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要满足续航多少里程才会迎来市场得春天?

纯电动汽车要满足续航多少里程才会迎来市场得春天?,第1张

纯电动车续航里程哪怕到了一千,也不会迎来市场的春天。

为啥?

电动车发展的难题不是续航里程而是充电时间太长!

纯电动车产业链跟燃油车有不同的地方,没有传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更多的是电池、电机、电驱动。从产业来看,更多的是和三电非传统产业车型打交道。从营销端来看,消费者对电动车使用需求的痛点问题和燃油车不一样,燃油车买完之后回家用就行了,但是电动车有无数的问题等着你回答,比方说,该电动车型续航里程是多少?电池寿命是多久?住宅附近是否拥有充电桩物业小区能否安装充电桩等等。

即便 科技 的进步提升了续航里程和电池寿命以及造车成本等问题,但充电时间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学过初中物理的同学应该知道,电压X电流=功率。另外1度电=1千瓦时(kWh)。


以特斯拉为例,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型号:60,80,P85D。三种型号代表的是车的电池容量,60的车型代表的是电池容量是为60千瓦时(kWh),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这辆Tesla需要消耗完60度电行驶里程是345km。而特斯拉的充电方式有家庭充电、目的地充电站、超级充电站。

若采用家庭充电的方式,那在中国一般小区住户的家用电表常见有40A、50A、60A等几种,家用电压是220v 。以40A的电表计算,根据上面科普的知识,家用的最大功率是220V40A=88kW。用这块电表的全部负载来充60车型的话就是60kWh 88kW 68h,也就是68个小时充满。

若在超级充电站进行充电,直接将120kW的直流电输入电池,需花费的时间是60kWh 120kW=05h,也就是30分钟。

目前电动车的保有量还不高,去充电站充电还比较轻松,若未来电动车稍微多一点,相信就会有不少车主投诉某些超级充电站过度拥挤了。相比充电站,在加油站加满一箱油仅需要2分钟。换做是你,你愿意排一个小时的队等充电吗?


开车是为了便捷,是为了省时间,而纯电动在充电的时候恰恰是在浪费时间,这是违背自己的需求的。

当然了,如果只是为了上下班代步,家里又有充电桩,现在200公里续航里程的电动车已经做到了。对这部分人而言,要买就买了,续航哪怕到了一千公里,续航里程对他们而言也不是真正需求。

dearauto 鹿小凤

其实这个问题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譬如我来说,上下班,接送小孩上学,串串门跑跑短,每天有个60公里足矣,所以我买了台80公里续航的比亚迪唐,在不跑超长途的情况下都用着,所以这台车两年跑了四万公里耗油1620升耗电3846度,其中油耗主要为省际间长途消耗,短途基本耗电,我想以我这种家在几个省安置的来说,一般家庭比我长途还多的很少了吧?除非你是一天不上班的自驾达人。至于一般长途我是怎么解决的,请接着下看。

省际间长途目前我有油车解决,另外比亚迪唐的油电混动也让这种超长途无任何压力。但一般100 300公里范围的长途怎么解决呢?其实这也是我的工作单位到我老家的距离,也就是从我同事到亲人的距离。作为一名环保主义者,我并不想在这过程中给环境和空气制造污染,所以我买了一台比亚迪E5纯电动车 ,续航305公里,温柔点可以开到360公里左右,跑老家一个来回轻松无压力,就贵州这种小省份,省内任何地点在目的地充电均可到达,其实要去的地方都是有目的的,都可以联系到充电条件的。

至于多少续航合适,如前名牌齿轮箱所述观点,解决的是精与不精的问题,现阶段主要还是解决充电桩和电动车的有与没有的问题。如我的比亚迪E5续航305公里,跑一趟贵州到广东中间得充三次电,由于京港澳高速外其它高速无充电设施,只能自己寻找充电条件,但每次我开E5跑一趟需要15 16小时,开油车由于也要休息最少也要12 13小时,对于一年一两次长途的你们,真的很在意这每次三四个小时的多用时间吗?所以还是先解决有与无的问题吧!

至于优与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续航和充电时间上,如我,若续航在500 600公里的话,我从贵州到广东中间只需充电一次,由于燃油车一样需要休息或加油,所以两者从时间效益上来说基本持平了。很多人说充电时间要在3 5分鈡,其实这要求过份了,当然能实现最好,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充电时间是多少呢?其实充电时间主要体现在使用公共充电桩时,这就取决于公共充电桩数量和功率,也取决于电池的充电功率,但以长途为例,我们一艉服务区休息和吃饭方便等有30分鈡就好,所以充电以30分鈡能充满或够下一续航段为宜,再多也意义不大,如有500公里续航,快充30分鈡达到80%的电跑400公里又需要休息了不是吗?

所以电动车的续航根据以上使用工况,大家需要多少续航和充电时间自己就清楚了,真正没用过电动车靠臆想的好些键盘神才会这样不靠谱那样不靠谱,就像那个京城十三郞陈震,去年还说他同事辩论电动车这样不靠谱那样不靠谱,结果等今年他自己买了台二手特斯拉P85D后就不再这样YY了。

纯电动车是目前国内以及全球各国都大力提倡的车型,也是 汽车 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力方向之一。但目前纯电动车在使用方面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续航里程问题,主要是续航里程太短,尤其是低温环境下,续航里程衰减比较严重。二是充电时间,主要是充电时间较长以及充电设施不完善,即充电难问题。

纯电动车续航问题以当前的技术来看还是无解,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进行畅想,那么纯电动车要满足续航多少里程才会迎来市场的春天呢?

首先,并不是越长越好,凡事都要有个度,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也是一样,要知道,续航里程越长,所搭载的电池组就越大,车重就越大,如果车重太大会导致车辆性能方面表现不佳,因此,综合各方面考虑,我认为纯电动车的真正续航里程(而不是商家标定的续航里程)达到600-800公里为最佳。

如果作为城市用车的话,600-800公里续航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用户一周的用车需求。而即使是跑长途的话,600-800的续航里程基本足够多半天的驾驶里程的,对于即使需要长途的用户也基本足够。

我不是 汽车 媒体人,更不是什么评委。只是一枚电气工程师。我不知道现款流行电动 汽车 的电池容量是60kWh还是多少,也没给电动车蓄电池做过容量试验,但我给变电站蓄电池做过一些容量试验。插一点题外话,我见过的电池容量单位一般都是安时(Ah),连手机的都是毫安时(mAh),当然换成千瓦时也能理解。我肯请评委们注意三点:

一、您确定所有的蓄电池的充电过程是均匀线性的吗?您以为是加油啊?快速充到60%的技术并不难?难道您开车都是要加满油?反正我都是半箱半箱加的。我相信能快速充80%—90%的技术会越来越成熟安全。

第二、您确定所谓的超级充电站只能输出120kW?120kW对电力系统全是玩玩而已。先说说电压,36V以上是安全电压(实际上电动自行车已经60V了),2500V以下是低压,2500V以上是高压。2500V什么概念?绝缘胶布就可以保证不会电到人。每 空气可以绝缘3万V。电动 汽车 充电回路做到2500V的绝缘,不会比家用电220V的成本明显增加。再说说电流,家用40A觉得很牛了,我们做通电流试验,一根电焊机焊把线长时间通过150A没有任何问题。稍微加粗(焊把线已经很细了)一些就200A吧。那么,只用低压电,就可以轻松实现功率2500V 200A=500kW。你说120kW好意思叫“超级充电站”??实践的话我就减半吧,240kW的充电站,60kWh的蓄电池也就15分钟就充满了。充到60%而已的话,我相信更快。其实,能不能实现500kW的充电功率,技术上对于电力系统是小菜一碟,关键是人们对2500V的恐惧,但可以通过分体电池来确保安全,事故时自动将电池组分裂为几组安全的小组并非很难的技术。同时也避免了单节电池电压过高的难题。

第三、您有考虑过分体电池吗?分体电池假设分三组的话,三组同时充电,那么充电时间是不是可以减少至1/3呢?那您所谓的120kW“超级充电站”还要30分钟才充满的过程,是不是10分钟就可以充满了呢?如果只充60%不是更快吗?

最后,我不知道媒体人评委说的60kWh的电池能续航多少公里,但至少200 吧。但我知道按六毛钱一度电(1kWh)的话,60kWh就是36元而已,按6元/升换算就是6升汽油。按100 油耗7升计算,36元也就够汽油车跑80 左右。按这个差价,如果说汽油车加油3分钟,电动车充电10分钟,多出的7分钟我愿意!更别说电动 汽车 有利于智能化,物联网,环保等等……当然,我首先要买得起一辆电动 汽车 。

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因为阻碍纯电动的不是续航,而是充电。现在 汽车 油箱加满一般也不过600公里左右,但是很少有人把油箱用光才去加油的,可能跑了一半,一看加油站人少就可能去加油了,因为加个油很快啊,等个10分钟就好了。有人又说,那阻碍就是充电慢了,要我说其实也不绝对。只要大家想想,一个普通上班族,真正一天有几个小时坐在车里开着车的?能有4,5个小时顶天了吧,还有19个小时车子在干嘛呢?当然是停着啦,这个时间就是浪费掉了,就算15KW的充电功率,这么长时间也有近30度的电能充进去了,算成里程,跑个150公里都够了,如果3KW的功率,里程再翻倍。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只要充电方便,随时可充电,充电的快慢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充电速度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主要集中在集中用车时间段,通俗讲,长时间高频率用车。比如出租车,公交车,这类车是没法长时间停着的,还有开车跑长途,需要一口气跑几百上千公里,这个时候充电速度就尤为重要了。

总之,充电方便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充电速度快是解决精不精的问题,属于锦上添花,两者皆备是最完美,但是还是先解决有没有这个问题吧。
小区随时充电,一天跑个60公里,有没有充电桩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电动车关键问题是充电速度而不是续航能力,平时我们车充满油可以跑五六百公里左右,但我们出门却从未担心没有油,因为我们知道出来在偏僻的新疆西藏等地需要走比较长的路程才出现集镇和加油站外,在国内大部分地方基本都是五十公里左右就可以找到至少一个加油站。五十公里也就是油箱的油全部用光了就靠备用油箱的油基本都是可以开到下一个加油站,到加油站加满一箱油也就几分钟我们就可以继续往前开了!

但是电动车呢?也许没有开过电动车走长途的人不会感受到电动车的充电问题。国庆长假我就第一次开了一个电动车上高速走比较远的路程,也深深体会了开电动车走远路真实感受。我开的是宝骏E100,充满电时续航能力是155公里。我从柳州市出发去往来宾市象州县的某乡镇,正常走高速过去也就一百公里,所以开始时估计充满电了开到目的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从柳州东上高速后,由于当时在雒容附近的高速封路施工,从桂林过来的车都是要绕柳州西走柳江方向,故我上高速后从柳州东到新兴那一段路基本没有什么车,马路简直就是我家开的。所以一看车少我就以为是不是由于我出门比较晚,大部分人都早出门奔往各自的目的地去了?既然路上车那么少,路程也不远我就觉得这个电量就算打开空调也完全足够开到目的地的。因此我就将空调打开,并开着音乐往目的地开去。

可是,当我走到柳南高速与柳武高速交叉路口时,竟然是因为意外情况柳武路柳州往武宣方向的路封路了,车子在这既不能上柳武高速又没地方掉头的情况下只能继续沿着柳南高速往来宾方向走了!等到下一个出口再走其他路前往目的地了。可是这样一改道,路程无端多了好几十公里,就是不开空调续航能力也不够了!因此我平生第一次在炎热的天气下开着不开空调的小E在高速公路上奔驰。

还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被打头风。走没有多久又遇到因交通事故堵车,车子只能慢吞吞的往前挪。在那样炎热的天气,那样缓慢的车速,还看着这电量和续航旅程一点点减少,还在闷热的车子里汗流浃背的,当时真的可以急死人的。好不容易下了高速,改走县道,乡道一路折腾下来终于来到了县城象州,但电却没有了!只好找了一个熟人接上电充了起来,由于没有快充,从两点充到五点电量有了30%左右,够走最后的十几公里的路了才再次上路,并开着空调一直开到目的地了!所以电动车要是续航能力不够你在到达目的地前你连空调都不敢开,路上你不知道会不会堵车,会不会因为有什么意外需要改道。所以安正常情况足够的旅程时续航能力够你也不敢轻易开去,因为但万一情况有变,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一般高速公路的出口都是几十公里左右有才一个,近一点的有二十来公里,远一些的有五六十公里。如果你选择的出口万一因意外情况封闭了出不来都下一个出口再出来,一来一回,少则四五十公里,多就上百公里,你就得在半路找地方充电才可以走到目的地了!而充电速度慢,充电时间长是目前电动车 汽车 无法逾越的缺陷。

其次是充电问题,我开的小E充满电大概有15度电左右,充电时间是八小时,电流大概是8A。充电的功率是15KW。当我在家里充电时再开一台空调,家里的空开就检查跳闸,用手去触摸空开发现空开好热。这还只是通过慢充来给一辆电动车充电的情况下。如果是快充,安半小时左右充满,那充电的功率就是慢充时的16倍,有24KW。要是在充电站同时快速充100辆小E,功率就是2400KW。不知道这样的功率电网是否可以承受得了?不过通过我只慢充一辆小E家里的电都跳闸的情况看,想要实现充电站那么多车同时快充估计是不容易实现,这是电网承受能力方面的问题。

其次是充电速度问题,现在也经常看到新闻说这个公司突破了 汽车 的快速充电技术,那个公司又突破了快速充电技术,都是充电多少分钟可以续航多少公里的报道。但新闻毕竟是新闻,发布新闻的有实验得到了真正结果的,也有为了吸引广大吃瓜群众注意的,还有为了拉投资,拉高股票价值好融资的。所以新闻还是不完全可以相信的。那我只能从我们最常用的手机充电上来谈谈快速充电可实现的速度应该会有多快。以前手机充电往往都是要好几个小时,那现在手机可以快速充电的时间是多少现在我手上用的手机基本上是从10%一下快速充到80%要一个小时,剩下的20%就是开始慢充,充满电得两个小时左右。我想快速充电在手机上比在 汽车 上容易实现的多,如果手机上都还没有几分钟就可以充到80%的话在 汽车 上更不容易实现了!所以目前新闻上说的那些多少分钟充多少电可以走多少公里的估计也只能是可以在实验室实现,离商业化还是有一段距离。

最后电动 汽车 的一个缺陷应该就是电池成本。现在一个电动 汽车 的电池动不动就是好几万,一个电池的成本比整车的成本还要高,如果没有国家补贴,试问像我买的小E就两个座位,续航能力才160公里就要九万多,会有人愿意买吗?我就是买一辆五万块左右的车子,剩下的四万块买油可以开多少公里了?我既不用担心续航能力问题,还可以坐五个人,开个十年八年成本还比小E便宜呢!所以除非在电池材料技术上有新突破,可以让电池成本下降到一两千块钱左右,这样电动 汽车 的整体成本才可以降下来,可以和燃油车的成本差不多,甚至比燃油车还要便宜,才可以达到群众也可以接受的价格,否则靠国家补贴终究不是长远之道。

所以目前的电动 汽车 应该还是定位在家里已经有一辆燃油车的情况下,再买一辆来在城市里上下班,或那些在县城居住到乡镇工作等这些人的代步工具。这样可以回来晚上充电,白天开去上班。如果要走长途就用燃油车,这样可以方便自己的上下班之行,还可以降低出行成本。毕竟像我的小E哪怕现在到充电桩充电也才8角钱一度电,充满电才10块钱,就可以跑上百公里,一个月上下班就花三四十块电费,比燃油车经济多了!

工况状态下起码500公里,但是续航里程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同时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便捷的充电问题

这个是保证新能源车主不患焦虑症的解决办法之一。

首先是充电速度,目前国内主流的快速充电功率在60kw,一般续航500公里的电动 汽车 的储电量起码在90度电,这样如果从0-100%理论上需要15个小时,但实际情况用时还要长,所以充电桩的功率要满足续航里程不断增加的需求,要提升充电桩功率,比如提升到120kw,甚至是350kw。

其次,是充电桩覆盖率,高覆盖率的充电桩是确保电动 汽车 能够畅通无阻的保障。目前充电桩的覆盖率还是比较低,还是需要加大充电桩覆盖率。

2价格问题

目前不论国外或国内,电动 汽车 的价格还是比较昂贵的,像特斯拉model3在美国卖3万美元,对于许多美国人还是需要考虑一下的。国内的电动 汽车 有10万元以下的,但是续航大都在200公里以内,远远达不到同价格油车的服务能力。目前主要解决的是动力电池的价格,动力电池的价格下降,新能源 汽车 的春天才能进一步到来。

如今,电动 汽车 的续航年年攀升,如小鹏P7超长续航低配车型的NEDC续航里程达到了706km,但是很多人却依然对认为电动 汽车 有续航焦虑,究竟纯电动 汽车 要满足续航多少里程才会迎来市场的春天?

实际上制约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不是续航里程,而是充电速度,或者说使用便利性,一旦突破了这一点,电动 汽车 的发展将会势不可挡。

实际上,电动 汽车 的春天已经来了,根据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180万辆,同比增长1286%,环比10月增长248%。其中纯电动的批发销量150万辆,同比增长1223%。电动 汽车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这其中五菱、欧拉等品牌的微型纯电动车的火爆热销,成为了推动新能源市场销量走强的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五菱宏光MINI EV11月份的销量达到了惊人的33万辆。

我们可以把电动 汽车 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像五菱宏光MINI EV这样的代步型,绝大多数购买这种车型的人,都是为了城市代步、日常通勤使用的,并且都有比较好的充电条件,比如说四五线城市或者农村家庭家里有小院子可以使用座充,因此续航和充电时间,都不是问题,因为反正是日常代步,买买菜,接送下小孩,上下班,行驶半径一般不会超过30公里,充电也很方便,一星期充一次电,到家后插上之后充一夜也就满了,其使用的便利性甚至要超过燃油车,因为不需要去加油站了,也没有里程焦虑,使用成本还很低,因此价格才是这种车型销量的最大制约性因素,而五菱EV低至3万左右的售价,一下子就引爆了这个市场,把很多原本使用老年代步车、电动自行车、和微型燃油车的用户,全部吸引了过来。所以这种车型的火爆,甚至取代微型燃油车,是必然的结果。

另外一种则是像蔚来ES6、特斯拉Model 3这种,进阶性的电动 汽车 ,这种车型一般都是在限牌限号城市作为城市通勤用车,或者是作为一般家庭第二辆车。这种车型之所以销量还远不如预期,难以撼动燃油车市场的地位,归根结底还是使用便利性。从续航里程来说,500km左右的实际续航就完全足够了,毕竟一般不会拿电动 汽车 去跑长途,很多人跑长途的频率也不高。而大城市里拥有私人车位可以安装充电桩的依然是少数,所以充电时间和充电的便利性就变得非常重要。而目前电动 汽车 的充电时间依然过长,以特斯拉Model 3为例,当电量接近0的时候,加油站国标快充一般两个小时左右可以充满,特斯拉超充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可以充满。相比汽油车三分钟的充能时间依然是太长了。而且,一座加油站,一般情况下能给500-1000辆左右的 汽车 加油,而充电站,一个充点桩即使满负荷运转,无缝连接,也只能充十几台车,因此如果想要获得加油一样的随到随充的体验,需要比加油站多得多的充电站数量,这才是制约电动 汽车 发展的根本原因。

因此,谈电动 汽车 取代燃油车,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使用便利性问题,咱们不妨做个调查,充电10分钟,续航500km,和充电一小时,续航1000km,你会怎么选呢?

1、续航:和汽油车基本一致,实际续航不少于300公里,满足绝大多数中短途出行;

2、充电:商场、酒店等公共场所安装快充桩,保证三五公里内能找到可以充电的地,而且吃顿饭的功夫就能“满血”上路。

满足这两个条件,新能源车才能真正普及千万家。

这是一个技术问题,非专业还真的“白扯”。但是我考虑,目前思维还是以当前汽油车的油箱大小和本车的油耗为综合考虑基础。现在一箱油高速基本跑500左右公里,而按照限速要求,也基本上是一个用餐周期,利用用餐休息时间加油或者充电正好恰到好处。因此,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大于500公里较为合适。多了不经济,少了不合适。接受即为认同,认同才能“火”。

从人类 社会 诞生以来,更加快捷高效的通讯就成为人类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古代,人类通过道路相告、飞鸽传书、烽火狼烟方式传递信息,这些传递信息的方式效率极低,而且受到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的极大限制。

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S.B.Morse)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并在电报机上传递了第一条电报,开创了人类使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先河,人类传递信息的速度得到极大的提升,从此拉开了现代通讯的序幕。1864年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1876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896年意大利人马可尼第一次用电磁波进行了长距离通讯实验,人类开始以宇宙的极限速度--光速来传递信息,从此世界进入了无线电通信的新时代。

现代移动通讯以1986年第一代通讯技术(1G)发明为标志,经过三十多年的爆发式增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成为推动 社会 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如今,5G时代的到来,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开启了万物广泛互联、人机深度交互的智能互联新时代,同时带领AI、VR、XR、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走向元宇宙。

5G手机普及背后,一场蓄谋已久的革新


5G技术看似忽如一夜春风来,但市场仍然是移动通信的强者具有话语权。就拿高通举例:早在2006年,高通就已发掘5G背后蕴藏的风口并开始着手构建研发。全球第一款5G基带芯片:X50 5G,就来自高通。2017年,高通宣布了基于X50基带的全球首款面向移动终端的5G调制解调器芯片组,实现全球首个正式发布的5G数据连接,并推出首个面向全新一代蜂窝连接的5G智能手机参考设计。

去年12月,高通推出了全新5G旗舰移动平台骁龙8,为2022年的旗舰智能手机树立了全新标杆。该平台内置了第4代骁龙X65 5G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在如今算是5G“天花板”般的存在,在网速上的提升相当显著,据实测数据显示,足以引领当下的智能手机进入万兆网络时代。

对于高通来说,5G的爆发也是高通常年积累的结果。长久以来,高通作为智能手机市场的参与者,其产品技术融入消费者的每部智能手机中。除此之外,高通更是智能手机发展的引导者,推动着每一代移动技术朝着更高速率或更大容量演进,无论是3G时代的CDMA、WCDMA技术,还是4G时代的LTE技术,高通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当然,高通5G商业化背后更有技术的革新,世界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就表示,跟单独使用Sub-6GHz的5G网路相比,使用Sub-6GHz结合毫米波网路有望节省35%成本,也就是说Sub-6GHz要与毫米波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从实际市场表现来看,2022年开年没多久,很多厂商就推出了各自的搭载骁龙8移动平台的5G旗舰机,将会加速推动5G的普及应用。

用实例看骁龙8


以realme推出的搭载骁龙8移动平台的高端旗舰手机真我GT2 Pro为例,该机在 游戏 、AI、影像、5G和Wi-Fi连接等方面带来全面技术升级,从性能体验、创新 科技 和潮玩设计等角度实现全方位越级。

在Wi-Fi连接方面,真我GT2 Pro具有革命性的超快连接体验。实测中,处于相当嘈杂的无线环境下,真我GT2 Pro在连续更新18款、共900MB左右的APP时,仅用时1分钟就完成了全部的下载和安装,测试路由器上直接跑出接近650Mbps的实测带宽。换言之,在并未搭配顶级路由器的前提下,基于骁龙8的真我GT2 Pro WiFi吞吐性能,实际上都已经超过了 游戏 、视频提供方所能给予的最大下载带宽了。

对真我GT2 Pro进行5G网络实际测速的结果显示,在室内环境下实际网络带宽为727Mbps。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5G套餐的最大理论带宽都只有1000Mbps,能在室内达到理论最大速度的70%以上,已取得出色的成绩。

在移动路测中,真我GT2 Pro在长达10分钟的移动测试过程中,一次都没有“掉”过信号,保持了100%的5G驻留比。另一方面,其更是在居民区的室外环境中跑出了超940 Mbps的实测5G带宽,极度接近理论最大网速。

不得不说,即便在有限的WiFi和5G网络条件下,骁龙8移动平台以及其在真我GT2 Pro上表现出来的连接能力,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事实上,不仅是GT2 Pro,骁龙8为众多手机厂商提供了强大的连接性能支持。

小米12系列,搭载了全新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之后,直接宣布对标苹果,这自然也需要强大的硬件性能支撑。

iQOO 9 Pro不仅在 游戏 性能上突出,在其他方面同样表现均衡,比如超声波3的广域指纹解锁,还可以实现指纹解锁快捷功能,在解锁时候一键直达付款码或者 健康 码等等,这都是基于高通3D Sonic第2代传感器技术。

还有一加10 Pro凭借全新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的强大实力实现了 游戏 性能上的突破,还成为2022年和平精英职业联赛赛事指定用机,以及2022年英雄联盟手游职业联赛赛事指定用机。也难怪专做 游戏 手机的红魔也官宣会首批搭载骁龙8旗舰。

值得一提的还有荣耀的首款折叠屏手机Magic V。这也是首部搭载骁龙8的折叠屏手机。

高通已经成为支撑海量5G移动终端背后最重要的功臣之一。事实上,移动通信一直是高通最重要的业务领域,骁龙自然会拥有更好的移动通信表现,连接技术历来是高通的强项,在5G和WiFi 6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

网络连接的秘密——快


或许可以这样描述,通过搭载骁龙8,你的手机将拥有迄今为止最强大的网络连接能力,带领你抢先进入更稳定、快速、低功耗的5G网络新阶段。

此言非虚,5G的革新正在改变人类的通信习惯。在相距约7800公里的美国通信运营商Verizon的总裁和高通CEO安蒙的视频通话中,画面规格达到了相当于最新广播级的8K HDR,图像清晰艳丽且几乎没有延迟,使用的设备也不过是一台骁龙8手机。

骁龙8集成的骁龙X65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率先支持5G网络的第一个演进版本R16。若搭配毫米波天线,设备最高下行速率可达10Gbps(也就是“万兆”),上行速率可达35Gbps,史无前例的规格支撑起了8K HDR实时视频流直播。这意味着,搭载骁龙8移动平台的智能手机,将拥有更强的节电能力和高精度定位能力,5G潜能得以释放。

骁龙X65也是目前唯一完全符合3GPP Rel-16规范,且同时支持全球几乎所有5G频段(包括450MHz-6GHz的FR1频段、以及2425GHz-526GHz的FR2频段)的方案。基于此,全球超70个国家的185个运营商通信无阻。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接触到骁龙8带来的网络连接进步,用户在国际旅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通信体验。这使得其毫无疑问成为了目前技术最新、最全面,同时也最快的5G基带。

骁龙X65还加入了高通全球首创的AI天线调谐技术,这是将高通超过十年的开创性AI研发成果引入移动射频系统的第一步,为蜂窝技术性能和能效带来重大提升。例如,与前代技术相比,通过AI实现对手部握持终端侦测准确率30%的提升。这一提升可以带来增强的天线调谐功能,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度,改善覆盖范围,延长电池续航;下一代功率追踪解决方案更小巧、更高效并且具备更高性能——与普通功率追踪技术相比,具备卓越性能和成本效益。

不仅这些,骁龙 X65 还具有更多关键特性,比如可升级架构功能,支持跨5G各细分市场进行增强、扩展和定制,并通过软件更新,支持即将推出的全新特性、功能。随着5G扩展至计算、工业物联网和固定无线接入等全新垂直行业,可升级架构可以支持基于骁龙X65芯片打造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以支持全新特性的采用,延长终端使用周期,并有助于降低总拥有成本。

谈完5G再说Wi-Fi,骁龙8支持高通FastConnect 6900移动连接系统,通过Wi-Fi 6/6E支持目前全球最快的、高达36Gbps的Wi-Fi速度,目前还提供对6GHz频段的支持。从而确保即便在一个网络环境中有多台联网终端时,依然能够流畅使用不同设备和不同应用。

蓝牙连接方面,骁龙8集成蓝牙52和Snapdragon Sound骁龙畅听技术,能给用户带来全新超清晰语音和音乐,另外骁龙8还是首个获得了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 SIG)LE Audio(低功耗音频)认证分享的骁龙移动平台,能够支持内容创作者进行立体声录制和高速响应的蓝牙音频连接。

总结


回顾骁龙处理器的发展,从第一代高通骁龙处理器S1问世发展至今,这一品牌已经走过了近十五年,在5G网络全面铺开、AI进入更多领域的节点上,骁龙将“快”发挥到了极致。

也恰好在这个时间点,骁龙品牌实现独立,产品名称的改变意味着全新的开始,全新一代骁龙 8 移动平台,显然为骁龙新的十年打出了响亮的第一q。

除了在电子消费市场狂飙突进,展锐5G技术 探索 和应用,于物联网(IoT)生态构建层面,布局更广、速度更快且相对前者的现状而言,竞争力更强。

9月16日,展锐和11家物联网模组和方案商签署5G合作协议。这显示出这家目前国内除了海思(Hisilicon)之外唯一拥有消费级(5G移动SoC)和工业级(物联网)芯片设计能力的芯片商,正在加快物联网应用生态的搭建速度。

从展锐对自身商业定位“数字世界的生态承载者”角度观察,不难发现,在5G时代,展锐更侧重底层数字通信技术的生态聚合对物联网的支撑能力。

整体上,展锐的商业定位由三大底座技术支撑:马卡鲁通信技术平台, AIactiver技术平台和先进半导体技术平台。
展锐正在两个方向——消费级5G SoC移动及基带以及工业级物联网芯片设计——与高通、联发科、海思和苹果等芯片商展开正面“竞合”。

展锐消费级5G SoC移动芯片设计水平和市场主流旗舰级顶尖竞品的差距,已从10年缩短至1年。在各类消费级终端出货量上,展锐的同比增幅因基数较低而显得璀璨夺目。展锐4G移动芯片也开始为荣耀和realme等主流智能手机商大规模采用。

除此之外,展锐在4G/5G技术的主场——物联网,斩获同样颇为耀眼。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近日发布的第二季度全球蜂窝物联网市场跟踪报告,展锐在物联网领域依然延续高速增长:2021年第二季度,展锐是全球前五大蜂窝物联网芯片厂商中唯一一家同比增速超过100%的玩家。

在NB-IoT、Cat1和5G等物联网全场景各个领域,展锐在高速推进,并于中国、欧洲、印度、中东和非洲和拉美等区域,蜂窝物联网芯片出货量均位列当地芯片供应商前三。

展锐高级副总裁、工业电子BU总经理黄宇宁说,“工业电子BU自2019年成立以来,顺应了工业与 社会 数字化转型中对连接和计算的刚需,整体业绩连年翻番。”

展锐CEO楚庆认为,5G技术专为“万物互联”而生。即使是智能手机,也是物联网的一部分,有别于工业物联网,智能手机终端属于C端消费级场景。

自2019年进入“5G”元年至今,物物连接的规模快速扩容。

据黄宇宁预计,2023-2024年,支持5G R17技术规范的RedCap(低容量:Reduced Capacity)特性设备将得以普及,这将进一步提供超高密度的连接容量,真正实现将“每一块石头都连上网”。

5G万物互联网络的价值和连接数量的关系是什么?

根据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网络的价值与联网数量的平方成正比。有别于一般的资源,分享使用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资源就越少。依靠连接构建的网络则恰恰相反,使用的人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

黄宇宁说,“可以想象,拥有30亿-50亿甚至 500亿个连接的网络价值能有多大?!”

超量的IoT连接,叠加“端边云”的智能计算,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边界将被打破,数字化红利也将从消费领域扩展到 社会 的各个基础行业,包括5G在内的全场景通信技术,将完成从个人到工业体系再到整个 社会 的智能化升级。

当前,IoT蜂窝通信网络呈现出四代技术并存的局面。

2G/3G正在加速向4G/5G转网,4G阶段出现为物联网场景做“预热”的通信标准,如NB-IoT低功耗广域物联网和Cat1中速广域物联网等,这些标准的特性是“人联网”。

5G通信技术,是为物联网而生的首个通信制式,除了“人联网”,还实现了“物连物”。

在5G三大场景中,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最先实现商用,侧重追求极致大宽带移动通信体验;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提供极低时延和高可靠性,是5G面向行业连接应用的关键手段;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of Communication),即海量机器类通信,专为构建万物互联而生。
基于展锐在全场景通信技术领域长期的技术沉淀,展锐能为多样化的连接(尤其是工业级IoT)提供技术支撑:从十米到十万公里距离的连接,展锐有较为完整的商用连接技术和产品体系。

比如5G R15 eMBB场景,展锐研发了业内首款同时支持载波聚合、上下行解耦和超级上行等技术的5G调制解调器。

R15 eMBB实现了5G基本功能,保证5G“能用”:但是,虽然R15的网络传输速度在目前应用最广泛,但该版本只解决了传输数据的问题,做不到终端精度控制,这需要R16加以解决。

R16标准完善了uRLLC和mMTC特性,让5G从“能用”进化到“好用”,加速5G在工业、 汽车 、能源、医疗和公用事业等行业领域的规模应用,使5G成为推动经济 社会 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7月30日,展锐和中国联通完成全球首个基于3GPP R16标准的5G eMBB+uRLLC+IIoT(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工业物联网)端到端的业务验证。

9月16日,展锐与联通数科联合官宣基于唐古拉V516(5G)平台,在5G物联网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共同面向5G工业互联网重大机遇,推进5G R16技术发展和商用加速向纵深落地。

展锐5G R16 Ready的关键特性,主要功能是实现了5G更好地支持垂直行业应用,为工业装备、钢铁制造、交通港口、矿产能源、医疗 健康 等领域带来数字智能技术变革。

除了5G,在中低速物联网技术应用场景,展锐也有所布局,如在公网对讲机领域,展锐份额接近80%,云喇叭市占率为70%,OTT(Over The Top)领域Wifi份额有60%,市占率第一,在快递车充电换电领域,展锐产品份额占比近60%。

与业内通行做法一样,展锐在构筑4G/5G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体系时,也采取了与上下游合作伙伴联合的方式。

这种联合,就技术层面看,分为两层:一是在最新5G通信技术版本方面于中国联通单独合作;二则是基于成熟的5G通信技术版本,与更广泛的生态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关系。

比如9月16日,除了官宣和中国联通在新一代5G通信版本R16方面的深度合作,展锐还与包括鼎桥通信、广和通、海信通信、通则康威、讯锐通信、移远通信和有方 科技 等11家物联网模组和方案解决商,基于唐古拉V510(5G)平台做了战略联合发布。

展锐唐古拉V510是已成熟商用的5G基带芯片平台,支持5G网络切片等多项5G前沿技术,可广泛适配全球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能满足5G发展阶段中的不同的通信和组网需求。
为物联网提供通信技术、算力和芯片,探究展锐的商业目标,不难发现,展锐希望围绕芯片应用平台构筑产业生态,通过提供算力和通信技术能力,改造产业链,进而拓展全新业务空间。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展锐的产业目标是成为“全场景物联芯片解决方案技术服务商”,其商业定位确立为“数字世界的生态承载者”。

此项定位由三大底座技术支撑:马卡鲁通信技术平台, AIactiver技术平台和先进半导体技术平台。

据展锐高级副总裁夏晓菲解释,马卡鲁技术平台将调制解调器(Modem)、射频(RF)收发器及射频天线模块集成为统一的5G解决方案,在支持3GPP协议演进的同时,能针对5G典型高价值特性,开发网络驱动单元,以提供一栈式解决方案包。

马卡鲁技术平台的能力,主要集中在为港口、钢铁、矿区和制造等垂直行业客户,包括智能机、智能穿戴和AR/VR等消费应用,提供低时延、高精度和安全可靠的连接体验。

5G行业应用将分阶段实现商业化落地,这已是业界共识。夏晓菲说,“马卡鲁通信平台能在不同阶段支撑产业变革。”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展锐马卡鲁通信技术平台的技术设计路径分三个阶段:2019年为5G元年,eMBB技术得以落地,5G FWA(Fixed Wireless Access:固定无线访问)/CPE(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信号转换器)和5G视频监控为典型的大带宽应用得到初步应用。

其次,5G To B应用逐步实现规模复制,同时更深入垂直行业。机器视觉、工业网关、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车)小车及无人机等典型行业应用具备适应性高、通用性强等特点,有机会率先实现千万级规模复制。

以5G R16新版通信技术标准为代表,将有效满足智能电网/制造/交通/医疗等行业的差异化需求。此阶段具有更高性能、更广连接和更安全可靠的特性。

马卡鲁通信技术平台具备R16的技术能力,故而能推动5G技术真正进入生产核心环节,从而为工业40提供技术保障。

技术的演进永无止境。

虽然R16最先落地的三种能力——超低时延、超高可靠和更低能耗进一步夯实工业40的技术基础,R16的其他技术能力还没完全落地,但展锐已在参与推进R17版的技术标准制定。

华尔街见闻获悉,5G终端向末端节点渗透,需要更精简的终端解决方案。在3GPP R17讨论轻量版5G时,展锐认为合理的带宽范围是20MHz,这个主张已成功被标准采纳。

通过对工业I/O节点的带宽、时延、性能需求分析,展锐在天线数、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无线扩容和增频技术)层数、BWP带宽等方面做了精确的精简,从而实现更高的灵活性。

同时,通过增强的非连续接收特性(e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采用更长的休眠模式,让特定的物联网终端得到更高的续航能力。

通过这些关键技术,马卡鲁平台将彻底实现从网关到I/O节点的全场景覆盖,而这也是 AIactiver技术平台的能力,能实现5G技术对生产全流程的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展锐成为荣耀芯片套片供应商。

什么是套片?

单独的芯片无法在终端硬件体系中发挥作用,必须做成套片形式。这就涉及了展锐第三大技术底座——先进半导体技术平台。

这个技术平台的支柱是工艺制程和封装,展锐提供整体套片方案。

简单来说,套片包括SoC、射频和电源芯片(PMIC)等。根据芯片集成度、功耗和数模混合架构的不同需求做各类芯片组成,最终通过封装技术做成集成度更高、无线性能更优的解决方案。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展锐正在持续投入SiP(System in Package:系统封装)技术。其成果是通过SiP技术,将LTE Cat1整个方案的尺寸,做到了一元硬币大小。

网络的兴起,上网终端越来越多,无论是ipad、笔记本、行车记录仪、还是车载导航、车载监控等联网设备都需要网络的出现,这时随身wifi的出现就应运而生,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然而有些人却在质疑这是在交智商税,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要明确随身wifi适应的场景:

1经常开车坐车的人群,可以给司机或者乘客提供4g高速网络。

2经常出差的人群,简直是出行利器。

3偶尔需要用到宽带的商铺,中小商铺拉宽带不方便,使用随身wifi更便捷和划算。

4公司搭建临时网络。公司外出团建、展会展台销售等等特殊场景,可以随时使用。

5学生群体。无论是大学生、中学生,在学校住宿没有网络的时候,宿舍凑钱买个随身wifi,大家一起用,多香。

因此,不要轻易质疑随身wifi的合理性,更不要张口就来这在交智商税,存在即为合理这就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使用啦!


下面再介绍一下计费方法:

插卡:插卡随身Wi-Fi要看里面有哪些物联卡,里面的物联卡什么套餐你这款随身Wi-Fi是什么。

免插卡:这种随身 WiFi的计费方式一般是在设备还没有出线的时候设定的,所谓的是插卡随身 Wi-Fi是不能改套餐的,只能使用商家提供的套餐。


下面推荐一些好用的随身WIFi给大家:


品牌:上赞属于深圳前海鑫海资本有限公司,深圳前海鑫海资本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一直专注于无线路由器产品的研发、设计。历经4年 探索 ,成功研发新时代的随身WiFi产品--上赞MiFi。公司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了基于高通MDM平台及展讯9850平台的无线路由器固件驱动控制程序ROM,eSIM管理平台及前端管控app并获得多项软件著作权认证。这一款上赞S2-air随身WiFi也采用了很多该公司的前沿技术。

上赞随身WiFi搭载4800mAh大电池,充电5分钟,上网2小时,充满电开机可续航月24个小时,出差旅行,一整天不断网。采用升级加宽立体式三天线,信号更加稳定。月享1500G,三网一键切换,免开户,免插卡,免安装,并且开机自动邮箱当地三网较好的网络,也可手动切换电信、移动、联通信号。支持8台设备连接,可同时连接手机、电脑、电视、监控、平板等多个设备。


品牌:上海贝锐信息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贝锐),创立于2006年,是中国创新型远程连接SaaS服务商,凭借自主创新打造向日葵远程控制、蒲公英智能组网、花生壳内网穿透三大品牌服务,提供从智能连接产品到垂直应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一款X4C无线路由器具有更多网口,穿透更强。

这一款贝锐蒲公英X4C无限路由器不仅可以使用宽带进行上网,还支持全网通的SIM卡。接上电源,4G转WiFi,即刻上网。并且还可以智能切换所使用的网络,提高网络可用性。外置2根WiFi天线与2根4G天线,信号增强,穿透更强。并且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应用,随时管理路由器使用状态,WiFi设置,防蹭网等。

品牌:莱浦品牌是深圳四道风 科技 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产品主要是通讯路由器系列产品为主,以及个人无线上网产品、车载无线上网设备、家庭/企业无线宽带产品、随身携带wifi产品,5G双频路由器产品,WiFi6家庭路由器产品,产品以无线便利解决方案,以及提高网速流畅性解决方案开发为主。这一款莱浦随身WiFi则是莱浦提供的一种解决方案。

这一款莱浦随身WiFi搭载10000mAh的钴锂电池,并且附带充电宝功能,可以做到边充电边上网。月享1500G,解决大多数的大流量高速需求,下载速度高达2-6M/s,无需等待。开机自动优选当地三网较好的网络,也可手动一键切换。支持9台设备共享,全面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9台无线设备同时接入,WiFi有效举例可达20M,一人拥有,全家享受。

品牌:北京中元易尚 科技 有限公司,2008年6月成立于北京中关村,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研发、销售4G/5G移动通信产品及智能终端设备,在北京、深圳分别设有物联网软件研发中心和智能硬件产品研发中心,在呼和浩特设有客服及云数据中心,是国内领先的智能终端及物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这一款华正易尚4g无线网卡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这一款华正易尚4g无线网卡具有USB接口,可以直接插入电脑,即可提供WiFi热点,有电就有WiFi,可以取代宽带。月享1500G,每天50G全程4G不限速,全国99%地区下载速度可达2-5m/s,想用多少就有多少。整体轻薄,便于携带,流畅圆角设计, 时尚 精致,握感舒适。

品牌:深圳市信丰伟业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信翼是其旗下知名移动WIFI品牌,是一家致力于无线通信终端产品研究、开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与众多国际知名IT企业的战略合作,是公司能够迅速的掌握和了解了全球同步的高尖端技术资源,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这一款随身WiFiMF782则是信翼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突破的产品。

这一款随身WiFi每月觉有1500G大流量,可以解决大多数大流量和高速度需求,经过用户实测网速可达1-10M/S。可以进行流量管理和WiFi设置,随时管理4G流量。WiFi配置、蹭网等,可更换密码或隐藏网络,有效防止破解WiFi软件蹭网,4G流量安全可控轻松掌控。多人共享,全面兼容,支持10台设备同时连接。

品牌:华为创立于1987年,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在电信运营商、企业、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为运营商客户、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这一款华为移动路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这一款华为移动路由支持4种上网方式,没宽带的地方用移动网络上网,有宽带的地方用有线网络上网,满足多样化的上网需求。仅需一张全网通SIM卡,接通电源,2步配置就能轻松开启WiFi热点,最多支持32台WiFi设备连接。支持插卡上网和网线上网同时工作,可通过华为智慧生活应用,为接入设备分配移动网络或有限网络,专网专用,传输更高效。

1 无处不在的数据分析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利用从他们客户那里收集到的大数据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并且优化产品使其能更好地服务客户。这就是无处不在的数据分析,它更看重数据的质量,而非数量。将数据最大化地转变为有价值的创新,利用数据洞悉市场,以此为基础做出明智的商业判断。
如果关注数据质量,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就变得至关重要。例如人工智能,其需要迅速地完成一系列动作:数据收集、分析,并且瞬间作出判断采取行动。严格来讲,对数据质量的关注需要嵌入到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在这样的数据分析背后也要关注消费者信息的私密性。GfK2015年进行的针对全球20个地区的消费者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消费者都在担心他们的数据是怎样被收集、售卖和利用的。
2 虚拟现实(VR)
2016年,从行业到消费者,从硬件到软件,关于虚拟现实,一切都处在被普及教育的阶段。随着三大巨头接连推出消费级产品,且“售罄”之讯频传,虚拟现实作为最受关注的新智能领域迅速席卷全球。全球VR头显市场规模预计在2020年会达到28亿美元,其中供游戏者使用的VR头显设备占据多数份额。中国市场2016年全年零售量会达到300万台左右,从GfK监测的VR头显在线市场来看,从2016年1月到4月,VR头显零售量几乎翻了20倍,虚拟现实硬件产品正在经历一场初期爆发式的增长。但目前依然是以VR盒子为主。整体来看,中国的VR市场现在还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相信在未来VR应用会逐步向直播、旅游培训、医疗、装修、房地产、教育等领域渗透。
3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最终是重现一遍人类思考的过程。作为一个人工制造的机器,终极形态的AI将拥有与我们相同的智力水平:学习、推理、使用语言、构想原始创意。然而只拥有学习能力的AI已经快速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了。语音识别是目前人工智能中落地较早、目前投入及研发的核心领域之一。基于人工智能,各个厂商可发挥的空间很大,不一样的应用及方向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2016年,AI助理的发展或许会超越智能手机的发展。人工智能是一块有待探索与开发的市场,这块市场拥有多种可能性。
4 可穿戴产品
智能手表、健康监测手环、相机、GPS定位设备及心率监测设备进入主流市场还需多久尽管万众瞩目的Google Glass及Apple
Watch的发布已经俘获了消费者的想象力,但只有少数消费者接纳了这些设备。中国可穿戴市场2016年销量预计达3160万台,环比2015年上涨32%,但其中以价格较低的手环产品占据市场的大多数,整体市场销量持续上升的同时增速减缓,市场经过了2015年跳跃式发展后开始进入一个更趋理性的阶段。如果可穿戴产品想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有以下四点需要注意:一是与物联网的融合,把可穿戴设备和现有的个人科技生态相融合将会成为扩大市场的基础性举措。二是设计和材质,外形设计已经成为可穿戴产品跟上时代潮流的一大绊脚石。三是精准有效的信息收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解读能力是可穿戴厂商正在解决的另一大问题。四是引人注目的新案例,特色鲜明的产品会逐渐与消费者建立特有联系。
5 视频消费
视频消费的发展速度比之前任何人预期的还要快,并且线上已经成了人们观看视频的主要渠道。从社交媒体上的短片到视频网站的服务和套餐服务,甚至到最近大火的视频直播,消费者似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平台看到想看的视频内容。事实上,有人预言到2019年,80%的互联网流量消费将来自于视频观看。而随着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玩家越来越多,从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到各大品牌、厂商,互相合作会成为一种需求,只有通过这样多方之间的信息互换才能够释放更大的能量。
6 无人机
据GfK中国估算,2014年中国航拍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为近6亿元,到2018年将激增到60亿元。而民用无人机市场更是有望在未来10年形成千亿元级规模,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无人机并不算是新产品。无人机在航拍、地形测绘、商业运输以及救援部署,甚至在自动机械化生产上,都可以起到作用,无人机技术在诸多领域所能发挥的用途正在被进一步挖掘出来并且会在降低商业成本、提高商业效率方面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但是在实现这样的美好愿景之前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无人机依然面对诸多阻碍,如缺乏“感知-避障”技术、载物重量上的限制、没有夜视功能以及电池续航时间有限等。
7 移动支付
全球移动支付市场比较复杂。目前传统的支付方式在许多成熟市场中都有着强大的根基,无法轻易撼动。相反,一些非洲市场和亚洲发展中国家市场则直接迈入了移动支付时代。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环境中,对于品牌、制造商和零售商来说,理解移动支付当下的全球格局以及它的演变趋势至关重要。在中国,阿里巴巴、腾讯等第三方玩家已经率先鼓励联网用户通过手机在实体店或网店进行支付。小米、OPPO、魅族旗下具备支付功能的手机的使用也意味着在这一市场中,移动支付不仅存在,而且触手可及。而那些被认为将第一时间接受新兴技术的市场则呈现出与上述地区的截然不同的局面。当前,一些市场仍需提高消费者对于移动支付的认知度,而对于另一些市场而言,要做的则是减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壁垒。
8 智能汽车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越发成熟,智能汽车也将应运而生。许多豪华轿车已经配备了大显示屏,并且车载大屏也会继续成为趋势,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为前排乘客设计的额外显示器也将出现在高档汽车中。为了让乘客更好地体验“增强现实(AR)”技术,一些OEMs甚至想要把显示屏幕延伸到整个挡风玻璃或者侧窗。屏显技术的进步为那些企图走到传统汽车供应商前头去的电子消费厂商和初创企业们打开了大门。过去,受到物联技术的限制,OEMs很难找到一个正确的商业模式,但是现在,机会来了。通过了解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量身开发车载APP和配套服务从而获取相应的报酬成为可能。
9 3D打印
3D打印机的销量目前还比较小。但是,随着更多的厂商加入到该领域以及消费者的认知度逐渐提高,这种情况在明年应该可以得到改变。拿德国为例,3D打印机的销量在去年增长了71%,而且需求还在进一步扩大。消费者认为3D打印技术极具吸引力,3D打印在最有可能影响他们生活的科技中排名第三。这比智能汽车、云计算、可穿戴设备还有物联网的排名都要靠前。这表明这项新技术的知识普及在全球已经非常高了。价格一直是新兴科技难以普及的主要障碍。但是随着成本的下降,价格也将不再是阻碍,3D打印技术的优势会变得越加明显和突出:更低的装配成本,减少浪费,极低的运输和配送费用和更快的新产品上市速度。
10 智能家居
一股智能家居的“淘金热”正在各领域中展开,传统厂家、互联网公司、国际技术提供商及零售商等各种组织都在寻求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未来家居领域中来。根据GfK针对全球7国消费者所作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消费者(90%)知道智能家居,50%的消费者认为智能家居能改变他们的生活,78%的消费者同意这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理念。目前智能家居想要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让消费者能明白智能家居技术是如何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并且提供参与度高且有效的用户体验。现在需要行业协作和消费者教育来驱动需求,并推动智能家居从厂商领导发展向消费者需求主导发展的创新转变。行业相关参与者需要合作并组建不同以往的合作关系。这会确保不同的设备和服务能在后台彼此连接来满足对便捷的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点,智能家居的真正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根据GfK中国对家电智能化研究,中国家电产品智能化应用发展速度位于世界前列,但目前也处于厂商、零售商等供给方主导的阶段,还处于智能连接、手机远程控制等初级智能向更高级智能功能探索和尝试的阶段。中国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互联网业态演变将为智能家居的发展和创新提供良好的土壤,预计智能家居未来将会催生类似BAT级别的新企业。
参考:十大技术全面开启物联网时代>5G技术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更快的网速,而是将万物智能互联成为可能其实,而NB-IoT是5G商用的前奏和基础,因此,NB-IoT的演进更加重要,例如支持组播、连续移动性、新的功率等级等等,只要NB-IOT等基础建设完整,5G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属于5G技术的窄带部分,基于蜂窝网络构建,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因其低功耗、连接稳定、成本低、架构优化出色等特点备受关注。

Cat-NB1精简的更为彻底,基本上把LTE的能力压缩到极致了,追求最低的成本,最长的续航时间,没有移动性、没有语音通讯能力、数据速率非常低,适合对成本很敏感但是终端数量级大,同时单个能力要求比较弱的应用,比如各种表计类(水表、电表、气表等),定期上传数据。

3典型场景网络覆盖不足 ,例如深井、地下车库等覆盖盲点,4G室外基站无法实现全覆盖。而在广覆盖方面,eMTC比LTE增强15dB(可多穿一堵墙),比GPRS增强了11dB,信号可覆盖至地下2-3层。

感知层:底层数据采集职能,包括芯片、连接芯片和应用设备的模组、传感器、各类识别技术等

1、芯片:低功耗、高可靠性的半导体芯片应用广泛,MCU/SoC逐渐渗透物联网领域。MCU芯片复杂度较低,适用于智能设备的短距离信息运输,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消费电子、医疗保健和工业电子等领域;SoC芯片系统复杂度较高,集成功能更丰富,支持运行多任务复杂系统,可应用于功能较复杂的嵌入式电子设备,应用于无人机、自动驾驶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2、无线模组:为物联网提供网联能力的基础硬件,将芯片、存储器和功放器件等集成在一块线路板上,并提供标准接口,在物联网产业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向上连接芯片行业,向下连接各类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借助无线模组实现通信或定位的功能。

3、传感器:作为物体的“五官”,传感器承担采集数据、感知世界的重任,不断向智能化、高精度、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空间广阔。传感器与MEMS结合是当下技术的新趋势,MEMS传感器集成通信、CPU、电池等组件及多种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集成度高、智能化特点,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医疗和车联网等领域。

涉及企业:

芯片

翱捷科技:具备全球稀缺的全制式蜂窝基带芯片研发能力的平台型芯片设计企业。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无线通信芯片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公司各类芯片产品可应用于手机、智能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市场和以智慧安防、智能家居、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智能物联市场。

先科电子:领先的高质量模拟和混合信号半导体产品供应商。成立于1960年,主要为客户提供电源管理、保护、高级通信。人机界面、测试与测量以及无线和感应产品方的专有解决方案。

广芯微电子:成立于2017年,一家为客户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公司开发包括面向工业物联网(IIoT)并支持边缘计算的专用处理器芯片、面向LPWA的IoT连接专用芯片、IoT基带处理器芯片、以及应用于传感器信号调理的专用芯片。

华为海思:全球领先的Fabless半导体与器件设计公司,前身为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2004年注册成立实体公司,提供海思芯片的对外销售及服务。

联发科:全球第四大无晶圆半导体公司,联发科技的核心业务包括移动通信、智能家居与车用电子,着重研发适用于跨平台的芯片组核心技术,联发科的芯片经过优化,能在极低散热量且极度节能的模式下运行,以延长电池续航力,时时刻刻达到高效能、高电源效率与连网能力的完美平衡。

紫光展锐: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于2013年成立,致力于移动通信和物联网领域核心芯片的研发及设计,产品包括移动通信中央处理器、基带芯片、AI芯片、射频前端芯片、射频芯片等各类通信、计算及控制芯片,其物联网解决方案支持众多智能电子产品,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Wi-Fi调制解调器、家用设备、可穿戴设备、互联汽车产品等。

移芯通信:为中国自主研发的超低功耗NB-IoT和Cat-M物联网芯片供应商。公司于2017 年成立,2020年12月完成B轮融资。主要业务为蜂窝物联网芯片的研发和销售,致力于设计全球极致性价比的蜂窝物联网基带芯片。

高通:是全球领先的无线科技创新者,也是5G研发、商用与实现规模化的推动力量。成立于1985年,199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Qualcomm主要研发无线芯片平台和其它产品解决方案,凭借行业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在标准组织中的积极贡献,Qualcomm成为赋能无线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诺领科技成立于2018年9月,是探索满足IoT需求的全集成、低功耗无线SoC解决方案的先行者。诺领科技作为一家广域无线物联网芯片设计公司,拥有射频模拟、基带通信系统、GNSS、SoC系统和软件方面的顶尖人才,致力于发布最佳SoC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推出的产品包括物联网系统级芯片NB-IoT和Cat-M SoCs,服务于广泛的市场,其中包括智慧城市、可穿戴设备、资产追踪等等。

芯翼信息是5G物联网端侧SoC创新领导者。成立于2017年3月,公司专注于物联网通讯芯片(NB-IoT)的研发和销售。其产品XY1100是全球首颗single  die集成CMOS  PA的量产NB-IoT  SoC,具有超低功耗、超小体积模块设计和开发灵活等优势,可应用于智慧气表、智慧水表、烟感、电动车、物流跟踪、智慧穿戴等应用场景。

智联安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芯片设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13年9月,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北京,在硅谷、武汉、合肥等多地设有子公司和技术研发中心。公司致力于无线通信芯片的技术研发,目前已于2019年8月成功完成NB-IoT终端通信芯片MK8010量产流片,并在多个行业中实现落地应用。

中兴微电子为中国领先的通信IC设计公司。成立于2003年,中兴微电子专注于通信网络、智能家庭和行业应用等通信芯片开发,自主研发并成功商用的芯片达到100多种,覆盖通信网络“承载、接入、终端”领域,服务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Nordic Semiconductor北欧半导体是专注研究物联网无线技术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公司专注于低功耗无线技术产品,包括短距离蓝牙,2020年从Imagination Technologies收购的Wi-Fi技术和LTE-M / NB-IoT蜂窝物联网解决方案。

Marvell美满是高性能数据基础架构产品的全球半导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1995年,Marvell专注模拟,混合信号,计算,数字信号处理,网络,安全性和存储领域,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来满足汽车,运营商,数据中心和企业数据基础架构市场日益增长的计算,网络,安全性和存储需求。公司当前的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网络和存储。

Broadcom博通是全球领先的有线和无线通信半导体公司。拥有50年来的创新,协作和卓越工程经验,公司设计提供高性能并提供关键任务功能的产品和软件,包括半导体解决方案和基础设施软件解决方案,半导体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明星级的有线基础设施业务(以太网交换芯片/数据包处理器/ASCI等)和无线芯片业务(Wi-Fi 芯片/蓝牙/GPS 芯片等)。基础设施软件部门主要包括主机、企业软件解决方案和光纤通道存储区域网络业务。

NXP恩智浦半导体公司是嵌入式应用安全连接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公司于2006年在荷兰成立,前身为荷兰飞利浦公司于1953年成立的半导体事业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广泛的半导体产品组合,包括微控制器,应用处理器,通信处理器,连接芯片组,模拟和接口设备,RF功率放大器,安全控制器和传感器等

乐鑫科技是一家专业的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在2008年4月成立于上海,是一家主要从事智能物联网Wi-Fi  MCU通信芯片与模组研发设计与销售的公司。公司采用Fabless的经营模式,将晶圆制造、封装和测试环节委托于专业代工厂商。近年来,公司牢牢把握智能物联网行业的机遇,主要产品Wi-Fi MCU通信芯片目前主要运用于智能家居、智能照明、智能支付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传感设备及工业控制等物联网领域

晶晨股份是全球布局、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商。成立于2003年,公司专注于为多媒体智能终端SoC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芯片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机顶盒、智能电视和AI音视频系统终端等科技前沿领域。公司属于典型的Fabless模式IC设计公司,将晶圆制造、芯片封装和芯片测试环节分别委托给专业的晶圆制造企业和封装测试企业代工完成,自身则长期专注于多媒体智能终端SoC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已成为智能机顶盒芯片的领导者、智能电视芯片的引领者和AI音视频系统终端芯片的开拓者。

蜂窝模组企业

移远通信:全球领先的物联网模组龙头。公司成立于2010年,从事物联网领域无线通信模组及其解决方案的设计、生产、研发与销售服务,可提供包括无线通信模组、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及云平台管理在内的一站式服务。

广和通:作为首家上市的无线通讯模组企业,近十年为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期。成立于1999年,并于201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无线通讯模组产业中第一家上市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模块及其应用行业的通信解决方案的设计、研发与销售服务。

美格智能:全球领先的无线通信模组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07年,美格智能专注于为全球客户提供以MeiGLink品牌为核心的标准M2M/智能安卓无线通信模组、物联网解决方案、技术开发服务及云平台系统化解决方案。

日海智能:通信行业连接设备龙头,成立于2003年,2017年相继收购了龙尚科技与芯讯通,入股美国艾拉,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云+端”的物联网战略布局,卡位物联网发展关键环节;在2018年重新确立了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发展战略,

高新兴: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物联网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成立于1997年,公司长期致力于研发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感知、连接、平台层相关产品和技术,从下游物联网行业应用出发,以通用无线通信技术和超高频RFID技术为基础,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物联网“终端+应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布局,构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产业集群,并成为物联网大数据应用多个细分行业领先者,服务于全球逾千家客户。目前公司正处于战略和资源进一步聚焦阶段,重点聚焦车联网和执法规范化两大垂直应用领域。

有方科技:物联网接入通信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成立于2006年,公司致力于为物联网行业提供稳定可靠的接入通信产品和服务。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物联网无线通信模块、物联网无线通信终端和物联网无线通信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外协加工方式实现)及销售。

合宙通信:一家专业提供物联网无线通信解决方案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高科技企业。成立于2014年,公司致力于提供基于通信模块的智能硬件、软件平台、云平台等综合解决方案

鼎桥通信:行业无线解决方案的领导者。成立于2005年,公司专注于无线通信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布局三大业务板块:行业无线、物联网&5G、行业定制终端。

锐明技术:全球商用车载监控龙头。成立于2002年,公司聚焦商用车视频监控和车联网18年,细分行业龙头公司,产品覆盖商用车全系车型。公司外销“商用车通用监控产品”,内销“商用车行业信息化产品”,全球累计超过120万辆商用车安装有公司的产品

传感器

奥比中光:一家全球领先的AI 3D 感知技术方案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13年,在2020年12月进行上市辅导备案。公司拥有从芯片、算法,到系统、框架、上层应用支持的全栈技术能力,主要产品包括3D视觉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和工业级应用设备技术产品,其AI 3D 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智慧零售、智能服务、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数字家庭等领域。

歌尔股份:一家电子元器件制造商,成立于2001年,属于消费电子行业,主营业务可分为精密零组件业务、智能声学整机业务和智能硬件业务。

汉威科技:气体传感器龙头企业,成立于1998年,并于2009年10月作为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致力于气体传感器和仪表的制造、并提供物联网解决方案

联创电子:成立于1998年,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和销售触控显示类产品和光学元件产品。公司现已形成光学镜头和触控显示两大业务板块,主要产品包括高清广角镜头、平面保护镜片、手机触摸屏、中大尺寸触摸屏、显示模组、触控显示一体化模组等

瑞声科技:全球领先的智能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声学、光学、电磁传动、精密结构件、射频天线等领域提供专有技术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于1993年,公司是电磁器件、射频天线、精密结构件等多个细分领域的行业冠军,也是5G天线产品的重要供应商

睿创微纳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专用集成电路、红外热像芯片及MEMS传感器设计与制造,成立于2009年。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为全球客户提供性能卓越的红外成像MEMS芯片、红外探测器、ASIC 处理器芯片、红外热成像与测温机芯、红外热像仪、激光产品光电系统。

远望谷:我国物联网产业的代表企业,成立于1999年,公司主营业务集中在物联网感知层和应用层,为多个行业提供基于RFID技术的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

金溢科技:一家智慧交通与物联网核心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创立于2004年,公司产品主要包括高速公路ETC产品、停车场ETC产品、多车道自由流ETC产品和基于射频技术的路径识别产品。

杭州士兰微电子:一家专业从事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以及半导体微电子相关产品生产的企业。公司成立于1997年,并于2003年3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是集成电路以及相关的应用系统和方案,主要产品包括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LED(发光二极管)产品等三大类。

水晶光电:专业从事光学光电子行业的设计、研发与制造,专注于为行业领先客户提供全方位光学光电子相关产品及服务的公司。公司创建于2002年8月

敏芯股份: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研发设计和销售的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内唯一掌握多品类MEMS芯片设计和制造工艺能力的半导体芯片上市公司,主营产品包括MEMS麦克风、MEMS压力传感器和MEMS惯性传感器

必创科技:成立于2005年,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解决方案及MEMS传感器芯片提供商

固锝电子:成立于1990年,2006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是国内半导体分立器件二极管行业完善、齐全的设计、制造、封装、销售的厂商。

感知交互企业

出门问问:以语音交互和软硬结合为核心的AI公司。公司成立于2012年,作为入选“新基建产业独角兽TOP100”的人工智能企业,出门问问拥有完整的“端到端”语音交互相关技术栈,包括声音信号处理、热词唤醒、语音识别、自然语言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语音合成等尖端技术。

汉王科技: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先行者,成立于1998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二十多年,是一家模式识别领域的软件开发商与供应商,主营业务包括“人脸及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与服务”、“智能终端”、“笔触控与轨迹”等

科大讯飞:亚太地区知名的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上市企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语音及语言、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推理及自主学习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究、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和行业应用落地。科大讯飞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先行者,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二十年,公司致力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声智科技:融合声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平台服务商,也是全球人工智能 *** 作系统领域的开拓者。公司成立于2016年4月,拥有声学与振动、语音与语义、图像与视频等远场声光融合算法,以及开源开放的壹元人工智能交互系统(SoundAI Azero),具有声光融合感知、人机智能交互、内容服务聚合、数据智能分析、IoT控制和即时通讯等能力。

云知声:致力于AI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12年6月,总部位于北京。公司以AI语音技术起家,经过多年经验和技术的积累,逐渐构筑起一个涵盖机器学习平台、AI芯片、语音语言、图像及知识图谱等技术的技术城池,成为了具有世界顶尖智能语音技术的独角兽

生物识别企业

商汤科技: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也是中国科技部指定的首个“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公司自主研发并建立了全球顶级的深度学习平台和超算中心,推出了一系列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文本识别、医疗影像识别、视频分析、无人驾驶和遥感等。商汤科技已成为亚洲领先的AI算法提供商。

神州泰岳: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物联网通讯技术、ICT技术进行融合,大力提升行业/企业组织信息化、智能化的质量与效率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01年

端侧BIoT

比特大陆: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成立于2013年。公司立足中国,以全球视野整合前沿研发资源,专注于高速、低功耗定制芯片设计研发,其产品包括算力芯片、算力服务器、算力云,主要应用于区块链和人工智能领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129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