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航天员太空生活

3名航天员太空生活,第1张

3名航天太空生活

3名航天员太空生活。根据国际同行的经验,航天员在太空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进行舱内组装和维修,也就是说,完成空间站的建造任务,以及保持空间站十几年的运行,有很多组装和维护维修工作需要航天员在太空中独立完成,其中有一些甚至需要出舱,在舱外完成。

3名航天员太空生活1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消息,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将于6月17日9时22分,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前往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按计划,他们将天上驻留长达三个月。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各舱段、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及其发射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那么,航天科技集团打造的“太空之家”舒适吗?航天员在天上如何生活?

▲ 神舟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组合体交会对接

就是要大 从“筒子房”到“大平层”

“天宫一号”于2011年成功发射,发射重量8吨左右,提供给航天员的舱内活动空间为15立方米,可以满足3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这相对于神舟七号7立方米的舱内活动空间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依然比较局促。

当2021年我国开始建造空间站时,为了提高航天员太空生活的“舒适度”,设计师们为航天员预留了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110立方米,简直是从“筒子间”搬进了“大平层”。

功能分区 确保“私密性”“便利性”

中国空间站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分别设置了生活区和工作区 。生活区内有独立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 ,还配有太空厨房及就餐区。在设计上最大程度考虑到私密性和便利性 ,极大地提高了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质量 。

▲ 舱内景

睡觉自由 醒来“元气满满”

在太空中,航天员也能实现“睡觉自由”,能够享受独立的睡眠区,确保睡觉不受干扰。虽然依然要把自己“装进睡袋”,但已经实现了从“站睡”到“躺睡”的变革了。独立的睡眠区能够让航天员更放松,享受相对高质量的睡眠,让他们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更加“元气满满”。

喷q清洁 “包裹式淋浴间”

航天员虽然不能享受和地球上一样的淋浴和泡澡,但每个人都能够在一个“包裹式淋浴间”里,手持喷q,把自己擦拭干净,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个人卫生问题。

wifi覆盖 全屋智能家居

除此之外,随着10多年来我国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飞跃,设计师们在之前的总体设计方案上不断升级,采用全新的信息技术,让中国空间站有了“移动WiFi”,并创造了一个智能家居生活空间。

在中国空间站里,设计师们给每一个航天员准备了一个手持终端 ,航天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通过APP调节舱内照明环境,睡眠模式、工作模式、运动模式……不同的舱内灯光,能够调节航天员的情绪,避免长时间处于单调的环境所带来的不适。

仅仅就舱内灯光环境和温度环境,设计师们就进行了多次体验,反复验证和调整,尽最大可能让长时间驻留太空的航天员有舒适的生活感受。

天地通话 还能和家人“私聊”

在以往的载人航天活动中,天地通话是“传统项目”。在中国空间站运行中,设计师们会给航天员预留一条私密语音通道,航天员可以在这里和家人打电话“说悄悄话”,分享自己在太空生活的心情。

平时,航天员们都带着骨传导耳机,舱内的WiFi可以方便他们在站上各个舱段相互通话,而且他们在任何位置上也都可以与地面通话。

维护维修 不看错、不误 *** 作

根据国际同行的经验,航天员在太空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进行舱内组装和维修,也就是说,完成空间站的建造任务,以及保持空间站十几年的运行,有很多组装和维护维修工作需要航天员在太空中独立完成,其中有一些甚至需要出舱,在舱外完成。单算核心舱,上面就有1243台设备,它们的很多组装工作都需要航天员在天上手工完成。此外,还有一系列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中可绝对是一个“忙碌的宝宝”。

为了让航天员的维修和组装工作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完成,设计师们在“防差错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想了不少办法,从标志、颜色、外形等方面对要维修组装的设备、线缆和插头采取了一些措施,确保航天员在太空 *** 作时“不看错、不误 *** 作” 。

▲ 舱内景

地面支持 一模一样的“地面站”

上天无小事。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每分每秒,都有地面工作人员密切关注。不仅如此,地面还有一个和天上一模一样的空间站,就是为了确保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地面人员能够根据模拟空间站的实际情况,给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强有力的地面支持。

3名航天员太空生活2

6月17日上午9时22分,航天员聂海胜、汤洪波、刘伯明将乘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在天上度过三个月的时间,用以完成各项观察与实验任务。

汇集了全球最顶尖科技与智慧所制造的空间站与载人飞船内部是什么样的,航天英雄们未来三个月又要如何生活,将会面临哪些严峻考验呢?

太空舱内WiFi满格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布的空间站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经过升级的航天员活动空间:不仅功能更加全面人性化,还兼具私密性与便捷性,航天事业发展初期,由于空间的局限性,航天员在太空中只能站着睡觉,而经过不断升级后,此次的航行中航天员们不仅可以躺着睡,还能拥有更加私密的睡眠空间,使航天员们在太空中尽量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能够保持精力。

众所周知,人体是依靠光线来调节睡眠的,但身在太空,航天员们要轮流进行工作,地面控制人员也要实时监测舱内情况,因此太空舱与飞船都是不关灯的,航天员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精神负担很大,这次的空间站中使用了全WiFi控制的智能家居,航天员可以通过手持遥控器更改照明模式,舱内的灯光、温度、湿度都可以按需调解,尽最大可能使航天员保持充沛精力。

九天之上和家人语聊

在执行各项维护任务时,为了针对各种意外情况都能马上反馈,航天员们都佩戴有骨传导耳机,随时可以接收到来自地面的消息,与指挥人员实时通话,除此之外,设计过程中还留有一条私密通道专门连线航天员的家人,他们可以在太空之中与家人通话,与家人分享自己在太空中的生活感受,通过精神上的放松为漫长繁冗的航行任务减负。

航空工作辛苦复杂

在这30多天的太空生活中,航天员们都要完成哪些任务呢?虽然太空之中行动不便,但航天员的工作依然极为复杂,他们要负责空间站的检修与维护工作,保证空间站可以“超长待机”,检修工作需要极大的细心、耐心与专业程度,是对航天员的又一项严苛考验,除了舱内活动外,还有一些需要出舱进行的工作,因此还需要航天员保持充沛的体力。

来源:环球网

图集

日新月异的光谷。

当前武汉致力打造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枢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国科创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

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战略聚焦和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的落地,武汉加快发展的机遇之好前所未有,扩大开放的信心之强前所未有,投资武汉的空间之大前所未有。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三大核心城市之一、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的武汉,必然继续致力于携一江两岸、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五大产业基地,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在此背景下,世界从武汉见证中国的勃勃生机:

10月5日

武汉市召开工作专题会,研究武汉六环线及放射线建设等工作。 武汉六环线是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项目,分为东、南、西、北4个路段及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汉南过江通道两座长江大桥。

9月9日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新港高速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该环评公示称:该项目计划于2020年10月开工,2024年10月建成,全线采用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度为120公里/小时,桥面采用双向8车道设计,主跨1360米。

这意味着,连接长江右岸中国光谷长江存储器产业基地和长江左岸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武汉第12座长江大桥即将横空出世。

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示意(以规划最终方案为准)。

双柳长江大桥开工在即

一线串起长江两岸科创大格局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介绍,双柳长江大桥是《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将进一步优化武汉城市圈高速公路结构,增强过江通道供给能力,强化路网衔接与转换,并为沿线地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就像武汉每修建一座大桥一样,围绕大桥两端的区域,总是好消息不断:

9月5日,注册于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航天行云 科技 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在今年5月成功发射两颗卫星基础上,将在明年发射12颗卫星,逐步组建总计80颗卫星的天基物联网,解决全球范围内的物联网通信盲区问题。

9月10日,长江存储国家存储器基地推出了首款使用自产芯片的消费级商用产品“致钛”固态硬盘;

这个过程中,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已基本建成的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快舟系列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将用主打产品“快舟火箭”发挥出强有力作用。

目前,位于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航天行云 科技 有限公司行云工程研制保障条件(一期)项目,包含运营及试验厂房、动力中心等,也已启动。

今年7月,光谷科创大走廊核心区规划出炉;同期,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同样进展神速,火箭、卫星、新材料等正在快速推进,实现量产、产值指日可待。

由此,在长江武汉段的下游,大河两岸群星闪耀:右岸是光谷 科技 创新大走廊,向西源起于武汉市武昌、洪山等科教资源密集区,向东拓展至鄂州、黄石、黄冈等 科技 产业集聚区;左岸由长江新城一路向东,以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团风产业新城、问津产业新城为组团,正在打造一条“武汉东产业新城集群”。

位于长江两岸的科创大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六环驱动东部“火箭速度”

武汉两大科创群星组团融入大循环

区位和产业人才优势,一直是武汉的核心优势。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日前在武汉表示:

武汉有两大优势:

一是当之无愧的区位优势,武汉地处华中、九省通衢、交通四通八达,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形势下,武汉将有可能成为全球产业制造中心;

第二大优势则是武汉的人才优势,武汉的人力资源优势居全国第三,这一优势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

基于交通和人才的产业发展导向,江城武汉具有十足底气,以桥带两岸、两桥串成环、环线促发展,这也是近年来武汉城市发展格局和产业资源调度重要特点。

武汉六环线是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项目,分为东、南、西、北4个路段及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汉南过江通道两座长江大桥。

10月5日,武汉市 召开工作专题会 , 会议强调,要 抢机遇、抢时间、抢要素,高起点谋划、快节奏推进六环线及放射线建设,为武汉疫后重振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推动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进程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规划进度最快的双柳长江大桥(新港长江大桥),将有望率先发力,可将以国家存储器基地为新驱动的光谷创新走廊和以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代表的多个产业新城串联起来,整体纳入到武汉都市圈的“内环”中来,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

除了扩大武汉的环线范围和联动效应,环线内部交通组织的密度和精度还在进一步提升,这也为长江左右两岸产业协同发展、武汉东部产业新城集群与中国光谷形成互动联动创造内循环和小循环。

据介绍,武汉市正在积极与国家铁路集团对接,将已纳入《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的光谷长江大桥建设尽快启动,目前处于方案论证阶段,这条公铁两用城市道路部分拟采用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双向8车道城市快速路标准建设。

双柳长江大桥加上已规划的光谷长江大桥,两桥夹一江、两桥串两廊,武汉有望在国内大循环中形成沿江产业发展的“产业小循环”,利用夹江发展的双轮驱动力, 在武汉东部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火箭速度”。

光谷长江大桥公铁合建示意(以规划最终方案为准)。

现在光更快、未来天更高

迈向“第三极”的武汉东紧追光谷东

今年上半年, 光谷GDP总量和增速均居武汉市各区之首, 达到了2019年上半年的九成,其中二季度地区生产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35%。

在当前经济重振过程中,光谷速度得益于其强大的产业基础。上半年,在汉的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联合国内厂商共同完成基于国产芯片的高速50G光模块样机,长江存储武汉基地项目二期、霍尼韦尔新兴市场中国总部揭牌、迈瑞医疗“全球第二总部”同日在汉开工;将“鲲鹏”引入武汉的华为已在提供云服务场景;武汉华星光电的国内首条柔性折叠显示屏生产线正在量产爬坡;小米武汉总部签下二期战略合作协议;光谷出台“互联网+教育十条”新政,5年再贡献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同样的,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团风产业新城、问津产业新城等科创产业群星,正致力于打造“武汉东产业新城集群”,将以更新的规划定位和产业赋能,紧追光谷步伐。

10月5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武汉宣布,将继续加大在汉投资,和武汉共同努力,把第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办出水平,把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打造成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引领项目,支持武汉迈向航天“第三极”。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四大功能分区协同发展。

8月,作为快舟总装总调中心(一期)的补充条件项目,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快舟火箭产业园二期辅助厂房正式开工,将建设1万平方米的辅助厂房及数字化生产线一条,主要用于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发射、测试车辆的维修、保养,部分关键产品试验以及产品仓储等,预计于2021年3月底前完工。快舟火箭产业园的投产,意味着“武汉造”火箭将实现量产。

火箭产业园实景。

据了解,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主体结构已封顶,年内将具备投产能力;行云测运控中心已安装完毕;和泰新材料、磁电等项目正加速建设中。

目前,基地已初步形成8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区,先后完成了路网环线、航天公园、产业港公园、社区足球场等项目建设,园区格局初步呈现;同时,全面启动九年一贯制学校、三甲医院、文体中心、幸福里商业等配套设施建设,现代化城市生活正逐步呈现。

随着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团风产业新城、问津产业新城等打造的武汉东产业新城集群的持续发力,武汉东部的双轮驱动力道十足,长江左岸武汉东将紧追长江右岸光谷东。

说了这么多,都不如一场现场直播live来得过瘾。敲黑板、敲黑板、敲黑板——重点来了:

10月15日晚,19:00—21:00,“武汉东一江两岸 科创大走廊”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投资峰会,将跟随多位经济、产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探究武汉东的投资发展之势。

直播现场已搭建完毕,多机位现场待命。就等你来!

光谷30年,在武汉再造了一座产业新城,得益于光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可谓 “跑得很快”;未来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前途更加不可限量,必然会“飞得更高”。在两桥飞架、公园建成、大道通车、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医院落成等不断利好加持之下,长江左岸航天大道串联的武汉东产业新城集群,实现产业两翼齐飞的宜居宜业之城,必然崛起于武汉东方。

7月10日12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实施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

2020年中国共进行了16次航天发射任务,一共失败了3次,3月17日长征七号甲火箭首飞失利,4月9日19时4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度尼西亚PALAPA-N1卫星失利,以及今天的快舟11号首飞失利。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快舟十一号(KZ-11)运载火箭主要用以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直径达22米,起飞质量达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00kg,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000kg/700km,主要承担400km-1500km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小卫星、微小卫星单星及多星组网发射任务,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强、起飞质量最大、箭体直径最大的新型固态运载火箭。

来源:知乎:火星居士

这也意味着快舟11号的研制难度非常大。通过和其他国家火箭竞品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快舟除运载系数略低于猎鹰1e之外,其余都是优于其它火箭,国际商业发射中,小型运载发射报价一般为每公斤25—4万美元,快舟1A运载火箭的报价不到2万美元,快舟11型运载火箭报价不到1万美元。快舟十一号对于中国征战国际商业航天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快舟11号发射成功,Space X将会拥有一个强劲对手。

早在2017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就宣布研发生产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将以“一箭六星”方式将在2018年实施首飞。并且表示,首飞技术方案和卫星搭载方案已经明确,各项分系统研制试验正加紧推进。即将发射的六颗星分别为“吉林一号高分02A星”、“向日葵一号A星”、“向日葵一号B星”、“欧科微一号”、“天仪四号”、“中卫一号”。

这在当时吸引了众多的的目光,因为有多家国内商业航天初创公司参与其中,中国也寄希望可以以此带动中国航天民企的发展。

然而,快舟十一号的首飞却推迟了3年,直到2020年7月10号才首飞,而且从一箭六星变成了一箭双星,分别是吉林一号高分02E星和微厘空间一号S2星,同样也是想推进中国航天民企的发展。

吉林一号是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长光卫星是中国首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吉林一号光学A星是长光卫星2015年发射的遥感卫星,创造了多项第一,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创造了由一个研发团队一箭成功发射四星的历史(还携带了2颗灵巧视频星以及1颗灵巧验证星),创造了多项第一,它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星载一体化”商用卫星,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也是我国第一次以灵巧方式在轨成功成像、国产CMOS第一次在轨技术验证。

目前,长光卫星正在建设 “吉林一号”星座,由138颗涵盖高分辨、大幅宽、视频、多光谱等系列的高性能光学遥感卫星组成。

而微厘空间一号S2卫星是北京未来导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在2018年的时候,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微厘空间一号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近年来,这几年来,中国也想办法吸引庞大的民间资本可以进入航天领域投资,这样的话其实可以进一步改善,进一步优化官方对航天领域的资金投入。另外民用航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航天领域人才流失的问题,所以航天科工大力实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计划,积极推进商业航天重点工程有序开展。

在2016年的时候,国家就打算重点实施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持续构建快舟、开拓、羽舟、巧舟、轻舟五大系列运载系统,开发天信系列空间信息应用产品,在“空、临、天”多层次着力构建全域信息网络。

其中飞云工程对应无人机载区域云网项目,快云工程对应临近空间飞艇载局域云网项目;行云工程对应星载窄带全球移动物联网项目;虹云工程对应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项目;腾云工程对应空天往返飞行项目,突破以组合动力、机体/推进一体化技术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完善试验设施建设,建成空天飞行器技术综合研究体系。

而在这其中,具有快速、灵活、经济特点的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则但仍执行发射任务的“主力军”。

该系列火箭中,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快舟一号A,对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00千克;快舟十一号火箭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000kg/700km;直径3米的快舟二十一号火箭预计2025年完成研制。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年产50发快舟系列火箭的生产能力。

而经过4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商业运载发射服务、商业应用卫星研制、空间信息应用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其中,快舟系列火箭是航天科工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重要成果之一,快舟一号甲分别于2017年、2018年成功完成了2次商业发射,标志着商业航天计划的起步,而此次快舟十一号的首飞失利对于中国的航天产业发展计划势必造成影响,快舟二十一号火箭研发也将推迟。

但是中国商业航天计划也才起步4年,我们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困难挫折是肯定有的,我们要学会克服困难挫折。中国航天人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们终将走向胜利。

2020年11月7日15时12分,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并且顺利将天启星座十一星送入预定轨道。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是北京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一款小型固体商业运载火箭,可以满足近地轨道微小型卫星发射的需求。

搭载发射的天启星座十一星是天启物联网星座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提供数据采集的传输的服务。在2015年的时候马斯克宣布了SpaceX的卫星互联网服务的计划,SpaceX计划将约12万颗通信卫星发射到轨道,并从2020年开始工作。如今中国法发射了第一个商业运载火箭,可以说这是中国航天的一大进步。

围绕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星河动力开展了多项创新,自出研制了低室压、高比冲、高装填比的姿轨控动力系统,实现了减重增效。本次发射也是垂直自瞄准、矢量固体推力控制等技术在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上面的首次应用。除了完成技术方面的创新突破,星河动力有人在积极推动航天科技与社会文化的跨界融合,以将航天精神传递给青年一代为目标。

在此之前,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在9月中旬的时候透露,为了助力科普启蒙,由B站定制的视频遥感卫星,也成功升空。B站希望通过这个卫星来鼓励年轻的一代保持一颗好奇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对于谷神星一号是中国商业运载火箭成功首飞的火箭,这样的意义肯定是不小的,中国又在一个领域当中做到了创新,虽然比其他国家晚了一些,但是也是中国航天的一大进步,并且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为此感到骄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127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