空间,且与物理空间的物体有关联”[2]传感器采集到数据的详细程度,将影响到该事物在虚拟世界中的抽象程度在虚拟世界中,对该事物最简单也最重要的描述是物体提供了一个ID用于识别(如使用RFID标签),最详细的描述则是真实世界中该事物的所有属性和状态均可在虚拟世界中被观察到进一步的,在虚拟世界中对该物体做出控制,则可通过物联网改变真实世界中该物体的状态对于一个真实的事物,其所需的各种应用与 *** 作,只需在虚拟世界中对与之对应的虚拟事物进行应用和 *** 作,即达到目的
这样将会对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实地实时监测和控制一个事物的成本是高昂的,通过物联网,所有事物都将在虚拟世界中被找到,以较低的成本被监测和控制,从而实现4A(anytime, any place, anyone, anything)[3]连接虚拟世界提供了对所有事物的实时追踪的可能,所有的信息都不是孤立的,这将为各种海量运算和分析提供了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信息源真实世界存在于某一时刻,而当物联网发展到能将真实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映射到虚拟世界中时,无数个某一时刻的世界汇集起来,在虚拟世界中将形成一个可以追溯的历史,如同过去以纸质保存历史事件的发生,将来将以电子数据对所有事物进行全息描述的形式存储世界的历史
二、体系架构
目前, 物联网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同的体系结构,最具代表性的物联网架构是欧美支持的EPCglobal和日本的UID物联网系统EPC系统由EPC 编码体系、射频识别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3 部分组成UID 技术体系架构由泛在识别码(uCode)、泛在通信器、信息系统服务器、和ucode 解析服务器等4部分构成EPCglobal 和UID上只是RFID 标准化的团体,离全面的“物联网”体系架构相去甚远
美国的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与物联网概念相近的概念,并提出通过INSTRUMENTED,INTERCONNECTED和INTELLIGENT这三个层面来实现智慧地球在文献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物联网体系架构
1、智能物体层:通过传感器捕获和测量物体相关数据,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同时具备局部的互动性,需要一定的存储和计算能力
2、数据传输层: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实现无缝、透明、安全的接入,提供并实施编码、认知、鉴权、计费等管理
3、信息关联层:通过云计算实施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数据处理与融合,屏蔽其异质性与复杂性,形成一个与真实世界对应的虚拟世界
4、应用服务层:从虚拟世界中提取信息,提供丰富的面向服务的应用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数据由底部的传感器通过网络到达应用服务层面,而实际上,在服务应用层面,各个中心、用户可以反向的通过网络由执行器对物体进行控制
在该体系结构中,感知层面的各种传感器、执行器都是具体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升级,新设备不断引入物联网而服务应用层的各种需求也是不断提出的,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若是每个具体的服务应用和传感设备都形成一个独立的网络,最后可能形成许多套特殊的网络,这不利于推广和不便于维护因此这需要物联网的网络层有一定前瞻性,物体设备层可以变化,服务应用层可以变化,但它们都是通过一个普适的网络进行连接,这个网络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三、面临的挑战
1、统一标准
物联网其实就是利用物体上的传感器和嵌入式芯片,将物质的信息传递出去或接收进来,通过传感网络实现本地处理,并联入到互联网中去由于涉及到不同的传感网络之间的信息解读,所以必需有一套统一的技术协议与标准,而且主要是集中在互联上,而不是传感器本身的技术协议现在很多所谓的物联网标准,实际上还是将物联网作为一种独立的工业网络来看待的具体技术标准,而应对互联需要的技术协议,才是真正实现物联网的关键
2、安全、隐私
在物联网中所有“事物”都连接到全球网络,彼此间相互通信,这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例如可信度,认证,以及事物所感知或交换到的数据的融合人和事物的隐私应该得到有效保障,以防止未授权的识别和攻击安全与隐私这个问题,是人类社会的问题,不论是物联网还是其他技术,都是面临这两个问题因此,不仅要从物联网内部的技术上做出一定的控制,而且要从外部的法规环境上作出一定的司法解释和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 Commission, IDE, 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 2009
2 CASAGRAS Final Report: RFID and the inclusive model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2010
3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2005, ITU
华为集团是私企。
集团公司创始人任正非一手创办了华为,而他创立华为时就是个体户。此外华为的股权模式是全员持股,华为职员的持股规模高达98%以上,华为的工会在企业有着很强的话语权。
华为有着独立研发数据终端和设备终端的团队,并且在进军智能机初期,就致力于独立研发CPU等关键部件,并且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此外,华为尽可能的选择国产化配件进行总装。比如摄像头模组、手机屏幕等等。所以华为目前是国产手机品牌当中实现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企业。
华为出版物:
《营赢》是一本关于商业成功的杂志。听全球运营商分享其独特的运营实践和成功经验,行业专家解读热点话题,以及分享华为与客户合作双赢的成功故事。
《华为技术》聚焦技术和客户化解决方案的杂志。关注行业动态,解决热点话题,分享成功故事,把握技术潮流。
《ICT新视界》华为企业BG的核心技术期刊,聚焦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当前热点ICT技术,面向全球企业市场的中高端客户、渠道伙伴、业界专家等发行。
《华为人报》这是一份体现华为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的报纸。在这个世界上,技术会变化、管理会改进、资源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liuxue86com]为即将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留学新闻:《海归博士彭泽忠:物联网世界的“太极”高手》08月30日liuxue86com报道。 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彭泽忠谈到自己的成果没有想象中的激昂,事实上,他所研发应用于RIFD的储存技术已经拿下了美国33项和国内7项专利。“因为物联网太热,近两年,中国RFID的企业冒的非常多,虽然我的技术比较高、成本比较低,但销售不是最好的”,他说。RIFD又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作用可简单比喻为无线的条形码,它通过射频信号实现无线信息传达,而且可以实现数据加密、永久储存等功能,国内二代身份z、电子门票、自动收费站等均应用这类技术。RIFD芯片也被视为实现物联网的“粮食”,属于最基本的消耗类传感器。
RFID中的储存器是一个核心部件,信息就像U盘一样粘在芯片里,供设备读写,但常规的RFID芯片有一些问题,一般不能过长时间保存,防伪功能不强,而且结构复杂、成本不低。“我做的芯片能够让它在各种环境下,100年以上保存,安全性更高,成本却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叫X-RFID”,彭泽忠介绍。
彭泽忠口中的X-RFID源于他在美国发明的一项“超级永久性储存器”技术,相比传统存储器,它的成本、保存时间、安全性更为优越。为此,他在美创立的两家公司曾连续3年被评为“全世界最具成长潜力的60家初创公司”之一。
2007年,无锡的“530”人才计划正风靡海外,丰厚的政策吸引无数海归人才“归巢”打拼,感受到江苏的高科技产业浓郁氛围,彭泽忠辞去美国两家公司职务,带着X-RFID回国创业,随后,在当地政府的孵化资金及配套融资等优惠政策照顾下,彭泽忠先后在江苏、四川、上海创办3家凯路威电子,从事X-RIFD生产,而当时,国内仅有4-5家常规RFID芯片企业,正如物联网那时还是一个陌生词汇。
“归国创业几乎是每个留学生的梦想,中国RFID相比国外落后很多,因此低成本优势会更明显”,彭泽忠表示,但是由于国内应用市场刚起步,前期的产品研发投入非常大。
正源于此,最早在国内打出“物联世界”口号的彭泽忠如今不得不在推广X-RFID芯片的同时打包应用解决方案,随以无锡为首的各大城市物联网应用的逐步扩大,他的企业开始步入成长期,烟酒类防伪、电子门票等诸多集成方案投向市场。
“要适应市场,前期需要同步开发一些应用方案,就像打太极一样,以柔克刚,全世界安全可靠、低成本的X-RFID芯片及系统集成供应商是我的最终目标”,彭泽忠表示。“未来的智能化应用是非常多的,而RFID芯片是最基础的设备,消耗量巨大,如果你的芯片成本能低一分钱,功能却更棒,利润空间就会非常惊人,这就是我的最大优势。”
尽管几年来签下很多订单,前景也非常乐观,但作为一项的新的技术,产品、应用研发需要的巨额资金仍然会让这个才华横溢的知青分外头疼。“预计今年应该会实现微盈利,得一步步来。”
除了目前的018微米X-RFID芯片工艺外,目前彭泽忠的团队今年已将013微米芯片开发列为目标,他表示,结合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储技术,这一颠覆性的突破可为他的成功添上更大的砝码。
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的著作是《未来之路》。
《未来之路》是一本创作于1995年的图书,作者是比尔·盖茨。《未来之路》是读者了解信息高速公路全部面目乃至21世纪人类生活面貌的最佳入门书。
比尔·盖茨全名威廉·亨利·盖茨三世,简称比尔或盖茨。1955年10月28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企业家、软件工程师、慈善家、微软公司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
2017年11月,比尔·盖茨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9年1月,入选美国杂志评选出“过去十年影响世界最深的十位思想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