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种采集协议的适配:车间设备一般具有多种接口和多种自动化协议,常见的有modbus、PPI、MPI、Profinet、hostlink等,接口一般为RS485、以太网、can口等。
2、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物联网智能网关必须具备边缘计算能力,而不是傻瓜式的透传。可以对数据进行本地化预处理,然后再与MES服务器交互,这样能极大减轻MES服务器的压力。
3、与MES服务器间的通信规约和数据格式:物联网网关与MES服务器见需要支持实时性非常强的通信规约,如MQTT、DICP等,而不是普通的自动化协议。同时约定好传输的数据格式,以被MES服务器解析。
帝图数据采集器适合于用在MES系统的数据采集,比如汽车生产线的数据采集、变电站的数据采集等。物联网具有的三大特征是: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从通信对象和过程来看,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整体感知: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感知获取物体的各类信息。
可靠传输: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
智能处理: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对感知和传送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监测与控制的智能化。
今天我们讲一下5G,其实我们也不是搞这方面研究的,所以说得可能不太全面,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一、5G是什么?
5G即为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根据5G的设计理念,5G关键技术向着自动、智能、灵活、高效、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5G有多快?
5G峰值网络速率将达到10Gbps,4G理论速率只有150Mbps,网络传输速度比4G快10-100倍。
三、5G在未来的应用:
一是加速普及物联网。
未来数年,5G的更高速率、更短时延、更大规模、更低功耗,将能够有效满足物联网的特殊应用需求。从而实现自动化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物联网新用例,加快物联网的落地和普及,如智慧医疗、车联网、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

二是提升智能交互。
VR直播、无人机阵列、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的数据交换等技术需要的数据吞吐量比较大,5G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瓶颈,并具有极短的延迟时间。在多平台开发应用的基础上实现5G网络超高速数据传输、低延时用户感知,未来全新多方位的用户体验将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例如虚拟导航将通过超高速数据用户体验实时访问城市街道及大型场景建筑地图数据库。移动远程医疗的用户可以根据5G低延时、高速特性在没有医疗室的高速行驶的列车上通过视频通信获取远端医生的协助,及时运用人工智能手段解决用户医疗难题,城市交通、市民生活、医疗健康、生活治理将迈入新的时代。

三是普及云端化生活。
如果5G时代到来,4K视频甚至是8K视频将能够流畅实时播放,云技术将会更好的被利用,生活、工作、娱乐将都将有“云”的身影。极高的网络速率也意味着硬盘将被云盘所取缔,随时随地可以将大文件上传到云端,如现在的百度云盘,网盘等。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5G技术已然成为了未来社会现代通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趋势背景下,技术人员就应结合用户群体对5G技术发展的切实需求入手,针对性的改良原有5G技术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不足。以此逐步推动未来城市、社会建设中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此逐步实现我国建设智能化社会的发展目标。
2、电力生产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调度指挥中心与现场作业 人员的实时互动、电力巡检管理以及重要杆塔的实时监测和防护。
3、增强的电网安全性–传统的电网监视系统(通过IP网络连接时)容易受到网络攻击。它们缺乏强大的网络安全功能,因为传统协议在设计时并未考虑到现代威胁。IIoT网关可以使用最新的安全方法来最大程度地降低安全风险,并更新和修补安全功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威胁。
4、智能用电。利用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度实现智能用电双向交互服 务、用电信息采集、家居智能化、家庭能效管理、分布式电源接入以及 电动汽车充放电,为实现用户与电网的双向互动、提高供电可靠性与用 电效率,以及节能减排提供技术保障。
5、实时推送数据–依赖于集中式的数据轮询会导致大量延迟和扩展能力有限。许多IIoT网关在本地轮询数据并创建可以与传统SCADA系统以及基于云的平台进行通信的数据模型,以利用现代Web服务。
6、设备状态监测。copy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常规机组、水电站坝体、新 能源发电、电力设备进行状态监测,提高一次设备的感知能力。
7、通过低功耗传感器增强传感–IIoT网关可以从旧协议(例如DNP3或更新的云协议)转换LPWAN传感器数据。
8、利用云–随着分布式电网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管理更多设备,IIoT网关能够连接到基于云的基础架构,并通过云管理的仪表板与用户共享实时数据和分析。
9、电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百理。将射频识别和标识编码系统应用于 电力设备,进行资产身份管理、资产状态监测以及资产全寿命周期管 理,实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数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